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师大附中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师大附中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山东师大附中高三考前适应性测试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画卷的近二分之一处,以大客船与拱桥为中心构成了全卷的矛盾焦点。这座当时世界最伟大的木构拱桥正面临着一场生死攸关的严峻考验!桥上正上演着险中有险的
2、惊悚大剧:占道经营的小贩们拥挤在桥头和桥的两侧,在桥上拥挤的人群里,坐轿的文官与前面两个骑马的武官相遇,轿夫与马弁各仗其势,争吵不休,互不相让,狭路相逢勇者亦无胜。桥左侧还有两头毛驴驮着面袋,一路穿行,行人更是无处可让。尾随轿子后面的骑驴老者带着三个挑夫在人群中穿梭,更增添了桥上的拥堵。在拱桥这边的尽头是一个贩夫在向孩子兜售小玩具,他不知道身后有一辆驴车正疾行下坡,两个车夫前压后拽,企图减轻车辆下滑的惯性,毛驴前进的惯性使它难以自控,打着趔趄,真可谓险象环生!桥上的险情没有结束,桥下的灾难片又上演了!桥下的大客船的桅杆正要撞上这座拱桥的桥身!客船吃水很深,满载而行,透过舱门可以看到里面的男女乘
3、客,要知道,这样的大客船在当时可载上百人啊!从高空俯瞰“事故现场”,其险境和船工的处置手段一览无遗,尤其是船顶上的一个船夫用长杆死死顶住拱桥横梁,正是这一关键性的死顶,使客船无法靠近桥洞,给其他船工留出了放下桅杆的时间。从高空看下去,整个拱桥上下处在无序的争吵和拥挤的状态中,画家在此揭示了因社会管理失控造成的种种社会矛盾,并达到了高潮。造成这起严重险情的直接责任者似乎是几个纤夫,他们本应该在远离桥梁的时候止步,招呼船工放下桅杆。但真正的原因是缺乏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在纤夫距离拱桥一定距离的时候,应该有专人或标牌提醒纤夫停止拉纤、放下桅杆。然而,整个开封城,几乎没有看到一个管理人员在进行督导。
4、说到这里,不得不进一步分析事故的历史原由,桥上的险情主要是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引起的,这在开封是一个久拖不决的历史问题。司马光曾说,早在五代后周时期的汴京,占道经营就很严重了,挤得大车都过不去。宋真宗诏令要消除这个现象,经办的官员不敢处理,因为有许多是皇亲国戚和朝廷大员出租的商业用房在不停地挤占道路,老百姓占不了街面就占桥梁,构成更严重的社会问题。占道经营、私搭乱建带来了一系列连锁问题,首先是官宦出行麻烦了。真宗在大中祥符元年诏令文武官员不论是在内廷还是在路上,都要各行其道,路上相遇,各靠左行。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北宋开封城已经凸显出城市病了,城市管理的水平跟不上社会经济的发
5、展,首先是官员理政跟不上城市的发展,加上懒政、怠政,使得城市病演化成一个个社会矛盾。(摘编自余辉走进张择端清明上河图里的运河)材料二:北宋商业十分繁荣,京城汴梁更是商贩云集,商铺林立。随之而来的是出现了严重的违章搭建和占道经营现象,在当时,这叫做“侵街”。汴梁城里侵街现象十分严重,以至偌大一个京城找不到一条稍宽的巷子,街面上无法通行车马(“坊无广巷,市不通骑”)。续资治通鉴长编(以下简称长编)记载说,开宝九年(976),宋太祖赵匡胤在会节园宴请大臣之后,经通利坊返回宫殿。出人意料的是,途经通利坊时,拥挤的街道竟然使堂堂皇家仪仗无法展开。为此,赵匡胤勃然大怒,第二天下令要狠狠整治一番侵街现象。宋
6、代制定了专门处罚侵街行为的法规。宋刑统侵巷街阡陌规定,凡是侵占街道、巷道、乡道来搭建经营的,都要罚以70大板。除此之外,宋代还在京城组建了类似于现代城管的专职执法队伍“街道司”。他们统一穿青衫子制服,负责维持市场秩序,维持街道的卫生、整修及日常秩序,包括巡视街道、疏通交通,以及管理与处理侵街现象等具体工作。但从长编等史籍的记载来看,至少在北宋,京城侵街现象严重且屡禁不止,甚至还出现了“侵河”现象。宋史载,“京师并河居民,盗凿汴堤以自广”,沿着汴河居住的人家,竟然把违章建筑建到河上去了。面对这样的形势,北宋朝廷知难而退。史载,天禧四年五月“开封府请撤民舍侵街陌者,上以劳民,不许”,开封府把整治侵
7、街行为的报告递上去了,宋真宗却把报告给驳回来:这可是劳民扰民的行为呀!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到北宋末年宋徽宗时期,政府开始征收“侵街房廊钱”你要越过红线建房是吧?好的。不过先把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交上来!清明上河图中的画面显示,在一个门洞前,街道司的人在歪着身子睡大觉。面对侵街占道现象,他们是不想作为还是有心无力?我们现在不得而知。(摘编自段立新北宋的商业繁荣与“城管”难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桥上“险象环生”,与行人的混乱有关,也与管理人员的不作为密不可分。B只有解决了权贵者出租商业用房而侵道的问题,宋真宗才能消除“这个现象”。C行人不愿
8、遵守“各靠左行”的交通规则,也是导致汴河桥面拥挤的主要原因。D宋太祖赵匡胤“勃然大怒”的整治,并未对扭转北宋侵街现象起到实质影响。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画中船撞拱桥的险情暴露出当时城市管理和服务的缺失,说明专人督导或标牌提醒在预防事故中有重要作用。B文本一作者用大量笔墨描写清明上河图的场景,是为了反映北宋交通的混乱、人员的复杂和商业的繁荣。C宋代为整治侵街乱象,制定了专门的处罚规定,还组建了专职的执法队伍,但没有发挥出对城市的管理作用。D宋徽宗时期收缴计划外土地有偿使用费,是对侵街的妥协,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宣告了治理侵街的失败。3下列选项,不能反驳材料一“缺乏
9、城市的社会管理和服务”的说法的一项是(3分)( )A宋文鉴汴都赋:“城中则有东西之阡,南北之陌。其衢四达,其途九轨。”B东京梦华录:“每坊巷三百步许,有军巡铺屋一所,铺兵五人,夜间巡警。”C宋刑统侵巷街阡陌:“当巷街阡陌,其穿穴垣墙以出污秽之物者,杖六十。”D北宋时期沿袭唐代的仪制令:“贱避贵,少避长,轻避重,去避来。”4根据材料二文本,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北宋汴河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的原因是“侵河”者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偷凿河堤。B北宋朝廷为解决汴梁城市管理中占道经营、通行困难的问题,曾采取积极措施。C相比对“侵道”的治理,北宋朝廷对“侵河”的关注度与治理力度明显不够。D作者援引大
10、量史料,介绍了北宋经济繁荣背后的城市管理问题,但也有一定主观性。5小明准备为其所在城市的城市管理提出有价值的建议,请结合文本,帮助小明拟定一个提纲。(5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沉淀的艺术和我的沉淀铁凝先前,每当我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就想起一种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这个莫名其妙的联想悠远而顽固。自那时起,我面前便常有几张林风眠画册的散页:一种发黄的卡纸,16开大小。纸上有瓶中的花、水中的天、天中的水,也有淡淡着色的仕女。后来我才懂得,这是一种出版规格不高的出版物。这几张散乱的画页,竟伴着我和我的家,几经周折幸存到今天。在家中的书画连连失散,又常
11、常被筛选着作为废纸变卖的岁月中,我不知它们怎么留存了下来。有一次我面对这几页越来越黄的纸问父亲,一定是他精心保存下来的吧。他说,并非。他说先前他并不喜欢林风眠。他说的先前自然是青年时学艺术的他。他甚至告诉我,在展览会上他们面对林风眠的原作,都很不以为然。那时他们正学着一种很是被青年称道的画风,那画风始于苏联的契斯佳科夫和列宾,人们称之为“苏派”。青年人喜欢苏派写实的魔力,喜欢它笔触和颜色的“帅”劲儿。而林风眠却被青年人、被艺术界冷落着。“现在呢?”我问父亲。“现在当然不一样了。”这“不一样了”便是对林风眠的认可吧。这或许就是艺术的沉淀和我的沉淀的道理。我不知他人认识林风眠,是否都经历过由不认可
12、到认可的过程,但这位艺术大师对于我,也是经历了这个过程的,虽然我不是位造型艺术家,没有受过苏派写实主义的影响。我常想,是什么原因使我认可了林风眠的,而这,明明是在我于纽约、于奥斯陆欣赏了许多大师的杰作之后。那时我站在伦勃朗、梵高、蒙克的作品前,想到过许多中国艺术家,但还是没有林风眠。去年在北京,路过中国美术馆,偶见林风眠画展的广告,便信手买得门票走了进去。不知为什么,眼前的林风眠突然变作了另一个人。我熟悉的那几张瓶中花、水中天和仕女们都在,在这里却变得光彩照人起来,一时间我心情激荡甚至胜过了在纽约、在奥斯陆的博物馆里。如果我对前者的激动里包括了一种新奇感和神秘感,那么现在分明是受了一种光彩的照
13、耀,因为墙上的作品实在是发着光的。几天后我回到家,连忙又翻找出那几张发黄的卡纸,那几张印刷品也突然新奇起来。我从未大言不惭地说,现在我已懂得林风眠了。但我完全可以说,林风眠的画分明已和我有着交流了。任何艺术作品(文学也一样)都要被历史做些沉淀的。在艺术作品本身正经历着沉淀的时候,作为读者的我们也正经历着沉淀。经过了这种沉淀,读者和艺术、艺术和读者才走到一起来,这又仿佛是艺术对你的认可。林先生创作最旺盛的年代是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那时中国文艺界正经历着风风火火,而林先生的家门却总是紧闭着,紧闭到你“叩其门才轻轻地启开一条缝”。有人说这是林先生的与世隔绝,又有人说并非如此,因为他的艺术主张一开始分
14、明就希望遥领世界的回声。为此他还崇尚过法国属于表现主义激进派的画家卢奥,创作过像人道痛苦悲哀那样直面人生的油画巨作。我想,林先生的“关门”,大约是为着关住他那一份不受世俗干扰的情感吧。作为一个真正的艺术家,有时要把眼睛睁得大大的,去领略宇宙领略一个时代;有时却要把门关得紧紧的,让眼睛只盯住你眼前那一方白纸。这是不是林先生的一生?林风眠也曾“开门”,那时他连最普通的几株树、几间小屋、一条小河都百看不厌;连最没意思的电影他都认为“有形象,有动作,有变化,就有趣”。待到林先生关上门时,门就久叩不开了。几年前,孙犁先生在读过我的一篇小说后曾有封信给我,那封信竟成了人们研究我那篇小说的经典。孙犁先生在信
15、中述说了他读我那篇小说的愉快,他说:“我想:过去,读过什么作品以后,有这种纯净的感觉呢?我第一个想到的,竟是苏东坡的赤壁赋。”孙犁先生的信,才诱发我又找来了赤壁赋。仔细读来,果然也萌生了几分“感觉”。原来你懂了“七月既望”便是七月十六日,你懂了“桂棹兮兰桨”便是桂木为棹、木兰为桨,并非懂得了赤壁赋。是孙犁先生提醒了我,原来赤壁赋里还有愉快。我不断领略着赤壁赋所给予我的新意,直到不久前在收音机里听到著名播音员夏青的又一次朗诵,才恍然大悟:在这十几分钟的时间里,原来自己是经历了一场身在宇宙间的沉浮,而给予我生命和力量的,又分明是这个变幻无穷的宇宙。却原来,天地之间“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至此,难道你
16、真不能生出些纯净的愉快吗?我永远也不会不自量地将我的小说与赤壁赋相提并论。在一个被历史沉淀下来的名篇面前,我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然而,作为一个读者的我,每一次有意识地阅读和欣赏,便有一次对自己的沉淀。这也便是一幅瓶中花、一幅水中天、一幅天中水、一个看似其貌不扬的仕女越来越灿烂的原因,这个沉淀下来的你,其实是靠了它们的造就。我面前还是这几页散乱发黄的卡纸。(有删改)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头写作者“听到或看到林风眠这个名字”便想起“闭眼迎风而立的小鸟”,照应了后文有关林风眠的内容,引起读者的兴趣。B作者回忆在中国美术馆参观林风眠画展时,使用
17、“不知为什么”“突然”“激荡”等简洁语言表现了自己对林风眠画作的茫然不解。C作者说在被历史沉淀下来的赤壁赋面前只能感到自己的微不足道,但是在对这些名篇的一次次阅读欣赏中却也不断地沉淀着自己。D文章最后一段并非简单重复,读来给人以“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受,这段看似平淡的文字其实照应了文章的开头,深化了主旨。7下列对文中四处画线句子的鉴赏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句运用比喻的手法突出了当年苏派以其写实风格和笔墨技法赢得了青年人喜爱,这与林风眠的被冷落形成了对照。B句写作者欣赏伦勃朗等人的作品时想到许多中国艺术家却没有林风眠,以此表现作者此时还未能深入认识林风眠。C句运用整句强调真正的艺术
18、家应该将“开门”和“关门”结合起来,这也解答了上文“门却总是紧闭着”的疑问。D句中加点的词语“沉浮”形象地写出了作者在听到夏青朗诵苏轼的赤壁赋时所受到的震撼以及获得的力量。8文章前半部分叙述对林风眠画作认识的转变,后半部分讲述了重读赤壁赋的经历,请简要分析这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6分)9本文的标题具有多重意蕴,请加以概括分析。(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民无廉耻,不可治也;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不知礼义,法弗能正也。法能杀不孝者,而不能使人为孔、曾之行;法能刑窃盗者,而不能使人为伯夷之廉。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
19、皆入孝出悌,言为文章,行为仪表,教之所成也。墨子服役者百八十人,皆可使赴火蹈刃,死不还踵,化之所致也。古者设法而不犯,刑错而不用,非可刑而不刑也;百工维时,庶绩咸熙,礼义修而任贤德也。英俊豪杰,各以小大之材,处其位,得其宜,由本流末,以重制轻,上唱而民和,上动而下随,四海之内,一心同归,背贪鄙而向义理。其于化民也,若风之摇草木,无之而不靡。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也。故圣主者举贤以立功,不肖主举其所与同。故观其所举而治乱可见也,察其党与而贤不肖可论也。(取材于淮南子泰族训)材料二: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
20、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
21、取材于汉书贾谊传)【注】熙:光明、兴盛。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然而A曰礼B云者C贵绝恶D于未萌E而起教F于微眇G使民曰迁善H远罪I而不自知也。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文中指文采,与现在所说“话里有文章”的“文章”词义不相同。B踵,脚后跟;还踵,转身。文中“死不还踵”的意思是“至死不回头”。C顾,反而、却,与促织“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词义相同。D道,同“导”,引导,与(离骚)“来吾道夫先路”的“道”用法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
22、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弟子七十,养徒三千人,都能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师长,其原因在于他重视礼义教化。B君主应该修治礼义,任用贤能,这样就可以做到虽然设置了法令和刑罚,但百姓也不会去触犯。C庆赏可以用来奖励善行,刑罚可以用来惩治罪恶,先王在治国时既会使用庆赏也会使用刑罚。D商汤、周武王及秦始皇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今使愚教知,使不肖临贤,虽严刑罚,民弗从也。(5分)(2)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3分)14两则材料都谈到了礼义的作用,请结合材料概括其相同点。(3分)(二
23、)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苏轼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注】本诗是苏轼被贬儋州(公元10971101),后遇赦北归途中所作。论语公冶长:“道不行,乘桴浮于海。”轩辕,即黄帝。据说,黄帝在洞庭湖边演奏乐曲咸池,这是与天地造化合一的音乐。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前两句借景写人,“欲三更”表示黑夜已过大半,“解晴”表示天空转晴,喻指人生的风雨也终将过去。B第三、四句在结构上可分为两节,先以四个字写客观景
24、物,后以三个字进行抒情议论,情景交融,浑然天成。C第五、六句用典抒怀,诗人的治国之道无法行得通,只好效法孔子泛舟远游,感受海上如咸池乐般的海浪声。D尾句中的“兹游”不仅指六月二十日夜这次渡海,推而广之,还可指诗人被贬至海南岛三余年的这段经历。16请结合诗句赏析,诗人此番夜渡大海的心境是怎样的?(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不使用一根钉子,全靠榫卯结构。”这其实是一个误解,你在阿房宫赋中就能找到例证:“_,_”。(2)回望早年的戎马岁月,陆游在书愤中回味了“_”的水路作战场景,刘克庄在贺新郎中追忆了“_”的军营
25、文化生活。(3)我国龙文化源远流长。自古以来,龙的形象便频繁出现在古诗文中,如“_,_”。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知识经济”正以飓风的速度和威力裹挟着我们奔向新世纪。1923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冰箱出现时,人们都为之兴奋。随着基础研究工作的深入,在南极上空发现了巨大的臭氧层空洞,臭氧的减少, ,紫外光灼伤了皮肤,引发了皮炎。在发现含氟氯的烃类化合物是造成这一结果的凶手的同时,人们自然想到了电冰箱,是科学知识把两个看起来不相干的问题联系起来了。由于这一问题涉及全人类,因此,全社会行动起来,又是立法,又是定条文,着手解决这一
26、问题。最厉害的杀手锏是到某时间限制含氟氯烃的电冰箱进入市场。这就 ,于是仅用了35年时间,替代物像雨后春笋一样冒了出来,各种无氟、少氟的电冰箱相继问世,人们又有了自由选择的余地。第三方面的认证服务应运而生。发一个绿色标志,在产品上一贴,消费者不费力就可以判断哪个品牌符合环保要求。【甲】这就又形成了一个市场,即咨询服务市场。剖析这个小例子,不难发现,【乙】知识在其中起到“红娘”的作用。其中所涉及的知识是多方面的,比如基础科学研究、化学合成、轻工制造、咨询服务等领域的知识。之所以出现上述这些需要研究的领域,说到底是因为环境保护的需要。科学的发展使人们能更清晰地检讨过去的做法。有些做法当时可能适合的
27、,但现在从保护环境的角度,持续发展的观点去衡量,它们就可能是不可取的。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这种事情可能愈来愈多,这大概就是人们常说的“环境保护的挑战”。18下列句子中的“等”与文中加点的“等”,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等小民过着平常日子,有时走点小运,有时又难免倒点小霉。B本次列车开往深圳,途经石家庄、郑州、武汉、长沙、韶关等地。C冬天赖床竟有这等好处?专家建议:多赖5分钟,对身体更好!D京剧舞台上曾出现过梅兰芳、程砚秋、荀慧生、尚小云等四大名旦。19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4个字。(4分)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
28、有四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今春又路过故乡江苏宜兴县,热情的主人在匆忙中陪我去看灵谷洞。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桃花,我立即记起潘天寿老师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这个“湿”字透露了画家敏锐的审美触觉。湿,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渗进了深暗色的成分,统一于含灰的中间色
29、调里,或者说它们都含蕴着墨色了。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大概就是因为江南阴雨多,或者他那油画技法只宜对付洋式的对象。数十年来,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要寻找相适应的技法,现成的西方的和我国传统的技法都不很适用。【丙】浓而滞的油画里有时要吸收水分,娇艳的色彩往往须渗进墨韵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丁】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
30、乡!2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如改成“茂密的嫩绿新芽在晃动:古树老干青黑,分外娇柔的柳丝随雨飘摇”语义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6分)22根据语言文字运用和的相关内容,下列与标点符号相关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甲】句中的逗号也可以替换为冒号。B【乙】句中的引号作用是标示特殊含义。C【丙】句中的省略号作用是标示列举内容的省略。D【丁】句中的叹号不能修改为问号。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对话是面对面的交流,参与者都会产生变化。和谐的对话,可以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可以提供辩论机会,相互碰撞;可以促进沟通,达成和解与共识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
31、就是对话,世界也是。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1C解析:根据原文“看看拱桥上拥挤的桥面,哪有什么左右可分?”可知,拱桥上过度拥挤,导致人们无法做到“各靠左行”,而不是人们“不愿遵守”。2A解析:B项,反映“商业的繁荣”错误,文本一的主要目的在于反映北宋的社会矛盾。C项,“没有发挥其城市的管理作用”错误,说法绝对。D“是街道司不作为的结果”错,根据“大概是因为皇上也知难而退的原因”可知,并非“街道司不作为”。3A解析:A项描述了宋朝发达的交通,并不能表明其“
32、城市社会管理与服务”水平的高低。4B解析:A项,以偏概全,“北宋汴河存在重大的安全隐患的原因”不仅仅有“侵河”这一个,还有城市管理水平底下、统治阶级的妥协退缩等因素。C项,无中生有,原文没有过多提及北宋统治者对“侵河”现象的关注与治理,并不代表实际上统治者对其“关注度与治理力度明显不足”。D项,“也有一定主观性”错误,原文观点均建立在丰富论据的基础上,论述公正客观。5增强民众的交通规则意识。制定合理的街道管理法规。培养合格的城市管理执法队伍。不能过度干扰人民正常生活秩序。要有城市管理改革的魄力。(答出一条2分,答出两条4分,答出3条5分)6B解析:“茫然不解”有误。应该是对林风眠的画作有了新的
33、认识和理解。7A解析:A项比喻手法错,应为比拟。8(1)前半部分写对林风眠认识的转变是为了表现读者对艺术作品的理解和认识有一个过程,需要在不断的沉淀中达到与艺术作品的交流和相互认可;(2)后半部分写重读赤壁赋的经历,之前没读懂的地方有了新的领悟,有了沉淀和提升,这与前半部分传达的道理是相通的。(3)这两部分内容不同,但都服务于文章的主旨,提现了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9(1)艺术品都要经历历史的沉淀,这是一个不断被重新理解和认识的过程;(2)作为读者的我们也在经历沉淀,这是在对艺术品的阅读欣赏中逐渐积累和实现的;(3)经过沉淀,读者与艺术品得以相互交流、沟通,读者深入认识了艺术品,也相当于获
34、得了艺术品的认可。(4)读者经过沉淀开阔了眼界,提升了鉴赏力,在这个过程中艺术品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10CEG11C解析:“顾念蓄劣物终无所用”中“顾”意思是“只是、不过”。12A解析:“敬爱师长”错误。“悌”指“敬爱兄长”。13(1)现在使愚蠢的(人)教导聪明的(人),使不贤的(人)统治贤德的(人),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知,形容词作名词;不肖,不才、不贤;临,统治、管理;虽,即使;句意1分)(2)君主为什么不引用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也可以译为“来考察上述言论呢”)(胡,为什么;引,引用、援引、列举;句意1分)14对百姓有潜移默化的教化作用。都认为礼义
35、作用胜过法令的作用。礼义教化可以使国家上下齐心。15B解析:“情景交融,浑然天成”错,选项表述白相矛盾。16愉悦明朗:一二句描写黎明之时风雨停歇、天空转晴的景象,可见诗人经历风雨后愉悦明朗的心境;自信坚强:三四句强调天、海的容色本就是“澄清”的,不需要其它事物的点缀,意为人心也如天海般洁净清明,不会受到当权者蒙蔽之意,可见诗人的自信坚强;无奈遗憾:五六句用典抒怀,诗人的治国之道无法行得通,只好效法孔子泛舟远游、心中涌起无奈遗憾的情思;豁达豪迈:最后两句以“不恨”“冠平生”的议论作结,用乐观超脱的态度评价“九死一生”的这番游历,可见诗人的豁达豪迈。(每条2分,答出任意3条得6分)17(1)钉头磷
36、磷 多于在庾之粟粒(2)楼船夜雪瓜洲渡少时棋柝曾联句(3)示例一: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示例二: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示例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示例四: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示例五:积水成渊,蛟龙生焉18B解析:文中的“等”表示列举未尽。A用在人称代词或指人的名词后面,表示复数。B表示列举未尽。C种,类。D列举后煞尾)19导致紫外光(的)增多(“导致/致使”1分,“紫外光(的)增多”1分)或:使紫外光增多(“使”1分,“紫外光增多”(不能加“的”)1分)刺激人们去开发氟氯烃的替代物(“刺激/促使/驱使”1分,“开发/研发/研制氟氯烃的替代物”1分。)20把“清晰
37、”改为“清醒(理智)”;修改为“是适合的”;在“持续发展”前加“用”或者“以”;修改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或者“从科学技术的发展来看”(每处指出序号并修改正确1分,共4分)解析:“清晰”与“检讨”搭配不当;缺少谓语“是”,注意语意前后的关联衔接:有些做法当时可能是适合的,现在可能是不可取的。“持续发展的观点”前缺少介词,应为“用(以)的观点去衡量”。“随着来看”,句式杂糅。21原句用“密密点点”修饰新芽,不只写出茂密,还突出了新芽细小、娇嫩的特点(1分)。原句用“闪亮”,更能展现嫩绿新芽被雨洗过后鲜亮油润、富有生机之态(1分)。原句将古树比喻作“铁”(1分),不只写出颜色,更强调古树的厚重(
38、1分)。原句中“分外娇柔”作谓语,与柳丝搭配构成句子(1分),更强调其娇嫩柔软的新生姿态(1分);与前文古树形成对比(1分),写出了古树生新枝的生机之态,显示出春日雨后茶厂景色的独特韵味(1分)。(以上两个角度任选其一作答即可得分)22A 解析:A项逗号不能替换为冒号,否则与后文“即”重复。23作文解析【命题设想】写作试题以“对话”为核心话题,进一步提炼为“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这与当下通过“对话”达成群体、阶层、民族、世界问题化解的时代话语紧密相关,更与当下中国亟需通过多种“对话”促进文明进步、经济发展的现实紧密相连。语词形式和内涵对于学生来说,都没有陌生感;其用意在于引导
39、学生积极向上,寓托立德树人、关怀时代家国的教育初衷。【材料解读】1材料的宗旨是“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材料的关键词是“对话”,但材料对“对话”进行了限制性的明确表述:“面对面”“交流”“产生变化”。“产生变化”具体表现在于三个“可以”;三个“可以”的内容又是宗旨句“生活就其本质来说也就是对话,世界也是”的原因。宗旨句采用的是一种哲思性的表达方式,其实强调的是“对话”对于“生活”“世界”的作用以及意义,换一种表述就是“生活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对话”。2思维以及写作层次(1)准确理解并阐述“对话”的概念材料“面对面”“交流”“变化”,界定了“对话”的形式、内容与结果。使写作者明白“
40、对话”不同于其他人际交往关系,比如“书信”“邮件”“阅读”“讲故事”“宣传”“演讲”“报告”等等。还会进一步思考,“面对面”的价值意义,“都会产生变化”的具体情况。(2)理解三个“可以”:反向思维与现实联想“和谐”一词可以自然引发反向思维,“和谐”的对话能够产生三个“可以”,那么“不和谐”的对话呢?甚至,不和谐的面对面还有“对话”的可能吗?反向思维将引导学生在如何有效“对话”方面进行深入的思考。三个“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显示联想,确定某种“对话”发生的场景、领域,进而找到具体的事例、数据等把自己的观点态度阐释清楚。三个“可以”不需要面面俱到或者形成固定逻辑关系,写作者可以重点理解并阐述其中
41、一种、两种,还可以发现并阐述别的“可以”,只要符合现实,逻辑自洽。(3)宗旨句引导思维的广度和高度“本质”一词点出了,生活与世界中“对话”无时无刻不在,无数不同呈现的对话构成生活内容,推动世界变化。“生活需要对话,世界需要对话”,对话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写作者必须深入生活展现“对话”对生活日常的影响,亦需着眼全球纵贯历史阐发“对话”的价值高度。【立意参考】1世界需要平等的对话2和谐对话打破世界壁垒3用“对话”代替“对立”4为生活发声,为文明对话5真诚对话真诚,文明对话文明【参考译文】材料一:百姓没有廉耻之心,是不能够治理的;不去修治礼义,廉耻观念是不能够建立起来的。百姓不知道礼义,法令也不能使他
42、们进入正道。不懂得礼义,不能够推行法律。法律能够杀死不讲孝道之人,但是不能使人们达到孔子、曾子的高尚品行;法律能够处罚盗窃的人,但是不能使人像伯夷那样廉洁。孔子弟子七十,受教的学生三千人,都能做到回家孝顺父母,出外敬爱兄长,言辞具有文采,行为可以作表率,这是教育所达到的结果。信奉墨子学说的一百八十人,都可以使他们扑向烈火,脚踏利刃,至死不回头,这是教化而养成的。古时候法规设立而百姓不会触犯,设置刑律而不去使用,除了必须用刑罚的人都不进行处罚;百官们都能干好自己分内的事,众多事业都兴盛起来,这是修治礼义而任用贤人所达到的效果。英俊豪杰,各自凭着他们大小才能而处于自己的位置,得到发挥才能的适宜的处
43、所。这样可以从根本流向末节,用重的来制服轻的;君主倡导而百姓应和,国君行动而臣下跟随,四海之内,心都归往一处,背离贪婪之心,而归向大道。这对于教化百姓,就像疾风摇动草木,没有不被吹倒的。现在使愚蠢的教导聪明的,使不贤的人统治贤德的人,即使施用严酷的刑罚,百姓也不会跟从。小的不能制服大的,懦弱的不能命令强大的。因此圣明的君主举用贤才而建立功劳,不贤明的国君举用与自己兴趣相同的人。因此观察他们举用人才的情况治乱便可以看到了,考察他们的党羽贤能与不贤就能够论说清楚了。材料二:礼的作用在于将某一行为制止在它发生之前,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明显,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庆赏来奖励
44、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像四季一样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政治才能像地载天覆一样无偏无私,怎么能说先王不使用庆赏和刑罚呢?然而人们一再称赞的礼,最可贵之处在于能将罪恶断绝于未形成之前,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而自己却还没有觉察到。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温顺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温顺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开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商汤王、周武王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秦始皇把国家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没有一样,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几乎祸及自身,子孙被灭绝。这不是非常明显的效应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观察他所说的事实,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18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