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教研形态的内涵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互联网+教研形态的内涵解析.docx(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五)知识能力可视化“互联网+”背景下,技术手段的智能化能够帮助教师实现更加精准高效的教研评价。在 教师报告模式(Teacher-reported Model)中,借助Geo Thentic系统能可视化呈现教师 TPACK知识,实现教师知识技能的“自检”。在用户路径模式(User-path Model)中,系 统对教师在线平台的使用数据进行追踪、挖掘和分析,能够自动评估教师TPACK情况并掌 握教师行为和需求五、“互联网与教育”的研究趋势(一)通过混合研究范式来丰富高校教研实践内容综合互联网技术支持的教研形态演化历程,“互联网+教研”在实践与理论的双向转化方 面还存在着不足。从研究范式的角度加
2、以分析(见表1),在价值取向上,偏重于关注教 研问题的现状描述;在研究主体上,形成了教师作为教研实践者、高校专家与教研员作为 研究者的角色分工,却同时遮蔽了教师作为重要研究者的实践需求,引发教研问题“不真 实”和教研投入度不高的问题;在方法论上,大多数研究设计方法都集中于统计分析、社 会网络分析等,缺乏对潜藏在教师教研实践现象背后的重要理论机制及发展规律的深度论 证;受研究对象范围、周期、教研情境多样性和复杂性特点的影响,“互联网+教研”模 式策略推广应用的有效性也亟待实现由实践探索上升为理论建构。混合研究范式可有效弥合“互联网+教研”理论与实践研究的空隙,以构建融合实践研究 成果的系统性理论
3、体系。理论建构首先需要经过质性研究,从来源于实践的真实数据中发 现规律,再通过定量研究对其进行验证,最后通过定量数据和定性数据的三角互证,确保 研究结果的信度和效度(二)人工智能性能将进一步推动新技术在教研中的创新应用研究“互联网+”时代的精准教研新需求、国家教研政策的新导向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新发展将 进一步加快推动新技术在教研中的创新应用研究。由于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具身认知特征, 仅以“讲座”“报告”等形式的教研容易割裂教师实践活动与知识之间的联系(三)以质量为导向,探索形成精准化的教研评估路径从技术平台服务效能、资源建设与应用效能及基于“目标一过程一结果”的实践绩效等方 面拓展和深化“互联网+
4、教研”质量评估研究。从技术平台服务效能来看,其一,数据是 “互联网+教研”创新发展的重要要素,需注重教研数据采集技术的开发应用。目前,诸 多教研活动虽采用智能录播系统等途径生成教研数据,但从数据生成过程来看,仍然难以 满足大规模教研的精准评估需求;其二,注重进行教研行为的大数据挖掘,形成课堂教学 行为大数据常模数据库,为教师提供基于大数据的教学行为诊断与干预,有效促进教师课 堂教学行为改进教育资源的建设、应用与评估研究成果较为丰富,但基于教研资源层面的建设和应用效能 评估研究却相对比较欠缺。总体来看,多元渠道建设、获取及应用优质教研资源是趋势, 且个性化的教研服务仍是突出矛盾和关键难点,推动“
5、互联网+教研”资源评估和服务供 给的结构性变革将成为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已有研究表明,乡村教师已不再满足于对传 统培训内容的“照单全收”,呈现出由习惯性消费需求向提升型消费需求转变的鲜明特征基于“目标一过程一结果”的实践绩效目标,构建“互联网+教研”的系统性支持服务与 管理体系仍有待进一步研究。在理论层面,借鉴最新国际教师专业发展评估标准,结合教 育信息化2.0教研政策导向和教师专业知识、技能、素养新需求,以精准定位教研评估目 标和内容。在实践层面,充分发挥新兴技术优势,开展并深化教师教研数字画像研究六、存在的发展情境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教研新形态,“互联网+教研”面临着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发展境 况。在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本文对“互联网+教研”的内涵、特征和发展趋势加以分 析,而如何深度理解和实现“互联网+教研”理论的系统建构与实践创新,仍需加以深入 探讨,以促进“互联网+教研”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