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CACM 1020.17-2019 道地药材 第17部分:川芎.docx

上传人:馒头 文档编号:97192648 上传时间:2024-04-29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T∕CACM 1020.17-2019 道地药材 第17部分:川芎.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T∕CACM 1020.17-2019 道地药材 第17部分:川芎.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T∕CACM 1020.17-2019 道地药材 第17部分:川芎.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T∕CACM 1020.17-2019 道地药材 第17部分:川芎.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ICS 11.120.01C 23团体标T/CACM准1020.172019道地药材 第17部分: 川芎Daodi herbsPart 17:Chuanxiong2019-08-13发布2019-08-13实施中华中医药学会 发布T/CACM 1020.172019前 言T/CACM 1020道地药材标准分为157个部分: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 第16部分:温郁金;第17部分: 川芎;第18部分: 川乌;第157部分:汉射干。本部分为 T/CACM1020 的第17部分。本部分按照GB/T1.12009 给出的规则起草。本部分由道地药材国家重点实验室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道地药材生态遗传重点研究

2、室提出。本部分由中华中医药学会归口。本部分起草单位:四川省中医药科学院、四川省道地药材系统开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华润三九 医药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北京中研百草检测认证有限公司。本部分主要起草人:李青苗、郭俊霞、赵军宁、易进海、王晓宇、吴萍、刘宝莲、黄璐琦、郭兰 萍、詹志来、苟燕梅、张松林、汤依娜、华桦、谭沛、张辉、罗冰、郭亮。128T/CACM 1020.172019道地药材 第17部分: 川芎1 范围T/CACM 1020 的本部分规定了道地药材川芎的来源及形态、历史沿革、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质 量特征。本部分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道地药材川芎的生产、销售、鉴定及使用

3、。2 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对于本文件的应用是必不可少的。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文 件。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T/CACM 1020.12016 道地药材 第1部分:标准编制通则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3 术语和定义T/CACM 1020.12016 界定的以及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文件。3.1川芎 chuanxiong产于四川盆地中央丘陵平原区的都江堰、彭州、什邡、崇州、邛崃、眉山等地的川芎。4 来源及形态4.1 来源本品为伞形科植物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的干燥根茎。4.2 形态特征多年

4、生草本植物,全草有香味,根茎发达,形成不规则的结节状拳形团块,具浓烈香气。株高 40cm60cm, 地上茎从生, 茎直立,圆柱形,具纵条纹上部多分枝,下部茎节膨大呈盘状(芩子), 一般单株茎达17个25个,多的可达到40个以上,茎下部叶具柄,柄长3cm10cm, 基部扩大成鞘。 叶片轮廓卵状三角形,长12cm15cm, 宽 1 0cm15cm,34 回三出式羽状全裂,羽片4对5对, 卵状披针形,叶片颜色呈绿色或黄绿色,长6cm7cm, 宽 5cm6cm, 末回裂片线状披针形至长卵形, 长2mm5mm, 宽 1mm2mm, 具小尖头;茎上部叶渐简化,茎上部嫩叶片及叶脉生长有短柔毛,生 长较老的茎

5、中部及下部叶片没有柔毛。 川芎的叶片数较多,生长旺盛期植株单株叶片数一般都达到50 片65片,有的植株叶片数达到100片以上。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总苞片36,线形,长0.5cm2.5cm; 伞辐724,不等长,长2cm4cm, 内侧粗糙;小总苞片48,线形,长3mm 5mm, 粗糙;萼齿不发育;花瓣白色,倒卵形至心形,长1.5mm2mm, 先端具内折小尖头;花柱基129T/CACM 1020.172019圆锥状,花柱2,长2mm3mm, 向下反曲。幼果两侧扁压,长2mm3mm, 宽 约 1mm; 背棱槽内油管15,侧棱槽内油管23,合生面油管68。花期78月,幼果期910月。5 历史沿革5.

6、1 品种沿革川芎又名芎劳,药用历史悠久。入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被列为上品,书中记载其原名,曰: “芎劳味辛、温,主中风入脑,头痛,寒痹,筋挛,缓急,金创,妇人血闭,无子。”名医别录曰: “ 一名胡劳, 一名香果。”本草经集注记载:“今惟出历阳(今安徽和县),节大茎细,状如马衔, 谓之马衔芎劳。蜀中亦有而细。”安徽等地所产恐非今日所用之川芎,缘因当时南北阻隔,就地取用所 致,到了唐代已被淘汰。宋代本草图经曰:“形块重实,作雀脑状者,谓之雀脑芎。生武功川谷、 斜谷西岭。生雍州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而以蜀川者为胜。关中所出者,俗 呼为京芎,亦通用惟贵。”并附有永康军芎劳图,系伞形

7、科植物。永康军在今四川都江堰境内。南宋时 期范成大在吴船录中记载灌县(今四川都江堰)栽培川芎的历史: “癸酉(1153)西登山五里, 至上清宫上六十里,有坦夷白芙蓉坪,道人于此种川芎。”可见到了宋代,四川一带种植川芎较为 普遍,且质量较佳,已在当时闻名。本草品汇精要正式将川芎定为道地:“图经曰生武功(今 陕西咸阳武功) 川谷。道地蜀川(今四川)者为胜今出川中大块,其里色白,不油,嚼之微 辛,甘者佳。”指出了四川为川芎的道地产区,且质量佳,同时新增一幅“四川芎劳”图,与今所用 川芎基原一致,足见明代四川所产芎劳已经成为当时主流。本草乘雅半偈描述川芎为:“芎劳,川 中者胜。胡戎者曰胡芎,关中者曰京

8、芎,蜀中者曰川芎,天台者曰台芎,江南者曰抚芎,皆以地得名 也。”提出了产于四川者为川芎的定义,且四川所产药材质量优,至此后续逐步使用川芎名称。本草 蒙箜曰:“生川蜀名雀脑芎者,圆实而重,状如雀脑,此上品也。”5.2 产地沿革神农本草经曰:“生川谷。”本草崇原描述为:“芎劳今关陕、川蜀、江南、两浙皆有,而 以川产者为胜,故名川芎。”提出了产于四川者为川芎的定义。本草从新曰:“蜀产为川芎。”民国 时期灌县志食货书有“河西商务以川芎为巨。集中于石羊场一带,发约400万500 万斤,并 有水路传输,远达境外”的记载,说明当时灌县川芎产销两旺。另据彭州志记载: “早在明代彭 州就家种川芎。”综上分析,自

9、宋代起芎劳质量均以蜀川为胜,其历史道地产区应是今四川都江堰(灌县)金马河 上游以西地区,而其临近县历史上也有栽种。宋代以后用药均以产于四川的川芎 Ligusticum chuanxiong Hort. 为正品。川芎产地沿革见表1。表1 川芎产地沿革年代出处产地及评价秦汉神农本草经生川谷南北朝名医别录生武功、斜谷、西岭(今陕西武功县、陕西郿县西南)本草经集注今惟出历阳(今安徽和县),节大茎细,状如马衔,谓之马衔芎。蜀中亦有 而细130T/CACM 1020.172019表1(续)年代出处产地及评价宋本草图经生雍州(今陕西凤翔雍山)、川泽及冤句,今关陕、蜀川、江东山中多有之, 而以蜀川者为胜吴船录

10、癸酉(1153)西登山五里,至上清宫上六十里,有坦夷白芙蓉坪,道人于 此种川芎明本草品汇精要道地蜀川(今四川)者为胜本草蒙箜生川蜀名雀脑芎者,圆实而重,状如雀脑,此上品也清本草崇原芎劳今关陕、川蜀、江南、两浙皆有,而以川产者为胜,故名川芎本草从新蜀产为川芎,川产大块,里白不油,辛甘者良民国灌县志食货书河西商务以川芎为巨。集中于石羊场一带,发约400万500万斤,并有水路 传输,远达境外6 道地产区及生境特征6.1 道地产区四川盆地中央丘陵平原区的成都都江堰、彭州、崇州、邛崃,德阳什邡,眉山等地。6.2 生境特征集中于盆地中央丘陵平原区的成都都江堰、彭州、崇州,德阳什邡,眉山彭山等地。海拔500

11、m 700m, 年平均气温830,夏无酷暑,冬无严寒。这些地区的气温、降水量以及日照等生态环境 适宜川芎生长,为川芎生产的适宜区。土壤大多呈中性或微酸性,土层深厚,排灌方便,保肥力强。7 质量要求及性状特征7.1 质量要求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一部对川芎的相关质量规定。7.2 性状特征川芎为不规则结节状拳形团块,表面灰褐色或褐色,粗糙皱缩,有多数平行隆起的轮节,先端有 凹陷的类圆形茎痕,下侧及轮节上有多数小瘤状的根茎。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灰黄色, 散有黄棕色的油室,形成层呈波状环纹。气浓香,味苦、辛,稍有麻舌感,微回甜。131T/CACM 1020.172019参 考 文 献1王

12、筠默,王恒芬.神农本草经校正 M. 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3.2 陶弘景.名医别录(辑校本) M. 尚志钧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19.3 陶弘景 . 本草经集注(辑校本) M. 尚志钧,尚元胜辑校.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1994:193.4苏颂 .本草图经 M. 尚志钧辑校.北京:学苑出版社,2017:138.5 陈嘉谟,陆拯.本草蒙签 M. 赵法新校点.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98. 6卢之颐.本草乘雅半偈 M. 张永鹏校注.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14:247. 7吴仪洛.本草从新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8:33.8张志聪 .本草崇原 M.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2:1059.9万德光,彭成.四川道地中药材志 M. 成都:四川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4-7. 10刘文泰等.本草品汇精要 M. 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262.11龙伯坚.现存本草书录 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43.12 张璐 . 本经逢原 M. 赵小青,裴晓峰,杜亚伟校注 .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1996:56.13刘圆,贾敏如. 川芎品种、产地的历史考证 J. 中药材,2004,24(5):365-367.132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技术资料 > 行业标准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