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 .ppt

上传人:yl****t 文档编号:97434876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PPT 页数:434 大小:2.4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34页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基础理论学习心得版 .ppt(43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体系的基本概念l中医学中医学:l 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 融的科学知识体系。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基础理论:即中医学的基础医学,它是指导中医预防医学和临床医学的理论基础。它包括:1、中医学的哲学基础(精气、阴阳、五行学说)2、中医对正常人体的认识。3、中医对疾病的认识。4、中医养生和诊疗疾病的原则。中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

2、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它以整体、恒动、平衡观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中医学的学科属性,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系的形成和发展概况 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的科学属性: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并且兼收并蓄人文社会和古代哲学思想精华的新的医学科学;是多学科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一、形成的基础与方法: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积累;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

3、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4、古代哲学思想对医学的渗透;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进入春秋战国,中国社会急剧变革,政治、经济、文化都有显著发展,“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学术思想空前活跃,对后世影响巨大的学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这种大趋势下,古代医学家也加速了对人体自身奥秘及人与自然关系的探讨,他们在医学实践与解剖学成就的基础上,以古代哲学的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作为思维方法,创立了藏象、经络、精气血津液神等学说,并在探讨人与自然关系的过程中创立了六淫致病学说,以阐释人体生理和病理,指导疾病的诊断和防治,逐步建构了统一的中医学理论体系。2、医药知识的积累:中医理论来源于实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生

4、产劳动、生活实践中长期观察自然现象、生理病理现象,并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总结。是一个感性认识不断深化,上升为理性认识,无数次不断反复的过程。(1)预防医学的起源:北京猿人离开树上巢穴,穴 居山洞,以避风雨,并用兽皮、树皮作 衣御寒,这些简单措施是最早的预防医学 的起源。(2)药物学的起源:原始人在采集植物果实、枝叶、根茎作食物的过程中由于误食,发现某些植物 具有有益、有害、或能消除某些症状的作用,进而有意识地加以利用某些植物来治病,这就 是最早的药物学起源,也是中药以植物药为主 的原因。同时发明了酒及汤液,而且在医疗实 践中应用了治病的“毒药”。l (3)针灸术的起源:原始人靠磨制石器作生产工具

5、,由于石器和其他原因造成对体表的刺激和创伤,人们在这些偶然的机会中逐渐发现了体表刺激能 解除某些症状的作用,从而获得了使用锐利的石 器治疗病症的经验,这就是最早针术的起源。(4)理疗的起源:当在原始人知道用火之后,在长年 累月的无数次火伤中,人们有时意外的发现某些 原有疾病的痛苦却因此而减轻或消失,于是积累 了经验,这就是最早的热熨、艾灸、拔火罐等理 疗法的起源。(5)外治法的起源:原始人在和野兽搏斗造 成创伤时,可根据以往的经验使用某些 树叶、草茎来涂裹,这就是最早的外治 法的起源。春秋战国时期,由于专业医生的大量出现,病名的确立,诊疗技术的扩展极为快速,如:诊断:四诊(切脉、望色、听声、写

6、形);治病方法:药物、针灸、导引、精神疗法等;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一批医学资料中,有一卷帛书五十二病方记载了103个病名,涉及到内、外、妇、儿、五官等科,并记载了药名247个,药方283个,说明战国时期的医药水平以有很大提高。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客观上需要整理、总结,使之系统化、理论化,加之社会的发展为此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古代的哲学思想提供了思维方法,故在众多医学家的共同努力下,撰成了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巨著黄帝内经。3、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的观察;直接观察法解剖 整体观察法“有诸内,比形诸外”古人经过长期的临床观察,逐渐认识到每一类疾病发作时,总有大致相同的一组症状同时出现,而这一组症状与

7、人体外表的一定部位和器官相联系,又与人体内脏的一定生理功能破坏有关。在治疗时,又观察到某类药物或某组穴位对某一组症状有较特异的疗效,逐渐摸索出其规律所在,经过反复实践,便得出了“五脏分证”的规律 五脏分证:就是把某一组在某一定部位和器官出现的特 定症状,归结为五脏中某一脏的功能失调,把活的机体外部呈现的生理病理征象与内部 的脏器统一起来。在治疗时,调理这一脏的 生理失常,就能治愈疾病或使病情缓解。通过对人体生命现象的整体观察 逐渐建立了人体中精、气、血、津液等概念。在砭刺治病过程中 逐渐发现了针感传导路线。在采用以人为中心的整体观察的基础上 认识到四时气候的变化对人体生理病理的影响。中医学理论

8、体系的形成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发展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中医学理论体 系形成于战国至两汉时期。其理论体系 的确立:内经 理论框架的建立 难经 伤寒杂病论 标志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确立。素问九卷81篇黄帝内经 162篇 灵枢九卷81篇 系统的阐述了人体生理解剖、病因病理,以及对疾病的诊断、治疗、预防和养生等问题。书中许多内容的记载均处于当时世界医学的领先地位。如在形态学方面,关于人体骨骼、血脉的长度、内脏器官的大小和容量等的记载,基本上是符合实际情况的。如食道与肠的长度之比例为1:35,现代解剖证明是1:37,二者十分相近。在血液循环方面,提出“心主身之血脉”的观点,认识到人体血液

9、在脉管内是“流行不止,环周不休”的。这些理论至尽仍然正确。并比英国哈维在公元17世纪发现的血液循环早1000多年。难经:是一部可与是一部可与内经内经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相媲美的古典医籍,相传系 秦越人(扁鹊)所作。书名中的秦越人(扁鹊)所作。书名中的“难难”,是质难,是质难的的 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意思,即问答之意。全书共有81个问答,故全名个问答,故全名 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黄帝内经八十一难经。该书内容简要,辨析。该书内容简要,辨析 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精微。全书所述以基础理论为主,主要用问答方 式,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生理、病理(病因式,涉及内容有人体的结构

10、、生理、病理(病因 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它病机)诊断、病证、治则和治法等各个方面。它 既解释了既解释了黄帝内经黄帝内经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中较为疑难的问题,并在 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如书中提出了理论上有新的创见。如书中提出了“独取寸口独取寸口”这这 一诊断方法,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一诊断方法,至今仍比临床所习用。对经络学说 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以及脏象学说中命门、三焦的论述,则在内经内经 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的基础上有所阐扬和发展。在治疗上提出了“虚虚 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等治则,为临床立法制等治则,为临床立

11、法制 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方提供了理论基础。与内经内经同为后世指导临同为后世指导临 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床实践的重要理论性著作。伤寒杂病论:为东汉末年张机(字仲景)所著,后 经晋带医学家王叔和整理,分为伤 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这两部书的共同特点是:书分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病理分析认定为某中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处方用药。该书提出了“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与临床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为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伤寒论:以外感热病为主,确立了六经辨证 论治的纲领,是中医学中阐明辨证 论治的第一部专书,并为后世诊断 学八纲辨证奠定了

12、基础,书中记载 了113方,是中医基础理论与临床 医学紧密结合,形成了理、法、方、药的体系。千余年来,经过临床实 践的不断验证,疗效确凿可靠,至 今仍为国内外医学界赞赏,研究不 衰。金匮要略以脏腑的病机理论进行证候分类,记载 了四十多种杂病,并发展了病因学说,提出了“千般疢难,不越三条”,给后世 三因学说以深刻的影响。张机在书中不 仅系统总结了许多常见病症的诊断要点,治则和有效方药,更归纳创造出辨证论 治的临床诊治规范,确定了临床诊治学 的基本原则和大法。是历代医家辨证论 治之楷模。治疗技术的发展: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书中载药365种,并根据药物毒性的大小分为:上120种,为

13、君,毒性小或无毒,主养命以应天,多属补养类药物(主益气);中120种,为臣,有的有毒,有的无毒,主养性 以应人多系补养而兼有攻治疾病作用的药物 (主治病,补虚);下125种,为佐使,有毒,主治兵以应地大多是 除寒热,破积聚等攻治疾病的药物,不可久服。本书所录药物功效记载历经检验,大多准确可信,并将药物分为酸、苦、甘、辛、咸五味和温、热、寒、凉四性,明确了“治寒以热药,治热以寒药”的用药原则,是药理学与病理学紧密结合,使中医学理论体系更加充实。同时该书提出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恶、相反、相杀等“七情和合”的药物配伍法度,服药方法以及剂型等理论为后世中药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4、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2、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发展:晋.王叔和脉经 皇甫谧针灸甲乙经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 千金翼方 魏晋隋唐时期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时代时代 姓名姓名 学术观点学术观点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学派学派 代表著代表著 刘刘 以火热立论,提以火热立论,提 用药以寒凉为用药以寒凉为 后世称后世称素问玄素问玄金金 出了百病多由于出了百病多由于“主,善用寒凉方主,善用寒凉方 为为“主火主火 机原病式机原病式l 完完 火火”的理论,的理论,“五五 药清泻火热。药清泻火热。派派”或或“l 元元

15、志过激,皆为热甚志过激,皆为热甚 寒凉派寒凉派”l 素素 ”、“大气皆从火大气皆从火l 时时 化化”。l 张张 认为认为“病由邪生病由邪生 临床多采用、临床多采用、后世称后世称儒门事亲儒门事亲l 期期 从从 ”故治病当以祛邪故治病当以祛邪 汗、吐、下三法汗、吐、下三法 为为“攻下攻下 l 正正 为要务。为要务。以达到攻邪愈病以达到攻邪愈病 派派”或或“l 的目的。的目的。攻邪派攻邪派”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宋金元时期;“四大家”的学术观点及学术著作时代时代 姓名姓名 学术观点学术观点 临床特点临床特点 学派学派 代表著代表著 十分注重脾胃在十分注重脾胃在 故治疗以

16、补益故治疗以补益 后世称后世称脾胃脾胃金金 李李 人体生命活动中的人体生命活动中的 脾胃为主。脾胃为主。为为“补土补土 论论l 重要地位,认为重要地位,认为“派派”或或l 元元 杲杲 脾胃一伤脾胃一伤”导致导致“脾胃脾胃l 百病丛生百病丛生”。学派学派”l 时时 朱朱 善治杂病,创见善治杂病,创见 治疗以滋阴治疗以滋阴 后世称后世称格致格致l 颇多,认为颇多,认为“痰和痰和 降火为主,另在降火为主,另在 为为“养养 余论余论l 期期 震震 郁郁”是重要的致病是重要的致病 临床治疗中注重临床治疗中注重 阴派阴派”因素,另外他还提因素,另外他还提 解郁和化探痰。解郁和化探痰。l 亨亨 出出“阳常有

17、余、阴阳常有余、阴l 常不足常不足”的理论。的理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明命门学说产生明清时期 清 叶天士 吴鞠通 王清任:瘀血理论 叶天士:创建了卫、气、营、血辨证理论 纵向 吴鞠通:.三焦辨证理论 横向 近代与现代。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3、中医学理论的继承与创新:继承是一切研究的基础和前提;中医学理论的创新思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一、整体观念:一、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 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整体,就是统一性、完整性和联系性。既事物是一个整体,整个宇宙是一个大的整

18、体。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是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事物和事物之间也有密切的联系。中医学从这一观念出发,在认识生理病理与诊治疾病以及养生保健时,即重视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又重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统一性。这种全面认识和处理医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就称整体观念。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1、人体是一个有机整体:生理上的整体观 包括 病理上的整体观 诊治上的整体观2、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包括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 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3、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对人体生理的影响 对人体病理的影响 与疾病防治的关系4、整体观与现

19、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生态医学模式。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病病:即疾病,是致病邪气作用于人体,人体正气与之抗争而引起的机体阴阳失调、脏腑组织损伤或生理功能障碍的一个完整的生命过程。证证:即证候,是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的病理概括。一般由一组相对固定的、有内在联系的、能揭示疾病某一阶段或某一类型病变本质的症状和体征构成。症症:即症状和体征的总称。包括自觉症状和它觉症状。辨证论治辨证论治:是中医学认识疾病和处理疾病的基本原则。二、辨证论治:二、辨证论治:l 病的现象 症的病理概括l 自觉症状l 他觉症状l 病的个性或共性本质 l 有病必然出现若干症状,通过分辨症状,必然辨出若干证候。

20、证候中又包含若干症状。因此,症是病的现象,是辨证的基础;证是病的本质,是症的病理概括。这就说明,中医治疗的主要依据是“证”。病症证若干若干 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1、同病异治:指同一种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域不同,或所处的疾病的阶段或类型不同,或病人 的体质有异,故反映出的证候不同因而治 疗也就有异。例A:麻疹病在不同的疾病阶段有不同的证,故麻疹初 期麻疹未透,宜解表透疹银翘散或升麻葛根 汤;中期肺热明显,常须清肺麻杏甘石汤;而后期则为余热未尽肺胃阴伤,则又须以养阴清 肺为主沙参麦冬汤。B:感冒病可因其病因病机和病人体质的不同而出现风 寒、风热、风湿相挟等外感,治疗时分别采用

21、辛温 解表、辛谅解表、疏风祛湿等治法。再具体一点:风温早期,症见发热,微恶风、是风热在表,应用 辛谅解表法治疗(银翘散);中期,症见高热、咳 嗽、气急、口渴欲饮凉水,是肺热盛,治当清肺热 为主(麻杏甘石汤加减);后期,身热已退,舌红 口干、干咳少痰、疲乏而脉细无力,是邪热已去大 半,肺阴肺气受伤,治宜清余热、滋肺阴、补肺气,以促进恢复(青蒿鳖甲散)。C:外感病发病的季节不同,治法也不同,暑季感冒,由于感受暑湿邪气,故在治疗时常需用一些芳香 化湿的药物,以祛暑湿,这与其他季节的感冒治 法就不一样。D:水肿病,根据其本质特点,可以辨出多种证型,就脏腑而言,其主要涉及肺、脾、肾三脏;就其 性质而言,

22、即可以是虚证,又可以是实证;就病 因而言,有风热、风寒、邪毒和水湿等等,故同 样是水肿病,合理的治疗就必须根据这些特点,采取不同的治法。2、异病同治:指几种不同的疾病,在其发展变化过 程中出现了大致相同的病机,大致相 同的证,故可用大致相同的治法和方 药来治疗。例A:久泻之后出现的脱肛 产后调理不当的子宫下垂 均因中气亏乏,脾虚 胃、肾等脏器的下垂 下陷所致,治以益气升提法,方选补中益气汤。B:泄泻、水肿是不同的病,但在两病的发展过 程 中,都可发展到以脾肾阳虚为本质特点的阶段,对于泄泻和水肿表现为脾肾阳虚之证的,皆可 用温补脾肾法。辨证与辨病相结合:辨证与辨病相结合:都是认识疾病的思维过程。

23、分别是对证候和对疾病的 辨析。区别在于一为确立 证候,一为确定诊断。“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孙子兵法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中医基础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内容 (自学)(自学)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精气学说 第二节 阴阳学说 第三节 五行学说 第四节 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 精气学说 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一)精的基本概念精的基本概念:精,又称精气,古哲学中,一 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而运行 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 类的本原。(二)气的基本概念气的基本概念

24、:古哲学中,指存在与宇宙之中 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 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其存在形式 无形处于弥散而运动状态;有形处于凝聚而稳定的状态;二、精气的运动变化:气的运动气机;其运 动形式:升、降、出、入、聚、散。气化:是指伴随着气的运动产生宇宙各种变化的过程。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的运动变化:气与形之间的转化 形与形之间的转化 气与气之间的转化 有形之体自身的不断更新变化 气化过程分为“化”与“变”两种不同的类型。化指气的缓和的运动所促成的某些改变 变指气的剧烈的运动所促成的显著变化气化的形式 精

25、气学说的基本内容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1、维系着天地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2、使万物得以相互感应;感应是指事物之间的相互感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人类与宇宙中的他物不同,不仅有生命,还有精神活动,故由“精气”。即气中的精粹部分所化生。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对中医学精气生命理论构建的影响 1、对中医学精学说建立的影响 中医学的精又称精气,是指藏于脏腑中的液态精华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包括 父母遗传的生命物质先天之精 后天获得的水谷之精后天之精 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

26、应用2、对中医学气理论形成的影响 中医学的气是指人体内生命力很强、不断运动切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激发和调控人体 生命活动的动力源泉,感受和传递各种生命信息的载体。阴气主凉润、宁静、抑制、肃降;阳气主温煦、推动、兴奋、升发。二、对中医整体观念构建的影响 第二节第二节 阴阳学说阴阳学说阴阳鱼太极图阴阳鱼太极图 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它是以黑白阴阳两个鱼形纹组成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的圆形图案,俗称阴阳鱼,古哲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学术语,意为派生万物本原,它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形象的表达了阴阳轮转,相反相成是万物生成变化根源的哲理。成是万物生

27、成变化根源的哲理。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它展现了一种互相转化,相对统一的形式美,说明:一的形式美,说明:1、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一切事物都是由阴阳两部分 构成;构成;2、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构成事物的阴阳两部分,都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不是纯阴或纯阳,它们都含着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于自己的反面,通常称大阴含小阳和大阳含小阴。阳和大阳含小阴。一、阴阳的概念: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阴阳是中国古代哲学的一对范畴,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或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

28、互对立的两种括。它既可以标示既相互关联又相互对立的两种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事物或现象,又可以标示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的两个方面。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舂秋战国时期。阴阳概念源于西周,发展于舂秋战国时期。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二、事物的阴阳属性1、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事物阴阳属性的划分#(1)以人和自然的事物及现象作为划分的对 象;(2)以日光的向与背为参照,以事物和现象 双方不同的功能属性、运动趋势、位置、发展状态为依据,以水火之特性作为阴 阳属性划分的标准。(3)用取象比类(比较)的方法来划分事物 的阴阳属性。二、事物的阴阳属性二、事物的阴阳属性 2、事物阴阳

29、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事物阴阳属性的相对性和绝对性(1)绝对性:指事物的阴阳属性有严格的划 分,不能随意改变,其阴阳属性一经确 定即不可反称。(事物的总体属性未变,或比较的对象或层次未变)(2)相对性:指具体事物的阴阳属性不是固 定的,而是可变的。(事物的总体属性 发生了改变,或比较的层次或对象变了)交感互藏交感互藏 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交感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 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互藏: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 任何方任何方阴 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 阳中有阴阳中有阴。学 对立对立 阴阳双方

30、互相制约阴阳双方互相制约、互相斗争的、互相斗争的 说 结果结果“阴平阳阴平阳 秘秘”。(相互的动态。(相互的动态的 平衡)平衡)基 依存依存 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阴阳双方各以对方为存在的前提本 阴消阳长阴消阳长 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是事物发生发展的动力内 阳消阴长阳消阴长 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是事物发展的量变过程 容 由阴转阳由阴转阳 形(促)成事物的转化形(促)成事物的转化 由阳转阴由阳转阴 (变化)是事物发展的(变化)是事物发展的 质变过程质变过程消消长长在一定的限度内 转转化化在一定的条件下 阴阳的阴阳的 事物的对立事物的对立统统 一一事物事物永远永远处于处于运动运动之中之中一一

31、阴阴一一阳阳谓谓之之道道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与互藏 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 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 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与平衡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1、阴阳对立制约阴阳对立制约:是指属性相反的阴阳双方在一 个统一体中的相互斗争、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阴阳之间的对立制约关系失调,动态平衡遭到 了破坏疾病产生。)2、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的互根互用:(1)阴阳互根,是指一切事物或现象中相互对立 着的阴阳两个方面,具有相互依存,相互根 本的关系;(2)阴阳互用,是指阴阳双方具

32、有相互资生、促 进和助长的关系。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3、阴阳交感与互藏阴阳交感与互藏: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 相互感应而交合,亦即相互发生作用。阴阳交感 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交感是在阴阳二气运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阴阳二气的运动,也就不会发生阴阳交感。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阳互藏是阴阳双方交感合和的动力根源;阴阳互藏又是构筑阴阳双方相互依存、相互为用 关系的基础和纽带;阴阳互藏还是阴阳消长与转化的内在根据;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4、阴阳消长阴阳消长:是指对立互根的阴阳双方不 是一成不变的

33、,而是处于不断的增长和 消减的变化之中。形式有二。(1)阴阳互为消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消减 一方消减另一方增长(2)阴阳皆消皆长 一方增长另一方亦增长 一方消减另一方亦消减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5、阴阳转化阴阳转化:指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 的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既 属阴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阳的事物,属 阳的事物可以转化为属阴的事物。机理与形式:极、重、甚是事物的阴 阳总体属性发生转化的内在因素和必备条 件。渐变 突变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6、阴阳自和与平衡阴阳自和与平衡:自和是指阴阳双方自动维持和自动恢复其协调平衡状态的能力和趋势。(生理自我协调、病

34、理自我恢复平衡)平衡是指阴阳双方在相互斗争、相互排斥、相互作用中处于大体均势的状态即阴阳协调和相对稳定状态。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1、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生有形。不离阴阳”。2、概括人体的生理功能:“阴平阳秘,精神乃治”。3、阐释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调”。(1)阴阳的偏胜“阳胜则热”“阳胜则阴病”“阴胜则寒”“阴胜则阳病”(2)阴阳的偏衰“阳虚则寒”“阴虚则热”阳偏盛 阴偏盛 正 常 实证 阳偏衰 阴偏衰 正 常 虚证 代表阳 代表阴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阴阳互损 当阳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阳虚不能生阴继而出现阴虚的现象,称为“阳

35、损及阴”。当阴虚至一定的程度时,因阴虚不能生阳继而出现阳虚的现象,称为“阴损及阳”。4、用于疾病的诊断:“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望、闻、问、切四诊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脉症分阴阳脉症分阴阳 望望 闻闻 问问 切切 色泽晦暗色泽晦暗 语声低微无语声低微无 蜷卧静默蜷卧静默 尺尺 去者去者 阴 力,少言而沉力,少言而沉 身寒喜暖身寒喜暖 迟者迟者 沉沉 静,呼吸微弱静,呼吸微弱 涩细小涩细小 色泽鲜明色泽鲜明 语声高亢宏语声高亢宏 躁动不安躁动不安 寸寸 至者至者 阳 亮,多言而躁亮,多言而躁 身热恶热身热恶热 数者数者 浮浮 动,呼吸有力动,呼吸有力 大洪滑

36、大洪滑 声高气粗声高气粗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5、用于疾病的治疗:“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1)指导养生(2)确定治疗原则 A、阴阳偏胜的治疗原则:有余、“实则泻之”阴偏胜 “阴胜则寒”实寒证“寒者热之”阳偏胜 “阳胜则热”实热证“热者寒之”用性质寒凉的药物抑制其亢奋之阳,以清泻其 热。用性质温热的药物消解其偏胜之阴,以温散其 阴寒。实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确定治疗原则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阴偏衰 “阴虚则热”虚热证“阴虚则热”阳偏衰 “阳虚则寒”虚寒虚“阳虚则寒”滋阴制阳(一般不能用寒凉药直折其热

37、)用“壮水之主 、以制阳光”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阳病治阴”。扶阳抑阴(不宜用辛温发散以散阴寒)用“益火之源、以消阴翳”的治法,内经称之为“阴病治阳”。虚证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2)确定治疗原则 B、阴阳偏衰的治疗原则:不足“虚则补之”利用阴阳的互根互用原理 阴虚:阳中求阴则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阳虚:阴中求阳则阳得阴助而生化无穷(3)归纳药物的性能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 寒凉属阴(凉次于寒)寒凉属阴(凉次于寒)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能清泻阳热之邪,减轻 性四气四气 消除机体的热象。消除机体的热象。温热属阳(温次于热)

38、温热属阳(温次于热)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能祛除阴寒之邪。减轻 和消除机体的寒象。和消除机体的寒象。辛甘淡辛甘淡属阳属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辛甘发散为阳,淡味渗泄为阳。酸苦咸酸苦咸属阴属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见下一片)味五味药物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分析归纳药物的性能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药物在体内发挥的作用趋向 升浮升浮上升发散上升发散阳阳: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一般而讲升阳、发表、祛风散寒、涌 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或升吐、开窍等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上行向外,

39、或升 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或浮、或两者兼见,故为阳桂枝汤、麻黄汤、补桂枝汤、麻黄汤、补 中益气汤。中益气汤。沉降沉降 内收、泻下、重镇内收、泻下、重镇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阴:具有泻下、清热、利尿、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重镇安神、潜阳息风、消导积滞、降逆收敛止呕等 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作用的药物,大多药力下行向内,或沉或降、或两 者兼见,故为阴,天麻勾藤饮等。者兼见,故为阴,天麻勾藤饮等。第三节 五行学说 五行的概念:五行的概念:#一、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二、五行的特性:木曰曲直: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火曰炎上:温热、

40、上升、光明;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金曰从革:沉降、肃杀、收敛;水曰润下:滋润、下行、寒凉、闭藏。五行的概念:五行的概念:#三、事物或现象的五行归类:1、归类的标准:以五行特性为依据;2、归类的对象:以人和自然的事物或现象为 对象进行事物五行属性的归类;3、归类的方法:主要是“取象比类”和“推演络 绎”。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是指木火土金水之间存在着有序的递相资生、助长和促进的关系。五行相生的次序是:l l 木 火 土 金 水 l“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例:l l 木 火 土l由于木生火,故“生我”者为木,木为火之“母”

41、;由于火生土,故“我生”者为土,土为火之“子”。生 生生生生生我我生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一)五行相生与相克五行相生与相克:2、五行相克,是指木、土、水、火、金之间存在着有 序的递相克制、制约的关系;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 土 水 火 金 木 土 水 “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我克”者为我“所胜”。例:由于土克水,故“我克”者为水,水为土之“所胜”;由于木克土,故“克我”者为木,木为土之“所不胜”。克我所不胜 我克所胜 克 克克克克克 克 l五行生克示意图:l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木火土金水示相生示相克汉、董仲舒曾将五行相生、相克的次序概括为:“比相生而间

42、相胜也。”(春秋繁露、五行相生)所谓“比”就是紧挨着;所谓“间”就是隔开一位。意即顺着木、火土金水次序的为相生,间隔一位的是相克。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l(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l 1、五行制化,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维持协调平衡,推动事物间稳定有序的变化与发展。l例:火木水代表相生代表相克母来顾子 l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l(二)五行制化与胜复(相生与相克的关系)l 2、五行胜复,是指五行中一行亢盛(即胜气),则引起其所不胜(即复气)的报复性l制约,从而使五行之间复归于协调和稳定。l例:(盛气)木 土l 金l (复气)子复母仇 五

43、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三)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与相侮:1、相乘,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胜一行的过度制约或克 制。有称“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同。原因有“太过”和“不及”。例:木 土 水 火 金 不及:不及:木 土 (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正常水平)(低于正常水平)太过:太过:木 土 (过于亢进)(正常水平)乘乘乘乘乘乘 乘 l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三)五行相乘与相侮五行相乘与相侮:2、相侮,是指五行中一行对其所不胜的反向制约和克 制。有称“反克”。此次序与相克相反,原因有“太 过”和“不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在发生相乘时,也可同时发生相乘;发生相侮时

44、,也可同时发生相 乘。例:金 木 木 土 太过:异常 不及:金 木(亢)(虚)木 土 反侮克(正常)克(正常)反侮 l 五行乘侮规律示意图火火木木土土金金水水相乘相乘相侮相侮例:正常情例:正常情况下金能削况下金能削木,若木质木,若木质太硬,或金太硬,或金属太软、太属太软、太薄,非但不薄,非但不能削木,反能削木,反而倦刃缺口而倦刃缺口五行学说的基本内容简表l 相生相互资生 生克制化“亢则害,承乃制,制则升l 相克相互制约 化”事 物发展变化的 正常现象。l 相乘一行对其所胜的过度克制 “气有余。则制自所胜而l 侮所不胜;其不及,则自l 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l 轻而侮之。”事物发展l 相侮一行对

45、其所不胜的反克 变化的异常现象。l 太过l (木火刑金)(木旺乘土)l 侮所不胜 制己所胜l l l (木虚金侮)(土壅木郁)l 己所不胜侮而乘之 己所胜轻而侮之l l 不及l 五行亢害承制示意图木木土土金金气有余其不及所胜所不胜 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四)五行的母子相及五行的母子相及:指五行之间的协调平衡关系遭 到破坏后,引起的相生关系的反常。包括母病及 子和子病及母两种情况。1、母病及子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累及其子行,导致母子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一致)2、子病及母是指五行中的某一行异常,影响到其母行,终指子母两行皆异常。(与相生次序相反)(1)子病犯母 (2)子盗

46、母气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一、说明五脏的生理功能及其相互关系:1、以五行特性类比五脏生理特点;2、构件天人一体的五脏系统;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1)以五行相生说明五脏之间的资生关系:肝(木)藏血以济心,心(火)阳可以温煦脾土,脾(土)气化生精微物质以充养肺金,肺(金)之精津和肺气肃降下行以滋肾精并助纳气,肾(水)藏精以滋养肝血。肝藏血以济心,肝之疏泄以助心行血用五行相生说明五脏关系心之阳气(火)可以温煦脾土,助脾运化脾运化水谷之精气可以益肺肺之精津下行以滋肾精,肺气肃降以助肾纳气肾藏精以滋养肝血,肾阴资助肝阴以防肝阳上亢肝心脾肺肾 五行学说在中医

47、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2)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 肾水滋润上行于心,可防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抑制肺气的清肃太过;肺气的肃降,可抑制肝木的上亢;肝气条达,可以防止脾土的壅滞;脾之运化,可防止肾水的泛滥。(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 以五行相克说明五脏之间的制约关系肾水上济于心,可肾水上济于心,可以防止心火之亢烈以防止心火之亢烈心火之阳热,可以心火之阳热,可以抑制肺气清肃太过抑制肺气清肃太过 肺气清肃,可以肺气清肃,可以抑制肝阳的上亢抑制肝阳的上亢脾气之运化水液,脾气之运化水液,可防肾水之泛滥可防肾水之泛滥肝气条达,可

48、以肝气条达,可以疏泄脾土之壅滞疏泄脾土之壅滞肝土水火肺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3、以生克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3)以五行制化说明五脏之间的协调平衡:五脏之间的生克制化,说明每一脏在功能上因有 他脏的资助而不至于虚损,又因有他脏的制约和克制,而不至于过亢;本脏之气太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本脏之气虚损,则又可由他脏之气补之。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 母病及子1、相生关系的传变 虚证:心肝血虚 子病及母 实证:心肝火旺 虚实夹杂:“子盗母气”2、相克关系的传变,包括:(1)相乘 太过 (2)相侮 太过 不及 不及

49、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二、说明五脏病变的相互影响木木水水火火金金土土肝心肾脾肺侮侮乘乘子子病病及及母母母母病病及及子子五脏传变规律示意图五脏传变规律示意图 补五行图l 心l 肾 肝 脾l l 肺母母病病及及子子子子病病及及母母子病犯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母病及子相乘相乘 相侮相侮相相乘乘相相侮侮木木火火刑刑金金补五行图l 肾l l 肝 肺 脾l 心母母病病及及子子子子病病及及母母子病犯母子病犯母母病及子母病及子 相乘相乘相侮相侮相相乘乘相相侮侮 l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l三、指导疾病的诊断l1、确定五脏病变部位:五行学说以事物五行属性归类l

50、 和生克乘侮规律确定五脏病变的部位,包括l 以本脏所主之色、味、脉来诊断本脏之病;l 以他脏确定五脏相兼病变;l2、推断病情的轻重顺逆:五行学说根据五色之间的生l 克关系来推测病情的轻重顺逆。l 主色 客色 色脉 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指导疾病的治疗:1、指导脏腑用药 2、控制疾病的传变:“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先实其脾气”“实则传,虚则受”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四、指导疾病的治疗:3、确定治则执治法:(1)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治则和治法;治则:补母(虚则补其母)与泻子(实则泻其子)。滋水涵木法 益火补土法(命门之火)培土生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静态模板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