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悲愤诗》中蔡文姬的悲剧形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论《悲愤诗》中蔡文姬的悲剧形象》.doc(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 要蔡文姬是东汉时期杰出的女性文学家,她晓通音律、博学多才,然而却生逢乱世,一生颠簸流离,受尽了屈辱与折磨,但仍然没有使她放弃生活的希望,她奋起反抗,不断地在悲剧之中变得坚强。归汉后她创作了代表作悲愤诗,全诗以其独特的女性视角,真实生动地表现出了她在东汉时期,深受战乱的迫害,灵魂与肉体的痛苦交加的悲剧形象。关键词:蔡文姬 女性 悲剧 悲愤诗AbstractCai Wenji was an outstanding female writer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 She knew the music and learned a lot. However, sh
2、e was born in a turbulent time. She drifted away all her life and suffered endless humiliation and torture. However, she still didnt give up the hope of life, rose up to resist and became strong in the tragedy. After returning to the Han Dynasty, she wrote a representative work, the poem of grief an
3、d indignation. The whole poem, with its unique female perspective, truly and vividly shows her tragic image of being persecuted by the war and suffering of soul and body in the Eastern Han Dynasty.Keywords:Cai Wenji; female; tragedy; Poem of Grief and Indignation目 录引言1一、家国变故的悲剧2(一)国破之悲2(二)家亡之悲3二、离亲去
4、国的悲剧4(一)边地受辱,无尽哀愁4(二)大喜大悲,去留两难5(三)与子永诀,悲痛更甚5三、归汉再嫁的悲剧6(一)归汉念子之悲6(二)再嫁之悲7(三)蔡文姬悲剧的终结7四、蔡文姬悲剧形象的文学史价值8五、结语9参考文献9致谢10第 1 页论悲愤诗中蔡文姬的悲剧形象引言蔡琰,字文姬,陈留郡圉县人,东汉时期女性文学家,文学家蔡邕之女。她博学多才,擅长文学、音乐、书法。初嫁于卫仲道,丈夫死后回家。南匈奴入侵时,为匈奴左贤王所掳,生育两个孩子。在曹操统一北方后,花费重金赎回,嫁给董祀。在东汉时期的文学家中,蔡文姬可以称得上是最为杰出的女性诗人,她的作品对后人的影响巨大。她用她极具悲剧色彩的描写,让后人
5、感受到了她对命运不公的不平与不屈。东汉末年,社会持续动荡,战乱频繁,人民妻离子散,四处逃亡。在这样的时期之下,蔡文姬作为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女性作家,蔡文姬及其创作的作品在古代文学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位置。但研究者对蔡文姬研究的前期主要是集中在蔡文姬的代表作胡笳十八拍、悲愤诗的真伪问题之上,使得蔡文姬的生平成了众人研究的重点。而初期的研究者们对悲愤诗的研究也只着重在于其情感叙事角度与艺术魅力之上,缺乏对蔡文姬悲剧人生及其悲剧形象的探讨。悲愤诗对战争固有的野蛮性与残忍性的揭露是前无古人的,也超越了同时代其他作家对时代苦难所作的见闻式的描绘。郑健在建安诗论中论述蔡文姬的五言悲愤诗时说道:“悲愤
6、诗可以说无一句一字不悲,无一句一字不愤,无一字一句不表现出中国封建社会中战乱年代妇女的共同遭受的命运,它的社会意义和艺术造诣,不仅在建安时代诗歌中,是突出的,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也是突出的。一般称道建安文学,只提及建安七子,而没有着重评价蔡琰,这是不妥当的。”1本文通过蔡文姬在悲愤诗中以她自己为代表的汉末女性悲剧的描写,结合史实与文献,解读蔡文姬悲剧的一生,分析蔡文姬极具悲剧色彩的女性形象,学习她对遭受命运不公时的反抗意识与坚韧的性格。一、家国变故的悲剧(一)国破之悲“汉季失权柄,董卓乱天常。志欲图篡弑,先害诸贤良。逼迫迁旧邦,拥主以自强。海内兴义师,欲共讨不祥。卓众来东下,金甲耀日光。平土人
7、脆弱,来兵皆胡羌。”全诗的开端,是以董卓的作乱而写起,当时以董卓为首的军队出兵关东,大掠陈留等地,犹如豺狼虎豹一般的大肆掠夺财物,使得尸横遍野,血流不止。三国志魏书董卓传记载董卓暴行时说: “尝遣军到阳城,适值二月社,民在其社下,悉就断其男子头,驾其车牛,载其妇女财物,以所断头系车辕轴,连轸而还雒。”2。对于董卓的暴乱,曹植在送应氏二首其一中也有所描写:“步登北邙阪,遥望洛阳山。洛阳何寂寞,宫室尽烧焚。垣墙皆顿擗,荆棘上参天。不见旧耆老,但睹新少年。侧足无行径,荒畴不复田。游子久不归,不识陌与阡。中野何萧条,千里无人烟。念我平常居,气结不能言。”诗人在登山之后望向帝都洛阳看到的是一片荒芜的景象
8、,处处是断壁残垣。想抬脚举步都无路可走,千里之外也看不到人烟。想起以前一起生活的人,也伤心地无语凝咽。由此可见董卓的暴乱是如此的残忍可怕。悲愤诗写于曹魏时期,相对这时候董卓作乱、胡兵大掠已经过了许多年,但蔡文姬依旧把这件事情清清楚楚的记在了自己心中,把当时凶残无性的胡兵的暴行表现地淋漓尽致,也从一个侧面表现出了文姬对当时被掳途中看到的景象的恐惧,时至今日依旧记得如此地清晰。国家被破坏成如此模样,文姬心中的悲痛只能刻在心中,无法忘怀。蔡文姬在胡笳十八拍的开端写道:“我生之初尚无为,我生之后汉祚衰。天不仁兮降乱离,地不仁兮使我逢此时。”全诗一开始就指天斥地,可见蔡文姬对她的悲剧有着极大的愤恨,作为
9、一名封建时期的女性,她竟敢于对天地问责,而不是与其他受难妇女一般低声下气,甘于受苦。可见她虽无可奈何改变悲惨的现状,没法拯救她的国家,但却如此勇敢无畏。(二)家亡之悲“或有骨肉俱,欲言不敢语。失意机微间,辄言毙降虏。要当以亭刃,我曹不活汝。或便加棰杖,毒痛参并下。诗中写道,如有亲人们在偶然之中相遇了,想说一句话都不敢作声。只要让他们有一点的不称心如意的地方,马上就会说:“杀死俘虏不要客气,正好刀刃有空闲,我辈本来就不想让你们活下去。”有时候他们还顺手举起棍棒来毒打,连骂带打夹杂着一起来。蔡文姬若非不是亲身经历了如此残酷恐怖的状况,又如何写出如此真实,令人读起来都倍感恐惧的情景。“旦则号泣行,夜
10、则悲吟坐,欲死不能得,欲生无一可。彼苍者何辜,乃遭此厄祸。”求生不得,求死不能,只能无尽的悲哀哭泣,蔡文姬发出了对上天的不满,到底我们有什么罪过,要遭受这样的苦痛?在被掳入胡的路途上,蔡文姬通过自己亲眼所见所听到的事物,鲜明地表现出了她对命运、对人生的无奈。痛苦在她身上已经不单单停留在了肉体之上,甚者灵魂上、精神上的创伤更甚。邵丛敏在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及其文学表现中提到五言悲愤诗的出现,诗歌中妇女题材单一化的缺憾得到了弥补。它第一次描写战乱岁月中东汉妇女们所遭受的苦难环境,表达出了一个才华横溢的女知识分子眼中战争的残酷与可怕。妇女竟要同男人一样在战争的血腥之中流离,还要作为交战胜方的战利品而被掳
11、掠,饱受凌辱,灵与肉的双重创伤比男子还要远甚许多。”4男子,或许还可以战死沙场、为国捐躯。想要结束自己的痛苦谈何容易,可女子只能沦为俘虏,饱受凌辱、以蔡文姬为首的汉末女性们的痛苦,已经是一生都无法治愈的了。文姬刚刚嫁给河东卫仲道,“夫亡无子,归宁于家”(后汉书卷八十四列女传)3,况且蔡文姬并不是一个寻常的女子,她的父亲蔡邕是东汉时期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她有着高贵的出身,懂礼数,晓音律,有着极高的文学与书法造诣。尚且年幼的蔡文姬便经历了如此的丧夫之痛,又突然卷入了血腥残暴的战地之中。她的家庭与人生已经支离破碎,蔡文姬就在这样的可怕的环境之上,犹如一具已经没有灵魂的躯体。在无尽的哀嚎中走着。二、
12、离亲去国的悲剧(一)边地受辱,无尽哀愁悲愤诗第二部分的开始,蔡文姬就写道:“边荒与华异,人俗少义理。处所多霜雪,胡风春夏起。翩翩吹我衣,肃肃入我耳。”充满荒凉与野蛮的边地,粗俗的人性毫无道德礼仪可言。就连住所都是长时间被风雪所覆盖,寒冷的北风无论冬夏都猛烈地刮着。刮着我的衣裳,萧萧地震入我的耳朵。蔡文姬经历残忍的难民之行后,来到了荒蛮的边地,刚刚结束的恐惧与哀嚎,现在又迎来了新的痛苦。“少义理”短短的三个字,就道出了蔡文姬在边地受尽的折磨与凌辱。试想她一个如此有才华的女子,来到蛮荒之地,是该多么得凄凉与无奈。甚至连自己受到了如何的凌辱,都用这短短的三个字一笔带过。 文姬来到边地,嫁给了匈奴左贤
13、王。但这已经是文姬的第二次婚姻,一个自幼就已经接受封建礼教思想教育的女子,再嫁给蛮荒的胡人。这是一件多么痛苦的事情。而她陷入了深深地悲痛之中,已经不愿再回想起来。而在胡笳十八拍中蔡文姬用第一人称写道:“雁南征兮欲寄边心,雁北归兮为得汉音。雁飞高兮邈难寻,空肠断兮思愔愔。攒眉向月兮抚雅琴”。蔡文姬用自由的大雁衬托自已的无助、孤独和不自由之身来抒发自己的思乡之情和故国之念。在第八拍中“为天有眼兮何不见我独漂流?为神有灵兮何事处我天南海北头?我不负天兮天何配我殊匹?我不负神兮神何殛我越荒州?制兹八拍兮拟排忧,何知曲成兮心转愁。”更体现出了文姬对命运不公的强烈不满,她再次指天问地,为何从未辜负天地,却
14、受如此苦难? 大戴礼记中规定:“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去;多言,去;盗窃,去。”可见当时的女性地位相对于男性是多么的低下,女性有着无数的约束和禁忌,只要稍微犯错便会受人非议,在这样的封建的妇女操守之下,文姬在嫁于匈奴左贤王之后,文姬内心的防线无疑就已经支离破碎。所以她越发想回到她的故土,想着她在故土的亲人,或许能够重新找回自己生命的意义.至少能让自己的痛苦得到稍微的缓解。(二)大喜大悲,去留两难“邂逅徼时愿,骨肉来迎己。己得自解免,当复弃儿子。天属缀人心念别无会期。存亡永乖隔,不忍与之辞。儿前抱我颈,问母欲何之。”文姬忽然得知自己能够得到解脱,有亲人来把自己接
15、回家去。可是现在本来是可以开心的时候,可又要面对抛弃儿子的诀别。蔡文姬的母性在此时又成为了她内心痛苦的一部分。到底是选择回到故土,还是选择在边地陪伴自己的儿子?与子相别,这又何尝不是一种痛苦呢?文姬的内心像是有两只手在一左一右地撕扯着她,随时面临这破裂与崩溃。刚得到大喜的消息,却转瞬之间陷入了大悲之中。蔡文姬通过儿子的视角在悲愤诗中写道:“人言母当去,岂复有还时。阿母常仁恻,今何更不慈。我尚未成人,奈何不顾思。见此崩五内,恍惚生狂痴。”“母亲啊!为什么你变的如此地无情?”文姬通过自己儿子的视角来道出儿子对母亲的疑问和哀求,更生动地表现出了母子之情的浓厚,母亲和儿子本来就该密不可分,更何况文姬的
16、儿子甚至还没有长大成人。所以见到儿子这样的哀求,文姬的五脏六腑像是要崩坏一般。到底是抛弃自己年幼的儿子,还是回到自己向往的故土。文姬陷入了去留两难的悲痛之中。(三)与子永诀,悲痛更甚“兼有同时辈,相送告离别。慕我独得归,哀叫声摧裂。马为立踟蹰,车为不转辙。观者皆嘘唏,行路亦呜咽。”最终文姬还是下定决心离开这个蛮荒之地,这时候一起被掳过来的同辈妇女纷纷过来送别,她们非常羡慕文姬能够一个人回去,这时候又传来了哀叫和悲痛的哭喊声。就连马儿都因为悲哀而不肯行走,车子的轮子也因为悲哀而不转动。围观的、过路的人也被这份悲哀所感染,都唏嘘、低声哭泣了起来。面对骨肉的离别,文姬还是选择了影响她最深的纲常礼教,
17、她选择回到她的故土,即便要付出抛弃两个小儿子的代价。她本该是一个慈祥的母亲,但却不得不抛弃儿子。而且这一去,就是永别。这个蛮荒之地的一切,令蔡文姬的灵与肉受到的是多么深的伤害,能让她做出离别骨肉如此痛苦的决定。去留的矛盾使得蔡文姬的悲剧形象在悲愤诗中放到了最大。生在那个时代的女性,是多么得不幸。而古时歌颂伟大母爱的诗句就已经众多。就如诗经小雅蓼莪中:“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而母亲一但不在了。那这个孩子有什么幸福可言?又如何健康的成长起来?文姬散发出来的母爱让身边的一切事物都感到悲哀,母爱本应该是温暖且美好的,可在这一刻,母爱却变成了一种悲伤、一种矛盾,梁启超先生说
18、过: “她的情爱到处被蹂躏,她所写完全是变态。”她的无奈与痛苦在这一刻被放到了最大。这种痛苦就犹如每向故土前进一步,就要往自己的身上扎一刀一般疼痛。她那微弱而零星的喜悦与期待之光,在惨淡的现实面前一次次被熄灭;她将一位女性最沉痛的生命体验呈献给世人,不是为了博取同情,而是让后人懂得直面人世的无常,珍惜当下的美好,知道如何活得更加高尚而有尊严。”可以说蔡文姬的这一别,她的一生就已经注定是一个悲剧。蔡文姬作为一个母亲,作为一个女子,蔡文姬在那个时代真的背负了太多。三、归汉再嫁的悲剧(一)归汉念子之悲“去去割情恋,遄征日遐迈。悠悠三千里,何时复交会。念我出腹子,匈臆为摧败。”蔡文姬终于割断了自己的母
19、子之情,启程回到故土。即便极速地行走着,路途依旧是如此的遥远。即便自己知道永远也无法与儿子相见,但她仍然想着有朝一日能母子重聚,心中的疼痛又犹如撕裂了一般。文姬把回到家中亲眼所见的恐怖景象也写在了悲愤诗中:“既至家人尽,又复无中外。城廓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茕茕对孤景,怛咤糜肝肺。登高远眺望,魂神忽飞逝。奄若寿命尽,旁人相宽大。” 本想回到家里能重新见到自己思念已久的亲人,但等待蔡文姬的却是一片荒凉,哪有什么表亲故人,全都变成了满地的白骨,甚至都没有被掩埋覆盖。出门甚至根本没有人的声音,只有豺狼在哀嚎鸣叫。文姬孤零零的一个人看着自己的影子,不停的哭
20、喊着,甚至撕肝裂肺。经历着别子之痛的蔡文姬,此时看着眼前的这副景象,想着或许这就是我生命结束的时候吧。一次次的希望破碎,让蔡文姬的灵魂不断地被伤害着。正当她的灵魂出窍,正要选择死亡之时,旁人们又相互的安慰她,她也只能勉强的继续活了下去。可是等待她的又是新的悲痛。第 6 页(二)再嫁之悲“托命于新人,竭心自勖励。流离成鄙贱,常恐复捐废。”最终,文姬迎来了她人生中最后一次婚姻,在她的这第三嫁,她依旧是处于无法选择的被动位置。她一生的命运都取决于他人,可这又有什么办法呢?在曹操的安排之下,蔡文姬嫁给了董祀。沈德潜古诗源说: “托命新人四句,逆揣人心,直宣己意,他人所不能道。”5这一嫁,再次违背了她自
21、幼接受的妇道。一个失过身,经历了三次婚嫁的女人,充满了污点。这时候蔡文姬就担忧会不会有朝一日被这个新人董祀抛弃?到底自己活下来的意义是什么,无尽的折磨,反复的悲痛到底要忍受到何时。这时蔡文姬终于没有任何对生命的留恋和希望。发出了“人生几何时,怀忧终年岁。”的叹息。然而痛苦再次降临到了这个可怜的女子身上。在她婚后不久,董祀犯了死罪。蔡文姬已经无法忍受再次失去自己的夫君,所以蔡文姬已经完全不顾一切的去求见曹操后汉书列女传载:“及文姬进,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众皆为改容。”曹操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如果真的赐董祀死罪,蔡文姬这个才女必然会失去对生命的留恋,所以面对失态而且向自己扣头,近
22、乎疯狂的女人。操曰:“诚实相矜,然文状已去,奈何?”文姬曰:“明公厩马 万匹,虎士成林,何惜疾足一骑,而不济垂死之命乎!”操感其言, 乃追原祀罪。”曹操心生怜悯,罢免了董祀的死罪。然而她“蓬首徒行,叩头请罪,音辞清辩,旨甚酸哀”一代才女蔡文姬以这样的面貌来求曹操免去自己丈夫的死罪,这正是蔡文姬对自己命运不公的反抗。(三)悲剧的终结后汉书列女传载:“琰归董祀后,感伤乱离,追怀悲愤,作诗二章。”3悲愤诗正是蔡文姬对自己悲哀一生的描述。蔡文姬受尽苦痛折磨的一生,把她造就成一位悲剧人物。她的一生就是一首哀婉动人的诗。蔡文姬的悲愤诗记了她个人的不幸,同时也折射出了那个时代,这是女诗人用整个生命凝聚而成的
23、。蔡文姬的诗不仅展示了她心中的家国之悲,还在作品中真切表现了深陷匈奴之悲,深情地倾诉了在母子生离死别的悲惨境况下那种复杂而真切的催人泪下的母性之爱,叙述了封建社会再嫁女子的内心悲苦,展现了一个悲情的孤独者的形象,这都是在前人和与她同期的作家作品中很少涉及的。”8纵观整首悲愤诗,无一字一句不透露出蔡文姬对人生境遇悲哀的叹息,她用最真实的语言,首先描绘出了她在女性难民队伍中的苦痛,战争对当时社会,对女性的摧残。再道出自己在蛮荒之地,作为一个从小受封建文化影响的女子的无奈与屈辱。更是用最凄厉,沉重的语言。“摧裂”、“崩五内”、“割”等字句将她内心受到的无尽折磨表现的淋漓尽致。让读者感受到了她作为一个
24、女性的悲剧力量。而到最后回到故土,嫁于新人董祀,此时她悲剧的一生就这么画上了句号。虽然再嫁再次地给予她的精神一记痛击,但如此悲剧的蔡文姬,却是变得越发得坚强与坚韧。虽然最后只能是得过且过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但她的灵魂仍然在那个黑暗的时代闪耀着。四、蔡文姬悲剧形象的文学史价值中国古代的女性文学,受当时封建的传统思想文化和道德规范的影响之下,其发展的道路极其地漫长而曲折,但正是因为这样的社会环境,也孕育出了一大批有才华的女性文学家。她们在女性地位如此低下的封建社会环境当中,仍然能够写出自己真挚的情感与心灵的感受。郭沫若在其话剧剧本蔡文姬中,则借曹丕之口说:“屈原、司马迁、蔡文姬,他们的文字是用生命在
25、写,而我们的文字只是用笔墨在写。”蔡文姬作为建安文学中非常重要的女性作家,她在悲愤诗中用自己最独特的女性视角,塑造出了一个灵魂与肉体双重悲痛,但仍然悲而不怨的悲剧女性形象。这不仅仅是蔡文姬自己的悲剧,更是汉末时期广大女性的悲剧。而蔡文姬的悲剧形象正是反应了当时人们对人生价值的再一次认识,反映出了女性在当时封建社会所遭遇的悲剧和反抗命运时的人性之美,更表现出了人民对封建社会的反抗,蔡文姬的这一悲剧形象极大地推动了中国文学史的发展。陈祖美也感叹道:“在文学史上,不少作家的崇高地位,是由他们卷帙浩繁的传世之作确立的;而蔡琰作品的流传,固然与其经久不衰的生命力有关,但这种生命力,是用作者的血肉之躯培育
26、成的。如果要说在文学史上的贡献,那末,蔡琰的贡献,远不是一二首诗的问题,她是把整个身心都融合到创作之中了,她所奉献的是整个的生命。6五、结语悲愤诗描写了一个充满悲剧的故事,蔡文姬一生的三次悲剧,在诗中表现得生动而且形象,可以说蔡文姬就是汉末时代女性悲剧的代表人物。她的存在,就是一首悲剧的诗篇。蔡文姬的一生经历了如此大的苦痛与不公,但她仍然没有轻易的选择结束这份痛苦,而是一次又一次的选择活下来。她对生命的理解,远远超出那个时代的普通女子。她的苟活于世,正是她对自己一生悲剧的不满与怨恨,但她丝毫没有在诗中发泄出来,她不甘心自己这样活着,她想反抗,但却被那个时代所束缚。她期盼着得到幸福,得到一个属于
27、自己的未来,但最终迎接她的还是无尽的悲痛与折磨。蔡文姬通过其悲慨有力的笔触,使她的作品得以流传千古。她的作品道出了自己的和广大东汉难民深受战乱的苦难命运,不但再现了历史,而且将其特殊的情感传达给了读者。并且它把个人身世的遭逢和那个战乱的时代,处处结合起来抒写,这就完全走出了个人一己的悲哀,变成了人民的,家园的悲哀和伤痛。7蔡文姬悲愤诗的创作,不仅仅是让我们感受到她无尽的悲痛,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后人能够明白生命的可贵,即便命运不公,也要学会如何有尊严得活在这个世界上。参考文献01 郑健建安诗论M,甘肃民族出版社,1994,1502 陈寿三国志M,中华书局,2005,6703 范晔后汉书M,浙江古籍
28、出版社,2000,6904 邵丛敏蔡文姬的悲剧人生及其文学表现D,延边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1105 沈德潜古诗源M,中华书局,2006,2706 陈祖美中国历代著名文学家评传蔡琰M,山东教育出版,2009,307 宋展云蔡文姬及其悲愤诗A,扬州大学文学院,2019,4第 10 页致谢历时三个月的时间终于写完了这篇论文,在这段历程当中,带给了我学生生涯中前所未有的收获与成长。虽然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遇到了许多困难和障碍,但都在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中逐一解决了。同时,我还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吴士田老师,从选题到查阅资料,论文提纲的确定,中期论文的修改,后期论文的格式调整等各个环节都给予了我悉心的指导。通过他认真的指导和帮助,无私的对我的论文进行修改和改进,我终于完成了这篇论文的写作。在此谨向吴士田老师致以诚挚的谢意和崇高的敬意。最后,我还要感谢我的父母,朋友,他们也在我写作论文的过程中,对我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帮助了我完成本篇论文的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