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新北区河海中路居住区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doc》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常州市新北区河海中路居住区规划及建筑方案设计.doc(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本科论文目 录摘 要IAbstractII引 言1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31.1 课题背景31.2 课题目的41.3 课题意义52 国内外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现状62.1 国外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现状62.2 国内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现状73 项目概况93.1 项目设计条件及设计原则93.2 居住建筑的设计原则104 总体规划144.1 场地规划144.2 建筑布局144.3 道路规划145 风格设计165.1 色彩设计165.2 平面布局18结 论20参考文献21致 谢23本科论文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居住区规划已经度过了一个漫长的周期。随着现代人们对物质要求的提高,一种超脱于物质之上的,
2、对生活进一步优化的渴望与追求也在逐渐变大,与日俱增。健康生活,才是每一个现代人所憧憬的。较高绿化率、清新的空气以及居家模式的安逸空间成为了更高的标准。居住区作为城市的重要核心之一,是被城市道路或自然界线所围合的具有一定规榄的生活聚居地,它为居民提供生活居住空间和各类服务设施,以满足居民日常物质和精神生活的需求。我们不断将国外的经验和理论学以致用,引进了一系列相关的居住规划理论,并在实践和应用之中逐步转化为了一套符合我国国情的规划理论,这一举措使当下的规划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以此需求为前提,大批的住宅居住区出现在了全国各地。它们具备当地风土人情、环境优良、功能性强,很大限度的改善了居民们的生活。
3、我们不断优化的居住环境,也进一步促进了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但近几年来,人们的物质与精神需求日益增长,虽然我国现有的居住区建设已经有了很大的建树,但在居住环境等其他指标的建设方面的仍存在不同程度的短板。几乎所有的开发商为了利益都在最大限度追求较高的容积率。居住区中高密度、地绿化已成为了常态,户外活动空间经常被忽视。此般现状,怎样将居住区的规划与人性相结合成了时代难题。在“以人为本”的准则下,建立居住区户外拓展空间,扩大不同功能的活动区域,令更多的居民能够享受舒适健康的“居家模式”才是应该解决的重大难关。关键词:人性化; 居住建筑; 户外空间; 居家模式本科论文AbstractWith the de
4、velopment of the times, Chinas residential district planning has passed a long cycle.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modern peoples material requirements, a kind of desire and pursuit beyond the material for further optimization of life is also gradually growing and increasing. Healthy life is what every m
5、odern person longs for. Higher greening rate, fresh air and comfortable space in the home mode have become higher standards.As one of the important cores of the city, residential area is a living settlement surrounded by city roads or natural boundaries. It provides residents with living space and v
6、arious service facilities to meet their daily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We have continuously applied foreign experiences and theories, introduced a series of relevant residential planning theories, and gradually transformed them into a set of planning theories that are in line with Chinas nation
7、al conditions in practice and application. This move h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the current planning level.On the premise of this demand, a large number of residential areas have appeared all over the country. They have local customs, excellent environment and strong functionality, which greatly imp
8、rove the lives of residents. Our continuously optimized living environment has further promoted the modernization of our country.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peoples material and spiritual needs have been increasing day by day. Although great achievements have been mad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existing
9、 residential areas in our country,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onstruction of other indicators such as residential environment.Almost all developers are pursuing a higher floor area ratio to the greatest extent for the benefit. High density and land greening in residential areas have b
10、ecome the norm, and outdoor activity space is often neglected. Under such current situation, how to combine the planning of residential areas with human nature has become a difficult problem of the times. Under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 the major difficulties to be solved are the establishmen
11、t of outdoor expansion spaces in residential areas, the expansion of activity areas with different functions, and the “home model” that enables more residents to enjoy comfort and health.Keywords: Humanization; Residential buildings; Outdoor space; Home mode引 言我国经济和社会在不断的进步和发展,随之也出现了人口增长进程与经济不再协调的发展
12、问题。对于目前的形势来看,我国属于人口众多、但经济发展不均衡、贫富差距较大的国家,而且我国的福利待遇水平与世界标准相比偏低。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面临着房贷与车贷的巨大压力。每日的进程几乎是单位家单位两点一线式的循环往复。空洞单调的居住环境越来越难以舒缓居民日益增长的压力,积劳成疾似乎不再新鲜,已成了常态。我国在发现社会老龄化趋势严重之际,开放了二胎政策。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逐渐变化,年轻人涌入社会,进入快速发展时期。而高额的房价令人望而生畏,时代的飞速发展以及即将步入“万物互联”时代的科技进步,注定了这一代的年轻人们“不学习新事物就会被淘汰”,压力骤增。现有的居住区环境过于功利化与密集化,在我的家乡
13、经常可以看到大片的楼盘却无一人居住,像是鬼域一般。这种像是模子里倒刻出来的居住区规划,并不能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心理需求。由工作者所构成的大部分居民若得不到一个能够舒缓压力的空间,无疑会使工作效率与身体环境出现重大的问题。每日的疲于奔波不断累积,就是我国“亚健康”的罪魁祸首。而居住区作为居民居住的载体,若能在一些设计与规划方面有相应的改进与设计,无疑能够使这种现象得到相当的缓解。经过这些年的发展,居住建筑的基础功能已经足够完善了。缺陷在于这些功能设计与户外空间比较单一,仅仅解决了居民的居住和流线问题。在舒缓压力以及进入到所谓的“居家模式”有着明显的不足。俗话说“家是心灵的港湾”,但想要居住区给人以
14、港湾一般的感受,除了个人的私有空间“住房”之外,户外的活动空间,绿化以及公共空间也同样重要。合理的户外空间会给居民一种院落感,和身处花园一般的别致感受。而当代年轻人对身心的舒缓、户外运动娱乐的要求越来越高,若这些功能没有在居住区的规划中体现出来,就很难令当下的居住区规模契合工作中居民们的需求。作为建筑设计的最常见类型,居住区规划设计已成为建筑设计重要方向之一。尽管当今各界对居住建筑设计有着相当重视,但落实在实际设计中的其他方向并未做到优化,而是停滞在了现有的阶段。一种基础的居住区设计照搬照套,缺乏针对各种人群的适应性,不管是对老人,对年轻人,以及各种家庭人口都是以偏概全。再加上房地产为了利益的
15、进一步密集化与利益化,导致建筑设计的实际表现效果并不理想。如何提高工作者居民们的群体生活质量,如何做好当代建筑设计的进一步深化探索成为需考虑的主要问题。因此,本次设计对适应化以及私有,公共空间的着重研讨,具有一定研究意义。将适应化理念用于居住建筑的规划设计,可以为不同种类的居民老提供更契合,更体贴的舒适与便利,使得各类人群享受到居住区“规划”二字中所包含的高质量生活。下文将在以上理念的基础上,阐释居住建筑所需遵循的基本原则,并提出对于“居家模式”的针对性设计以及原则等。1 课题背景、目的及意义1.1 课题背景放眼过去的半个多世纪,我国在居住区规划设计这一领域已经有了很大建树。我国居住区规划的发
16、展历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而是一条曲折而悠远的伟大道路。真正意义上作为中国起点的住宅发展史应该起源于上世纪的1949年,新中国的建立。当时的中国对于住宅建设的经验与理论极为缺乏,在建国时期出台的新制度的干预下,住宅的建设规划走向了新时期。早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住宅设计大多以起居室为中心,以此向外延展,进而组织其他空间。这一时期的建筑由于技术和限制等原因,大多数为低层,就地取材,砖木结构居多,一些小部分重点建筑为钢筋混凝结构。随着自然灾害等一些列因素影响,我国出现了最早期的简易住宅,不分地区与条件的缩小了建筑物的开间、进深。厨房及厕所的尺寸也极小。这一时期常用“浅基薄墙”的理念和措施。当时人们的
17、生活需求已经超过了当时房屋的基本要求,而那时的建筑形式也较为简陋。如上海市首批建造的2万户工人住宅,平面为二层宿舍式。这种套型基本只有一室,极少部分会出现二室。较为著名的例子有“筒子楼”。此时都是一梯多户,居民之间共同合用厨房。而卫生间则设置在建筑的底层。随着时代变迁,我国大城市的土地资源因为发展建设而逐渐缺乏,这时期人们对于住宅的需求量大大增加。早期的低层住宅的土地利用率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基本的居住需求,我国开始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首先建立了第一批高层住宅。而这一举措也大幅度促进了我国对高层建筑设计与理论的深入探索。从大观上讲,高层建筑是城市建筑发展的必须形态,对土地的节省与利用有着重大突破。但
18、由于建筑标准等其他因素,这时期的居住条件依旧较为简陋,过度追求土地利用率,功能不健全。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而这一状况在之后逐步改善,由于我国人口的控制计划,导致家庭人口随着划分日益小型化。因此在相同户型的条件中,每人均得的居住面和之前相比较有了很大进步。这时的人们开始可进入到规划阶段,逐步划分住宅内部,对平面空间进行规划。在这样的进程中,人们逐渐将用餐地点移出居室。这种移出的“小方厅型”类型住宅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这种户型的本质变化,是将住宅内的交通空间放大,留下放置餐桌的“小厅”,这时的交通空间发生质变,这是中国早期对“食寝分离”的大胆尝试。此时期住宅系列化逐步成套,强调参数以及规模,定型不
19、同类的组合体。本质上加大进深,缩小面宽,达到节约用地的目的。而21世纪以来,我国住宅设计的追求已经从“量”转“质”,由“粗”转“精”。套型,户型模式内容逐步丰富,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适应性、舒适性,解决居住安全性等问题。住宅充分利用各个空间、节地节能、出现了众多手法来改善居住条件,甚至从能源和地方风貌方面作出突破,在新结构材料应用等方面做出了很大建树。通过对半个多世纪以来住宅建设的发展历程的分析,我们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居住建筑和居住环境的发展建设水平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并涉及社会文化、地域文脉、民俗风情等客观因素。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认识到,由于地域发展的不平衡以及同一时空条件
20、下不同层次需求的并存,历史的真实实际情况并不像在纸上描述的那样明确。1.2 课题目的本次题目来源于学生实习企业,目的在于了解现代居民多元化的生活方式、行为特点,学习居住区建筑的功能与流线的组织方式,综合提高对建筑的功能空间关系、建筑与场地环境的组织关系等以及设计构思、设计意图的表达能力和专业综合素质。在本次毕设中,我将运用所学的居住区规划与设计方法及原则,结合城市规划原理、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中的理论知识,对江苏省常州市河海街道金城花苑地块进行总体规划设计,从而掌握居住区规划设计基本原则及方法,了解当前该居住区规划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次设计就是我动手实践的根本,将实习之中所学
21、与校园所学的理论与操作相互结合,达成所愿。1.3 课题意义居住区规划侍卫满足居民在居住、休憩、教育养育、交往、健身甚至活动等活动的居住生活方面的需求,并对此进行科学、合理。用地恰当的空间安排。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以及丰富便捷的娱乐方式,最大限度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从而满足居民需求。竭力去营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1。良好的居住区规划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城市面貌,在适应大量住宅建设的同时还能使居民的生理和心里得到满足。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做到将“人文关怀”的情感融入,感同身受的体会居民的身心,在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加以整合。本次选
22、题的目的在于通过居住区规划设计,最终营造出一个相对完美“居家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的“我们”不再抱着手机蜗居家中,而是拥有一个积极向上的心态,每日饭后能够户外运动,自我调整。最大限度的缓解压力,释放负面情绪,以全新的状态和更好的激情来迎接之后的全新挑战。而这种健康的“居家模式”所带来的解压效果也能为祖国的年强血脉增添力量,使人们各司其职,拥有更好的精神面貌与状态。对于亚健康等身体状况也有所改善。优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民生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和文明发展。2 国内外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现状 2.1 国外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现状居住区规划设计作为人类建筑史的主干,其领域在世界范围内也同
23、样炙手可热。欧洲地区以及国家,主题为住宅私有化。居住区的形式风貌百家争鸣,其色彩以及装饰特点并不统一,各不相同。但也正因为如此,多种多样的居住区组合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欧洲地区建筑面貌。而且由于这些建筑的体量以及形式上或多或少有异曲同工的地方,十分相仿,所以他们的房屋与房屋之间存在着很高的互动性,构成一种生动、活泼的居住区环境景观。即便是在欧洲大面积兴建的居住区中,建筑形体及其相互组合、建筑各个方向立面的不同变化也同样是他们规划的侧重点。这些建筑室外空间表现出高度的灵活性。其室外空间完全由居住建筑围合而成,这是他们景观所重点表达的场地。 而德国的居住区规划则与之不同,其建筑规划的主要风格体现在布局
24、的灵活多变上,这一优点也间接构成了多种多样、形式不同的室外空间。这样的奇异设计给人以不同角度的视觉冲击,从而通过人们的视觉来影响其内心感受,以此为媒介往往能够产生与众不同,多彩丰富的景观效果。 自然环境的原本展现才是德国居住区规划之中始终贯穿如一的主题。地形地貌的合理运用,以及场地之中原有的植被覆盖,都能成为他们营造环境景观的秘密武器。这样的设计方法能够很大限度上保证自然环境的持久性,避免人为因素的改变和破坏。同时这种规划方式也能够通过自然环境以达成调节气候的极佳效果。由于中国人口数众多,与中国相比,国外最大的优势在于人均土地占有面积较大。也正因为如此,他们的相关开发商和设计师十分注意运用较为
25、新颖的技术与材料,能够高瞻远瞩的对居住环境做出超前的调整,以保证其舒适性和灵活性。这种做法重点体现在某些新型生态技术和生态材料的应用上,以上的新颖方式相互结合,营造出设施健全完善,景观耐看实用的居住区环境,值得学习与借鉴。不仅如此,德国在居住区景观的规划设计中往往以居民的决策方式来决定该规划设计的可实施性。居民能通过众信箱,邮件等方式提出意见,而设计部门也定期举办相应的听证会,较为及时的接收居民意见,这样的方式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而且能使该居住区规划之中的环境景观参照更契合居民的需求。德国的居住区景观设计风格极具特色,从形式上看,抽象的纯粹的几何形式与自然、自由的风景结合在一起,使环境景观
26、既具有自然风景的活力与动力,又赋予景观以意义和秩序。2.2 国内居住区规划设计发展现状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乡村的建设水准都在不断提高,进程加快。近些年来,大量的居住区不断建设,算是满足了人口增长的需求。但这些居住区的档次与水准参差不齐,导致我国居住区规划设计中存在着各种问题。开发商主要以利益为主,居住区的建设往往只注重数量,忽视了人们生活的实际需求。其中较为常见的例子如绿化率不足;片面追求绿化反而忽视户外空间生态化;户外活动场地严重缺失,没能营造出良好的室外活动氛围;场地位置不佳,利用率较低等等。 我国的居住区规划理论上已经达到了较高水准,中国从来不缺少优秀的设计师,但落在实际当中,往
27、往过于利益化与功利化。居住区规划只重形式,禁不住居民在其中活动的仔细推敲。很多景观设计往往只是“摆着好看”,其位置并不能供多少人使用,沦为纯粹的观赏品。大块的活动场地往往看似华丽,但并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居民们并没有获得良好的室外生活。 居住区规划之中除了户型应对不同年龄段人口的适用性之外,室外环境景观更是重中之重。居住区活动公共空间规划的目的在于给居民提供一个户外活动、饭后休憩、散步闲谈的逗留场所。这意味着活动场地要做到舒适,安全,同时还要便于居民们在其中“赏景”,所欲居住区的活动空间一定要做到美观丰富。做常见的偏差在于小区景观的图纸表现极为美轮美奂,但在实际的建设之中设计师并未亲临场地与施工
28、队相互协商,同时开发商不原意注重这些没有太大实际收益的部分,缺少对于其中细节以及合理性的思考。这就造成两面不平衡的严重问题,施工队在实际施工时不能领会设计者的用心良苦,白白浪费了图纸上的深刻思考,现实中所做到的户外空间利用率不高,其景观的美化与观赏性也并不理想。 3 项目概况3.1 项目设计条件及设计原则3. 11 项目设计条件本项选址目位于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和河海中路的某居住区地块。该项目的选址如图3.1所示。图3.1 项目选址该地块周围环境优美,交通便利。西邻新澡港河,北临中央公园。周围有诸多公交站点,场地交通便利,可到达性较强。用地周边还规划有商务中心、浙江大学常州工研院和医院等多种公共
29、服务设施,具有较为成熟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城市生活氛围较为浓厚,比较适合上班族居住。根据之前在常州出差时候的实地调研,我发现此项目的周边同样有着几个其他的大体量住宅区。而这里的大多数人在居住区附近的周边地域企业工作,与这一地块的地缘关系紧密。此居住区的绿化区域,在围合手法上存在着重大问题,而且现有的建筑功能比较单一,设施较为老旧,流线单调好像停车场,没有轴心设计。而且该居住区的地块功能并不健全,缺少娱乐设施和室外活动场地。3. 12 项目设计理念为满足该地块居民的需求,现在此重新进行居住区规划设计。第一,改善该居住区单调而划一的户外空间。综合场地现状,同时结合环境景观构成新的公共空间,提出以下
30、几点设计理念:通过合理利用场地营造一个舒适的“居家模式”,优化户外环境以及景观质量;科学的选择楼栋形式,丰富居住户型等,满足居民不同的心理和生理需求。本文从居住建筑的几个角度出发:楼盘布局、道路规划、公共空间、流线和居住空间等方面,最大可能满足当代居民在生理心理上的需求,对人性化、“居家模式”以及细节设计的要求更为严格。综合考虑合理规划,从居民的实际需求出发进行全面设计18。3.2 居住建筑的设计原则3. 21 户型结构设立居住空间是居住区设计的主要部分,户型定位是否准确,以及户型设计是否科学合理是事关项目成败极为关键的因素。由于众口难调,可以设立多种类的户型并合理构成楼盘提供选择,以满足不同
31、人的需求。在保证采光良好(日照间距)、动静区域分开、公私区域分开、干湿区域分开、主次区域分开以及“两向通透”等必要条件的基础上,我们可以进一步进行不同种类的优化,以此增添更多的选择17。除了面积大小的多档次户型之外,在规划设计中应该为不同的居民结构、不同消费阶段而设计出合情合理化的户型。由于本次设计主要服务人群为上班族,所以划分出来的构成并不多。首先有类似于我们刚刚毕业步入社会的学生党,以及两人同居或已婚的核心家庭,再加上二代同堂,以及小孩子较多的家庭。那么首先从核心家庭构成角度考虑服务于中年龄段,核心家庭所采用的户型。这种户型适合二到三人居住,其样式如图3.2所示。图3.2 核心家庭户型样式
32、这种户型较为灵活,对情侣或者夫妇来说说完全可以将次卧改为书房。户型中预留的阳台有助于居民更好的眺望居住区全景,或者种植些许盆栽,培养生活情趣,缓解压力。服务于“两代居”家庭的户型应该优雅浪漫。为二代同堂或者小孩子较多的家庭,其提供的住宅则应该温馨亲切。比如这种客厅以及主次卧全向朝阳的户型,有助于家庭中每个成员的身心健康。其样式如图3.3所示。图3.3 多代家庭户型样式应对着不同经济成本,不同家庭成员的数量,做出最为契合的选择,才是居住区规划之中应该做到的精髓所在。对于不同楼盘之中,我们可以根据户型之间的形状相互契合,组合出不同家庭所需要的最适合的户型。这样做不仅有益于经济成本的节约,也有利于土
33、地利用率的上升,可谓一举两得。对于我们这种即将步入社会的学生党,对于一人或者两人合租,同样有着相对应的,较为小巧精致的户型选择。这种组合型的楼盘户型,其中增加了一种额外户型便于几人合租,更为方便。其样式如图3.4、3.5所示。图3.4 不同户型组合楼盘样式(1) 图3.5 不同户型组合楼盘样式(2)这种做法便于不同年龄的居民以及不同人口构成的家庭得到更好的抉择。户型作为居民每日休憩时间最久的地点,其规整与标准化影响着居民的身心健康,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至关重要的一环。3. 22 户外空间设计在忙碌而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中,大多上班族群经常会出现迷茫与无力感,心理脆弱者甚至能体会到深陷泥潭的无助感受。
34、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除了要保证生理层面的舒适度外,还应当考虑居民的心理需求。通过相应的人性化设计使其心理得到相应满足。在设计中要注意户外活动空间,诱使蜗居在家中的居民勇敢地走到室外,加大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性,呼吸新鲜空气,排解压力。这样在生理层面达到舒适的同时,也可将居民内心的空虚与迷茫排除在外,使平日工作上积累的压力得到舒缓。由于居民之间的个体差异,在规划设计中的公共活动空间时,要注重差异化的处理方式,其中包括色彩元素、建筑材料和空间尺度等,我们可以进行设计位移空间,包括走廊、过道等,设置休息座椅,确保居民有散步之后的休憩处,闲谈交流的便利场所,以及欣赏绿化,观察水景的绝妙场所19。 4 总体规划
35、4.1 场地规划场地规划设计是居住区规划设计中针对基地的总平面设计, 根据项目设计的功能要求以及规划的设计条件,从而在这些规范的基础上人为的设计安排,将各个构成要素紧密相连,不脱节于项目主题。场地设计不仅将基地利用率大大提高,同时又科学性的将场地中的各要素串联。这一部分将住宅与户外空间融合为一个有机体,构成上文所提到过的“居家模式”。保证流线做到合理有序,空间做到最大利用,经济与社会效益进一步提升。居住区内居民生活质量的好坏比重很大取决于场地规划,场地规划程度直接影响了到居住区的层次高低。我在设计中将整个场地中的楼盘划分为几个区域,分别有着相应的院落式场地设计,同时整体又有着相应的中轴场所设计
36、,串联整体,加强各要素之间的联系20。4.2 建筑布局各个楼盘布局保证太阳光照,间距符合国家日照标准。为居民提供阳光向上的格调氛围,营造出一股“居家”的院落感。同时在流线的方面做到流畅顺通,无干扰。对居民视野方面,楼盘之间排布做到无遮挡,尽量做到在不同角度能欣赏到不同的居住区景观。各个楼盘如院落一般别致排布令居民产生探索的欲望,同时区域的色彩划分以及绿化设施能激发居民轻快清爽,健康向上的精神劲头,舒缓平日在工作中积累的压力。4.3 道路规划道路交通组织是住宅小区规划的关键,其不仅与小区建筑的通达性息息相关,其走向和选线也对规划设计的相关布置大有影响。道路是居住区驱赶之间的血脉,以此运转而四通八
37、达,对于整个设计而言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道路交通的组织要保证合理运用场地内的各种交通流线,避免相关人流、车流合路,将最基本原则“人车分流”贯彻到底。根据初步确定的建筑构筑物布置,进行道路、广场、停车场和出入口等交通设施的具体布置,调整总平面图中的建筑布置。本次设计车行道路系统简单清晰,通过入口处的地下停车场进行人车分流,场地内设有消防环路和消防扑场地,能够有效地防止意外和危险的发生。本次的设计思路为“居家模式”的建立和构成。放松与解压是本次设计的核心理念,而“咬了一口的苹果”这种理念是在思考的时候偶然达成的。本次的路网设计主要是以圆环与地块之间的相互围合,相互交叉为雏形,从而排列出楼盘所在的序
38、列位置,相互交错摆出更有视觉冲击力的全新视角,预计达成让居民在每一个角度都对这个居住区有着不同的认识和理解,吸引住户有更好的户外生活。初期楼盘摆布如图4.1所示。图4.1 楼盘位置布置5 风格设计5.1 色彩设计色彩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也同样十分重要,色彩传达给人的是一种心理的暗示,人们通过色彩的变化而改变自身的行为,通过视觉的色彩从知觉、情感和记忆,思想,意志和象征的反应和变化是极其复杂的。在景观里,色彩带给人们的感受是极其丰富的,色彩中的冷暖色调可以营造出宁静和喧闹两种不通的氛围,色彩能够反应出环境自身的特点进而赋予其灵魂。本次设计对于楼形的建模和色彩,根据不同的组团划分出了不同的种类。整体
39、色调偏向亮色,但并不浓郁。最高的楼盘整体为黄色,其中夹杂着淡褐色作为对比色。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压住其他楼盘的色彩,不显得喧宾夺主。其样式如图5.1所示。 图5.1 26F楼盘样式其他三种楼盘颜色为蓝色、橙色、淡黄色。由于6F的楼盘在整个场地之中遍布最多,所以采用较为活泼的橙色,其样式如图5.2所示。 图5.2 6F楼盘样式11F楼盘位于整个场地的边缘,共四栋,采用了淡黄色,与其周围的橙色6F小楼相互辉映,给人以融洽而活泼的感觉,其样式如图5.3所示。图5.3 11F楼盘样式18F楼盘共三栋,如羽翼般围绕了整个场地的左侧,与右侧的26F楼盘称相互对应之势。与前面的几种楼盘不同,这种采用了蓝为对比色
40、,融洽而不突兀的增添了整个场景的对比度。其样式如图5.4所示。图5.4 18F楼盘样式本次设计的主题是和谐与轻快,悠然和谐的色调是解压的最好良药,意寓带动蜗居家中不愿外出的居民甩开懒惰,出门散心,拥有良好的户外健康生活。5.2 平面布局平面布局需要明确功能分区,合理确定场地内建筑物以及其他小品、要素之间的空间关系。一个好的居住区设计需要各个部分以及构成要素完美融合,相辅相成,不能出现“鹤立鸡群”的怪异突兀感。规划二字除了突出主题之外也代表着画风融洽合一,秩序井然。平面布置方案作为规划设计之中最直观的表现手法,更有着需要特别注意的要点。平面布置方案在规划设计的不同阶段往往有着不同的侧重点:比如在
41、规划方案的初步阶段,重点强调的应该是建筑全体的组合排列,融洽划一。继而需要考虑的是规划设计中功能的健全以及分区,最后要从整体大局观看整个设计的环境形象。除以上的几个要点之外,更应该注重按照各地技术规范,充分考虑各建筑单体之间的日照间距、消防间距、建筑退让等方面,以确保规划方案可操作性。本次设计在平面布局中,注重功能与流线的组织关系,以圆弧和曲线的交叉融汇作为路网的延展,在四通八达,视野开阔的前提下进一步增添了趣味性,让居民在居住区中的不同位置有不同的观景体验。再加上楼盘之间的交错布局,能够产生置身在自家院落之中的拥有感和满足感。整体的平面布局呈现出半围合的状态,并不会给人以压抑的视觉体验。几种
42、色彩不同的楼盘在事业的几个角度交相辉映,注重景观以及散步小路,绿化之中“曲径通幽”的小径设计。减短出入口的行走流线,有效的缩短外出时间,提高效率。结 论在建筑事业蓬勃发展的今天,居住区规划设计理应得到相应的变革与改进,需要建筑设计人员了解当前居住建筑设计的类型以及风格,并遵循其特定的原则,有意识的进行调整。一个好的居住区规划设计,应该为居民提供便利的生活以及丰富便捷的娱乐方式,最大限度追求高质量的居住环境,从而满足居民需求。竭力去营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自然的居住环境。良好的居住区规划完全可以形成一种精神的城市面貌,在适应大量住宅建设的同时还能使居民的生理和心里得到满足。在建筑设计中,我们应该做
43、到将“人文关怀”的情感融入,感同身受的体会居民的身心,在设计上要充分结合居民的生活习惯、行为特点,加以整合。最终营造出一个相对完美“居家模式”。优质的居住区规划设计有利于提高民生水平、创建和谐社会,促进我国经济和文明发展。在当今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如何有效通过居住区规划设计来舒缓居民压力,保证生活质量已经为了热点话题。居住区规划设计中的人性化设计,户外空间以及私人空间仍需高度重视。所以对其设计进行探讨,具有极大的现实意义,尤其是节奏越来越快的都市生活,居住区规划设计会越来越收到重视。能够给居民提供一个温馨的居家场所,务必重视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方方面面,竭力营造一个安全温馨、舒适自然的居住环
44、境。 参考文献1 徐凯.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的探讨M. 江西: 江西建筑出版社, 2015.5:4-42 于富昌. 住宅建筑规划设计创作与节能M. 南京: 南京建工出版社, 2016.3:12-203 杨玉玲,李英利,秦红利. 住宅建筑户外设计M. 上海: 上海建工出版社, 2017.4:15-174 赵义湘,张巍,江迅. 住宅建筑中的建筑节能设计M. 上海: 建筑工人出版社, 2016.8:2-45 陈鲛. 新中式风格居住区景观深化集J. 建筑学报, 2018, 4(3) :18-206 梁丹青. 不同居住区规划原理与设计方法案例分析J. 地产规划师, 2018, 4(2) :77-847 黄
45、少杰. 浅谈小区景观设计中的传统园林应用J. 南方建筑, 2017, 6(3) :12-158 夏有才. 浅析居住区景观中的绿化设计与布置J. 城市规划, 2017, 8(4) :25-269 田宝. 居住区道路绿化景观设计探讨J. 中州煤炭, 2018, 5(2) :10-1110 戴复东,戴维平. 试论以人居环境学的系统思维实践景观设计J. 世界建筑, 2019, 1(3) :15-1811 尤洋阳. 公寓交流空间的研究D. 昆明: 昆明理工大学, 2016:15-1712 桑雨岑. 公共空间设计研究D. 重庆: 重庆大学, 2017:25-2613 陈一全. 既有居住建筑节能改造存在的主
46、要问题对策J. 建筑节能, 2017, 8(4) :38-4214 杨柳. 既有居住建筑综合节能改造施工特点及施工技术J. 科技创业家, 2018, 8(10) :21-2215 王鸿宇. 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计算探讨J. 山西建筑, 2018, 5(8) :33-3416 石俊龙,程大磊,林晓波. 居住区景观项目案例详解J. 北方建筑, 2017, 2(1) :23-2417 B-Schulte-Fortkamp, A Fiebig. Soundscape Analysis in a Residential Area: An Evaluation of Noise and Peop
47、lefs MindM. New York: Acta Acustica United, 2006.10:875-88018 L Wen. Approach on Environment Design outside Residential DistrictJ. Journal of Northeast Forestry University. 2018,12(8):30-3219 GO Maupin, D Fish, J Zultowsky, EG Campos, J Piesman. Landscape ecology of Lyme disease in a residential area of Westchester County, New YorkJ. American Journal of E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