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页中的思想构境层弱表现背后的强表现构境层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活页中的思想构境层弱表现背后的强表现构境层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docx(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活页中的思想构境层弱表现背后的强表现构境层海德格尔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的构境论解读1921年至1922年冬季,海德格尔发表了一篇题为社会学解释和社会学研究的讲座, 为我们留下了完整的讲座和演讲。一、布洛克与海德格尔说到活页,我们就得先说一下青年海德格尔这一讲稿整个文本的情况。青年海德格尔的讲 座对亚里士多德的现象学解释手稿,1985年第一次发表于海德格尔全集第61卷。文 本由三个部分构成:第一部分是海德格尔讲座的讲稿,即“现象学导论”(海德格尔在私 下简称“导论”)的正文,这一部分手稿计四开本43页,手稿右则有海德格尔后来写下 的边注(此卷编者不恰当地将这些边注直接插入到手稿之中);第二部
2、分是经海德格尔认 可的12页学生笔记(“前提条件”),也是此卷编者之一的布洛克(Walter Brecker) 随堂笔记,这可能是海德格尔现场发挥的内容,因为海德格尔同意将其插入到讲稿之中; 第三部分是海德格尔没有编序的一些活页(Blatt),这些活页显然是后来海德格尔对此 文本所做的重新思考和评点。读者在面对这一文本时,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重要拟文本 对于青年海德格尔这一文本群的质性判断,笔者的看法有些复杂。第一,这一讲座显然只 是海德格尔关于亚里士多德哲学讨论的一个引言部分,它应该与海德格尔1922年夏天所 作的“对亚里士多德关于存在论和逻辑学的有关论文的现象学解释”(全集第62卷)相 关联。
3、第二,编外讲师青年海德格尔曾经有将此讲稿整理成书的打算,但他并没有践行。 第三,虽然这一文本属于表现性文本, 基于这一判断,笔者的构境论解读恰恰是从作为附录的活页中的强表现思想构境开始,然 后再浮现回讲稿正文的双重语境。下面,我们先来讨论海德格尔后来所写下的这些活页。二、海德格尔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观活页一共有17页。其中,14个活页都有海德格尔所加的标题,3页没有。请一定记住, 所有活页都没有构序的页码,这说明这些记载思想构境的活页是非组织性的、随机的,并 且,从活页的内容上看,海德格尔评述的内容和构境层也并不完全同一。这倒给了笔者进 行蒙太奇式的思想复境的理由。我们先来看被青年海德格尔标识为“
4、箴言(Motto)及出处的致谢性说明”,这一文本被 编者构序为“活页1”。这是海德格尔有将此文本整理成书的根据之一。如果成书,最前 面会出现克尔凯郭尔和路德各两段“箴言”。我们知道,一般作者放置于书首的箴言通常是喻指自己的写作意图,海德格尔为此还专门交代道:“为了描画解释的意图,我提到一 些箴言,这个现象学研究的导言以之为前提。”在目前被编者构序为“活页9”的文本中,青年海德格尔使用了 “现象学研究中的序言 (Einleitung in die ph nomenologische Forschung) ” 的标题。这部著作只涉及现象学(Ph靓nomenologie),是对其任务的一种思考,所以
5、只涉及那种 普遍性(Universit Bt),某种东西从其中严肃地表现出来。关于其他的普遍性及其哲 学,我没什么可说,因为我除了这里的以外,从来没有学过其他的东西。这有一个很关键的指认,青年海德格尔明确承认自己此时批判性的方法论武器就是从胡塞 尔那里得来的现象学。笔者必须要提醒一下,海德格尔运用现象学方法批判旧哲学并非是 要把现象学作为教义,因为此时背地里他自己已经超越了现象学,他是在用大家都以为弄 懂了的现象学话语言说,然后再超越它。在青年海德格尔看来,胡塞尔的现象学当时的确 很热,但“人们此时还根本达不到现象学的水准和要求”。他认为,应该“防止在现 象学中的胡作非为、幼稚简单、修正哲学、
6、(外在地)玩弄概念”,并且,“借助现象学 而胡作非为表现在:牵强附会地空谈宗教或世界观”!胡塞尔那里汇集了各种主题:1.布伦塔洛:对心理现象的描述,而不是捏造或虚构低劣的假 设!2.数学的明证性和严格性的理想。3.新康德主义的先天意识研究;意识(布伦塔洛)的 先天性(康德),更确切地说,起源性、根本性的先天意识。观念论柏格森。这是此时海德格尔眼中胡塞尔哲学的多线索思想构境体。对此,海德格尔并没有细细解释。 这也会是在讲座正文第12部分中强烈表现出来的东西。也是在这里,海德格尔竟然指 认出一个重要的前提,即首先要杜绝对胡塞尔“沉迷式的依赖” (hingebendeVertrauen) o这是对胡
7、塞尔主义信徒们的一个棒喝。笔者觉得,海德格尔从来不是胡塞 尔现象学的迷信者。他承认,在当下的学术思想界中,只是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所提供的 思想构境路径使自己能够进行决定性的批判,这种批判的实质就是回到事物本身,但是, 具体到海德格尔自己的理解,就是要“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前苏格拉底哲人(ernstlich auf Sokrates erst zugehen wolien) ”。青年海德格尔明确告诉我们,他所写下的“这些活页(Bl B tter)根本不是一些方案 (Programm),而只是指出了原理、指出了方向,沿着这个方向确立所引向的目标和我们 应该遵循的运转(Lauf) ”。三、海德格尔的“文
8、化经营”那么,青年海德格尔所要进行的决定性批判的对象,或者说行将就木的当下哲学究竟是什 么境况(Lage)呢?笔者注意到,海德格尔特意区分了境况(Lage)与情境(Situation), 在他看来,境况是外在的非思状态,而情境则是建构着的思想构境。能看到,海德格尔并 没有直接描述上面他提及的几类居主导地位的哲学思潮,而只是简要描述了当下整个哲学 思想界的外部状态。此时,他的眼里,当下的哲学不是从“决定性的事物(entscheidenden Sachen)出发,即没有真正“回到事物本身”,而是听从那些“流行 的需求”,外在地“在哲学的概念中活动(Man bewegt sich im Au P e
9、n, an Begriffen von Philosophie) ”。笔者有一个不一定恰当的比喻,这就像我们那个不成功的马列主 义公共课教学,总是在抽象的概念中打转,却不让学生真正地用马克思的思考方式去思想 现实本身。海德格尔指认说,“哲学在这种境况面前的逃避就是好奇(die Neugier) o它们明显促成了对生活解释的隔绝(Einkreisung der Lebensauslegung),什么样的隔 绝?美学地讲推卸责任。这意味着什么?把目光和交往活动从生活之存在(Sein desLebens)引开:不让进入其中。各种替代品、附属物冒充重要的东西;迎合当前无度的需求。不能将哲学的目光投射到
10、生活之存在上,是包括胡塞尔在内的一切过去哲学之思的致命缺 陷。在这一点上,海德格尔的感觉和1845年时的马克思和恩格斯是一致的。所以,在这 种无思的境况中,哲学才会“呼唤没有人的人性,没有历史的历史学(Geschichte ohne das llistorische),失去其本相的生活”,堕落成某种“文化经营 (Kulturwirtschaft) ” 。面对这种境况,海德格尔内心里的想法是坚定的:“我愿意参加有助于推进事实的争执 (Fiir sachlich f M rdernde Auseinandersetzung bin ich zur Stelle) ”。具体通达对象的实现过程,就已经
11、是本真的打交道(eigentlicher Umgang),就是在追 问中操一持的怎样(Wie des fragenden Besor-gens)。本真地打交道(eigentlicher Umgang) !本真性”从存在者引出! (entnommen aus dem Seienden!)本真状态的决断,通达存在特性,范畴(der Seinscharakter des Zugangs, Kategorien)。存在 者以打交道之近切的方式显示。近切的东西:生活。存在特性的指示:作为存在的生活。打 交道的本真性:存在!如何存在! (Eigentlichkeit des Umgangs Sein!Wi
12、esein!)(译文有 改动)这是青年海德格尔活页中十分重要的一个文本片段。因为在这个目前被编者标注为“活页 10”的文本中,出现了一个在讲稿中并没有直接出场的更深的思想构境层,它由一个完全 陌生的学术话语概念群构成并突现为思想场境:存在与存在者的清晰存在论差异的界划, 打交道与操劳的归基对应,存在特性与怎样存在的全新路径。这已经完全异质于胡塞尔的 现象学话语。如果说在该讲座的主要部分中,现象学方法本身是批判旧哲学的思想武器, 或者说在弱表现性文本中直接成为被表现的对象,而在这里,海德格尔的思想构境已经远 远超出胡塞尔,这是一个全新的存在论之思境,这是讲座强表现层的真正基础。这应该是 支持此时
13、公开课堂讲授的更基底性的一个隐性构境层。海德格尔并没有解释这一新的构境 层,我们也暂且不做深入的解读。以笔者的判断,这个事后的文本评点时间,应该在1922 年完成“那托普报告”前后。也因此,海德格尔在这种显然高人一筹的构境层中指点迷津,他告诉那些此时还看不见的 读者,哲学的研究,应该是一种“作为实际生活及生活关联与境(faktischen Lebensund Lebenszusammenhangs)形成中进行追问的探究”。什么是青年海德格尔所说的追问 呢?“追问”就是:“继续”追问、“回溯性”追问、“重新”追问(weiter-, zuruck-, wiederholend fragen), 在
14、追问中变得有疑问! (fragwurdiger werden im Fragen!) 追 问是暂一时活动(vorl靓ufig),处于“回答”之中;是真正通过其对象(Gegenstand), 即其存在特征(Seinscharakter)来规定的活动。(译文有改动)在笔者看来,这是青年海德格尔最早对自己新的非认识论的内居追问法的概括。并且,青年海德格尔声称,他的哲学思考的目的就是要找到“真正的开始(echt anfangen) ”,“真正的开端在其自己时间中形成真正沉思的可能”。解释实际性;获得先行拥有(Vorhabe):不是生活,不是世界,而是存在(Sein),此在 (Dasein)。解构地进行
15、(Destruktiv ausarbeiten)。以解释的方式获得先行拥有的东 西,即境况事先通过或作为实际性所明确规定的境况来描画,也就是说,作为与实际性相关所缺乏的东西,它所掩盖的东西。弄清楚这种缺乏性的、掩盖着的衰败的境况。 (译文有改动)这里有三个不同的构境层:一是让人和事物得以遭遇的生活与世界,二是使生活与世界得 以生成的此在与存在,三是在世界中将实际性掩盖起来的自满的境况。在海德格尔看来,现在的哲学是停留在第三个外部的境况中,并且将“存在者的生存”之 废墟当做哲学的生活(听讲座、练习、对文教感兴趣),这种生活哲学是浅薄的,它总是 在“这是什么(was das ist)”的层面上(表
16、象认识论)面对生活,而海德格尔则认为, 必须从“境况发展成情境(Lage zur Situation ausbilden) ” !四、问题的提出和时代海德格尔会按照我们上述看到的他自己内心中的真实想法在课堂上讲授吗?比如直接批评 “李凯尔特之流”的错误,反对“错误建构的普遍性哲学(狭隘的,费希特和黑格尔)” ?或者怒斥当下的哲学界那种“出自二手或三手的货色”,将胡塞尔的现象学直接回落到 “打交道”中对存在与存在者的质性区别之上,从而开启一个全新的思想构境?事实是,显然没有。并且,海德格尔自己在活页中交代的关于该书写作的主旨和“提纲”就已经不 是他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强表现状态)了。笔者发现,在
17、课堂讲稿的写作中,青年海德格尔已从他自己的真实想法向当下学术场能够 接受的更浅显的表现层上浮了一层,他不得不在公开的教学场合回到弱表现状态,即不得 不用现有的旧哲学表达方式进行言说。对此,他还专门交代说,“关键的问题不在于新的 概念,而借助旧的理一解方式(alter Verste-hensweise),借助范畴,而关注根本不同 的理解践行和理解方式”。所以,青年海德格尔提醒自己,他的课堂讲座只能是在旧有的学术场中的弱表现构境层中 进行争执。于是,他说这本所谓的“导言是为了亚里士多德的解释而进行的一个操劳性、 践行性的居间性一考察(bekummerte, vollzugsm tl B ige Z
18、wischen-betrachtung) o当然,使用旧的理解方式的目的恰恰是为了最终炸毁它,于是,要使原有的东西生成一种 动摇:“运动性诸范畴关系意义;基础意义:废墟性,溃灭特征(Bewegtheit-Kategorien-Bezugssinn; ein Grundsinn: Ruinanz. Sturzcharakter) ”。 (译文有改动)这样,才有了三个突破性的观点:在关涉中理解的关涉活动本身,操劳;实际操劳的适时特 征(作为实际性存在方式之表达);废墟性的四个特性。从现在的文本来看,这三个观点都已经是对此讲稿的第三部分“实际生活”的提炼,而我 们可以看到,在讲稿的第一、二部分中,青
19、年海德格尔都是在旧有的哲学讨论域中,痛苦 地说明“什么叫哲学史”(第一部分),“什么是哲学”、“定义”、“理解”(第二部 分)一类的问题。我们不难发现,前两部分是在造成旧有的哲学讨论域中的某种不安定, 第三部分则是提出自己的突破性观点。第三部分相对于前两部分的弱表现,具有更强一些 的表现性特征。青年海德格尔专门指认,这种突破集中体现在对“怎样存在(Wie des Seins) ”的追问, 这种追问必然导致“表现存在的溃败特征(Sturzcharakter Ausdruck von Sein) ”。青年海德格尔在题为“关涉一期待(Sorgen-Warten) ” (这个活页被编者构序为“活页 4
20、”)的活页中,用四个重要的概念表达了自己在此书中的思想构境的基本构件,即“关 涉一期待;无。实际性。(Sorgen-Warten;das Nicht. Faktizit fl t) o (译文有 改动)当我们再次明确开始解释性地突显完整的关系意义(Vollzugssinn),即关涉活动的时候, 就要明确探讨践行意义:践行如何期待某物;它本身在关涉活动中作为关系(als Bezug) 而期待于“持久地”明确或不明确地处于“期待于”的状态。(译文有改动)这实际上是两组概念构件:其一是在关系意义中的关涉一期待。关涉不是单纯地做事,而 是内含着欲求一定目的的期待,与过去作为行为、实践一类物性做事未发生
21、时强调的需要 不同,期待总是已经在做事情中对目的实现的期冀。“期待就各种不同的实际可能的把握 活动,是期待活动的各种表达”。关涉中的期待,这是关系意义作为实际意向归基于生活 实际关涉最重要的体现。在此处海德格尔的构境层中,关系意义也就是特定的世界性意蕴 特性(Der Bedeutsamkeitscharakter)。在期待中,世界中的意欲对象“蜂拥而至”, 意蕴地被遭遇(Begegnis)。其二,打着引号的“无” (das Nicht)的出现有些突兀,这里,无似乎是期待的落空, 在实际性的生活中,期待总是以悖反的方式没有着落,甚至是以异己化的方式成为毁灭 (Ruinanz): “毁灭作为无一期
22、待、无一愿(Nicht-warten-wollen),自行溃灭;但恰恰 因此而期待并作为贫乏而期待”。(译文有改动)期待形成实际性的历史学的基本意义(historischen Grundsinn);在期待于的“于”中 (im auf)存在着特殊的世界关系和对象关系(spezifische Welt-undGegenstandsbezug)。而同样具有贫乏特征的是:在期待中:还不(noch nicht),所以坚 持不懈,受特殊约束地、沉重地、迟钝地“是 (sein);它表达了特殊的抗阻 (spezifische Widerst tl ndigkeit),与关系意义合一;实际性的一个核心的生存论范畴 (existenzielle Kategorie)。(译文有改动)可见,青年海德格尔的实际性的生存论从一开始就是悲观主义的。依他的观点,历史学的 基本意义总是由期待和现实发生的抗阻导致的落空构成的,期待总是在一定的世界关系中 意欲一定的对象,可是,种种抵抗必然造成意图的失算,目的越是达不到就越是期待,期 待与落空两个环节不可分离,它们共同构成历史(Geschichtliche)在“此” (da)的废 墟性本质。这是海德格尔第一次比较完整地描述此世的沉沦性。我们也将看到,这种悲性 路线的根基实际上是并不直接在场的出世主义宗教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