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22-2019 道地药材 第22部分:川姜黄.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020.22-2019 道地药材 第22部分:川姜黄.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1.120.01C 23团体标 准T/CACM 1020.222019道地药材 第22部分: 川姜黄Daodi herbsPart 22:Chuanjianghuang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T/CACM 1020.222019前 言T/CACM 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21 部分:川黄柏;第22部分:川姜黄;第23 部分: 川楝子;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 T/CACM1020 的第22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
2、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室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中医 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赵军宁、李青苗、吴萍、黄璐琦、郭兰萍、郭俊霞、王晓宇、华桦、方清茂、 张美、周先建、詹志来、罗冰、张松林、郭亮。168T/CACM 1020.222019道地药材 第22 部分: 川姜黄1 范围T/CACM1020 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姜黄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 质量特征。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川姜黄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2 规范性引用文件
3、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 术语和定义T/CACM 1020.1201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川姜黄 chuanjianghuang产于四川犍为、沐川、宜宾等川南一带,以及崇州、双流等金马河和羊马河流域一带平地、丘陵、 低山霜雪较少地区的姜黄。4 来源及形态4.1 来源本品为姜科植物姜黄 Curcuma longa L. 的干燥根茎。4.2 形态特征
4、株高1m1.5m, 根茎很发达,成丛,分枝很多,椭圆形或圆柱状,橙黄色,极香;根粗壮,末端 膨大呈块根。叶每株5片7片,叶片长圆形或椭圆形,长30cm45cm(90cm), 宽15cm18cm, 先端短渐尖,基部渐狭,绿色,两面均无毛;叶柄长20cm45cm 。花葶由叶鞘内抽出,总花梗长 12cm20cm; 穗状花序圆柱状,长12cm18cm, 直径4cm9cm; 苞片卵形或长圆形,长3cm5cm, 淡绿色,先端钝,上部无花的较狭,先端尖,开展,白色,边缘染淡红晕;花萼长8mm12mm, 白色,具不等的钝3齿,被微柔毛;花冠淡黄色,管长达3cm, 上部膨大,裂片三角形,长1cm 1.5cm,
5、后方的1片稍较大,具细尖头;侧生退化雄蕊比唇瓣短,与花丝及唇瓣的基部相连成管状;唇 瓣倒卵形,长1.2cm2cm, 淡黄色,中部深黄,花药无毛,药室基部具2角状的距;子房被微毛。169T/CACM 1020.2220195 历史沿革5.1 品种沿革姜黄之名,始载于唐代新修本草,书中记载:“叶、根都似郁金,花春生于根,与苗并出。夏 花烂,无子。根有黄、青、白三色。其作之方法,与郁金同尔。西戎人谓之述药,其味辛少、苦多, 与郁金同,惟花生异尔。”由此说明两个问题: 一是春季花先叶而生,发于根而非茎心,从而排除了是 姜黄 Curcuma longa L. 的可能性;二是从“根有黄、青、白三色”和“西
6、戎人谓之迷药”来看,其原 植物为姜黄属多种植物,包括了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 (根断面黄色)、莪术 Curcuma aeruginose Roxb. (根断面灰绿色或墨绿色)以及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根茎断面白色,干时浅棕色)。这与现今姜黄的情况完全不同,说明当时姜黄与莪术相 混称。宋代本草图经记载:“姜黄,旧不载所出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叶青绿,长一二尺许, 阔三四寸,有斜纹,如红蕉叶而小;花红白色,至中秋渐凋,春末方生;其花先生,次方生叶,不结 实,根盘屈,黄
7、色,类生姜而圆,有节。”说明宋代姜黄的主流品种为温郁金。参考本草图经中 姜黄的附图以及药材使用,广西莪术及川郁金 Curcuma chuanyujin C.K.Hsieh et H.Zhang 也可能包括 在内。唐代本草拾遗云:“姜黄真者,是经种三年以上老姜,能生花,花在根际, 一如囊荷,根苄 坚硬,气味辛辣。”可见其所谓姜黄,实为姜之老者。苏颂在本草图经中也指出:“近年卞都多种 姜,往往有姜黄生卖,乃是老姜。”说明在唐宋时期有以老姜作为姜黄伪品的情况。明代李时珍曰:“近时以扁如干姜形者,为片子姜黄;圆如蝉腹形者,为蝉腹郁金,并可浸水染 色。”其中“如蝉腹,并可浸水染色”,说明其为Curcum
8、a longa L. 的根茎,而“为蝉腹郁金”则说明 当时 Curcuma longa L. 尚未作姜黄使用。本草品汇精要记载:“图经曰旧不载所处州郡,今江 广蜀川多有之。”明代本草蒙箜记载为:“亦产蜀川。”本草乘雅半偈描述为:“出西番,及海 南,今江广川蜀亦有。”说明在明代四川已为姜黄的产地之一。清代本草备要记载:“出川广。”本草求真记载:“蜀川产者色黄质嫩。有须。折之中空 有眼。切之分为两片者为片子姜黄。广生者质粗形扁如干姜。仅可染色。”清代吴其溶植物名实图 考记载:“姜黄,唐本草始著录以贩他处染黄。其形状全似美人蕉而根如姜,色极黄,气亦微 辛。”说明在清代,姜黄 Curcuma long
9、a L. 供染色之用,其根茎作为姜黄使用,后姜黄 Curcuma longa L. 逐渐发展为姜黄的主流品种且质量较好。综上所述,在明末以前姜黄的原植物为温郁金 Curcuma wenyujin Y.H.Chen et C.Ling、莪术 Curcu- ma aeruginose Roxb.、广西莪术 Curcuma bwangsiensis S.G.Lee et C.F.Liang, 也可能包括川郁金 Curcuma chuanyujin C.K.Hsieh et H.Zhang, 清以后Curcuma longa L. 的根茎才发展作为姜黄使用。“川姜黄”之 名最早来自宋代陈自明所著妇人大
10、全良方:“川姜黄(成片者,四两)、蓬莪术、红花、桂心、 川 芎(各一两)、延胡索、牡丹皮、当归(酒洗。各二两)、白芍药(三两)。”此后,元代世医得效 方、明代玉机微义赤水玄珠均有处方使用川姜黄。药材市场中姜黄均按产地划分,将产于四川的姜黄称为川姜黄,鉴于川姜黄早在宋代已被医家所 认可,且质优价贵,因此,本标准将姜黄的道地药材定为川姜黄。5.2 产地沿革姜黄历代产地记载较广,主要分布于四川、江西、湖南、广西、广东等地,明代以后产地主要集 中在川广地区,具体详见品种沿革。川姜黄产地沿革见表1。170T/CACM 1020.222019表1 川姜黄产地沿革年代出处产地及评价宋本草图经今江广蜀川多有之
11、明本草品汇精要图经曰旧不载所处州郡,今江广蜀川多有之本草蒙箜亦产蜀川本草乘雅半偈今江广川蜀亦有清本草备要出川广本草求真蜀川产者色黄质姨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6.1 道地产区四川犍为、沐川、宜宾等川南一带,以及崇州、双流等金马河和羊马河流域一带。6.2 生境特征四川犍为、沐川、宜宾、崇州及双流等一带,四季分明,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冬暖夏凉。年平 均气温约为17.5,无霜期长达333d, 年平均降水量1141.3mm, 年平均日照时数957.9h 。种植姜黄 应选择微酸性至中性,土层深度大于40cm, 耕层不低于20cm, 且排灌方便、疏松肥沃的轻壤土至重 壤土,不宜在砂壤土、轻黏土和重黏土上种植
12、。7 质量特征7.1 质量要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对姜黄的相关质量规定。7.2 性状特征姜黄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2cm5cm, 直径1cm 3cm。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质坚实,不易折断, 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气香特异,味 苦、辛。川姜黄多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形似姜而分叉少,多弯曲,有的具短叉状分枝,长 2cm5cm, 直径1cm3cm 。 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纵皱纹理及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 质坚实而重,难折断,断面棕黄色或
13、黄色,角质样,具蜡样光泽,内皮层环明显,并有点状维管束散 在。气香特异,味辛、苦。川姜黄与其他产地姜黄性状鉴别要点见表2。表2 川姜黄与其他产地姜黄性状鉴别要点比较项目川姜黄其他产地姜黄表面表面深黄色,粗糙,皱缩纹理较深表面深黄色,粗糙,皱缩纹理较浅171T/CACM 1020.222019表2(续)比较项目川姜黄其他产地姜黄断面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 泽,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与川姜黄栽培品基本一致质地质坚实,不易折断与川姜黄栽培品基本一致长度/直径长2cm5cm,直径1cm3cm与川姜黄栽培品基本一致172T/CACM 1020.222019参 考 文 献1苏敬等.
14、新修本草(辑复本) 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244. 2苏颂 .本草图经 M. 尚志钧辑校.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221-222.3 尚志钧.本草拾遗辑释 M. 合肥:安徽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358. 4李时珍.本草纲目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719.5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 M. 陆拯,黄辉,方红,等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410-411.6 陈嘉谟 . 本草蒙箜 M. 张印生,韩学杰,赵慧玲校注. 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8:145.7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 M. 冷方南,王齐南校点.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525.8吴其溶.植物名实图考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19:591.9汪昂 .本草备要 M. 王德群,张珂,张玲校注.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2:65.10黄宫绣.本草求真 M. 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9:260.11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41.1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