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 .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临床“三基”训练习题集 .doc(46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 中医学基础一、中医学基础问答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有哪些?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是整体观念,二是辨证论治。 2如何理解整体观念? 中医学整体观念包括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以及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性。整体观念认为,人体是一个由多层次结构构成的有机整体。构成人体的各个部分之间,各个脏腑形体官窍之问,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协调、相互为用,病理上相互影响。人生活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人体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必然受到自然环境、社会条件的影响,人类是在适应自然与社会环境中维持着机体的生命活动。 3如何理解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运用中医学理论辨析有关疾病的资料以确立证
2、候,论证其治则治法方药并付诸实施的思维过程。辨证,是在认识疾病的过程中确立证候的过程,即将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有关疾病的所有资料,包括症状和体征,运用中医理论进行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及发展趋向,然后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证候的过程。 4何谓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的体质有异,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疗也就有异。如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气虚等不同的证候,因而有辛温解表、辛凉解表、辛润解表、益气解表等相应的治法。 异病同治是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
3、变化过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药来治疗。如胃下垂、肾下垂、子宫脱垂、脱肛等不同的病变,在其发展变化过程中,都可能出现大致相同的“中气下陷”的病理机制,表现为大致相同的证候,均可用补益中气的方法来治疗。 5为什么说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 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阴阳属性互相转化。事物的阴阳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发生相互转化,即阴可以转化为阳,阳也可以转化为阴。(2)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属性相反的两种事物或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可以划分阴阳,而其中的任何一方又可以再分阴阳,即所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如昼为阳,夜为阴。而白天的上
4、午与下午相对而言,则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夜晚的前半夜与后半夜相对而言,则前半夜为阴中之阴,后半夜为阴中之阳。(3)比较对象不同。即事物的阴阳属性往往是通过比较而划分的。6何谓阴阳互根互用? 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互为根本的关系。即阴和阳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每一方都以相对的另一方的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和条件。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所以说阴根于阳,阳根于阴;阴生于阳,阳生于阴。 7什么是阴阳互藏? 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
5、双方交感的动力根源;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关系的基础和纽带;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 8如何根据阴阳理论确定治疗原则? 阴阳偏盛的治疗原则:阴阳偏盛形成的是实证,总的治疗原则是“实则泻之”,即“损其有余”。其中阳偏盛而导致的实热证,则用“热者寒之”的治疗之法;阴偏盛而导致的寒实证,则用“寒者热之”的治疗方法。 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阴阳偏衰出现的是虚证,总的治疗原则是“虚则补之”,即“补其不足”。分而言之,阴偏衰产生的是“阴虚则热”的虚热证,治疗当滋阴制阳,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阳偏衰产生的是“阳虚则寒”的虚寒证,治疗当扶阳抑阴,即“益火之源,以消阴
6、翳”,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 阴阳互损的治疗原则:阴阳互损导致阴阳两虚,应采用阴阳双补的治疗原则。对阳损及阴导致的以阳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阳为主,兼以补阴,又称补阳配阴;对阴损及阳导致的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证,当补阴为主,兼以补阳,又称补阴配阳,又称补阳配阳。 9何谓五行相生? 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在五行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和“我生”两方面的关系。难经将此关系比喻为母子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因此,五行相生,实际上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子行的资生、促
7、进和助长。 10何谓五行相克? 五行相克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 五行相克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水、火克金、金克木。在五行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和“我克”两方面的关系。内经把相克关系称为“所胜”、“所不胜”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因此,五行相克,实为五行中的某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的克制和制约。 11何谓五行相乘?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的一行过度制约或克制。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即木乘土,土乘水,水乘火,火乘金,金乘木。导致五行相乘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相对土气则不足,以
8、致对土克制太过,称“木旺乘土”。 12何谓五行相侮?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一行反向制约或克制,又称“反克”。五行相侮的次序是:木侮金,金侮火,火侮水,水侮土,土侮木。导致五行相侮的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两种情况。如木气过于亢盛,非但金不能克木,反而受木气所侮,称“木火刑金”。13何谓五行的母子相及? 五行的母子相及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皆属于五行之间相生关系异常的变化。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累及其子,导致母子均出现异常。如水不足不能生木,导致木亦虚弱等。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出现异常,影响其母,导致子母均出现异常。如木不足导致水枯等。 14依据五行
9、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滋水涵木法、益火补土法,培土生金法和金水相生法四种。 滋水涵木法:是滋肾阴以养肝阴的治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滋补肝肾法: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甚或肝阳上亢之证。 益火补土法:是温肾阳以补脾阳的治法,又称温肾健脾法,温补脾肾法。适用于肾阳衰微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培土生金法:是健脾生气以补益肺气的治法。主要用于脾气虚衰,生气无源,以致肺气虚弱之证;若肺气虚衰,兼见脾运不健者,亦可应用。 金水相生法:是滋养肺肾之阴的治法,亦称滋养肺肾法。主要用于肺阴亏虚,不能滋养肾阴,或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肺阴的肺肾阴虚证。 15如何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治则? 临床上运用五行相克
10、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抑强扶弱。“抑强”适用于相克太过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肝气横逆,乘脾犯胄,出现肝脾不调、肝胃不和之证,称为“木旺乘土”,治疗应以疏肝平肝为主。“扶弱”适用于相克不及引起的相乘和相侮。如脾胃虚弱,肝气乘虚而入,导致肝脾不和之证,称为“土虚木乘”或“土虚木贼”,治疗应以健脾益气为主。 16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哪些? 常用的有抑木扶土法、培土制水法、佐金平木法和泻南补北法四种。 抑木扶土法:是疏肝健脾或平肝和胃以治疗肝脾不和或肝气犯胃病证的治法,又称疏肝健脾法、调理肝脾法。适用于木旺乘土或土虚木乘之证。 培土制水法:是健脾利水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敦土
11、利水法。适用于脾虚不运,水湿泛滥而致水肿胀满之证。 佐金平木法:是滋肺阴清肝火以治疗肝火犯肺病证的治法,也可称为“滋肺清肝法”。适用于肺阴不足,右降不及的肝火犯肺证。 泻南补北法:是泻心火补肾水以治疗心肾不交病证的治法,又称为泻火补水法、滋阴降火法。适用于肾阴不足,心火偏旺,水火不济,心肾不交之证。因心主火,火属南方;肾主水,水属北方,故称泻南补北法。 17五脏、六腑与奇恒之腑的生理特点是怎样的? 脏腑分为脏、腑和奇恒之腑三类。脏有五,即心、肺、脾、肝、肾,合称五脏。腑有六,即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六腑。奇恒之腑亦有六,即脑、髓、骨、脉、胆、女子胞。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
12、精气,故称“五脏藏精气而不泄”;六腑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受盛和传化水谷,故称“六腑传化物而不藏”;奇恒之腑在形态上中空有腔与六腑相类,功能上贮藏精气与五脏相同,与五脏和六腑都有明显区别。 18如何理解心主血脉? 心主血脉,包括心主血和主脉两上方面。心主血是指心气能推动血液运行,以输送营养物质于全身脏腑形体官窍。人体各脏腑器官、四肢百骸、肌肉皮毛以及心脉自身,皆有赖于血液的濡养,才 能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以维持生命活动。心主血的另一内涵是心有生血的作用,即所谓“奉心化赤”,主要是指饮食水谷经脾胃之气的运化,化为水谷之精(营气和津液),营气和津液入于脉,经心火(即心阳)的作用,化为赤色血液。 心主脉
13、是指心气推动和调控心脏的搏动和脉管的舒缩,使脉道通利,血液通畅。心与脉直接相连,形成一个密闭循环的系统。心气充沛,血液则被输送到各脏腑形体官窍,发挥濡养作用,以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心、脉、血三者密切相连,构成一个血液循环系统。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必须以心气充沛,血液充盈,脉管通利为基本条件。其中心脏的正常搏动,对血液循环系统生理功能的正常发挥起着主导作用,故说“心主身之血脉”。 19如何理解心主血脉与心藏神的关系? 心的主血脉与藏神功能是密切相关的。血是神志活动的物质基础之一。心血充足则能化神养神而使心神灵敏不惑,而心神清明,则能驭气以调控心血的运行,濡养全身脏腑形体官窍及心脉自身。 20
14、心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怎样的? 包括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在窍为舌;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夏气相通应。 21如何理解肺主一身之气?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肺有主司一身之气的生成和运行的作用。肺主一身之气的生成,体现于宗气的生成。一身之气主要由先天之气和后天之气构成。宗气属后天之气,由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与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生成。宗气积存于胸中“气海”,上走息道出喉咙以促进肺的呼吸,并能贯注心脉以助心推动血液运行,不定期可沿三焦下行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故在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宗气是一身之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宗气的生成关系着一身之气的盛衰,因而肺的呼吸功能健全与否,不仅影
15、响着宗气的生成,也影响着一身之气的盛衰。肺主一身之气的运行,体现于对全身气机的调节作用。肺有节律的呼吸,对全身之气的升降出入运动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肺的呼吸均匀通畅,节律一致,和缓有度,则各脏腑经络之气升降出入运动通畅协调。 22何谓肺为娇脏? 肺为娇脏,是对肺的生理病理特征的概括。生理上,肺脏清虚而娇嫩,吸之则满,呼之则虚,为脏腑之华盖;病理上,外感六淫之邪从皮毛或口鼻而人,常易犯肺为病;其他脏腑病变,亦常累及于肺。简而言之,肺位最高,邪必先伤;肺为清虚之脏,清轻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无论外感、内伤或其他脏腑病变,皆可病及于肺而发生咳嗽、气喘、咯血、失音、肺痨、肺痿等病症。 23怎
16、样理解肺的宣发、肃降? 肺的宣发与肃降运动,是由肺气的升降运动来实现的。肺气的宣发运动,能向上向外布散气与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呼出体内浊气;二是将脾所转输来的津液和部分水谷精微上输头面诸窍,外达于全身皮毛肌腠;三是宣发卫气于皮毛肌腠,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将代谢后的津液化为汗液,并调节其排泄。 肺气的肃降运动,能向内向下布散气和津液,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吸入自然界之清气,并将吸入之清气与谷气相融合而成的宗气向下布散至脐下,以资元气;二是将脾转输至肺的津液及部分水谷精微向下向内布散于其他脏腑以濡润之;三是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下输于肾或 膀胱,成为尿液生成之源。
17、 24肺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怎样的? 包括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在窍为鼻;在志为忧(悲);在液为涕;与秋气相通应。25为什么说脾为后天之本? 饮食物是人类出生后所需营养的主要来源,是生成精、气、血、津液的物质基础,而饮食物的消化及其精微的吸收、转输都由脾所主,脾气不但将饮食物化为水谷精微,为化生精、气、血、津液提供充足的原料,而且能将水谷精微吸收并转输至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使其发挥正常功能,并能充养先天之精,促进人体的生长发育,是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根本,故称为“后天之本”。 26如何理解脾气主升? 脾气主升是指脾气的运动特点,以上升为主,具体表现为升清和升举内脏两方面生理作
18、用。(1)升清:“清”是指水谷精微等营养物质。脾主升清是指脾气的升动转输作用,将胃肠道吸收的水谷精微上输于心、肺等脏,通过心、肺的作用化生气血,以营养濡润全身。(2)升举内脏:脾主升举内脏是指脾气上升能起到维持内脏位置的相对稳定,防止其下垂的作用。 27如何理解脾喜燥恶湿? 喜燥恶湿是脾的生理特性之一,与胃的喜润恶燥相对而言。脾之所以有喜燥恶湿的特性,是与其运化水液的生理功能分不开的。脾气健旺,运化水液功能发挥正常,水精四布,自然无痰饮水湿的停聚。若脾气虚衰,运化水液的功能障碍,则痰饮水湿内生,即所谓“脾生湿”;水湿产生之后,又反过来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脾阳不振,称为“湿困脾”。外在湿邪侵
19、入人体,困遏脾气,致脾气不得上升,也称为“湿困脾”。由于内湿、外湿皆易困遏脾气,致使脾气不升,影响正常功能的发挥,所以说“脾喜燥而恶湿”。 28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怎样的? 脾在体合肉,主四肢;在窍为口,其华在唇;在志为思;在液为涎;与长夏之气相通应。 29肝主疏泄的生理功能包括哪些? 肝气疏泄,关键是调畅气机。其具体生理功能包括: (1)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肝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使全身脏腑经络之气的运行畅达有序。气能运血,气能行津,气行则血行、津布,故说肝气的疏泄作用能促进血液的运行和津液的输布代谢,使之畅达而无瘀滞。 (2)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胆汁分泌排泄:脾气以
20、升为健,胃气以降为和。脾胃的运化功能,体现在脾胃之气的升降相因,平衡协调,这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因为肝气疏泄,调畅气机,有助于脾胃之气的升降,从而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另一方面,食物的消化吸收还要借助于胆汁的分泌和排泄,因为胆汁是参与食物消化和吸收的“精汁”。胆汁乃肝之余气所化,其分泌和排泄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气机调畅,胆汁才能正常的分泌与排泄。 (3)调畅情志:肝气的疏泄功能,能调畅气机,因而能使人心情舒畅,既无亢奋,也无抑郁。情志活动,指人的情感、情绪变化,是精神活动的一部分。情志活动分属五脏,但由心所主。心之所以有主神志的功能,是与心主血脉密切相关的。而血的
21、正常运行,又要依赖于气机的调畅,因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所以肝具有调畅情志的功能。肝气的疏泄功能正常,则气机调畅,气血和调,心情舒畅,情志活动正常;若肝气的疏泄功能不及,肝气郁结,可见抑郁不乐,悲忧善虑;若肝气郁而化火,或大怒伤肝,肝气上逆,常见烦躁易怒,亢奋激动。 (4)促进男子排精与女子排卵行经:女子的排卵与月经来潮,男子的排精等,与肝气的疏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男子精液的贮藏与施泄,是肝肾二脏之气的闭藏与疏泄作用相互协调的结果。肝气的疏泄功能发挥正常,则精液排泄通畅有度;肝失疏泄,则排精不畅。女子的按时排卵,也是肝气疏泄和肾气闭藏功能相互协调的体现。同时,气机调畅又是女子行经能否通畅有度的重
22、要条件,因而亦受肝气疏泄功能的影响。 30肝主藏血功能包括哪些方面? (1)涵养肝气: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化生和涵养肝气,使之冲和畅达,发挥其正常的疏泄功能,防止疏泄太过而亢逆。 (2)调节血量: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根据生理需要调节人体各部分血量的分配。在正常情况下,人体各部分的血量是相对恒定的。但是随着机体活动量的增减、情绪的变化、外界气候的变化等因素,人体各部分的血量也随之有所变化。这种变化是通过肝的藏血和疏泄功能实现的。 (3)濡养肝及筋目:肝贮藏充足的血液,可濡养肝脏及其形体官窍筋目等,使其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 (4)为经血之源:肝贮藏充足的血液,为女子月经来潮的重要保证。肝为血海,冲脉
23、起于胞中而通于肝,与女子月经来潮密切相关,也称为“血海”,女子以血为本,肝藏血充足,冲脉血液充盛,是其月经按时来潮的重要保证。 (5)防止出血:肝主凝血以防止出血。气有固摄血液之能,肝气充足,则能固摄肝血而不致出血。 31肝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怎样的? 肝在体合筋,其华在爪;在窍为目;在志为怒;在液为泪;与春气相通应。 32如何理解肾阴肾阳?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五脏之阳气,非此不能发”,能推动和激发脏腑经络的各种机能,温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促进精血津液的化生和运行输布,加速机体的新陈代谢,并激发精血津液化生为气,即促进“有形化无形”的气化过程。肾阳充盛,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温煦,其
24、功能活动得以促进和推动,各种生理活动得以正常发挥,同时机体代谢旺盛,产热增加,精神振奋。 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五脏之阴气,非此不能滋”,能抑制和调控脏腑的各种机能,濡润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进而抑制机体的新陈代谢,调控机体的气化过程,减缓精血津液的化生及运行输布,产热相对减少,并使气凝聚成形而为精血津液,所谓“无形化有形”。肾阴充足,脏腑形体官窍得以濡润,其功能活动得以调控而不亢奋,同时机体代谢减缓,产热减少,精神宁静内守。 肾阴肾阳又称为“五脏阴阳之本”。在人体生命过程中,肾之精、气、阴、阳与他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存在着相互资助和相互为用的动态关系。在病理变化过程中,肾之精、气、阴、阳与他
25、脏之精、气、阴、阳之间又可相互影响。尤其是各脏之精、气、阴、阳不足的病变,最终必然会累及到肾之精、气、阴、阳,故有“久病及肾”之说。 33如何理解肾的生理特性? 肾的主要生理特性是主蛰守位。主蛰,喻指肾有潜藏、封藏、闭藏之生理特性,是对其藏精功能的高度概括。守位是指肾中相火(肾阳)涵于肾中,潜藏不露,以发挥其温煦、推动等作用。相火与君火相对而言:君火,即心之阳气,心之生理之火,又称心火;相对于心火,其他脏腑之火皆称为相火。相火在肝肾,禀命行令,以潜藏守位为要。肾阴充足,涵养相火,相火则潜藏于肾中而不妄动。 34肾与形、窍、志、液、时的关系是怎样的? 肾在体合骨,生髓,其华在发;在窍为耳及二阴;
26、在志为恐;在液为唾;与冬气相通应。 35如何理解胃的生理特性? 胃的生理特性包括胃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1)胃主通降是指胃气宜保持通畅下降的运动趋势。胃主通降是降浊,降浊是受纳的前提条件。所以,胃失通降,则出现纳呆脘闷,胃脘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等胃失和降之症。若胃气不降反而上逆,则出现恶心,呕吐、呃逆、嗳气等胃气上逆之候。 (2)胃喜润恶燥是指胃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胃的受纳腐熟,不仅依赖胃气的推动,亦需胃中津液的濡润。胃中津液充足,则有助于维持其受纳腐熟的功能和通降下行的特性。 36如何理解心与肺、脾的关系? (1)心与肺:心肺同居上焦,心主血而肺主气,心主行血而肺主呼吸。
27、心与肺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同调节关系。血液的正常运行,必须依赖于心气的推动,亦有赖于肺气的辅助。肺朝百脉,助心行血,是血液正常运行的必要条件。正常的血液循环,又能维持肺主气功能的正常进行。由于宗气具有贯心脉而司呼吸的生理功能,从而加强了血液运行与呼吸吐纳之间的协调。因此,积于胸中的宗气是连结心之搏动和肺之呼吸的中心环节。 (2)心与脾:心主血而脾生血,心主行血而脾主统血。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血液生成方面:心主一身之血,心血供养于脾以维持其正常的运化功能。水谷精微通过脾的转输升清作用,上输于心肺,贯注于心脉而化赤为血。
28、脾主运化而为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旺,血液化生有源,以保证心血充盈。 血液运行方面: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有赖于心气的推动以维持通畅而不迟缓,又依靠脾气的统摄以使血行脉中而不逸出。血液能正常运行而不逸于脉外,全赖心主行血与脾主统血的协调。 37如何理解心与肝、肾的关系? (1)心与肝:心主行血而肝主藏血,心藏神而肝主疏泄、调畅情志。因此,心与肝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行血与藏血以及精神情志调节两个方面。 血液运行方面:心主行血,心为一身血液运行的枢纽;肝藏血,肝是贮藏血液、调节血量的重要脏器。两者相互配合,共同维持血液的正常运行。心血充盈,心气旺盛,则血行正常,肝有所藏;肝藏血充足,疏泄有度,随人体生理
29、需求进行血量调节,也有利于心行血功能的正常进行。 精神情志方面:心藏神,主宰精神、意识、思维及情志活动。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维护精神情志的舒畅。心肝两脏,相互为用,共同维持正常的精神情志活动。心血充盈,心神健旺,有助于肝气疏泄,情志调畅;肝气疏泄有度,情志畅快,亦有利于心神内守。 (2)心与肾:心与肾在生理上的联系,主要表现为“心肾相交”。心肾相交的机理,主要从水火既济、君相安位来理解。 水火既济:心居上焦属阳,在五行中属火;肾居下焦属阴,在五行中属水。就阴阳水火的升降理论而言,在上者宜降,在下者宜升,升已而降,降已而升。心位居上,故心火(阳)必须下降于肾,使肾水不寒;肾位居下,故肾水(阴)必
30、须上济于心,使心火不亢。肾无心火之温煦则水寒,心无肾阴之滋润则火炽。心与肾之间的水火升降互济,维持了两脏之间阴阳的协调平衡。 君相安位:心阳为君火,肾阳属相火(命火)。君火在上,如日照当空,为一身之主宰;相火在下,系阳气之根,为神明之基础。命火秘藏,则心阳充足;心阳充盛,则相火亦旺。君火相火,各安其位,则心肾上下交济。所以心与肾的关系又突出地表现在心阳与肾阳的关系。 38如何理解肝与肾的关系? 肝肾之间的关系,有“肝肾同源”或“乙癸同源”(以天干配五行,肝属乙木,肾属癸水,故称)之称。肝主藏血而肾主藏精,肝主疏泄而肾主封藏,肝为水之子而肾为木之母。故肝肾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精血同源、藏泄互用
31、以及阴阳互滋互制等方面。 精血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皆源自先天,并赖水谷之精化生和充养,且能相互资生,故曰同源互化。而肾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封藏于肾之精,也需依赖于肝血的滋养而维持充足。 藏泄互用:肝主疏泄,肾主封藏,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为用、相互制约的关系:肝气疏泄可促使肾气开合有度,肾气闭藏可防肝气疏泄太过,疏泄与封藏,相反而相成,从而调节二便排泄及女子的月经来潮、排卵和男子的排精功能。 阴阳互滋互制:肝气由肝精肝血所化所养,可分为肝阴与肝阳;肾气由肾精化生,可分为肾阴与肾阳。不仅肝血与肾精之间存在着同源互化的关系,而且肝肾阴阳之间也存在着相互滋养和相互制约的联系。肾阴与肾阳为五脏阴阳
32、之本,肾阴滋养肝阴,共同制约肝阳,则肝阳不偏亢;肾阳资助肝阳,共同温煦肝脉,可防肝脉寒滞。肝肾阴阳之问互制互用维持了肝肾之间的协调平衡。 39脏与腑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脏与腑的关系,是脏腑阴阳表里配合关系。脏属阴而腑属阳,阴主里而阳主表,一脏一腑,一阴一阳,一表一里,相互配合,组成心与小肠、肺与大肠、脾与胃、肝与胆、肾与膀胱等脏腑表里关系。 一脏一腑的表里配合关系,其依据主要有三:经脉络属。即属脏的经脉络于相表里之腑,属腑的经脉络于相表里之脏。生理配合。六腑传化水谷的功能,受五脏之气的支持和调节才能完成,如胃的纳谷腐熟需脾气运化的推动,膀胱贮尿排尿赖肾气的气化等。病理相关。如肺热壅盛,失于肃
33、降,可致大肠传导失职而大便秘结等。 40脾与胃的关系是怎样的? 脾与胃同居中焦,以膜相连。脾与胃的关系,体现为水谷纳运相得、气机升降相因,阴阳燥湿相济等三个方面。 水谷纳运相得:胃主受纳、腐熟水谷,为脾主运化提供前提;脾主运化,消化食物,转输精微,也为胃的继续摄食提供条件及能量。两者密切合作,才能维持饮食物的消化及精微、津液的吸收转输。 气机升降相因:脾胃居于中焦,脾气主升而胃气主降,相反而相成。脾气升则肾气、肝气皆升,胃气降则心气、肺气皆降,故为脏腑气机上下升降的枢纽。在饮食物的消化吸收方面,脾气上升,将运化吸收的水谷精微向上输布,自然有助于胃气之通降;胃气通降,将受纳之水谷、初步消化之食糜
34、及食物残渣通降下行,也有助于脾气之升运。脾胃之气升降相因,既保证了饮食纳运功能的正常进行,又维护着内脏位置的相对恒定。 阴阳燥湿相济:脾与胃相对而言,脾为阴脏,以阳气温煦推动用事,脾阳健则能运化升清,故性喜燥而恶湿;胃为阳腑,以阴气凉润通降用事,胃阴足则能受纳腐熟,故性喜润而恶燥。脾胃阴阳燥湿相济,是保证两者纳运、升降协调的必要条件。 41人体之气生成的相关脏腑是哪些?各起何作用? 人体之气的充足与否有赖于全身各个脏腑的综合协调作用,其中与肾、脾胃和肺的生理功能尤为密切相关。 (1)肾为生气之根 肾藏先天之精,并受后天之精的充养,先天之精是肾精的主体成分,先天之精所化生的先天之气(即元气),是
35、人体之气的根本,因而肾藏精的生理功能对于气的生成至关重要。 (2)脾胃为生气之源 脾主运化,胃主受纳,共同完成对饮食水谷的消化吸收。脾气升清,将水谷之精上输心肺,化为气、血与津液。而且水谷之精化生的血与津液,皆可化气以布散全身脏腑经脉,成为人体之气的主要来源,所以称脾胃为生气之源。 (3)肺为生气之主 肺主气,主司宗气的生成,在气的生成过程中占有重要地位。一方面,肺主呼吸之气,通过吸清呼浊的呼吸功能,将自然界的清气源源不断地吸入人体内,同时不断地呼出浊气,保证了体内之气的生成及代谢。另一方面,肺将吸入的清气与脾气上输水谷精微所化生的水谷之气二者结合起来,生成宗气,宗气积于胸中,上走息道以行呼吸
36、,贯注心脉以行血气,下蓄丹田以资元气。 42元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 元气是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元气的生成来源是肾中所藏的先天之精,人出生之后,必须得到脾胃化生的水谷之精的滋养补充,方能化生充足的元气。因此,元气充盛与否,不仅与来源于父母的先天之精有关,而且与脾胃运化功能、饮食营养及化生的后天之精是否充盛有关。 元气是通过三焦而流行于全身的。元气发于肾,以三焦为通路,循行全身,内至五脏六腑,外达肌肤腠理,无处不到,发挥其生理功能,成为人体最根本、最重要的气。 元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推动和调节人体的生长发育和生殖机能,二是推动和调控各脏腑、经络、形
37、体、官窍的生理活动。 43宗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 宗气是由谷气与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积聚于胸中的气,属后天之气的范畴。宗气的生成直接关系到一身之气的盛衰。宗气的生成有两个来源,一是脾胃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一是肺从自然界中吸人的清气,二者相结合生成宗气。宗气聚于胸中,通过上出息道(呼吸道),贯注心脉及沿三焦下行的方式布散全身。宗气的生理功能主要有行呼吸,行血气和资先天三个方面:宗气上走息道,推动肺的呼吸。因此,凡是呼吸、语言、发声皆与宗气有关。宗气贯注于心脉之中,促进心脏推动血液运行。因此,凡气血的运行,心搏的力量及节律等皆与宗气有关。另外,宗气作为后天生成之气,对先天元气有重要的资助作用
38、。藉三焦为通道,元气自下而上运行,散布于胸中,以助后天之宗气;宗气自上而下分布,蓄积于脐下丹田,以资先天元气。先天与后天之气相合,则成一身之气。 44营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 营气是行于脉中而具有营养作用的气。因其富有营养,在脉中营运不休,故称之为营气。营气与卫气比较,属阴,故称“营阴”。由于营气在脉中,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故营与血关系密切。营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其中由精华部分所化生的为营气,进入脉中运行全身。营气的生理功能有化生血液和营养全身两个方面。营气注于脉中,化为血液;营气循血液流注于全身,则五脏六腑、四肢百骸都得到滋养。 45卫气的生成、分布、功能是怎样的? 卫气是
39、行于脉外而具有保卫作用的气。因其有卫护人体,避免外邪入侵的作用,故称之为卫气。卫气与营气相对而言属于阳,故又称为“卫阳”。 卫气来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水谷之精气中慓疾滑利部分化生为卫气。卫气运行于脉外,不受脉道的约束,外而皮肤肌腠,内而胸腹脏腑,布散全身。卫气有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的生理功能。 46血液生成密切相关的脏腑是哪些? (1)脾胃:营气和津液是血液化生的主要物质基础,而营气和津液都是由脾胃运化转输饮食水谷精微所产生的。因此,脾胃是血液生化之源。脾胃运化功能的强健与否,饮食水谷营养的充足与否,均直接影响着血液的化生。(2)心肺:心肺的生理功能在血液的生成过程中也起着重要作用
40、。脾胃运化水谷精微所化生的营气和津液,由脾向上升输于心肺,与肺吸人的清气相结合,贯注心脉,在心气的作用下变化而成为红色血液。即心肺化赤作用。(3)肾:肾藏精,精生髓,精髓是化生血液的基本物质之一。肾中精气充足,则血液化生有源,同时肾精充足,肾气充沛,也可以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有助于血液的化生。47血液运行与哪些脏有关?各起何作用? 血液的正常运行,与心、肺、肝、脾等脏腑的功能密切相关。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中运行全身。心脏,脉管和血液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系统。心气的充足与推动功能的正常与否在血液循行中起着主导作用。 肺朝百脉,主治节,辅助心脏主管全身血脉。肺气宣发与肃降,调节全身的气机,
41、随着气的升降而推动血液运行至全身。尤其是宗气贯心脉而行血气的功能,更突出了肺气在血液运行中的推动和促进作用。 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是保证血行通畅的一个重要环节。肝有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的功能,可以根据人体各个部位的生理需要,在肝气疏泄功能的协调下,调节脉道中循环的血量,维持血液循环及流量的平衡,同时,肝藏血的功能也可以防止血逸脉外,避免出血的发生。 脾主统血,脾气健旺则能控摄血液在脉中运行,防止血逸脉外。 48津液的输布与哪些脏腑有关? 津液的输布主要是依靠脾、肺、肾、肝和三焦等脏腑生理功能的协调配合来完成的。 脾对津液的输布作用。一方面脾将津液上输于肺,通过肺的宣发肃降,再得以将津液布散全身;
42、另一方面,脾也可以将津液直接向四周布散至全身各脏腑。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肺接受脾转输来的津液,一方面通过宣发,将津液向身体外周体表和上部布散;一方面通过肃降,将津液向身体下部和内部脏腑输布,并将脏腑代谢后产生的浊液向肾和膀胱输送,故称“肺为水之上源”。肺气的宣发与肃降,对水液的输布具有疏通和调节作用,体现了“肺主行水”的生理功能。 肾为水脏,对津液输布代谢起着主宰作用。素问逆调论说:“肾者水脏,主津液。”一方面是指肾气对人体整个水液输布代谢具有推动和调控作用。从胃肠道吸收水谷精微,到脾气运化水液,肺气宣降津液,肝气疏利,三焦决渎,乃至津液的排泄等等,都离不开肾阳的温煦蒸腾的激发作用与肾阴
43、的凉润制热的调控。另一方面,肾脏本身也是参与津液输布的一个重要环节。由脏腑代谢产生的浊液,通过肺气的肃降作用向下输送到肾和膀胱,经过肾气的蒸化作用,将其中的清者重新吸收而参与全身水液代谢,将其浊者化为尿液排泄。肝主疏泄,调畅气机。气行则水行,保持了水道的畅通,促进了津液输布的通畅。三焦为水液和诸气运行的通路。三焦的通利保证了诸多脏腑输布津液的道路通畅,于是津液才能升降出人,在体内正常地流注布散。 49气与血的关系是怎样的? (1)气为血之帅: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
44、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和肝气的疏泄调畅,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才得以保证。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 (2)血为气之母: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
45、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故血虚患者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说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 50经络系统由哪几部分组成? 人体的经络系统由经脉、络脉及其连属部分组成。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主要有正经、经别和奇经三大类。正经有十二,故又称“十二正经”或“十二经脉”,包括手三阴经、足三阴经、手三阳经、足三阳经。经别,是从十二经脉
46、别出的正经,又称“十二经别”。奇经有八条,即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阳维脉,合称为“奇经八脉”。 络脉是经脉的小分支,有别络、浮络、孙络之分。别络是络脉中较大者,具有加强十二经脉相为表里的两经之间在体表的联系。孙络,是最细小的络脉,属络脉的再分支,分布全身,难以计数。浮络,是循行于人体浅表部位,“浮而常见”的络脉。 连属部分包括经络对内连属各个脏腑,对外连于筋肉、皮肤而称为经筋和皮部。其中,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51十二经别的循行特点是怎样的? 经别,即别行的正经。十二经别,多分布于肘膝,脏腑,躯干,颈项及头部。其循行分布特点,可用“离、合、出、入”来加以概括。即十二经别循行,多从四肢肘膝以上部位别出,称为“离”;走入体腔脏腑深部,呈向心性循行,称为“入”;然后浅出体表,而上头面,称为“出”;阴经的经别于头面部合于相表里的阳经经别,然后一并注入六条阳经,称为“合”。每一对相表里的经别组成一“合”,这样十二经别分手足三阴、三阳共组成六对,称为“六合”。 52何谓别络? 别络是从经脉分出的支脉,大多分布于体表。别络有十五条,即十二经脉各有一条,加之任脉、督脉的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