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343866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X 页数:20 大小:36.4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0页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单选题.docx(2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笔记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一切旧哲学的最主要的显著特征是(C)。A.阶级性 B.革命性 C.实践性 D.科学性1.2.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B)。A. 一切被剥削阶级的世界观B.无产阶级的世界观C.全体劳动群众的世界观D.历代劳动人民的世界观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D)。A.古希腊罗马哲学B. 17世纪美国哲学C. 18世纪法国哲学 D.德国古典哲学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最主要的自然科学基础是(D)。A.机械力学B.地质学和胚胎学C.天文学和数学D.细胞学说、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1.5.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是(A)。A.自然、社会和思维

2、发展的最一般规律B.自然界发展的规律C.社会发展的规律 D.思 维发展的规律1.6. 哲学是关于(B)。A. 一切知识的学问B.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学问C.思维知识的学问D.社会知识的学问1.7. 哲学是(A)。A.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B.科学的科学C. 一切知识的总汇D.包罗万象的知识体系1.8.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C)。A.社会和自然的关系问题 B.政治和经济的关系问题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D.理论与实践的关系问题1.9. 哲学基本问题可以表述为(D)。3.30. 我国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相对外开放方针的主要理论基础是(B)。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辩证关系原理B.内因和外因辩证关系原理C.

3、矛盾的普遍性和特 殊性辩证关系原理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原理3.31. 正确认识具体事物的基础是分析(D)。A.矛盾的同一性 B.矛盾的斗争性C.矛盾的普遍性D.矛盾的特殊性3.32. 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和活的灵魂是(C)。A.矛盾分析的方法B.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具体问题具体分析D.独立自主、自 力更生3.33. “白马非马”的诡辩命题,割裂了矛盾的(B)。A.同一性与斗争性的联系B.特殊性与普遍性的联系C.基本方面与非基本方面的联系D.主 要方面与次要方面的联系3.34. 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C)。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B.矛盾的内因和外因的关系C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 系

4、D.矛盾发展的不平衡性3.35.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这一基本原则的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是(D)。A.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统一 B.内部矛盾和外部矛盾的辩证统一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统一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统一3.36. 主要矛盾是指(A)。A.在复杂事物的许多矛盾中居于支配地位、起着决定作用的矛盾B.在矛盾体系中处于服从 地位的矛盾C.贯穿于事物发展过程始终的矛盾D.在矛盾双方中居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 3.37.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D)。A.主要矛盾决定的B.内部矛盾决定的C.矛盾的斗争性决定的D.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3.38. 主要矛盾和矛盾,

5、主要方面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中坚持(C)。A.两点论 B.均衡论 C.重点论 D. 一点论3.39. 事物的质是指(C)oA.事物自身的同一性B.某物与他物的区别性C. 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D.保持事物存在的数量界限3.40. 质与事物的存在(B)oA.不是直接同一的B.是直接同一的C.有时直接同一,有时不直接同一 D.在一定条件下, 可以相互分离3.41. 事物的度是指(A)oA.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范围B.事物存在和发展的程度C.事物内在的规定性D.事物所能容纳的量的活动范围的最高界限3.42. 量变是指事物(B)oA.非连续的变化B.在度的范围内的变化C.渐进过程的中断 D.矛盾

6、统一体的分解3.43. 质变是指事物(C)oA.处于相对静止状态B.连续性的变化C.突破了事物的度的变化 D.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3. 44.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垒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表明(A)。A.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B.质变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C.质变优于量变D,质变和 量变相互渗透3.45. 质量互变规律揭示了 (B)oA.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事物发展的状态和形式C.事物发展的趋势和道路 D.事 物发展的性质和方向3.46. 只承认量变,不承认质变就会导致(A)。A.庸俗进化论B.冒险主义C.激变论 D.诡辩论3.47. 质变的复杂性表现为(C)。A.事物数量的增

7、减引起质变B.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C.质变形式的多样性和质变中包含着量变 D.事物构成成分的变化引起质变3.48. 总的量变过程中的阶段性部分质变是指(C)。A.质变过程中有量的扩张与消亡B.量变与质变的相互转化C.事物的根本属性未变而非根 本属性发生了变化D.事物的全局性质未变而某些局部性质发生了变化3.49. 唯物辩证法认为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是事物中(D)。A.进步的方面和落后的方面B.正确的方面和错误的方面C.主要的方面和次要的方面D.维持其存在的方面和促使其灭亡的方面3.50. “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这种观点属于(B)。A.诡辩论 B.辩证法

8、 C.折衷主义 D.形而上学3.51. 辩证的否定是(C)。A.质和量的统一 B.直线性和曲线性的统C.连续性和非连续性的统一D.周期性和回复性的统一3.52. 唯物辩证法认为,因果联系是(B)。A.所有时间上先后相继的联系B.事物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联系C.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D.事物之间的偶然联系3.53. “因果联系是人们多次看到两组先后相随而形成的心理习惯”,这个观点(D)。A.肯定了因果联系的客观普遍性B.肯定了因果规律的客观存在C.坚持了唯物主义决定论原则D.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观点3.54. 在世界的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中,原因和结果的区分是不确定的,因此(B)。A.既没有原因也没有结果

9、B.同一种现象在不同的联系中既可以是原因又可以是结果C.同一种现象只能是原因D.同一种现象只能是结果3.55. 在社会生活中,经济的发展引起教育事业的发展,而教育事业的发展提高了劳动者的素 质,又推动经济的不断增长,这主要说明原因和结果(B)。A.是相互对立的B.是相互作用的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D.在时间上是先后相继 的3.56. 必然性是(D)。A.偶然性的表现形式B.偶然性的必要补充C.由偶然性构成的D.隐藏在偶然性背后的决 定力量3.57. 偶然性是指事物发展中(B)oA.不可避免的趋势B.不确定的趋势C.合乎规律的趋势D.居于支配地位的趋势3.58. 如果在社会生活中,把一切都

10、着作是必然的,就会导致“命运”决定一切的(A)。A.唯心主义宿命论B.唯心主义非决定论C.唯物主义决定沦D.无神论3.59. “偶然性是科学的敌人”这种观点属于(A)。A.机械决定论 B.神学目的论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D,唯物主义决定沦3.60. 唯物辩证法认为(C)。A.现存的东西必定都是现实的B.现实是指客观存在的各种事物和现象C.现实是指合乎必 然性的存在D.现实包括事物的种种联系3.61. 抽象的可能性是指(D)。A.目前就可以实现的可能性B.不可能性C.坏的可能性D.具有一定根据,但当前无法实 现的可能性3.62. 内容和形式是(A)。A.现实事物的内在要素和结构方式B.现实事物的内

11、部联系和外部表现C.现实事物的不可 避免的趋势和不确定的趋D.现实事物的内在规定性和外部特点3.63. 在内容和形式的相互作用构成的矛盾运动中(D)。A.内容总是落后于形式B.形式总是不适合内容C.形式和内容始终是基本适合的D.内容是活跃易变的,形式则是相对稳定的3.64. 本质是指(D)。A.事物的质和属性钓统一 B.区别于其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C.构成事物的一切要素D.组 成事物的各个基本要素的内在联系3.65. “假象同真象一样具有客观性”,这是(B)。A.折衷主义的观点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形而上学的观点3.66. 本质和现象的统一,说明(B)。A.科学研究的必要性B

12、.科学研究的可能性C.认识了现象就等于认识了本质D.没有必要 通过现象达到本质4.1. 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是(A)。A.实践的观点B.联系的观点C.发展的观点 D.矛盾的观点4.2. 马克思主义哲学社为实践是(B)。A.纯精神的活动B.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C.日常生活的活动D.利己主义活动4.3. 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C)。A.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B.科学实验C.生产实践D.教育实践4.4. 把客观仅仅看成人直观认识的对象,这是(D)。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D.旧唯物主义 的观点4.5.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的关系是(A)。A.认识的源

13、和流的关系B.第一性和第二性的关系C.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D.实 践和理论的关系4.6. “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感觉和思想到物”是两条根本对立的认识路线,它属于(B)。A.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B.唯物主义反映论与唯心主义先验论的对立C.可知论与不可 知论的对立D.辩证唯物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对立4.7.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这是(C)。A.唯心主义的观点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观点C. 一切唯物主义都承认的观点D.辩 证唯物主义才承认的观点4.8. 认识的本质是(D)。A.主体对客体的选择B.主体对客体的建构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 D.主体对客体的反 映4.9. 对不可知论及其他

14、一切哲学上的怪论最令人信服的驳斥是(A)。A.社会实践B.科学理论 C.唯物主义 D.客观事物4.10. 整个认识的起点是(B)。A.概念 B.感觉 C.知觉 D.表象4.11. 感性认识的特点是(C)。A.对事物现象和外部联系的不可靠的反映 B.对事物本质和内部联系的反映C.通过感官对事物的直接、形象的认识 D.借助于思维对事物的间接、抽象的认识4.12. 概念、判断、推理,这是(D)。A.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B.间接经验的三种形式C.感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D.理性认识 的三种形式4.1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的基础是(A)。A.社会实践B.感性材料C.理性抽象D.认识能力4.14. 唯理论

15、在实际工作中会导致(B)。A.经验主义 B.教条主义 C.相对主义 D.诡辩论4.15. 认识过程的两次飞跃的相互区别主要在于(C)。A第一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现象,第二次飞跃是认识事物的本质B第一次飞跃获得感性认识, 第二次飞跃获得理性认识C.第一次飞跃主要是认识世界,第二次飞跃主要是改造世界D.第一次飞跃的目的是改造世界,第二次飞跃的目的是检验和发展理性认识4.16. 人们对于复杂事物的正确认识往往需要经过(D)。A.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两个阶段才能完成B.由理性认识回到实践中去才能完成C.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践的一个完整的过程才能完成D.由实践到认识,由认识到实 践的多次反复过程才能完

16、成4.17. 真理是(A)oA.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B.多数人同意的认识C.没有人反对的认识D.经 过实践检验的认识4.18.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会转化为谬误主要是因为(B)。A.真理是客观的B.真理是具体的C.真理中包含着谬误D.真理与谬误之间没有确定的界 限4.19.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C)。A.两种性质相同的真理B.两种性质不同的真理C.同一真理的两重属性D.不同真理的两 个方面4.20. 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和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也就承认了(D)。A.真理的不确定性B.思维的非至上性 C.真理的相对性 D.真理的绝对性421.任何真理都是人们在一定条件下达到的有限的近似正确的

17、认识,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B.唯心主义 C.绝对主义D.相对主义4.22. 相对主义真理观否认了(B)。A.真理是一个发展过程B.客观真理的存在C.主观真理的存在 D.真理向谬误的转化4.23. 实践之所以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从实践的特点看是因为它是(C)。A.人们的自觉能动的活动B.对人类有用的活动C.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直接现实性的活动D.社 会历史性的活动4.24. 实践高于理论,这是因为实践具有(D)。A.绝对性 B.相对性 C.普遍性 D.直接现实性4.25. 实践标准具有不确定性,这是因为(A)。A.社会实践具有历史局限性B.有些认识是根本无法通过实践来加以检验

18、的C.社会实践是 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D.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标准4.26. 否认实践标准的确定性,会导致(B)。A.绝对主义B.相对主义 C.思想僵化 D.教条主义4.27. 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C)。A. 一切从实际出发B.理论联系实际C.实事求是 D.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5.1. 在猿变为人的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D)。A.类人猿的生理结构B.类人猿的生活特点C.气候的变化 D.劳动5.2. “劳动创造了人本身”。这一观点属于(C)。A.朴素唯物主义B.机械唯物主义C.历史唯物主义D.历史唯心主义5.3. 劳动作为一个完整的过程(D)。A.只是自然过程 D.只是社会过程C.仅具有抽象

19、的一般性质D.是劳动的一般性质和劳动的社会形式的统一5.4. 人类区别于动物界的根本标志在于(B)。A.人类总是组成集团进行活动,而动物则总是孤立地活动B.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从事劳动 获得生活资料,而动物只能直接用它的自然生理器官获取物质资料C.人类的活动是自觉的、 有意识的,而动物的活动是本能的、无意识的D.人类社会发展的继承方式与动物界发展的继承方式不同5.5. 生态系统是指(C)oA.人类特有的地理环境B.人类和人类社会与整个地理环境相互作用的统C.生物群落和环 境之间构成的综合体D.动物和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5.6. 社会存在是指(D)。A.地理环境B.人口因素C.生产方式 D.社会物质

20、生活条件5.7. 地理环境是(D)。A.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决定因素B.社会形态更替的决定力量C.划分社会经济结构的依 据D.人类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5.8. 人口因素是指(D)。A.人口的质量B.人口的数量C.人口的构成和分布D.从事物质资料生产和自身生产 的人们的总和5.9. 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作用表现在(B)。gA.人口因素是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力量B.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起着制约和影响作用C.人口 增长是引起革命的根源D.人口增长是劳动者贫困、失业的根源5.10. 在人口问题上,历史唯物主义主张(C)。A.鼓励人口快速增长B.无条件地缩减人口数量C.使人口状况与物质生产相适应D.努力 保持人

21、口低速增长5.11.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是(A)。A.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统一 B.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统一 C劳动资料与劳动者的统一 D.物 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统一5.12. 人类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D)。A.地理环境 B.人口因素C.阶级斗争 D.生产方式5.13.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是指(C)。A.人类生存和发展所依赖的各种自然条件的总和B.人口数量和质量的综合C.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诸要素的总和D.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统一体5.14. 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最终决定力量是(D)。A.人类知识的增长B.地理环境的优越 C.人口因素适合生产状况 D.物质资料生产方 式5.

22、15. 物质资料生产方式所体现的关系是(C)。A.主体与客体的关系B.精神与自然界的关系C.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的关系 D.实践 与认识的关系5.16. 面对当代严重的环境问题,正确的态度应该是(D)。A.保持科学技术和物质生产的低速发展B.着重追求眼前的物质利益,迅速索取自然资源C.返朴归真,重过古代田园诗般的生活D.把发展科学技术与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有机地 统一起来5.17. 直接决定人类社会生活过程的是(C)。A.地理环境及其作用B.人口因素及其作用C.生产方式及其作用 D.社会物质生活条 件A.理论与实际的关系问题B.现象与本质的关系问题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问题D.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23、1.10. 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A)。A.全部哲学的基本问题B.旧哲学的基本问题C.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D.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问题1.11. 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是(C)。A.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B.部分与整体的关系C. 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D.全局与 局部的关系1.12.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然科学的作用是(A)。A.提供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B.代替具体科学的研究C.代替部分具体科学的研 究D.提供具体方法的指导1.13. 唯心主义哲学两个最基本的派别是指(C)。JA.马赫主义和贝克莱主义B.唯意志主义和不可知主义C.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D.黑格尔主义和康德主义1.

24、14.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主,结束了(D)。A. 一切唯心主义B. 一切旧唯物主义C. 一切形而上学D.作为“知识总汇”和“科学之科学”的哲学1.15. 哲学所研究的规律只适用于(D)。A.客观物质世界 B.主观精神世界C.世界某一领域D.客观世界一切领域1.16. 现代科技革命成果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影响是(A)。A.深化和拓展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宇宙观B.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越来越不适应时代的要求C.证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绝对真理的体系 D.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作了否证 1.17.现代西方哲学两股主要思潮是(B)。A.经验主义和实证主义B.人本主义和科学主义C.存在主义和精神分析主义D.唯意志主义

25、和生命哲学1.18. 科学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是(D)。A.实用主义的观点B.科学主义的观点C.人本主义的观点D.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 1.19.“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D)。A.神秘主义观点 B.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0. “未有天地之先,毕竟是先有理,是(B)。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客观唯心主义观点C.机械唯物主义观点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 1.21.“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心外无事”,是(A)。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科学主义的观点C.人本主义的观点D.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1.22.以下论断属主观唯心主义的有(C)。A.

26、“天下物皆可理照”B. “理在事先” C. “事物就是感觉的结合” D. “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人乎”2.1. 物质范畴是(B)oA. 一切哲学的基石B.唯物主义哲学的基石C.辩证法的基石 D.世界观的基石2.2. 把物质理解为某种具体物质形态的观点属于(C)。A.庸俗唯物主义的物质观B.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C.朴素唯物主义的物质观D.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3. 原子是“宇宙之砖”的观点属于(D)。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C.庸俗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2.4.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A)。A.客观实在性 B.可感知性C.具体性 D.真实性2.5. 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是从这种

27、总和抽象出来的。这种观点属于(A)。A.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B.机械唯物主义物质观C.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观D.庸俗唯物主义物质观.2. 6.物质本身是纯粹的思想创造和纯粹的抽象,这是属于(B)A.唯心主义的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D.主观唯心主义观点2.7.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是(C)。A.互不相关的两回事B.物质对运动来说可有可无C.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D.运动 对物质来说可有可无2.8.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的观点是对运动的(D)。A.朴素唯物主义理解 B.机械唯物主义理解C.庸俗唯物主义理解 D.辩证唯物主 义理解2.9.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错误

28、是(D)。A.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B.设想无物质的运动C.否认静止 D.设想无运动的物质2.10. 在物质和运动关系问题上,唯心主义的错误是(A)。A.设想无物质的运动 B.设想无运动的物质C.夸大运动的绝对性 D.夸大静止的 绝对性2.11.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是(C)。A.现象与本质的关系 B.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C.绝对与相对的关系 D.抽象与具体 的关系2.12. 静止就是(C)。A.绝对不动B.暂时不动C.运动的特殊状态D.永远不动2.13. 时间和空间(D)。A.同物质运动无关B.是一种先验的形式C.是运动着的物质本身D.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2.14. “光阴一去不复还”是指时间的(

29、A)。A. 一维性 B.顺序性C.持续性 D.珍贵性2.15. “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体现了 (C)oA.唯物主义时空观B,客观唯心主义时空观C.主观唯心主义时空观 D.形而上学的时空观2.16. 从动物心理发展到人的意识的决定性环节是(D)。A.手脚分工B.直立行走C.语言的出现D.劳动2.17. “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跟感觉相近的特性”的观点,是属于(B)。A.主观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客观唯心主义观点 D.庸俗唯物主义观点2.18. 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肝脏分泌胆汁一样,这是属于(B)。A.朴素唯物主义观点B.庸俗唯物主义观点C唯心主义观点 D.形而上学的观点2.1

30、9.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表明(A)。A.人脑是产生意识的物质器官B.人脑是意识的源泉C.意识是人脑的分泌物D.意识是人脑自生的2.20. 人脑与动物大脑最根本的区别在于(C)。A.脑容量的不同B.大脑重量不同C.人脑具有“第二信号系统” D.人脑有严密的结构2.21. 意识的本质是(A)。A.人脑的机能,物质的反映 B.抽象的思维活动C.具体的物质活动D.精神的自由活动2.22. “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的观点是(D)。A.客观唯心主义的观点B.朴素唯物主义的观点C.形而上学的观点 D.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2.23. 意识能动性实现的根本途径是(A)。A.

31、社会实践B.人的主观努力C.依靠理论自身的力量 D.依靠行政手段2.24. “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创造客观世界”的观点,是属于(B)。A.唯心主义观点B.辩证唯物主义观点C.唯意志主义观点 D.朴素唯物主义观点2.25. 唯心主义一元论主张世界的本原是(D)。A.原初物质B.某种实物C.原子 D.某种精神2.26. 世界真正的统一性在于它的(C)。A.存在 B.实践性C.物质性 D.客观性2.27. 正确发挥意识能动作用的前提是(C)。A.个人积极性的发动 B.解放思想C.对客观规律的正确反映D.集体智慧的充分发挥2.28. 规律的客观性是指(B)oA.为客观精神所具有 B.为客观事

32、物本身所具有C.离开事物而独立D.存在于事物之外2.29. 规律是指(A)oA.本质和本质之间的关系B.现象之间的关系C.事物的外部联系D.事物的非必然的联系2.30. “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观点,是属于(C)。A.实用主义观点B.唯意主义观点C.辩证唯物主义观点D.形而上学观点3.1. 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是(D)。A.对立统一的观点 B.质量互变的观点 C.辩证否定的观点 D.联系和发展的观点3.2.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D)。A.本质必然的关系B.现象偶然的关系 C.直接的关系D.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 作用的关系3.3. 中国的庄子说:“是亦彼也,彼亦是也”

33、,这是一种(C)。A.普遍联系的观点B.变化发展的观点C.只见联系不见区别的相对主义观点 D.只见区 别不见联系的形而上学观点3.4. 看问题“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是(B)oA.普遍联系的观点B.孤立的观点C.唯心主义的观点D.不可知论观点3.5. 唯物辩证法认为,条件是指(D)。A事物之间的必然联系B.事物之间的直接联系C.事物联系的中间环节D.同事物的存在和 发展相关联的诸要素的总和3.6. “一切以条件、地点和时间为转移”的观点属于(C)。A.机械的条件决定论 B.形而上学的外因论C.辩证法的普遍联系观点 D.相对主义 的诡辩论3.7. 第一次将系统方法应用于社会历史研究的是(C)。A.

34、亚里士多德 B.黑格尔 C.马克思 D.贝塔朗菲3.8. 系统的最本质特征是(A)。A.整体性 B.结构的有序性C.内部结构趋向优化的特性 D.系统方法3.9. 黑格尔认为,割下来的手就失去了它的独立存在的地位,这种观点表明(D)。A.整体是部分之和B.整体大于部分的总和C.整体决定部分 D.整体和部分相互依存3.10. 对于事物的联系,唯心主义者的主要错误在于否认(A)。A.联系的客观性B.联系的普遍性C.联系的条件性 D.联系的多样性3.11. 系统是指(C)。A.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B.物质运动的持续性和广延性C.相互联系的若干要素按一定方式组成的统 D.构成事物的诸要素的总和3.12.

35、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C)oA.整体可以代替部分 B.部分支配、决定整体C.整体决定部分,部分影响整体 D.整 体是部分的总和3.13. 普遍联系的观点认为,事物之间的差别的界限是(D)。A.不可把握的 B.确定不变的C.不确定的 D.既是确定的又是不确定的3.14. 发展的实质是(D)。A.同一事物的简单重复B.事物数量的增减C.事物位置的移动 D.新事物的产生 和旧事物的灭亡3.15. 新事物是指(A)。A.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事物B.在时间上先出现的事物C.具有新特点的事物D.比较完善的事物3.16. 区分新旧事物应该看它(D)。A.出现时间的先后B.形式是否新奇C.力量是否强大D.是否符合

36、客观规律3.17. 两种对立的发展观是(B)。A.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B.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C.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D. 一元论和 二元论3.18.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根本分歧和斗争焦点在于是否承认(A)。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B. 一切事物和现象都是普遍联系的C. 一切事物都是运动 的D. 一切事物都是发展的3.19.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是(B)。A.联系和发展的观点 B.对立统一规律C.质量互变规律 D.否定之否定规律3.20. 事物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B)。A.对立面之间的斗争性B.事物的内部矛盾C.事物之间的相互依存 D.事物之间的相 互排斥3.21. 运动和发展这两

37、个概念的区别是(B)A.运动是根本变化,发展是一般变化B.运动包括世界上的一切变化和过程,发展则是指前 进性上升性运动C.运动是量变,发展是质变D.运动是位移,发展是新陈代谢3.22. 辩证矛盾是指(D)。A.思维中前后不一致 B.主观上发生错误C.不同事物的对立D.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3.23. 矛盾的两个基本属性是(B)oA.普遍性和特殊性 B.同一性和斗争性 C.共性和个性 D.绝对性和相对性3.24. 矛盾的同一性是指(C)oA.思维中的前后一致B.事物之间的共同点C.矛盾双方互相联系的性质 D.矛盾双方 相互排斥的性质3.25. 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双方(D)。A.相互依存的性质B.相互渗透的性质 C.相互贯通的性质 D.相互对立的性质3.26. 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是(B)。A.次要和主要的关系B.相对和绝对的关系C.形式和内容的关系D.条件和根据的关 系3.27. 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C)。A.推动事物的量变 B.实现事物的质变C.为事物的存在和发展提供必要的前提D.突破事物存在的限度3.28. 矛盾斗争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是(C)。A.规定了事物向着对立而转化的基本趋势B.提供事物得以存在和发展的条件C.推动矛盾双方力量对比的变化,实现事物的质变D.维持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3.29. 唯物辩证法认为,外部矛盾是事物发展变化的(B)。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