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富莲花《不如归》的精心设计.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342583 上传时间:2024-06-01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1.5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德富莲花《不如归》的精心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德富莲花《不如归》的精心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德富莲花《不如归》的精心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德富莲花《不如归》的精心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德富莲花不如归的精心设计一、浪子(人格)一引言不如归(以下简称“不”)是现代日本作家德福佳(原名德福健次郎)的杰作。小说 一经出版,好评如潮,九年内重版百次,成为日本近代文学史上与尾崎红叶金色夜叉齐 名的名著。小说讲述甲午战争时期,遭受封建家庭阻碍以及结核病所困的片冈浪子与丈夫 川岛武男之间哀婉伤感的故事。浪子面对蛮横的继母、不和的婆婆,最终在武男出战之时, 因肺结核被婆婆赶出门,郁郁而终。待武男归来之时,已是天人永隔。芦花在不第一百版不主人公的原型探讨日本学界已基本达成共识:“浪子”的原型是大山严(18421916) 元帅的女儿信子。因肺结核去世的“浪子”成为日本肺病文学的代表人物,有学者专

2、门研 究不的肺病文学现象,如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二、问题一:“菊花”的文学成就1885年,18岁的芦花在熊本县受洗,成为基督教徒。此后加入苏峰创办的国民之友,开 始接触列夫托尔斯泰文学,并逐渐醉心于托尔斯泰思想。芦花的人生经历、文学创作与 基督教和俄国文学联系密切。但是,仔细研究芦花的人生经历与思想变化,会发现其亦深受 东方文学的滋养。明治元年,名为健次郎的男孩出生在熊本县水俣市德富家,上有四位姐姐和六岁的兄长猪一 郎(苏峰)。德富家是水俣市名门望族,初代忠助任当地代官(掌管行政的地方官),至健次郎 已是德富家第八代子孙。健次郎父亲一敬是当时开国论者横井小楠少年芦花热爱读书,1878年入

3、学同志社的他耐心阅读满是别人手印、破旧的八犬传1888年,21岁的芦花在熊本英语学校作英语老师,同时首次以“芦花逸生”的笔名在学校 杂志文海思藻上发表两篇文章。在这段教书岁月中,除阅读西洋书籍外,芦花还阅读了贞丈杂记吴竹集诸葛丞相集妖怪府徒然草三国志唐宋名家诗 文等书籍,并把精彩语句抄写在笔记本上,分别命名为“宝库”和“锦缀”。从“宝”和“锦”字,能看出芦花对这些文学作品的珍视,也就能理解他在创作中不经意流露出来的汉 文学修养。譬如,在不中,芦花写道:浪子从小对人很亲昵,而且聪明伶俐,虽然不是神童 两肩高耸,把脖子淹没;双重的下巴一直聋拉到胸口;安禄山式的大腹便便而前妻的姐姐这么一个人时常在我

4、家进进出此不但使亡妻的面影浮现在主人眼前,还 要一一嘴上虽然不说一一对我所认为也是前妻遗迹而疏远的浪子和保姆阿几给予同情;前 妻虽然不是个死孔明,然而唤起已故的人的面影来和自己相争,总是一件很不快的事这三段引文分别描述浪子、片冈中将和中将的后妻。第一段说浪子虽然不及卷帘看香炉峰 之雪那样聪慧,但自幼也亲人伶俐。众所周知这一典故来自清少纳言的枕草子,是皇后 夸奖清少纳言文学修养高、聪明伶俐的故事。而香炉峰的典故则来自白居易的“遗爱寺钟 欹枕听,香炉峰雪拨帘看”芦花不仅爱好读书,实际上也喜爱绘画。婚后,芦花因妻子生病,在国民之友上也没有 太多发表作品的机会,经济状况一度窘迫。当时他听说在新闻杂志上

5、画插画收入尚佳,便决 心向西洋画家和田英作学习绘画。在芦花的绘画作品中,有一幅江户川边芦苇丛生、一叶 小舟飘飘荡荡的作品。芦花曾经十分得意,拿给父亲看。汉学修养颇深的父亲当即题 诗:“一片蒿舟载雪来。”原来父亲把白色的芦花看作白雪。这一句题诗看似平常,“一片” 二字却是宋词的高频词汇。联想至宋末词人蒋捷的一剪梅舟过吴江如前文所述,健次郎开始使用“芦花逸生”作为笔名,后来干脆用“芦花”作为号,出书也 多用德富芦花的名字。健次郎为何对“芦花”情有独钟?目前,日本学界通行的说法是,芦 花在自然与人生“芦花不值得一看”,清少纳言写道。然而,我所爱的正是这个不值一看的芦花虽然清少纳言说芦花没什么看头,但

6、健次郎却说自己倒是很喜欢芦花。在这篇短短五百多 字的散文中,关于“芦花”的文字,分别有“芦洲”“芦花之雪”“芦”“薄芦” “芦花 洲” “芦花丛里” “芦根” “芦花影” “芦间” “芦花从中” “芦花”。在日语中,芦可 以写作“芦” “藁” “摹”,读作 l o他在芦花一文中所用关于“芦花”的词 汇,并不是日本文学中惯用的,反而明显受中国汉文诗词的影响。唐代诗人雍裕之、罗邺分 别著有芦花一诗,宋代词人方岳写有“芦花洲渚夜来霜”一脉水路将这片芦花荡分成两半,宛转萦回,通向远海在日语原文中,“一脉”毫无疑问是汉语词汇,值得注意的是原文中还使用了 “涧叮濠 一词。在1927年改造社版和2005年岩

7、波书店出版的自然与人生中,两个词上都注有 假名读音的、9 o查日语词典三省堂的大辞林,的、D 会出现的汉字表记是 “巡”,“妈“回叮”,而不是芦花所用的“深(同濠)”“涧”二字。查汉文典籍会 发现,“漂涧”是汉语词汇,指水流回旋貌。宋代陈著写烛摇影红:“双杏堂深,山明水 秀潦涧著。”宋代朱熹著精舍闲居戏作武夷棹歌之九:“八曲风烟势欲开,鼓楼凝下水 濠涧。”明代徐弘祖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七:“然其境水石潦涧,茎崖倒突。”“漂 涧” 一词是汉文中的书面语,芦花在散文中特意没有选用日语中 飞” ”的惯用汉字,而 是选择这两个比较生僻的汉字,足见其对写作精细的要求,及其汉文功底之深。三、汉字前的“里”(

8、即“其”的“基础”)小说不以“不如归”三字为题目,但纵观全文,“不如归”的字样从未出现。这不禁令 人生疑,一般小说题目与内容总要存在关联,至少在文章中也会以点题的方式出现。那么, 德富芦花究竟为何把小说题目定为“不如归”,“不如归”与小说内容又有何种联系?青空文库收录的小说不从1898(明治31年)至翌年,在国民新闻上连载时,“不如归”上标注有泛占 的读音。此后,作者把本作品称为3、15上舌,在卷头9 “第一百版不如归的卷首”上,也 加上此读音。只是,在底本的扉页和内文中,都标注有泛占上的读音由此观之,虽然在报纸上连载时,芦花对于“不如归”三个字的读音标注为“泛占占 没有提出异议,但他心中还是

9、倾向于读为J:舌”。笔者找到一本1927年由改造社出 版的德富芦花集据三省堂出版的大辞林中关于“泛占占舌寸的词条,其对应的汉字表记分别有“杜 盼除版子城不如信杜宇” “蜀魂”“田需不仅如此词条的解释还分 有“杜鹃鸟”与“杜鹃花”两个意思。所以,如果单写日语假名八讨,易引起是 鸟还是花的误会,那么写明汉字表记无疑方便读者理解。芦花倾向于把“不如归”三个字 读为“X、I: j:,根据大辞林的解释,“X、15 J:岂”是“泛上上的异名,是 “不如归”三个字的音读,即模仿汉字的发音。而“泛上占rt是日语传统的杜鹃鸟的 发音,故以目前笔者找到最早的1927年改造社版本为界,其后的日文版本均不再提“X、D

10、 上岂”,而是统一标注“泛”,这也许是出于方便日本读者阅读的结果。可是芦花 倾向于读“X、I:上岂”的原因又何在?杜鹃鸟的意象出现在汉文典籍的时间较早。西汉杨雄著蜀王本纪,书中提到,“蜀望帝 淫其臣鳖灵之妻,乃禅位而逃,时此鸟适鸣,故蜀人以杜鹃鸣为悲望帝,其鸣为不如归去云。” 古人认为杜鹃鸟啼声酷似人言“不如归去”,因用为催人归家之词。宋代梅尧臣杜鹃 诗:“蜀帝何年魄,千春化杜鹃;不如归去语,亦自古来传。”亦省作“不如归”。由此可 知,“不如归”三个字是中国文人对杜鹃鸟的称呼。事实上,杜鹃鸟的文学意象早已传至日 本,以万叶集前文提到芦花少时爱读唐宋名家诗文,虽然笔者目前还未找到这本书的原著,但

11、由此可 以推测芦花对唐诗宋词比较熟悉。因此,以全唐诗如表1所示,全唐诗共出现5次“不如归”字样,全宋词共出现52次“不如归” 字样。因晋朝陶渊明所作归去来兮辞中有“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 一句,故出 现的“不如归”字样不一定都指代杜鹃鸟。经排查,全唐诗中5次“不如归”字样并 非指代杜鹃鸟,同样,全宋词中“不如归”明确指代杜鹃鸟的有21次。由止匕,可以得出 以下结论:宋词中出现杜鹃鸟意象的次数比唐诗中多,其中“杜鹃”和“杜宇”字样宋词比 唐诗明显要多,并且“不如归”指代杜鹃鸟的字样开始在宋词中出现。据此推测,芦花选择 “不如归”作为小说题目与宋词中的“不如归”关系密切。宋词中出现不如归的

12、词句,比较典型的有:柳永的“听杜宇声声,劝人不如归去”;晏几道的 “声声只道不如归,天涯岂是无归意,怎奈归期未可期”;黄庭坚的“杜宇声声,催人到晓, 不如归去”;辛弃疾的“野草闲花不当春,杜鹃却是旧知闻,谩道不如归去住”等等。读这 些伤感的宋词作品,可领悟到宋词中出现“不如归”时的基调都是悲哀、感伤甚至催人泪 To汉文中“不如归”杜鹃的意象,大致包含三层意蕴:一是声音,杜鹃鸟鸣若不如归去;二 是身份,指亡国的冤屈帝王;三是行为,指啼血化魂。不中,故事情节与帝王无关,唯余 其他两种意蕴:归去与啼血。不中的情节是否与杜鹃意象的这两种意蕴有关?答案是肯定的。芦花写道“浪子” 一 生最后的一句话:唉,

13、苦啊!苦啊!来生再也再也不做女人了唉!不仅如此,在小说文本中,“浪子”因患肺结核郁郁而终。肺结核病人吐血,是该病常见症 状。但芦花在小说中,竟多达29次提到“血”字。整理发现,在这29次出现“血”字 中,“浪子”“咳血” 一词出现11次,其他以动词描写咳血的语句有6次,提到“浪子”吐 血共17次。芦花在文中不厌其烦地写浪子吐血,是在暗示什么?很明显,这是在暗示“浪子”本人就是一只啼血的杜鹃,就是“不如归”。芦花把“浪子” 比作悲愤忧伤的杜鹃,一生悲苦,直到啼血而亡。如若不然,就算病症严重,作者也不致于如 此反复描写吐血情节,甚至有重复缀余之嫌。但只要读者联想到题目“不如归”,疑问则迎 刃而解。

14、在小说连载开始就拟定好的题目“不如归”,可以肯定绝非芦花的心血来潮,而是 被“浪子”的故事深深震撼,情不自禁为这只美丽而哀伤的杜鹃呐喊。主人公“浪子” 一生隐忍凄楚,最后血尽而亡。一生的呐喊,就是那句“再不生为女人”, 临终时,内心只剩不如归去的无奈与辛酸。芦花准确捕捉到“浪子”这个人物的心声,并将 其寄托于“不如归”的杜鹃,创造了日本文学史上经典的女性形象一一片冈浪子。“不如 归”题目既是“浪子”说不出的心声,又与“浪子”咳血的形象吻合。汉文学对“不如归” 的阐释赋予芦花最恰当的题目,也为日本近代文学上留下一篇杰作。时至今日,读者不妨尊 重芦花本人的意思,称“不如归”为8、15 J:舌而不是

15、惯用的rf o四、浪子的“三种”节不中另一现象应引起注意,即文中多次出现关于月亮的描写。以1937年岩波书店出版 的不为底本,书中出现“月”字共123次。其中,表示年月和时间的“月”共86次,有 关日清战场上月亮的描写共16次,武男与浪子出场之时的月亮共9次,其他“月”字则以 包含“月”的名词出现,譬如“月见草” “月琴”“风月堂”“蜜月” “月眉”“歌人莲 月”“新月形” “月给”等,此处略去不计。为什么主人公浪子与武男出现的重要场景都 有月亮相伴?这与东方文化又是怎样的关系?首先,虽然武男与浪子出场时的月亮共9次描写,少于战场上的16次,但都在有关浪子情节 发展的重要场景出现。第一次,是浪

16、子新婚的晚上: 马车走过溜池桥,太阳已经落山了。那正是十五夜里,浑圆的月亮上来了。经过山王那个坡 上,正好樱花盛开,花瓣像下雪一般飘呀飘地从马车窗子里吹进来,呵呵呵,发髻上都是花瓣芦花没有正面描写结婚的场景,这段话是浪子后来对当时场景的回忆。在回忆中,新婚是十 五的夜晚,月亮是一轮满月,马车中的浪子看到了漫天的樱花,当时的浪子是幸福的,带着满 腔对幸福的渴望嫁为人妇。满月象征着幸福圆满,正好衬托浪子当时憧憬幸福的心境。第二次,是武男即将奔赴战场之前,与浪子告别的场景。武男来到正在逗子静养的浪子住处:下火车的时候,太阳已经落山,初五的月亮挂在淡紫色的天空上这一天是初五,作者写明日期,即告诉读者,

17、这一日的月亮是上弦月,而非满月。读者可以想 象,初五的上弦月,弯弯地挂在淡紫色的天空,最像情人的眉,诉说着无限的情思。在屋内弹 琴的浪子,正抱着点点愁,切切思,等待武男的到来;而立在门外月色下的武男,听着浪子的 琴声,便觉心如刀害I落下泪水。小聚之后,武男挥别浪子。虽然外有月光,仆人仍然提了灯笼。浪子在门口挥着手帕再三对 武男叮嘱早点回来。接着就是呜咽的声音了。再回头一看,但见一钩残月凄凉地挂在松树上面残月挂松枝,松树在日语里的读音“杀与等待的“待”同音,所以这一句留作此小节的 最后一句话,浪子孤单等待的悲凉心情,武男的不舍与凄凉之感尽在不言中,余音袅袅,似浪 子对武男的声声呼唤,早点回来。第

18、三次,是武男在战场上与浪子已三月不通消息的情节。武男夜半思亲,浪子肯定也在思念 自己,如同自己没有一天忘记浪子一样。于是脑海中又浮现出二人离别的场景。初五的一弯眉月挂在松树梢头,夜色沉沉的逗子的晚上,站在门口送我而叫着“早点回来” 的那个人,到哪里去了?想得出神的时候,仿佛看见那个披白披肩的人就要从月光中走出来 的样子时隔三月,武男仍清楚记得,离别是初五的夜晚,残月是浪子的悲哀。披着白色披肩的人,已 经和月亮融为一体,她从月光中走来,月光是浪子的庇护。这是否暗示下文,她最终也要回 到月光中去?答案是肯定的。第四次,浪子之死,月光如影随形。在浪子绞着肺吐出一盏鲜血晕厥之后:一阵凉爽的空气像水一般

19、流了进来。漆黑的树木后面微微地发光,大概是月亮出来了不下篇第九(之三)节,是全文的高潮,也是详细描写浪子去世的章节。当晚,浪子神志 昏迷,医生吩咐把窗打开,于是大家看到树后有光,大概是月亮出来了。从这里,月亮开始迎接浪子的归去。十几分钟后,浪子回光返照,睁开眼睛。刚刚升上树梢的月亮,射进一道清 幽的光线,照在昏昏沉沉的浪子的脸上五、浪子与东南角的大学工作德富芦花生于明治元年,其与日本近代化进程相伴。他的思想变化与人生经历,可谓明治时 代的缩影。爱好和平、坚持人道主义并为之奋斗引起日本学者对其思想变化与西洋影响的 关注;但也应看到,明治初期,维新运动并非瞬间把日本变成西式国家,国民的思想变化是一

20、 个渐变过程。芦花除关注西洋书籍之外,也大量阅读东方文化典籍。因此,东方的审美情趣 和创作手法在其作品中的体现不可忽略。浪子昏迷中呼唤着妈妈,这时月亮唤醒浪子,浪子醒来与家人诀别。最后,加藤子爵夫人对 浪子说,一切交给自己负责,浪子就放心地到妈妈那里去吧,窗子里射进来的月光照着那苍白的脸,微笑还浮现在嘴唇上。然而浪子长眠了1。通过浪子去世这一情节的描写,读者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浪子与月亮密切的关系。浪子咳血 昏迷,医生让大家打开窗户方见月光;月亮一爬上树梢,就唤醒了昏迷的浪子;浪子气绝,月 亮完全照亮浪子的脸,仿佛月亮是来接浪子的;而浪子长眠,是带着微笑的,说明她放下了一 切痛苦。浪子昏迷初醒时,

21、分不清自己是否已死,她说道:回去吧,回去吧,亲爱的!妈妈,我来了,我来了!啊呀,还在这里“回去,回哪里去? “妈妈,我来了,我来了 ”,原来是回妈妈那里去。浪子的妈妈早已去 世,但是对浪子来说,去妈妈那里反而是解脱,没有痛苦。月亮最后带走浪子,浪子带着微笑 跟月亮回去了。前文提到,武男思忖,浪子今晚也会从月亮里走出来;最后浪子又随月亮而 去,这是前后呼应。德富芦花在不连载完成后经大幅修改方印单行本,故浪子与月亮的 关系,应是作者深思熟虑的结果,而非偶然。浪子一生的喜怒哀乐皆在月亮的见证下:新婚, 是幸福的满月;离别,是一弯残月;归去,是月亮带走。浪子与月亮共生共存、共生共息的浪 漫艺术手法,使

22、月亮的意象成功地烘托出浪子哀婉凄美的形象,引起读者共鸣。这样的艺术处理,不禁让人联想起苏轼的“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 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熟稔汉文学的芦花不会没读过这句词。古来难全的事,都在不 里写尽了一一月亮的阴晴,浪子的悲欢。只可惜,人不能长生,人生亦难圆满,徒引一番嗟叹。 对于中国读者来说,熟悉的艺术手法的运用,也是不在中国流行一时的原因之一。当然,并不能说月亮意象的设置仅是中国文人的产物,日本的古代文学中,同样能够找到月 亮的身影。笔者认为至少在这里,可以追溯到日本古典文学中最古老的物语作品一一竹 取物语。竹取物语的作者及产生年代不详,日本学者推测最迟也是平安初

23、期公元10 世纪半之前。鉴于情节早已耳熟能详,本文不再赘述。物语主人公辉夜姬从月亮之国来,历 经人世一遭,最后还要回到月亮中去。在不中,德富芦花不惜笔墨,把浪子几乎每一次 的出场与月亮紧密联系,浪子不也正是另一个近代的辉夜姬?活在人世间的浪子,痛苦多于快乐,最后只能化作一缕香魂,与月亮同去。芦花在第一百版序中也明确说过,其是在浪子 故事的“骨架”上添了很多“肉”。毫无疑问,月亮的意象是德富芦花的创作构思,而非现 实。所以,在阅读研究不时,更应重视小说中月亮的意象。关于竹取物语的研究,古往今来卷帙浩繁。仅以日本国立国会图书馆提供的检索为例, 以“竹取物语”搜索其藏书,共有2 675件。在此无法一

24、一陈述各家研究成果,只能简述较 通行的观点。竹取物语的来源历来众说纷呈,但是文中各种来自于中国汉文学的元素 无法否认。比如,三谷荣一综上,从浪子与月亮的关系角度来看,不如归受到中国、日本共通的有关月亮的东方文 化影响。两国的读者均熟悉并喜爱月亮的意象,其所代表的浪漫、惆怅、无奈更是深入人 心。由此,不如归盛行一时则不难理解。这句饱含“浪子”心中无数苦楚、作为全篇“浪子”唯一一次发自内心的呐喊,已成为小 说中的名句。芦花在原来的基础上为“浪子”加上“啊啊,好痛苦”的感叹,加强语气的“干”,末尾的“啊啊啊”更是把“浪子” 一生受尽的各种折磨、不能言说的无奈、痛苦、 心酸推向高潮。再也不要生为女人!不如归去! “不如归”正是“浪子”不能言说的秘密, 心底最深处的渴望。芦花所拟题目“不如归”,就是“浪子”的心声。“浪子”年幼丧母, 受继母虐待,本来性格开朗的女孩却变成在阴暗角落开放的花;原以为嫁到婆家会过上幸福 的生活,谁料因患上肺结核,竟被婆婆强行离婚送回娘家;一心期盼心爱的武男,最后竟天人 永隔,曾经的誓言都化成灰烬。在“浪子”病逝时,她没有恨谁,仍然托姨母加藤子爵夫人 把绝笔信送到武男手上。“浪子”的呐喊,只有这一句“再不生为女人”,那句没有说出的 不如归去,芦花替她说了一一 “不如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