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

上传人:xz****d 文档编号:97135101 上传时间:2024-04-23 格式:DOCX 页数:9 大小:858.7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案】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9页
【教案】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案】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案】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人教版2019必修第二册).docx(9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学设计)年级高一年级 授课时间1课时课题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教材分析本节内容为人教版必修第二册第五章环境与发展第二节走向人地协调-可持续发展,在本节内容中我们主要探讨在认识人地关系的基础上,如何实现人地协调,并在此过程中探讨可持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原则以及实现途径。目前,全球和我国均面临着深刻的环境危机,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如何实现经济的绿色转型、生态的良好转换,是当前我国复兴需要面对的问题。必须要充分认识到走可持续发展观道路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要性。教材在内容安排上,结构合理,循循渐进,点例结合到位,对于知识点的把控力度较好。能够很好的让同学们认识到可持

2、续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与原则,并能够运用课堂活动以生活为情境为案例进行实现可持续发展观的途径分析,在对学生学科素养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有很好的操作性。同时,本节内容也能够很好的相衬前期人口、城市、产业发展的知识点,并为学生认识人地关系,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做出奠基。学情分析环境时刻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环境问题的产生往往悄无声息的发生在身边并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在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变化与发展中,人们对环境的美好追求愿望越来越高,既要实现经济的快速高质发展,又要实现绿水青山已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但是如何去实现可持续发展观,学生对可持续发展的内涵、途径还存在着一定的欠缺,生活中虽在新闻中经常接触该类信息

3、,但难以将其与所学的地理知识关联起来。在课堂中我们可以很好的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去分析问题。在教学的过程当中,要善于结合学情,利用生活当中的环境问题的具体解决案例,引导学生进行深入的可持续发展观分析,并形成正确的人类与环境发展观念。教学目标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解释协调人地关系和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途径及其理由。地理核心素养:l 综合思维:结合图文材料,综合分析环境问题并提出符合可持续发展原则的措施。l 区域认知:结合区域图文材料,理解不同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和义务。l 人地协调:理解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解决全球环境问题的根本途径,明确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选择。l 地理实践:运用所

4、学知识和搜集资料,以及切身的考察,能够提出切实可行的可持续发展措施。教学重难点理解并分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途径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教师活动设计思路引入新课【课程导入】2012年联合国可持续发展大会播出了一部中国拍摄的短片2032:我们期望的未来,片中接受采访的中国人各用一句话描述对20年后的期望。全球公众都听到了中国强烈有力的声音。20年后,你期望一个什么样的未来?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拥有我们所期望的未来?通过课本上的案例,做为新科导入的内容,更好的使学生认识到教材的重要性一、可持续发展观【基础预热】一、可持续发展内涵1.背景:环境问题是 人地关系不协调的突出表现。如果单纯依靠科学技

5、术和工业文明去修复遭到破坏的环境,是不可能根本上解决问题的。20世纪70年代以来,可持续发展的思想逐步形成并得到公认。2.定义: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 当代人的需求,而又不危及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发展。3.可持续发展的内涵有:经济可持续、社会可持续 、生态可持续。4.可持续发展的三个基本原则:公平性、共同性 、持续性 。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1.要求实现可持续发展,需要政府 、 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2.途径:在世界范围内广泛践行的可持续发展实践有:消除贫困、实现循环经济和提倡可持续消费。本环节主要依靠学案(导学案)让学生自主预习完成,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分析的能力(时长5分钟)一、可持续发展观【课堂

6、探究】探究一: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材料一:人类从诞生起就一直与环境休成与共。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生存繁衍的历史就是人类同环境相互作用、共同发展和不断进化的历史。在这个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人地关系的思想逐渐形成并发生演变。在早期采集渔猜时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人类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环境对人类的制约较强,人类对环境既崇拜又依赖。进入农业社会,随着拼作和灌溉技术的进步,人类已能在一定程度上根据自然规律发展农业生产,出现了人地关系思想的萌芽。例如,我国在养秋战国时期,就有封山育林、定期开禁、保护生育期的鸟兽鱼鳖,使自然资源休养生息,以保永续利用的主张和法令这一时代,尽管也出现一些环境问题,但是总体上呈现出基

7、本和谐的人地关系(图5.16)进入工业社会,人们对人地关系的探索越来越深入,人地关系思想出现交锋。例如,一些人强调环境对人的制约作用,形成“地理环境决定论”的思想;另一些人却提出截然相反的观点,认为科学技术的飞途发展和社会生产力的空前提高,使人类可以征服环境,成为自然界的主宰。然而,当人们陶醉在征服自然界的胜利之中时,自然界开始向人类实施报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成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人们终于清醒地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只有道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协调人地关系的“和谐论”成为当下主流的人地关系思想。人们基于人地协调的思想,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人地关系思

8、想的演变既是一个由自发到自觉的过程,也是一个充满了曲折、反复的过程。对人地关系思想的研究和实践将是一个永恒的主题。问题1:上述材料反应了人类历史过程中对人地关系的认识,概括人地关系的发展阶段?学生答:时期采集渔猎时代农业社会工业社会现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水平低下,发展缓慢灌溉和耕作技术发展空前提高继续提高主要问题改造环境的能力微弱依附减弱,对抗增强、环境趋于恶化全面不协调人地矛盾激化自然界开始向人类报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人地关系既崇拜又依赖,人地关系处于原始平衡状态基本和谐征服环境,主宰自然,人地关系全面激化追求人地关系和谐教师点评探究二: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材料一: 根据

9、土地利用结构调整的需要,科研人员对某生态脆弱区的农业土地利用拟订了三种方案。问题2:根据表格信息,你认为哪一种方案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并说明理由?学生答:C方案更加有利于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理由:方案C的侵蚀量最少,涵养水源的能力最强,所以对地理环境的破坏最小;虽然38年内总收入最低,但和其他方案差距并不大,长远上其总收入远远超过其他方案。教师点评材料二:下图为可持续发展观的系统图问题3:谈谈你对可持续发展观三大系统的认识?学生答:在可持续发展系烧中,生态可持续发展是基础,它强调发展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相协调;经济持续发展是条件,它强调发展不仅要重视数量增长,更要追求改善质量,改变传

10、统的生产和消费模式;社会持续发展是目的,它强调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与社会进步相适应。教师点评材料三: 地球上的生命不止有人类,还有各种各样生动活泼的动物,千姿百态的植物。然而现在我们生活当中所看到的动植物越来越少,许多动植物已经消失于地球之上。春秋初期的管仲,曾在其管子地员中写道:“地者政之本也,辨于土而民可富。”北魏贾思勰在其齐民要术种谷第三中提出:“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宣布美国退出巴黎协定,终止巴黎协定的所有条款。美国政府单方面的行为,严重违背了国际社会的共同约定与义务。问题4:上述材料分别体现了可持续

11、发展的哪些原则?学生答:l 公平性、共同性、持续性原则。教师点评探究三:可持续发展途径材料一: 问题5:图中措施对消除贫困有哪些作用?学生答:l 教育扶贫的主要作用是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提高当地民众脱贫致富的技能和本领,提高基层干部能力,提高医疗卫生水平。l 发展特色产业的作用在于促进贫困个体(家庭)与贫困区域协同发展,根植发展基因,激活发展动力,阻断贫困发生的动因。l 转移就业是把乡村贫困人口组织起来,通过技能培训,实现技能武装,再通过转移就业,把贫困人口推向市场,让他们凭本事吃饭,靠勤劳致富,助力脱贫攻坚。l 异地搬迁的作用是实现精准扶贫,不仅维持搬迁者的生存条件,还要改善社会服务,增加

12、就业机会,促进产业转型,促进他们融入当地社会。l 基础设施建设可以全面改善当地生产、生活基础设施,为乡村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促进乡村产业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教师点评材料二:循环经济是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强调以“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循环流程组织经济活动,充分合理地利用资源,使经济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最小化;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为原则,追求低消耗、低污染、高利用率和高循环率。一般认为,循环经济是清洁生产和废弃物综合利用的结合,具有在社会经济生活的所有环节实现的潜力。问题6:除建设污水处理厂外,我们还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来保护和循环利用水资源?学生答:加强宣传,

13、提高民众的水资源保护意识;建立和完善法律法规,加强管理,保护水资源;农业:生产中发展滴灌、渗灌等节水技术;合理使用化肥和农药减少水污染;工业:实现废水处理,达标排放;生活:日常家庭用水的循环利用;公共厕所用水的再生循环等(具体措施可以从生产、生活两个方面列举)。教师点评材料三:在衣食住行等日常生活方面,可持续消费倡导“减量、 重复使用、回收、再生”的原则。问题7:你还能列出日常生活中的可持续消费行为吗?学生答:尽量购买无磷洗衣粉;购买环保电池,以防汞、镉等重金属污染;选择绿色包装;用布袋代替塑料袋;选择节能灯泡;选择节水设备。教师点评本环节主要通过活动探究的形式,将学生分成6各小组进行讨论性学

14、习,并根据自己的谈论完成对应的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强化学生对前期基础预热知识的巩固,教师在此活动过程中,要注重发挥引导性的作用,及时对学生的疑问进行解答。(设计时长25分钟)一、可持续发展观【课堂练习】甘蔗是热带和亚热带作物,是制糖的主要原料。下图示意某生态工业园以循环经济的观念和模式建立的两条循环经济产业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关于该模式的说法,正确的是()A实现了废弃物零排放B重视从废弃物中回收有用成分C减弱了产业间的联系D生产重点转向对废弃物的综合利用2该生产模式的主要特点是()A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B低投入低消耗、低污染C高投入、高利用、低污染D低投入、

15、低利用、低污染3下列省份中,最适宜推广该生产模式的是()A内蒙古B新疆C广西D北京【答案】1B 2B 3C【解析】1该模式为可持续发展中的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循环经济虽然可以大大减少废弃物的排放,但是还不能实现零排放,A错;循环经济更加注重废弃物的综合利用,重视从废弃物中回收有用成分,但是生产的重点不会转变,B对D错;循环经济会延长产业链,使产业之间的联系增强,C错。故选B。2循环经济加大了对废弃物的循环使用,使得投入减少,利用效率提高,消耗降低,污染减少。因此,ACD三项错误,B项错误。故选B。3甘蔗为热带、亚热带作物,广西位于热带、亚热带地区,所以适合推广,C正确;内蒙古、新疆、北京都在

16、温带,ABD三项错误。故选C。本环节主要设置较为经典的题型进行当堂考核,检验学生对知识的掌握和运用能力(设计时长5分钟)一、可持续发展观【课堂反思】将本班学生一共分成6个小组,每个小组进行讨论,并汇总自己小组所存在的知识问题,并对学生反思的问题进行解答。问题1:如何理解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这一观点?教师答疑:“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体现了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在发展机会上的公平性原则。根据这个原则,发达国家应率先减排,并给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的技术和资金支持下,采取措施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因为发达国家工业革命进行的时间较早,对地球环境的破坏时间更长,影响更加深刻,不能因为

17、其目前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而推脱其经济发展过程中的历史责任。发展中国家同样在进行工业化的过程中,要深刻吸取发达国家的历史教训,不能再走一条先破坏再治理的一条老路。本环节的设置,主要通过学生自身独立思考自身对知识的理解和缺陷性,主动暴露自己的缺陷,教师及时进行答疑。既能够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更能够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设计时长5分钟)板书设计教学反思通过本节内容的教学安排,能够基本完成教学的目标和任务,在本节教学过程中,课堂氛围,学生上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是比较不错的。较好的达到了新课改要求下的新课题模式与教学要求。但是,同样存在着一些问题需要进一步改进。例如课件的运用还不够灵活,图文资料还不够丰富,可持续发展观的内涵、实现的途径讲解还不够深刻,应更多的向学生呈现出具体的生活情境与案例,并以此为背景,开展丰富的课堂探究活动,让学生去探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对于学生知识的理解,效果可能会更好。9 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专区 > 高考资料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