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ppt

上传人:yl****t 文档编号:97290885 上传时间:2024-05-26 格式:PPT 页数:81 大小:13.7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ppt_第1页
第1页 / 共81页
语文(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ppt_第2页
第2页 / 共8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语文(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命题规律探究+题组分层精练)十四 传统文化经典阅读 .ppt(8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2017浙江,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子谓子贡曰:“女与回也孰愈?”对曰:“赐也何敢望回?回也闻一知十,赐也闻一知二。”子曰:“弗如也;吾与女,弗如也。”(论语公冶长)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论语述而)(1)孔子的弟子各有所长,论语先进篇以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四科”区分,其中颜渊属于,子贡属于。(2分)(2)一说“吾与女,弗如也”中的“与”为连词,可断为“吾与女弗如也”。根据这样断句,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孔子的教育技巧。(4分)五年高考A组 自主命题浙江卷题组答案答案(1)德行言语(2)平等待人。孔子常常以自己与弟子同列,来说

2、明同具某种修养,或同有某种不足,体现出平等待人的教育家风度。善于勉励。孔子自称与颜回同样具有“用舍行藏”的修养,意在勉励颜回更加精进。孔子对子贡的一番话,意在安慰子贡,并勉励他取法乎上,再加深造。解析解析(1)如果能记得论语先进中评判孔子弟子的那段话,就很容易。如果不记得,可以根据所给的文段做推断。子贡赞赏颜回(即颜渊),孔子也赞赏他。在论语中,孔门学子崇尚的学问主要是做人的学问,故可推断颜渊属于“德行”标兵。在论语中,子贡与孔子的对话很多,从第一段材料中也可看出子贡很会说话,故可推断子贡为“言语”标兵。(2)从这句话本身来分析,在学生面前称赞另一学生,把自己放在与同自己说话的学生同等的地位上

3、,说自己也不如。包含两重意义:很平易近人,说“我和你一样”,放低姿态,平等待人,尊重他人;善于赞扬,也善于鼓励,对某方面较落后的学生,既承认他的差距,又不是批评他促他进步,而是说“我和你一样”,包含着我陪你一起追赶的意思。译文孔子问子贡说:“你和颜回谁更好一点?”子贡回答说:“我怎么敢和颜回比较?颜回听说一件事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听说一件事只可以推知两件事。”孔子说:“不如啊;我同意你的话,不如啊。”(论语公冶长)孔子对颜渊说:“被任用就出仕,不被任用就退隐,恐怕只有我和你能这样了!”(论语述而)2.(2016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墨子节用:“圣人为政一国,

4、一国可倍也;大之为政天下,天下可倍也。其倍之非外取地也,因其国家,去其无用之费,足以倍之。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注加用:更有用、更有价值。德:通“得”。(1)从这段文字看,“节用”的含义是。(不超过6个字)(1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墨子的“为政”思想。(4分)答案答案(1)去无用之费(2)不赞成通过对外掠夺来增强国力。合理地节约用度。珍惜人力物力,减轻百姓负担。解析解析(1)本题考查形式为填空,实质是要概括本段文字的核心内容。本段文字,从圣人为政说起,谈到节省费用对为政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本段文字的中心即是从为政需要

5、谈节约费用,即原文中的“去其无用之费”,这便是符合要求的答案。(2)回答“为政”思想,即治理国家的措施。这一小段文字有三个层次,从文中句号也可看出来。第一个层次是论点,圣人施政的结果;第二个层次为不掠夺土地,根据国家实际情况而去无用之费;第三个层次为用财不费,民德不劳。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概括出墨子的“为政”思想即可。译文圣人在一国施政,一国的财利可以加倍增长;大到施政于天下,天下的财利可以加培增长。这种财利的加倍,并不是靠向外掠夺土地,而是根据国家情况而省去无用之费,因而足以加倍。圣明的君主当政,他发布命令,举办事业,使用民力和财物,没有不是有益于实用才去做的。所以使用财物不浪费,民众能

6、不劳苦,他兴起的利益也就很多。3.(2015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知言者,尽心知性,于凡天下之言,无不有以究极其理,而识其是非得失之所以然也。浩然,盛大流行之貌。气,即所谓体之充者。本自浩然,失养故馁,惟孟子为善养之以复其初也。盖惟知言,则有以明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疑;养气,则有以配夫道义,而于天下之事无所惧,此其所以当大任而不动心也。(选自朱熹四书章句集注孟子集注)(1)根据材料可以判断,朱熹这段话是对孟子中“我知言,我善养吾”一句的注释。(2分)(2)从画线句中概括“知言”和“养气”的功能。(3分)答案答案(1)浩然之气(2)知言,能明道义,于事无疑。养气,

7、能配道义,于事无惧。解析解析(1)答案句是孟子名言,材料是对孟子名言的解释。(2)分别以“知言”“养气”为陈述对象压缩两个分句,并且注意句式的一致。4.(2014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5分)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论语季氏)子曰:“孰谓微生高直?或乞醯焉,乞诸其邻而与之。”(论语公冶长)注微生高:春秋时鲁国人。醯(x):醋。(1)第一则材料主要体现了孔子的观。(1分)(2)孔子为什么说微生高不直?对孔子这种评价,你怎么看?(4分)答案答案(1)择友(2)第一问:醋是小物,有就说有,无就说无,微生高应据实相告

8、。而他却向邻居求讨,以应求者,用意委曲,并非正直之人,因此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第二问:孔子的评价是正确的,为人处世要实事求是,要正直。其目的在教诲弟子养成君子品格,于细微事不可不谨。解析解析(1)第一则材料表明了孔子的择友观。哪三种朋友可交,哪三种朋友不可交,对朋友类别的取舍原则就是择友观。(2)孔子认为,别人来借小东西,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不必向别人去借来表明自己的善良,所以孔子认为微生高不直。至于对孔子评价的看法,只要言之有理,文从字顺即可。5.(2013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题。(5分)子贡曰:“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9、论语学而)子曰:“贫而无怨难,富而无骄易。”(论语宪问)箪食瓢饮,不改其乐;子路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皆所谓不耻者。(宋真德秀西山读书记)(1)补出上面材料的空缺部分。(2分)(2)根据上面的材料,简析孔子的观点。(3分)答案答案(1)颜子恶衣恶食(2)贫穷而不抱怨是困难的,富有而不骄横是容易的,故处贫难,处富易,这是孔子对人之常情的体认。处于贫穷时不仅要保持气节,更要安贫乐道;处于富有时不仅要不骄横,更要谦逊好礼。解析解析(1)“箪食瓢饮”的典故出自颜回,即颜子;由“衣敝缊袍”“而不耻”可得知“不耻恶衣恶食”。前一空难度小,后一空难度大。(2)本题可分为两个层次作答,首先是对贫富两种

10、人生状态的认知;然后是孔子对在贫富两种境遇中的人格操守的肯定与赞美。注意在子贡和孔子的问答中,孔子的观点有明显的倾向性,这应是答题要点。1.(2015福建,8)阅读下面的孟子选段,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尧以不得舜为己忧,舜以不得禹、皋陶为己忧。夫以百亩之不易注为己忧者,农夫也。分人以财谓之惠,教人以善谓之忠,为天下得人者谓之仁。是故以天下与人易,为天下得人难。(孟子滕文公上)注易:修治,耕种。(1)尧、舜的“忧”与农夫有什么不同?请简述。(3分)(2)为什么说“为天下得人难”?请根据选段谈谈你的理解。(3分)B组 统一命题、省(区、市)卷题组答案答案(1)要点“忧”的内容不同:农夫为耕种丰歉

11、而忧;尧、舜则为治理天下的人才难得而忧。(意思对即可)(2)要点“得人”中的“人”,是治国理政的人才;他们既要能施惠百姓使其安生,又要能教化百姓使其向善;这种人才十分稀有,很难找到。(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在弄懂文段意思的基础上,结合题干要求分析、概括。译文尧把得不到舜当作自己的忧虑,舜把得不到禹、皋陶当作自己的忧虑。把耕种不好百亩田地当作自己忧虑的,是农夫。把财物分给人叫惠,教人行善叫忠,为天下物色贤才叫仁。因此,把天下让给别人是容易的,为天下物色到贤才是困难的。2.(2015北京,15)根据要求,回答问题。(6分)论语侍坐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分别讲述了自己的志向,孔子对子路的话不以为

12、然。篇末是曾皙与孔子师生二人的对话,这一对话存在两种不同的标点,其中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另一种标点如下。曰:“夫子何哂由也?”曰:“为国以礼,其言不让,是故哂之。”()“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唯赤则非邦也与?”()“宗庙会同,非诸侯而何?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请在括号内写出本句的说话人。(1分)不同的标点源于对文本不同的解读,请简要说明第二种解读与第一种的不同之处。有人认为第二种解读

13、优于第一种,你赞成哪一种?请说明理由。(5分)答案答案曾皙孔子曾皙孔子不同之处要点一:第一种解读认为在对话中,曾皙一次发问,孔子一次作答;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三次发问,孔子三次作答。要点二:第二种解读认为,曾皙与孔子的关注点不同,直到最后二人也没有谈拢。孔子关注的是“为国以礼”,应该谦虚,故对子路的话不以为然;曾皙的志向与其他三人不同,他不想从政(有出世倾向),他的关注点是从政与不从政的差别,他认为孔子既然对子路的从政“哂之”,就应该也对求和赤“哂之”,所以才会有连续的发问。第一种解读没有体现上述内容。看法及理由(示例1)赞同第一种解读。理由是,孔子的关注点在于“为国”是否“以礼”、是否谦虚,所

14、以他用一连串的反问句,强调赤和求同样也是为政但是却表现得谦虚,反衬子路不够谦虚。孔子细致地回答了曾皙的提问,循循善诱,诲人不倦。(示例2)赞同第二种解读。理由是,这一解读与前文四人各言其志衔接紧密,生动地再现了师生间的对话过程和各自不同的关注点。曾皙一再追问,孔子耐心作答,表现了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一解读文气更顺。解析解析注意审题,这里只有孔子和曾皙在对话,一问一答,区分发问者和回答者即可。本题利用不同的断句来考查考生对于文本效果的认识,是一道很新颖的题目。做题时要把握出题人的意图。注意选定立场,态度要明确,不要模棱两可。题设比较偏向于第二种解读,建议选择第二种解读进行分析。首先应分析两者的

15、不同,阐述一人自问自答和两人对话的差别;然后从语句表达和人物性格两方面入手分析。译文(曾皙)说:“您为什么笑仲由呢?”(孔子)说:“要用礼来治理国家,可他说话却不知道谦虚,所以笑他。难道冉有讲的就不是国家大事吗?何以见得方圆六七十里或五六十里的地方就不是国家呢?难道公西华所讲的不是国家大事吗?宗庙祭祀、诸侯会盟和朝见天子,不是诸侯的大事又是什么呢?公西华只能替诸侯做小相,那么,谁又能给诸侯做大相?”3.(2013福建,9)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6分)子曰:“躬自厚注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论语卫灵公)孟子曰:“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16、。”(孟子公孙丑章句上)注厚:重,与“薄”相对。(1)请概括出两个选段观点的共同之处。(2分)(2)两个选段中,孔子与孟子的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述。(4分)答案答案(1)都强调要加强自身的修养。(或:严于责己,宽以待人。)(意思对即可)(2)要点孔子的话侧重点是,少责备别人,从而避免别人的怨恨。孟子的话侧重点是,如果不如别人,不要怨恨别人,而要从自身寻找原因。(意思对即可)解析解析(1)抓住“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和“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就可以得出“严于责己,宽以待人”的观点。(2)孔子的话重在强调“宽厚待人,少责备别人”,而孟子的话重在强调“要从自身找原因”。读懂原文是关键。1.(2

17、012浙江,2324)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5分)论语乡党:“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这段文字,据唐人陆德明经典释文的句读可以标点为:“厩焚。子退朝,曰:伤人乎?不。问马。”(1)分别指出上面两种不同标点的引文中孔子对人、马的态度。(2分)(2)对照孔子的仁爱观,谈谈你对后一种句读的看法。(3分)C组 教师专用题组答案答案(1)贵人贱马。人、马并重(或“先人后马”)。(2)这种句读体现了后儒对孔子的推崇,但“人、马并重”并非孔子的本意。因为孔子的“仁”并非兼爱,他主张在“亲亲”的基础上推己及人。解析解析(1)不同标点断句,表达不同的意思。主要区别在于,论语中的理解是“不问马”

18、;而经典释文中的理解是问马,只不过是后问。(2)本题具有开放性,但要在对孔子思想全面理解的基础上来思考。要客观体会后人断句的理由,他们认为孔子不仅对人有仁爱之心,对动物也有仁爱之心,这在论语其他章节有体现。但孔子对人与对动物毕竟还是有区别的,所以“人、马并重”并非孔子本意。译文马棚失了火。孔子从朝廷回来,说:“伤人了吗?”不问马。2.(2011浙江,2324)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2)题。(5分)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也,而用其不得为非也。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为治者用

19、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韩非子)注为吾善:自我完善。用:使。不什数: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1分)孔子:韩非子:(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4分)答案答案(1)孔子:为政以德(或“以德、礼治国”)韩非子:以法治国(2)孔子认为“法治”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解析解析(1)全文的内容很明确,比较简单。抓住孔子的“德”字,抓住韩非子的“法”字,答案就很容易得出。(2)本题涉及的考点是传统文化经典的理解和评价。从文

20、中找出两种为政观的异同,再评析即可。译文孔子说:“用政令来训导百姓,用刑罚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可以免除罪过,却没有羞耻之心;用道德来训导百姓,用礼教来整顿百姓,老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人们自我完善,要的是那种使人不敢做坏事的局面。要是靠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几、几十个;要是形成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3.(2010浙江,24)论语对后人的思想有深刻的影响。请引用论语中与下面文字意思相仿的一句话,然后分析它们所表达的

21、思想。(4分)“大凡君子与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与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欧阳修朋党论)答案答案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告诉我们,君子追求义,小人追逐利。这种思想反映在欧阳修的朋党论中,即君子交友与小人交友的本质区别在于对义与利有不同的价值取向。解析解析解题的关键是理解欧阳修的话语:但凡君子和君子因志同道合成为朋友,小人与小人因追求相同的利益成为朋友,这是自然的规律。译文“一般来说,君子与君子因志趣一致结为朋党,小人则因利益相同结为朋党,这是很自然的规律。”4.(2009浙江,24)阅读论语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分)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22、”子曰:“予欲无言。”子贡曰:“子如不言,则小子何述焉?”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1)有不少成语源于论语,例如“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请再写一个出自上述语段的成语。(1分)(2)根据孔子与子贡的对话,概括出一条教学原则,并加以评析。(3分)答案答案(1)举一反三(2)教学原则:学生主体原则(答“自主学习原则”亦可),注重身教原则(答“无言之教”或“教是为了不教”亦可)。评析略。解析解析(1)本题属于知识运用题,可以从“举一隅不以三隅反”一句中概括出四字成语“举一反三”。(2)当子贡指出孔子“不言”时,孔子以“天何言哉”来回答,以四时的运行、百物的生长来回答子贡的疑

23、问,其实是孔子强调教师无须多言,要注重身教的原则。评析要言之有理。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时)不到他苦思冥想而想不通时,不去开导他;不到他心里想说而表达不出时,不去启发他。提示给他某一方面,他却不能推知出其他几个方面,就不要再重复去教他了。”孔子说:“我不想再说什么了。”子贡说:“您如果不说了,那我们这些学生还记述什么呢?”孔子说:“天说过什么话了吗?四季照常运行,万物依然生长,天说过什么话了吗?”1.(2017稽阳联谊学校联考,212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题。(6分)(1)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

24、:“教之。”论语为政(2)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善,故民之从之也轻。孟子梁惠王上(3)夫当家之爱子,财货足用,货财足用则轻用,轻用则侈泰。亲爱之则不忍,不忍则骄恣。侈泰则家贫,骄恣则行暴。此虽财用足而爱厚,轻利之患也。凡人之生也,财用足则隳于用力,上懦则肆于为非。韩非子六反三年模拟A组 20152017年高考模拟基础题组(1)根据上面材料,概括儒家治国的三个阶段。(2分)(2)结合上面语段,说说儒家和法家的经济思想有何不同。(4分)答案答案(1)庶民,富民,教民。(2)儒家认为治理国家应当“制民之产”,先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让人民

25、生活有所保障,以求社会秩序和谐。法家主张贫民弱民,认为大凡人的本性,一旦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容易犯罪,使社会混乱。解析解析(1)从第一段中可找到核心词“庶”“富”“教”;第二段讲治国要先“制民之产”,使其“足以事父母”“足以蓄妻子”,然后“驱而之善”。(2)第三段韩非子讲的角度就与孔孟不一样,他强调父母不能溺爱子女,不应该给他们足够的财物,由此延伸到国君治国,也不能让老百姓太富有,财物富足了,人就会懒惰,懒惰了就会犯罪,社会就会混乱。译文(1)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还要做些什

26、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2)所以英明的君主规定老百姓的产业,一定使他们上能赡养父母,下能养活妻子儿女;年成好时能丰衣足食,年成不好时也不至于饿死。然后督促他们做好事。所以老百姓跟随国君走就容易了。(3)母亲溺爱子女,提供的财货足够他们用了;财货足够用,他们就会滥用;一旦滥用,就会挥霍无度。溺爱子女,就不能坚决加以约束;不能坚决加以约束,就会使他们骄横放纵。挥霍无度,家境就会贫困;骄横放纵,行为就会暴虐。这就是财物富足并加以厚爱、使用轻刑造成的祸患。大凡人的本性,财用富足了,就会懒于劳作;君主软弱了,下面的人就会放肆地干坏事。2.(2017浙江十二校联盟质检,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

27、,完成(1)(2)题。(6分)(1)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女安乎?”曰:“安。”“女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女安,则为之!”(论语阳货)(2)(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为莫逆之交)子桑户死。未葬。孔子闻之,使子贡往侍事(助治丧事)焉,或编曲,或鼓琴,相和而歌曰:“嗟来桑户乎!嗟来桑户乎!而已反其真,而我犹为人猗!”子贡趋而进曰:“敢问临尸而歌,礼乎?”(庄子大宗师)(3)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从我者,其由与!”子路闻之喜。(论语公冶长)(4)子欲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子罕)(5)佛肸召,子欲往。子

28、路曰:“昔者由也闻诸夫子曰:亲于其身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坚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缁。吾岂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1)面对春秋末期的时代环境和个人处境,孔子对政治先后流露出哪些思想倾向?(3分)(2)孟子反、子琴张在丧礼上的表现有何特点?他们这样做的原因有哪些?(3分)答案答案(1)积极入世,为人所用;若道不行,避居海外。(2)他们临尸鼓琴而歌,并无悲伤(“不拘形迹”“放浪不羁”亦可)。他们认为死亡是返回真境(或“反真”),是一种大解脱,所以泰然、欣然面对死亡,超脱地看待生死。解析解析这五段语录,前两段讲的是面

29、对丧事,孔子及其学生的理解和态度与孟子反、子琴张的理解和态度不同。孔子及学生子贡主张要尊重死者,表现哀伤,“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合乎于“礼”。而孟子反、子琴张则是另外的认识与做法,他们认为人死了是“反其真”,认为是值得庆贺的事情。后三段讲孔子的政治思想倾向,第五段讲孔子见有机会主政,便准备前往,表现的是积极入世思想;三、四两则,则讲的是没有机会出来做事,便打算避居海外等地。译文(1)(“宰我问:父母死了要守丧三年,从上古行到现在,很古老了。三年什么都不能动,结果什么都坏了,像稻谷一样,旧的割掉了,新的又长起来,钻燧改火,时令也改变了,岁月换了,我看守丧一年就够了。)孔子说:“父母死

30、了,你认为过了一年就可以吃好饭,穿丽服,你心安吗?”宰我说:“心安啊!”孔子说:“你心安,你就照你的办法去做吧!一个君子,父母死了居丧,内心思念的悲愁,吃饭都没有味道,听到音乐也不快乐,睡觉都睡不好,所以三年之中,没有礼乐。我现在问你一年能不能心安,你说能心安,那你去做好了。”(2)(子桑户、孟子反、子琴张三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子桑户死了,还没有下葬。孔子知道了,派弟子子贡前去帮助料理丧事。孟子反和子琴张却一个在编曲,一个在弹琴,相互应和着唱歌:“哎呀,子桑户啊!哎呀,子桑户啊!你已经返归本真,可是我们还成为活着的人而托载形骸呀!”子贡听了快步走到他们跟前,说:“我冒昧地请教,对着死人的尸体唱

31、歌,这合乎礼仪吗?”(3)孔子说:“如果我的主张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到海外去。能跟从我的大概只有仲由吧!”子路听到这话很高兴。(4)孔子想要住在偏远的地方。有人说:“那里很简陋,怎么办呢?”孔子说:“有德行的人居住在那里,有什么简陋的呢?”(5)佛肸召孔子,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说:“从前我听先生说过:亲自做坏事的人那里,君子是不去的。现在佛肸据中牟反叛,你却要去,这如何解释呢?”孔子说:“是的,我有过这样的话。不是说坚硬的东西磨也磨不坏吗?不是说洁白的东西染也染不黑吗?我难道是个苦味的葫芦吗?怎么能只挂在那里而不给人吃呢?”3.(2017绍兴新昌中学,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

32、。(6分)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虎豹之鞟犹犬羊之鞟。”(论语颜渊)“文灭质,博溺心注,然后民始惑乱,无以反其性情而复其初。”(庄子缮性)注溺心,指掩盖了天然的心性或纯朴的本质。(1)子贡和庄子对于“文”和“质”关系的认识有何差异?(2分)(2)结合生活实际或成长经历,谈谈你赞同哪种“文质观”并简述理由。(4分)答案答案(1)子贡认为“文”和“质”一样重要;庄子认为“文”会损害“质”。(2)(示例1)我赞同子贡的观点。人有了好的本质,还要注重仪容、举止、礼节等外在修养。当代人,还是要注重文质兼修,不然纵有满腹才情,也可

33、能会在人际沟通等方面出现问题,很难完全实现人生价值。(示例2)我赞同庄子的观点。过多外在的追求使人惑乱纠结,反而妨害内心淳朴。比如一个学生如果过分注重自己的仪容,就可能会妨害到自身的学习或内心的宁静,影响人生成长。解析解析(1)子贡认为“文犹质也”,庄子认为“文灭质”。答题时,要把两人的观点都写出来,要注意根据原文概括,用现代汉语表述。(2)根据自己的理解写出自己的观点,不管是赞同子贡,还是赞同庄子,都必须说清理由。译文棘子成说:“君子只要品质良好就可以了,为什么还要用文采去显露呢?”子贡说:“遗憾呀,夫子这样谈论君子。一言既出,驷马难追。文采就如本质,本质就如文采,它们同等重要。去掉了毛的虎

34、皮、豹皮,和没毛的犬羊皮又有什么区别呢?”“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广博的俗学淹溺了纯真的心灵,然后人民才开始迷惑和纷乱,没有什么办法返归本真而回复原始的情状。”4.(2017宁波镇海中学,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6分)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论语八佾)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夫唯禽善无礼,救父子聚麀。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

35、别于禽兽。(礼记曲礼上)(1)结合上述材料简要概括“礼”的作用。(2分)(2)结合上述材料简要分析孔子提倡的“仁”和“礼”之间的关系。(4分)答案答案(1)礼助人走向仁;礼维护等级差别,使人各安其位;礼使人自别于禽兽。(2)仁是礼的基础和内核,克己复礼是一种仁。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形式,像季氏因为没有仁,表现在礼上以不合规定的“八佾舞”出现。孔子的仁是礼指导之下的仁,是以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制度为前提和目的的仁爱,不是无差别的兼爱、博爱。解析解析(1)第一则,孔子讲,复礼则天下归仁,这是作用之一;第二则讲有礼,才有等级规范;第四则讲有礼,是人与动物的区别。(2)此题主要涉及三个点,其

36、一,仁是礼的基础和内核;其二,礼是仁的目的和外在表现形式:其三,孔子提倡的仁是有限制的。译文颜渊向孔子请教“仁”的问题。孔子说:“克制自己,一切照着礼的要求去做,这就是仁。一旦这样做了,天下一切就都归于仁了。实行仁德,完全在于自己,难道还在于别人吗?”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天子规格的八行乐队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这样的事都能容忍,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呢?”孔子说:“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遵守礼仪有什么用?一个人没有仁爱之心,奏乐有什么用?”鹦鹉会学人说话,但始终是飞鸟;猩猩会学人说话,也始终属于禽兽。现在作为人而不受礼的规范,即使能说话,不也合了禽兽的心态吗?正因为禽兽不知礼仪,才会有父子共

37、妻的现象。所以,圣人兴起时,才制定礼仪来教化人们,使人们有礼,从而懂得把自己与禽兽区别开来。5.(2017浙江教育考试院调研,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6分)(1)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论语微子)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孟子梁惠王上)(2)义,利也。(墨子经说上)今用义为政于国家,人民必众,刑政必治,社稷必安。所为贵良宝者,可以利民也,而义可以利人,故曰:义,天下之良宝也。(墨子耕柱)(1)根据上述材料,指出儒家与墨家对“义”的不同理解。(3分)(2)结合材料,简要谈谈你对儒家之“义”或墨家之“义”的看

38、法。(3分)答案答案(1)儒家认为“义”是君臣、父子、兄弟等之间的伦理道德规范(或礼法),可以维系社会的纲常秩序。墨家认为义即利,可以利国利民。(2)(示例1)儒家的“义”是孔孟等人在继承和发展先秦文化中的正义、公平思想的基础上概括提出的道德规范和价值取向标准,是人生的责任和奉献,至今仍是中国人崇高道德的表现,对促进社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示例2)墨家认为义就是利,不同于儒家所说的私利,而是符合天下人民百姓的根本利益的公利,讲现实(功用),追求社会效果。从目的上讲,殊途同归。解析解析(1)搜索材料中的关键词句,如儒家的“长幼”“君臣”“孝悌”等,讲的都是人伦礼法、社会秩序;墨家的“利”

39、“为政”“刑政”“社稷”“利民”“利人”“良宝”讲的都是治国理政,“义”的好处。(2)首先要读懂材料,所提出的看法不可脱离材料内容,并结合材料内容对提出的看法进行阐释。译文(1)子路说:“不做官不合乎义。长幼间的礼节不能废弃,君臣间的大义又怎么能废弃呢?”认真地兴办学校教育,把孝悌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老人就不会在路上背着或者顶着东西了。(2)义就是利。如今倘若用“义”去治理国家,人口必然增多,刑政必然得到治理,国家必然安定。我们所以看中那所谓的宝物,是因为它们有利于民,而“义”却可以使人民得利,所以说:“义”就是天下的宝物啊!6.(2017浙江吴越联盟高三二联,2122)阅读下面的

40、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7分)庄子见鲁哀公。哀公曰:“鲁多儒士,少为先生方者。”庄子曰:“鲁少儒。”哀公曰:“举鲁国而儒服,何谓少乎?”庄子曰:“周闻之,儒者冠圜冠者,知天时;履句屦者,知地形;缓佩玦者,事至而断。君子有其道者,未必为其服也;为其服者,未必知其道也。”(庄子田子方)(1)李白嘲鲁儒里“鲁叟谈五经”的五经是指诗经尚书礼记和、五部儒家典籍。(2分)(2)根据选文,理解并概括庄子关于“儒”的要求。(5分)答案答案(1)周易春秋(2)知晓天时,目光远大,懂得自然、人事变迁的规律。脚踏实地,熟悉地理地形等实用知识、技能。遇事能决断,有经国济民的才干。解析解析(1)考查对古代文化典籍的了解

41、,属于基本常识。(2)抓住“知天时”“知地形”“事至而断”等关键词句进行恰当的翻译、总结。译文庄子拜见鲁哀公。鲁哀公说:“鲁国多儒学之士,很少有信仰先生道学的人。”庄子说:“鲁国儒学之士很少。”鲁哀公说:“全鲁国的人都穿着儒士的服装,怎么说少呢?”庄子说:“我听说,儒者头戴圆帽的知晓天时;穿着方鞋的,熟悉地形;佩带用五色丝绳系着的玉玦的,遇事能决断。君子身怀那种学问和本事的,不一定要穿儒士的服装;穿上儒士服装的人,不一定会具有那种学问和本事。”7.(2017温州十校联合体高三期末,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为人臣者怀仁义以事其君,为人子者怀仁义以事其父,为人弟者怀仁义以事其兄

42、,是君臣、父子、兄弟去利,怀仁义以相接也。(孟子告子下)君子之求利也略,其远害也早,其避辱也惧,其行道理也勇。(荀子修身)(1)两则材料都表现了的义利观。(2分)(2)请谈谈你对“其行道理也勇”的认识。(4分)答案答案(1)重义轻利(2)君子勇于担当道义。我们应该学习君子这种重义的品格,高举正义的大旗,勇敢担当,勇于践行,自觉地把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传承下去。解析解析(1)从文中“去利,怀仁义”“求利也略”可知。(2)荀子“其行道理也勇”中的“道”是“道义”,这里的意思就是对道义要勇于担当,结合现实进行展开即可。译文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

43、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间、兄弟之间都去掉利的观念,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君子对于谋求私利很不在意,对于祸害早早远离,对于耻辱警惕而回避,对于道义又勇于担当。8.(2017宁波高三期末统考,2122)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6分)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论语雍也)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论语里仁)“齐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饐而餲,鱼馁而肉败,不食。色恶,不食。恶臭,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论语乡党)注齐:通

44、“斋”,祭祀时的斋戒。饐而餲:噎与啈同义,指食物腐败变味。食气:“气”同“饩”,食气指主食。(1)小如饮食者也常蕴含着大道理,如老子的“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认为“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简析其中蕴含的孔子的思想。(3分)(2)上述材料中,孔子一方面明确批判“耻恶衣恶食者”,大加赞赏颜回“箪食”“瓢饮”;另一方面又是“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对饮食极为讲究。你认为这两者是否矛盾,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3分)答案答案(1)中庸。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处世原则。(2)不矛盾。前者孔子之所以反对讲究吃穿,是对“道

45、”的强调。他认为作为君子应该追求正道(“志于道”),即便是粗茶淡饭也能如颜回一般“安贫乐道”。后者孔子之所以对饮食极为重视,则是对“礼”的强调。(“礼”是用以区分尊卑贵贱的社会制度,以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祭祀斋戒是重要的“礼”,自然要讲究相应的饮食。解析解析(1)本题属局部取材设题,“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唯酒无量,不及乱”意为席上肉虽多,但不要比饭吃得多,只有酒不限量,不要醉就可以了。这体现了孔子折中、适当、不走极端的中庸思想。(2)此题涉及孔子的两个重要的思想,一是对“道”的强调,一是对“礼”的强调,答题时,要能够从两个不同的角度进行分析。译文孔子说:“颜回多么有道德呀!一筐饭,一瓢水,住

46、在狭小的巷子里,别人无法忍受那种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颜回多么有道德呀!”孔子说:“士人追求正道,却以穿得不好吃得不好为耻辱,那就不值得和他谈论什么了。”“斋戒时一定要改变平常的饮食,住处也要变动,不要和妻妾住在一起。食物不嫌做得精,鱼肉不嫌切得细。食物变质馊臭,鱼肉腐烂,不吃。颜色难看,不吃。气味难闻,不吃。火候不当,不吃。不是时候,不吃。切得不合刀法,不吃。没有合适的调味酱,不吃。肉虽然吃得多,但不超过主食。酒不限量,但不要喝醉。”9.(2016浙江样卷,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

47、?礼然而然,则是情安礼也;师云而云,则是知若师也。情安礼,知若师,则是圣人也。故非礼,是无法也;非师,是无师也。不是师法而好自用,譬之是犹以盲辨色,以聋辨声也,舍乱妄无为也。故学也者,礼法也。夫师,以身为正仪而贵自安者也。(荀子修身)(1)这段话中“礼”和“师”的含义分别是什么?(2分)(2)根据这段话,简析“修身”的方法。(3分)答案答案(1)“礼”是用以规范人行为的规则法度。“师”是能端正礼法并以身作则的人。(2)向老师学习礼法,不师心自用,不自行其是。将学到的礼法体现于自身的言行举止中,避免胡说妄为。行动上合于礼法,情感上安于礼法,以达到圣人的境界。解析解析(1)找出“礼者,所以正身也;

48、师者,所以正礼也”这句话,正确理解其含意,可得出答案。(2)荀子通过对比与比喻论证手法阐述修身方法。关注文中结论性的句子,结合“情安礼”“知若师”“学也者,礼法也”等内容,加以概括。译文礼法,是用来端正身心的;老师,是用来端正礼法的。没有礼法,用什么来端正身心呢?没有老师,我怎么知道礼法就是这样的呢?礼法这样规定,就按照这样做,是性情适合礼法;老师这样说,就跟着这样说,是认知如同老师。性情适合礼法,认知如同老师,就是圣人了。所以,违背了礼法,就是无视法度;违背了老师,就是无视老师。不遵照老师的教导,违背礼法,喜欢自以为是,这就好像让盲人去分辨颜色,让聋子去分辨声音,除了胡说妄为是不会干出什么事

49、来的。所以,学习就是学礼法。老师要以身作则,而且又要教人们安心于这样做。10.(2016浙江五校二联,2324)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1)(2)题。(5分)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荀子礼论)在天者莫明于日月,在地者莫明于水火,在物者莫明于珠玉,在人者莫明于礼义。故日月不高,则光晖不赫;水火不积,则晖润不博;珠玉不睹乎外,则王公不以为宝;礼义不加于国家,则功名不白。故人之命在天,国之命在礼。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

50、爱民而霸,好利多诈而危,权谋倾覆幽险而尽亡矣。(荀子天论)(1)根据上述文字,阐释荀子所说的“礼”的内涵。(2分)(2)材料中,荀子对统治者提出了哪些要求?这些在今天有何借鉴意义?说说你的看法。(3分)答案答案(1)荀子所说的礼是国家的命脉,是法的根本原则,是外在约束的规范。(2)在荀子看来,统治者应尊重自然规律,重视礼义;运用礼义调节社会矛盾,制定社会规范;运用法度约束百姓,修身齐家。这些对为人处世、社会治理等仍有积极意义。解析解析(1)可由材料提炼出以下观点:礼是国家的根本,礼对外物有约束与协调的功能;统治者“隆礼尊贤”,也就是“重法爱民”。(2)第一则材料从礼产生的背景展开,指出礼是顺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单元课程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