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大词典》订补补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汉语大词典》订补补遗.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汉语大词典订补补遗网络法是清朝学者陈济第一次提出的。他在系统整合中的方法是为了整合押韵系统,为中 古音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目前订补辞书的成果很多,但一般采取孤立针对某一词条的方 式来解决问题。笔者以为,若能广泛运用系联法,即把存在某种关系的词放在一起,则可 通过比较发现和解决一些较隐蔽的问题,对辞书订补大有裨益。下面以大型权威语文辞书 汉语大词典(以下简称大词典)为例,从系联同义词、同类词、重收词三个角度 加以说明。一、文景年间的漏刻部位一般认为同义词是指意义相同或相近的一组词。系联同义词可发现辞书释义的失误。如:【留逆】天文学名词。行星由东向西运行叫逆行,当它改为由西向东而顺行的时候,叫做
2、“留逆”。后汉书律历志下:“月有晦朔,星有合见;月有弦望,星有留逆,其归一 也,步术生焉。”【留退】(2)天文学名词。即留逆。清史稿时宪志四:“合伏后距太阳渐远,为晨 见东方顺行。顺行渐迟,迟极而退为留退。”按,“留逆”与“留退”为同义词,“留退”条即已指明,古天文学中,“逆”即“退”。 然而,二者释义相矛盾,前者把“逆行”转变为“顺行”叫“留逆”,后者的引文则指出 “顺行渐迟,迟极而退”叫“留退”。前者明显错误,“留”即为顺行与逆行转变瞬间的 停止不动,“逆”、“退”即逆行,故“留逆(退)”当指“顺行转变为逆行瞬间的停止 不动和逆行”。又如:【灵虬】见灵虬。【灵蚪】(2)刻漏上的龙状装饰物。
3、因借指刻漏。文选陆傕新漏刻铭:“灵虬 承柱,阴虫吐嗡。”李周翰注:“龙也言刻漏之体以龙承之。”唐杜甫奉赠太常张 卿埴二十韵:“灵虬传夕箭,归马散霜啼。”【玉虬I】见“玉虬”。【玉虬】(5)浑天仪上的部件,形制如龙。初学记卷二五引张衡漏水转浑天仪 制:“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玉龙】(3)指龙形的漏壶。宋张孝祥菩萨蛮词:“玉龙细点三更月。庭花影下余残 雪。”元萨都剌章贡道中诗:“忆得当年曾夜值,玉龙银箭漏声长。”【银蚪】见“银虬” o【银蚪】见“银虬”。【银虬】(2)漏壶底部的银质流水龙头。王维送张舍人佐江州同薛据十韵:“清晨听 银虬,薄暮辞金马。”赵殿成笺注:“初学记:张衡漏水
4、转浑天仪制曰:以铜为 器,再叠差置实,以清水下,各开孔,以玉虬吐漏水入两壶,右为夜,左为昼。李兰漏刻法曰:以器贮水,以铜为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 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一刻。殷夔漏刻法曰:漏水皆于器下为金龙,口吐出 转,注入跑1强经纬之中,流于衡渠之下。” 一本作“银蚪”。清纳兰性德金菊对芙 蓉上元词:“金鸭消香,银虬泄水,谁家玉笛飞声。”按,据考察,灵虬(如)、玉虬(如)(5)、玉龙(3)、银虬(则、蚪)(2)为同义词, 如大词典“银虬”条所引王维诗赵殿成笺注,即以“玉虬”、“银龙”、“金龙”等 释“银虬”,又唐骆宾王秋萤:“玉虬分静夜,金萤照晚凉。”颜文选注:“
5、玉虬即 银龙,漏刻中汲水者,虬本作蚪,龙属,无角。”也以“银龙”释“玉虬”。然而,大 词典各条释义有较大差异,或作“刻漏上的龙状装饰物”,或作“浑天仪上的部件”, 或作“龙形的漏壶”,或作“漏壶底部的银质流水龙头”。另外,陈遵妫(1989)先生还 认为:“公元四世纪中叶,孙绰作漏刻铭,其中有灵虬和阴虫两个词,大概都是指虹吸 管。”指出“灵虬”、“阴虫”都为漏刻上的部件,认为相当于“虹吸管”。下面来探讨 这一部件。宋高似孙纬略漏刻铭引用了古人几首有传承关系的漏刻赋,并作了点 评:孙绰漏刻铭曰:“累筒三阶,积水成渊。器满则盈,承虚赴下。灵虬吐注,阴虫承 泻。”陆机刻漏赋曰:“激悬泉以远射,跨飞途而
6、遥集。伏阴虫以成波,吞流其如 挹。”此并用阴虫承泻,梁元帝新漏铭曰:“方壶外次,圆流内袭。灵虬承注,阴虫 吐吸。微若抽茧,逝如激电。铜史司刻,金徒抱箭。”皆有所袭,唐符子璋刻漏赋 日:“方圆列陛,高卑中度。制阴虫以吐输,设灵虬以承注。铜史应其方,金箭刻其数。 颜舒刻漏赋曰:“高卑列级,洪杀顺理。灵虬屹以俯开,阴虫矫而仰止。上流注而不 竭,下吞挹而无已。”二赋皆仿六朝人制作,各尽其趣,王廛洛都赋曰:“挈壶司亥IJ, 漏尊泻流。山叟秉尺,随水沉浮。”此四句亦佳。孙绰漏刻铭云“灵虬吐注,阴虫承泻”,即“灵虫I”吐漏水,“阴虫”承接漏水。陆 机刻漏赋又云“伏阴虫以成波”。二赋“并用阴虫承泻”,则“灵虬
7、”为吐漏水的部 件。而梁元帝新漏铭曰“灵虬承注,阴虫吐吸”,符子璋刻漏赋云“制阴虫以吐 输,设灵虬以承注,“灵虬”又成了承接漏水的部件。故“灵虬”的作用为“吐”或“吞”漏水。又“灵蚪”条引文选陆僮新漏刻铭“灵虬承柱,阴虫吐嗡”,李 周翰据此注为“言刻漏之体以龙承之”,以“灵虬”为承受“刻漏之体”之部件,但上文 所引梁元帝新漏刻铭,“承柱”作“承注”,当指承接漏水,故李周翰注或不妥。又 颜舒刻漏赋云“灵虬屹以俯开,阴虫矫而仰止。上流注而不竭,下吞挹而无已”,对 这种一吐一承的吐吞漏水的装置作出了形象的描述。“灵虬”当制成龙形,而阴虫当制成 “虾蟆”形,文选陆假新漏刻铭李周翰注:“阴虫谓虾蟆。”之
8、所以要制成这种一吐一承的装置,笔者以为这跟古代文化有关,“龙”和“虾蟆”都是阴物,“龙”在 中国传统文化中是能兴风降雨的灵物,为水族之长,“虾蟆”也常生活在水中。“龙状装饰物” 一说显然没指出其本质。“浑天仪上的部件” 一说是受张衡所制“漏水转 浑天仪”的影响,张衡制作的当为一种漏刻与浑天仪(实即浑天象)配合使用的装置,因 漏刻之水流均匀,故以漏刻流出的水推动浑天仪转动,但不宜把“玉虬”说成浑天仪的部 件。“龙形的漏壶” 一说忽视了 “玉龙”的本义,“玉龙”本为“漏壶”的部件,在这里 引申指“漏壶”,并非漏壶为龙形。“虹吸管”一说也可商榷,“虹吸管”为曲管,它将 液体经过高出液面的地方引向低处
9、,然而从制作方法看,灵虬和阴虫是吐吞漏水的两个独 立部件,不是虹吸管。到了唐代,为了提高漏刻的精度,的确使用了 “虹吸管”,被称作“渴乌”、“铜乌”等。唐代徐坚初学记收录了北魏道士李兰的漏刻法,其中提 到了 “渴乌”,这就是“虹吸管”,如“银虬”条所引李兰漏刻法日:“以器贮水, 以铜为渴乌,状如钩曲,以引器中水,于银龙口中吐入权器。漏水一升,秤重一斤,时经 一刻。”该文指出“渴乌”导水,而“银龙”吐水,二者不同。这里的渴乌为“虹吸管 但“银龙”则为吐出漏水的部件。“漏壶底部的银质流水龙头” 一说也不够准确,可释 为:“古代漏刻的一种吐出或承接漏水的龙形部件”。二、大词典卷2故县说本文所谓同类词
10、是指在语义上归属于某一聚合,彼此处于并列关系的一组词。这种系联方 式尤其有助于订补辞书,特别值得重视。如:【天泉】(1)星名。史记天官书:“困敦岁: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 房、心晨出,日天泉。玄色甚明。”【长王】十二支中“酉”的别称。史记天官书:“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以八月与柳、七星、张晨出,日长王。汉书天文志作“长壬”。【长壬】十二支中“酉”的别称。汉书天文志:“在酉日作吉各,八月出,石氏日:名长壬。”参见“长王”。【长列】十二支中“未”的别称。史记天官书:“叶洽岁:岁阴在未,星居申。以六月与霜牖、参晨出,日长列。”【监德】岁星正月晨现于东方,谓之“监德”。史记天官书:“以摄
11、提格岁:岁阴左 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日监德。色苍苍有光。”司马贞 索隐:“岁星正月晨见东方之名。”北周庾信思旧铭序:“岁在摄提,星居监德,梁故 观宁侯萧永卒,呜呼哀哉!” 按,“天泉”的确能作“星名”,即“天池”的异名,宋史天文志三:“天渊十星, 一日天池,一日天泉,一日天海,在鳖星东南九坎间,又名太阴,主灌溉沟渠。”然而所 引史记例中之“天泉”却非星名,且看该例证前后文,史记天官书:“以摄提 格岁:岁阴左行在寅,岁星右转居丑。正月,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名日监德单阈岁: 岁阴在卯,星居子。以二月与婺女、虚、危晨出,日降入执徐岁:岁阴在辰,星居亥。 以三月(居)与营
12、室、东璧晨出,日青章大荒骆岁:岁阴在巳,星居戌。以四月与奎、 娄(胃昴)晨出,日跳踵敦群岁:岁阴在午,星居酉。以五月与胃、昴、毕晨出,日 开明叶洽岁:岁阴在未,星居中。以六月与霜牖、参晨出,日长列涕滩岁:岁阴在 申,星居未。以七月与东井、舆鬼晨出,日大音作鄂岁:岁阴在酉,星居午。以八月 与柳、七星、张晨出,日(为)长王阉茂岁:岁阴在戌,星居巳。以九月与翼、轸晨 出,日天睢大渊献岁:岁阴在亥,星居辰。以十月与角、亢晨出,日大章困敦岁: 岁阴在子,星居卯。以十一月与氐、房、心晨出,日天泉赤奋若岁:岁阴在丑,星居 寅。以十二月与尾、箕晨出,日天皓。”由于岁星约十二年运行一周,在天空的位置每年 不同,
13、据此把二十八宿分配给十二次,岁星每年居一星次,岁星与所在星次的星宿一起出 没,于是有摄提格岁正月岁星“与斗、牵牛晨出东方”,单阙岁二月岁星“与婺女、虚、 危晨出东方”等天象。“天泉”正指“在困敦岁十一月,岁星与氐、房、心三宿晨见于东 方”。大词典沿辞源而误。大词典还收录了与此同类的“监德”、“长列”、“长王”、“长壬”等词条。“监 德”条释义正确,但“长列”、“长王”、“长壬”等词条均曲解了这段话的意思。又, 与此同类的“降入”、“青章”、“跳踵”、“开明”、“大音”、“天睢”、“大章”、 “天皓”等词,大词典或失收词条,或失收该义项,当补。又如:【少弱】(1)稍稍不足。晋书天文志上:“黄道,
14、日之所行也,半在赤道外,半在 赤道内,与赤道东交于角五少弱,西交于奎十四少强。”【太】(3)古代表示计数有所超过。新唐书历志三上:“夏历十二次,立春, 日在东壁三度,于太初星距壁一度太也。”参见“太半”。【太半】大半,多半。管子国畜:“千乘衢处,壤削少半。万乘衢处,壤削太半。” 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裴驱集解引韦昭日:“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半。”晋陆机辩亡论下:“强寇败绩宵遁,丧师太半。”宋叶适故吏部侍郎刘 公墓志铭:“既而大雪数尺,冻饥太半死。”【少半】古谓三分之一。后谓不到一半。管子海王:“终月,大男食盐五升少半。” 史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裴驱集解引三国吴韦昭日:“凡
15、数三分有二为太半, 一为少半。”按,“少弱”、“太”广泛用在天文算术中,这实际上是古代算学中个位数以下的计数单 位,相当于分数,能用准确的数值加以表述,大词典“少弱”、“太”条释义都不妥。 如隋书律历志中:“置食定日小余,三之,如辰法得一辰,命以子算外,即所在辰。 不尽为时余,四之,如法,无所得为辰初,一为少,二为半,三为太。又不尽者,三之, 如法,得一为强,以并少为少强,并半为半强,并太为太强;得二强者为少弱,并少为半 弱,并半为太弱,并太为辰末。”计算“小余”时,若“不尽”就“四之”,得到“少”(1/4)、“半” (2/4)、“太” (3/4) o若“又不尽则“三之”,“得一”为“强” (
16、1/12); “强”并“少”为“少强” (4/12); “强”并“半”为“半强” (7/12)强” 并“太”为“太强” (10/12); “得二强者”为“少弱” (2/12); “少弱”并“少”为“半弱” (5/12); “少弱”并“半”为“太弱” (8/12); “少弱”并“太”为“辰末” (11/12); “如辰法”得“一辰” (12/12)。这一组单位在旧唐书历志二以及宋 书历志中中等都有类似的阐释,仅个别单位名说法不同,如旧唐书历志二称“强,作“初”,宋书历志中称“辰末”为“一辰羽”。也有书如后汉书用 “微弱”、“微强”、“大弱”、“大强”,相当于“少弱”、“少强”、“太弱”、 “太强
17、”。故大词典“少弱”相当于“2/12”,“太”相当于“3/4” o今人多不明 白其准确含义,常犯错误,如陈美东(2002)祖冲之的天文历法工作一一纪念祖冲之逝 世 1500 年一文:“半弱二7/16=0. 4375。”这一组计数单位可用来计时刻,上文笔者所引隋书律历志中即其例。又用于计弧度, 如新唐书历志三上:“开元历以戊午禺中冬至,日在斗十八度半弱,潜退至午前八 度。进至辛酉夜半,日在斗二十一度半弱。”大词典所收“少弱”及“太”条中的用 例即用于计弧度。也用来计日影长短,如宋书律历志下:“二气中影,日差九分半 弱,进退均调,略无盈缩。” 另外,“太半”、“少半”也可作表示分数的计数单位。但这
18、一组计数单位与上面一组单 位不同,“太半”指“2/3”,“少半”指“1/3”,如“太半”、“少半”条俱引史 记项羽本纪“汉有天下太半”裴驱集解引韦昭曰:“凡数三分有二为太半,一为少 半。”又如周髀算经卷上:“求第二衡法:列一衡间一万九千八百三十三里少半里,倍 之,得三万九千六百六十六里太半里。”周礼冬官辆人:“重三铎。”郑玄 注:“今东莱称或以太半两为钧,十钧为谖,镇重六两太半两。”通过换算可以验证,这 里的“少半,指“1/3”,“太半”指“2/3”。大词典“少半”条收录了 “三分之一” 这一义项,但“太半”条没有收录,当补。又,大词典“太”条云参见太半”, 不妥,“太”指“9/12”,“太半
19、”指“2/3”,二者不属于同组计数单位,不能参照。同时,我们还可发现大词典漏收这一组计数单位中的大部分词条,为照顾词典编撰的 系统性,可补录。所以,系联同类词不但可以发现辞书在释义、体例方面的一些问题,同 时还可发现大量漏收词条。三、“参虚”应为“虚宿”本文所谓重收词,是指针对文献中的相同文字材料,辞书却以不同方式重复收录的现象。 系联重收词可以发现部分释义有误或不宜成词的词条。如:【墟】(7)星宿名,即虚宿。文选张衡东京赋:“我世祖忿之,乃龙飞白水, 凤翔参墟。”李善注:“初为更始,大司马讨王郎于河北,北为参虚分野。”晋木华海 赋:“尔其大量也,则南渝朱崖,北洒天墟,东演析木,西薄青徐。”【
20、参墟】亦作“参虚”。参星的分野。当今山西河南一带。左传昭公十五年:“唐 叔受之,以处参虚。”杜预注:“参墟,实沈之次,晋之分野。”孔颖达疏:“实沈之次, 晋之分野,上系参之虚域,故云参虚。”【天墟】北面的天空。文选木华海赋:“南渝朱崖,北洒天墟。”李善注引 尔雅:“北陆,墟也。”按:“虚”为“墟”古字。“墟”条所引东京赋例李善注中“参虚分野”之“虚”不 是“虚宿”。大词典“参墟”条即释为“参星的分野”。从“参墟”条所引左传 例孔颖达疏看,释“虚”为“虚域”,“虚域”即“废墟”,如晋郭璞流寓 赋:“思文公之所营,盖成周之墟域。”又左传昭公十七年:“若火作,其四国当 之,在宋、卫、陈、郑乎!宋,大
21、辰之虚也。”孔颖达疏:“正义曰:虚者,旧居之处 也。陈为大脾之虚,郑为祝融之虚,卫为颛顼之虚,皆先王先公尝居此地,谓之虚可矣。 大辰,星名,非人居也,而亦谓之虚者,以天之十二次,地之十二域,大辰为大火之次, 是宋之区域,故谓宋为大辰之虚,犹谓晋地为参虚。”由此可见,“大辰”为宋之分野,“参星”为晋之分野,故可言“大辰之虚”、“参虚”、“实沈之墟”等。“虚”有“废 墟”义,可用来指称“旧居地”,然后引申有“区域”义。当它用在星次名之后时,也可 径释为“星次”,如国语晋语四:“实沈之墟,晋人是居,所以兴也。”韦昭 注:“墟,次也。是居,居其年次所主祀也。”总之,“参虚”之“虚”与“虚宿”无关。大词
22、典“墟”条所引东京赋例不能作“墟”有“虚宿”义的例证。乂看“墟”条所引海赋例。大词典又收“天墟”条,释为“北面的天空 同一 段引文,大词典“天墟”条与“墟”条对其中“墟”的理解不同。“天墟”条的解释 应是正确的,“北陆”即“北面的天空”。“北陆”与“东陆”、“西陆”、“南陆”合 称“四陆”,即大词典“四象(2) ”。续通志天文略一 列宿十二次:“古以 星记日月之行,唐虞时分四象而已,亦谓之四陆,至周人言十二次、二十八星始详。” 清秦蕙田五礼通考观象授时:“惠田案,春秋传:日在北陆而藏冰,西陆朝 觌而出之。尔雅:北陆,虚也。西陆,昴也。推是而言,东陆,鸟也。南陆, 火也。四陆,即天之四象。唐虞时
23、,冬至日在虚,行北陆。夏至,日在七星,行南陆。后汉志:日行北陆,谓之冬。西陆,谓之春。南陆,谓之夏。东陆,谓之秋。” 故“北陆”指太阳运行的北面天空。文选之“天墟”即“北陆”,也即“北面的天 空”,据考察,其它文献中的“天墟”都不宜释作“虚宿”。这一意义的来源的确与“虚 宿”有关,“虚”为北方玄武七宿中央一宿,在唐虞时可作“北陆”即“北面的天空”的 代称,由此“天墟”获得了 “北面的天空”这一意义,但这里的“墟”已经以“天墟”的 形式成词,不宜作“墟”有“虚宿”义的例证。四、“亭完善”之变量除上面三种方式外,系联方式有多种,可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如我们还可系联异形词:【亭午】正午。【停午】正午;
24、中午。停,通“亭”。【庭午】亭午,指日或月正当天空中央之时。庭,通“亭”。按:“亭午”、“停午”、“庭午”为一组异形词,而大词典释义却不尽一致,“庭 午”条得正解。“亭午”有“正午”义不误,但“亭午”也可指“夜半,月亮正当天空中 央时”。如宋杨万里题永丰刘伯英双清亭诗:“更待九秋月亭午,白玉壶中有新句, 烦君赤手双拾取。”又明王夫之即事诗:“秋晚翠娟娟,寒条经雨边。断云藏半树, 归鸟没孤烟。筱弱梢梢重,藤轻叶叶便。上方夕磬早,亭午落清喧。”又清洪亮吉中 秋日何民部元娘水部道生招同法祭酒式善伊比部秉绶赵舍人怀玉避法源寺竟日诗:“虚 堂僧健老复丁,静夜人归月亭午。”也有“日月亭午”的用例,如唐刘禹
25、锡贺门下李 相公:“日月亭午,物无邪阴,贤圣合德,人识正道。”同样,“停午”也可指“夜半, 月亮正当天空中央时”,如宋邓忠臣中秋月诗:“寂寥无声月停午,蟾蛛通津随清 露。明星烂烂今何稀,美人荧荧隔烟雾。”清查慎行同人中秋集陈寄斋宅诗:“此 时中庭月停午,窈窕穿帘巧相觅。”与大词典“庭午”条所引华亭朱师实中大燕超 堂“高卧水国秋,静憩月庭午”例用法一致。古代以地支配方位,“午”为“正南”, 当太阳位于南天正中,即“上中天”时为正午,月亮位于南天正中时则为“午夜”,故“亭(停、庭)午”有二义:(1)指正午。(2)子夜,月亮正当空时。另外,“亭午” 条没有与“停午”、“庭午”相照应的关联语,也可补出。订补辞书时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系联的方式,这里不再一一列举。另外,为使系联法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我们可结合词语的系统性特点,按语义对各词条 分类订补。因为目前的大型语文辞书一般是按部首编排,意义相关的词条往往分散在各处, 加之这些大型辞书都出自多人之手,释义不一致的现象较多,而分类订补的方式恰好可把 意义相关的词集中到一起,从而有利于通过系联的方式发现和解决问题。总之,系联法有 待于我们进一步探索,若能充分利用,必将对订补辞书作出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