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docx(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心衰病(慢性心力衰竭)中医诊疗方案(2017年版)一、诊断(-)疾病诊断(1 )以胸闷气喘、心悸、水肿为主症。(2)早期表现为劳累后气短心悸,或夜间突发喘咳惊悸、端坐后 缓解。随着病情发展心悸频发,动则喘甚,或端坐呼吸,不能平卧, 水肿以下肢为甚,甚则全身水肿。常伴乏力、腹胀等。(3 )多有心悸、胸痹、真心痛、心痹、心瘴等病史。(二)证候诊断1 .慢性稳定期(1 )气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倦怠懒言,活动易 劳累;自汗;语声低微;面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 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不胖不瘦,苔白,脉沉、细或虚无力。(2 )气阴两虚血瘀
2、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口渴/咽干、自 汗/盗汗、手足心热、面色/口唇紫暗。舌质暗红或紫暗(或有瘀斑、 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瘦,少苔,或无苔,或剥苔,或有 裂纹,脉细数无力或结代。(3 )阳气亏虚血瘀证:气短/喘息、乏力、心悸。怕冷和/或喜温、 胃院/腹/腰/肢体冷感、冷汗、面色/口唇紫暗。舌质紫暗(或有瘀斑、 瘀点或舌下脉络迂曲青紫),舌体胖大,或有齿痕,脉细、沉、迟无 力。临床症见咳嗽/咯痰、胸满/腹胀、面浮/肢肿、小便不利,舌苔润 滑,或腻,或有滑脉,为兼有痰饮证。2 .急性加重期急性加重期患者多在上述基本证型基础上出现阳虚水泛、水饮凌 心甚至喘脱、或痰浊壅肺。(1)阳虚水
3、泛证:喘促,心悸,痰涎上涌,或咯吐粉红色泡沫样 痰,口唇青紫,汗出肢冷,烦躁不安,肢肿。舌质淡暗,苔白水滑, 脉细促。(2)阳虚喘脱证:喘息不得卧,烦躁,汗出如油,四肢厥冷,尿 少,肢肿。舌淡暗苔白,脉微细欲绝或疾数无力。(3)痰浊壅肺证:咳喘痰多,心悸,动则尤甚,或发热、恶寒, 尿少肢肿,或颈脉怒张。舌暗或暗红,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数或细滑。二、治疗方法(-)辨证论治L慢性稳定期(1)气虚血瘀证治法:补益心肺、活血化瘀推荐方药:保元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黄黄、茯苓、白 术、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苜、赤芍、柴胡、枳壳、牛膝、桔 梗、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饮食疗
4、法:饮食宜甘温,忌生冷厚腻之品。宜食补益心肺、活 血化瘀之品,如莲子、大枣、蜂蜜、花生等。可选食红糖银耳羹等。(2)气阴两虚血瘀证治法: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推荐方药: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麦冬、五味子、 生地黄、黄精、玉竹、桃仁、红花、当归、川苜、赤芍、柴胡、枳壳、 牛膝、桔梗、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0饮食疗法:宜食甘凉,忌食辛辣、温燥、动火之食物。益气养 阴、活血化瘀之品,如山药、银耳、百合、莲子、枸杞子等。(3)阳气亏虚血瘀证治法:温阳益气、活血化瘀推荐方药:真武汤合血府逐瘀汤加减。人参、制附子、茯苓、 白术、炮姜、芍药、桂枝、桃仁、红花、当归、川苜、柴胡、
5、枳壳、 牛膝、桔梗、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O饮食疗法:宜食温热,忌生冷、寒凉、粘腻食物。宜益气温阳、 化瘀利水之品,如海参、鸡肉、羊肉、桃仁、木耳、大枣、冬瓜、玉 米须等。可选食莲子山药饭等。上证如兼痰浊者,加瓜篓、凝白、半夏、陈皮、杏仁等;兼水饮 者,加拿苗子、茯苓皮、泽泻、车前子(草)、大腹皮、五加皮等以化痰 利水;或使用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急性加重期(1)阳虚水泛证治法:温阳利水,泻肺平喘 推荐方药:真武汤合拿芮大枣泻肺汤加减。熟附子、白术、白芍、猪苓、茯苓、车前子、泽泻、拿苗子、炙甘草、地龙、桃仁、搬龙骨、 殿牡蛎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
6、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2)阳虚喘脱证治法:回阳固脱推荐方药:参附龙牡汤加味。人参、炮附子、喂龙骨、喂牡蛎、干姜、桃仁、红花、紫石英、炙甘草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3)痰浊壅肺证治法:宣肺化痰,蠲饮平喘 推荐方药:三子养亲汤合真武汤加减。炙苏子、白芥子、菜藤子、款冬花、地龙、拿苗子、车前子、桃仁、杏仁、炙枇杷叶、制附子、 白术、白芍、茯苓等,或具有同类功效的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剂); 急则治标,偏寒痰加细辛、半夏、生姜等药物,偏热痰去附子加黄苓、 桑白皮、瓜篓、贝母、鱼腥草、冬瓜仁等药物。(二)其他中医特色疗法(1)灸法:选取气海、关元、神阙、足三里等穴位随证加减,可 使用艾灸盒,每次约2030分钟,日一次。(2 )穴位贴敷: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等作为基本处方,粉碎研末后加姜汁调匀做在专用贴敷膜上;选取心俞、内关、神阙、 膻中、肺俞、关元、足三里等穴位。患者取坐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 后,取药贴于相应穴位,412 h后取下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