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湖南省岳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下】湖南省岳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高一下】湖南省岳阳市名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时量:150分钟 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一是差序格局的等级性。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
2、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二是差序格局的伸缩性。“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而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
3、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三是差序格局的壁垒性。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
4、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材料二:当人们普遍意识到社会急剧转型、农村面貌已经翻天覆地的时候,我们还需要阅读乡土中国,还可以从这样的阅读中得到颇具价值的启示。因为,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一个被称作传统的东西,如果确实符合传统这个词的真实含义,那么,它就不仅仅是一个历史上曾经存在的过去,同时还是一个历史地存在的现在。因此,我们不但可以在以往的历史中追寻传统,而且可以在当下生活的折射里发现传统。今人对
5、于历史的关注和对传统的兴趣,恐怕主要是从这里来的。”费孝通先生在乡土重建中也表达了上述观念:“传统的方式不但有记载可按,而且有现实的生活可查”明白了“传统”的此层面的意义,我们即可重新看待和挖掘乡土中国的当代价值。如在乡土中国中,费孝通提出了乡土社会理论中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日趋复杂的人际关系,但是我们可以继承和发展差序格局理论,聚焦于现实生活中人际关系法则的研究,从现实中发现中国人注重人情与面子的人际交往关系的传统。(摘编自胡成乡土中国与传统文化的重建)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伦理纲常和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
6、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B.差序格局嵌入中国乡土社会长达数千载,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历史惯性,随着时代变迁,其旧有特质也在发生某些改变。C.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的过程中,依然具有启示意义。D.费孝通提出的“差序格局”概念,可能无法适用于当代人际交往,但可以借助其理论,探索中国人重人情与面子的传统。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整体上采用总分总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结构,从三个方面揭示“差序格局”的特点,思路清晰,层次分明。B材料一在论述过程中综合运用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论证方法,不仅使论证具有说服力,而
7、且增强了说理的透彻性。C.材料二的论证思路是:先提出乡土中国具有现代启示的观点,再分析“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关系问题,进而得出结论。D.材料二引用梁治平的话意在论证传统不仅存在于过去,也存在于当下生活,传统可以在历史中追寻,也可以从当下生活中发现。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是以“己”为中心的一项是(3分)A.“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B“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C.“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D.“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费孝通的“差序格局”,但侧重点又有所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
8、(4分)5.请结合材料一的内容,简要分析以下材料中的这一情节如何体现“差序格局”的特点。(6分)红楼梦第四十三回中,贾府众人攒金给王熙凤过生日,贾母出二十两、王夫人和邢夫人出十六两、尤氏和李纨出十二两,其余众人(仆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可见贾府等级较为森严。(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好想叫一声母亲郭华90年前,河北冀县伏家庄村北有棵大槐树。由于树龄年代久远,大槐树的根部形成了一个洞。每当夜深人静,便有一个年轻的女子,脚步轻盈地来到槐树下。兵荒马乱,吃过晚饭,庄稼人便早早地上炕歇息了,河北平原的夜色漆黑而又静谧。她警觉地观察许久,然后弯腰在大槐树根
9、部的洞里放一块土坷垃或一块砖头。她就是共产党员刘玉芳。冀县位于冀南平原腹地,刘玉芳的家是冀南地区党组织的联络地点之一。如果她在树洞里放一块坷垃,代表平安无事,否则代表有情况。放好暗号,她还要再观察一番才悄悄离去。无论是警觉的神情、有条不紊的动作,还是悄无声息的脚步,你绝对看不出这是一个没有上过学、缠过小脚的普通农村妇女。刘玉芳是土生土长的冀县人。1931年,18岁的共产党员李力受党组织派遣,回到家乡冀县,以教书为掩护开展党的活动。因为学校距离刘玉芳家很近,两家彼此经常来往。这个年轻的教书先生讲的一些道理,这对农民夫妻闻所未闻,但事后回味又觉得确实对头。时间长了,他们明白了李力是什么人,共产党是
10、什么党。夫妻俩郑重地向李力提出:我们也愿意加入共产党。在报经中共直南特委批准后,1932年刘玉芳成为冀县历史上第一个女共产党员。这个时候的刘玉芳虽然还讲不出很多道理,也知道自己不能像李力那样,如一盏灯照亮别人,但她有信心做一滴灯油,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1937年8月,国民党军队向南撤退时,在邻县枣强的一个农民家中留下了三支步枪。组织上摸清情况之后,来同刘玉芳夫妻商量,告诉他们,要想拿到这三支枪,需要三百块钱。用不着讲什么道理,刘玉芳夫妇明白这件事的意义,当即表示:“多少钱也要买,卖了房子也要买!”他们卖掉祖传的十二间房,卖得500块现洋,用其中的300块买下了三支枪。望着过去属于自家的房屋,她
11、心里只有一个念头:为了党的事业,家产算什么。在生死关头,她宁可咬碎牙也决不屈服。1940年深秋,刘玉芳住在宏曲村,因为汉奸告密,她被日寇逮捕关押到威县城里。棍棒打、皮鞭抽、灌辣椒水、踩肚子,敌人对这位柔弱的女子用尽酷刑,轮番审讯十多天,刘玉芳始终坚不吐实。八路军在哪里,共产党在哪里,半个字也没有说。最后,经过组织上努力,刘玉芳才被释放出来。这个面容清秀,在许多人眼里似乎手无缚鸡之力的女共产党员,面对生死考验,从来没有眨过眼睛。只要是党分配的工作,不论做什么事,她都用心做好。今天的人们听到“锄奸反特”,一定觉得非常神秘。没错,这项工作不仅神秘,而且惊险。1942年秋天,经历过“五一大扫荡”之后,
12、我们迫切需要打击那些认贼作父的顽固汉奸,净化抗日环境,振奋群众精神。组织上把刘玉芳派回冀县一区担任组织委员兼妇救会主任,负责几个村的锄奸反特工作。那是抗战最艰难的时刻,碉堡林立,敌伪猖獗。别说锄奸反特,能保住自己的安全就不容易。刘玉芳胆大心细,她以串亲戚的名义,走村入户,搜集线索,核实情况。确认无误后,将情报转告敌工队,由敌工队实施锄奸行动。她任劳任怨,一切听从组织安排。1947年冀县一带的土改工作已经完成,局势稳定下来。区委经过研究,觉得刘玉芳没有文化,又是小脚,对于开展新时期的工作有些困难,便动员她回了家。刘玉芳没有丝毫怨言。虽然重新成为农民,但她始终牢记自己和其他农民不一样的地方在于自己
13、是一名共产党员,而且是一名经过战争考验的共产党员。只要是党号召的事,她依旧走在最前列。从1947年回村,到1987年去世,她和所有的农民一样,靠劳动吃饭。40年间,她没有向组织上提过任何要求,没有要过任何待遇,没有享受过一分钱的补助。当年那些和她编在同一个支部,或者经常到她家联系工作的同志,新中国成立后有省委书记,有开国将军,但她没有给任何人添过麻烦。生活困难的年代,也曾有人问她为何不去找找那些老战友,要一点待遇。她说:说到老战友,我第一个想起我的入党介绍人李力。那么有水平,那么能干,那么年轻就担任冀南区的党委委员、武装部长,牺牲的时候才29岁,他向谁去要待遇?我第一次知道刘玉芳,是1982年
14、,那时候她还健在。40年来我心中常常浮现出她的形象。然而,当我真的想要写写她的时候,却查不到她有过什么豪言壮语,干过什么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是,静下心来温习我们党的历史,不就是许许多多诸如刘玉芳这样的共产党员,像母亲一样用乳汁滋润了我们的事业吗?许多村民已经不记得村北有棵大槐树。刘玉芳生前的院子因为没有人住,显得荒凉,但院子里的枣树、核桃树依旧生机勃勃。老人的坟墓就在村子东南角的集体墓地里。穿过一条季节性的小河,一上河沿就可以看到孙辈为她立的墓碑。坟墓旁边有高大的白杨树,树下遍地芳草。在向老人弯腰鞠躬的一刹那间,我心中涌起一阵莫名的激动,好想叫一声母亲!(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
15、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从刘玉芳一个共产党员写到李力等其他共产党员,正是因为有他们,党才不断发展壮大,由此深化了中心。B.文章首尾照应,虽然大槐树消失在许多村民的记忆中,但是刘玉芳的事迹却永远流传下来,她的精神不会泯灭。C.文章主要塑造的是刘玉芳的形象,也简略写了刘玉芳的领路人李力的事迹,两人互相映衬,表现了党员的风格。D.文章详细描写刘玉芳老家和她坟墓的情况,生机勃勃的枣树、核桃树、白杨树和芳草,意在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7.关于文章塑造刘玉芳形象的相关说法,下列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刘玉芳有信心做一滴灯油,一滴灯油表现了她对于革命可有可无的价值。B.文章选取了刘玉芳革
16、命事业中的典型事件,塑造了她生动、感人的形象。C.文章列举了敌人施加在刘玉芳身上的种种酷刑,表现了她的坚贞不屈。D.刘玉芳拿李力和自己对比,解释不求助战友的原因,更突显了她的形象。8.文章开篇没有直接介绍刘玉芳,而是为她安排了一个独特的出场方式,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4分)9.作者是以一个共产党员的身份来讲述刘玉芳的故事的,题目却是“好想叫一声母亲”,作者这样拟题有什么用意?请谈谈你的理解。(6分)二、古代诗歌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楚襄王为太子之时,质于齐。怀王薨,太子辞于齐王而归。齐王隘之:“予我东地五百里,乃归子
17、。子不予我,不得归”太子曰:“臣有傅,请追而问傅。”傅慎子曰:“献之地,所以为身也。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太子入,致命齐王曰:“敬献地五百里。”太子归,即位为王。齐使车五十乘,来取东地于楚。楚王告慎子曰:“齐使来求东地,为之奈何?”慎子曰:“王明日朝群臣,皆令其献计。”上柱国子良入见。王曰:“寡人之得来反王坟墓、复群臣、归社稷也,以东地五百里许齐。齐今使来求地,为之奈何?”子良曰:“王不可不与也。王身出玉声,许强万乘之齐而不与,则不信。后不可以约结诸侯。请与而复攻之。与之,信;攻之,武。”子良出,昭常入见。昭常曰:“不可与也。万乘者,以地大为万乘。今去东地五百里,是去东国之半也!
18、有万乘之号而无千乘之用也。不可。臣故曰勿与。常请守之。”昭常出,景鲤入见。景鲤曰:“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景鲤出,慎子入。王以三大夫计告慎子曰:“寡人谁用于三子之计?”慎子对曰:“王皆用之!”慎子曰:“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王曰:“善。”子良至齐,齐使人以甲受东地。昭常应齐使曰:“我典主东地,且与死生。”齐王谓子良曰:“大夫来献地,今常守之,何如?”子良曰:“臣身受命弊邑之王,是常矫也。王攻之。”齐王大兴兵,攻东地,伐昭常。未涉疆,秦以五十
19、万临齐右壤,曰:“夫隘楚太子弗出,不仁;又欲夺之东地五百里,不义。”齐王恐焉,乃请子良南道楚,西使秦,解齐患。士卒不用,东地复全。(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二)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一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臣请效其说而王且见其诚然也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羊内突的他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质,古代派往敌国或他国做人质,质子制度是春秋战国时期的重要外交策略之一。B薨,是古人对死的一种讳称,礼记曲礼中记载:“天子死日薨,诸侯死曰崩。”C.上柱国,保卫国都之官,自春秋起为军事
20、武装的高级统帅,后引申为一种荣誉称号。D.万乘即一万辆兵车。乘,古时一车四马为“乘”。“千乘”,“万乘”是军事实力的象征。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楚襄王欲返回楚国,齐王阻挠并且趁机索取楚国东部五百里土地。楚襄王向慎子问计,慎子建议楚襄王割地回国,这也是无奈之下做出的暂时让步。B齐国派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五百里东地。子良认为楚襄王作为国君,说话一言九鼎,割让承诺的土地是诚信,再攻打齐国体现楚国的武力。C.昭常不同意楚襄王割地与秦,他认为土地广大辽阔的国家才可以称得上万乘之国;景鲤认为楚国力量过于单薄,需要借助秦国军事力量威胁齐国。D.子良向齐国表明楚国信守承诺
21、的态度,而昭常假托王命守卫东地,加上秦军压境并指责齐国行为不当,齐王心生畏惧,最终无功而返,楚国保全东地。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爱地不送死父,不义。臣故曰献之便。(4分)(2)不可与也。虽然,楚不能独守。臣请西索救于秦。(4分)14.慎子建议楚襄王采用三子建议,请问楚襄王委派给子良,昭常和景鲤三人的任务分别是什么?请简要说明。(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芣苢诗经周南采采芣苢,薄言采之。采采芣苢,薄言有之。采采芣苢,薄言掇之。采采芣苢,薄言捋之。采采芣苢,薄言袺之。采采芣苢,薄言襭之。乡村四月宋翁卷绿遍山原白满川
22、,子规声里雨如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15.下面对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两诗均描写了“劳动”的景象,画面生动鲜明,写出了劳动的欢快与繁忙。B.芣苢在六个动词的变化中,表现了越采越多直到满载而归的劳动过程。C.乡村四月第一、二句是静景,描写了山原河水、杜鹃鸣叫、烟雨飘飘的初夏风光。D.“才了蚕桑又插田”,未必就是实写,而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的忙碌情景。16.两首诗在写劳动场景和乡村景象时,运用的手法及抒发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7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7分)(1)在登高中,杜甫看到峡江秋
23、景,百感方集,以“,”两句抒发自己漂泊异乡、年老多病的无限感慨。(2)李白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明显点题的一句是“”,表现他与唐王朝决裂,体现他傲岸不驯的句子是:“,?”(3琵琶行并序中“,”两句描写琵琶女不愿出场但又盛情难却的矛盾心情。三、语言文字运用(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2题红楼梦给中国古典文学带来了新的甚至可以说是的观念,就是把女人当人,尊重女性。在夫权当道的封建时代,恐怕鲜有男性不傲慢地认为男人比女人高贵一等。而在红楼梦中,我们竟然听到“我见了女儿,我便觉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的的言论;看到那些在现实生活中本就存在的美丽聪明、情韵雅洁的女性,成为曹雪芹笔下鄙弃
24、仕途经济的黛玉、勇于兴利除弊的探春、誓不攀荣附贵的鸳鸯这是多么了不起!这至少说明那个时代有女性( )。红楼梦是悲剧,而且是伟大的悲剧,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和“元迎探惜”,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的伤害。道貌岸然的贾政、忘恩负义的贾雨村、的薛璠这些男人成了社会的主流,而唯一能在心底尊重和平视女性的男人宝玉,竟然成了时人口中顽劣憨痴、无能不肖、行性乖张的纨膏,成了那个时代的“狂人”。18.请在文中横线的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19.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已在自我觉醒,有了一定的反抗意识B.已彻底自我觉醒,有了一定反抗意识C.有了一定的
25、反抗意识,已在自我觉醒D.有了彻底的反抗意识,正在自我觉醒20.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3分)21.“千红一窟”“万艳同杯”是红楼梦第五回中警幻仙姑请贾宝玉饮用的香茶和美酒。请结合小说内容,从修辞的角度对这两个短语加以赏析。(6分)22.除了上述文段中提到的黛玉、探春和鸳鸯,红楼梦中的其他女性也极具个性特点。下列回目名称中空缺的第一个字很好地概括了人物的形象特征,请补写出这个字。(4分)(1)( )湘云醉眠芍药裀(2)( )平儿情掩虾须镯(3)( )袭人娇嗔箴宝王(4)( )晴雯病补雀金裘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千百年来,人们与自然为友,
26、更以自然为师。面对奔腾不止的流水,古圣先贤们各有所感,留下不少名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吕氏春秋尽数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苏轼赤壁赋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中,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赫尔曼黑塞悉达多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请任选一条,或综合考虑,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或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自选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A解析A项,“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误,差序格局
27、与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根据材料一原文“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可知,并非“决定”。2.D解析D项,引用论证的目的分析不准确,根据材料二第二段“我们可以引用梁治平在其古代法;文化差异与传统一文中所说的一段话来印证上述观点”“上述观点”是指“(乡土中国)作者所关注的并非只是当时的农村问题,而是整个中国文化传统问题,是中国文化传统与社会变迁的问题。”3.B解析A项,众星共之展现的就是以“己”为中心。C项是“推己及人”思想表现。D项由“身”到“家”到“国”到“天下”,这是以“己”为中心向外推。B项,“
28、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强调博学固然可贵,但也不能忽视自我反省,不符合题目的要求。4.材料一侧重论述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伸缩性、壁垒性三大社会特征,指出了“差序格局在现代中国转型时期存在新变化。(三大特征1分,新变化1分)材料二侧重从传统文化的重建角度,让人们认识到“差序格局及乡土中国在当代的研究价值和意义。(重建角度1分,价值和意义1分。)5.体现了差序格局的等级性。贾府众人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出钱的多少由长幼,尊卑和上下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和等级秩序决定,这表现了差序格局的等级性。体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贾府的仆人出于王熙凤在贾府强大的权威也出钱,表明差序格局的范围大小依中
29、心势力厚薄而定,这表现了差序格局的伸缩性。(特点2分,分析1分。)解析根据材料一第二段“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和“在传统社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结合题目所给的材料“按照其身份和地位出钱”,可知体现差序格局的等级性。按照情理,王熙凤的差序格局中贾母、邢夫人和王夫人等家人应该是靠近中心的,但贾府的仆人从自身的利益出发,着意讨好王熙凤,把各自的利益放在了前面,“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可知,体现了
30、每个人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差序格局,结合“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可知是因为贾府仆人被王熙凤的大“格局”吸引,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其构成的权力结构也是由内到外一层层递减,这充分体现了差序格局圈子可伸缩的特点。6.D解析意在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错误,刘玉芳老家的枣树,核桃树和坟墓旁的白杨树、芳草并不是展现新时代的美好气象,文章描写这些树、花、草,展现它们的蓬勃之态,是为了烘托刘玉芳的美好形象暗示她的精神犹如这些植物,会扎根生长,影响后人。7.A解析“表现了她对于革命可有
31、可无的价值”错误,文章中说“但她有信心做一滴灯油,让共产党这盏灯更亮”,将刘玉芳比作灯油,目的是生动贴切地表现她对党的事业的帮助。8.文章开篇讲述了“一个年轻的女子趁夜色传递情报的场景,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社会背景,突出了女子的大胆.心细,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勾勒了大致轮廓,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文章先隐瞒主人公姓名,刻意用一个年轻的女子来代指刘玉芳,这种独特的讲述方式营造了紧张、神秘的气氛,给读者留下了深刻印象,让读者对这个女子产生浓厚的兴趣,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每点2分,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结构特点的分析能力。文章的开头,作
32、者选取了一个具体场景来描写,将“一个年轻的女子”趁夜色传递情报的场面生动地描写出来。这样的描写非常具有带入感,将故事发生的地点和社会背景交代清楚,将读者带入了那个特殊的年代。传递情报是一份需要细心和勇气的工作,通过这一描写,突出了女子的大胆、心细的性格特点。而下文也要写到主人公的这些特点,所以这一开头为下文人物形象的塑造勾勒了大致轮廓,也为下文故事的展开做了铺垫。其次,作者在文章开头刻意用“一个年轻的女子”来代指刘玉芳,而不是用主人公的真实姓名,这就给文章的叙述增添了紧张感,将读者带入当时的场景,仿佛置身于事件现场,还为故事增加了神秘感。这样就更加调动读者的阅读兴趣。9.刘玉芳是一个共产党员,
33、她坚守党员的职责,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她牺牲家庭利益,捐献家产;她不怕酷刑,大义凛然,坚守党的秘密;她听从党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完成任务;她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听从组织安排,从不为党添麻烦,不向党要利益。(结合文本概括三点刘玉芳对党的奉献,得3分)但在作者看来,刘玉芳更像母亲,她无私奉献,哺育着党的事业,唤她一声“母亲”强烈表达了对她的无私奉献的高度肯定,对她的感激热爱;以“好想叫一声母亲”为标题更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有很强的感染力。(分析标题作用,答对两点得3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标题作用的能力。文章的题目非常具有特点,好想叫一声母亲是作者在刘玉芳墓前向其致敬时的内心
34、感受。母亲的特点就是无私,为了下一代的成长可以奉献一切。而刘玉芳对党无私奉献的行为就如一位母亲对自己的孩子一样。她坚守党员的职责,为了党的事业、人民的利益,她牺牲家庭利益,捐献家产;她不怕酷刑,大义凛然,坚守党的秘密;她听从党的安排,冒着生命危险,认真完成任务;她心胸开阔,不计个人得失,听从组织安排,从不为党添麻烦,不向党要利益。作者在回顾了刘玉芳的一生后,最后面对刘玉芳的墓碑,对她的一生的评价就是无私。用“母亲”来比喻刘玉芳无私奉献,哺育着党的事业是贴切的,也是对她一生的高度肯定。而从另一个角度看,刘玉芳的无私奉献也是让当代青年人能有如此美好生活的基础,作者以“好想叫一声母亲”为标题,体现出
35、作者对刘玉芳的感激、热爱。同时这一标题也更好地体现了文章的主题-对刘玉芳奉献精神的赞美。最后,这一标题非常生动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好想叫一声母亲”,是刘玉芳的精神感染了作者,让其对刘玉芳充满深深的敬意。10.BDF解析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11.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的能力。“天子死曰薨,诸侯死曰崩”说法错误,礼记曲礼记载:“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12.C13.(1)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2)不能给(东地)呀。虽然如此,楚国不
36、能独自守住东地,我请求向西行前往秦国求取救援。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爱”,吝啬;“送”,送葬;“便”,有利。(各1分,句意通顺1分。)(2)“与”,给、给予;“西”,名词作状语,向西;“索”,求取。(各1分,句意通顺1分。)14.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每点1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文中“王发上柱国子良车五十乘,而北献地五百里于齐”意思是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即子良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文中“发子良之明日,遣昭常为大司马,令往守东地”意思是在派出子良的第
37、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即昭常率兵驻守东地。文中“遣昭常之明日,遣景鲤车五十乘,西索救于秦”意思是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即景鲤西行向秦国求取救援。15.C解析“第一、二句是静景”错误,“子规声里雨如烟”,属于动景。16.米莒重章叠句,反复咏唱,以鲜明轻快的节奏、和谐优美的音韵,抒发了纯真的思想感情,表现了人物的欢快情绪和赞美劳动的主题。(手法1分,分析作用2分。)乡村四月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田野风光和农忙景象,前两句描绘自然景物,后两句叙述农事繁忙,描写了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旖旎风光,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之情。(手法1分,分析作
38、用2分。)17.(1)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2)我欲因之梦吴越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3)千呼万唤始出来 犹抱琵琶半遮面(每空1分)18.前所未有惊世骇俗(振聋发聩)横行霸道(飞扬跋扈)(每空1分)19.A解析按照逻辑,应先“觉醒”再“反抗”,排除C,D。结合小说内容和时代背景可知,红楼梦中处于封建时代的女性还没有彻底觉醒,排除B。故选A。20.示例一: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是“元迎探惜”(l分),无不体现那个时代对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的伤害(2分)。示例二;无论是“千红一窟”“万艳同杯”,还是“元迎探惜”(1分),无不体现才华横溢和人格独立的女性在那个时代所
39、受到的伤害(2分)。21.这两个短语采用比喻(借代)、谐音双关的修辞手法(2分)。以“红”“艳”比喻(借代)小说中众多美丽的女性,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喜爱和赞美(2分);“窟”与“哭”谐音,“杯”与“悲”谐音,一语双关,意味着红楼梦中众多女性的悲剧命运,表达了作者对她们的深切同情,对造成女性悲剧的封建社会的强烈控诉。(2分)22.(1)憨(2)俏(3)贤(4)勇(每空1分)23.题目解读材料围绕“流水”罗列了四条名句,各有侧重地表现了流水带给人们的启示,体现了人对自然的观察、感受和思索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河水飞速流淌,再不回头,喻示时间飞逝、青春难再,人们应珍惜时间,不可枉度光阴
40、。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动也。流动的水不会腐臭,转动的门轴不遭虫蚀,是因为保持运动的状态。比喻常变常新事物只有在运动中才能更新、发展,人们只有在运动中才能获得旺盛生命力。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逝去的水并未真正流失,江水前赴后继永不终结。人的生命虽然短暂渺小,但生命的力量代代接续才是真正的永恒。启示人们乐观看待生命时光的流逝,注重人生沿途的体验,在自然中享受生活、勃发生命力量。河水无处不在。无论在源头.河口,瀑布、船埠,还是在湍流中、大海里、山涧中。对于河水来说只有当下。既没有过去的影子,也没有未来的影子。河水会经过湍流、大海、山涧.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存在的形式,过去不复存在,未来无法预知。喻示人
41、们着眼当下,以切实的体验和行动把握现在,不为过去和未来而焦虑。参考思路四条名句中心相合.均是基于对水的流动性的观察.又同中有异.揭示了流水不同特点映射的哲理。根据题目要求考生可任选其中一条名句,也可结合多条名句综合立意。1.选择:自然万物及人类都平等地直面时间的飞速流逝。认知方面,应顺应规律,坦然面对时间的流逝;行动方面,应珍惜时间,珍视青春,充实自我,绝不虚度光阴。2.选择:“动”是流水不腐的根本原因,具有多重内涵。其一.事物只有不断更新迭代才能取得长足发展,维持现状将会逐步落后,被淘汰;其二,人的生命在于运动,缺乏锻炼将损害身体健康;其三,思想变通才能创新出路,一味守旧将会故步自封。3.选
42、择:我们应保持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一方面,生命不断流逝,但生命的力量代代接续、不会终结;另一方面清风明月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应享受自然、亲近自然,从自然中汲取生命力量。4.选择:每一个当下连在一起组成了永恒。从变化的局部来说,对过去无需挂碍,对未来不必焦虑,唯有当下可以把握;从发展的整体来看,把握好每一个当下,才能更好适应下一个阶段的发展。5.选择+:唯有持续流动、不舍昼夜.流水才能保持不腐,这说明唯有坚持运动,保持频率、养成习惯,才能提高锻炼身体的效果;唯有努力革新,快速更新、持续创新才能不被束缚、不被淘汰;唯有不断与时俱进,才能保持思想不腐。6.选择+:同样的现象,却得
43、出两种不同结论,形成鲜明对比。我们应辩证看待“逝者”。一方面,时间流逝固然可惜,但不可因此而消极度日,而更应积极进取,顺时而为;另一方面,生命流逝,但走过的痕迹不会消失,生命的意义永恒存在。7.选择+:面对时间流逝,其一,要珍惜时间,把握机遇,以积极的行动在有限时间内创造价值;其二,要静心感受当下,把握每一个瞬间,欣赏过程的风景;其三.时间流转未歇,唯有时刻努力做好准备.才能在拐点处轻松切换状态,向下一个阶段过渡。8.选择:水在流逝的同时保持自身充斥新鲜活力;正是在于消和长是发展的两个方面,二者对立统一。人随着青春的消逝,往往也会不断成长、成熟。9.选择;消逝并非永久消亡,而是事物从一个阶段转
44、向另一个阶段,以一种新的形式而存在。应坦然接受时间的流逝,以乐观的眼光期待生活新的一页。参考译文楚襄王为太子的时候,在齐国做人质。楚怀王去世,太子向齐王辞行,请求回国即位。齐王阻止说:“给我楚国东部土地五百里,我就放你回去。你不给我,你就不能回去。”太子说:我有一位老师,我回去问问他。”太子师傅慎子说:献给他土地,这是为了安身啊。因为吝啬土地而不为死去的父亲送葬,这是不义的行为。所以我说献给他土地对你更有利。太子到齐国宫中,告诉齐王说:“敬献土地五百里。”齐王这才放楚太子回国。楚太子归国后,即位为楚王。齐国派出兵车五十乘,来楚国索取东地。楚王告诉慎子说:“齐国使者来索取东地,怎么办?慎子说:“
45、大王明天召见群臣,让他们提出自己的意见。上柱国子良进宫拜见楚王。子良说:“大王不能不给他。大王说话一言九鼎,许诺了万乘大国齐国而又不给,这是言而无信。以后也没法跟诸侯订立盟约。我认为先割让东地,然后再攻打下来。割让土地,这是讲诚信;攻打齐国,这是显示武力。所以我说把东地给齐国。子良出来,昭常进宫拜见楚王。昭常说:不能给(东地)啊!所谓万乘之国,是因为土地广阔才被称为万乘之国。现在失去了五百里东部土地,是丢失了东部一半的土地。这样楚国就只有万乘之名,却没有千乘兵车的实力,这样不行。所以我说不能给它。我请求去守卫那里。”昭常出来,景鲤进宫去见楚王。景鲤说:“不能给(东地)啊。虽然如此,楚国不能独自
46、守住东地,我请求向西行前往秦国求取救援。”景鲤出来,慎子进宫拜见楚王。楚王把三个大臣出的主意都告诉了慎子,说:“我用他们三人谁的计策呢?”慎子回答说:“大王都用。”慎子说:“请您听我解释,而大王将会看到确实应该这样做。大王派上柱国子良率领兵车五十乘,向北到齐国进献五百里土地。在派出子良的第二天,派昭常为大司马,命令他去守卫东地。在派出昭常的第二天,派景鲤率领五十乘兵车,向西到秦国求救。”楚王说:“这方法很好。”子良到齐国去,齐国派使者率领军队去接收东地。昭常回应齐国使者说:“我的职责是守卫东地,将会与东地共存亡。”齐王对子良说:“您来献地,昭常却守卫东地,这是怎么回事呢?”子良说:“我是亲自从我们大王那里接受命令来向您迸献东地。昭常守卫东地,这一定是昭常伪造我们大王的命令,请您攻打他。”齐王大举兴兵攻打东地,讨伐昭常。还没有到达东地的疆域,秦国已经派了五十万大军到了齐国西部边境,说:“你们阻止楚国太子不让他归国,这是不仁;现在又想夺取楚国五百里东地,这是不义。”齐王对秦国的举动十分害怕。于是就请子良向南返回楚国讲和,向西派使者到秦国和解,以此来解除齐国的祸患。楚国不费一兵一卒,却保全了东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