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81572 上传时间:2024-04-16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0.9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师大附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哈师大附中2021级高二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学科试题一、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I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材料一: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乡村振兴既要塑形,又要铸魂,文化就是乡村的魂。要深入挖掘 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充分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 重要作用,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采。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 思想的指导下,产生了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农时

2、观强调“不违农时”,形成了 “二十四节气”, 并用它来指导农业生产;地宜观就是要因地制宜、因物制宜,选择合适的土地和适宜生长的农作物从而趋 利避害,比如古人根据地形条件,创造了梯田、垛田、砂田、土于田等土地利用方式;节用观主要是用之有 度、用养结合。孟子说,“苟得其养,无物不长;苟失其养,无物不消”,即指用和养要平衡。在朴素的 生态学思想指导下,中国传统农业形成了精耕细作、生态保护、物质循环利用的发展方式和技术体系,探 索出适宜在不同地区的发展模式,历经千年而不衰,可以说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为当前发展 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现代生态农业,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深厚的实践基础。中国传统

3、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提高了 小农家庭经济比例。在生产过程中,传统农事知识的传播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老 一辈的智慧和经验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这也因此形成了尊重长辈的传统。比如,哈尼族先民在梯田农耕 实践中,将积累的关于自然山水保护、动植物利用、生产生活的技能和经验编成“四季生产调“,在父子、 母女、师徒中流传。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说苑中有“曾子衣敝衣以耕”的记载。梁漱溟在中国 文化要义中指出:“在中国,读与耕之两事,士与农之两种人,其间气脉浑然,相通而不隔。“士人和 农民这两个传统社会的最主要阶层,通过耕与读达到相互流

4、通。“西道圣人”扬雄的“耕道而得道”则传 递了古人对知和行、理论和实践关系的探索。家庭经营在农业生产上有其不可替代的优势,家庭成员的经 济利益高度一致,天然形成知识技术的共享机制,也不需要精准的劳动计量和监督。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 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扬耕读传统对培育 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摘编自张灿强从优秀农耕文化中汲取乡村振兴的精神力量)琴之为技小矣。及其至也,大者为宫,细者为羽,操弦骤作,忽然变之,急者凄然以促,缓者舒然以 和,如崩崖裂石、高山出泉,而风雨夜至也。如怨夫寡妇之叹息,雌雄雍雍

5、之相鸣也。其忧深思远,则舜 与文王、孔子之遗音也;悲愁感愤,则伯奇孤子、屈原忠臣之所叹也。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 耳,应之以手,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选自欧阳修琴说,有删改)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既A而B学C琴D于E友F人G受H宫I声J数K引L久M而N乐O之P不Q知R其S疾T之U在V 体W也11 .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布策,即布列算筹。策,是我国最早的计算工具,与“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意思不同。B.五礼,古代的五种礼制,文中指古代汉族礼仪总称,即吉

6、礼、凶礼、军礼、宾礼、嘉礼。C.俯仰,在文中指“一举一动”;与兰亭集序中“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意思不同。D.度,在本文指“标准、限度”;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的“度”意思不同。 12.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材料一开端论述古学者在学六艺时并非只关注其一,而是注重多方交融,如在学习礼乐中学习射御等。 B.材料一中先贤们的几案、手杖上刻有铭文,器皿上铸有戒条,乘车、行走、宴请宾客都有琴瑟之音的伴 随。C.材料一题为“听琴”,作者化实为虚,着眼于义理之阐述,语言质朴自然,可谓别开生面之作。D.材料二中,欧阳修开头描述自己以琴养心疗疾的经历,又

7、运用比喻和联想,把抽象的琴声描绘得可亲可 感。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书非能肆笔而已,又当辨其体而皆通其意。(2)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教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14 .曾巩和欧阳修都谈到了音乐的作用,两人的观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答案】13 . (1)书道(或“书术”)并不只是纵笔写字罢了,而是应该辨明字体并要全部通晓其中的意蕴。 (2)可见,音乐不只能除去邪气,还能用来补救性格的偏执而归于中和。14 .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 养成高尚品德。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情怀,排遣忧愁。【解

8、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断句的能力。句意: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 身上呢。“既而学琴于友人”中“于友人”是句子的后置状语,正常语序是“既而于友人学琴”,是一个完整的句 子,所以应该从“友人”后断开,选G;“受宫声数引”是指学习内容,“久而乐之”是学琴时间长了内心的感受,这是两个内容,所以两句中间 应该断开,选L;而“不知其疾之在体也”是说明学琴使自己忘了疾病,同时照应前一句“予尝有幽忧之疾,退而闲居,不 能治也”,是一个独立的句子,所以应该与前句断开,选P。【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及

9、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A.说法正确。“策扶老以游憩”中的“策”:拄着。句意:拄着拐杖出去走走,随时随地休息。B.说法正确。C.说法正确。“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中的“俯仰”比喻时间短暂。句意:人与人相互交往,很快便度 过一生。D.两个“度”都是指“标准、限度”。句意: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喜爱狩猎,就想到用三面不杀, 留一面给它们逃生,以此为限度。故选Do【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8. “乘车、行走、宴请时都有琴瑟之音的伴随”错误,原文为“在舆有和鸾之声,行步有佩玉之音,燕处 有雅颂之乐”,“燕处”指“闲居”时。故选Bo【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

10、言文句子的能力。(1) “书”,书道,书术;“肆笔”,纵笔,随意放笔写字;“体”,体式;“意”,意蕴。(2) “去邪”,除去邪气;“所以”,用来的。【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概括比较信息的能力。第一则材料作者通过生活中的例子说明音乐的作用,根据“孔子曰: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则乐者非独去邪,又所以救其性之偏而纳之中也”可知,曾巩所谈音乐其实是礼乐,强化其 在儒家教化思想上的功能;他认为礼乐可以修养内心,形成礼仪规范,养成高尚品德。第二则材料作者通过自身经历得出音乐的作用,根据“喜怒哀乐,动人必深。其能听之以耳,应之以手, 取其和者,道其湮郁,写其幽思,则感人之际,亦有至者焉”

11、可知,欧阳修认为音乐可以养神祛病,寄托 情怀,排遣忧愁。参考译文:材料一:古代求学之人对于六艺,射要能做好射箭之事,还应当擅长那些作揖谦让的礼节。御要能做好驾驭车 马之事,又要擅长那些策马快跑的礼节;书法不是能纵笔就可以了,还应当能辨别它的体式并都能做到通 达其中的意蕴;数术不是能布列算筹就好了,还应当知道它的用处并完全掌握其中的方法。五礼之类的重 要礼仪,绵延三千年,六乐之类的礼节规定,可说是极其细致繁多了。唉!多么烦杂且令人操心操劳到如 此地步!然而先贤学者必须能够一一做到,也可以说是很难的了。但他们在“礼乐”的基础上学习那些射御、干戈等军事作战事宜,那么他们年少时学习知识,年长后 入任工

12、作,他们对于军事作战等知识的领悟本来就已经(慢慢)修习好了。先贤学者们受过家整、乡校、国 学等良好教育,受过老师的教导,在言行举止上懂得仪容,在衣食住行上懂得限度,他们的书桌和随身手 杖上刻有自励的铭文,他们的日常饮食器具上刻有自省的戒文。他们坐车的时候(行车有礼)和鸾相应,他 们行走时佩环叮咚(令人赏心悦目),他们工作之余日常生活中亦喜爱“雅” “颂”正音。不是特殊原因, 琴瑟不会离身。我想他们待人处事,一言一行,其礼仪规范皆发自内心,这就是他们礼仪修养达到如此细 致入微的原因O孔子说:“人的修养,入门于学诗经,确立于学礼,最终圆满于学乐。”乐,是用来摇动 内心从而内化于心的,所以说“成于乐

13、”。先前舜任命夔掌管音乐事务,负责教导年轻人,说:“(让 年轻人)为人正直而温和,宽容而谨慎,性情刚正不阿而不暴烈,态度磊落而不傲慢。”那么乐不仅仅能够 祛除不良习气,还可以用来矫正一个人偏狭的性情然后使他们进入中正的状态。所以行车时和鸾相应,行 走时佩玉叮咚,雅颂琴瑟之音,没有特殊原因不会离身,难道是不真实的吗?材料二:我曾经得了忧劳的病症,退下来闲居,没有医治好。后来在朋友那里学习弹琴,学习了五声和几支乐 曲,时间一长觉得很快乐,不知道那疾病还在自己身上呢。弹琴作为一种技艺,是很小的了。等这技艺到了极点,大的是最低的声音,小的是最高的声音,按着 琴弦迅急弹奏,声调便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声

14、音急促的,显得很凄惨;声音和缓的,显得很舒畅。有 时好像山崩石裂,泉水从高山上涌出来,又好像夜晚发生了大风大雨;有时像怨夫、寡妇的叹息声,又好 像和睦的雌鸟、雄鸟互相唱和。它的深沉的忧虑悠远的思绪,就是虞舜、周文王和孔子的遗音;它的悲惨、 愁闷、感慨、愤激,就是孤儿伯奇、忠臣屈原所发出的叹息。喜、怒、哀、乐的情绪,一定深深地打动人 家的心弦。它能够凭耳朵听出来,能够随手弹出来,如果选取那和谐的音调,排遣忧郁,散发幽思,那么, 往往感动人心,极为深切。(二)古代诗歌阅读阅读下面两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微雨中赏月桂独酌陈与义人间跌宕简斋老,天下风流月桂花。一壶不觉丛边尽,暮雨霏霏欲湿鸦。芙蓉陈与义

15、白发飘萧一病翁,暮年身世药瓢中。芙蓉墙外垂垂发,九月凭栏未怯风。【注】该诗是诗人暮年所做。作为南宋诗人,作者历经仕途坎坷、战乱悲辛,晚年做此诗。简斋: 作者的号。15.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微雨中赏月桂独酌笔调轻淡,但蕴藉丰厚,与“欲说还休,却道天凉好个秋”的抒情笔调相似。B.芙蓉一诗运用了对比的手法,九月里墙外的芙蓉生机勃勃,而诗人却年老身衰,对比强烈,令人感 慨。C.诗中的“月桂”“芙蓉”都被赋予了诗人的主观情感,月桂的风流,芙蓉的生机也是诗人内心的追求。 D.诗人饱经世事沧桑,暮年内心已完全平静,以一种更为静穆的眼光,更为冷静的心态来审视人世沧桑。 16.四库全

16、书总目提要指出陈与义战乱期间的诗歌具有含蓄蕴藉的特点,请从两诗中任选一首对陈诗的 这种特点加以分析。【答案】15. D16.示例:诗人将情感深藏于字面的底层,表面看起来似乎平淡、静谧,实则蕴含着渊深丰 富、悲怨深沉的情感内涵。微雨中赏月桂独酌中,只第一句“人间跌宕简斋老” 一笔带过,笔调轻而淡。但这种轻松的笔调背 后却蕴积着深沉厚重的情感。“跌宕” 一词,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浮沉的感慨。诗人的情感并没有喷薄而出,而是“一壶不觉”“暮雨霏霏”等缓缓道来,但平淡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 无奈与愤懑。【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古诗内容和鉴赏表达技巧的能力。D.“内心已完全平静”错误,“跌

17、宕”一词,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浮沉的感慨。所以,不能说已完全平静。故选Do【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的能力。“含蓄蕴藉”意思是含蓄不露,耐人寻味。作为南宋诗人,作者历经仕途坎坷、战乱悲辛将情感深臧于字 面的底层。表面看起来似乎平淡、静谧,实则蕴含着渊深丰富、悲怨深沉的情感内涵。以微雨中赏月桂 独酌为例分析如下。首句“人间跌宕简斋老”中“跌宕”,意思是形容事物多变,不稳定。结合注释可知,作为南宋诗人, 作者历经仕途坎坷、战乱悲辛,晚年做此诗,“跌宕” 一词蕴含了作者对国家命运浮沉的感慨。“人间跌 宕简斋老”意指作者历经仕途不顺和战乱艰辛,人到晚年感慨良多。此句一笔带过,看似轻松平淡,

18、实则 背后蕴积着深沉厚重的情感。后文“一壶不觉” “暮雨霏霏”将情感蕴含于所做之事与所赏之景,不直接强烈抒发,而是缓缓道来,平 淡中蕴含着作者深深的无奈与愤懑。三、课内基础与名句名篇默写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在登泰山记中“, ”两句与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 众山小”有异曲同工之妙,写出了日观峰以西诸山在晨曦的映照下红白错杂,都似弯腰俯首,显得矮 小。(2)在登泰山记中“, ”两句,写出了登泰山时天气的恶 劣以及路途的艰辛。(3)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提到“,这句话出自诗 经大雅荡中的“靡不有初,鲜克有终”。(4)古典诗词常以杜鹃表达悲切、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如锦瑟中的“”和 琵

19、琶行并序中的“”。(5)时空对举是指诗人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描写景物来营造意境,让读者在时空交错中获得审美体 验。“诗圣”杜甫即擅长在近体诗中运用时空对举的创作方法,如登高中“, “两句。(6)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用“” 一句,对登楼远眺之景进行总括评 价;联想过往,六朝已成流水,“,不禁产生惆怅之感。(7)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对于天地间不属于自己的事物,应有“”的洒脱; 而对于造物者提供的无穷无尽的宝藏,又应有“”的快意。(8)荀子劝学指出,“, ,然而劣马拉车走十天,也 能走得很远,它的成功就在于不停地走。(9)古诗词中,作者往往通过对历史人物的评价来寄寓情感。其中,三国人物故事就经常

20、被引用,如 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 ”。(10) “樽”指酒杯,也写作“尊”,在古代诗文中多与饮酒相关联,并表达作者饮酒时的心情,如【答案】 .绛皓驳色 .而皆若偻 .道中迷雾冰滑 .磴几不可登 .有善始者实 繁 .能克终者盖寡 .望帝春心托杜鹃 .杜鹃啼血猿哀鸣 .万里悲秋常作客 . 百年多病独登台 画图难足 但寒烟衰草凝绿 虽一毫而莫取 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骐骥一跃 不能十步 回千古江山 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金樽清酒斗十千 玉盘珍羞直万钱(人生如梦 一尊还酹江月/驾一叶之扁舟 举匏樽以相属)【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注意重点字词的写法,如“绛皓”“偻”“磴”“

21、作客”“凝”“毫”“骐骥” “樽” “羞” “尊” “酹” “匏樽”等。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1)舍瑟而作 (2)彼恶知之 (3)盖亦反其本矣(4)如土委地 (5)行李之往来 (6)杀人如不能举(7)师道之不传 (8)金石可镂(9)盈虚者如彼(10)崖限当道者 【答案】(D)起身,站起来(2)怎么,哪里(3)同盍,何不(4)散落,卸落(5)外交使者(6)尽(7)风尚(8)雕刻(9)缺(10)门槛(或像门槛一样)【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实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1)作:起身,站起来。句意:放下瑟,站起来。(2)恶:怎么,哪里。句意:它们哪里知道呢。(3)盖:同“盍”

22、,何不。句意:何不返回到事情的根本上来呢?(4)委:散落,卸落。句意:像土一样散落到地上。(5)行李:外交使者。句意:使者来来往往。(6)举:尽。句意:杀人好像怕不能杀尽。(7)道:风尚。句意: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8)镂:雕刻。句意:金属石头也可以雕刻。(9)虚:缺。句意:月亮像那样有时圆有时缺。(10)限:门槛(或像门槛一样)。句意:像门槛一样挡在路上的山崖。四、语言文字运用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20世纪80年代,刚参加工作的赵昌平便下定决心,“再难也要攻克” “要搞就搞最难的杂交小麦”。 杂交小麦曾被国际作物界专家描述为小麦科学中的“最终前沿”,它是一项需要攻破科学原

23、理和技术瓶颈 两大难点的复杂系统性工程。为攻克难关,赵昌平夜以继日地工作,翻阅此前30多年的研究报告,开拓性 地提出了 “小麦雄性育性的相对性原理”,为杂交小麦研发提供了理论基础。解决科学原理后,紧接着要 攻克技术瓶颈。缺钱、缺地、缺人、缺理解,在最低谷的10年,赵昌平从一个性格“open”的人变得沉默 寡言。所有的成功都不是 的,直到2011年,以赵昌平为第一完成人的“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技术体系创 建”终于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中国二系杂交小麦正式引领全世界杂交小麦研究方向。这三十年来,赵昌平研究团队从未轻松过,而商业化的过程尤为艰难,仅用种量一项就能难倒“英雄 汉”,因为杂交小麦的用种量

24、是杂交水稻的近十倍。但赵昌平团队 ,终将制种亩产增产20%以上,长达 百年的科学难题和技术瓶颈被一一破解。赵昌平感慨道:“杂交小麦的探索过程是不可预知的。这也正是 科学的魅力,让我心甘情愿地为它献身。” 19.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0.请结合材料,对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的表达效果进行简要分析。【答案】19.一蹴而就 迎难而上20 .运用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连用四个“缺”字,反复中有层递,从不同角度强化了研究团 队所遇困难之多。【解析】【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处,语境强调成功来之不易,要脚踏实地,可用“一蹴而就”。一蹴而就:比喻事情轻而易举,很容易 成功。处

25、,语境指赵昌平团队面对困难绝不退缩的态度,可用“迎难而上”。迎难而上:就算遇到困难也不退 缩,迎着困难去克服它。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缺钱、缺地、缺人、缺理解”连用四个“缺”,形式构成排比,句式整齐,富有节奏感。在内容上,作者连用四个“缺”,强化“缺”的内涵;内容上从“钱、地、人、理解”等四个角度,反复 中有层递,突出了研究团队所遇困难之多。五、写作21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明天的中国,奋斗创造奇迹。苏轼有句话:“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意思是说“向最难之处攻坚, 追求最远大的目标”。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我觉得

26、不但在文艺方面,就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贪懒取巧都不会有大成就,要有大成就,必定朝 抵抗力最大的路径走。朱光潜青年兴则国家兴,新时代青年重任在肩,校文学社就以上材料征文鼓励青年学子。请你结合材料内容 及含意写一篇文章参加征文活动。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 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的写作能力。审题:这是一道任务驱动型材料作文题。作文材料由习近平总书记2023年新年贺词中的话和朱光潜先生的话组成,审题时首先要分析两则材料的主 旨。习近平总书记引用了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这段贺词意在勉励我们:不要怕有困

27、难,不要 怕路途远,只要敢于奋斗、敢于攻坚克难,就能让中国的明天更美好。朱光潜先生话中的“不但在文艺方 面,就在立身处世的任何方面”点明了后文是在立身处世中要明白的道理。其中,“朝抵抗力最大的路径 走”与苏轼的“犯其至难而图其至远”不谋而合,都强调了想要取得远大的成就,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就不能懒惰取巧,要敢于挑战、战胜困难,迎难而上。引导语指出青年人与时代、国家之间的密切关系,并提出要结合材料来鼓励青年学子,这实际上是引导考 生,站到振兴国家、奋进新时代的高度来思考如何“努力奋斗”“迎难而上”“敢于挑战”。写作时,可以从材料出发提出观点,鼓励同龄青年:要勇于攻坚克难。在行文过程中,先强调追

28、求卓越、 创造奇迹的道路上必然面临各种坚难的关隘;然后指出,面对这些困难、障碍,青年人不过应该绕着走, 而应该主动进攻、勇于挑战,正是在一次次对困难的攻克中,我们赢得事业的辉煌;接下来指出,新时代 的新征程上,亦有各种挑战等待着我们去迎战,作为有志青年,应该秉持勇于攻坚克难的精神,到祖国建 设的大潮中去锤炼自我,奉献自我。立意:1 ,攻坚克难,笃行不怠。2 .志不求易者成,事不避难者进。3 .不惧路远,行则将至。材料二:中华文明绵延不绝,农耕文化蕴含的伦理价值与生态智慧对社会的存续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产生于 农耕文化的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

29、同体, 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乡村共同体的内聚性、稳定性和连续性是中 国社会凝聚与稳固的坚实基座,是中华文明绵延不绝的重要根基。在农业生产中,粮食产量无疑决定着人口规模。一定规模的人口以何种方式组织生产,不仅仅影响着 具体的生产方式,还奠定了社会结构的基础。其中最为重要的,是生产方式与组织形式的紧密结合,由此 决定了土地的产出和人口的规模。如果生产方式较为粗放,如仅仅使用手工工具,以人体肌肉力量耕种, 导致亩产量低,则倾向于大量开垦土地,以扩大耕种面积获取总产量提升。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 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提出更

30、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 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 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由此,宗族往往成为土地的管理者,其对于土地使用的管理权之 重要性,有时甚至超过了土地所有权。由于土地是农业生产最为关键的生产要素,掌握了土地管理权,实 际上也就具备了对于全部生产与生活的支配权。因此,宗族在实质上就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农耕文化中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了聚族而居的农业生活形态,农耕文化与宗族结构 之间具有密切的相关性,农耕方式决定了宗族的基本结构。林耀华认为,从同一个祖先传衍下来,共同居 住于相同的村落地域

31、空间中的血缘与地缘共同体,构成宗族乡村。在宗族乡村中,宗族占据支配性地位, 发挥总体性功能。乡村社会中的民众以宗族的方式结合,宗族构成乡土中国基本的集体组织形式,民众依 靠宗族开展日常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以祠堂为核心的宗族组织是宗族乡村中最基本且最重要的制度安排, 在乡村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发挥着总体性的支配作用。全族人共同供奉的祠堂是宗族的最大 特征,宗祠是“宗族中宗教的、社会的、政治的和经济的中心”。宗祠既是祭祀祖先的神圣空间,也是族 人交往的日常公共空间;既是族老政治的舞台,也是家规族约形成和发挥作用的场所。宗族乡村中,个人、 家庭、房支和宗族构成环环相扣的整体,从家到族构成一个

32、具有内在关联性的整体。中国宗族社会的文化 底蕴,正在于以家为纽带的共同体的内聚、整合与应对变迁。农耕文化所形成的宗族伦理,是乡土中国的 底色。宗族的日常伦理实践及其具体的运作机制与逻辑,形成了乡村社会内部较为稳固的规范与结构,塑 造了乡村社会的集体认同与文化图谱,由此建构起传统乡村社会的共同体图景。(摘编自周丹丹农耕文化与共同体建设)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农耕文化蕴含着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规范,是中华文化 特有标签。B.在农耕时代,古人遵循农时观、地宜观、节用观等,并形成了朴素的生态学思想。C.宗族在实质上成为农耕文化的关键性因素,是因为它能够对全部

33、的生产与生活进行支配。D.传统农耕文化中,聚族而居的农业的生活形态是由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农业生产方式决定的。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A.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为实现农业绿色转型奠定了实践基础。B.中国传统小农经济中,农事知识的传播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而不是通过文字或书本。C.在中国漫长的历史时期,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是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D.农耕文化中,乡村社会产生的以宗族为核心的共同体,有利于稳固乡村社会,形成集体认同感。3 .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 “天人合一”思想的一项是()A.靠天吃饭,靠地立身。B.尊重自然、追求和谐天

34、成的生态平衡观念。C.任情返道,劳而无获。D.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4 .请分析材料一的行文思路。5 .乡土社会的宗族是如何形成的?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答案】4 .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首先阐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倡议乡村振兴应从中汲取精神 力量。然后论述了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最后阐述了农耕家庭的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5 .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 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宗族便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 责。【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A

35、. “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特有标签”曲解文意,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而不是“特 有标签”。故选Ao【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 “中国传统农业历久不衰,是生态农业的成熟版本”曲解文意,传统农业是生态农业的“初始版本”, 而不是“成熟版本”。B. “都依赖长者和父辈”过于绝对,原文是“多依赖长者、父辈”,而不是“都依赖长者和父辈”。C “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上层组织”曲解文意,宗族是整合乡村社会的“基层组织”,而不是“上层组 织“。故选Do【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D.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反映了农耕劳动的艰苦,

36、与材料一 “天人合一”思想不符。故选Do【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的能力。由“中华文明根植于农耕文明。农耕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鲜明标签,承载着华夏文明生生不息的基因密码, 彰显着中华民族的思想智慧和精神追求让我国历史悠久的农耕文明在新时代展现持久弥新的魅力和风 采”可知,文章首先阐述了农耕文化的重要作用,倡议乡村振兴应从中汲取精神力量。由“荀子富国中写道:上得天时,下得地利,中得人和,则财货浑浑如泉源。古人在天人合一 思想的指导下”可知,文章接着论述了农耕实践的思想观念是天人合一。由“中国传统小农经济的最大特点是以家为基础生产单位,特别是战国时期秦国的商鞅变法当前 和今后一段时期,

37、小农户家庭经营仍然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主要方式,但小农户科技文化素质普遍不高,弘 扬耕读传统对培育高素质农民,培养一支懂农业、善经营的新农人依然具有现实意义”可知,文章最 后阐述了农耕家庭的耕读传统在中国由来已久。由此可见,材料一采用了总分式的论证结构。【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由“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它构成了乡村社会结构的重要基础”可得出: 宗族是以血缘的亲疏关系聚集起来的地缘与血缘共同体。由“耕种大面积土地以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对于人群的组织形式也会 提出更高的要求。在一般的情形中,以血缘纽带将人群组织

38、在一起,无疑是最为自然的方式。于是宗族便 理所当然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可得出:耕种大面积土地以 及修建大型水利工程,需要大量劳动力,为了协调生产,宗族便成为农耕时代基层的社会组织,承担着生 产与管理的基本社会职责。(二)现代文阅读H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七个野人与最后一个迎春节沈从文迎春节,凡属于北溪村的男子,全为家酿烧酒醉倒了。据说在某城,痛饮是已成为有干禁例的事了,因为那里有官,有了官,凡是近于荒唐的事是全不许可 了。迎春节的痛饮禁止,倒是小事中的小事,算不得怎样可惜,一切都得不同了!将来的北溪,也许有设 官的一天吧?“醉了的,你们睡吧,还有

39、那不曾醉倒的,你们把葫芦中的酒向肚中灌吧。”这个歌,近来唱时是变 成凄凉的丧歌,失去当年的意思了。照这办法把自己灌醉的是太多了。只有一个地方的一群男子不会醉倒,他们面前没有酒也没有酒葫芦, 只是一堆焚得通红的火。他们人一共是七个,六个年纪轻轻的,只有一个约莫有四十五岁。房中无一盏灯, 但熊熊的火光已照出这七个朴质的脸孔。那年长的汉子,拨了一阵火,忽然又把那铁箸捏紧向地面用力筑, 愤愤地说道:“一切是完了!这一个迎春节应当是最后一个了!喝呀,醉呀,多少人还是这样想!他们愿 意醉死,也不问明天的事!”全屋默然无声音,老人的话说完这屋中又只有火星爆裂的微声了。静寂中,听得出邻居划拳的嚷声与唱歌声音。

40、许许多人是在一杯两杯情形中伏到桌上打鼾了。许许多 人是喝得头脑发晕伏在儿子肩上回家了。这些人,在平时,却完完全全是有业知分的正派人,一年之中的 今日,历来为神核准的放纵,仅有的荒唐,把这些人变成另夕I、一个种族了。在诸人的沉默中,可以把这屋子为读者一述。屋为土窑屋,屋顶高耸为泄烟窗。屋之三面为大土砖封 合,壁上全是军器与兽皮。一新剥虎皮挂在壁当中,虎头已达屋顶,尾则拖到地上。尚有野鸡与兔,一大 堆,悬在从屋顶垂下的大藤钩上。从一切的陈设上看来,则这人家是猎户无疑了。这土屋主人,即火堆旁年长的一位。他以打猎为业,其余六人则全是这人的徒弟。徒弟把这年长人当 作父亲,把同伴当作兄弟,遵守一切的约束,

41、和睦无所猜忌,在欢喜中过着日子。他们上山打猎,下山与 人做公平的交易。他们做工吃饭,在世界上自由地生活,全无一切苦楚。这属于另一世界的人。到此年长的人又说话了,他说,“我们这里要一个官同一队兵有什么用处?我们要他们保护什么?老 虎来时,蝗虫来时,官是管不了的。地方起了火,或涨了水,官也是不能负责的。”官是没有用处的一种东西,这意见是大家一致了。他们约定下来,若果是北溪也有人来设官时,一致 否认这种荒唐的改革。几个年轻人不自量力,把反抗的责任放到肩上了。他们一同当天发誓,必将最后一 滴的血流到这反抗上。若果有人能在北溪各处调查,便可以明白这一个迎春节所消耗的酒量真特别多,超过过去任何一个迎 春节

42、,这里的人原是这样肆无忌惮地行乐了一日。不久过年了。不久春来了。当春天还只是二月,山坡全发了绿,树木出了芽,鸟雀孵了卵,新雨一过随即是温暖的太阳。这样时 节从边县里派人来调查设官的事了。来人是两个,会过了地方当事人,由当事人领导往各处察看。来人问 了无数情形,量丈了社坛的地,录下了井灶,看了两天就走了。第二次来人是五个,这一次正式来布置了。师傅把六个年轻人聚在一处,商量反对方法。七个人故意 阻碍调查人进行,不许乡中人引路,不许一切人与调查人来往,又分布各处,假扮引导人将调查人诱往深 山,结果还是不行。一切反抗归于无效,在三月底税局与衙门全布置妥了。这七个人一切计划无效,一同搬到山洞中去了。照例

43、住山洞的可以作为野人论,不纳粮税,不派公债, 不为地保管辖。地方官忙于征税与别的吃喝事上去了,所以这几个野人的行为,也不会引起这些国家官吏 注意。他们几个人自从搬到山洞以后,生活仍然是打猎。猎得的一切,也不拿到市上去卖,凡是想要野味的 人,就拿了油盐布匹衣服烟草来换。他们很公道地同一切人在洞前做着交易,还用自酿的烧酒款待来此的 人。他们日里或坐在洞中磨刀练习武艺,或在洞旁种菜浇水,或者又出到山坡头湾里坳里去唱歌。他们是快快乐乐活下来了,至于北溪其余的人呢?北溪改了司,一切地方是皇上的土地,一切人民是皇上的子民了,的确很快的便与以前不同了。迎春 节醉酒的事真为官方禁止了,别的集社也禁止了。平时信

44、仰天的,如今却勒令一律信仰大王,因为天的报 应不可靠,大王却带了无数做官当兵的人,坐在极高大极阔气的皇城里,所以不信仰大王也不行了。还有不同的,是这里渐渐同别地方一个样子,不久就有种不必做工也可以吃饭的人了。又有靠说谎话 骗人的大绅士了。地方的确兴隆得极快,第二年就几乎完全不像第一年的北溪了。第二年迎春节一转眼又到了,荒唐的沉湎野宴,是不许举行的,凡不服从国家法令的则有严罚,决无 宽纵。到迎春节那日,凡是对那旧俗怀恋,觉得有设法荒唐一次必要的,人人皆想起了山洞中的野人。于 是无数的人全跑到山洞聚会去了。做主人的就把所猎得的果狸、山猪、白绵、野鸡等等,熏烧炖炒办成了 六盆佳肴,要年轻人到另一地窖

45、去抬出四五缸陈烧酒,把人分成数堆,各人就用木碗同瓜瓢舀酒喝,用手 抓菜吃。众人一旁喝酒一旁唱歌,喝醉了酒的就用木碗覆到头上,说是做皇帝的也不过是一顶帽子搁到头上。 他们忘形笑闹跳掷,全不知道明天将有些什么事情发生。第二天无事。第三天,北溪的人还在梦中,有七十个持枪带刀的军人,由一个统兵官用指挥刀调度,把野人洞一围。 于是将七个尸身留在洞中,七颗头领就被带回北溪,挂到税关门前大树上了。出告示是图谋倾覆政府,有 造反心,所以杀了。凡到吃酒的,自首则酌量罚款,自首不速查出者,抄家,本人充军,儿女发官媒卖作 奴隶。这故事北溪人不久就忘了,因为地方进步了。一九二九年三月作于上海(有删改)【注】本文根据苗

46、族传说而写。湘西地区自秦汉已纳入中央王朝版籍,设置郡县。唐五代以后,湘西 豪门废除郡县制,实施土司制。清康雍年间,中央王朝武力废除湘西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史称“改土归流”。6 .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官”到来的过程中,师徒七人先后经历先觉者、反抗者、退守者、牺牲者的四重角色转换,而贯穿 其中的反抗精神始终不变。B.当边县派人前来调查设官时,七人不是以刀枪相对,更没有血腥的杀戮,而是以一种和平的方式设法阻 碍,是一种温和的反抗。C.北溪村本是人间乐园,但自设官之后,信仰遭到改变,还出现了不劳而获、谎话骗人现象,见此情景, 师徒七人毅然把家园移进山洞。D.第二年迎春

47、节到来时,一些北溪村人跑到山洞聚会狂欢,以表达他们对旧俗的怀恋,这一次盛宴也成为 七个“野人”被杀的导火索。7 .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第四段描写了七个人围着火堆的场景,“用力筑”的动作透出人物内心的不平,人物说话语气强烈, 表达出失望与不满的情绪。8 .小说对年长者的土窑屋进行了较为细致的描写,“大土砖”“大藤钩”等陈设富有地域特色,“军器” 则暗示了房主人曾有过军旅经历。C.小说结尾含蓄蕴藉,耐人寻味,以北溪人的健忘委婉批评了民众的不知与漠然,“进步”一词则暗含了 批评与否定。D.本文以小见大,讲述的是湘西某村七个村民为躲官而钻山洞做野人,最后被砍头的小故事,表现的却是 “改土归流”这一重大历史事件。9 .文章多处写到北溪村人迎春节饮酒,请简要谈谈作者的用意。10 小说中的“山洞”有什么寓意?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答案】6. C7. B8 .通过写迎春节醉酒 习俗,展现北溪村人慷慨的民族性格与自由、和睦的传统生活方式。以节日饮酒狂欢的氛围,反衬七个野人的痛苦,强化其悲剧性。写迎春节饮酒习俗被禁止,代表原始乡村文明的没落。9 .山洞象征湘西民众原始封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