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

上传人:yl****t 文档编号:97433876 上传时间:2024-06-10 格式:PPT 页数:45 大小:1.0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 .ppt(4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适宜技术中医适宜技术穴位贴敷临床应用穴位贴敷临床应用穴位贴敷技术穴位贴敷技术 01概念 07穴位选择 02发展简史 08贴敷时间 03治疗原理 09注意事项 04优势 10禁忌症 05适用范围 11临床运用 06药物选择 12常用穴位 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在中医理论指导下,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选用某些特定药物,用介质药膏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通过腧穴刺激疗法和药物外治法的共同作用,起到扶正祛邪、防治疾病的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概念 1、五十二病方记载:白芥子捣烂外服百会穴治疗毒蛇咬伤。2、内径中灵枢经筋篇记载:利用膏剂和散剂两种剂型贴敷对口眼斜进行治疗。3、晋葛洪肘后备急方收录了

2、大量外用膏药,并注明其具体的药物组成、制作和使用方法。4、唐孙思邈千金要方记录穴位贴敷治疗各种疾病,并将贴敷与按摩相结合用于临床。5、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载有多种药物填脐的方剂。发展简史 6、清张璐张氏医通最详尽地记载了现在广泛使用的“三伏贴”相关内容。清吴师理瀹骈文膏药贴敷治疗诸病症的专书。提出外治三法:上用嚏(催嚏法如用皂角末闻鼻),中用填(如填脐散、敷脐膏),下用坐(如坐药、坐浴)。7、新中国成立:贴敷疗法得到较全面发展,出现了穴敷疗法聚方镜、中国膏药学、中华脐疗大成等专著。发展简史 一、贴敷药物的疗效作用 贴敷于皮肤上的药物可经透皮吸收进入机体发挥作用,贴敷时局部处于“气闭藏而不泄”的

3、状态下,皮温有所升高,使局部血液循环加快,加之贴敷方中多采用的芳香类药物具有较强的穿透性和走窜性,可以起到引药入经的作用。药物经皮肤吸收后不经过消化道,也极少通过肝脏代谢,而是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可以很快在局部达到较高的血药浓度,对局部病变进行治疗,同时也避免的消化道内各种消化酶对药物成分的分解破坏,从而能够使药物保持更多的有效成分,在体内更好地发挥治疗作用。治疗原理 二、贴敷穴位对机体的刺激与调节作用 通过在一定穴位上施以贴敷疗法,可以刺激和作用于体表腧穴及相应皮部,通过经络的传导作用传达于体内,改善经络气血的运行,调整阴阳的偏胜偏衰,从而对脏腑功能产生良好的治疗和调整作用。穴位贴敷所应用的药

4、物与穴位相互配合,可以使两者的作用协同得到发挥,从而形成叠加放大作用,能够更为有效地治疗疾病。治疗原理 1、操作简单易学,便于推广2、药物取材方便,量少价廉3、安全性强,毒副作用小 不经胃肠道吸收,对脾胃损伤小;贴敷施术于体表,可随时观察到局部反应,如有不适即可迅速去除药物;即使部分药物具有毒性,但配伍比例小,不会对人体产生强烈的毒副作用。4、起效快,疗效肯定,适用广泛 药物直接刺激穴位,通过透皮吸收后可在局部迅速达到一定的血药浓度而达到治疗作用。优势 1、内科病症:感冒、咳嗽、哮喘、胃痛、呕吐、呃逆、中风、高血压、痹证、失眠等2、妇科病症:痛经、乳腺增生、慢性盆腔炎、习惯性流产等3、儿科病症

5、:小儿泄泻、小儿厌食、小儿支气管炎、小儿夜啼等4、五官病症:口腔溃疡、过敏性鼻炎、急性扁桃体炎等5、外科病症:颈淋巴结核、腰椎间盘突出症等适用范围 1、多用通经走窜、开窍活络类药物 该类药物芳香通络,多为辛味,可率群药开结行滞、直达病所、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但因该类药易耗伤人体气血,不宜过量使用。常用药:冰片、丁香、薄荷、细辛、白芷、花椒、姜、葱、蒜等。2、气味俱厚类药物 该类药物气味俱厚,药力峻猛燥烈,可“统领健儿,斩关夺门”,为贴敷用药的致胜之品。临床多生用,其力猛有毒,用量占比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常用药:生半夏、甘遂、附子、川乌、草乌、生天南星、牵牛等。药物选择 3、刺激发疱类药

6、物 该类药物对皮肤有一定的刺激作用,可使局部皮肤充血、气疱,能较好地发挥刺激腧穴作用,起到拔病外出的效果,是“发疱疗法”不可缺少的主要成分。应用该类药物时需密切观察使用者的皮肤情况,根据使用者的实际情况决定去除药物的时间。常用药:生白芥子、生甘遂、蒜泥、生姜等。药物选择 1、辨证选穴:以脏腑经络学说为基础,通过辨证论治选取贴敷的腧穴组方,组穴宜少而精,一般不超过2-4穴。如风寒咳嗽选肺俞、风门等。2、辨病选穴、神经节段选穴:根据疾病诊断,选取患病脏腑相应经络的腧穴;或根据病症所属相应的神经节段选取腧穴进行贴敷。3、局部选穴:选择离病变组织器官最近、最直接的相应穴位敷贴;或在病灶局部选择适当的阿

7、是穴;也可在患病脏腑相应的体表选择腧穴或选用相应的背俞穴。如胃脘痛选中脘、胃俞等。4、远端取穴:根据上下相引的原则,上病下取,下病取上,如鼻衄、口疮取涌泉,脱肛取百会穴等。穴位选择 根据疾病种类、药物特性以及身体状况而确定贴敷时间。一般情况下老年、儿童、病轻、体质偏虚者贴敷时间宜短,出现皮肤过敏如瘙痒、疼痛者应即刻取下。1、刺激性小的药物每次贴敷5-8小时,可每隔1-3天贴治一次。2、刺激性大的药物,如蒜泥、白芥子等,应视患者的反应和发疱程度确定贴敷时间,约数分钟至数小时不等(多在1-3小时);如需再贴敷,应待局部皮肤基本恢复正常后再敷药,或改用其他有效腧穴交替贴敷。贴敷时间 3、敷脐疗法每次

8、贴敷的时间可以在3-24小时,隔日1次,所选药物不应为刺激性大及发疱之品。4、冬病夏治贴敷从每年夏日的初伏到末伏,一般每7-10天贴1次,每次贴1-3小时,连续三年为一疗程。贴敷时间 中医特别讲究治养结合,要在饮食、生活上有所节制,不要贪凉,以达到最佳治疗效果,如空调适度、少吃冷饮、睡眠充足和情绪乐观。治疗期间,特别要注意以下几点:1、治疗前清洁皮肤,以防感染;2、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贴敷腧穴不宜过多,贴敷面积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以免刺激过大或发生药物中毒。3、对于幼儿、久病、体弱者一般不贴刺激性强、毒性大的药物。同时注意使用不宜过大,贴敷时间不宜过久,并在贴敷期间注意病情变化和有

9、无不良反应。注意事项 4、治疗不宜空腹进行,贴药时注意休息,饮食不宜吃生冷、海鲜、辛辣等刺激性食物。5、敷药治疗后尽量减少出汗、注意局部防水。6、本疗法会出现局部皮肤色素沉着、潮红、微痒、烧灼感、疼痛、轻微红肿、轻度处水疱等反应,可自然吸收,无需特殊处理。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发红、起疱,无法忍受,可提前去除药物。7、外敷药物须妥善保管,不宜内服,谨防儿童误食中毒。注意事项 8、小儿皮肤娇嫩,贴敷时间不宜过长,一般2-4小时。9、贴敷后部分患者可能会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疱、瘙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极少数过敏体质者,对某种药物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应及时到医院

10、就诊。10、贴敷部位出现水疱或溃疡者,待皮肤愈后再行治疗。小的水疱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大的水疱应以消毒针具刺破,排尽疱内液体,涂以碘伏等消毒,覆盖消毒敷料,防止感染。注意事项 1、颜面部慎用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严防有强烈刺激性的药物及有毒药物误入口、鼻、眼内。2、对于可引起皮肤发疱、溃疡的药物需注意:(1)糖尿病患者应慎用或禁用;(2)孕妇及瘢痕体质者禁用;(3)眼、口唇、会阴部、小儿脐部等部位禁用。3、过敏体质者或对药物、敷料成分过敏者慎用。4、贴敷部位皮肤有创伤、溃疡者禁用。禁忌症 1、发热:曲池、外关、大椎2、感冒咳嗽:大椎、天突、膻中、肺俞、丰隆3、腹胀腹痛:梁门、上脘、大

11、横、足三里、三阴交4、腹泻便秘:神阙、中脘、天枢、气海、足三里5、盆腔炎:天枢、气海、关元、中极、子宫、血海6、子宫恢复:三阴交实际临床运用 1、肩井穴定位:肩上,大椎穴与肩峰端连线的中点功效:祛风清热,通经活络,下乳催产主治:肩背痹痛、手臂不举、颈项强痛;中风、乳痈、难产等常用穴位 2、曲池穴定位:肘部,屈肘成直角时肘横纹外侧端功效:清热和营,降逆活络主治:感冒、发热、咽痛等外感表证;肩肘关节疼痛、上肢瘫痪等常用穴位 3、外关穴定位:前臂背侧,阳池穴与肘尖连线上、腕背横纹 上2寸,尺骨与桡骨之间功效:清热解表,安神镇痛,通经活络主治:热病,痹证,中风等常用穴位 4、大椎穴定位:颈部,后正中线

12、上第7颈椎棘突下凹陷处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痫主治:热病,咳喘,项强肩痛,呕吐,小儿惊风等常用穴位 5、天突穴定位: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功效:宣通肺气,化痰止咳主治:咳嗽,哮喘,咽痛,梅核气等常用穴位 6、膻中穴定位:胸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功效:理气止痛,生津增液主治:咳嗽气喘,胸痹心痛、心悸心烦,少乳等常用穴位 7、肺俞穴定位:背部,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功效:宣肺解表,清热理气主治:咳喘,胸痛,盗汗等常用穴位 8、丰隆穴定位: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8寸、条口穴外距胫骨 前缘二横指(中指)处功效:化痰定喘,宁心安神主治:头痛眩晕,咳嗽哮喘,痰多胸痛,中风等常

13、用穴位 9、命门穴定位:腰背部,后正中线上第2腰椎棘突下凹陷中功效:补肾壮阳,培元强腰主治:虚损腰痛,遗尿,尿频,泄泻,手足逆冷等常用穴位 10、神阙穴定位:腹部,前正中线上脐部中央功效:温阳救逆,利水固脱,和胃理肠主治:四肢厥冷,绕脐腹痛,便秘,小便不禁等常用穴位 11、中脘穴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功效:理气和胃,化湿降逆主治:胃脘胀痛,呕吐呃逆,纳呆,消化不良,腹泻便秘,哮喘失眠等常用穴位 12、上脘穴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功效:和胃降逆,化痰宁神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纳呆,消化不良,腹泻,咳嗽痰多等常用穴位 13、下脘穴定位: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

14、2寸功效:健脾和胃,降逆止呕主治:胃痛,腹胀,呕吐,呃逆,食谷不化,肠鸣,腹泻等常用穴位 14、梁门穴定位:上腹部,脐中上4寸,距前正中线2寸功效:健脾和胃,消积导滞主治:胃痛呕吐,纳呆,腹胀腹泻等常用穴位 15、天枢穴定位:脐中旁开2寸功效:疏调肠腑,理气行滞,调经止痛主治:腹痛腹胀,肠鸣绕脐痛,便秘腹泻,水肿,月经失调等常用穴位 16、归来穴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寸、距前正中线2寸功效:行气疏肝,调经止带,益气升提主治:腹痛,痛经,月经失调,闭经等常用穴位 17、大横穴定位:腹部,脐中旁开4寸功效:健脾促运,调理肠胃主治:腹痛腹胀,泄泻便秘等常用穴位 18、气海穴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

15、脐下1.5寸处功效:益气助阳,益肾调经主治:腹胀腹痛,腹泻便秘,癃闭遗尿,月经失调,痛经闭经,崩漏带下,恶露不止等常用穴位 19、关元穴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3寸处功效:补肾培元,温阳固脱,导赤通淋主治:中风,腹痛,呕吐腹泻,尿频尿闭,闭经,痛经,月经失调,恶露不止,阴门瘙痒等常用穴位 20、中极穴定位: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下4寸处功效:补肾气,利膀胱,调胞宫,清湿热主治:小便不利,遗尿,月经失调等常用穴位 21、子宫穴定位:下腹部,脐中下4寸,旁开3寸功效:调经止痛,升提下陷主治:月经失调,痛经崩漏等常用穴位 22、血海穴定位:股前区,髌底内侧端上2寸,股内侧肌隆起处功效:养血调经

16、,健脾化湿主治:月经失调,痛经闭经等简便取穴:患者屈膝,医者以左手掌心按于患者右膝髌骨上缘,二至五指向上伸直,拇指约呈45度斜置,拇指尖下是穴。常用穴位 23、足三里穴定位:小腿外侧,犊鼻穴下3寸,犊鼻(外膝眼)穴与解溪穴 连线上、胫骨前嵴旁开 1横指处功效:健脾和胃,益气生血,扶正培元主治:胃痛,呕吐,腹胀,腹泻,便秘,中风,失眠,咳嗽等常用穴位 24、三阴交穴定位:小腿内侧,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际功效:健脾和胃,调补肝肾主治:腹痛,腹胀,腹泻,痛经崩漏,月经失调,遗尿,小便不利等常用穴位 25、涌泉穴定位:足底部,蜷足时足前部凹陷处,约当足底第2、第3跖趾缝纹头端 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功效:益肾调便,泄热宁神,苏厥开窍主治:头痛咽痛,小便不利,便秘,足心热等常用穴位 谢谢 聆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x模板 > 静态模板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