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西服装史课后练习题 .doc(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国服装史课后练习第一章、先秦服装课后练习题2 - s( 一、选择题1、传说中黄帝元妃嫘祖“始教民育蚕,治丝茧以供衣服”说明中国远古时期的纺织材料,既有葛藤、苎麻等剥制的植物纤维,也有在世界上相当一段时间中唯一拥有的( )A.棉花 B.亚麻 C.涤纶 D.蚕丝 2、周礼中,帝王冕服上起着规劝帝王广纳言路功用的是() A.冕冠上的“充耳” B.綖板前低俯 C.衮服上的绣黻D.衮服上绣绘宗彝3、周代冕服中“玄衣纁裳”,“纁”是指( ) A黑色 B白色 C绿色 D黄色4、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胡服骑射的是( ) A赵武灵王 B齐桓公 C楚庄王 D晋文公二、填空题 1周代冕服的十二章纹中,日、月、星辰,取其
2、(照临);绣山形,取其(稳重);绣龙形,取其(应变);绣华虫,取其(文丽);绣绘宗彝,取其(忠孝);绣藻,取其(洁净);绣火,取其(光明);绣粉米(白米),取其(滋养);绣黼(斧形),取其(决断),绣黻(双兽相背形),取其(明辨)。2、胡服是与中原人宽衣大带相异的北方少数民族服装。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靴)或裹腿,左衽、衣袖偏窄,便于活动。 3、先秦服装奠定了(上衣下裳)和(上下连属)等中国服饰的基本形制。4、从出土实物来看,两万七千年前北京(山顶洞人)已懂得自制骨针,出现了缝制衣服的发端。5、上衣下裳是中国最早也是最基本的服装形制之一,大致形成于夏朝;“(裳),障也,所以自障蔽也
3、。”6、(胡服骑射)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服饰变革。三、简答题1、深衣的内涵: 深衣是最能体现华夏文化精神的服饰。深衣象征天人合一,恢宏大度,公平正直,包容万物的东方美德。袖口宽大,象征天道圆融;领口直角相交,象征地道方正;背后一条直缝贯通上下,象征人道正直;腰系大带,象征权衡;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布十二幅,象征一年十二月。身穿深衣,自然能体现天道之圆融,怀抱地道之方正,身合人间之正道,行动进退合权衡规矩,生活起居顺应四时之序。 2、胡服又称“胡衣”。是指周代以后我国北方地区少数民族服装的总称。由于地理环境及生活方式所决定,这些少数民族服装形制较为紧窄;
4、其特点是由短衣、长裤和皮靴组成。衣身紧窄、便于游牧与射猎。服装质料较为厚实,冬季以皮毛为多;服装色彩以间色为主;装饰纹样较为粗扩,题材以禽兽为多。与汉族的褒衣博带、高冠浅履的服饰形制有较大区别。3、襦裙襦裙为百姓妇女穿的一种服饰,现存最早的襦裙视觉图象资料为出土的中山国玉人饰品,中山国是战国中期中原地区一个由白狄族建立的少数民族诸侯国。其服饰特点为上下两款,上衣为紧身窄袖,右衽开襟,下摆长到腰节,下裳为方格花纹裙,腰间系带。此款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同时发式为卷型,形似牛角,可能是中原地区流行的笄饰。 4、蔽膝是贵族礼服上一种装饰。用多熟皮制作。蔽膝使用时系佩在革带之上,下垂前膝。原为上古时
5、期人类服饰,用兽皮和树叶制成的腰衣即“围裙”,不过这种“围裙”裙幅不大,用途是遮蔽前面的阴私部分,因为那时人们已经有了害羞的观念,所以要用些东西将前面遮挡一下。商周以后为表示对先民的纪念,勿忘古制,特佩此物为饰。 四、识图第二章、秦汉服装课后练习题, q( C! _# R3 e8 6 I, 1 b! w& b; C. C3 d* f5 R/ 一、选择题 1、秦汉时期,承战国深衣式,西汉早期多见而东汉时渐少的服式是( ) A.直裾袍 B. 曲裾袍 C.司服 D.深衣2、汉代的法冠也叫( ),为执法官戴用的。 A. 獬豸冠B.武冠 C.梁冠 D.冕冠3、东汉诸多式样的首服中,长冠又称A.平天冠 B
6、.高祖冠 C.法冠 D.武冠4、秦汉时期,男子以( )为贵A.曲裾深衣 B.袍服 C.绕襟深衣 D.重领深衣 二、填空题 1、堕马髻又称坠马髻,(汉代)典型发式,梳挽时由正中开缝,分发双颞,至颈后集一股,挽髻之后垂至背部,另从髻中抽出一绺,朝一侧下垂。给人以落泊之感,似刚从马上堕下。2、(佩绶)制度是汉代服饰中一大特色。佩绶除是一种装饰物外,其主要作用是用来区分等级地位高低的标志。绶:丝织带类织物,多用于束腰,三指宽,用不同颜色分别等级。3、(禅衣)为仕宦平日燕居之服,与袍式略同,上下连属,但无衬里,可理解为穿在袍服里面或夏日居家时穿的衬衣。三、简答题 1、簪(zan)笔簪笔是汉代一种制度。官
7、吏上朝奏事必先书写在笏板上,皇帝旨意或议事结果也需书于笏(hu)板上以备忘。故官员需随身带笔,笔无搁处即插于头上耳边一侧的冠内,叫作簪笔。本出于实际应用,后才形成官制,限于御史或文官使用,这一点成为汉时文官上朝时特征之一。 2、中国汉代首服有诸多式样,列举三种冠式并简述其功用。冕冠,俗称“平天冠”,为皇帝士大夫阶层的朝冠;长冠,多为宦官、侍者用或贵族祭祀宗庙时穿带;武冠,武将所戴之冠;法冠,也叫獬豸冠,为执法官戴用;梁冠,也叫进贤冠,为文官用。四、识图 汉代曲裾袍服第三章、魏晋南北朝服装9 f5 g0 ) a) |1 a! 7 Z& K3 s4 e; a+ l8 p& mj 一、选择题1、魏晋
8、时男子服装以长衫为尚,衫与袍的区别在于( ) A.袍短而衫长 B.袍有袖而衫半袖 C.袍的面料厚而衫的面料薄 D.袍有祛,而衫无祛2、魏晋时期在文人中逐渐兴起“褒衣博带”之风,下面对“褒衣博带”解释正确的是( )。A.好材料衣服宽带子 B.好材料衣服散开带子 C.大衣服宽带子 D.大衣服散开带子3、魏晋南北朝时的裲裆形制似于清代的( )。A.马甲 B.比甲 C.巴图鲁坎肩 D.背心4、裤褶服为( )穿着时代为。A.汉代 B.魏晋南北朝 C.唐代 D.元代5、东晋画家顾恺之洛神赋图中的人物多戴( )。A.纶巾 B.小冠 C.高冠 D.漆纱笼冠 6、帔是始于晋代,而流行于以后各代的妇女饰物,形似(
9、2 h3 Q- t0 R x9 o- G)。A.围巾 B.纱巾 C.披帛 D.饰带二、填空题 1、魏晋南北朝时期最有典型意义的服装为(裤褶)与(裲裆),对汉族服装产生了强烈的影响。2、漆纱笼冠是集巾、冠之长而形成的一种首服,在(魏晋)时期最为流行。3、(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二次服饰变革三、简答题 1、简述裲裆的特点。 裲裆古作“两当”是一种无袖的服装。背心式服装,一般作为两片,一片挡胸,一片挡背,故称 “两当”(裲裆),肩部以带相联,俗称背心、坎肩。两汉时仅用作内衣,多施于妇女。魏晋时期则不拘男女,均可穿在外面,成为一种便服。 2、简述裤褶的特点。裤褶是胡服的一种,原是北方游牧民族的传统服
10、装,其基本款式为上身穿齐膝大袖衣,下身穿肥管裤。上身服褶而下身服裤,称为裤褶服。这里的“裤”是指有裆的、典型的西域风格样式,曾一度对汉族的“袴”(无裆的裤子)有一定影响。 3、指出褒衣博带是哪一时期文人所崇尚的着装风格,并简述其形成原因。它是魏晋时期文人衣服趋势 (1)一方面由于连年战乱,政治动荡,政权更迭频繁使得没有一个统一的服饰制度约束人们的着装。(2)思想意识上,腐朽的经学束缚被冲破,产生了玄学,它促进逻辑思辩的发展和理论探索的自由空气。(3)政治上的失意使得许多文人选择了逃避现实,提倡人性对自然的回归。因此褒衣博带成为了这一时期的主要服饰风格,其中尤以文人雅士最为喜好。他们还以蔑视朝廷
11、、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4、杂裾垂髾服杂裾垂髾服是深衣的一种变式。它的特点是在服装上饰有“襳(xian)髾”。所谓髾是指上衣的装饰,在衣服下摆部位固定的一种饰物。它一般用丝织品制成,上宽下尖形如三角,并层层重叠;所谓襳,是指从围裳中伸出来的飘带。由于飘带较长走起路来牵动下摆的尖角,形如燕尾。四、识图第四章、隋唐五代服装: _, 0 p7 I8 x- W/ 2 I! u2 , x% P, X: Y一、选择题1.( )在唐朝是较为普遍的首服,它的功用犹如一个假发髻,以保证裹出固定的外形,其式样较多.A幞头 B. 武冠 C.梁冠 D.冕冠2.胡人
12、是汉族人对北方民族的一种称谓,在唐初和盛唐期间,他们的服饰曾使唐代的妇女耳目一新,妇女着胡服成了当时的一种时尚,如( )就是当时女子外出时较喜欢的一种首服。 A幂 B.长冠 C. 瓦楞帽 D.凉帽3.隋唐时期男子着袍服十分普遍,其主要的式样是( )。A圆领袍服 B.交领袍服 C.绣袍 D.皂罗袍 4、唐代女子服装的领口常有变化,盛唐时代的( )襦裙,初始多为宫廷、嫔妃、歌舞伎者所服,后来连仕宦贵妇也予以垂青。A鸡心领 B.直领 C. 圆领 D.袒领5.唐代的女子喜欢在背上搭披一条长长的帛带,有风时随风飘舞,下垂时似瀑布绕臂。服饰学上称其为( )。 A玉带 B. 银带 C. 披帛 D.帛锦 9.
13、半袖式衣衫是现代服装造型的主要形式,在隋唐时期也曾经出现过类似的服装式样,属短袖式罩衣,被称为()。 A褐 B.祆 C.襕衫 D.半臂10.大翻领式的服装在唐朝时就曾流行过,当时这种式样主要是取自于以下哪一个少数民族? ?& g! q3 I7 X6 h _A回鹘 B. 蒙古 C.维吾尔 D.壮族 二、填空题4.唐代妇女面部妆容中,有一种太阳穴处以胭脂抹出两道,分在双眉外侧,谓之(),传说源于魏文帝曹丕妃薛夜来误撞水晶屏风所致。三、简答题1.唐代的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是最为灿烂的一章,请简述其原因。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
14、进步。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国家强大,政通人和,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之与本国服装融会贯通,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唐代的文化空前繁荣,诗词、书法、石窟艺术、工艺美术等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推陈出新。加之道教、儒教、佛教三教合一,产生新的文化理念,这些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作灵感。2、幞头 幞头又称“折上巾”,是一种包头用的巾帛。早在东汉时期就有这种装束。魏晋以后 巾裹更加普及,几乎
15、成了男子的主要首服。到北周时,将这种幅巾作了修改加工,裁出脚,后幞头 故俗称之幞头。 3、帷帽 帷帽为唐代女子首服。其形为高顶宽沿笠帽。从唐昭陵陪葬墓中的李贞墓所出土的女骑马俑所戴的笠帽中可领略其形状,仅在笠帽周围垂一圈透明纱罗帽裙即称为帷帽。帷帽始于隋朝。 4、幂篱幂(mi)之巾。通常以黑色纱罗为之,戴时上覆于顶部,下垂于背,近脸面处开有小孔,以便露出眼鼻。六朝时期男女均用。始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大约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原地区,至唐初尤为盛行,成为妇女出行之服。关于幂篱的形制,学术界有不同的看法。有人认为,它是一种大幅方巾,用轻薄透明的纱罗制成,披体而下,遮蔽全身。有人认为,它是一种衣帽相连类
16、似斗篷一类的装束。这种服制可能与阿拉伯服饰有关。由于西北风沙很大,人们远行时骑马用它围裹身体,障蔽风尘。有人认为,只有妇女远行时才着幂篱,以免男人窥视。5、武德令公元624年,唐高祖武德七年,规定了有关上自帝王后妃,下至文武百官及其妻女的服饰制度,甚为完备,服装史称“武德令”这是自汉明帝恢复“礼制”以来及隋炀帝“宪章古制,创造衣冠”之后拟定的最完整最系统、最完备的冠服制度,在我国服装史上具有重要意义。规定“上得兼下,下不得拟上” “武德令”是唐朝统治阶级的服饰制度的准则,其影响一直波及宋、明各朝。6、隋唐五代服饰特点 一)第一阶段服饰特点1.隋至初唐女子服饰以瘦高为美2. 女子下裳主要为裙,裙
17、子成为妇女专用服饰,3.裙腰高齐胸口,以身躯修长为美4. 妇女流行穿男装风俗5.服饰质料、色彩、式样等丰富超过前代 6. 男服以窄袖衣为主,圆领、翻折领7. 不同官职服装用不同服色二)第二阶段服饰特点1. 女性为丰腴为美,流行袒胸宽袖大袍、2.袒胸露背,盛行面妆3.领子款式丰富多样4. 流行胡服5. 服装色彩华丽,面料品种丰富6. 服装配套完善,等级分明四、识图1、面妆2、圆领袍衫3、半臂、襦裙五、试述唐代服饰在中国古代服装史上成为最为灿烂一章的原因。唐帝国承袭了中国历代的冠服制度,同时,又通过丝绸之路与和平政策与异域及异族同胞交往日密,广收博采众族之长,出现服饰史上的百花争艳的时代,其辉煌的
18、服饰盛况是中国服饰史上的重要时期,也是世界服饰史上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唐代服饰之所以绚丽多彩,有诸多因素:首先是在隋代奠定了基础。隋王朝统治年代虽短,但丝织业有长足的进步。至唐代,丝织品产地遍及全国,无论产量、质量均为前代人所不敢想象,从而为唐代服饰的新颖富丽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7分)其次,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制度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甚广。当时,唐代首都长安不仅君临全国,而且是亚洲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都会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中心。人民充满民族自信心,与各国各民族人民广泛交往,对各国文化和服饰采取广收博采的态度,使唐代的服饰得以在一个更加广阔的文化背景上借鉴、吸
19、收、发展相提高,无疑促进了服饰的更新与发展,因而得以推出无数新奇美妙的冠服。(7分)第三,唐代的文化政策开明宽松。诗词、书法、石窟艺术、工艺美术等空前繁荣,都在华夏传统的基础上吸收融合,推陈出新。加之道教、儒教、佛教三教合一,唐代统治者在尊道、礼佛、重儒的同时,更鼓励三教自由展开辩论。三教并行不悖,不仅有力地促使道、释、儒三教相互吸收,而且造成宽松自由的文化氛围,人们的心中自然产生一种开放的宽容的文化心态:不以一教为尊,亦不必以自己的信仰去屈从于一尊意志,所以在唐代朝野弥漫着自由的文化空气,不断产生新的文化理念,这些都为唐代服饰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和创作灵感。(8分)第五章、宋辽金元服装
20、课后练习题7 d Y8 P2 x% 1 m, K# , U3 i- _9 _7 一、选择题1.宋代的服饰承袭唐代的款式,圆领或交领,下摆一横襕,以示上衣下裳的旧制。此袍服称为( )。 A襕衫 B.冕服 C.玄服 D.深衣 2.宋代官员上朝时多佩(% S: Q: m% G2 T: W* Y1 ra),它不仅是出入宫廷的证件,亦是显示等级的标志。A鱼袋 B. 玉带 C. 佩玉 D.金带3.宋朝官员的朝服用色有严格的规定,不同等级有不同的着色标准。赵普身为宋国的宰相位高权重,他上朝时应该穿( )的朝服。A蓝色 B. 黄色 C. 紫色 D.绿色4.宋朝时有很多胡商来中原做生意,他们的袍服同汉人的袍服最
21、明显的区别在于胡服为( )。 A直襟 B. 对襟 C. 右衽 D.左衽5.( )流行于北宋,普及于南宋。衣长过膝、腋下开衩的长衣,早期男女均可穿用,后为女子专用服装。 A背子B. 比甲 C. 马甲 D. 襦裙6.中国古代北方契丹都有( )习俗。一般是将额头发剃光,两鬓或前额留下少量头发作为装饰,有的额前留一排短发,有的耳边披散鬓发,有的把左右头发修剪成特殊形状,下垂至肩。 7 K: D: L$ y5 I! & * RA锥髻 B. 螺髻 C. 高髻 D.髡发7.( )是元代最有特点的女子首服,多以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为顶,上用四五尺长柳枝包以青毡。 A顾姑冠 B. 瓦楞帽 C.忠靖冠 D.高
22、冠 二、简答题1、宋代背子背子又称“褙子”。对襟、直领,两腋开衩,不用纽扣或绳带系连,衣长过膝。衣襟部分时常敞开,任其露出里衣。无论后妃,还是妓妾,礼见宴会均可穿着。背子分为大袖背子和窄袖背子。大袖背子为贵夫所穿,窄袖背子为侍女与百姓穿着。早期男女都穿背子。后为妇女专用服饰,流行于北宋,普及于南宋。 2、质孙衣质孙衣(蒙语音译),又称一色之衣(汉译)。形制为上衣连下裳,衣式较紧窄,下裳较短。腰间作无数襞积,肩背间贯以大珠。元代定为内廷大宴礼服。上自天子下及百官皆穿之,其制贵贱不一,因职而异,但冠帽衣履须用一色,不得有异。元代衣着用料精粗相差悬殊。高官服装多用色彩鲜明的织金锦,以花朵大小表示品级
23、高低。3、方心曲领 方心曲领是帝王、官吏朝服上的领饰。方心曲领大袍仅次于冕服,相当群臣朝服。由汉代曲领演变而来,使用时套在颈间,以免衣领拥起。用于帝王以及七品以上的官员。唐代以后此领失传,宋代以后将方心曲领作成项圈下垂方锁式佩物,形成天圆地方的含义,附于衣外胸前。之后立为制度,凡重大朝会,穿朝服时则必须佩之。 四、识图 方心曲领大袍平面款式图姑姑冠第六章、明代服装课后练习题3 l$ t! Y+ L x6 I( z8 1 L8 X) 7 o) Q# l一、单选题+ L: B* e+ K$ x7 7 4 V1.在我国古代,在官服上缝补子最早始于( )。A唐代 B. 明代 C. 宋代 D.清代2.(
24、 )本为蒙古服饰,北方游牧民族女子好加以金绣,罩在衫祆以外,样式主要似背子无袖,亦为对襟。A赤罗衣 B.袍衫 C. 比甲 D.马甲5. 明代武官服的补子上一品文官以仙鹤为图案,一品武官的图案是( )。A一品 B. 三品 C. 五品 D.七品二、填空题1.明代服饰上喜欢将吉祥之意施于图案的创作中,其艺术手法多为谐音、象形,因其形象符大众的审美感受而深受群众喜爱,如松树仙鹤寓意(长寿),鸳鸯寓意(夫妇和美偕老),石榴寓意(多子),以凤凰牡丹寓(富贵),以瓶子、鹌鹑示(平安)、以荷、盒、玉饰示(和合如意)。2. 明代官服的补子以动物作为标志,文官绣(禽),武官绣(兽)。袍服花纹也各有规定。(盘领)右
25、衽,袖宽三尺之袍上缀补子,再与(乌纱帽)、(皂革靴)相配套,成为典型明代官员服饰。三、简答题1、简述影响明代服饰风格的主要因素。明代已经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其封建意识趋向于专制,趋向于崇尚繁丽华美,趋向于诸多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之风。因而多将吉祥祝词施与图案之上,以其形象加深群众审美感受,因而使家喻户晓、妇孺皆知是明代文化的一大特色。这个文化也反映到了明代的服饰上。明代中叶以后,在我国江南出现资本主义萌芽。江南物产丰富,手工业发达并开始摆脱封建经济,出现产业的苗头,这对服饰质料、色彩、图案的特点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一时形成北方服饰效仿南方,改变了原来四方服饰仿效京都的局面。2、简述明代服饰的特点。
26、1)、2 J; 6 n5 ?$ c c. n7 w! yR8 ?: B1 _1、1111 明建国后恢复汉族礼仪,吸取“周汉唐宋”服饰制度。2)明衣裙与宋元近似,服饰普遍使用纽扣。3)明代所穿服装有严格的规定。4)服装强调装饰功能,讲究服装穿着形式美。 5)官吏袍服有品色规定,袍服胸背缀有补子。6)官吏腰带因品级不同、质地也不一样。7)寓意性吉祥图案用于服饰 。 3、比甲比甲(大背心)是明代妇女的普遍装束(便装),无领、无袖形制类似马甲,下长过膝、对襟、直领穿时罩于衫袄之外。传说产生元代,初为皇帝所服,后才普及于民间,转而成为一般妇女服饰。因其穿着便利,故多用于士庶阶层妇女。在明代多为年轻妇女所
27、穿。到了清代,这种服饰更加流行,且不断有所变革,后来的马甲就是在这个基础上经过加工改制而成的。4、水田衣水田衣是一种以各色零碎锦料,拼合缝制成的服装,形似僧人所穿的袈裟,因整件服装织料色彩互相交错,形如水田而得名。它具有其它服饰所无法具备的特殊效果,简单而又别致,所以在明清两代赢得普遍喜爱。在民国时期,民间孩童也有穿着这种衣服以讨吉利。比甲 水田衣 第七章、清代服饰课后练习题; F) J3 G5 P2 c% R- ?! 2 N W8 E( ( F% _. Y# n2 m一、单选题1、下列哪项不属于清初的“十从十不从”条例( )。A.男从女不从 B.生从死不从 C.阴从阳不从 D.老从少不从2、
28、清朝官服上的补子图案是怎样装饰到补服上的?()A.直接刺绣于衣上 B.用特殊颜料直接绘于衣上 C.绣在补子上再缝于衣上 D.用特殊颜料绘于补子再缝于衣3、清朝袍服中有一种前襟下摆分开,右边裁下一块,比左面略短一尺,便于骑乘的“行装”,人们称之为( )。A.箭衣 B.缺襟袍 C.补服 D.马褂4、下列哪项不属于清朝文官补子上的绣饰?( )A.仙鹤 B.孔雀 C.麒麟 D.云雁5、清代服色制度严格,皇帝着( )。A.明黄色 B.杏黄色 C.鹅黄色 D.金黄色6、清代满族女子发型保留本族形制,梳两把头,满族人称( )。A.牡丹头 B.两把头 C.达拉翅 D.荷花头 二、填空题1、清代男子以袍、褂、袄
29、、衫、裤为主,一律改宽衣大袖为(窄袖筒身),衣襟以(纽扣)系之,代替了汉族惯用的绸带。2、清朝完全满化的服装还是沿用了汉族冕服中的十二章纹饰,我们称这种服装为(补服)。3、满族习惯骑马,因而有一种开衩大袍被称为(箭衣),袖口有突出于外的(箭袖),因形似马蹄,被称为(马蹄)。4、清朝有一种多纽襻的背心,类似古代裲裆,满人称为(巴图鲁坎肩),意为勇士服,后俗称(一字襟)。 5、清朝官服中的首服,夏季有(凉帽),冬季有(暖帽)。官员燕居及士庶男子则多戴(瓜皮帽)。 6、在清朝女子的服饰中,(云肩)是一种当时普遍佩用的装饰,形似如意,披于肩上。7、清代旗女天足,所着木底鞋,形似花盆者为(花盆底),形似
30、马蹄者为(马蹄底)。三、简答题 9 M. X, C+ N0 V) V8 u1、简述旗袍的形制旗袍是满族妇女中颇为流行一种长袍。服呈直筒状,由一整块面料裁剪而成,任何部位都不重叠,款式为衽圆领右大襟镶、领子有高低两种。清末时尚高领(二寸五左右),领子是单腰上去的,可以随时拆洗,如不用领子时,往往系一条长领巾。身宽大,长及踝部,两侧开祺,边袖、衣襟下摆处镶有各种装饰饰。袍色一般多以浅谈为多色。旗袍上还喜欢加罩件绣花坎肩。 2、清代马褂清代马褂又称马墩子、短褂等,因便于骑马而著名。满式马褂是清朝特有的一种流行男服款式,它不能单穿,主要是套在长袍之外,所以也称“补褂”。马褂领型多为圆领。门襟有对襟、大
31、襟、琵琶襟(缺襟)、人字襟等。长不过腰,下摆开衩。衣袖有长短袖、长者及腕部,短者至肘间和宽窄袖之分,均是平袖口。满式马褂还有单、夹、棉、皮等多样品种。3、清代服饰主要特点 1)服饰总体上趋向高贵质地和精巧的艺术加工。2)领子由交领、圆领变为立领。3)清代已普遍用纽扣代替带子系结服装。4)长袍多开祺,官吏士人开两祺,皇族宗室开四祺。5)服装色彩多用石青等冷色调。6)服饰带有明显的游牧民族特征。7)汉妇仍承袭明朝服装旧制。8)妇女服装装饰大量使用数层花边镶滚。 中国服装史第八章、20世纪前半叶汉族服装( E+ u _& L, p3 u- E; h5 C9 t! i, b1 B- J 一、选择题1、
32、下列那一组是青年或从事洋务工作者的装束?( )A.西服 革履 礼帽 B.长袍 革履 礼帽 C.西服 布鞋 罗宋帽 D.长袍 布鞋 瓜皮帽4、学生装的式样主要为( ),胸前一个口袋。A.大翻领 B.戗驳领 C.直立领 D.青果领8、20年代末出现“奇装异服”中的衣服,从保存至今的实物和照片资料来看其上衣窄小,领口很低,袖长不过肘,袖口似( )。 A.窄小 B.宽大 C.喇叭形 D.羊腿形二、填空题1、在青年或从事洋务工作者的装束中,礼帽的材质因季节的不同而有所变化,冬用(黑色毛呢),夏用(白色丝葛)。2、学生装的首服为(鸭舌帽)或(白色帆布阔边帽),一般为资产阶级进步人士和青年学生所服用。3、这
33、一时期中西合璧非常成功且颇具代表性的一套男子服饰为(长袍、西裤、礼帽、皮鞋)。4、北洋军阀时期,直、皖、奉三系军警服中的胸前佩章,文官为(嘉禾),寓五谷丰登;武官为(文虎),寓势不可挡。5、清代旗女的袍服称为旗袍,其主要特征为(体宽大、腰平直),衣长至足,加诸多镶滚。三、简答题2、简述中山装的基本形制及主要意义。中山装是基于学生装而加以改革的国产形制,据说因孙中山先生率先穿用而得名。中山装根据国之四维(礼、义、廉、耻)而确定前襟四个口袋;依据*区别于西方国家三权分立的五权制衡(行政、立法、司法、考试、监察)而确定前襟五个扣子;依据三民主义(民族、民权、民生)而确定袖口必须为三个扣子等,在西装基
34、本式样上掺入中国传统意识。4、简述改良旗袍的特征及其凸现女性美的功能。20年代末,由于受外来文化影响,旗袍长度明显缩短,腰身收紧,形成了富有中国特色的改良旗袍。衣领紧扣,曲线鲜明,加以斜襟的韵律,从而衬托出端庄、典雅、沉静、含蓄的东方女性的芳姿。不仅如此,旗袍还以经济便利,美观适体,镶珠施绣来显示雍容华贵,一块素粗布也能够表现出雅致俏丽的效果。综合复习1、东西方服装的比较(1)东西方服饰形态在早年是相近的,中世纪之后欧洲采用窄衣文化,在裁剪上采用“省道”技术,使西方服饰越来越立体,而东方服饰一直采用平面剪裁的方法,保持东方服饰的宽松、飘逸。(2)东西方文化的民族心理、文化背景与审美观念的差异是
35、导致东西服饰不同的重要因素。西方文化强调人与自然的对立,在服饰形制上注重突出人,强化性别,凸显人体线条,甚至夸张第二性征;东方文化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并在长期的封建文化中忽视人的本体,在服饰中有意弱化人体,掩盖人体,模糊性别差异,这使东西服饰文化分道扬镳上千年。(3)历史、地理、气候的差异是服装材料和实用功能倾向的客观原因。2、中国服装史中的五次变革(1)战国时期,“胡服骑射”,出于政治和军事的需求,将西北狩猎民族的裤褶、带钩、靴等引入中原,最主要是改去下裳而着裤。(2)魏晋南北朝,“蛮夷入主中原”,民族间的交流、交融十分普遍,最终有些民族融入了汉族,各族服饰间的交流也是必然。(3)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繁荣、开放的历史时期,穿胡服成为一时风尚。胡服和受西域影响的服饰极大地丰富了唐人的衣裙,这时服饰的丰富多彩正是与外来文化交流的结果。这也是中国服装史上吸纳异族服装的自觉时期。(4)清朝,剃发、满装、蓄辫子,这次大规模的服饰变革使满族服饰形式成为中国服装的主流,长辫、马褂、凉帽成为西方人眼里的中国服饰。(5)辛亥革命以后,民国政府第一次将西方的服饰“拿来”作为中国礼服,从此,西方服饰形态和服饰文化深刻地影响和冲击了中国传统服饰。这是中国服装史上影响最深刻的一次变革,影响一直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