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及地球表面形态教案1.1 地球的地壳是地球上最外层的坚硬岩石层,它构成了地球的陆地和海底。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是地球科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对于理解地球的演化历史和现代地球表面形态具有重要意义。1.2 通过学习本课程,学生将了解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1.3 本课程将采用课堂讲解、实例分析、小组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二、知识点讲解2.1 地壳的物质组成2.1.1 地壳主要由岩石组成,岩石是地壳中最基本的物质单元。岩石按照成因可以分为三类:火成
2、岩、沉积岩和变质岩。2.1.2 火成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约60%。沉积岩是由河流、湖泊、海洋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约30%。变质岩是由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约10%。2.1.3 地壳中的元素分布不均匀,其中氧、硅、铝、铁、钙等元素含量较高,其他元素含量较低。这些元素的组合决定了地壳岩石的种类和性质。2.2 地壳物质循环2.2.1 地壳物质循环是指地壳中岩石的、变形、侵蚀、沉积、熔融等过程的循环。这一循环过程是通过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和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相互配合实现的。2.2.2 物质循环的过程包括岩
3、石的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熔融等环节。这些环节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地壳物质循环的完整链条。2.2.3 地壳物质循环对于地球表面的形态和构造格局具有重要影响。例如,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物质循环是板块构造运动的主要驱动力之一。2.3 地球表面形态2.3.1 地球表面形态是指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和地表覆盖等方面的特征。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是地壳物质循环和地质作用的综合体现。2.3.2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包括: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格局、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这些特征在地球历史的不同时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3.3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主要包括:地壳运动、侵蚀作用
4、、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等。这些地质作用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地球表面的形态。三、教学内容3.1 地壳的物质组成:介绍地壳中岩石的分类、地壳中元素的分布、地壳岩石的种类和性质等。3.2 地壳物质循环:讲解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环节和过程,以及物质循环对于地球表面形态和构造格局的影响。3.3 地球表面形态:介绍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以及大陆和海洋的分布格局、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方面的知识。四、教学目标4.1 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地壳的基本物质组成,掌握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和形成机制。4.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知
5、识分析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能力。4.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地球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和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观念。五、教学难点与重点5.1 教学难点:地壳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环节,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5.2 教学重点:地壳的物质组成,地壳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六、教具与学具准备6.1 教具:地球仪、岩石标本、PPT课件、黑板、粉笔等。6.1.1 地球仪用于展示地球表面形态和构造格局,帮助学生直观理解地球表面的特征。6.1.2 岩石标本用于展示地壳中不同类型的岩石,使学生能够亲手触摸和观察岩石的物理特征。6.1.3 PPT课件用于展示地壳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
6、球表面形态的相关图文信息,方便学生理解和记忆。6.1.4 黑板和粉笔用于板书重点内容,便于学生集中注意力并及时记录重要信息。六、教学过程7.1 引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岩石标本,引导学生观察和思考地球表面形态和地壳物质的特征。7.1.1 请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大陆、海洋、山脉等地球表面的主要特征,并简要介绍地球表面的构造格局。7.1.2 请学生触摸和观察岩石标本,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并简要介绍岩石的形成过程。7.2 知识点讲解:通过PPT课件和板书,讲解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和地球表面形态的相关知识。7.2.1 利用PPT课件和板书,详细介绍地壳中岩石的分类、元素的分布、物质的循环过程等内
7、容。7.2.2 利用PPT课件和板书,详细讲解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和形成机制,如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7.3 课堂互动:通过小组讨论和问题解答,巩固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理解,并激发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兴趣。7.3.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讨论地壳物质循环的一个环节,并展示给全班同学。7.3.2 请学生提出关于地球表面形态的问题,鼓励其他学生回答,共同探讨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八、板书设计8.1 板书内容: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的环节、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8.1.1 在黑板上写出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岩石的分类、元素的分布等内容。8.1.2 在黑板
8、上列出物质循环的环节,如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熔融等。8.1.3 在黑板上写出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如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九、作业设计9.1 作业内容:复习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知识,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9.1.1 要求学生复习课堂所学的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知识,整理笔记并做好复习。9.1.2 要求学生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选择一个具体的地形地貌进行分析,并写出分析报告。9.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和报告的质量,评估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以及分析地球表面形态的能力。十、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9、10.1 课后反思:反思课堂教学的效果,考虑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理解程度。10.1.1 思考学生对地壳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的理解程度,是否需要进一步简化教学内容和讲解方式。10.1.2 思考学生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否需要增加更多的实例分析和实际操作。10.2 拓展延伸:思考如何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实践活动。10.2.1 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地球科学书籍和文章,进一步深入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10.2.2 组织学生参加实地考察和实践活动,如地质公园参观、河流调研等,让学生亲身体验和观察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重点和难点解析一、地壳的物质组成1.1 岩
10、石的分类:重点关注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依据及特征。1.1.1 火成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约60%。1.1.2 沉积岩:河流、湖泊、海洋中沉积物堆积、压缩、胶结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约30%。1.1.3 变质岩: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的岩石,占地壳体积的约10%。1.2 地壳中元素的分布:重点关注氧、硅、铝、铁、钙等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意义。1.2.1 氧和硅:地壳中最丰富的元素,构成硅酸盐矿物的主要成分。1.2.2 铝和铁:铝硅酸盐矿物中的常见元素,对岩石的颜色和硬度有影响。1.2.3 钙:常见于碳酸盐矿物中,如石灰岩和大理石。二、地壳物质循环2
11、.1 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重点关注地壳物质循环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2.1.1 地球内部的热力学作用:板块构造运动、岩浆活动等。2.1.2 地球表面的物理化学作用:风化、侵蚀、沉积、固结成岩等。2.2 物质循环的过程和环节:重点关注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熔融等环节。2.2.1 风化:岩石在自然界中受到物理和化学作用而发生破坏和变化的过程。2.2.2 侵蚀:风化产物被水流、风力等搬运走的过程。2.2.3 搬运:风化侵蚀产物通过水流、风力等介质进行移动的过程。2.2.4 沉积:搬运来的物质在某一地点堆积、压缩、胶结形成沉积岩的过程。2.2.5 固结成岩:沉积物经过长时间的堆积、压缩
12、、胶结形成坚硬的沉积岩的过程。2.2.6 变质:原有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物理和化学变化形成变质岩的过程。2.2.7 熔融:岩石在高温条件下发生熔化,形成岩浆的过程。三、地球表面形态3.1 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重点关注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3.1.1 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地球表面地形的基本划分,影响气候、生物分布等。3.1.2 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地球表面的高低起伏,影响水资源、交通、农业等。3.1.3 河流和湖泊的分布:地表水体的分布,影响水文循环、生态系统等。3.2 地球表面形态的形成机制:重点关注地壳运动、侵蚀作用、沉积作用、火山活动等。3.2
13、.1 地壳运动:板块构造理论认为,地壳运动是地球表面形态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之一。3.2.2 侵蚀作用:水流、风力等对地表岩石的破坏和侵蚀,影响地表形态。3.2.3 沉积作用:搬运来的物质在某一地点堆积、压缩、胶结,形成沉积岩。3.2.4 火山活动:地球内部岩浆上升到地表,形成火山和岩浆岩。全文总结和概括:本教案重点关注了地壳的物质组成、物质循环的环节和地球表面形态的特征。地壳的物质组成包括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的分类及其特征,地壳中元素的分布规律及意义。地壳物质循环涉及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变质、熔融等环节,以及这些环节的驱动力和影响因素。地球表面形态的主要特征包括大陆和海洋的分布、山地和平原的地形地貌、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等,以及这些特征的形成机制。通过本教案的学习,学生可以深入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以及地球表面形态的变化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