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教案李商隐夜雨寄北教案一、引言1.1背景介绍1.1.1李商隐:唐代著名诗人,与杜牧并称“小李杜”。1.1.2夜雨寄北:李商隐写给远在巴山的友人的一首抒情七言绝句。1.1.3诗歌主题:表达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和对未来的期盼。二、知识点讲解2.1诗歌结构2.1.1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设问手法,表达对友人的思念。2.1.2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描写巴山夜雨的景象,寓情于景。2.1.3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设想未来与友人相聚的情景。三、教学内容3.1诗句解析3.1.1“君问归期未有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3.1.2“巴山夜雨涨秋池”:分析夜雨景象与诗人情感的关系。3.1.3
2、“何当共剪西窗烛”:引导学生想象诗人与友人相聚的情景。四、教学目标4.1知识与技能4.1.1能够正确背诵并理解夜雨寄北的诗意。4.1.2分析李商隐的抒情手法及其表达的情感。4.1.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难点5.1.1理解诗歌中的寓情于景手法。5.1.2体会诗人对友人的深厚思念之情。5.1.3理解诗歌中的设问手法及其作用。5.2重点5.2.1熟读并背诵夜雨寄北。5.2.2分析李商隐的抒情手法。5.2.3了解李商隐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教学PPT6.1.1包含诗歌夜雨寄北的全文。6.1.2包含诗人李商隐的生平介绍。6.1.3包含诗歌分析的图表和图
3、片。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2字典、词典6.2.1用于学生自主查阅诗歌中的生僻字词。6.2.2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内容。6.2.3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3诗歌朗读录音6.3.1提供专业朗读者的诗歌朗读录音。6.3.2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6.3.3增加学生对诗歌的兴趣和理解。七、教学过程7.1导入新课7.1.1利用PPT展示李商隐的生平介绍。7.1.2引导学生对李商隐的诗歌产生兴趣。7.1.3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诗歌夜雨寄北。七、教学过程7.2诗歌讲解7.2.1分句讲解诗歌的结构和意义。7.2.2引导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7.2.3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的寓
4、情于景手法。七、教学过程7.3诗歌朗读与讨论7.3.1播放诗歌朗读录音,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7.3.2学生分小组讨论诗歌的意义和情感。7.3.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八、板书设计8.1诗歌结构板书8.1.1用框架图展示诗歌的结构。8.1.2突出诗歌的首句、次句和末句的关系。8.1.3标注诗歌中的关键词和抒情手法。八、板书设计8.2抒情手法板书8.2.1用图示展示诗歌中的寓情于景手法。8.2.2用箭头表示诗人情感的转变。8.2.3标注诗歌中的情感关键词。八、板书设计8.3诗人简介板书8.3.1用时间线展示李商隐的生平。8.3.2突出李商隐的文学地位和代表作品。8.3.3标注李商
5、隐的其他著名诗歌。九、作业设计9.1诗歌背诵9.1.1要求学生背诵夜雨寄北。9.1.2检查学生背诵效果,提供反馈。9.1.3鼓励学生在家长面前展示背诵成果。九、作业设计9.2诗歌分析9.2.1要求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抒情手法。9.2.3选取优秀分析报告进行课堂分享。九、作业设计9.3诗歌创作9.3.1要求学生模仿李商隐的抒情手法,创作一首小诗。9.3.2学生提交创作作品,互相交流评价。9.3.3教师选取优秀作品进行课堂展示和点评。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1教学效果反思10.1.1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10.1.2学生对诗歌抒情手法的掌握情况。10.1.3学生对李商隐生平及其诗歌的兴趣。十、
6、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2教学改进措施10.2.1根据学生反馈调整教学难度。10.2.2增加课堂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10.2.3提供更多的诗歌创作机会,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0.3拓展延伸活动10.3.1组织学生参观李商隐纪念馆。10.3.2邀请文学专家进行专题讲座。10.3.3开展诗歌朗诵比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欣赏水平。重点和难点解析一、诗歌结构分析1.1首句“君问归期未有期”:此句采用设问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同时也揭示了诗歌的主题。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个设问手法,并让学生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的提出,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1.2第二句“巴山夜
7、雨涨秋池”:此句通过描写巴山夜雨的景象,寓情于景,表达了诗人思念友人的情感。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个寓情于景的手法,并让学生思考这样的描写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1.3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此句是诗人的想象,设想未来与友人相聚的情景。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样的设想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同时也要让学生理解这样的设想并非空想,而是诗人对未来的期盼。二、诗歌情感理解2.1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整首诗歌都围绕着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展开,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种思念之情,并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感受到这种情感。2.2诗人对未来的期盼:诗歌的一句“何当共剪西窗烛”,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期盼
8、,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样的期盼,并让学生通过诗歌的表达,感受到这种期盼。三、诗歌抒情手法解析3.1设问手法:诗歌的第一句“君问归期未有期”采用了设问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样的手法,并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手法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3.2寓情于景:诗歌的第二句“巴山夜雨涨秋池”采用了寓情于景的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样的手法,并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手法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3.3想象手法:诗歌的第三句“何当共剪西窗烛”采用了想象手法,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注意到这样的手法,并让学生理解这样的手法对于表达诗人的情感有什么作用。四、诗歌背景知识介绍4.1李商隐的生平: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李商隐的生平,让学生了解这位诗人的一生,从而更好地理解他的诗歌。4.2李商隐的文学地位:教师需要向学生介绍李商隐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让学生了解他的重要性。五、诗歌背诵与创作5.1诗歌背诵:教师需要检查学生对诗歌的背诵情况,并给予反馈,以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诗歌。5.2诗歌创作:教师需要对学生的诗歌创作进行评价,以帮助学生提高他们的诗歌创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