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98-2019 道地药材 第98部分:安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020.98-2019 道地药材 第98部分:安苓.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1.120.01C 23才J体标 准T/CACM 1020.982019道地药材 第98部分:安苓Daodi herbsPart 98:Anling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T/CACM 1020.982019前 言T/CACM 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 部分:标准编制通则;第97 部分:宣木瓜;第98部分:安苓;第99部分:广陈皮;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 T/CACM1020 的第98部分。本部分按照 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
2、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安徽中医药大学、无限极(中国)有限公司、 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彭华胜、黄璐琦、郭兰萍、詹志来、程铭恩、杨莓、尹旻臻、产清云、郭亮、 余意。758T/CACM 1020.982019道地药材 第98 部分:安苓1 范围T/CACM1020 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安苓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 量特征。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安苓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
3、。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 术语和定义T/CACM 1020.1201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安苓 anling产于以安徽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金寨、霍山、岳西、潜山等地区向阳砂土缓坡地的茯苓。4 来源及形态4.1 来源本品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 Poria cocos(Schw.)Wolf 的干燥菌核。4.2 形态特征茯苓多为不规则的块状,球形、扁形、长圆形或长椭圆形等,大小不一,小者如拳,大者直径 20cm30cm, 或更大。表皮淡灰棕色或黑
4、褐色,呈瘤状皱缩,内部白色稍带粉红,由无数菌丝组成。 子实体伞形,直径0.5mm2mm, 口缘稍有齿;菌管单层,孔为多角形;担子棒状,担孢子椭圆形至 圆柱形,稍屈曲, 一端尖,平滑,无色。5 历史沿革5.1 品种沿革茯苓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云:“一名茯菟。生山谷。”名医别录记载:“生太山(今 泰山)大松下,二月、八月采,阴干。”此时开始出现茯苓产地的记载。南北朝时期本草经集注759T/CACM 1020.982019记载:“今出郁州(今江苏灌云),彼土人乃故斫松作之,形多小,虚赤不佳。自然成者,大如三、四 升器,外皮黑细皱,内坚白,形如鸟兽龟鳖者,良。”本草经集注对茯苓外观性状进行了描述,且
5、 产地变迁至郁州(今江苏灌云)。唐代新修本草云: “今太山亦有茯苓,白实而块小,不复采用。今第一出华山(今陕西华 阴),形极粗大,雍州(今陕西长安)、南山(今陕西武功)亦有,不如华山者。”可见,唐代华山所 产茯苓质优。宋代本草图经曰: “生泰山山谷,今泰、华、嵩山(今河南郑州)皆有之。出大松下,附根 而生,无苗、叶、花、实,作块如拳在土底,大者至数斤,似人形、龟形者佳。皮黑,肉有赤、白二 种。或云是多年松脂流入土中变成,或云假松气于本根上生。”该书开始提到茯苓没有苗、叶、花、 实,生长在地下,同时文中附有兖州茯苓、西京茯苓两幅图,当时茯苓的形状及生长环境符合安徽 中药志对茯苓的描述,产地变迁至
6、泰山、华山、嵩山。明清时期茯苓产区变迁至云南、贵州、安徽和浙江。明代本草蒙箜记载: “近道俱有,云 贵独佳。产深山谷中,在枯松根底小如鹅卵,大如匏瓜,犹类鱼鳖人形,并尚沉重结实。四五 斤一块者愈佳。久藏留自无朽蛀。”该书认为云南、贵州茯苓质量好。本草原始也记载了茯苓产 地:“生大松下,今以云贵出者为佳。”清代植物名实图考曰: “皮润细,作水波纹,极坚实。 他处皆以松截断,埋于山中,经三载,木腐而茯成,皮糙黑而质松,用之无力。”清代滇海虞衡 志曰:“自安庆茯苓风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该书记载了云苓减少,产地转移至安庆,称 其为“安苓”。清光绪年间霍山县志记载: “相传道咸以前,潜人来霍兴种
7、,独擅其利,每百 斤值钱十千、二十千(时银)不等,茯苓一物畅行海内,几与芽茶(指霍山黄芽名茶)齐名,然皆 人力兴种。”县志中提到了安庆潜山人来霍山种植茯苓,进行交易。清末安徽大别山区开始盛产栽 培茯苓。民国时期,云南主产野生茯苓且量少,人工栽培茯苓集中在安徽大别山区一带,并称为“安苓”。 增订伪药条辨云:“惟云南产,天然生者为多,亦皮薄起皱纹、肉带玉色、体糯质重为最佳,借乎 出货不多。其他产临安、六安于潜者。”提到云南茯苓量少,以野生为主,其他产地有安徽六安和浙江 临安。药物出产辨云:“以云南产者为云苓,最正地道产安徽省者名安苓。”将云南产茯苓称 为“云苓”,安徽产的茯苓称为“安苓”。岳西县志
8、记载:“明朝中叶,汤池、五河、菖蒲(地名) 一带即有生产。清末至民国年间,生产处于鼎盛时期。”岳西即今安徽安庆岳西,表明明代该地即有茯 苓栽培,清末至民国年间,茯苓生产多。药材资料汇编记载:“家种主要产区为安徽之岳西、潜山、太湖、霍山、金寨等县,以安庆与 六安为集散地。”由此可知,栽培品种主要集中在安徽安庆和六安的大别山区附近。药材学记载: “以云南、安徽、河南、湖北、河南等省出产为最多,其他浙江、江苏、东北等亦产。其中以云南临安 产的云茯苓为最好,多为野生;而安徽则以人工栽培者为多而好,称为安苓。”同时也提到安 徽人工栽培的茯苓产量多,质量好。安徽中药志记载:“茯苓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皖南山
9、区,岳 西、金寨、霍山、潜山等地多有栽培。量大质优。”此时,茯苓主产于安徽大别山区,以栽培为主,质 优,产量大。综上所述,茯苓的种质在历代本草文献中并未混淆,且从清末民初,人工栽培茯苓集中在安徽大 别山区一带,称为“安苓”。5.2 产地沿革野生茯苓产地由古代的泰山变迁至现今云南,栽培茯苓产地由古代江苏变迁至现今大别山区,主 要集中在安徽岳西、金寨、霍山、潜山等地区,所产茯苓称为安苓。安苓产地沿革见表1。760T/CACM 1020.982019表 1 安苓产地沿革年代出处产地及评价清滇海虞衡志自安庆茯苓风行,而云苓愈少,贵不可言民国药物出产辨产安徽省者名安苓现代药材资料汇编家种主要产区为安徽之
10、岳西、潜山、太湖、霍山、金寨等县,以安庆与六安为集 散地药材学以云南、安徽、河南、湖北、河南等省出产为最多,其他浙江、江苏、东北等亦 产。其中以云南临安产的“云茯苓”为最好,多为野生;而安徽则以人工栽培者为多而好,称为“安苓”安徽中药志茯苓主要分布于大别山区、皖南山区,岳西、金寨、霍山、潜山等地多有栽培。 量大质优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6.1 道地产区以安徽大别山区为核心的金寨、霍山、岳西、潜山等地区的向阳砂土缓坡。6.2 生境特征金寨、霍山、岳西、潜山为安徽大别山区核心地区。境内大别山脉,河流横切山脊,分布条条近 南北向的山岭和山间谷地,同纵向河流一致,形成山水相间的破碎地貌,以砂壤土为主,
11、属于北亚热 带湿润季风气候,具有典型的山地气候特征,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温光同步,雨热同季,具有优越 的山地气候和森林小气候特征,具备森林的气候优势。年平均降水量1832.8mm, 年平均降水日数 161d, 空气平均相对湿度79%,年平均日照时数1400h1600h, 年雾日102d, 无霜期179d190d, 年平均气温比附近地区低5.2,降水量比附近地区多360mm。7 质量特征7.1 质量要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对茯苓的相关质量规定。7.2 性状特征茯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 明显的皱缩纹理。体重,质坚实,断面颗粒性,有
12、的具裂隙,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 有的中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安苓呈类球形、椭圆形、扁圆形或不规则团块,大小不一。外皮薄而粗糙,棕褐色至黑褐色,有 明显的皱缩纹理。质坚,体重,紧实,断面色白细腻,外层淡棕色,内部白色,少数淡红色,有的中 间抱有松根。气微,味淡,嚼之粘牙,黏性多强于其他产地茯苓。761T/CACM 1020.982019安苓与其他产地茯苓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表2 安苓与其他产地茯苓性状鉴别要点比较项目安苓其他产地茯苓质地质地紧实质地松泡黏性黏性强,嚼之粘牙黏性较弱762T/CACM 1020.982019参 考 文 献1陈润东.神农本草经:大字诵读版 M
13、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4:34.2 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 M. 尚志钧辑校.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14.3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辑校本) 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88.4 苏敬等 . 新修本草(辑复本) 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 299-300.5苏颂 .本草图经 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325-326.6安徽省科学技术厅 . 安徽中药志:第三卷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341-343.7 陈嘉谟 . 本草蒙签 M. 王淑民,陈湘萍,周超凡点校 .
14、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88:217.8 李中立 . 本草原始 M. 郑金生,汪惟刚,杨梅香整理 .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215.9李时珍 . 本草纲目M. 刘衡如,刘山永校注.北京:华夏出版社,2013:1437-1440.10张瑞贤,王家葵,张卫.植物名实图考校释 M.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555.11 彭华胜,王德群,彭代银.道地药材“皖药”的形成及其界定 J. 中国中药杂志,2017, 42(9):1617-1622.12曹炳章.增订伪药条辨 M. 刘德荣点校.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85.13陈仁山,蒋淼,陈思敏,等.药物出产辨(十六) J. 中药与临床,2013,4(2):65.14宋向文,王德群.大别山茯苓产地的形成与发展 J. 安徽中医学院学报,2011,30(5): 65-67.15 中国药学会上海分会,上海市药材公司.药材资料汇编:上集 M. 上海:科技卫生出版 社,1959:222.16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药材学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60:1133-1136.7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