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356619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4.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之文言文阅读(全国).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高考一轮复习考点专题精讲】第二部分古代诗文阅读文言文阅读01探究2023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 明确2024文言文复习备考方向 教学目标探究高考命题规律,明确备考方向教学重点真题试做,感悟高考真题难度,把握高考命题形式。教学难点探究做题规律教学过程一教考衔接文言文阅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手段。在部编新教材中,文言文阅读涉及思辨 性阅读与表达、文学阅读与写作、实用性阅读与交流、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四个任务群32 篇文本和选段。这些作品,时间跨度大,上从春秋战国,下至辛亥革命;文本类型多样,“经”“史” “子” “集”都有出现,涉及古代文化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高考命题的重要基础和

2、依据。 高考对文言文阅读各项能力的要求,均与课内文本密切相关。二教材要求中国高考评价体系和课程标准认为:文言文阅读是富有中国特色的独特内容设置 之一,显示了积淀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意义,发挥着涵养人文素质、提升文化自信 的积极作用。对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要求有:熟悉掌握常用文言实词、虚词及古汉语词类活用的 一般规则和常见的特殊句式,能准确理解文意,正确标点文言文,并能将文言文准确地翻译成 规范的现代汉语。三考情微观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命题变化2023新高考全国I卷韩非子难一孔丛子答问657先秦诸子散文、 杂记复合文本阅读与单一文 本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 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 复,避免猜

3、题。重视社会新高考全国n卷百战奇略583军事理论专著、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 ”燕王尚未许也。田文日:“臣效便计 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王曰:“大变可得闻乎? ”曰: “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 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 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 燕王曰:“子行矣,寡人听子。”乃为之起兵八万、 车二百乘,以从田文,魏王大说曰:“君得燕、赵之兵甚众且亟矣。”秦王大恐,割地请讲于 魏。因归燕、赵之兵,而封田文。(节选自战国策

4、魏策三)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B.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C.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D.今赵不救魏/魏献盟/于秦是赵与强秦为界也/地亦且岁危/民亦且岁死矣/此文之所/以忠于 大王也/【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 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

5、、,百姓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魏献盟于秦”是状语后置句,“于秦”是“献盟”的后置状语,中间不可断开,排除AD;“此文之所以忠于大王也”是判断句,“此也”是判断句的标志,中间不可断开,”之所 以”是固定结构,不能断开,排除B。故选C。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寡人意为寡德之人,在文中是魏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B.百乘即一百辆兵车,“乘”指四马一车。“百乘”“千乘”常用作兵力的代称。C.为赵蔽的“蔽”指屏障,与邹忌讽齐王纳谏中“王之蔽”的“蔽”相同。D.国门,文中是实指,指魏国国都的城门;现在则用来指一个国家的边境。

6、【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C. “与王之蔽的蔽相同”错误,“王之蔽”的“蔽”是“蒙蔽”,这里指受蒙蔽, 与“赵蔽”的“蔽”不同。故选Co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魏王受到强秦武力威胁之际,连夜向孟尝君问计,孟尝君表示有了诸侯的帮助,国家就可 以存续下来,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搬取救兵。B.孟尝君见赵王不愿出兵,劝说赵王,指出魏国每年地危民死,而赵国土地与民众一直安全, 如果不救魏,赵国将面临危险,赵王这才同意出兵。C.孟尝君请燕王出兵救魏,燕王犹豫不决,孟尝君指出魏国倘若联合他国合力攻打燕国,将 会对燕国十分不利。燕王听从

7、了建议,出兵救助魏国。D.孟尝君计谋得以实现,魏王非常高兴,夸奖他短时间内搬来很多援军。秦王非常恐慌,割 地给魏国,魏王于是让燕、赵援军返国,封赏孟尝君。【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 “孟尝君并表示希望替魏王出使诸侯”错误,由文中“王日:寡人愿子之行也”可 知,是魏王希望孟尝君出使诸侯。故选A。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答案】(1)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2)燕国不去援救魏国,魏王屈节割地,把国土

8、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解析】(1)“岁”,年;“熟”,有收成,丰收;“行”,跋涉;“助”,援助;“奈何”,怎么办。(2) “折节”,屈服于别人;“以”,把;“与”,送给;“去”,离开。5 .孟尝君前往赵国、燕国借兵救魏,所采用的游说策略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答案】(1)对赵国,孟尝君表以忠心,以存魏的好处打动对方。(2)对燕国,孟尝君则是 晓以利害,以亡魏的弊端引起燕王的重视。【解析】由题干可知,考生需要分析孟尝君游说赵王和燕王的语言,分析其中所用的技巧。 如孟尝君游说赵王时先说“夫敢借兵者,以忠王也”,首先向赵王表示忠心,意思是说我向您 借兵是对您的忠心,之后分析魏国存在对于

9、赵国的价值,魏赵两国的军队势力没有太大悬殊, 而现在魏国的处境却不如赵国,是因为魏国是赵国西边的屏障,挡住了来自秦国的威胁,一 旦魏国灭掉,赵国就“与强秦为界”,由此可见魏国存在的价值,这是用存魏的好处来打动对 方。如孟尝君游说燕王的时候说“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秦已去 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 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孟尝君用魏国灭亡之后给 赵国带来的威胁引起燕王的重视,一旦魏国“折节割地”,之后会集合四国之力来攻打燕国, 这是用亡魏的坏处“恫吓”燕王。参考译文:秦国将要讨伐魏

10、国。魏王听说,夜里去见孟尝君,告诉他说:“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您 替寡人谋划一下,怎么办? ”孟尝君说:“有诸侯援救的国家就可以保存下来。”魏王说:“寡 人希望您能出行游说。”郑重地为孟尝君准备了百辆马车。孟尝君来到赵国,对赵王说:“我 希望从赵国借些军队去救魏国。”赵王说:“寡人不能借。”孟尝君说:“我冒昧地借兵的原因, 是为了以此效忠大王啊。”赵王说:“可以说给我听听吗? ”孟尝君说:“赵国的军队并非比 魏国的军队战斗力强,魏国的军队也并非比赵国的军队战斗力弱。然而赵国的土地没有一年 一年地受到威胁,百姓也没有年年遭到死亡的厄运;魏国的土地一年一年受到威胁百姓年 年遭到死亡的厄运,为什么?

11、因为魏国在西面做了赵国的屏障。现在赵国不援救魏国,魏国 同秦国献血结盟,这样就如同赵国与强大的秦国相邻了,赵国土地也将年年受到威胁,百姓 也将一年一年地死去。这就是我忠于大王的表现。”赵王答应了,为魏国发兵十万,战车三百 辆。孟尝君又北上拜见了燕王,说:“现在秦国将要进攻魏国了,希望大王救魏国。”燕王说: “我国已经连续两年收成不好,现在又要跋涉几千里去援助魏国,这将怎么办呢? ”孟尝君 说:“跋涉几千里去拯救别人,这将给国家带来好处。现在魏王出城门盼望燕军,其他诸侯即 使想跋涉几千里来帮助,可以做到吗? 燕王还是没有答应。孟尝君说:“臣下献上好的计策 给大王,大王却不采用臣下忠诚的计策,我请

12、求离开了,恐怕天下将有大的变化了。”燕王说: “您说的大的变化,可以让我听听吗?”孟尝君说:“秦国攻打魏国,然而燕国却不去援救魏 国,魏国屈节割地,把国土的一半送给秦国,秦国一定会撤兵。秦兵撤离魏国后,魏王倾韩 国、魏国的全部军队,又西借秦国的军队,再依靠赵国的军队,用四个国家的力量攻打燕国, 大王将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好处会自己跋涉几千里去帮助人吗?好处会出燕国的南门而盼望 援军吗?那么对于四国军队来说道路与乡里很近,补给给养又很容易。大王还能得到什么好 处呢? ”燕王说:“您走吧,寡人听您的了。”于是为孟尝君发兵八万,战车二百辆,跟从孟 尝君。魏王大喜,说:“您借燕国、赵国的军队多而且快。”

13、秦王很害怕,割让土地同魏国讲 和。魏国于是归还了燕国、赵国的军队并且封赏了孟尝君。(2021 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唐高祖武德九年秋八月甲子,太宗即皇帝位于东宫显德殿,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德彝 对曰:“上皇敦睦九族,大封宗室,自两汉以来未有如今之多者,爵命既崇,多给力役,恐非 示天下以至公也。”上曰:“然。朕为天子,所以养百姓也,岂可劳百姓以养己之宗族乎!”十 一月庚寅,降宗室郡王皆为县公,惟有功者数人不降。上与群臣论止盗。或请重法以禁之, 上哂之曰:“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

14、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 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史,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自是数年之后, 海内升平,路不拾遗,外户不闭,商旅野宿焉。上闻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名,召见,问以政 道。对曰:“隋主好自专庶务,不任群臣,群臣恐惧,唯知禀受奉行而已,莫之敢违。以一人 之智决天下之务,借使得失相半,乖谬已多,下谀上蔽,不亡何待!陛下诚能谨择群臣而分 任以事,高拱穆清而考其成败,以施刑赏,何忧不治! ”上善其言,擢为侍御史。上患吏多受 贼,密使左右试赂之。有司门令史受绢一匹,上欲杀之,民部尚书裴矩谏曰:“为吏受赂,罪 诚当死。但陛下使人遗之而受,乃陷人于法也,恐非所谓道之以德,齐之以礼

15、。”上悦, 召文武五品已上告之曰:“裴矩能当官力争,不为面从,傥每事皆然,何忧不治? ”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君恶闻其过 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B.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C.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

16、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D.初/上皇欲强宗室/以镇天下故皇/再从三从弟及兄弟之子虽童孺/皆为王/王者数十人/上从 容问群臣/遍封宗子于天下/利乎【答案】B【解析】“强宗室”是“镇天下”的目的,中间不能断开,“故”表结果的连词,引领下文,“故”前断开,所以排除A、D;“虽”为连词,经常用于句首,所以在“虽”前面断开,“皆 为王”作谓语,主谓间不该断开;“遍封宗子”中“宗子”作宾语,“子”后断开;“于天下利 乎”,这是疑问句,承前省略主语”此(这样做)”,独立成句。据以上分析排除C。整句话的翻译为:起初,高祖想以加强皇室宗族的力量来威镇天

17、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 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 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王,对天下有利吗? ”故选B。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甲子,甲为天干首位,子为地支首位,干支相配以纪年月日,文中是纪日。B.宗室,是古代社会中对与君主同一宗族血亲的称谓,历代皇族例称为宗室。C.海内,即国内,古人认为我国疆土四面环绕着大海,故称国境之内为海内。D.庶务,指国家的各种政务,后来指朝堂之上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答案】D【解析】D. “跟军国大事相关的各种急务”错误。庶务,就是指国家的各种政务。亦指

18、这些 事务的经办人员。故选Do3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唐太宗赞同封德彝的意见,认为天子应该养育百姓,不应辛劳百姓以养活自己的宗族,于 是将有功者之外的宗室郡王全都降格为县公。B.在讨论制止偷盗一事时,有人提出用重法治理,唐太宗认为应减轻赋税,选用清官,使百 姓衣食无忧,严刑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C.唐太宗向张玄素询问政事,张说隋亡在于君王专权,以致下谀上蔽,若君王能分任贤能之 臣,考核成败,赏罚分明,一定能够大治。D.裴矩是隋朝的旧臣,进入唐朝后,忠于国事,不做面从之臣,敢于进言,对唐太宗的不当 行为谏铮,受到唐太宗的认可和当众表扬。【答案】B【解析】B. “严刑

19、峻法反而不能达到目的”错误。由原文“安用重法耶”可知,太宗认为没 有必要使用严刑峻法,并非否认严刑峻法的作用,选项概括不准确。故选B。4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上患吏多受贼,密使左右试赂之。(2)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30. (1)皇上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暗地里叫身边人贿赂官员进行试探。(2)君主厌恶听到自己的过错,忠臣就会变为佞臣;君主喜爱听到正直的言论,佞臣就会变 成忠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第一句话的得分点为:“患”,担心;“赚”,贿赂;“左右”,身边的人。第二句话的得分点为:“恶”,讨厌;“过”,过错;“佞”,

20、谄媚。5.文末资治通鉴的作者司马光评价说“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说的是什么道理? 他这样说的目的是什么?【答案】第一问:臣下就像君主的影子,随着君主的好恶而行动。告诚后世君主要正道直行,起表率作用。【解析】首先要解释“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这句话,资治通鉴是一部专为皇帝编撰的介 绍历代兴亡得失的作品,其创作目的就是告诫君主如何吸取历代教训,这为考生作答给出了 提示。司马光的评价源于上文对唐太宗三个善于纳谏的故事,说明君王要提升自己的道德和 执政水平,上行下效,成为臣子的表率,实现良好的君臣互动。参考译文:唐高祖显德九年秋天八月甲子这一天,唐太宗在东宫显德殿即位。起初,高祖想以加强 皇室宗族

21、的力量来威镇天下,所以与皇帝同曾祖、同高祖的远房堂兄弟以及他们的儿子,即 使童孺幼子均封为王,达数十人。为此,太宗语气和缓地征求群臣的意见:“遍封皇族子弟为 王,对天下有利吗? 封德彝回答道:“太上皇亲善厚待皇亲国戚,大肆分封宗室,自东西汉 以来都没有如此之多。封给的爵位既高,又多赐给劳力仆役,这恐怕不能向天下人显示自己 的大公无私吧!”太宗说:“有道理。朕做天子,就是为了养护百姓,怎么可以劳顿百姓来养 护自己的宗族呢!十一月,庚寅(初五),将宗室郡王降格为县公,只有功勋卓著的几位不 降。唐太宗和群臣讨论如何平息盗贼。有人请求用严格的法令来禁止,太宗面含嘲笑着说:“百姓之所以成为盗贼,是因为赋

22、税劳役繁重,官吏贪污,民众饥寒切身,所以才不顾廉耻 的。朕应当捐弃奢华,减少费用,轻徭薄赋,任用清廉的官员,让百姓衣食有余,自然就不 做盗贼了,哪里需要用重法!”这样过了几年以后,天下太平,路不拾遗,外面的大门都不用 关闭,商旅之人可以在荒郊野外露宿都不用担心治安问题。太宗听说了景州录事参军张玄素 的名声,召见他询问政道,张玄素答道:“隋主喜欢自己把持所有事务,不愿意信任群臣,因 此群臣恐惧,只知道受命奉行而已,没有敢违抗的。以一人的智慧决定天下事,即使能够做 到得失相半,犯的错误也已经很多了,加上君主被下面阿谀奉承所蒙蔽,不亡国还等什么! 陛下如果能够谨慎地选择群臣,将政事分别交付给他们,自

23、己安坐在朝廷上考查其成败而施 以刑法或者赏赐,如果能够这样,何必担心天下治理不好呢?太宗认为他说的很有道理,将 他升为侍御史。太宗担心官吏中多有接受贿赂的,便秘密安排身边的人去试探他们。有一个 刑部的司门令史收受绢帛一匹,太宗得悉后想要杀掉他。民部尚书裴矩劝谏道:”当官的接受 贿赂,罪的确应当处死;但是陛下派人送上门去让其接受,这是有意引人触犯法律,恐怕不 符合孔子所谓用道德加以诱导,以礼教来整齐民心的古训。”太宗听了很高兴,召集文武 五品以上的官员,对他们说:“裴矩能够做到在位敢于力争,并不一味地顺从我,假如每件事 情都能这样做,国家怎么能治理不好呢? ”臣司马光日:古人说过:君主贤明则臣下

24、敢于直言。裴矩在隋朝是位佞臣而在唐则是忠 臣,不是他的品性有变化。君主讨厌听人揭短,则大臣的忠诚便转化为谄谀;君主乐意听到 直言劝谏,则谄谀又会转化成忠诚。由此可知君主如同测影的表,大臣便似影子,表一动则 影子随之而动。四2023高考文言文命题规律一群文阅读与单一文阅读并重文体多样,不是对上一年高考文体的重复,避免猜题。 l新课标I卷和n卷为复合文本,材料由相关的两段文言文组合而成。2.2023年新课标/卷的文言文试题材料变以往单一文本为复合文本。材料由两段文言文组合而 成,分别选自韩非子难一和孔丛子答问。两则材料在内容上紧密关联,聚焦于“赏罚”问题,屐现了法家和儒家主张的差异以及两 家立论驳

25、论的交锋,两则材料之间形成一种张力。新课标II卷两则材料分别选自百战奇略和唐大宗李卫公问对,前者是对泗水之战 史事及战略的记述,后者是基于史事及战略的评论,两则材料构成对话关系。材料一节选自百战奇略百战奇略的作者是明朝刘基,书中刘基明确反对好战、认为好战是违反道德行为,只 有万不得之时方可用兵,若征战不休,最终会自取大亡。全书收集从先泰时代到五代散见于 史籍中的军事资料,并按作战双方的军事、经济政浴等条件,划分为两两相对的首题,分别 论述,先题,后街明内容、战略思想。材料二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唐太宗李卫公问对,也称唐李问对李卫公问对问对是一部记录唐太宗和开 国功豆李靖关于军事兵法问的言论集录

26、。书中很多问题都是借辨析孙子兵法深微兵机展 开的。有学者认为此书是阮逸撰写,但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的作者考辨认为此书是唐宋之 际有学识谋略之人辑录 唐贞观君臣事迹而成。二、重视社会热点,重视立德树人。2023新高考全国H卷重视军事韬略,重视强军,体现社 会热点;2023全国乙卷和2023新课标全国I卷重视法治思想,重视奖罚分明,强调思辨性; 2023全国甲卷节选隆平集儒学行义千古名臣,青年榜样,立德树人。三、关联教材,指导教学。2023新课标全国I卷与2023全国乙卷都节选韩非子作品,间接 关联教材;四套试卷第二个题都关联教材,从实词句式到文化常识。四、断句皆为主观题。断句客观题变主观题,降低了习

27、题难度。五2024年备考策略文言文阅读模块考察的知识点基本没变化题号考占口八八素养要求10以断句为载体,综合考查对实词、虚词、句意的 理解在阅读古文的过程中,揣摩具体 语境中关键字词的含义,体会文言 文言简义丰的特点,感受个性鲜明 的民族脊梁,增强文化自信。通 过阅读古文,了解古今词义的发展 变化,构建文言知识体系。识记 古代文化常识,传承优秀传统文 化,理解文中人物传递的人文价 值,从而构建当代青年应有的正确 三观。11古代文化常识,2022-2023年的高考从侧重记忆 能力的文化常识考查过渡为侧重理解能力的文 言实词、虚词考查12判断文意概括、分析正误。13运用相关文言知识,准确、通顺地将

28、句子翻译成 现代汉语14筛选并归纳信息要点,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 点态度。1、但出题和课文联系更趋紧密,备考要注重课文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迁移应用,千万不要去押 题和题海战术。2、文言文出题会越来越灵活,选题也会越来越广泛。(小说、散文、议论文等都有可能会进 入选择视野)但能力要求没变还是理解和分析综合,在理解文本的基础上,按题目要求进行分 析综合仍然是基本策略。3、掌握120个实词和18个虚词的基本用法,谙熟文言句式、词类活用等文言现象,牢记古 代文化常识。4、强化训练,掌握断句和文言翻译的基本方法。采取阅读末加标点的文言文的方式,提高断句和整体理解能力。高考文言文考查的每一个知识点几乎都能在

29、课本中找到影子,因此复习首先要立足于课本, 做好课内知识的积累、梳理与运用;同时要多阅读中国古代文化经典作品,如史记、古 文观止、资治通鉴、战国策等。培养语感,增强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唐太宗李卫公问对问答体兵书热点,重视立德树人。关 联教材,指导教学。断句 皆为主观题全国甲卷隆平集儒学行义671纪传体 史书全国乙卷韩非子十过578先秦诸子散文年份卷别出处字数体裁命题变化2022新高考全国I卷战国策魏策三589国别体史书文本选材上,2022年趋于多样 化,不再像2021年选择以叙事、 议论为主的纪事本末体,突破了 2020年都从“二十四史”选择人 物传记的取材方式,发展到多类 史书,甚至从杂

30、史小说中选材。材料字数上,2022年又回到了 原来2020年的600字左右,2021 年曾经增加了 50字左右。考查点上,2022年突破往年单 考古代文化常识的命题形式,融 合古代文化常识、实词词义、古 今异义等;文意理解题继续保持 2021年的形式,即改变了 2020年 “概括”“分析”命题形式,选项 组织语言偏向于转述文中人物观 点看法。新高考卷增加了主观概括题新高考全国n卷东观汉记583纪传体史书全国甲卷战国策秦策二572国别体史书全国乙卷说苑贵德597杂史小说2021新高考全国I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 君臣论治641纪事本末新高考全国n卷通鉴纪事本末祖逖 北伐645纪事本末全国甲卷宋史纪事

31、本末契丹 盟好646纪事本末全国乙卷通鉴纪事本末贞观 君臣论治602纪事本末四真题试做(2023年新高考1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张孟谈日:“晋阳之事, 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 ”襄子日:“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吾群臣 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仲尼闻之,日:“善赏哉,襄 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或日:仲尼不知善赏矣。夫善赏罚者,百官 不敢侵职,群臣不敢失礼。上设其法,而下无奸诈之心。如此,则可谓善赏罚矣。襄子 有君臣亲之泽,操令行禁止之法,而犹有骄侮之臣,是襄子失罚也。为

32、人臣者,乘事而 有功则赏。今赫仅不骄侮,而襄子赏之,是失赏也。故曰:仲尼不知善赏。(节选自韩非子难一)材料二:陈人有武臣,谓子射曰:“韩子立法,其所以异夫子之论者纷如也。予每探其意 而校其事,持久历远,遏奸劝善,韩氏未必非,孔氏未必得也。若韩非者,亦当世之圣 人也。”子射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好事而穿凿 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武臣曰:“诺。”子射曰:“乃者赵、韩共并知氏, 赵襄子之行赏,先加具臣而后有功。韩非书云夫子善之引以张本然后难之岂有不似哉? 然实诈也。何以明其然?昔

33、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 赵、魏伐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 知氏乃亡。此先后甚远,而韩非公称之,曾无作意。是则世多好事之徒,皆非之罪也。 故吾以是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久矣。而子立尺表以度天,植寸指以测渊,朦大道而 不悟,信诬说以疑圣,殆非所望也。”(节选自孔丛子答问)注襄子:赵襄子。春秋末年,知、赵、韩、魏四家把持晋国国政,称“晋四卿”。晋阳之 战,知氏(荀瑶)联合韩、魏攻赵,反被赵襄子联合韩、魏灭杀。子射:即孔射,孔子八世孙。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 涂黑,每涂对

34、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韩非子A云夫子B善之C引D以张本E然F后难之G岂有H不似哉?10. CEG(每处1分)【解析】主观型文言断句解答此题,可结合语意和固定结构进行断句。从语意上看,“韩非 书云”的意思是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其后应跟说的内容,结合材料一韩非子难一中的“仲尼闻之,曰:善赏哉,襄子!赏一人而天下为人臣者莫敢失礼矣。”可知,“夫子善之” 是韩非书里记载的内容,应作“云”的宾语,“韩非书云夫子善之”语意完整,其后应断开。 材料一中韩非先引用孔子的观点,然后加以批驳,这就是“引以张本”,“然后难之”,故”引 以张本”后应断开。从固定结构上看,“岂哉”为反问句式,其前应断开

35、。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围,指被围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的“举”表示被选拔,两者用法相同。B.劝,指鼓励、劝勉,与兼爱“不可以不劝爱人”中的“劝”词义不相同。C.具臣,文中与“有功”相对,是指没有功劳的一般人臣,具体就是指高赫。D.诬说,指没有事实依据的胡说妄言,与现在所说的“诬蔑之辞”并不一样。11. B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和用法B项,”与中的劝词义不相同”错误,“不可以不劝 爱人”中的“劝”是“鼓励、劝勉”的意思,和文中的“劝”词义相同。D项,现代汉语中 “诬蔑之辞”指以捏造事实来诋毁别人名誉的话。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

36、项是(3分)A.主上设置有关法令,令行禁止,群臣不敢越职侵权,也没有了奸诈之心,他们履职行 事,有了功劳就能得到赏赐,韩非认为这样才叫善赏罚OB.在武臣看来,韩非与孔子观点不同的地方很多,在遏奸劝善等方面,韩非不一定就不 对,孔子也不一定就合理,韩非也可以称得上是当世圣人。C.世人说到高必定会以上天作比,说到低必定会以深渊作比,他们常通过引经据典、援 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民众的信任。D.子船对韩非之类的诸子学说闭口不言,充耳不闻,而武臣却深信不疑,进而怀疑圣人, 子蛇对此深感失望,认为武臣是见识短浅,不明大道。12. C理解文意“世人”“常通过引经据典使自己更加贤能,以争取

37、民众的信任”错误,根 据材料二中的“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可知,通过引经据典、援用圣贤来成就自己,争取民众信任的是“好事而穿凿者”,而非“世 人”,选项扩大范围。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13 .(1)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 他。“骄侮”(高傲轻慢)、“唯”(只有)、“是以(因此,所以)各1分,句子大意1分 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一隅”(一小

38、部分,一 个方面)、“审”(仔细考察)、“信”(真实)各1分,句子大意1分14 .子附用以批驳韩非的事实依据是什么?(3分)14.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多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3分) 【解析】理解概括文意 根据材料二中的“韩非书云岂有不似哉?然实诈也”可知,子船批驳韩非书云“夫子善之”是欺诈之言,由“何以明其然?”引出子附批驳韩非“实诈”的 事实依据。根据“昔我先君以春秋哀公十六年四月己丑卒,至二十七年荀瑶与韩、赵、魏伐 郑,遇陈恒而还,是时夫子卒已十一年矣,而晋四卿皆在也。后悼公十四年,知氏乃亡”这 一时间上的梳理,以及“此先后甚远”的总结可知,赵襄子奖赏群臣时,孔子已经去世许

39、多 年,不可能对此表达意见,子船便是用这一事实依据来批驳韩非的。参考译文材料一:赵襄子被围困在晋阳城中,突围后,奖赏有功的五个人,高赫是受赏者中功劳第一 的。张孟谈说:“晋阳城突围的事,高赫没有大功劳,现在却在受赏者中功劳排第一,为什么?” 赵襄子说:“晋阳城被围一事上,我的国家形势危急,社稷危亡啊。我的大臣们都对我有高傲 轻慢的意思,只有高赫没有失掉君臣之间的礼节,所以先奖赏他。”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说:“善于奖赏啊,赵襄子!奖赏一个人后天下做臣子的都不敢失礼了。”有人说:孔子不懂得什 么叫善于奖赏。善于赏罚的,(使)百官不敢超越自己的职权,群臣不敢失掉君臣的礼节。主 上设置了有关法令,而臣子

40、没有奸诈的想法。像这样,就可以叫作善于赏罚了。赵襄子有君 臣相亲的恩泽,执行着有令即行、有禁即止的法令,如果还有高傲轻慢的臣子,这是赵襄子 失去了处罚的原则。做臣子的,参议政事并且有功劳的就奖赏。现在高赫仅仅因为不高傲轻 慢,赵襄子就奖赏他,这就奖赏错了。所以说:孔子不懂得什么叫善于奖赏。材料二:陈郡有个叫武臣的,对孔鲍说:“韩非确立法度,他和孔子不同的言论太多了。我 常常探究他们言论的内涵并比较他们所做的事,发现它们历久不变、长久流传,在遏制奸邪、 劝勉行善方面,韩非未必是错误的,孔子未必是全部合适的。像韩非那样的人,也是当代的 圣人了。”孔鲍说:“如今世人说到高的一定要说达到了天的顶点,说

41、低的必然要说深渊。那 些喜欢多事而且喜欢穿凿附会的人,定会引述经书中的话来佐证自己的观点,援引圣人的话 来显示自己贤明,他们想以此取得愚昧民众的信任从而使自己的学说有所依托。就像诸子 的书,里边的道理都是这样。请允许我简略地说其中的一小部分,您来仔细考察它真实与否。” 武臣说:“好。”孔鲍说:“从前赵、韩一起吞并知氏,赵襄子进行奖赏,首先奖赏没有功劳的 一般人臣然后才奖赏有功劳的臣子。韩非的书里记载说孔子认为赵襄子奖赏得好,引用孔 子的话来为自己的观点张本,然后非难孔子的说法。(韩非书里说的和孔子的意思)怎么会有不 同呢?然而实际上是欺诈之言。用什么来证明我说的是对的呢?我的祖先孔子在春秋哀公

42、十六 年四月己丑去世,到哀公二十七年荀瑶和韩、赵、魏三家讨伐郑国,遇到陈恒(率齐国军队救 郑)而返,那时孔子去世已经十一年了,而晋国四卿都还在世。再往后到鲁悼公十四年,知氏 才灭亡。这两件事情前后相隔很远,而韩非(在书里)公然将两件事情合为一件来说,竟然没有 惭愧之意。由此可见世上有这么多好事之徒,都是韩非的罪过。所以我因此对韩非这样的小 道沉默不言,对诸子的学说堵住耳朵不听已经很久了。但是你立起很短的表来计量天的高度, 竖起寸长的手指来测量深源I,在大道上蒙昧而不能醒悟,相信胡说妄言而怀疑圣人,这当然不是我所希望的。”文言知识归类:实词:殆:危亡。侵职:超越职权。校:比较。遏:阻止,遏制。孔

43、氏未必得也: 合适,合理。乃者:先前,从前。曾:竟然。作:惭愧。植:竖起。句式:是襄子失罚也:判断句。何以明其然:宾语前置句。默口于小道,塞耳于诸子: 状语后置句。(2023年新高考2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凡战,若我众敌寡,不可战于险阻之间,须要平易宽广之地。闻鼓则进,闻金则止,无 有不胜。法曰:“用众进止。”晋太元时,秦苻坚进屯寿阳,列阵北水,与晋将谢玄相拒。玄 使谓苻坚曰:“君远涉吾境,而临水为阵,是不欲速战。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 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坚众皆曰:“宜阻肥水,莫令得上。我众彼寡,势必万全。”坚曰: “但却军,令得过,而我以铁骑数十万向水,

44、逼而杀之J融亦以为然。遂麾兵却,众因乱而 不能止。于是,玄与谢琰、桓伊等,以精锐八千渡涧水。玄、琰进兵大战肥水南,坚众大溃。(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太宗日:“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 “靖日:“前代战斗,多是以 小术而胜无术,以片善而胜无善,斯安足以论兵法也?若谢玄之破苻坚,非谢玄之善也,盖 苻坚之不善也。”太宗顾侍臣检谢玄传阅之,曰:“苻坚甚处是不善? ”靖曰:“臣观苻 坚载记曰一秦诸军皆溃败,唯慕容垂一军独全。坚以千余骑赴之,垂子宝劝垂杀坚,不果。此有以见秦师之乱。慕容垂独全,盖坚为垂所陷明矣。夫为人所陷而欲胜敌不亦难乎臣故曰 无术焉苻坚之类是也J太宗日:“兵有分聚,各

45、贵适宜。前代事迹,孰为善此者? “靖日: “苻坚总百万之众而败于沈水,此兵能合不能分之所致也。吴汉讨公孙述,与副将刘尚分屯, 相去二十里,述来攻汉,尚出合击,大破之,此兵分而能合之所致也。太宗曰:“然。得失 事迹,足为万代鉴。”(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10 .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 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夫为人A所B陷而欲胜D敌E不亦难乎F臣故曰无术焉G苻坚之类H是也。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平易,指地形平坦,古代常用于描述地貌

46、,也可用于描述人的性情,指性情温和。B.闻金则止,金指敲击刁斗发出的声音,古代军队行动中听到鸣金信号就停止前进。C.片善,文中指微小长处,其中的“片”与成语“片甲不留”中的“片”意思不同。D.果,指实现、成为事实,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的“果”意思相同。12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苻坚与谢玄隔观水列阵,苻坚的部下认为,应当在观水阻击,不让晋军渡河,苻坚则想让 晋军先渡河上岸,再以铁骑逼杀晋军。B.苻坚的大军在后撤过程中发生了混乱,不受控制,谢玄等人乘机率八千精兵渡河,两军大 战于泗水之南,苻坚的部队溃败。C.苻坚全军大败,只有慕容垂的一支部队得到保全,苻坚带领

47、残兵千余人投奔慕容垂,慕容 垂的儿子慕容宝劝他乘机杀掉苻坚。D.李靖认为,吴汉善于用兵,在讨伐公孙述的战斗中,分兵合击,最终取得了胜利;唐太宗 认为,吴汉战例的得失可以作为万代借鉴。13 .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请君少却,令将士得周旋,仆与诸君缓辔而观之,不亦乐乎!(2)古人临阵出奇,攻人不意,斯亦相变之法乎?14 .材料二中,李靖认为观水之战苻坚失败的原因有哪些?【答案】10.夫为人口所口陷而欲胜口敌不亦难乎臣故曰无术焉苻坚之类口是也。11. B 12. D13 . (1)请你带军稍向后退,使双方将士得以从容追逐交战,我与各位骑马慢行而观战,不 是很快乐吗!(2)古人在临阵之前出奇制胜,出人意料地攻击敌人,这也是奇正变化的法则吗?14 .苻坚不能认清形势,缺少智谋。苻坚只懂得聚合兵力作战而不具备分兵进攻的能力。【解析】10题详解】本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