《《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期末复习重点 .doc(3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辅导提纲导论: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第一章: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运动的内涵;意识的能动作用;发展的内涵;本质与现象;现实与可能;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质量互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唯物辩证法的实质。第二章:实践的特征;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真理的内涵;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价值评价及其特点;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检验真理的标准;自由与必然;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三章: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
2、的辩证关系;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第四章:使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具体劳动与抽象劳动;个人劳动与社会劳动;价值规律及其作用;不变资本与可变资本;剩余价值的产生;剩余价值率计算;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和超额剩余价值生产及其比较;资本有机构成;产业资本循环的不同阶段;社会再生产的核心问题;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平均利润的内涵;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内涵;资本主义经济危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表现形式及本质。第五章:金融寡头统治方式;垄断资本;跨国公司的内涵;经济全
3、球化的内涵、本质及其表现;当代资本主义在生产关系方面的新变化;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资本主义的矛盾与冲突。第六章:科学社会主义的产生条件和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最根本原因;科学社会主义一般原则;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的多样性;探索符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社会主义在实践探索中开拓前进。第七章:预见未来社会的方法论原则;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特征;实现共产主义的阶级力量;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关系;远大理想与共同理想的关系。导论一、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与发展1. 马克思主义的三个基本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的集中概
4、括,是马克思主义在其形成、发展和运用过程中经过实践反复检验而确立起来的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理论。3. 马克思主义以无产阶级的解放和全人类的解放为己任,以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美好目标,以人民为中心,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4. 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方法,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上。5. 法国、英国、德国工人运动的兴起,标志着现代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6. 马克思主义的三大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7. 19世纪的三大科学发现,即细胞学说、能量守恒与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为马克思主义的产生提供了自然科学前提。8.
5、马克思和恩格斯发表在1844年2月德法年鉴上的论文表明,他们完成了从唯心主义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向共产主义的转变,为创立马克思主义奠定了思想前提。9. 1848年2月,共产党宣言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公开问世。10. 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是马克思一生的两个伟大发现。二、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科学性、革命性、实践性、人民性和发展性。1.科学性: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2.革命性:马克思主义的革
6、命性,集中表现为它的彻底的批判精神和鲜明的无产阶级立场。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基础是革命的无产阶级。3.实践性: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而不断发展的学说。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4.人民性: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5.发展性: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三、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1.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2.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3.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四、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态度大学生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过程中,要有正确的态度和科学的方法:1.努力学习
7、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形成正确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3.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发展规律第一节 世界多样性与物质统一性一、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存在和思维的关系问题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存在和思维究竟谁是世界的本原,即物质和精神何者是第一性、何者是第二性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
8、义的标准。存在和思维有没有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构成了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标准。二、运动的内涵1.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运动具有绝对性、变动性、无条件性。2.相对静止是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的稳定状态,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这样两种运动的特殊状态。具有相对性、稳定性、有条件性。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物质是运动着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将导致形而上学。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运动是物质的运动,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
9、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设想无物质的运动,将导致唯心主义。4.静止和运动的关系联系:运动和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无条件的绝对运动和有条件的相对静止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割裂联系:形而上学不变论:只强调静止否认运动相对主义诡辩论:只强调运动否认静止5.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物质运动总是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的,没有离开物质运动的“纯粹”时间和空间,也没有离开时间和空间的物质运动。方法论:物质、运动、时间、空间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它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都要以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三、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一)物质决定意识1.意识是人脑的
10、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和作用上。2.社会实践,特别是劳动,在意识的产生和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3.意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在形式上是主观的。(二)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第二,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第三,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第四,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三)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1.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以下三个方面的前提和条件:(1)从实际出发是正确
11、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前提。(2)实践是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的基本途径。(3)正确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还需要依赖于一定的物质条件和物质手段。第二节 事物的联系和发展一、发展的内涵1.发展的内涵: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2.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3.新事物不可能被战胜的原因:(1)新生事物具有新的结构和功能,能适应已经变化了的环境和条件。(2)新生事物是对旧事物的扬弃,并添加了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3)在社会历史领域内,新生事物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4.发展的特性:过程
12、性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一切事物只有经过一定的过程才能实现自身的发展。一切现象都是作为过程而存在、作为过程而发展的。“世界不是既成事物的集合体,而是过程的集合体。”(恩格斯)方法论:坚持事物发展是过程的思想,就要用历史的眼光看问题,把一切事物如实地看做是变化、发展的过程,既要了解它们的过去、观察它们的现在,又要预见它们的未来。二、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一)内容与形式1.内容与形式是从构成要素和表现方式上反映事物的一对基本范畴。内容指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的总和;形式指把诸要素统一起来的结构或表现内容的方式。2.内容是事物存在的基础,对形式具有决定
13、作用。形式对内容具有反作用。(二)本质与现象()1.本质与现象是揭示事物内在联系和外在表现的一对范畴。本质是事物的根本性质,是构成事物的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现象是事物的外部联系和表面特征,是事物本质的外在表现。2.现象可以区分为真象和假象。真象和假象都是本质的表现方式。3.不表现为现象的本质和不表现本质的现象都是不存在的。4.联系:本质是现象的根据,现象是本质的表现。任何本质都是通过现象表现出来,任何现象都从一定的。5.方法论:要求人们不能停留于现象而必须透过现象揭示本质。(三)原因与结果1.原因与结果是揭示事物引起和被引起关系的一对范畴。在事物的普遍联系中,引起某种现象的现象就是原因,被某
14、种现象所引起的现象就是结果。2.没有“无果之因”,没有“无因之果”,互为因果,互相作用。(四)必然与偶然1.必然与偶然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和衰亡过程中的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必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确定不移的趋势,在一定条件下具有不可避免性。偶然是指事物联系与发展中不确定的趋势。2.没有脱离偶然的必然;没有脱离必然的偶然。3.比如在生物进化中,某个基因变异会导致新物种的产生,这是偶然转化为必然;旧物种的基本性状在新物种中表现为返祖现象,这是必然转化为偶然。(五)现实与可能()1.现实与可能是反映事物的过去、现在和将来关系的一对范畴。现实是指相互联系着的实际存在的事物的综合。可能是指包含在事物中、
15、预示事物发展前途的种种趋势,是潜在的尚未实现的东西。2.现实与可能相互区别。可能不等于现实,现实已经不是可能。现实是当下的客观存在,标志着事物的当前状况;可能是事物潜在的趋势,标志着事物的发展方向。3.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一方面,现实蕴藏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会不断产生出新的可能;另一方面,可能包含着发展成为现实的因素和根据,一旦主客观条件成熟,可能就会转化为现实。发展就是现实与可能相互转化的过程。4.方法论:要求我们一方面立足现实,对可能性作出全面的分析和预判;另一方面着眼长远,防止坏的可能变为现实,同时善于创造条件,促使好的可能获得实现。对立统一规律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1.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
16、律主要有:对立统一规律、量变质变规律、否定之否定规律。2.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是事物发展的根本规律。3. 对立统一规律: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量变质变规律:事物发展的形成和状态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三、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相互关系及其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一)矛盾的同一性与斗争性的相互关系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联结、相辅相成。1.没有斗争性就没有同一性,没有同一性也没有斗争性。2.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同一性通过斗争性来体现。3.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结合,构成了事物的矛盾运动,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发展。4.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的、
17、绝对的。(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矛盾的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2.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3.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事物之所以能够转化,是由于事物内部矛盾双方具有相互贯通的关系。事物的发展方向、趋势不是随意的,而是有规律地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矛盾的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在:1.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髙、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
18、创造条件。2.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矛盾双方的相互排斥和否定促使旧的矛盾统一体破裂,新的矛盾统一体产生,旧事物发展为新事物。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相互结合,共同发生作用,但在不同条件下,二者所处的地位会有所不同。在一定的条件下,矛盾的斗争性可能处于主要方面,而在另外的条件下,矛盾的同一性又可能处于主要方面。四、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及其运用(一)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相互关系1.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区别:主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次要矛盾是矛盾体系中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的发展起次要作用的矛盾。联系:
19、主要矛盾制约着次要矛盾。次要矛盾影响主要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2.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区别:在每一对矛盾中,有一方处于支配地位,起着主导作用,这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一方的则是矛盾的次要方面。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支配次要方面,事物性质由矛盾主要方面决定。矛盾次要方面影响、制约着主要方面。矛盾的主次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二)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运用把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辩证关系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就是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两点论”是指在分析事物的矛盾时,不仅要看到矛盾双方的对立,而且要看到矛盾双方的统一
20、;不仅要看到矛盾体系中存在着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而且要看到次要矛盾、矛盾的次要方面。“重点论”是指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并以此作为解决问题的出发点。“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要求我们,看问题既要全面地看,又要看主流、大势、发展趋势。五、量变质变规律和否定之否定规律(一)量变质变规律1.量变是事物数量的增减和组成要素排列次序的变动,是保持事物的质的相对稳定性的不显著变化,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的连续性。2.质变是事物性质的根本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体现了事物发展渐进过程和连续性的中断。3.量变和质变的辩证关系第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任何事物的变化都有
21、一个量变的积累过程,没有量变的积累,质变就不会发生。第二,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单纯的量变不会永远持续下去,量变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第三,量变和质变是相互渗透的。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也有量的扩张。量变和质变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量变引起质变,在新质的基础上,事物又开始新的量变,如此交替循环,构成了事物的发展过程。量变质变规律体现了事物发展的渐进性和飞跃性的统一。(二)否定之否定规律:事物发展的方向和道路肯定和否定肯定因素维持现存事物存在的因素。 否定因素促使现存事物灭亡的因素。 辩证否定内容否定是事物的自我否定,是事物内部矛盾运动的结果。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变
22、,是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只有经过否定,旧事物才能向新事物转变。否定是新旧事物联系的环节,新事物孕育产生于旧事物,新旧事物是通过否定环节联系起来的。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即新事物对旧事物既批判又继承,既克服其消极因素又保留其积极因素。错误倾向形而上学否定观:否定是外在的否定,主观任意的否定。否定是绝对的否定,是不包含肯定的否定。 方法论意义就要对一切事物采取科学的分析态度,要同时看到事物的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在肯定中看到否定,在否定中看到肯定,不能肯定一切或否定一切。 否定之否定原因事物的辩证发展过程经过第一次否定,使矛盾得到初步解决。而处于否定阶段的事物仍然具有片面性,还要经过再次否定,
23、即否定之否定,实现对立面的统一,使矛盾得到解决。内容事物的发展都是自己发展自己、自己完善自己的过程,要经过两次否定,三个阶段即“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形成一个周期。其中否定之否定阶段仿佛是向原来出发点的“回复”,但这是在更高阶段的“回复”,是“扬弃”的结果。形式事物的发展是螺旋式上升或波浪式前进,方向是前进上升的,道路是迂回曲折的,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方法论意义由于事物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我们就不能奢望什么事情都是径情直遂、一帆风顺的,要善于洞察事物发展中的各种可能性,充分估计其困难和曲折,经得起困难和挫折的考验,坚定信心,知难而上,开辟前进的道路。第二章实践与认识及其发展规律
24、第一节 实践与认识一、实践的特征实践是人类能动地改造世界的社会性的物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自觉能动性和社会历史性三个基本特征。(1)直接现实性构成实践活动的诸要素,即实践的主体、客体和手段,都是可感知的客观实在。实践的水平、广度、深度和发展过程,都受着客观条件的制约和客观规律的支配。实践能够可以把人脑中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给人们提供现实的成果。(2)自觉能动性人的实践活动是一种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在实践活动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实践开始时就作为目的,在实践者头脑中以观念的形式存在着(3)社会历史性实践主体的人总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任何人的活动都离不开与社会的联系。实践的内容、性质、范
25、围、水平以及方式都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随着一定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二、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在实践和认识之间,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人们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
26、的唯一标准。三、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及其规律1.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是一个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循环往复以至无穷的辩证发展过程。2.实践与认识的辩证运动,既不是封闭式的循环,也不是直线式的发展,往往充满了曲折以至反复,因而是一个波浪式前进和螺旋式上升的过程。3.实践和认识的辩证运动,主观必须统一于客观,认识必须统一于实践。这种统一是认识和实践的矛盾在发展中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所谓具体的统一,是指主观认识要与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的客观实践相符合,它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所谓历史的统一,是说主观认识要同特定历史发展阶段的客观实践
27、相符合。由于客观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所以,主观认识也应是具体的、历史的。客观实践变化了,主观认识也应当随之转变。第二节 真理与价值一、真理的内涵马克思主义认为,真理是标志主观与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所谓正确反映,是指真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认识对客体本质和规律的符合、一致和接近。二、真理的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一)真理的客观性真理的客观性指真理的内容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真理中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但是真理的形式又是主观的。(真理形式是主观的,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真理的一元性。真理的一元性是指
28、在同一条件下对于特定的认识客体的真理性认识只有一个,而不可能有多个。认识是多元的,但真理是一元的。真理是内容上的一元性与形式上的多样性的统一。(在同一条件下,真理的客观内容是一元的,形式表达是多样的)方法论:要想发现真理、拥有真理、发展真理并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只能采取老老实实的科学态度,尊重真理并按真理办事。(二)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1.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
29、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的接近。2.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也就是说,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3.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1)二者相
30、互依存。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又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又是无条件的、绝对的。(2)二者相互包含。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了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
31、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三、检验真理的标准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它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1.从真理的本性看真理本性在于主观和客观相符合。检验真理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是否相符合以及符合的程度,且能够把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联系和沟通起来的只有社会实践。2.从实践的特点看实践是人们改造世界的客观的物质性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实践能够把一定的认识、理论变成直接的、实实在在的现实,把主观的东西变为客观的东西。四、价值评价及其特点1.价值评价的定义:价值评价是主体对
32、客体的价值以及价值大小所作的评判或判断,因而也被称作价值判断。价值评价通过揭示客体对于主体的意义,形成对客体的不同态度,如肯定或否定、喜欢或反感、美或丑、善或恶、公正或偏私等。2.价值评价的特点评价以主客体的价值关系为认识对象。评价结果与评价主体直接相关。主体的需要、特点以及情感、兴趣和爱好等直接影响评价结果,使评价结果受到主体意志的影响。评价结果的正确与否依赖于对客体状况和主体需要的认识。只有对主体和客体都有了正确认识,才能对主客体间的价值关系作出正确评价。3.价值评价的基本原则:价值评价要以真理为根据,要与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相一致,要以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这是价值评价的根本特征
33、,也是应当遵循的基本原则。实践是检验评价结果的标准。五、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一)概念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任何实践活动都是在这两种尺度共同制约下进行的,任何成功的实践都是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统一,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二)真理和价值在实践中的统一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辩证统一关系。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
34、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合理的、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着人们不断发现新的真理。科学发明、技术创新、经典思想理论的形成,都是人类为了实现更美好的生活而进行的社会实践。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基于实践的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向绝对转化,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多元。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第三节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一、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是从必然走向自由的过程(一)自由与必然的概念:1.自由:自由是标
35、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必然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的条件性:(1)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2)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只有利用必然性改造世界,达到了预想的目的,自由才能真正实现。2.必然: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二)自由与必然的关系1.认识必然和争取自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2.必然与自由的关系贯穿于人类存在和发展的始终,并成为人类
36、存在和发展的永恒矛盾,因此也是人类存在和发展的永恒动力。二、中国共产党的思想路线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条思想路线是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作出的重大贡献,其核心是实事求是。三、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1.实践创新为理论创新提供不竭的动力源泉在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互关系中,实践创新具有基础性的意义。理论创新应建立在实践创新的基础之上。理论创新是实践创新对理论的发展提出了与时俱进的新要求。“问题倒逼”是不断进行理论创新的助推器。2.理论创新为实践创新提供科学的行动指南理论创新不仅要以实践创新为基础,还要发挥科学的指导作用“反哺”实践。理论
37、必须同实践相统一。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要使党和国家的事业不停顿,首先理论创新不能停。这是社会发展、实践深化、历史前进对理论的必然要求。3.努力实现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所谓良性互动是指两者之间存在良好的、 积极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或者说两者之间形成相互激发、共同促进的因果关系。这种良性互动需要人的努力才能完成。我们要正确把握二者的创新关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使互动过程呈现良性运动状态的基础保障,也是顺利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创新发展的关键。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一、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
38、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并反作用于社会存在。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1)社会存在是社会意识内容的客观来源,社会意识是社会物质生活过程及其条件的主观反映。社会意识根源于社会存在,是对以实践为基础的不断变化发展的现实世界的反映。(2)随着社会存在的发展,社会意识也相应地或早或迟地发生变化和发展。社会意识是具体的、历史的。每一时代的社会意识都有其独特的内容和特点,具有不断进步的历史趋势.2.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二、
39、 社会意识形式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以理论、观念、心理等形式反映社会存在。同时,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在从根本上受到社会存在决定的同时,还具有自己特有的发展形式和规律。主要表现在:1.社会意识与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完全同步性和不平衡性。2.社会意识内部各种形式之间的相互影响及各自具有的历史继承性。3.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能动的反作用。三、 社会基本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物质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基础,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矛盾和根本动力。社会基本矛盾是历史发展的根本动力,它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1.首先,生产力是社会基
40、本矛盾运动中最基本的动力因素,是人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2.其次,社会基本矛盾特别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决定着社会中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3.最后,社会基本矛盾具有不同的表现形式和解决方式,并从根本上影响和促进社会形态的变化和发展。四、 社会主要矛盾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1.社会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会导致社会发展的出现阶段性特点。2.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主要矛盾,是无产阶级政党正确判断形势和确立工作重心的客观依据。3.社会主要矛盾及其转化的原理,对于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具有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
41、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五、 改革在社会发展的作用1. 改革是指在不改变社会基本制度的前提下,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某些方面和环节进行变革,是社会制度的自我调整和完善,是同一种社会形态发展过程中的量变和部分质变,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又一重要动力。2.改革在社会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集中表现在:它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促进生产力发展、推动社会进步的有效途径和手段。3.在一定社会形态总的量变过程中,当社会基本矛盾发展到一定程度但又尚未激化到引起社会革命的程度时,就需要依靠改革的途径或手段,来改变与生产力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上层建筑。六、 科学
42、技术在社会发展的作用(一)作用与影响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每一次科技革命,都不同程度地引起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和社会的巨大进步。1.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1)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大大地改变了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比例。(2)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3)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使生产社会化的程度进一步提高,最终必然导致生产关系的变革。2.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
43、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3.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在现代科技革命条件下,人们获得了新的知识理论结构,能够运用新的理论工具和现代化技术手段去研究一系列新现象、新领域、新课题。(二)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如社会制度、利益关系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如人们的观念和认识水平的影响。正确认识和运用科学技术,首要的就是有合理的社会制度保障科学技术的正确运用,始终坚持使科学技术为人类社会的健康发展服务,让
44、科技为人类造福。七、 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作用(一)杰出人物的历史作用1.按照个人对社会历史起作用的程度和方式的不同,可以区分为普通个人和历史人物。2.历史人物是一定历史事件的主要倡导者、组织领导者或思想理论、科学文化的重要代表人物。3.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有深刻影响,甚至有时能够决定个别历史事件的结局,从而导致历史发生这样或那样的重大变化。4.杰出人物是历史人物中对推动历史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或起重要作用的人。5.必须明确,不管什么样的历史人物,在历史上发挥什么样的作用,都要受到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制约,而不能决定和改变历史发展的总进程和总方向。(二)辩证地理解和评价个人的历史作用1.任何历史人物的出
45、现都体现了必然性与偶然性的统一。时势造英雄,杰出人物的出现具有必然性。杰出人物会因其智慧、性格因素对社会进程产生影响,但这些作用仅仅是历史进程中的偶然现象,只能成为社会发展的个别原因。2.根据历史人物所具有的历史特征和阶级特点,唯物史观主张,评价历史人物时应该坚持历史分析方法和阶级分析方法。历史分析方法要求从特定的历史背景出发,根据当时的历史条件,对历史人物的是非功过进行具体的全面的考察,如实反映历史人物的历史作用和历史地位阶级分析方法要求把历史人物置于一定的阶级关系中,同他所属的阶级联系起来加以考察和评价。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本质及规律第一节 商品经济和价值规律一、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
46、(一)商品的二因素商品是用来交换、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劳动产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或两种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统一体。1.使用价值:指商品能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有用性,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关系,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一切劳动产品所共有属性,离开了商品它就不复存在。2.价值: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即人的脑力和体力的耗费,价值是商品所特有的社会属性。马克思指出:“不论财富的社会的形式如何,使用价值总是构成财富的物质的内容。”决定商品交换的比例的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价值。任何有用物品都具有使用价值,但只有这种有用物品是劳动产品并作为商品时才具有价值。价值是交换价值的基础,交换价值是价值的表现形式。(二)使用价值与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之间是对立统一的关系。1.对立性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是相互排斥,二者不可兼得。要获得商品的价值,就必须放弃商品的使用价值;要得到商品的使用价值,就不能得到商品的价值。商品生产者只有将商品的使用价值让渡给商品购买者,才能取得价值。2.统一性表现在: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价值寓于使用价值之中。一种物品如果没有使用价值,就是无用之物,即使人们为它付出了大量的劳动,也没有价值。一种物品尽管具有使用价值,但如果不是劳动产品,也没有价值。二、具体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