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 河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下学期4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全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局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清按题号顺序在各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福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城均无效。3选择随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排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夸试结束后,清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华宇宙观中蕴含的天人合一理念,集中体现着中华民族对整少宇宙
2、以及人与宇宙万物关系的根本看法。关于人与字宙的关系,中国古代不同思想家有不同主张。经过长期交流交锋,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这种观点强调人与宇宙的互动与和谐。孟子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主张把对亲人的爱推及邻人、推及百姓,乃至推及万物万类。庄子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认为人可以提升自己的境界以“与天地精神往来”。周易中的“道”,综合天道、地道人道,其中“天地”是万物之母,一切皆由其“生生”而来,“生生”是“天地”内在的创生力量。天道、地道、人道既是一个不断创生的系统,也是一个各类物种和谐共生的生命共同体,这就从自然规律的角度阐释了天人合一如何可能的问题。此后,宋代理学家张载讲
3、“民吾同胞,物吾与也”,意即百姓是我的同胞,自然万物都是我们的兄弟,倡导要爱人类,也要爱自然万物。程灏说“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认为人的仁心仁性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使发具有遍布于人与万物的普遍性。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内含从万物相互联系出发而非孤立片面看待世界的观点,强调整个世界的有机关联。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是其生共存的关系。人不是孤零零的存在,人与草木、鸟兽、山水、沙石同在。按照这样的宇宙观,人与天地万物属于同一个大的生命共同体,这样就把人类的生存与宇宙万物的生存联系起来。当然,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很多思想家认为天是天、人是人,天人合一是有区別的
4、统一。例如,荀子在天论中说“天行有常”,即自然有自然的规律。他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即认识到天与人的职守不同;强调人在一定意义上,可以“制天命而用之”。唐代刘禹锡认为:“天与人交相胜耳。”柳宗元则强调,天与人“其事各行不相预”,即天与人各有其发挥作用的领域,彼此作用不可相互取代。可见,中国古人在讲天人合一时,也包含“天人相分的意思,即有分有合、先分后合。(摘编自郭齐勇天人合一的内涵与时代价值)材料二:东西方文化不同,建立在文化基础上的东西方文化人格也不同,西方文化呈现主客二分思想,西方的文化人格则是一种单向度进取型人格;而中国文化体现的则是天人合一理念,中国的文化人格则是一种双向度复合型人格。
5、从主客二分的理念出发,人始终作为征服自然与万物的主体,而自然与万物则是被征服、被统治的客体,人与自然万物处于一种对立状态。按照此种理念,人是世界万物的主宰,正像神是人的主宰一样,万物都是被统治的对象。西方意欲向前的文化造就了一种个体循着欲求一味向前的单向度人格,这种人格的优势是鼓励不断前进,战胜各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满足。然而这种人格也有着明显的缺陷,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并不在生命自身之内,而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这就造成了这一种人生一项不可救药的致命伤。正像钱穆所指出的:“你向前追求而获得了某种的满足,并不能使你的向前停止。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人生的终极目标,变成了并不在某种的满足,而在无限地向
6、前。满足转瞬成空虚。愉快与欢乐,眨眼变为烦闷与苦痛。逐步向前,成为不断地扑空。强力只是一个黑影,充实只是一个幻觉。”有些学者把这种单向度的人格类型作为标准和典范来衡量中国的文化人格,因而得出了对中国文化人格的否定性结论”。他们认为,只有儒家提倡的刚健奋斗、自强不息的人格精神勉强符合西方的人格标准,其他诸如道家、佛家、墨家、法家等都是对人格的否定。他们把西方向前奋进性的文化人格当作衡量中国文化人格的尺度,而没有以中西文化人格平等对话的公平态度去研究分析不同文化类型的人格问题。正像梁漱溟所指出的那样,中国的文化属于“对于自己的意思变换调和、持中”的文化,它既有儒家那种刚健进取的文化精神,又有道家主
7、张变通隐退的精神,所谓儒道互补便是中国文化持中、调和特征的集中体现。因而,中国的文化人格也体现出刚健进取与隐退自足和谐统一的双重品格,“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就是这种双重人格的写照。人的独立自主与自我实现可以通过种种不同的途径而达到,其中有两种主要的方式:一是通过投入社会采取积极奋斗进取的方式以实现人生理想;二是离开社会中心或远离世俗,通过隐居保持独立人格并提升自己的境界。道家文化思想所崇尚的显然是后一种理想人格。人类社会往往充满了污浊的纷争和无谓的倾轧,个体以一己之微薄不仅不能改变社会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有时反会被污浊之社会所侵蚀,甚至为其吞,致使自己之本性与人格尽失。离俗出世正是为了
8、不为流俗所化,保持独立的人格。(摘编自周波中西方人格思想的文化比较)1.下列对材料一第2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提出“仁民而爱物”,张载讲“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两人的观点都含有对人与万物关系的思考。B.人应该与自然和谐共生,而不是把自己看作自然万物的主宰进而蔑视自然万物,征服、驱使自然万物。C.天地是万物之母,万物都是从“天地这一源头中产生的。没有天地的“生生”,就不会有万物的产生与存在。D.程颢提出“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意在强调人处在万物之上,所以人要使天地万物具有人的仁心仁性。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代不同的思想家就人与宇
9、宙的关系彼此进行交流,最终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B.荀子、刘禹锡和柳宗元都强调天与人之间的区别,可见他们并不认可天人合一的思想。C.从西方的主客二分的理念出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的,很难形成和谐的关系。D.明代的归有光年轻的时候在项脊轩中读书,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人格中隐退自足的特点。3.下列选项,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最后一段相关观点的一项是(3分)A.中国建筑这种伟大的总体布局早已达到它的最高水平,将深沉的对自然的谦逊的情怀与崇高的诗意组合起来,形成任何文化都未能超越的有机图案。(李约瑟)B.古之人不从流俗之波,自放于深山穷谷,非为山川之美与不交世事无忧患而已。盖欲深明己事,开百圣而不
10、愧,质鬼神而无疑,故于彼有所不愿耳。(黄庭坚)C.西方主分析,东方主综合。这两种思维方式的不同,不但潜藏在或表现在哲学思想上,表现在人文社会科学上,而且也表现在科学技术上。(季羡林)D.人类获得意识以来的目的就一直是使自己成为环境的主人。在我们这个时代,他的这种努力已经成功在望,自身的毁灭可能也遥遥在望了。(汤因比)4.下列对单向度进取型人格的评价,不够客观的一项是(3分)A.单向度进取型人格耽于幻想,灵魂空虚,只追求幻觉的充实,没有前途,不可救药。B.单向度进取型人格的生命自我之支撑点安放在生命自身之外,很难有身与心的和谐。C.单向度进取型人格有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鼓励人们不断前进,勇于战胜
11、各种困难。D.单向度进取型人格是一种独立自的人格,但是价值多元,它不是唯一的人格范式。5.在实现社会主义强国梦的时代背景下,古老的天人合一理念有哪些现实意义?(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起承转伏败北记林语堂我虽不信耶稣,却守圣诞,即俗所谓外国冬至。几日来因为圣诞节到,加倍闹忙,所以中国评论报小评论的稿始终未写,取稿的人却于二十分钟内要来。正在赶稿之时,知道有文章要写。却不知如何下笔,忽然门外铃响。看了片子,是个陌生客。这倒叫我为难,因为如果是熟客,我可以恭祝他圣诞一下,再请他滚蛋。不过来客情形又似十分重要。所以我叫听差先告诉来人,我此刻甚
12、忙,不过如有要事,不妨进来坐谈几分钟。他说事情非常紧要,由是进来了。这位先生,穿得很整齐,举止也很风雅。其实看他聚珍版仿宋的名片,也就知道他是个学界中人。他的颡额很高,很像一位文人学者,但是嘴巴尖小,而且眼睛渺细,看来不甚叫人喜欢。他手里拿着一个纸包。我已经对他不怀好意了。我们开始寒暄,他久仰我的大名”,而且也曾拜读过我的“大作”。“浅薄得很。先生不要见笑,”我照例恭恭敬敬地回答。但是这句话刚出口,我登时就觉不我得了一种感觉,我们还得互相回敬十五分钟,大绕大弯,才有言归正传的希望。老实说,我会客的经验十分丰富。大概来客越知书识礼,互相回敬的寒暄语及大绕大弯的话头越多。谁也知道,见生客是不好冒冒
13、昧昧,像洋鬼予“此来为某事”直截了当开题,因为这样开题,便不风雅了。凡读书人初次相会,必有读书人的身份,把做八股的工夫,或是桐城起承转伏的义法拿出来。这样谈话起来,叫作话里有文章,文章不但应有风格,而且应有结构。大概可分为四段:(一)谈寒暄,评气候;(二)叙往事,追旧谊;(三)谈时事,发感慨;(四)所要奉托之“小事”。凡读书人,绝不肯从第四段讲起,必须运用章法,有伏,有承,气势既壮,然后陡然收笔,于实为德便之下,兀然而止。这四段若用图画分类法,亦可分为(一)气象学,(二)史学,(三)政治,(四)经济。第一段之作用在于“坐稳”,符于来则安之之义。“尊姓”“大名”“久仰”“夙违”及“今天天气哈哈哈
14、”属于此段。第二段便是叙旧,也许有你的令侄与某君同过学,也许你住过南小街,而他住过无量大人胡同,由是感情便融洽了。如果,大家都是北大中人,认识志摩、适之,甚至辜鸿铭、林琴南那便更加亲挚而话长了。感情既治,声势斯壮,故接着便是谈时事,发感慨。这第三段范围甚广,包括有:中国不亡是无天理,救国策,等等。连带的还有追随孙总理几年到几年之统计。及感情既洽,声势又壮,陡然下笔之机已到,拿起帽子,兀而来转入第四段:现在有一小事奉烦。先生不是认识XX大学校长吗?可否请写一封介绍信。总结全文。这冬至之晨,我神经聪敏,知道又要恭聆四段法的文章了。我们仍旧从气象学谈起。十二宫星宿已经算过,某先生偶然轻快地提起傅君来
15、。傅君是北大的高材生。我明白,他在叙旧,已经在第二段。我们的感情,果然融洽起来了。自第二段至第三段之转入,是非常自然。傅君,蜀人也。你瞧,四川不是正在有叔侄大义灭亲的厮杀一场吗,某先生说四川很不幸。他说看见我编辑的论语半月刊,知道四川“民国”以来共有四百七十七次的内战。我自然无异辞,不过心里想“中国人的时间实在太充裕了”,评论报的佣人就要来取稿了。所以也不大再愿意领略他的章法,而愿意帮他结束第三段。“先生今日来访,不知有何要事?”不过一点小小的事。”他说,打开他的纸包。“听说先生与某杂志主编胡先生是戚属,可否烦先生将此稿转交胡先生。”“我与胡先生并非戚属,而且某杂志之名,也没听见过。”我口不由
16、心狂妄地回答,言下觉得颜有孔子所言“中士杀人用语言”之慨叹。这时剧情非常紧张。因为这样猛然一来,不但出了我自己意料之外,连这位先生也愕然。我们俩都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我们深深惋惜,这样用半个钟点工夫做起承转伏正要入题的好文章,因为我狂妄,弄得毫无收场,我的罪过真不在魏延蹋倒七星灯之下了。此时我们俩都觉得人生若梦!因为我知道我已白白地糟蹋我最宝贵的冬至之晨,而他也感觉白白地糟蹋他气象天文史学政治的学识。(题目为编者所加,有删改)文本二:20世纪 30年代出现了不少的小品文利物。不过,多少有点可惜的是,林语堂办人间世的中心命意,最后仍落实在“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上,与鲁迅指明的“以后的路,本来
17、明明是更分明的挣扎和战斗,因为这原是萌芽于文学革命以至思想革命的”主张大相易趣,倒是与鲁迅所谓“现在的趋势,却在特别提倡那和旧文章相合之点,雍容,漂亮,缜密,就是要它成为小摆设,供雅人的摩挲,并且想青年摩挲了这小摆设,由粗暴而变为风雅了”亦步亦趋。(摘编自吴晓东林语堂的小品文运动)6.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写为报社赶稿,且取稿的人即将到来的紧张状况,为后文作者急于结束与来访者的交谈以便完成稿件做铺垫。B.文章以亲切闲适的笔调叙述与来客寒暄的过程,或概述寒暄的内容,或叙述自己的感受,四个阶段起止分明。C.“我与胡先生并非戚属,而且某杂志之名,也没听见过。”这
18、一打破传统社交规矩的回答使得访客惊愕,展示出作者的直率。D.文章在“此时我们俩都觉得人生若梦”的感慨中结束,表明双方都已觉悟,人生苦短,务实为要,容不得虚与委蛇。7.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中,作者将“恭祝他圣诞一下”和“再请他滚蛋放在一起形成了反差,加之“诞”与“蛋”同音字的运用,产生了幽默风趣之感。B.句中,“不怀好意”是反语,表示并不反感来客,如同荷花淀里水生说女人们是“一群落后分子”一样,都是一种口是心非的说法。C.句中,“不大再愿意领略”表示作者讨厌来客按套路进行的“寒暄”;“愿意帮他”则用委婉的说法表示要采取行动赶快结束这样的“寒暄”。D.句中,
19、作者自认“狂妄”和“罪过”,故意混淆词语的感情色彩,夸大自己说的话给来客造成的不利影响,增强语言的趣性和幽默感。8.文章写到刚开始寒暄之后,紧接着插入“我会客的经验十分丰富”一段文字,为什么要这样安排?(5分)9.请结合文本二中的相关论述,以记念刘和珍君和文本一为例,从选材、立意、语言三个方面人手,比较鲁迅和林语堂两人散文的差异。(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孟子曰:“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吾于武成,取二三策而已矣。仁人无敌于天下,以至仁伐至不仁,而何其血之流杵也?”(节选自孟子尽心下)材料二:虞书舜典又云:“
20、五十载,陟方乃死。”注云:“死苍梧之野,因葬焉。”苍梧者,地总百越,山连五岭。人风婐婳,地气歊瘴。虽使百金之子,犹惮经履其途;况以万乘之君,而堪巡幸其国?且舜必以精华既竭,形神告劳,舍兹宝位,如释重负。何得以垂殁之年,更践不毛之地?兼复二纪不从,怨旷生离,万里无依,孤魂溘尽,让王高蹈,岂其若是者乎?斯则陟方之死,其殆文命之志乎?汤诰云:“汤伐桀,战于鸣条。”又云:“汤放桀于南巢,唯有惭德。”而周书殷祝篇称“桀让汤王位”,此则有异于尚书。如周书之所说,岂非汤既胜桀,力制夏人,使桀推让,归王于己,盖欲比迹尧、舜,袭其高名者乎?又案墨子云:汤以天下让务光,而使人说曰:汤欲加恶名于汝务光遂投清泠之泉而
21、死汤乃即位无疑然则汤之饰让,伪迹甚多。考墨家所言,雅与周书相会。夫周书之作,本出尚书,孔子截翦浮词,裁成雅语,去其鄙事。直云“惭德”,岂非欲灭汤之过,增桀之恶者乎?夫五经立言,千载犹仰,而求其前后,理甚相乖。何者?称周之盛也,则云三分有二,商纣为独夫;语殷之败也,又云纣有臣亿万人,其亡流血漂杵。斯则是非无准,向背不同者焉又案武王为泰誓,数纣过失,亦犹近代之有吕相为晋绝秦,欲加之罪,能无辞乎?而后来诸子,承其伪说,竟列纣罪,有倍五经。故子贡曰:桀、纣之恶不至是,君子恶居下流。刘向又曰:世人有弑父害君,桀、纣不至是,而天下恶者皆以桀、纣为先。此其自古言桀、纣之罪,将非厚诬者乎?(节选自刘知几史通疑
22、古,有删改)【注】书:指尚书。后文的“武成”为尚书中的篇目,叙周武王伐纣之事。材料二中的虞书舜典汤诰泰誓也都出自尚书。陟方乃死:指舜巡狩南方时去世。文命:指大禹。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汤欲加恶A名于汝B务光C遂投清泠之泉而死D汤E乃即位F无疑G然H则汤之饰让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来确的一项是(3分)A.“取二三策而已矣”与“振长策而御宇内”(过秦论)两句中的“策”意思不同。B.“千载犹仰”与“俯仰一世”(兰亭集序)两句中的“仰”意思不同。C.“向背”与“便可白
23、公姥”(孔雀东南飞)中的“公姥”用法相同,都是偏指一方。D.“君子恶居下流”与“物或恶之”(老子)两句中的“恶”意思相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孟子怀疑武成篇的记载,认为周武王极具仁道,讨伐极为不仁的商纣王,不应该出现“血之流杵”的场面。B.周书认为,汤使用武力打败了桀并迫使桀让位于自己,可能是因为汤希望获得像尧、舜那样的高尚名声。C.刘知几不迷信经典。他发现五经所记载的内容,前后有相互违背的地方,并据此判断五经没有是非标准。D.刘知几认为纣的罪名不至于像五经中所描述的那样严重,是后人继承泰誓的虚假说辞,夸大纣的罪恶。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24、。(8分)(1)孔子截翦浮词,裁成雅语,去其鄙事。(4分)(2)世人有弑父害君,桀、纣不至是,而天下恶者皆以桀、纣为先。(4分)14.刘知儿认为“陟方之死,其殆文命之志”,原因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龙门镇杜甫细泉兼轻冰,沮洳栈道湿。不辞辛苦行,迫此短景急。石门雪云隘,古镇峰峦集。旌竿暮惨澹,风水白刃涩。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注】此诗作于乾元二年(公元 759年)冬,即安史之乱发生之后的第四年。诗人准备人蜀,途经龙门镇(今甘肃成县东)。成皋:地名,在洛阳附近。乾元二年九月,叛军史思明再次攻
25、陷洛阳,并占领齐、汝、郑、滑四州。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开头两句点出途中所见的“细泉”“轻冰”并写出栈道湿滑,诗人以此表达行程艰辛之感B.“迫此”句中“迫”“急”形象地写出因为太阳快要下山,诗人着急赶路的急躁焦虑的心理。C.“风水”句与高适燕歌行中的“相看白刃血纷纷”句都以“白刃”写出了成卒的英勇。D.“胡马屯成皋”与姜夔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两句中的“胡马都指敌人的军队。16.全唐诗评论杜诗“以忠君忧国、伤时念乱为本旨”。请结合全诗,谈谈你对此评论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在向游
26、客介绍三星堆遗址时,解说员用蜀道难中“ , ”两句来说明很久以前蜀地就建立了国家。(2)小刚立于泰山之顶等待日出,当看到天空出现奇幻变化时,他不由吟诵出姚鼐登泰山记中关于日出前景象的句子“ , ”。(3)魏晋名士,风流倜傥,雅好长啸。其实“啸”只是一种形式,倨傲狂放才是它的灵魂。“啸”兴盛于魏晋,如“ ”;唐宋时期,文人的啸已经不多了,但仍能听到一丝余音,如“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 I(本题共3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春光融融,渌江书院内,不少游客拿着手机,兴致勃勃地对着一株千年古樟拍照打卡。【甲】这株古樟就是“阳明樟”。【乙】回首历史,公元1
27、507年,王阳明 A 地赶到澡江书院,满身的尘土彰显着旅途的劳顿。被贬官至贵州,途经醴陵,此时他 B ,这是他人生中最为失意的时光,但开放包容的醴陵邀请他在澡江书院讲学。或许,在寂静的深夜,王阳明 C ,最终起身来到古樟前,倾诉心中的都网?如果是,那古樟应该和他进行过一场心灵的对话。因为在讲学时,他是激情澎湃的,一改来时的颓败。从醴陵渌江书院再出发的时候,王阳明或许带上了更多的勇气。在途中,船只遇上大风基,他却毫不畏惧。【丙】他已准备好去接受任何艰难险阻的挑战。机会没有辜负准备好的人。【丁】公元1510年,失意三年的王阳明被召任江西庐陵县令又一次途经醴陵,又一次开坛讲学,又一次来到渌江书院的千
28、年古樟下,他写下了“老树千年惟鹤住,深潭百尺有龙蟠。僧居却在云深处,别作人间境界看”的哲理诗篇。如今,渌江书院的“阳明樟”依然苍劲,那看不见的树根盘扎在大地中,枝叶本已繁茂,仍在至今生长,年年岁岁发新芽。它见证了渌江书院古往今来的变迁,也聆听了久负盛名的“朱张会讲”,更亲眼目睹了城市的日新月异它以密密的年轮为磁盘,储满了丰富多彩的故事。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险夷原不滞胸中,何异浮云过太空。”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A.甲处B.乙处C.丙处D.丁处20.文中最后一段有两句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9、)(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记忆中,学校有个校工詹大胖子。他的主要职务是摇上课铃、下课铃。他就住在门房小屋子里。他屋里有一架挂钟,教务处还有一架。詹大胖子一早起来第一件事便是上这两架钟。喀啦喀啦,上得很快很足,然后才去开大门。他看看钟,到时候了,就提了一只铃铛,走出来,一边走,一边摇:叮当,叮当,叮当从南头摇到北头。詹大胖子还有一件常做的事!是剪冬青树。詹大胖子很胖,但是剪起冬青树来很卖力,他好像跟冬青树有仇,又好像很爱这些树。詹大胖子和学生生活最最直接有关的,除了摇上课铃、下课铃打上课钟、下课钟之外,是他卖花生糖、芝麻糖。我们差不多全跟詹大胖子
30、买过糖。想起五尔定会想起詹大胖子,想起詹大胖子卖花生糖、芝麻糖。詹大胖子就是这样,一年又一年,过得很平静。詹大胖子的铃摇着摇着,钟打着打着,我们的年龄长着长着,便到了小学高年级了。我对五小很有感情。有一年寒假,大雪之后,我到学校去,大门没有锁,轻轻一推,开了。没有一个人,连詹大胖子也不在。一片白雪,万籁俱静。我一个人踏雪走了一会,心里很感伤。21.作者为何重复使用拟声词“喀啦”和“叮当”?为何两者重复次数不同且前者没有使用标点而后者使用逗号?请简要说明。(5分)22.文中画横线部分,如果改成“我们在大胖子的摇铃、打钟中长大”,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
31、根据要求写作。(60分)文人孙宝瑄在忘山庐日记中说:“书无新旧,无雅俗,就看你的眼光。以新眼读旧书,旧书皆新;反过来,以旧眼读新书,新书皆旧。”眼光不同,外物有异,结果迴然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 800 字。2024届高三4月质量检测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题号1234671011121519答案DCBADBBDGCBCC1【答案】D(3分)【解析】D项,“人处在万物之上”曲解文意;“所以人要使天地万物具有人的仁心仁性”于文无据。原文强调人“要把爱给予他人和万物”,并没有说“
32、人要使万物具有人的仁心仁性”。2【答案】C(3分)【解析】A项,“最终产生了天人合一的思想”错误,原文是“天人合一逐渐成为主流观点”;“交流”不符合文意,原文是“交流交锋”,不仅有“交流”,也有“交锋”。B项,“可见他们并不认可天人合一的思想”错误,由原文“讲天人合一,并非把天与人直接等同起来”等表述来看,荀子、刘禹锡和柳宗元是认可天人合一思想的。D项,“体现了中国的文化人格中隐退自足的特点”错误,归有光年轻时在项脊轩中读书是为了考取功名,体现出中国的文化人格中刚健进取的特点。3【答案】B(3分)【解析】B项强调离俗出世正是为了不为流俗所化,保持独立的人格,符合第二种方式。A项,谈论的是“中国
33、建筑”,与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不是一个层面的问题。C项,谈论的是东西方的思维方式的不同,与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不同。D项,谈论的是西方文化人格缺陷的观点,与材料二最后一段论述的观点不同。4【答案】A(3分)【解析】客观地评价,即既要看到这种人格的积极意义,又要看到它的消极意义。积极意义可根据“这种人格的优势是鼓励不断前进,战胜各种困难而获得成功的满足”进行归纳;消极意义可根据“停止向前即是生命空虚”等语进行归纳。5【答案】利用“天人合一”理念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实现强国梦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根据“天人合一”理念调节个人身心,提升公民的境界和个人素养,为实现强国梦提供合格的建设人才;
34、依靠“天人合一”理念,和谐处理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关系,为实现强国梦奠定良好的国家环境。(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即可得2分;(2)第二条答出“调节个人身心”或“提升公民的境界和个人素养”即可得2分;(3)第三条答出“和谐处理不同群体和民族国家关系”即可得2分。【解析】分析“天人合一”理念的当代意义,首先要根据材料,明确“天人合一”的内涵,然后根据这些内涵,结合实现强国梦的时代任务,分析其意义。根据材料,“天人合一”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即人与自然的关系、个人修身养性身心和谐、人际关系和群体关系,这三方面问题对应实现强国梦
35、所需的生态环境、人才队伍和国家环境,扣住对应关系进行阐述即可。6【答案】D(3分)【解析】D项,“此时我们俩都觉得人生若梦”是调侃之语,不是感慨之语,更不表明觉悟。“人生若梦”大词小用,精心设计之作竟如此收场,大有失落感,而无觉醒之意。7【答案】B(3分)【解析】B项,“不怀好意”不是反语,而是大词小用,作者故意将“不怀好意”降意为心生警惕,表示对来客程式化的“寒喧”已有防范;水生说女人们是“一群落后分子”并不是反语。8【答案】是上文“我登时就觉不妙”的自然延伸,回忆以往的经验,具体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担心;提及自己的会客经验,为下文对访客行为的解读、评论等做铺垫;顺叙中有插叙,文章脉络更加清晰,
36、结构更显紧凑;作者以轻松的口吻谈论会客经验,使文章在紧张中增添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每点2分,答对三点得5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具体形象地说明自己的担心”即可得2分;(2)第二条答出“为下文对访客行为的解读、评论等做铺垫”即可得2分;(3)第三条答出“插叙”即可得1分,答出“文章脉络更加清晰”或“结构更显紧凑”即可得1分;(4)第四条答出“增添了一些轻松愉快的氛围”即可得2分;(5)每答出一条得2分,答出三条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情节安排的作用。可从内容、主题和行文结构等方面进行思考。从内容看,借待客经验回答上文“担忧”是原因,同时又借以往的经
37、验引出对寒暄过程的记叙和描写。从主题表达看,这段文字所述为普遍情况,下文所写为特例,突出人物形象的普遍性。从行文结构看,整体上为顺叙,插入回忆,行文有变化,结构更紧凑。9【答案】从选材上看,前者以“三一八”惨案中被害青年刘和珍为题材,可见鲁迅的散文关注时代风云;后者以来访客人无聊的谈话为题材,可见林语堂的散文选材琐碎,脱离时代,以自我为中心;从立意上看,前者控诉段祺瑞政府杀害爱国青年的暴行,痛斥走狗文人的流言,赞颂革命烈士的崇高精神,是文学革命,更是思想革命;后者讽刺读书人会客寒暄的“学问”,以闲适为格调,追求风雅趣味,是一种人生的“小摆设”;从语言来看,前者语言犀利,感情强烈,爱憎分明;后者
38、则语言幽默,颇有情趣。(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关注时代风云”即可得1分,答出“选材琐碎,脱离时代,以自我为中心”即可得1分;(2)第二条答出“文学革命”或者“思想革命”即可得1分,答出“以闲适为格调”“追求风雅趣味”或者“是一种人生的“小摆设”即可得1分;(3)第三条答出“语言犀利”即可得1分,答出“语言幽默”即可得1分;(4)每条中,若只写结论而没有具体的分析内容,不得分。【解析】作答本题,首先分别概述两文的选材、立意和语言方面的特点,因为记念刘和珍君是已学课文,概述只需回忆即可,而文本一是重点要考查的文章,需要深入阅读,准确把握文本。本题
39、答案落在比较两人散文的差异上,需要继续概括,题干指明参考文本二,故可围绕“挣扎和战斗”“文学革命”“思想革命”与“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调”“雍容,漂亮,缜密”“小摆设”等语进行概括分析。10【答案】B D G(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汤欲加恶名于汝”表意完整,故在B处断句;“务光遂投清泠之泉而死”表意完整,故在D处断句;“然则”为凝固结构,与前面句意形成转折,故在G处断句。11【答案】C(3分)【解析】“都是偏指一方”错,文中“向背”不是偏指一方。12【答案】B(3分)【解析】“汤使用武力像尧、舜那样的高尚名声”错,这是刘知几的推断。13【答案】(1)孔子裁掉了多余
40、的话,撰写成文雅的语言,除去鄙陋的史事。(“截翦”“裁”“鄙”各1分,句意1分)(2)世上有杀害父亲、君主的人,但桀、纣不至于这样,天下人却认为恶人中以桀、纣为首恶。(“弑”“是”“先”各1分,句意1分)【评分细则】(1)采分点:“截翦”翻译为“裁掉”得1分;“裁”翻译为“撰写”得1分;“鄙”翻译为“鄙陋”得1分;句子翻译通顺得1分。(2)采分点:“弑”翻译为“杀害”得1分;“是”翻译为“这样”得1分;“先”翻译为“首恶”得1分;句子翻译通顺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1)截翦,裁掉;裁,撰写;鄙,鄙陋;(2)“弑”,杀害;是,这样;先,首恶。14【答案】苍梧之地环境恶劣,
41、舜不会主动巡幸这些地方;舜当时已是垂暮之年,不会前往这些地方;舜的两个妃子没有跟随,舜不会孤身前往。(每点1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环境恶劣”得1分;(2)第二条答出“垂暮之年”得1分;(3)第三条答出“两个妃子没有跟随”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概括文言文思想内容的能力。由材料二第一段中“苍梧者而堪巡幸其国”可概括出第点;由“且舜必以精华既竭更践不毛之地”可概括出第点;由“兼复二妃不从岂其若是者乎”可概括出第点。15【答案】C(3分)【解析】本诗中,“白刃涩”意思是白刃钝涩,表现出戍卒士气的低迷。16【答案】在龙门镇驻兵不利于对阵,诗人对这一无
42、效的军事策略表示不满,体现对国事的忧虑。驻兵军威不振,士气低迷,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士卒在苦寒之地哭泣,诗人借此表达对戍边士卒的同情。(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亦可)【评分细则】(1)第一条写出“在龙门镇驻兵不利于对阵”(“对这一无效的军事策略表示不满”)得1分,写出“体现对国事的忧虑”得1分;(2)第二条写出“驻兵军威不振”(“士气低迷”)得1分,写出“诗人借此表达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得1分;(3)第三条写出“士卒在苦寒之地哭泣”得1分,写出“对士卒的同情”得1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能力。“胡马屯成皋,防虞此何及”意思是胡人的兵马屯扎在成皋,而在远离敌人几
43、千里的龙门镇设防,这哪能与之对阵呢?诗人批评当时的军事部署不当,表达对无效的军事策略的不满。“旌竿暮惨淡,风水白刃涩”,写出驻兵军威不振,士气低迷,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嗟尔远戍人,山寒夜中泣”,写出士卒在荒山寒夜中哭泣,表达了对士卒的同情。17【答案】(1)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2)极天云一线异色 须臾成五采(3)示例:登东皋以舒啸 扣舷独啸【评分细则】每空1分,有错、漏、添字不得分。第(3)题要注意学生所填的句子是否满足朝代要求。【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名篇名句的能力。第(1)(2)题的内容分别出自李白的蜀道难、姚鼐的登泰山记,都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背诵篇目。第(3)题为开放性试题
44、。学生应理解情境,再联系相关篇目的内容作答。18【答案】A:风尘仆仆B:灰心丧气(心灰意冷、黯然神伤)C:辗转反侧【评分细则】每空1分,成语意思符合语境即可。【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第一空,根据后面的语境“满身的尘土”“旅途的劳顿”,可填写“风尘仆仆”;第二空,根据后面的语境“人生中最为失意的时光”,可填写“灰心丧气”或者“心灰意冷”“黯然神伤”等;第三空,根据后面的语境“最终起身来到古樟前”,可填写“辗转反侧”。19【答案】C(3分)【解析】所给的两句古诗意思是一切艰难险阻,就如天上飘浮的一朵朵白云,不留心中,体现出乐观的精神,符合丙处的语境。20【答案】句中,“仍在至今”修改为
45、“至今仍在”;句中,删去“亲眼”或将“目睹”修改为“看到”。【评分细则】每修改正确一处得2分,全部修改正确得4分。其他修改方法正确亦可。【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句子,“仍在至今”语序有误,可修改为“至今仍在”;句子,“目睹”意思是亲眼看到,与“亲眼”语意重复,可删去“亲眼”或将“目睹”修改为“看到”。21【答案】用反复形式都表示声音的连续和重复;(1分)前者重复两次且中间没有使用标点符号,表示校工上钟动作的急迫和稳妥;(2分)后者重复三次且中间使用逗号,表示校工摇铃动作的舒缓及声音的绵长。(2分)【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连续”或者“重复”得1分;(2)第二条答出“急迫”或者
46、“稳妥”得2分;(3)第三条答出“舒缓”或者“绵长”得2分。【解析】本题综合考查反复修辞和标点符号的表达效果。首先,从语境上看,拟声词“喀啦”和“叮当”都是为了表示摇铃声的连续和重复;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重复两次且中间没有标点,这是为了表示校工上钟动作的急迫和稳妥;后者重复三次且使用逗号间隔,这是为了表示摇铃动作的舒缓及声音的绵长。22【答案】原句每个动词都带“着”,强调动作的正在进行,很有现场感;原句反复使用双音节词,很有节奏感;原句的表达更让人感觉到长大的不经意,校工摇铃打钟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原句句式的使用,与上下文的整体风格一致。(每点2分,答出三点得5分)【评分细则】(1)第一条答出
47、“动作的正在进行”或“有现场感”得2分;(2)第二条答出“节奏感”得2分;(3)第三条答出“长大的不经意”或者“校工摇铃打钟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得2分;(4)第四条答出“原句句式与上下文整体风格一致”得2分;(5)每条2分,答出三条得5分。【解析】本题考查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先弄清楚原句在语序、句式和表达重心等方面的特点,再结合改句和原句的不同之处选取赏析的角度,最后组织答案即可。注意到原文的动词都带“着”,这是强调动作的正在进行,很有现场感;原文“摇着”“打着”“长着”反复使用,很有节奏感;原句将不同过程放在一起,强调长大的不经意和校工摇铃打钟与学生的成长密不可分;原句句式与上下文整体风格一致。23【写作指导】材料第一句,是孙宝瑄具体阐述眼光对于读书的影响;第二句话指出“眼光”不同的影响,同时省略号表示材料是不完全列举,给考生很大的思考空间。材料只是一个引子,一种导向,一个由头,意在启发考生对“眼光与认识事物”辩证关系的思考,考生应该以此为基础深人剖析“眼光与认识事物”的内涵及关系。眼光与认识事物,从不同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