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687—2015).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B11687—2015).pdf(2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1总则 1.0.1为了贯彻国家节约能源、有效保护环境、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进一步实现节能减排的政策,根据北京地区的现实条件,提高能源利用率,降低建筑能耗,在北京市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11/6 8 7-2 0 0 9的基础上,修订制定本
2、标准。1.0.2 本标准适用于北京地区新建、扩建和改建的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以下情况的建筑应按下列原则确定本标准对其的适用条件:1使用年限在5年以下的临时建筑可不强制执行本标准。2 工厂区内独立的办公建筑、生活配套建筑等应按本标准执行。3附建在工业厂房的办公用房等非工业部分,如果其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大于等于30,且面积大于等于10 00,非工业部分应执行本标准;如果非工业部分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30,或面积小于10 0 0,可不执行本标准。4公共建筑中的居住部分,如果其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大于等于10,且面积大于等于10 0 0,居住部分应执行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
3、准D B11/8 91,公共部分应执行本标准;如果公共建筑中的居住部分面积占整个建筑面积的比例小于10,或面积小于10 0 0,应全部执行本标准。5用于企业研发和软件开发等的建筑物应执行本标准。1.0.3下列建筑可部分执行本标准:1不设置供暖空调设施的建筑,应执行本标准除第3章和第4章之外的各项规定;只有局部房间供暖或空调时,仅要求供暖或空调房间所在的局部区域应全部执行本标准。2 以下建筑,应执行本标准除第3章关于建筑和建筑热工设计之外的各项规定:1)独立建造的变(配)电站、锅炉房、制冷站、泵站等动力站房;2)电子信息系统机房。1.0.4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应根据北京市的气候特征,在保证室内环境
4、质量的前提下,根据本标准的各项规定,通过以下途径降低建筑物能耗:1优化建筑设计,改善围护结构热工性能,降低建筑物供暖、空调负荷;2 通过供暖、通风、空调系统的节能设计,降低冷热源系统和能量输配系统的能耗;3通过给水排水和电气系统的节能设计,降低建筑物给水排水、照明和电气系统的能耗。1.0.5施工图设计文件应分专业写明工程项目采取的节能措施,并宜包括节能运行的基本要求。1.0.6 公共建筑的节能设计,除应执行本标准外,尚应执行国家和北京市现行有关政策法规和标准的相关规定。2 术语 2.0.1建筑体形系数(S)s h a p e f a c t o r 与室外空气直接接触的建筑外表面积F与其所包围
5、的体积V0 的比值。页面 1/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2.0.2 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M L)s i n g l e f a c a d e w i n d o w t o w a l l r a t i o 为建筑物某单一立面的透光部位和非透光外门的洞口面积,与该立面总面积之比。2.0.3总窗墙面积比(M LZ)t o t a
6、 l w i n d o w t o w a l l r a t i o 为建筑物各立面透光部位和非透光外门洞口总面积之和,与各立面总面积之和的比值。2.0.4透光部位t r a n s p a r e n t p a r t 可见光可直接透射入室内的外围护结构,包括窗户、天窗(采光顶)、玻璃外门、透光幕墙等的透光材料及边框。2.0.5可见光透射比v i s i b l e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 透过透光材料的可见光光通量与投射在其表面上的可见光光通量之比。2.0.6 太阳得热系数(SH G C)s o l a r h e a t g a i n c o e f
7、f i c i e n t 又称太阳光总透射比(t o t a l s o l a r e n e r g y t r a n s m i t t a n c e)。是指通过建筑物透光部位成为室内得热量的太阳辐射部分,与投射到建筑物透光部位的太阳辐射照度的比值。室内得热量的太阳辐射部分,包括太阳辐射通过辐射透射的得热量和太阳辐射被构件吸收再传入室内的得热量两部分。2.0.7 遮阳系数(SC)s h a d i n g c o e f f i c i e n t 实际透过建筑物透光部位及其遮阳设施的太阳辐射得热量,与相同条件下透进相同面积的标准玻璃(3m m 厚的透光玻璃)的太阳辐射得热量的比值
8、。2.0.8 周边地面s u r r o u n d i n g g r o u n d 室内与土壤直接接触的距外墙内表面2 m 以内的首层地面;当有地下室时,周边地面范围从地下室外墙与土壤接触处向下算起,当与土壤接触的外墙高度超过2 m 时,接触土壤的地下室地面为非周边地面。2.0.9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b u i l d i n g e n v e l o p e t r a d e-o f f o p t i o n 当建筑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围护结构热工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所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判定围护结构的总体热工性能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10 参
9、照建筑r e f e r e n c e b u i l d i n g 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和空调能耗用的基准建筑。2.0.11冷源系统综合性能系数(SCO P)c o e f f i c i e n t o f p e r f o r m a n c e f o r c o o l i n g 冷却塔散热的水冷式制冷系统,在制冷机名义工况、冷却水泵和冷却塔设计工况下,制冷量与制冷机、冷却水泵和冷却塔的输入能量之比。2.0.12 集中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 R-h)e l e c t r i c i t y c o n s u m p t i o
10、n t o t r a n s f e r r e d h e a t q u a n t i t y r a t i o i n d i s t r i c t h e a t i n g s y s t e m 设计工况下,集中供暖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 W)与设计热负荷(k W)的比值。2.0.13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e l e c t r i c i t y c o n s u m p t i o n t o t r a n s f e r r e d c o o l i n g (h e a t)q u a n t i t y r a t i oi n
11、a i r c o n d i t i o n i n g s y s t e m 设计工况下,空调冷热水系统循环水泵总功耗(k W)与设计冷(热)负荷(k W)的比值。页面 2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2.0.14空调系统节能权衡判断t r a d e-o f f a n a l y s i s o f e n e r g
12、y e f f i c i e n c y i n a i r 当空调系统设计不能完全满足规定的设计要求时,计算并比较所设计建筑的空调供暖冷热源系统和参照系统的全年综合能耗,判定空调系统是否符合节能设计要求。2.0.15 参照系统 r e f e r e n c e s y s t e m 进行空调系统节能权衡判断时,作为计算满足标准要求的全年供暖空调冷热源系统能耗用的基准系统。3建筑节能与建筑热工设计 3.1建筑节能设计 3.1.1进行节能设计时,公共建筑应按表3.1.1进行分类。3.1.2 建筑总平面的规划布置、平面和立面设计,应有利于自然通风和冬季日照。3.1.3建筑的主朝向宜采用南北向
13、或接近南北向,主要房间宜避开冬季最多频率风向(北向)和夏季最大日射朝向(西向)。3.1.4建筑设计应遵循被动节能措施优先的原则,充分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结合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和遮阳措施,降低建筑的用能需求。3.1.5建筑总平面布置和建筑物内部的平面设计,应合理确定冷热源和通风空调设备机房的位置。冷热源设备机房宜设置在负荷中心,通风空调设备机房位置宜尽可能缩短风系统的输送距离。3.1.6 单栋建筑物的体形系数S,应符合下列规定:1建筑面积A 8 0 0 m2时,S0.50;2 建筑面积A 8 0 0 m2时,S0.40。3.1.7 甲、乙类建筑每个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M L不应大于0.7 5,
14、丙类建筑的总窗墙面积比M LZ不应大于0.7 0。当甲类建筑M L超过限值规定时,应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权衡判断计算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本标准第3.3.2 条规定的节能要求。3.1.8 屋面透光部位的面积与屋面总面积的比值M W 不应大于0.2 0。当甲类建筑不满足规定时,应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权衡判断计算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本标准第3.3.2 条规定的节能要求。页面 3/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15、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3.1.9甲类和乙类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M L0.40 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40;M L0.40 时,透光材料的可见光透射比不应小于0.6 0。3.1.10 建筑物自然通风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允许采用自然通风的建筑物,单一立面外窗(包括透光玻璃幕墙)开启扇的有效通风面积应符合下列规定:1)甲类和乙类建筑,每个单一立面透光部位应设可开启窗扇,其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该立面外墙面积的5%;2)丙类建筑可开启窗扇的有效通风面积不应小于所在立面窗面积的30%;3)外窗开启扇的有效通风面积应按本标准
16、第A.1.6 条计算确定。2 高度在10 0 m 以上的建筑,10 0 m 以上部分外窗开启受限时,10 0 m 以下部分应满足本条第1款的规定,10 0 m 以上部分可采取其他的通风换气措施。3建筑中庭夏季宜充分利用自然通风降温。4具有外围护结构的体育馆比赛大厅等人员密集的高大空间,应具备全面使用自然通风的条件。3.1.11甲、乙类建筑应采取以下通风隔热措施:1东西向和屋面的透光部位应设置遮阳设施,宜采用活动外遮阳。2 屋面宜采用架空通风屋面构造或绿化。3钢结构等轻体结构体系建筑,其外墙宜设置通风间层。3.1.12 人员出入频繁的外门,应符合以下节能规定:1朝向为北、东、西的外门应设门斗、双
17、层门或旋转门等减少冷风进入的设施。2 高层建筑中人员出入频繁外门所在空间,不宜与垂直通道(楼、电梯间)直接连通。3.1.13建筑设计应优先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采光不能满足照明要求的场所,有条件时宜采用导光、反光装置等方式,将天然光引入室内,作为人工照明的补充。3.1.14人员长期停留房间的内表面可见光反射比宜满足表3.1.14的规定 3.1.15选用的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应具备以下节能运行功能:1两台及以上电梯集中排列时,应具备群控功能。2 电梯无外部召唤,且轿箱内一段时间无预置指令时,电梯应具备自动转为节能运行方式的功能。3自动扶梯、自动人行步道宜具备空载时停运待机功能。页面 4/2
18、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3.2 围护结构热工设计 3.2.1甲类建筑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不应大于表3.2.1-1和表表3.2.1-2 的限值规定,当不能满足时,应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权衡判断计算的最终结果必须符合本标准第3.3.2 条规定的节能要求。页面 5/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19、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页面 6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3.2.4甲类和乙类建筑的周边地面和供暖地下室与土壤接触外墙的保
20、温材料层热阻不应小于于0.6 0(m2K)/W。3.2.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参数的确定应符合下列规定:1进行建筑物围护结构冷热负荷和能耗计算时,外墙和屋面的传热系数K,应采用包括该围护结构的主体断面(简称主断面)和结构性热桥在内的平均传热系数,应按本标准附录A.2 计算确定;当建筑物围护结构采用的构造形式与表A.2.3一致时,平均传热系数限值及对应的主断面传热系数限值应按本标准表3.2.1-1、表3.2.2-1和表3.2.3-1确定。2 透光部位的传热系数K 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 B50 17 6 的规定计算确定。3当透光部位设置活动外遮阳或中间遮阳装置时,可认定透光部位的
21、太阳得热系数SH G C符合本标准表3.2.1-2、表3.2.2-2 和表3.2.3-2 的限值规定。4当存在固定外遮阳构件时,透光部位的SH G C应按下式计算:3.2.6 建筑物围护结构透光部位的气密性能,应符合以下规定:1外窗的气密性能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 B/T 7 10 6-2 0 0 8 的规定,50 米及以下的建筑不应低于6 级,50 米以上的建筑不应低于7 级;2 透光幕墙的气密性能不应低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幕墙G B/T 2 10 8 6-2 0 0 7 中规定的3级。3.2.7 外墙宜采用外保温构造。采用其他保温体系时,应采取可靠
22、的保温或阻断热桥的措施及防潮措施。3.2.8 围护结构的下列部位应进行详细构造设计:1外保温时,外墙和屋面宜减少出挑构件、附墙部件和屋面突出物,出挑构件及女儿墙等热桥部位保温层应连续。2 外围护结构中的热桥部位均应采取保温措施,且热桥部位的热阻与主断面热阻的比值不应小于0.6 0(不包括窗口部位)。3采用玻璃幕墙时,非透明部分的主断面传热系数应满足本标准表3.2.1-1或表3.2.2-1规定的外墙限值;幕墙与主体结构的连接应采取断热措施。4非透光幕墙当装饰层与保温层之间有空气层时,应在保温层室外侧采取防水、透气措施。5变形缝应采取以下保温措施之一:1)沿变形缝外侧的垂直面高度方向和水平面水平方
23、向填充保温材料,向缝内填充深度均不小于30 0 m m,且保温材料导热系数不大于0.0 45W/(m K);2)在变形缝两侧墙做内保温,每一侧的保温材料热阻不小于本标准表3.2.1-1、表3.2.2-1规定的限值。3.2.9外门窗安装应符合下列规定 页面 7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1外窗的安装位置宜靠近保温层的位置,否则外窗
24、(外门)口外侧或内侧四周墙面应进行保温处理。2 外窗安装宜采用具有保温性能的附框。3外门、窗框或附框与墙体之间应采取防水保温措施。3.2.10 当外墙、屋面采用多层复合围护结构时,应按以下规定采取防止保温材料受潮的措施:1根据建筑功能和使用条件,合理选择保温材料品种和设置材料层位置。2 当保温层或多孔墙体材料外侧存在密实材料层时,应进行内部冷凝受潮验算,必要时采取隔气措施。3屋面防水层下设置的保温层为多孔或纤维材料时,应采取排气或隔潮措施。3.2.11当甲类和乙类建筑入口大堂等高大空间采用全玻璃幕墙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全玻璃幕墙中不满足本标准传热系数限值的非中空玻璃的面积,不应超过同一立面透
25、光面积的一立面透光面积的15%。2 同一立面中,除外门之外的透光面积加权计算的平均传热系数,应满足本标准第3.2.1条或第3.2.2 条的规定。3按照本标准第3.3节的规定进行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的甲类建筑,同一立面中,一立面中,除外门之外的透光面积加权计算的平均传热系数,应不大于权衡判断确定的透光部分传热系数。3.3围护结构热工性能节能判断 3.3.1当建筑和建筑热工设计满足本标准第3章的强制性条文的各项规定时,应填写和提交附录B.2 的直接判定文件进行节能判断。当甲类建筑围护结构的设计不满足本标准第3.1.7 条、第3.1.8 条和第3.2.1条的规定时,应通过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
26、计算,判定建筑设计是否符合本标准规定的节能要求。3.3.2 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计算应采用参照建筑对比法,按下列步骤进行:1采用统一的供暖、空调系统,计算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逐时冷负荷和热负荷,分别得到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全年累计耗冷量Q C和全年累计耗热量Q H。2 采用统一的冷热源系统,计算设计建筑和参照建筑的全年累计能源消耗量,同时将各类型能源消耗量统一折算成等价能耗数值,得到所设计建筑暖通空调全年累计综合能耗E设和参照建筑暖通空调全年累计综合能耗E参。3进行暖通空调综合能耗值对比:1)E设/E参1时,判定为符合节能要求;2)E设/E参1时,判定为不符合节能要求,并应调整建筑热工参数
27、重新计算,直至符合节能要求为止。3.3.3甲类建筑进行权衡判断时,设计建筑的围护结构传热系数调整后的数值不应超过表3.3.3的最大值规定。页面 8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3.3.4参照建筑的形状、大小、朝向、内部的空间划分和使用功能应与所设计建筑完全一致,透光部位的面积比例和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取值应符合下列规定:1所设计
28、建筑单一立面窗墙面积比M L0.7 5时,参照建筑取M L=0.7 5。2 所设计建筑屋面透光部位与屋面总面积之比M W 0.2 0 时,参照建筑取M W=0.2 0。3所设计建筑的M L0.7 5,M W 0.2 0 时,参照建筑M L和M W 取值与设计建筑一致。4参照建筑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参数应按本标准第3.2.1条的限值规定取值,其中透光部位的得热系数SH G C未作规定时,SH G C取值应与所设计建筑一致。3.3.5建筑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权衡判断应采用经过鉴定的专用模拟计算软件,软件应符合本标准附录B.3的各项规定。4供暖、通风和空气调节节能设计 4.1一般规定 4.1.1供暖、空
29、调的热源和冷源应根据建筑物规模、用途,建设地点的能源条件、结构、价格,以及国家和北京地区节能减排和环保政策的相关规定等,按下列原则通过综合论证确定:1有可供利用的废热或工业余热的区域,热源宜采用废热或工业余热。当废热或工业余热的温度较高、经技术经济论证合理时,冷源宜采用吸收式冷水机组。2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情况下,冷热源宜利用地热能、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当采用可再生能源受到气候等原因的限制无法保证时,应设置辅助冷热源。3不具备本条第1、2 款的条件,但有城市或区域热网时,集中式供暖空调系统的热源宜优先采用城市或区域热网。4不具备本条1、2 款的条件,城市燃气供应充足,且建筑的电力负荷、热负
30、荷和冷负荷能较好匹配,能充分发挥冷 页面 9/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热、电联产系统的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并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分布式燃气冷热电三联供系统。5不具备本条第1、2、4款的条件,但城市电网夏季供电充足时,空调系统的冷源应优先采用电动压缩式机组。6 不具备本条第15款的条件,但城市燃气供应充足时,可采用燃气锅炉、燃气
31、热水机供热或燃气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供冷、供热。7 不具备本条第16 款条件,且环保等允许时,可采用燃煤锅炉、燃油锅炉供热,蒸汽吸收式冷水机组或燃油吸收式冷(温)水机组供冷、供热。8 全年进行空气调节,且各房间或区域负荷特性相差较大,需要长时间地向建筑物同时供热和供冷,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宜采用水环热泵空调系统供冷、供热。9执行分时电价、峰谷电价差较大,经技术经济比较,采用低谷电价能够明显起到对电网“削峰填谷”和节省运行费用时,宜采用蓄冷系统供冷。10 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中、小型建筑可采用空气源热泵或土壤源地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11下列情况可采用地表水或地下水地源热泵系统供冷、供热:1
32、)有天然地表水等资源可供利用;2)有可利用的浅层地下水时,应能保证10 0%回灌,并且应得到相关主管部门的批准。12 具有多种能源且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采用复合式能源供冷、供热。4.1.2 公共建筑的供暖、通风、空调方式,应根据北京地区气候特点,建筑物的用途、规模、使用特点、负荷变化情况、参数要求等综合因素,通过技术经济综合分析确定。其选用原则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 B50 7 36 的相关规定。4.1.3施工图设计阶段必须按下列规定进行供暖或空调系统的负荷计算:1供暖系统,对每个供暖房间或区域进行冬季热负荷计算;2 集中空气调节系统,对每个空调房间或区域进
33、行冬季热负荷和夏季逐时冷负荷计算。4.1.4下列参数应按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 B50 7 36 及其他国家和北京市现行相关标准的规定执行。1供暖、空调的室内空气设计参数;2 供暖、通风、空气调节的室外设计计算参数。4.1.5发热量较大、采用直流式机械通风(包括空气通过降温处理后的直流式通风)消除余热的房间或区域,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取值不宜过低,且应符合下列规定:1在保证机电设备正常工作的前提下,机电设备用房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取值不应低于室外通风计算温度。2 厨房热加工间采用直流式空调送风的区域,夏季室内计算温度取值不宜低于室外通风计算温度。4.1.6 采用局部性供暖或空
34、调能满足供暖、空调区域的环境要求时,不应采用全室性供暖或空调。建筑空间高度大于或等于10 m、且体积大于10 0 0 0 m 3的高大空间,仅要求下部区域保持一定的温湿度时,宜采用分层空调。4.1.7 管道绝热层厚度应按现行国家标准设备及管道绝热设计导则(G B/T 8 17 5)中的经济厚度和防表面结露厚度的方法计算,也可按本标准附录C.4确定。页面 10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35、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4.2 热源和冷源 4.2.1除符合本条第1、2、4款的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建筑物供暖、空调的主体热源;除符合本条第3、4款的情况之一外,不得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建筑物空气加湿的热源:1无集中供暖和燃气源,采用煤、油等燃料受到环保或消防严格限制,且无法采用热泵供暖的建筑。2 以供冷为主、供暖负荷较小,当满足下列条件时,夜间可利用低谷电进行蓄热供暖:1)冬季电力供应充足;2)电锅炉的装机容量不超过夏季冷源用电(包括制冷机组和冷却水泵)的装机容量;3)电锅炉不在用电高峰和平段时间启用。3无加湿用蒸汽源,且冬季必须保证相对
36、湿度要求的建筑。4利用可再生能源发电,的建筑,且其发电量能够满足直接电热供暖和/或电加湿的用电量需求。4.2.2 锅炉名义工况下热效率不应低于表4.2.2 的限定值。页面 11/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页面 12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37、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4.2.14采用冷却塔释热的水冷式制冷机组时,应按本标准附录C.1计算确定冷源系统综合性能系数SCO P值,且不应低于表4.2.14规定的限值。4.2.15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的总装机容量,应根据计算的空调系统冷负荷值直接选定,不应另作附加。4.2.16 电动压缩式冷水机组电动机的供电方式应按下列原则选择确定:1当单台电动机功率大于12 0 0 k W 时,应选用高压供电的机组;2 当单台电动机功率大于90 0 k W
38、 而小于或等于1,2 0 0 k W 时,宜选用高压供电的机组;3当单台电动机功率大于6 50 k W 而小于或等于90 0 k W 时,可选用高压供电的机组。4.2.17 设计采用直燃式溴化锂吸收式机组作为空调冷源和供热热源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机组应考虑冷、热负荷与机组供冷、供热量的匹配,按下列原则选型:1)宜按满足夏季冷负荷和冬季热负荷的需求中的机型较小者选择;2)按夏季冷负荷选型,但机组供热能力不满足冬季供热负荷(同时作为生活热水热源时还包括生活热水的热负荷)要求时,可加大高压发生器和燃烧器以增加供热量,但其高压发生器和燃烧器的最大供热能力不应大于所选直燃式机组型号名义热量的50%;3
39、)按冬季供热负荷选型,但机组供冷能力不满足夏季供冷负荷要求时,宜采用电制冷设备作为辅助冷源。2 采用供冷(温)及生活热水三用型直燃机时,应满足下列要求:1)应完全满足冷(温)水及生活热水日负荷变化和季节负荷变化的要求;2)应能按冷(温)水及生活热水的负荷需求进行调节;页面 13/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3)当生活热水负荷大、波动
40、大或使用要求高时,应设置贮水装置,如容积式换热器、水箱等。如果仍不能满足要求,应另设专用热水机组供应生活热水。4.2.18 集中空调系统的冷水(热泵)机组台数及单机制冷量(制热量)选择,应能适应空调负荷全年变化规律,满足季节及部分负荷要求。机组不宜少于两台;当小型工程仅设一台时,应选择调节性能优良的机型,并能满足建筑最低负荷的要求。4.2.19水冷式冷水机组冷却水系统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冷却塔补水总管上应设置水流量计量装置。2 应设置过滤器(除污器)和水处理装置,采用水冷管壳式冷凝器的冷水机组宜设置自动在线清洗装置。3当设置冷却水集水箱且必须设置在室内时,集水箱宜设置在冷却塔的下一层,且冷却
41、塔布水器与集水箱设计水位之间的高差不应超过8 m。4冷却塔应设置在空气流通条件好的场所。4.2.2 0 间歇运行的开式冷却塔的集水盘或下部设置的集水箱,其有效存水容积,应大于湿润冷却塔填料等部件所需水量及停泵时靠重力流入的管道内水容量之和。4.2.2 1空气源空调机组室外机的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确保进风与排风通畅,在排出空气与吸入空气之间不发生明显的气流短路;2 避免受高温污浊气流影响;3噪声和排热符合周围环境要求;4便于对室外机的换热器进行清扫。4.2.2 2 在技术经济合理的前提下,可采取措施对制冷机组的冷凝热进行回收利用。4.2.2 3采用蒸汽为供热、制冷的能源时,用汽设备产生的凝结水
42、应回收利用;凝结水回收系统宜采用闭式系统。4.2.2 4热源和热力站的节能设计,还应执行现行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11/8 91的相关规定。4.2.2 5地源热泵系统设计应遵循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 B50 7 36 的相关规定。4.2.2 6 当建筑物存在冬季需要供冷的内区,且设计了冬季供冷空调系统时,冬季应采用利用自然冷源供冷的技术措施,并满足下列规定:1除冬季采用热回收冷水机组为内区供冷且全部回收了制冷机组的冷凝热之外,同时符合下列条件的工程,应利用冷却塔为风机盘管提供空调冷水:1)采用风机盘管加新风空调系统,且新风不能满足供冷需求;2)风机盘管的冷源为水
43、冷式冷水机组,且通过冷却塔释热。2 舒适性空调采用全空气系统时,新风比应符合本标准第4.4.7 条3款的规定。4.2.2 7 建筑物冬季采用自然冷源供冷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充分利用室外新风作冷源。页面 14/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2 风机盘管加新风系统,能够利用冷却塔提供空调冷水的室外最高湿球温度设计值不应低于5。冷却塔供
44、冷设计计算资料见本标准附录C.2。3采用水环热泵系统时,应按内外区分别布置末端机组,设计工况下为外区供暖提供的内区余热量不应小于内区可利用总余热量的7 0。4冬季采用热回收冷水机组为内区供冷时,应全部回收制冷机组的冷凝热,用于外区供暖和/或作为生活热水热源。4.3供暖、空调冷热水输配系统 4.3.1集中供暖系统应采用热水为热媒。4.3.2 供暖、空调冷热水设计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散热器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不应超过8 5,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2 0。2 地面辐射供暖系统供水温度不应超过6 0;采用热泵提供热水时供水温度不宜超过45。3采用冷水机组直接供冷时,空调冷水供水温度不宜低于5,空调冷水供回水
45、温差不应小于5;经技术经济比较合理时,可适当增大供回水温差。4采用市政热力或锅炉供应的一次热源通过换热器加热的二次空调热水,供水温度宜采用50 6 0;空调热水的供回水温差不宜小于15;5采用直燃式冷(温)水机组、空气源热泵、地源热泵等作为热源时,空调热水供回水温度和温差应按设备要求和具体情况确定,并应使设备具有较高的供热性能系数。6 采用其他系统时,冷热水参数应符合现行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 B50 7 36 的相关规定。4.3.3供暖、空调冷热水系统应采用闭式循环系统。4.3.4集中空调和供暖水管道制式和系统类型的选择确定和设计,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
46、计规范G B50 7 36 和北京市地方标准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D B11/8 91的相关规定。4.3.5除空调热水和空调冷水系统的流量和管网阻力特性及水泵工作特性相吻合的情况外,两管制空调水系统应分别设置冷水和热水循环泵。4.3.6 采用集中供暖和集中空调系统,选配水系统的循环水泵时,应计算供暖系统耗电输热比EH R-h 和空调冷热水系统耗电输冷(热)比EC(H)R-a。EH R-h 或EC(H)R-a 值应符合下式规定:页面 15/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47、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页面 16 /2 9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北京市地方标准(D B11/6 8 7 2 0 15)链接:w w w.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t e c h/8 8 36 5.h t m l 来源:新能源网 c h i n a-n e n g y u a n.c o m 4.3.7 集中空调、供暖冷热水系统应按流量调节的原则配置循环水泵:1下列情况应采用变速运行的水泵:1)冷水机组变流量运行的一级泵系统,其空调冷水循环泵;2)
48、空调冷水二级泵或多级泵系统,其二级泵等负荷侧各级循环泵;3)燃气锅炉直接供热水采用二级泵系统时,输配系统为变流量运行的二级循环泵;4)通过设置换热器间接供冷或供热的空调水系统,二次侧循环水泵;5)通过设置换热器间接供热的供暖系统,输配系统为变流量运行时的二次侧循环水泵。2 输配系统为定流量运行的散热器供暖系统,宜能够分阶段改变系统流量,可采取以下措施:1)设置双速或变速泵;2)设置两台或多台水泵并联运行。4.3.8 闭式空调、供暖冷热水系统宜优先采用高位膨胀水箱定压。系统的膨胀水量应回收。4.3.9集中空调和供暖冷热水系统,应通过管路布置和选择管径减少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当设计工况
49、并联环路之间压力损失的相对差额计算值超过15%时,应采取水力平衡措施。4.3.10 集中空调、供暖冷热水水质应符合采暖空调系统水质标准G B/T 2 90 44的相关规定。供暖和空调热水应进行软化处理。4.4空气处理和输送系统 4.4.1公共建筑的通风,应符合以下原则:1当建筑物内存在余热、余湿及其它有害物质时,宜优先采用通风措施加以消除,并应结合建筑设计充分利用自然通风。自然通风的设计规定见本标准第3.1.10 条。2 当通风不能满足消除设计工况室内余热余湿的条件,而设置对空气进行冷却处理的空调系统时,应能够在非设计工况时尽量利用通风消除室内余热余湿。3建筑物内产生大量热湿以及有害物质的部位
50、,宜优先采用局部排风;当不能采用局部排风或局部排风达不到卫生要求时,应辅以全面排风或采用全面通风。4.4.2 当通风系统使用时间较长且运行工况有较大变化时,通风机宜采用双速或变速风机,当系统为多台风机并联时,也可采用台数调节改变通风量。4.4.3使用时间、温度、湿度等要求条件不同的空调区,不宜划分在同一个空调风系统中。需要合用空调风系统时,应能对不同区域在末端分别处理或控制。4.4.4全空气空调系统的风量应通过空气焓湿图计算确定,在允许范围内应采用最大送风温差。除对最高湿度限制和温湿度波动范围等要求严格的空调区外,同一个空气处理系统中,不应有同时冷却和再热过程(包括末端设备再热)。必须采用再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