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_CACM 1150-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7192729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126.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_CACM 1150-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T_CACM 1150-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_CACM 1150-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_CACM 1150-2019 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 有头疽.docx(1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1 120C 05团标 准T/CACM 1150 2019代替 ZYYXH/TI80 2012中医外科临床诊疗指南有头疽clinical guidelines for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surgery in TCMHeaded carbuncle2019 - 01 - 30 发布 2020 - 01 - 01 实施中 华 中 医 药 学 会 发 布T/CACM 1 150 2019前 言本指南按照 GB/T 1 . 1 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 。本指南代替了 ZYYXH/T 180 2012 中医外科临床治疗指南 有头疽 , 与 ZYYXH/T

2、180 2012 相比 , 除编辑性修改外 ,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增加了发病原因 (见3 1) ; 修改了临床表现 (见3 . 2 2012 年版的3 . 1 ) ; 增加了检查中的组织病理和其他 (见3 . 3 . 3 、3 . 3 . 5) 增加了诊断要点 (见 3 . 4) ; 增加了有头疽辨证中的阳虚毒恋证 (见4. 1 . 5) ; 增加了合并内陷辨证 (见4. 2) ; 增加了中医分证论治中的阳虚毒恋证 (见5. 2. 5) ; 修改了中成药 (见5 . 3 , 2012 年版的5. 3) ; 修改了中医外治法 (见 5 . 4 ,2012 年版的5 . 4) ; 增加了针灸治疗

3、(见5 . 5) ; 增加了并发症的处理 (见5 . 6) ; 增加了预防与调护 (见 6) ; 增加了附录; 增加了参考文献。本指南由中华中医药学会提出并归 口本指南主要起草单位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本指南参加起草单位 :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 医院 、中国中医科学院望京医院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 附属医院 、北京市宣武中医医院 、武警北京市总队医院 、北京中医医院顺义医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医医院 、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 、北京市鼓楼中医医院 、北京市中医药大

4、学循证医学中心 。本指南主要起草人: 徐旭英 、李曰庆 、裴晓华 、杨博华 、曹建春 、 阙华发 、王军 、 吕延伟 、赵刚 、焦强 、霍凤 、陈薇 、蓝海冰 、高京宏 、王广宇 、王海 、代红雨 、胡晓东 、黄凤 、孔晓丽。本指南于2012 年7 月首次发布 ,2019 年 1 月第一次修订。3T/CACM 1150 2019引 言本指南主要针对有头疽的初起急性期 、成脓期 、溃后期 ,提供以中医药为主要内容的诊断、辨证和治疗 、预防与调护 ,供中医外科医生 、全科医生 、急诊医生及其他相关科室医生参考使用 。主要目的是推荐有循证医学证据的有头疽的中医药诊断与治疗方法 ,指导临床医生 、护理

5、人员规范使用中医药进行实践活动 ,加强对有头疽患者的管理 ,提高患者及其家属对有头疽防治知识的认识。ZYYXH/T 180 2012 中医外科临床治疗指南 有头疽采用专家共识法制定 , 主要为头疽的辨证论治内治法 ,而有头疽的外治 、调护 、预后内容较少 ,本次修订结合各大医院既往临床研究 ,完善了对有头疽临床诊疗指南诊断 、辨证及治疗等方面的修订。本次修订工作组成员包括传统医学专家 、医学统计学人员 、循证医学专家等 ,通过多次会晤 ,对符合循证医学证据的文献进行探讨 ,对尚无循证医学证据支持的诊疗内容达成专家共识 ,顺利完成本次修订工作 。4T/CACM 1 150 2019中 医外科临床

6、诊疗指南 有头疽1 范围本指南给出了有头疽的诊断 、辨证 、治疗 、预防和调护的建议。本指南适用于有头疽的诊断 、治疗和预防。2 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指南。2 . 1有头疽 Headed carbuncle有头疽是发生在肌肤间的急性化脓性疾病 ,其特点是初起皮肤上即有粟粒样脓头 热红肿疼痛 ,并迅速向皮肤深部及周围扩散 ,脓头相继增多 , 溃烂之后状如莲蓬 、蜂窝; 肿胀范围常超过9cm2 , 大者可达30cm2 以上 。好发于项后 、背部等皮肤厚韧之处 。 以中老年患者多发 , 尤其以消渴病患者多见 ,易出现内陷之证。本病根据患病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病名 。如生于项部的 ,名脑疽 、

7、对口疽 、落头疽 ;生于背部的,名发背 、搭手; 生在胸部膻中穴处的 ,名膻中疽 ;生于少腹部的 ,名少腹疽 。多为葡萄球菌引起的多个相邻的毛囊和皮脂腺或汗腺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相当于西医的痈。3 诊断3 . 1 发病原因西医强调细菌感染的外部因素 ,而中医学认为其发病以内因为主 ,外因是发病条件。外因为外感风温 、湿热之邪侵入肌肤 ,毒邪蕴聚以致经络阻塞 ,气血运行失常。内因为情志内伤 ,气郁化火 ,脏腑蕴毒 ,损伤气血; 或由于平素恣食膏粱厚味 、醇酒炙博 , 以致脾胃运化失常 ,湿热火毒内生 ,伤于脏腑; 或房室不节 ,劳伤精气 , 以致肾水亏损 ,水火不济 ,阴虚则火邪炽盛 ,感受毒邪

8、之后 ,毒滞难化 。阴虚之体 ,每因水亏火炽 ,而使热毒蕴结更甚 ;气血虚弱之体 ,每因毒滞难化 ,不能透毒外出 ,如病情加剧 ,极易发生内陷 。内外合致脏腑失合 ,经络阻隔 ,气血凝滞而发为本病 。其中以外感为主者病情较轻 , 以内伤为主者病情较重 。临床上消渴患者易发本病 ,且难于治愈。3 . 2 临床表现3 . 2 . 1 症状患者自觉患处搏动性疼痛 ,可伴有发热 、畏寒 、头痛 、食欲不振等全身症状 ,严重者可继发毒血症 、败血症导致死亡 。若兼见神昏语 、气息急促 、恶心呕吐 、腰痛 、尿少 、尿赤 、发斑等严重全身症状者 ,为合并内陷 。3 . 2 . 2 体征初为弥漫性浸润性紫红

9、斑 ,表面紧张发亮 ,触痛明显 ,之后局部出现多个粟粒样脓头 ,有较多脓栓和血性分泌物排出 ,溃烂之后状如蜂窝 ,伴有组织坏死和溃疡形成 ,可见局部淋巴结肿大 。可采用应指法判断是否成脓。应指法 :浅表脓肿略高出体表 ,红 、肿 、热 、痛及波动感 。小脓肿 ,位置深 ,腔壁厚时 ,波动感可不明显 。深部脓肿一般无波动感,但脓肿表面组织常有水肿和明显的局部压痛 ,伴有全身中毒症状。3 . 2 . 3 分期3 . 2 . 3. 1 初期局部皮肤突然红肿结块 ,肿块上有粟粒状脓头 ,作痒作痛 ,逐渐向周围和深部扩散 ,脓头增多,5T/CACM 1150 2019色红 、灼热 、疼痛 。伴有恶寒发热

10、 、头痛 、食欲不振 。舌苔白腻或黄腻 ,脉多滑数或洪数 。持续 1 周左右 ,此为一候。3 . 2 . 3 . 2 溃脓期疮面腐烂形似蜂窝 , 肿势范围大小不一 , 常超过 locm , 甚至大于 30cm ; 伴高热 、 口渴 、便秘、赤等 。如脓液畅泄 ,腐肉逐渐脱落 ,红肿热痛随之减轻 ,全身症状也渐减或消失 ,病变范围大者往往需3 4 周 。此为二至三候 。3 . 2 . 3 . 3 收口期脓腐渐尽 ,新肉生长 , 肉色红活 ,逐渐收口而愈 。少数病例 ,亦有腐肉虽脱 ,但新肉生长迟缓者 。此期 一般 1 3 周 。此为四候。3. 3 检查3 . 3 . 1 血常规检查可见白细胞总数

11、明显增高 (15 1 9 20 109 L) , 中性粒细胞增加 (80% 90% ) 。3 . 3 . 2 组织细菌涂片脓液细菌培养 ,可见革兰阳性球菌; 血液及组织的细菌培养可见金黄色葡萄球菌 、溶血性葡萄球菌等阳性。3 . 3. 3 组织病理表现为多个相邻毛囊 、毛囊周围组织及皮下组织密集的中性粒细胞浸润 , 可见组织坏死和脓肿形成。3 . 3 . 4 B 超成脓后深部脓肿经 B 超检查可呈液性暗区 。3 . 3. 5 其他应常规检查血糖 、尿糖。3. 4 诊断要点3. 4 . 西医诊断要点 临近的多个毛囊及其周围组织的急性化脓性感染 ,病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 早期呈一小片皮肤肿硬

12、, 色暗红 , 几个突出点或脓点 ,疼痛常较轻 , 以局部皮肤出现红、肿 、热 、痛为主要表现 ,此后中心部位出现多个脓栓 ,破溃后呈蜂窝状。 或出现畏寒发热和全身不适 ,常伴有畏寒 、发热 、头痛 、乏力等症状 , 区域淋巴结肿大 、疼痛 ,可伴急性淋巴结炎 、淋巴管炎 、静脉炎及蜂窝织炎。 好发于皮肤韧厚的项 、背部 。 一般见于中年以上患者 ,老年者多见 ,部分患者有糖尿病史 。 血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明显增高。3 . 4. 2 中医诊断要点 初起局部红肿 , 中央有白头 ,逐渐增多 ,溃后脓出黄稠 ,呈蜂窝状。 有恶寒 ,发热 ,头痛 、 口渴 ,脉数等 ,一 、二候时症状明显 ,三

13、 、 四候时逐渐减轻或消失 。 局部症状分为四候 ,每候7 天左右 。一候 (成形) :在红肿热痛的肿块上有多个脓头 。二候(化脓) : 肿块增大 ,从中心开始化脓溃烂 ,状如蜂窝 。三候 (脱腐) : 坏死皮肉逐渐脱落 , 红肿热痛逐渐减轻 。四候 (生新) : 腐肉脱落 ,脓液减少 ,新肉生长 ,逐渐愈合。 本病以中老年为多见 ,好发于颈后或背部 。3. 5 鉴别诊断3 . 5 . 1 疖病疖小而位浅; 无全身明显症状; 易脓 、易溃 、易敛。6T/CACM 1 150 20193 . 5 . 2 发际疮发际疮一般生于项后部 ,病小而位浅 ,范围局限 , 多小于 3cm , 或多个簇生在一

14、起 ,2 3 天化脓 ,溃脓后3 4 天即能愈合 ,无明显全身症状 ,易脓 、易溃 、易敛 ,但易反复发作 ,缠绵不愈。3 . 5 . 3 脂瘤染毒患处素有结块 ,与表皮粘连 ,其中心皮肤常可见粗大黑色毛孔 ,挤之有粉刺样物溢出 ,且有臭味 。染毒后红肿较局限 ,范围明显小于有头疽 , 10 天左右化脓 ,脓出夹有粉渣样物 ,愈合较为缓慢,全身症状较轻。4 辨证4 . 1 有头疽辨证4 . 1 . 1 火毒凝结局部红肿高突 ,灼热疼痛 ,根脚收束 ,脓液稠黄 ,能迅速化脓脱腐 。全身发热 , 口渴 ,尿赤 。苔黄 ,脉数有力 。4. 1 . 2 湿热壅滞局部症状与火毒凝结证相同 。全身壮热 ,

15、朝轻暮重 ,胸闷呕恶 。苔白腻或黄腻 ,脉濡数。4. 1 . 3 阴虚火炽肿势平塌 ,根脚散漫 ,皮色紫滞 ,疼痛剧烈 ,脓腐难化 ,脓水稀少或带血水 。全身发热烦躁 , 口渴多饮 , 大便燥结 ,小便短赤 。舌红 ,苔黄躁 ,脉细弦数。4 . 1 . 4 气虚毒滞肿势平塌 ,根脚散漫 ,皮色灰暗不泽 ,胀重麻痛 ,腐肉不化 ,脓液稀少 ,易成空腔 。全身畏寒高热或身热不扬 ,小便频数 , 口渴喜热饮 ,精神萎靡 ,面色少华 。舌质淡红 ,苔白或微黄 ,脉数无力 。4. 1 . 5 阳虚毒恋疮形平塌 ,高热或身热不扬 , 口和不渴 ,畏寒神萎 ,舌苔白腻 、质胖 ,脉象濡软。4. 2 并发症辨

16、证4. 2 . 1 火陷证多发生于疽证一 、二候的毒盛期 。局部疮顶不高 ,根盘散漫 ,疮色紫滞 ,疮口干枯无脓 ,灼热剧痛 ;全身出现壮热口渴 ,便秘赤 ,烦躁不安 ,神昏语 ,气息急促 ,恶心呕吐 ,或胁肋偶有隐痛 腰痛 ,周身发斑 。舌质红绛 ,苔黄腻或黄糙 ,脉洪数 、滑数或弦数。4. 2 . 2 干陷证多发生于疽证二 、三候的溃脓期 。局部脓腐不透 ,疮口中央糜烂 ,脓少而薄 ,疮色灰暗 ,肿势平塌 ,散漫不聚 , 闷胀疼痛或微痛 ;全身出现发热或恶寒 ,神疲 ,食少 , 自汗胁痛 ,神昏语 ,气息粗促 ,舌苔黄腻或灰腻 ,舌质淡红 ,脉象虚数; 或体温反而不高 ,肢冷 ,大便薄 ,

17、小便频数 ,舌苔灰腻 ,舌质淡 ,脉沉细等 。4 . 2 . 3 虚陷证多发生于疽证四候的收口期 。局部肿势已退 ,疮口腐肉已尽 ,而脓水稀薄色灰 ,或偶带绿色 ,新肉不生 ,状如镜面 ,光白板亮 ,不知疼痛 ;全身出现虚热不退或体温不升 ,形神委顿 ,纳食日减 ,或腹痛便泄 , 自汗肢冷 ,气息低促 ,舌质淡红 ,苔薄白或无苔 ,脉沉细或虚大无力等 ,旋即可陷入昏迷厥脱。5 治疗5 . 1 治疗原则中医药治疗有头疽强调以辨证论治为原则 。明辨虚实 ,分证论治 ,未成脓者宜清热利湿 , 和营托毒 , 已成脓者宜益气扶正托毒 ,并及时切开引流 ,谨防疽毒内隐 。积极治疗消渴等病 。必要时配合抗炎

18、治疗 ,充分引流 ,全身支持疗法。7T/CACM 1150 20195 . 2 分证论治5 . 2 . 火毒凝结证治法 :清热泻火 , 和营托毒 。方药 :仙方活命饮加减 ,或黄连解毒汤 ,或五味消毒饮加减 。5. 2 . 2 湿热壅滞证治法 :清热化湿 , 和营托毒 。方药 :五味消毒饮加减 ,或仙方活命饮加减 。5 . 2 . 3 阴虚火炽证治法 :滋阴生津 ,清热托毒 。方药 :竹叶黄芪汤加减 ,或知柏地黄汤。5 . 2 . 4 气虚毒滞证治法 :益气 ,扶正托毒。方药 :托里消毒散加减或透脓散加减 ,或八珍汤合仙方活命饮加减 。5 . 2 . 5 阳虚毒恋证治法 :温阳固里 ,扶正托毒

19、 。方药 : 阳和汤加减 。5 . 3 中成药5 . 3. 1 成脓期可应用黄连解毒丸 。功能清热泻火解毒 。 口服 ,一次3g ,一 日 1 3 次。5 . 3 . 2 溃脓期可应用仙方活命饮片 。功能清热解毒 、散瘀消肿 、化脓生肌 。 口服 ,嚼碎后服用 ,一次8 片 ,一日 1 2 次。5. 3 . 3 收口期可应用十全大补丸 、八珍丸 。功能温补气血 。十全大补丸 , 口服 ,水蜜丸 一 次30 粒 (6g) , 一日 2 3 次 。八珍丸 , 口服 , 一次8 丸 , 一 日 3 次。5. 4 中医外治法5 . 4 . 初期5 . 4 . 1 . 1 敷贴疗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20、: b 级; 推荐强度 : B)有头疽初期多为实证 , 以火毒蕴滞 、湿热壅滞两个证型为主 ,初起局部脓头尚未溃破者 , 多选用清热解毒 、活血排脓等药物敷贴 ,将清热解毒类药物调成油膏敷于患处 ,局部红肿者可予金黄膏盖贴箍围聚肿 ,局部疮周红肿灼热不甚者 ,用青黛膏盖贴。5 . 4 . 1 . 2 鲜药外敷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初起脓头已经溃烂 ,可取新鲜中药 (如黄柏 、茜草等) 捣碎外敷 ,方法 :洗净药材 ,捣成糊状,患处用生理盐水清洗干净 ,将捣烂的药材外敷患处 ,外用消毒纱布包好 。初起者 1 日 1 换 ,溃烂者半日 一换 , 一般 1 3 天肿消

21、痛减 , 10 天左右痊愈 。5 . 4 . 2 溃脓期5 . 4 . 2 . 1 敷贴疗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溃脓期疮面多已破溃 , 多采用升丹等化腐生肌药物 ,若疮面溃腐 ,形似蜂窝 ,可予八二丹掺疮口提脓祛腐; 如脓水稀薄而带灰绿色者 ,改用七三丹 ,外敷金黄膏; 对因筋膜间隔形成的脓腔 用大小适中的脱脂棉球蘸五五丹或八二丹 ,轻轻填于脓腔 , 以促使化腐溃脓; 脓腐大部脱落 ,疮面渐洁 ,改用九一丹外掺 ,外敷红油膏。8T/CACM 1 150 20195 . 4. 2 . 2 切开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 b 级; 推荐强度 : A)疮肿局限 ,

22、 中央高起 ,触诊有波动感 ,疮周按之已软者 ,为脓已成 ,作 或 形切开手术 ,外掺八二丹 。切开时注意切口宜小 ,不超过疮肿红肿范围 ,务求脓泄畅达 ,并注意尽量保留皮角 , 既不破坏护场 (痈疡防御圈) ,又有利于早日生肌长肉 ,并且愈合后瘢痕也小 。5 . 4. 2 . 3 切开提吊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 b 级; 推荐强度 : B)感染沿皮下组织蔓延,传入毛囊群 , 尚未形成大量坏死组织和贮留脓液者 ,可先取发背中心部位作十字切口 ,后用桑皮纸药线蘸九一丹插入 。以金黄膏外敷 。每 日清洗换药 1 次 。若脓液逐渐增多,改用七三丹 、五五丹 ,若脓液逐渐减少 ,改用七三丹 、九

23、一丹。5 . 4 . 2 . 4 拔疗条 (栓剂)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二候脓成未溃或溃而不畅者 。可将市售白降丹研细末 , 以面粉少许调糊为丁 ,长 3cm 左右 , 粗0. 5cm 左右 , 阴干备用 。用时将药丁插入疮口 ,先抵达疮底 ,待患者感觉疼痛时再退出少许 ,免伤深层好肉及经络脏腑 ,高出疮面的药丁折断除去 ,便药丁与疮口齐平 ,外盖金黄膏 。视疽大小 ,每次1 2 枚 ,每日或隔日 一换 , 一般24 48 小时即可见疮顶有直径 1 2cm 圆形黑色坏死区出现 , 四周有裂缝 ,界线清楚 。轻按有少量脓液溢出 ,剪除坏死组织 。后酌用五五丹 、七

24、三丹 、八二丹或九一丹等不同含量红升丹制剂以祛腐拔毒 、生肌收口 。5 . 4. 2 . 5 蚕食清创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对疮面大而深 ,大块腐肉组织难以脱落者 ,在血糖稳定 、感染控制的基础上 ,应分期分批逐步修剪清除腐肉 , 以不出血或稍有出血 ,无明显疼痛为度。5 . 4 . 2 . 6 渍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 I b 级; 推荐强度 : A)疮面脓腐渗出较多者 ,可予黄柏 、苍术 、苦参等药物煎汤 渍泡洗 ,发挥其清解内蕴湿热邪毒的功效 。从而促进疮面愈合 。中药渍具有直接作用于疮口 , 吸收力强 、渗透性好等优势 , 临床用于渗出较多的有头疽

25、,能够荡涤污秽 、祛腐除邪 , 消除疮疡 。5 . 4. 2 . 7 拖线疗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疮肿面积巨大者 ,常规切开引流治疗多遗留较大手术瘢痕 ,且疮腔巨大 ,疮面愈合时间长 ,此时可行拖线疗法 。在常规消毒 、麻醉下 ,采取低位辅助切 口 ,用银质球头探针将4 6 股医用丝线 ( 国产4 号) 贯穿于两个疮口之间 ,两端打结 ,使之呈圆环状 。放置在内的丝线 ,应保持松弛状态 , 以能来回 自 由拖动为度 。每天换药时拉出腔内拖线部分 ,搽八二丹 、九一丹于丝线上 ,将丝线来回拖拉数次 ,使药粉拖入腔内 , 10 14 天后拆除拖线 ,加垫棉压迫7

26、10 日 ,疮腔即可愈合。5 . 4. 3 收口期5 . 4. 3 . 敷贴疗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脓腐渐尽 ,新肉开始生长 ,逐渐愈合 。可用生肌散 (红升 、生石膏) 、桃花散 (熟石膏 、东丹、冰片) 、 白玉膏生肌收口 。5 . 4. 3. 2 垫棉压迫疗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适用于疮面腐肉已尽 , 留有空腔 ,皮肤与新肉 一 时不能粘合者 。方法 :加压包扎疮口 ,促进腔壁粘连 、闭合。5 . 4. 3. 3 收滋敛疮法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有头疽腐脱后,疮面虽无脓腐 ,但常因滋水溢出不

27、尽 ,而影响生肌收敛; 或脓腐脱净后 ,疮面肉芽水肿 ,有碍上皮生长 ,此种情况下 ,采用 湿对湿 的办法 ,用枯矾冰片液纱条 (枯矾 10g , 冰片5g 将上二味药研碎倒入500mL 玻璃瓶中 ,兑入500mL 水 , 充分摇匀后高温加压备用 , 用时摇匀呈混悬状) 填入疮窦 ,为防止蒸发过快 ,可外盖黄连膏 , 1 天 1 换 ,2 天左右滋水明显减少 , 肉芽水肿平复 ,肌生皮长 。9T/CACM 1150 20195 . 5 针灸治疗5 . 5 . 1 针刺治疗5 . 5 . 1 . 1 毫针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中央脓已成 , 四周仍漫肿 。采用 1

28、. 5 寸毫针于漫肿处间隔 2cm 左右围刺 , 浅针疾出 ; 或用三棱针亦可 ,以排出点状血珠为度 ,泻热毒 ,然后再敷以围箍药 ,每天 1 次。5 . 5 .1 2 火针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推荐强度 : B)用于已化脓而未破溃者 。取适当体位 。选择脓肿中央区皮肤已有坏死成脓的地方 , 即皮肤最薄且有利于脓液排出的部位作为进针点 ,常规消毒后 ,点燃酒精灯 ,左手持消毒纱布固定在进针点下方,右手持三棱针 ,烧红针尖 ,穿刺脓肿中央区 ,手下有落空感时拔出针 ,待部分脓液自行排出后 ,再用小止血钳扩张针孔 ,并伸入腔内 ,扫刮清理腔内腐烂坏死组织 ,左手持纱布稍用力挤压针孔周

29、围脓腔 ,尽可能排净脓液,酒精棉球清除针孔周围脓液 ,无菌纱布覆盖 ,胶布固定 。后期溃出黄白稠厚脓液 ,或夹杂有紫色血块 ,局部肿痛及全身症状亦逐渐消失 。此时治宜清散余毒 、祛腐生肌 ,外用生肌散 、云南白药等有解毒消肿 、止痛生肌作用的散剂 。5. 5 . 2 艾灸治疗5 . 5 . 2. 1 艾灸治疗原则艾灸对有头疽初起尚未溃脓疗效显著 ,特别是发背疽治疗效果较好 。艾灸具有发散郁毒 、通透疮窍 、引热外出的作用 。另外 ,发背疽施用艾灸疗法越早越好 ,灸量要足 ,这样可以取得更好的效果 。部位 :有头疽局部 。5. 5 . 2 . 2 隔蒜灸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30、 : B)操作 : 取陈艾用手指捏成底径 0 . 6 0. 8cm , 高 1 1 5cm 的圆锥形艾。 独头大蒜切成厚 2 3mm 的薄片 ,用针在蒜上扎 10 个左右针眼 。先用 75%酒精棉球消毒四周 , 然后将蒜片置于患处正中 ,上置艾 点火灸之 ,灼痛甚者可再垫一姜片 ,每次灸3 7 壮 (每灸3 壮 ,更换蒜片 1 次) 。以痛者灸至不知痛 ,不痛者灸至知痛为度 。灸后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小泡 ,再敷以药膏 。起病 1 3 天者 ,一般灸治 1 3 次即愈。5 . 5 . 2 . 3 熏灸器灸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I b 级; 推荐强度 : A)操作 : 将纯

31、艾绒 30g 放入熏灸器 (30cm 20cm 11 cm) 炉算上 。 表皮红肿未溃者 , 治疗时仅需局部点刺出血而后直接熏灸; 已溃化脓者先取脓性分泌物做脓液培养及药敏 ,再予以 0. 9%生理盐水清洗患处 , 除净腐烂组织后熏灸 。熏灸时间 30 60 分钟 ,每天 1 次 , 每5 天为 1 个疗程 ,未溃者治疗 1 个疗程 , 已溃者治疗2 3 个疗程 。熏灸后敷上消毒纱布 。5 . 5 . 2 . 4 隔姜灸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级; 推荐强度 : B)操作: 取陈艾用手指捏成底径0. 6 0. 8cm , 高 1 1 5cm 的锥圆形艾 鲜生姜切成如硬币厚的薄片 ,用针在姜上

32、扎 10 个左右针眼 。先用75%酒精棉球消毒四周 ,然后将姜片放置于患处正中 ,上置艾, 点火灸之 ,灼痛甚者可再垫一姜片 ,每次灸3 7 壮 (每灸3 壮 ,更换姜片 1 次) 。以痛者灸至不知痛 ,不痛者灸至知痛为度 。灸后用毫针挑去上面粟粒样大小的白头或灸起的小泡 ,再敷以药膏 。起病 1 3 天者 ,一般灸治 1 3 次即愈 。适应证 :有头疽初起漫肿无头 ,或肿热痛而未成脓者 。禁忌证 :对颜面部或已成脓者不宜灸治 , 以防痈肿扩散产生变证 。纯阳无阴 、肾阴亏竭 、元气大虚禁用灸法 。5 . 5 . 2 . 5 灸骑竹马穴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令患者

33、骑于竹杠上 ,两足着地 , 以患者手中指尖至肘横纹中点之长为度 , 自尾骨尖向上直量 ,其尽端两侧各旁开一寸处即为取骑竹马穴 。于此穴处直接灸 6 7 壮 , 同时在脓头放 1 片硬币厚紫皮蒜片 ,并施以艾灸 ,每次30 分钟左右 ,每日 1 次 ,6 次左右便可获效。T/CACM 1 150 20195 . 6 并发症的处理5. 6 . 1 西医并发症的处理5 . 6 . 1 . 1 糖尿病本病的治疗最基本最重要的是积极控制糖尿病及其并发症 ,首先予胰岛素降糖至正常或接近正常水平 ,合并血管病变或是神经病变的 ,可分别给予阿司匹林片等抗血小板聚集的药物 ,或营养神经的药物 。5 . 6 .

34、1 . 2 感染有头疽的致病菌主要是金黄色葡萄球菌 ,应选用对革兰阳性球菌敏感的抗生素 ,如头孢霉素 、青霉素 ,如见效不明显 ,可行药物敏感试验 ,根据其结果选择相应的抗生素 。用药时间不宜过长 ,可选择静脉用药 , 防止如革兰阴性 、革兰阳性菌 、厌氧菌 、霉菌等二重感染 ,甚至多重感染 。5 . 6 . 1 . 3 电解质紊乱同时注意维持水 、电解质及酸碱平衡 , 以免发生危证。5 . 6 . 1 . 4 免疫力低下要重视机体营养状况 ,增强机体免疫力 ,加强营养支持 ,嘱患者吃些富含维生素 、蛋白质等的食物 ,必要时可以补充白蛋白 、氨基酸或血浆等 ,以助机体清除病原菌和避免疾病的复发

35、。5 . 6 . 2 中医并发症的治疗5 . 6 . 2 . 1 火陷证治法 :清热凉血解毒。方药 :犀角地黄汤加减 。5 . 6 . 2 . 2 干陷证治法 :补气养血 ,托毒透邪 。方药 :托里透脓散加减 。5 . 6 . 2 . 3 虚陷证治法 : 温补脾肾 。方药: 阳和汤加减 。6 预防与调护6 . 1 畅情志嘱患者克服急躁情绪 ,主动向患者介绍疾病的发展过程 ,使患者对疾病有所了解 ,从而减轻心理负担,同时要保持心情舒畅 ,控制不良情绪 ,增强病痛的耐受能力及战胜疾病的信心 。6 . 2 节饮食注意控制饮食 ,主张以粗粮为主 ,多食蔬菜 ,荤素搭配 ,忌食辛辣刺激之品 ,让患者多吃

36、一些清淡 、易于消化的食品 ,如瘦肉 、豆制品 、绿叶蔬菜 、西瓜 、苹果等 , 同时要注意忌食辛辣炙博之品 ,禁止吸烟及大量饮酒。6 . 3 调起居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 ,睡眠时采取适当的体位 ,避免患部受压 。适当运动 ,劳逸结合 ,注意气候变化及周围环境 ,尽量避免感冒 。6 . 4 识病情给患者及家属讲解有关有头疽及其并发症的治疗 、护理相关知识 ,使其提高自我防范意识。6 . 5 治疗原发病控制原发病糖尿病及其他并发症 ,延缓并发在的发生是预防和减轻有头疽的关键 ,选择适当的降糖方案 ,定期监测血糖 , 防止出现酮症。T/CACM 1150 20196 . 6 讲卫生保持皮肤清洁 ,穿

37、舒适的衣服和鞋袜 ,每天检查皮肤的颜色和痛温感及有无破损 ,尤其要注意洗浴的热水 , 以免烫伤 。对糖尿病患者要尽量减少不必要的创伤性操作 。当皮肤有瘙痒感时 ,适当轻轻按摩皮肤 ,既可减轻瘙痒 ,又可增强皮肤的抵抗力 。12T/CACM 1 150 2019附录 其他治疗方法( 资料性附录)A. 1 痈疽疗疖发消毒膏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b 级 , 推荐强度 : B)适应证 :有头病情发展的各个阶段皆可使用。功能主治 :解毒消肿 ,透脓祛腐 ,生肌收口 。药物 :金银花 、 白芷 、米壳 、黄丹 、麻油各适量 。将上药为粉 ,熬制成膏 ,收贮。用法 :将膏药平摊在布上 ,适度加温至黏软后

38、贴敷 。凡上述病证未化脓者 (初期) 将膏药贴于疮上 ,疮疡即肿消痛止而 5 天换药一次 。凡上述病证已化脓者 ( 中期) ,将膏药贴于疮上 ,疮疡即自行破溃 (不用切开引流) 5 天换一次药 。凡上述病证已破溃者 (后期) ,将膏药贴于疮上 ,可促使余毒脓液排出 ,腐肉脱落 ,并很快生肌收口 ,3 5 天换药一次。A. 2 苦瓜散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 b 级; 推荐强度 : B)适应证 :有头疽 ,局部红肿有白粒 ,发热畏寒 ,活动受限者 。查血常规示白细胞计数 、中性粒细胞数明显升高。药物 : 鲜苦瓜30g (以长 10cm , 直径3cm 以下刚落花蒂者为佳) , 鲜紫花地丁 15

39、g , 田边菊 15g 共捣烂如泥 。用法 :局部清水洗净 , 以 0. 5%络合碘或75%酒精消毒 ,然后按略大于红肿范围的面积将药物摊在芭蕉叶上紧贴患处 ,外盖纱布固定 ,每日换药 1 次 。3 12 次可愈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 b 级;推荐强度: B)A. 3 油调膏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适应证: 有头疽成脓期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 ,提毒拔脓。药物: 黄柏400g , 煅石膏 500g 。上药共研细面 ,过 100 目筛 , 混合均匀 ,用香油调成膏状 , 即为油调膏 。用法 :疮面及周围皮肤常规消毒 ,用油调膏摊于油纱布上 , 约硬币厚 ,范围

40、大于肿胀范围 2 3cm 。外敷患处 ,用敷料包扎 ,每日 1 次 。可据病情酌情换药 。初期 ,患者局部红肿热痛症状较轻,红肿范围小 ,其上脓头少 ,全身症状不明显者 ,可单独外敷该药 , 日 1 次 ,经治数 日 局部红肿消退 ,脓出后 , 即可逐渐愈合 。溃脓期 ,如疮面流脓较多 ,疮面污染严重者 ,可每 日换药2 次 。若疮面范围较大或更重 ,甚至范围大愈盈尺 ,脓出不畅 ,伴全身症状严重 ,持续高热不退 ,甚至神昏语者 ,应即行切开引流 。而后继续大面积外敷油调膏 。后期 , 肉芽生长缓慢 ,可配合生肌散 。在治疗过程中 ,应配合内治法 ,伴有糖尿病者 ,控制原发病。A. 4 蜂房散

41、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级; 推荐强度 : B)适应证 :有头疽 ,无论初起或溃脓 ,虚证 、实证 、 内陷 ,均可使用 。药物: 大麻子仁 (蓖麻子) 42 个 ,蜂房6g 为一剂量 。取新瓦盆一个 , 白麻秆一 捆待用 。将选择好的光头大麻子 ,放在新瓦盆内 ,用白麻秆烧火焙黄 ,去壳取仁 。再将蜂房放入瓦盆内 。仍用白麻秆火烧 。把蜂房炙枯至黑色 ,存性为度 。然后把二药共研为细末 ,入瓶封备用 。用法 :初起肿块或有粟粒样脓头时 ,可用米粥水或香油调和成膏外涂患处 , 日 1 2 次 。如患处已见脓液血水 ,可用此药撒于疮口上 ,一天 1 2 次 。一般用药2 3 天 ,脓血水可去

42、,结成干痂 。这时,再用米粥水温润患处 ,仍撒上该药散 ,不须将患处原有药物洗去 。一般治疗7 天可愈。13T/CACM 1150 2019A. 5 葱蒜胡萝 卜膏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适应证: 脑疽或发背疽 。药物 :成熟大蒜茎叶 、胡萝 卜 、连根大葱各等分 。切碎 ,加水适量 ,武火共煮至胡萝 卜熟 ,再改用文火煮至胡萝 卜烂 ,然后去渣 ,文火浓缩成膏 ,待凉后加麻油少许 ,盛于密闭容器内备用 。用法 :用时取膏适量 ,平摊于纱布上 ,覆盖于患处 ,每次贴 1 2 天后取下 。A. 6 生烟叶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适应证: 有头疽 。药物 :生烟叶 、麻油适量。用法 :生烟叶晒干 、研末 ,用麻油 (茶油亦可) 调涂患处4 5 次 ,连续应用4 5 天。A. 7 枸杞子 ( 中医文献依据分级: V级; 推荐强度 : C)适应证 : 脑疽 。药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