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的课堂教案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藤野先生》的课堂教案设计.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藤野先生的课堂教案设计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鲁迅,原名周树人,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1.1.2藤野先生是鲁迅在日本留学时期所写的一篇散文。1.1.3该文主要讲述了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知和离别。二、知识点讲解2.1课文内容分析2.1.1文章分为三个部分:与藤野先生的相识、相处过程;藤野先生的学术态度;离别情景。2.1.2分析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描写,如外貌、语言、动作、神态等。2.1.3探讨鲁迅通过课文传达的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三、教学内容3.1课文朗读与理解3.1.1学生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3.1.2学生概括文章大意,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
2、的友谊。3.1.3分析文章中的关键词语,如“解剖学”、“红毛”、“医学”等。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学生能够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4.1.2学生能够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藤野先生。4.1.3学生能够理解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感激、敬仰之情。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教学难点5.1.1学生对文章中一些专业性较强的词语的理解,如“解剖学”、“红毛”等。5.1.2学生对鲁迅写作手法的把握,如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人物性格特点。5.1.3学生对文章主旨的把握,理解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具6.1.1课件:包含课文内容、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图片、相关背景知
3、识等。6.1.2视频播放设备:用于播放与课文相关的影像资料。6.1.3黑板:用于板书设计。6.2学具6.2.1课本:藤野先生的文本。6.2.2笔记本:用于学生做笔记。6.2.3彩色笔:用于学生标记关键词、画图等。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通过播放鲁迅与藤野先生的照片,引导学生关注课题。7.1.2简介鲁迅与藤野先生的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7.1.3提问:你们对鲁迅有什么了解?对藤野先生有什么了解?7.2自主学习7.2.1学生自主朗读课文,理解大意。7.2.2学生通过课文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含义。7.2.3学生思考:鲁迅为什么对藤野先生充满敬意?7.3课堂讲解7.3.1分析课文内容,
4、讲解鲁迅的写作手法。7.3.2探讨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引导学生体会文章情感。7.3.3回答学生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7.4小组讨论7.4.1学生分组讨论:鲁迅为什么选择医学作为救国之路?7.4.2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彼此的想法。7.5课堂小结7.5.3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八、板书设计8.1板书内容8.1.1课题:藤野先生8.1.2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8.1.3鲁迅的写作手法8.2板书形式8.2.1使用彩色笔,突出关键词。8.2.2采用图示形式,展示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8.2.3板书设计简洁明了,易于学生理解。九、作业设计9.1作业内容9.1.1熟读课文,理解文章内
5、容。9.1.2分析鲁迅的写作手法,举例说明。9.1.3写一篇关于鲁迅与藤野先生友谊的短文。9.2作业要求9.2.1字体工整,表达清晰。9.2.2作业完成后,进行自我检查。9.2.3如有疑问,及时向教师请教。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反思10.1.2教师反思教学方法,思考如何提高教学效果。10.1.3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10.2拓展延伸10.2.1学生阅读鲁迅的其他作品,了解其文学地位。10.2.2学生查找有关藤野先生的资料,了解其学术成就。10.2.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讨鲁迅与藤野先生的友谊对当代的启示。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自主学习环节1.1.1补充和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应重点
6、关注课文中的生僻词语,通过查阅课文注释,理解其含义。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的词汇知识,推测未知词语的意思,提高学生的词汇运用能力。1.1.2教学策略:教师可设置一个小测试,检查学生对生僻词语的理解程度。通过测试,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性地进行讲解和辅导。二、课堂讲解环节2.1.1补充和说明:在此环节中,教师应详细讲解鲁迅的写作手法,如通过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藤野先生。同时,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鲁迅通过这些描写手法表达的思想感情。2.1.2教学策略:教师可以通过举例的方式,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鲁迅的写作手法。例如,教师可以选择课文中的一段描写,进行分析,让学生对比不同描写手法所产生的效果。三、小组讨论环节3.1.1补充和说明:在此环节中,学生应结合课文内容,分析鲁迅选择医学作为救国之路的原因。同时,教师应引导学生思考这一选择对鲁迅个人命运和我国历史进程的影响。3.1.2教学策略: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彼此的想法,并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在讨论过程中,教师应给予学生充分的自由,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观点。四、课堂小结环节4.1.2教学策略:教师可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提示,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教师还可以设置一些填空题,让学生通过填空的方式,巩固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