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庄子》中的”乐“.docx

上传人:封****n 文档编号:97255362 上传时间:2024-05-14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58.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论《庄子》中的”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试论《庄子》中的”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论《庄子》中的”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试论《庄子》中的”乐“.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摘 要“乐”是我国古代哲学家庄子的思想范畴之一。庄子主张顺自然之理的“遵道之乐”,游世“无待”的“自由逍遥之乐”,保持自然万物本性化生的“无为之乐”。庄子在追求“乐”的同时也向世人介绍了实现“乐”的途径,即为“坐忘修身”、“安时处顺”。庄子之“乐”形成原因主要在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后混乱的局面使得个体开始转向内求,矛盾的现实世界使得庄子倾向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寻找自由;其次,庄子强调个人修养,主张“独乐”、“心乐”让心灵精神融入自然万物之中,形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来化解世间的苦难,让世人得到精神上的解脱。对庄子之“乐”的研究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审视自我身心状况,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关键词:庄子;乐;

2、道;精神追求AbstractJoy is one of the ideological categories of Zhuangzi, an ancient Chinese philosopher. Chuang Tzu advocated the joy of obeying the Tao in accordance with the natural principle, the joy of free and carefree in traveling the world, and the joy of inaction in keeping with the nature of all

3、 things. While pursuing joy, Chuang Tzu also introduced the way to realize joy, that is, sitting and forgetting to cultivate ones self and being at ease. The main reason for the formation of Zhuangzis joy lies in the chaotic situation after the collapse of rites and music in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

4、riod, which makes the individual turn to seek inner freedom. The contradictory real world makes Zhuangzi tend to seek freedom in his own spiritual world. Secondly, Zhuangzi emphasizes personal cultivation, advocates amuse oneself and cheerful frame of mind to integrate the spirit of the mind into al

5、l natural things and form an organic unity as a whole Resolve the suffering of the world, let the world get spiritual relief. The study of Chuang Tzus joy is helpful for us to better examine our physical and mental conditions, which has important practical significance.Key words: Chuang Tzu; joy; Ta

6、o; Spiritual pursuit目 录一、引 言1二、庄子之“乐”的主要内涵1(一)遵道之乐2(二)逍遥之乐3(三)无为之乐4三、庄子之“乐”的产生原因4(一)百家争鸣的催化5(二)庄子避世的心态6四、庄子“乐”的实现途径6(一)“乐”于境,坐忘修身7(二)“乐”于心,安时处顺7(三)“乐”于道,精神之源8五、庄子之“乐”的现实启示8(一)现代社会对“乐”的曲解8(二)现实生活之“乐”9(三)精神追求之“乐”10六、结 语11注 文12参 考 文 献13致 谢14试论庄子中的“乐” 一、引 言乐,一直以来都是我们生活中追求的一种精神上的满足。什么样的状态才算是快乐的呢?怎么样才能得到真

7、正的快乐呢?至今对于快乐有很多种说法,但是大体上的共识是精神上的愉悦、心灵上的满足,是由内到外感受到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如今我们的时代正步向前,人们生活物质富足,可是“快乐”的意义逐渐受到影响,并不知不觉发生了一些变化。这次对“乐”的学习是为了找回心灵上的精神之“乐”,让笔者对世态的样貌有更强的分辨能力,为自我的生命增添新的活力。庄子一书流传至今,中国历代以来无数的学者为之倾注心血,“庄子之乐”的阐释是书中思想的重要范畴之一。我国学者自古以来都重视精神境界的感悟与体验,“乐”的哲学思想就是一种精神上的探索。新中国成立以来,学术界对庄子的“乐”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也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如:

8、杨倩的庄子幸福观的现代启示(改革与开放2011 年第 10 期),毛远强的孟庄“乐”观比较(曲阜师范大学中国儒学史2014年硕士论文),向群的庄子幸福观研究(山东大学中国古代史2014年硕士论文)等等一系列都有涉及庄子“乐”的思想研究。著名哲学家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简史中也对庄子的幸福观进行分析,他认为庄子的幸福实际是指人生境界达到自由状态, 把幸福分为相对与绝对分别对应自由与无待两方面。总之,当代学者对于“庄子之乐”的进行了多重探究,为本文提供了充分的参考依据和学术探讨空间。文章选择庄子的“乐”为研究对象,一方面是庄子的“乐”典型性较强,庄子在文章中善于使用“譬喻”来增强文章的流畅性,让哲理

9、相对容易理解,庄子对“乐”有独到的见解,启发性强;另一方面,庄子的“乐”,是对一种人生态度超越世俗超越情欲,是一种实现大道与万物相融相和的境界,可对当代人追求“乐”提供正向借鉴意义的观点。改革开放40年来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幸福、快乐”成为社会的关注点,因为生活方式的变化,如今的幸福快乐观也随之而变,对快乐的思考逐渐加深,成为生活中常见的话题。每日一问“您快乐吗?为什么觉得快乐呢?”,有人认为物质满足时快乐,有人认为长命百岁时快乐,有人认为一生平安是快乐。然而,快乐到底要怎么来定义它呢?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研究。在庄子一书中,对“乐”的概念做了较为丰富的阐述,通过对这一概念的分析、解读,将有利于

10、我们更好地认知自己的身心处境,从而获得一种更为健康的生命状态。二、庄子之“乐”的主要内涵对于普通人而言,“乐”是一种情绪、一种心态,是每个人都将经历的切身感受。每个人对“乐”有不同的理解,理解层次有年龄分层:幼年、少年、中年、老年;有社会地位的分层、各行各业各个级别的分层。“乐”涉及每一个人,对于庄子这样的哲学家、思想家来说,从庄子的文本角度出发,可以将其内涵主要概括为三个方面:“遵道之乐”、“逍遥之乐”、“无为之乐”。虽然社会上的“常人之乐”与“庄子之乐”在境界上是有所差距的,但都以心为本源,以万物生死之道为标准。(一)遵道之乐老子、庄子都是“道”的推崇者,老庄之道,以宇宙天地万物为 “道”

11、之本源。庄子在大宗师中表示:“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道”它生无形、化无形,不见其终不见其源,是本来就存在的,道体就如宇宙天地有永存的无限性。“道”实质是宇宙万物与人合而为一的一种状态,它不依赖外物却被万物所依存并包容万事万物,自然享受生命。当人的心神能超越万事万物又融于万物,实现人、道、天合一的和谐时方可得到“遵道”的快乐。庄子以“乐”释“道”,“遵道之乐”乃是指由遵守自然之道而产生的内心之乐。“遵道之乐”是与大道相通的,以人为例,芸芸众生各有形态,或残缺,或健壮,或丑陋,或美艳。残缺者、相貌丑陋者容易因内心与环境而产生自卑的心态与痛苦的感情,在德充符中

12、庄子所述的王骀、申徒嘉、叔山无趾、哀骀它等人,他们之中有残缺者,丑陋者,却并不因此而自卑、痛苦。由于他们忘乎身形相貌的不完美,活得比平常人快乐,“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是他们生活态度的完美诠释。人不能选择自己的身体外形,却可以建筑自己的内心世界。对于外形,应当顺其自然乐于接受本命所属,不强制遮掩,可用后天之德来升华自身的价值。“遵道之乐”在于遵“生死之道”,死生无常,生死之道有常。庄子妻逝,却“方箕踞鼓盆而歌”,死者为大吊唁者无不神态严肃、心情沉重,庄子反向而行,众人不解。庄子认为人恍惚之间出现了气息,渐渐形成生命之态,有了生命之后又经历死亡,从有变无回到最原始的状态,这样看来,有无之变如春夏

13、秋冬四季交替循环往复,所以死亡在庄子看来是一件正常的事。现在他不哭是因为妻子“人且偃然寝于巨室,而我嗷嗷然随而哭之,自以为不通乎命,故止也。”表明庄子他对生命的态度与尊重,宇宙中的生生死死、死死生生是周而复始、无穷无尽的,生死不过是大道之中一种往复过程,若人类能看透此规律便会减少这样的悲伤。庄子的大宗师中孟孙氏,他懂得出生、死亡为形体的自然变化,形体之变可随它而去不必在意,世间变化本就是“造适不及笑,献笑不及排”顺应自然变化就好,不要以人力阻止其变化,遵守大道之道,让身心“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便能生无可喜,死亦无可悲,当一个人拥有这样的心态时,他对待生活将会更加积极,心态更加乐观平和。(二)逍遥

14、之乐逍遥之乐,指逍遥悠游于天地之间而产生的一种自由自在的快乐。“庄子的游的哲学思想是通过简朴自然的生活,净化心灵和情感世界,以逍遥自适的姿态,回归生命世界的纯真与自然”。 逍遥者,游于天地之间,与万物为一,与宇宙同行,不知己之渺小,亦不知天之广袤。逍遥游中说:“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这里论述天空的颜色到底如何呢?我们无法判断天之色,是因为“远而无所至极”远至我们的视野极限。鲲游于广阔的海洋大地中,化为鹏时遨游于九万里之上,它飞入我们的视野局限当中,在这个空间无任何阻碍,鹏突破这种局限以身为形游于万物无极之境,视于宇宙无穷之境,达到“视无穷”之界,便能“视逍遥”于宇宙中。鹏之

15、游是以风为承载,有可待之物才能实现九万里之游,从而破人之境入万物之境,“夫列子御风而行犹有所待者也。” 列御寇异于常人能借风在地面上飞行,“旬又五日而后返”如乘风进行了一次飘飘然的旅行,两者都需靠风才能完成飞行,由此看来,大鹏、列御寇乘风之游看似自由逍遥实则有所待才能有所行,“游”而有所待故不能逍遥,想要逍遥必先得其待,这样的“游”并非庄子所说的“逍遥游”。庄子用逍遥游里面的蝉、小斑鸠、灵龟树、大椿树和小雀等相距甚远的事物来传达“小知”与“大知”的境界与格局。蝉与小斑鸠认为它们奋力向上飞,有时飞不上去,落在地上就是了,没必要飞到南海去。小斑鸠去远方需要准备相应的食物,千里之外必要备好三个月的食

16、物才能走,鹏从未在意这些它只想凭自己的心与力自由飞翔,不被生活常理所限制随其心而远其方。庄子用灵龟树与大椿树,从而引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的区别,这方面的区别的原因是物与物精神思想、人生格局与生活习性境界的不同而产生的,但这并不代表“小知”不如“大知”,“小年”不如“大年”。小雀笑大鹏要飞到哪里去呢?自己在不过数丈的蓬蒿中飞翔、盘旋,却也是极好的飞行了,“此小大之辩也”语言上看似在表达小境界不理解大境界的远大抱负,换个角度却是大小各有境界各有其乐,这样安然自乐自足其性也不失为一种生活意境,攀比是永无止境的,“适”而“合”才是生之道。“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表现了庄子逍遥之

17、游是无任何依赖、约束的逍遥之乐,将此乐置于人类想象之外又以“万化而未始有极也,其为乐可胜计邪?”将逍遥之乐置于宇宙万物之源的“道”中,以达逍遥之乐的精神自由之境。由此看出,庄子的“逍遥游”是遵从世间万物的自然性,做到不去破坏万物的自然本性,掌握六气的变化,从而在无止境的境域中遨游,然后得其“逍遥之乐”。(三)无为之乐无为之乐,是指按照天地法则,自然为之获得的一种愉悦。至乐中说到:“至乐活身,唯无为几存。”庄子以“至乐活身”讲述快乐可以养身活体,最大的快乐是对身体有所裨益的。最大的快乐从哪来呢?便是从“无为”之中而来,无为的生活方式才能让人身心得到“至乐”之感。这样的“乐”是怎样的呢?是从清静无

18、为的状态中获取到的感受,此乐与世俗不相融,让世俗之人觉得苦恼。庄子认为“无为”才是心中之乐,即“无为”才能“至乐”,而人入世俗便难以达到“清静无为之境”,如果强迫世人以“无为”为乐只会增添其烦恼,这将是毫无意义的。天地万物同根同源,四时变化遵循自然法则,看似有条理却又无脉络,天地滋生万物一切靠自身缘法生长这就是无为之态。天地生养万物承载万物包容万物,用庄子的“无为”来喻人,则是说人有自然本性又能将其性包容在内,如此便能达人之无为。那具体如何才是展露本性又包容本性呢?庄子在在宥中借鸿蒙之言表达人自然的本性该如何“心养,汝徒处无为,而物自化物固自生。”万物纷纷扰扰都将回归本根,不以心智控制本根才能

19、修身不离,因为智之用将失本根、失本真。自然生长之物不必追寻其称,不必去探究它的真相,万物都是自然生长而已不论其“真”是如何都将其包容在内,这便是“无为”。由此可见,无为之乐即返真之乐,自然之物皆为真,无真便无乐世间便无美,事物本身无为才能至真至美。真者,精诚所至,我们守真、保真,不矫揉造作显以真性方能返真得无为之乐。庄子之无为是人与自然和谐的一种快乐,是保持自然万物之天性,让其自然化生。当人放弃对功名利禄的追求,解除言行举止之约,消除喜怒哀乐之情,顺应自然本性的根源,保护自然本性,随万物自生自变自灭回归本根,不为外物所累,不压抑自我,内心平正、安宁、明澈就能贯通到达无为之道。保持这样的本性便将

20、体会到清静无为之乐,得到真正的快乐。2020年这一次的疫情让我们人类对大自然的敬畏又多了一分,同时也在警醒着世人,人类可以为了生活对自然对世道发展有所作为,却不可任意妄为,时时刻刻都要谨记这一定律。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彼此相和谐发展才是大道所趋,才能共享天地岁月之乐。三、庄子之“乐”的产生原因庄子之“乐”源于何处呢?又是怎么发展的呢?庄子之“乐”是思想向情感的一种转换,这样的“乐”不是简单的情绪之乐,而是重于思想的快乐。这种“乐”的产生是源于社会时代背景的推动。在战火硝烟的社会中,文人思想的觉悟,“百家争鸣”的出现推动社会思想进步。文人在乱世中无不力争上游展示自己的思想抱负,此时庄子提出他的“

21、乐”,这样的身心思想之“乐”是为了百姓幸福安定生活而提出,此思想中表达庄子对乱世的态度,他以不争不抢以顺应时势变化来规避时势的逼迫。庄子之“乐”也如庄子为人之行,注重内心之变,对于外物无欲无求,从而产生世俗之外的源心之乐。(一)百家争鸣的催化庄子(约公元前369-前286)本名庄周,字子休,是战国时期宋国蒙人。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提高、经济的发展,我国逐渐由农奴制走向封建制度社会,社会制度的变革将会引起相应的社会动荡,各个部落种族、国家矛盾四起、战火不断,大动荡时期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复杂,国家政策的制定引起众多知识分子的关注。然而在这样的乱世之下底层人民才是最大的受害者,武者以金戈铁马让敌国人民

22、惶惶不安,文者以派别思想在朝堂上争相不休,飘摇不定的朝局,使得人们开始对社会制度提出要求,这时便催生了各个思想派别,形成著名的“百家争鸣”之状,其目的实则是寻找减轻非常时期人民生活中的痛苦,为安定国家与人民,庄子之“乐”便是在这样的局势中提出的。“百家争鸣”思想流派繁杂不一,儒家代表人物孔子提出“仁、礼、中庸”等思想,希望人们能约束自己的言行举止与礼相合,对不符合礼制之事要能做到不听、不看、不说、不做这样就能“仁礼”相兼,“中庸”是希望人民行为不要过之或不及,用“仁礼”限制人的日常,用“中庸之道”指导百姓为人处世。儒家另一个代表孟子提出“仁政”主张,孟子说“不嗜杀人者能一也。”此句是说不喜欢杀

23、人的人才能一统国家并能使之安定。墨家的墨子提出“兼爱”认为人人要相爱相利,当人人相爱战争自然消除,人人相利就不会去争杀夺抢这样可保天下太平。道家老子、庄子也各有言论。老子提出“无为而治”、“小国寡民”的思想,希望执政者无为而治让老百姓自我变化,当统治者做到无欲无求,人民会自己富足、身形端正保持民风淳朴。庄子继承了老子的观点,他认为人有欲有求才会不自由,人是被物质条件和肉体所束缚,限制的不是统治者而是所有人。庄子他反对用各种制度、仁义道德来捆绑世人,主张超越物质与身形、超越生死与情欲的精神自由。大宗师中庄子借意而子与许由对话表达此观点,以仁义、是非为刑罚的工具之后还如何能无拘无束逍遥游荡于变化之

24、境中呢?仁义与是非是阻碍人们实现自由的包袱,由此可清晰感知庄子的态度,他不支持礼法也不强推自己的思想,人之本性最重要,不必用外界之物加以修改,这样会造成不必要的“累”与“求”,达不到越生死与情欲的庄子“乐”的思想境界。(二)庄子避世的心态庄子在“百家争鸣”之时不似他人在礼法制度上下功夫,用言论推崇其思想,庄子这时他写“真人、圣人、至人、神人”以此表达自己的理想人格。庄子笔下的“真人”是“其寝不梦,其觉不忧不以心损道,不以人助天。”睡时不做梦,醒来不忧愁,不在乎饮食的精致,出生不欣喜死亡不悲伤逍遥而来去,不忘本源不求归宿,忘生死而烦自然这就是不用心智损道,不用人为去辅助破坏自然,此为真人,庄子明

25、确表达自己所崇尚的理想人格,向往真人之境,并不支持各学派对人行为限制的观点。庄子利用滑介叔的左肘上长瘤之事揭示内心“死生为昼夜”之念,传达他眼中的“乐”是生死同一超越世俗达到顺应自然人道合一的思想境界之乐。庄子又曰:“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此话便与世人追求的以荣华富贵、福寿延绵为乐,以流芳百世、名垂后代为尚所不相符,既不相符则不相谋,体现了庄子避世自修之心。庄子他曾拒聘为相,他有思想、有见地却不入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却不出世,庄子以退为安来避世。庄子避世与隐士的退世不同,隐士之退是出世俗身不染、心不沾,隐于世人视线之外,却名于世俗之中容易适得其反,由“隐”转为“显”违背初衷。庄子之隐是以退为进,

26、此谓“道不同不相为谋”,庄子虽退世之外却不断进其心志,庄子之身安命于世俗之中却能心游于物外内化自修,此举看似避世实为顺世,面对时局庄子用之以“遁”道,“遁”为退,避而去之。正所谓物极必反,事物发展到极限之时其必将反,庄子处于乱世“百家争鸣”之时,他以不争鸣为“鸣”的态度来顺应世道的发展,不强行加以制止。“遁”并非简单的避世,它在避开人间世的同时,更多表现为一种超然的态度,乃是一种“时止则止,时行则行,动静不失其时”18的行为选择,退时必存其志而后保志、守志,然再正志不断提升自我的内在,庄子一生所达便是身心外化而内不化,内心世界的广阔以致庄子之文有天马行空之象,不拘不束、不浮不沉,顺而流畅、灵而

27、意美,由此可见庄子之乐境从不沉沦世俗之中。四、庄子“乐”的实现途径庄子之“乐”,不是轻而易举便能体会到的状态,看似虚无缥缈抓不到也摸不着,实则是庄子“乐”的一大特点,具体要如何才能得到此乐?需修身养性提高自身精神境界,通过坐忘修身、安时处顺、与道合一等方法来达到“乐”的状态。(一)“乐”于境,坐忘修身庄子之“乐”,坐忘修身达于身心神之境。“坐”是一种为了保持“静”状态的一种行为,“忘”是忘却身形所处之境,忘世俗、忘本性、忘仁义、忘礼乐,无所不忘。庄子大宗师篇中明确表明“坐忘”是一种修养身心之举。首先,“坐”让身心至心灵保持静之态,以“静”来放松身心,达到身心平和呼吸顺然。其次,为“忘”,忘人之

28、身体,忘感官之器,忘仁义礼乐,忘功名利禄。最后,“坐忘”以身心“和而顺道”之态达“离形去知”忘乎所有无形无心之境,修养心神,让人不执着于物的形色,不被耳目之欲所迷惑。“堕肢体”此谓“离形”,是排除外界干扰达到精神的自由状态。庄子在人间世指出“德荡乎名,知出于争。二者凶器,非所以尽行也。”表示人们对名誉的追求是道德的毁灭源头,是非的争辩是因“知”而起,名声相轧智慧为器,互相争斗,“智”变为“凶器”伤身害性,庄子对于“知”视为一种“有意之为”,庄子提倡自然无为,对于“知”他推崇“黜聪明”,“去知”息言便能无争。庄子以“坐忘”来体现一个人的精神境界,从颜回与孔子对话中可知“坐忘”并不是一朝一夕便能达

29、到的,它是一个不断修炼不断探索不断重复从而提升自身修养的过程。在“坐忘”中一个人能忘却世俗到什么样的程度,精神境界便能达到什么样的高度。这种摒弃身形器官与身心之欲的修身之道,是达到超越情欲精神自由的庄子之“乐”的途径。(二)“乐”于心,安时处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是庄子对死生之道的态度。庄子身处战国时期,在乱世之中人民与朝政都不能安然处之,这时如何能让自己有“乐”可享?庄子在这样的时局中他领悟到认清“时命”的重要性。庄子在人间世中借楚国狂士之言,道:“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无伤吾足!”表明他认可不追求来世,不回忆过去的思想行为,因为天下有道之时,圣人才能成事,在天下无道之时,圣人只能保全

30、自己的生命。身处于乱世须得按乱世之道来保全自己,不刻意去回避也不以自身之力去改变现状,顺世而安是最好的选择。心之所得便是乐之所得,庄子在养生主篇中提出:“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古者谓是帝之悬解。”庄子表示生命产生与消逝是顺时之变适时而存,如果人们可以安适时之变,胸中便不会有哀乐之情,从而能摆脱外物束缚来实现自我解脱。庄子外物中说:“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这表达了庄子游于世、顺于情而不失本心安时处顺的心理环境。又在山木中道:“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处世需顺自然而变,顺时序而行,不受外物所驱使不以人力之变的态度,推崇淡然得失、应时而得、无欲无情、清静平和

31、随自然的变化而变化的生存态度,做到如此便可获得超越外物束缚、超越时命限制,顺世于心之乐,得到庄子顺时的快乐。(三)“乐”于道,精神之源“道是庄子人生哲学的承载者,庄子继承了老子关于道是宇宙万物本源的观点,但在庄子中主要将其落实于人生层面,成为人的精神或道德的最高境界。”庄子主张宇宙万物无道不存,以“道”为万物本源,为精神之生源。“道”之谓何?如何得之?其实“道”,“于大不终,于小不遗”道是无穷尽的,万物大大小小都将其包裹在内,而道便存于其中。“道”其实说不清楚,得“道”的人是以身、心、神来悟“道”、体“道”最后才能得“道”。“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我们不能用言行举止

32、,思维杂念来追寻道之所在,要超越人为超越思维来体会万物之道这样才能达到精神层面上最高的自由境界才能得“道”之所成。庄子笔下的“真人”便是得道之人,“真人”不凝势而强不孤欺力薄之人,对事不自得不弗悔,登高不惧沾水不湿衣入火不觉热,这样的境界需要自身所知与“道”合一才能达到。 “真人”在世间与“道”相辅而行,却在世俗自由逍遥地生活,世俗纷纷扰扰不能将其束缚,世人悲欢离合不能将其牵绊。“真人”之境是以“道”为精神之源,达到超越情欲超越世俗超越生死的人生精神最高之境,从而得到精神上绝对自由的“乐”之境。五、庄子之“乐”的现实启示庄子的“乐”并不是虚无缥缈的,是具有时代价值的,我们要对其“乐”取其精华去

33、其糟粕,借鉴可用之处。时代变迁,生活节奏加快,当前多数人被生活节奏带着走,一种不能被时代抛弃的心理,每天兢兢业业、步伐匆匆都是为了顺应这个时代的发展,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停下脚步静心、闭上眼睛养神的人不可谓多。庄子之“乐”是身、心、神修养之“乐”,是提高内在素质之“乐”,笔者认为这正是当代人可学习之处,不可辜负青春大好时光,应除去心中浮躁自化内心修身养性提升自我,将来才能更好地实现人生价值。(一)现代社会对“乐”的曲解庄子之“乐”最大的特点便是精神自由的快乐,精神自由是个性的发展,是保持人格的自由与独立的前提。互联网的普及,媒体新闻的透明化舆论交涉增强,“键盘侠”的出现,网友们个性得到充分的释

34、放,有利有弊。利在一个事件当中我们能通过互联网的交流得到更多不同的观点,弊在有时候他人自由生活方式受到干涉、道德绑架似的言行要求,舆论将变成社会风向标,不小心就容易成为一种大面积的人身伤害、心灵伤害。网上曾流行过一句话“请不要去打扰他人的幸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总有一些人会用自己的观点去评判他人的生活,去评论他人的行为。庄子倡导“无为的快乐”,“无为”不是无所作为而是不任意妄为、不随意而为。当精神世界不够自由时,人类很难用自己的思想正确指导行为,往往会被世俗中的“眼光”所束缚。有一类人经常以爱的名义给身边的人,加以束缚与管制,更有其家长将自己的期望全都付诸在孩子身上,让孩子按照父母的意志去过

35、父母所希望的人生。美国作家伍绮诗无声的告白故事里的主人公莉迪亚就是一位典型人物,身上承载着父母双方的期望。父母不顾莉迪亚的感受,不断磨失她的生命意义,父母从中获得短暂的满足与快乐,无可忍受的莉迪亚用死亡来结束这一切。我国的孔雀东南飞亦如此,焦母不曾问仲卿与刘兰芝在一起是否快乐,却以爱的名义“棒打鸳鸯”导致最后落得个双双赴死的结局。可见,太过沉重的“爱”给身边的人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伤害,“无为之乐”为“和顺”之乐,不能曲解为无所作为然后任意而为才能快乐,每一个生命都是独立的个体生活行为有自己的方法与意志,不管多么亲近的人,即便是父母也不能对全权操控儿女的人生。逍遥游中斑鸠、雀鸟议论大鹏鸟,是因为

36、它们感受不到对方的境界,所以互不理解对方的快乐,这样如何能知你心中之乐也能是他人之乐呢?竟然这样那又如何才能实现“逍遥之乐”呢?不做别人生活的评论者、管辖者,享受自己的世界追求自己的理想,不人云亦云做最真的自己,看清世间的纷纷扰扰方能达“逍遥乐”之境。现代社会中对“快乐”这一词添加太多的附加条件,快乐是相对而言的,万物有万物自己的生存方式与法则,他人定论的幸福原则并不适用于所有人。每个人的人生经历不一样,思想与价值观念会有所偏差,“快乐”是具有独特性的,个人的快乐生活并不一定适用于其他人,“打扰他人的幸福生活”就是违背了“遵道”这一法则,这样便享受不到万物自然发展的快乐。(二)现实生活之“乐”

37、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面对各种各样的诱惑,在这些诱惑面前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正在发展的人们往往容易陷入迷惑,如果没有坚定的目标和顽强的毅力很容易被时代的副作用所驱使。首先,我们需要由内到外正确认识自己,不管当下自己是如何都要乐于接受自己的现状。在这个外在形象成为重要关注点,“颜值也是一种实力”的社会生活中,不少人因为追求“颜值”而扭曲最开始的生活态度,从而对“美”真正的意义有所曲解。追求“美”是人类的本性,但这样的追求需要适可而止,外在形象“得体”为要,接受天地授予我们的形态,保持身心的平衡不盲目过度追求 “外在美”。庄子哲学崇尚“万物齐一”不必为形态不一而沉溺其中局限自己生命视野所达的广度,每个

38、形态的存在都有其独特的价值,过度在意外在形象生活心态将会受到限制失去真正的自我。我们要认清人的形体无论是健全美好之形,还是支离丑陋之态,都是物质组成的形态,外在美并不是衡量一个人是否美丽的标准,要正确认识自己,不被大众形势所驱使,接受自己最真实的形态才能内外合一身心平和。其次,我们需放下过去的烦恼忧愁,立足当下从现在做起,树立正确理性的价值观,确立坚定的目标。庄子至乐中说“天下有至乐无有哉? 奚乐奚恶?”天下有没有至乐呢?我们该怎么做才能得到呢?如果刻意去追求最后结果如何?这些我们都无从得知,我们要做的就是活在当下从现在出发,生活之“乐”必将从生活中来。在现实生活中要得到现实之“乐”我们必须有

39、所而为,为所而动,坚定自己人生目标纯化自己的思想行为,守住“初心”保持心灵的平衡,不受外界的干扰保持个性有效指导自己的行为,从而享受生活中内心与身体力行的和谐之“乐”,那么这些答案自然会在生活中浮现。最后,迈出脚下的那一步便是快乐源泉的开始,人生不是思考出来的而是走出来的。经得起检验的真理才称之为真理,经得起检验的人生才是实实在在的人生。我们所追求的人生理想,前提是可实现可追求有意义的,而不是空想虚无的。要理性对待人生目标,结合自身实际,顺应自然的发展。庄子在养生主中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我们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知识的海洋是无穷无尽的,如果我们用有限的生命来追求

40、无穷尽的知识是不现实的,也将会让人丧失本该有的生活本质之“乐”。所以我们不能把人生目标扩大化虚无化,然后在沉浸在空想世界的快乐中,我们需要结合实践一步一步脚踏实地去奋斗,实现人生的梦想,体悟真正的人生价值与生存之“乐”。(三)精神追求之“乐”追求“身心快乐”重要部分在于“心乐”即心灵和精神上的快乐,现代社会生活中得到快乐的方式有很多,但是得到的快乐却只有两种“身乐”与“心乐”。如今科学技术与社会经济不断地发展,改革开放40周年来我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在时代发展的同时人们的价值观也受到生活物质丰富的影响,促使现当代社会中大多数人对物质的追求表现出一种过度与盲目的世态。精神追求其实是源于精神需求,物

41、质的过度追求会让人忽视生命真正的意义与价值,让我们的精神变得苍白干瘪。庄子天地中说:“有机械者必有机事,有机事者必有机心。吾非不知,羞而不为也。”借此告知,我们不能因发达的科技、丰富的物质而丢失精神上的自由。如果物欲追求过甚会让精神与物质不统一,会使人陷于对外物无休无止的索取中而不能自拔,丧失心中的天然之气。精神的追求才是长久沁人心脾的快乐,作为祖国未来建设者的我们,不能在这个重要的阶段形成错误的价值观,把人生目标仅仅局限于物质追求。追求物质带来的满足感是享乐主义思想,庄子提倡的快乐是精神上的愉悦,我们应当把眼光转向精神世界的提升,充实我们的内在修养,达到快乐的最高境界心灵精神之乐。实现此乐,

42、首先,我们要静下心来学习充实的精神境界,这个崇尚快速获取知识的时代,让心静下来是精神修养的第一步。通过学习来增加我们对事物认知的深度,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学习时我们会不自觉注重内心注重对人生的思考,消除对形体过多的关注,让精神意志的大美成为气质美的坚强后盾。其次,以身体为要养体质之神,正所谓“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们的新时代互联网新科技带给我们巨大的便利,但我们在享受时代便利的同时也正在被时代科技所消耗,我们的时间、精力消耗于各大娱乐、社交工具中,身体单方面消耗过多易导致人身体精气神的衰败,正值新时代大好时光应当抵制身边的诱惑,理性使用科技产品不可玩物丧志、玩物伤身。不论医疗多

43、么先进,强壮的体魄依然是我们身体最原始的保护屏障,所以我们需要日常养精蓄锐保护我们的精气神,保持清醒的头脑,让身体处于自然正常的舒展之状。最后,实现精神追求的自由。我们对幸福快乐的渴望会折射出我们思想的本质,我们追求的快乐都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取向。“乐”属于个人精神层面,世俗中大多数“乐”属于生活物质层面,要勇于突破这个观念的束缚,摆脱枷锁,追求人生价值的创造之“乐”,提升人格魅力。每个人追求快乐的权力是掌握在自己的手里,他人无权干涉,同时我们也不要对他人的快乐评头论足,因为事实胜于雄辩。追求精神上的“乐”是让人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享受心灵的宁静,保持身心平衡。精神之“乐”是人之所需,也是时代

44、发展之需。六、结 语庄子之“乐”是庄子人生哲学中的思想之一,它是战国时代的产物,具有一定的时代色彩。庄子“乐”的思想有些玄幻,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以辩证态度观之。通过此次学习,笔者对“乐”这个常见却不易把控的思想理念有了更深的认识。由于庄子之“乐”是对生命的关怀为强大的精神世界,以“道”为追求游宇宙之内,用“无为”顺万物之生长,在世间万物中游走,达“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实现了人与自然的融合,让自然万物回归本根。笔者结合此次学习,提出一些对当代追求快乐的意见以及对现实生活“快乐”理解的分析,进而探究庄子的快乐观,传承和发掘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发挥其时代意义,丰富其价值。限

45、于笔者知识储备,对于庄子之“乐”不过是浅尝辄止,在此文中理论分析与思想深度挖掘方面还存在不足,这也是笔者在今后的学习中需要努力提高之处。注 文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9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79.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48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218.李振纲.大生命视域下的庄子哲学M.人民出版社,2013:7.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

46、华书局,2017:1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2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208.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48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309-310.杨伯峻.孟子译注梁惠王上M.中华书局,2008:9-1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大宗师M.中华书局,2017:18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至乐M.中华书局,2017:480.黄寿祺,张善文.周易译注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30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2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54.陈鼓应.庄子

47、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1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765.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534-535.向群.庄子幸福观研究.D.山东大学,2015:20-2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383.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596.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至乐M.中华书局,2017:480.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10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344.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 M.中华书局,2017:80.参 考 文 献1陈鼓应.庄子今注今译M.上中华书局,2009.2孙涵,张莉娟.庄子諵譁M.东方出版社,2014.3马歇尔卢森堡.非暴力沟通M.阮胤华译.华夏出版社,2009.4许春华.论庄子之“乐”J.哲学研究,2013(11):40-46.5张晞.庄子学研究综述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57-60.6苌乾坤. 融于大道,同于天乐庄子“乐”论J.阜阳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4):8-10.7毛远强.孟庄“乐”观比较D. 曲阜师范大学,2014.8田绍明.庄子生死观及其大学生生命观培育的启示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9.9王艳.庄子之“乐”思想研究D.河北大学,2015.10李汉兴.庄子“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期刊短文 > 短文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