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含答案.pdf》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含答案.pdf(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 文 试 题语 文 试 题本试卷共23小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注意事项: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照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贴条形码区”。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宇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
2、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玉,石之美者。石器时代后期,原始先民在劳动中发现了这些精关的石头。距今9000多年的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环、玦、壁、斧等玉器,是迄今发现中国最早的五器;距今6500年至5000年的红山文化,以C形玉龙、玉猪龙为代表性玉器;距今5300至4000年的良渚文化,玉踪是其代表。先民认为它们是人神互通的媒介。这一时期被称为神五时代或巫玉石代,玉器除了装饰与祈求平安外,主要用作图腾崇拜与祭祀天地,祈求风
3、调雨顺,天下太平等。玉料基本都是地方玉,反映了当时氏族文化的流传范围。商代中期开始,随着大一统王权的出现,玉文化逐渐走向了代表王权的“王玉文化”。这个阶段玉石都为统治阶层所持有。如玉戈、玉斧等题材,体现着统治者的地位、军权或国成。虽然地方特色依然存在,但五器创作集南北技艺大成,开始一统天下。从秦朝开始,皇帝以玉为垒,制定了严格的官员用玉制度,如五带、官帽用玉规制等。汉代开始新疆玉大量输入内地,品种、数量以及工艺水平达到历史的最高峰。日用品、装饰品、丧葬用玉(如满城汉墓的金缕玉衣)显著增加。儒家认为玉有“仁、义、智、勇、廉”五德。于是“君子无故,玉不去身”“玉不琢,不成器”“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4、等说法就产生了。古玩指南中写道:“盖古人视玉极重,佩之宛同载祖播迁。”古人甚至还有食玉延年的习俗,早到山海经就有古人食玉的记载。食玉习俗到明清才消失,但五石的福寿延年观念依然留存于世,转而以佩玉的社会风俗继续发挥作用。唐宋时期开始,玉的阶级属性被打破,逐渐进入民玉时代。玉器空前发展,雕琢样式不断丰富,如玉璧形制纹样随时代演变不断丰富,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格致镜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河北省保定市、邢台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原载:“妇人佩针终亦佩玉也。”五器雕琢“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的传统与似五吉祥寓意深入人心。辽金元时期是文化融合的时代,表现游牧民族的
5、狩猾、游幸活动的“春水秋山“是这一时期独特的玉器类型。清翎开始翡翠也成为皂家用玉。五文化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玉文化内涵已经内化为民族的文化记忆、审美意象与情感交流的媒介,具有重要的文化认同与社会团结功能。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还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摘编自央视纪录片中国古代玉文化解说词)材料二:汉武帝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经甘肃、新疆到达中、西亚并联结欧洲地区。由于中国通过这条路运到欧洲的商品主要是丝纲,十九世纪末德国地质学家李希霍芬将其誉为“丝纲之路”、西方人自古就艳羡来自中国的丝纲,在他们眼中,这条运来精英丝绸的大通道,当然就是“丝绸之路”。而在中原人
6、眼中,称之为“美玉之路”或许更为准确。这种差异源于外来文化和本土文化视角的差异。西学东渐以来,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丝绸之路说”就这样日渐兴旺和流行起来,最终淹没了更加悠久的“玉石之路”真相。在本土文化重新获得文化自觉意识的今天,若要用批判性的眼光来对这些外来的文化价值给予重估,或许应该替代或修正“丝纲之路”说,代之以“玉石之路”或“五石丝纲之路”。考古证实,至少在三千多年前新疆一带就有采玉、琢玉的部落,且开始有和田玉流入内地。河南殷墟商代妇好墓就出土了三百件新骚和田材质的玉器。一千七百多年前的西晋时期,在河南汲县战国墓中出土了古简竹书纪年,其中“穆天子传”篇记载了周穆王从中原出发,
7、途经甘肃、内蒙古和新疆,最终抵达昆仑山西麓,当时仍是母系社会的部落首领西王母,赠送他八车宝石的佳话。这大概足和田玉由新疆进入中原最早的史籍。古代先民从昆仑山和田一带,由近及远地向东西两翼延伸,与外界勾连。向东经河西走应.从甘肃、宁夏、山西,入河南;向西经乌兹别克斯坦,到地中海沿岸的欧亚各国。此即最早的“玉石之路”。周穆王西巡路线,就是这条古道的东线。汉书载:玉门关,始置于汉武帝开通西域道路、设置河西四郡之时,因西域输入玉石时取道于此而得名,玉石到此便是进入国门了。以后历代这条古道上经济文化往来益加繁荣,有诗为证:“归随汉使千堆宝,少答朝王万匹罗”(唐杜甫);“采玉河边青石子,收来东国易染麻”(
8、元维吾尔族诗人马祖常).(摘编自北方网玉石之路)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国人贵玉,玉石精美,除被人们赋予神性外,还延伸出显示权利地位、延年益寿、保佑平安、寄托家族精神等寓意。B.中国人用玉历史至少九千多年,商代中期以前,沟通中西的玉石之路还没有打通,中原地区所用基本都是地方玉料。C.从杜甫与马祖常的诗歌中可知,中原与西域对丝绸与玉石的交换均有意愿,从中可以推想当年丝路沿途商旅沟通中西的境况。D.针对西方人对“丝绸之路”的命名,材料说“我们接受了太多太多的外来观念”,可见作者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
9、的一项是(3分)A.玉文化包括玉器及相关文化艺术内涵,它内容丰富,源远流长,与中华文化融合贯通,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B.玉器有时代特征。如玉猪龙、玉琮等器烈,是原始社会所独有,汉代典型葬器“金缕玉衣”,秦代典型器玉玺也是如此。C.河西走廊是丝绸之路的要道,但河西走廊没有“丝门”而有“玉门”,也可佐证玉石交易在这条贸易大动脉上的重要性。D.“玉石之路“和“丝绸之路”的线路基本相同,但“玉石之路”历史更加悠久,是一条贸易之路,也是一条文化交流沟通的道路。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例证来支撑“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观点的一项是(3分)A.女娲炼五色玉石补苍天,断整足以立四极,苍天补
10、,四极正,淫水涸,粪州平,颇民生。B.姜太公渭水垂钓,得玉璜一,刻有“姬受命,吕佐旌”字样,遂辅姬昌推翻商纣,实现太平。C.汉代谷纹玉璧象征眷丰饶、完美、圆满、生生不息和循环往复,也是贵族身份和权 力的象征。D.乾隆为从新疆运输5吨亚“大禹治水玉山子”石料,组建了一支军队,用时三年才运到内地。4.“国”在长期演变中曾有过40余种写法,如“圆(内为口、戈组合)”“国”等,汉字简化方案经争论筛选,才确定简化为“国”。请参考材料内容,分析“國”“国”改为“国”字的理由。(4分)5.南京博物院筹划“玉润中华中国玉器万年史诗图卷”特展,计划调集40多家博物馆或其他文博单位的镇馆级玉器珍品参展。若请你参与
11、筹备及运作,请从展览的主题、开展前后的工作安排、布展思路三个纬度,结合材料内容,简述你筹划的思路概要,(6分)(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材料一:人到长沙前后,自然从一般记载和传说,对湘西有如下几种片断印象或想象:湘西是个苗区,同时又是个匪区。男子特别欢喜杀人。公路极坏,地极险,人极蛮,因此旅行者通过,实在冒两重危险。经过辰州,那地方有人会“赶尸”。若眼福好,必有机会见到一群死尸在公路上行走!地方文化水准极低,土地极贫瘀,人民蛮悍而又十分悉蠢。作者是本地人,可谈的问题当然极多,壁如矿产、农村、教育、军事一切大问题,然而这些问题,这时节不是谈它的时节。现在
12、仅就一个旅行者沿湘黔公路所见,分别写点出来,如能对于旅行者和寄居者减少一点不必有的忧虑,补充一点不可免的好奇心,对这个边鄙之地值得给予的同情,就可说是已经达到拿笔的目的了。(节选自沈从文湘西引子,有删减)材料二:从常德到沅陵,一个旅行者在车上的感触,可以想像得到,第一是公路上并没有苗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人,第二是公路上很少听说发现土匪。公路在山上与山谷中盘旋转折虽多,路面却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睛而都无妨车行。旅行的很容易忘了行车的危险,乐于赞叹自然风物的秀类。溪流紫回,水清而浅。山脚下一带树林,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香茎山花,随时可以报拾。上官庄的长山头,一个山接一个山,转折频繁
13、处,便必然对于自然的雄伟表示赞叹,对于数年前裹粮负水来这高山峻岭修路的壮丁,更表示敬仰和感谢。他们有的从百里以外小乡村赶来,沉沉默默的在派定地方担土、打石头,淋而、挨饿,完成了分配到头上的工作。把路修好了,知道事情业已办完,笑笑的,各自又四转到那个想像不到的小乡村里过日于去了。车到了官庄交车处,一列等候过山的车辆,静静地停在那路旁空阔处。虽在军事状态中.军用车依然受公路规程辖制,不能占先通过,此来彼往,秩序井然。车到了沅陵,车站边挑的、抬的、负荷的、推挽的,企是女子。女权运动者在中国二十年来的运动,到如今在社会上露面时,还是得用“夫人”名义来号召。而且大家都集中在大都市,过着一种腐败生活。比较
14、起这种女劳动者把流汗和吃饭打成一片的情形,不由得我们不对这种人充满尊敬与同情。这种妇女日常工作虽不轻松,衣衫却签齐清洁。有的年纪已过了四十岁,还与同伴竞争见揽生意。两角钱就为客人把行李背到河边渡船上,跟随过渡,到达彼岸,再为背到落脚处。辰州地方的传说奇迹中又以赶尸著闻。凡受了点新教育,血里骨里还浸透原人迷信的新绅士,想满足自己的荒唐幻想,到这个地方来时,总有机会温习一下这种传说。钟士,学生,旅馆中人,俨然因为生活在当地,便负了一种不可避免的义务,总要把它的神奇处重述一番。或说朋友亲成曾亲眼见过这种事情,或说曾有谁被赶回来。其实他依然和客人一样,也不相信。就中有个“有道之士”,姓阙,当地人通称为
15、阙五老,年纪将近六十岁。据说十五岁时就远去云资,跟名师学习过这门法术。作法时口诀并不稀奇,不过是念文天祥的正气歌罢了。客人要老老实实发问:“五老,那你看过这种事了?”他必装作很认真神气说:“当然的。我还亲自赶过!那是我一个亲成,在云南做官,死在任上,赶回湖南,每天为死者换新草鞋一双。只是功夫不练就不灵,早丢下了。”至于为什么把它丢下,可不说明。客人目的在表演,主人用意在故神其说,末后自然不免使客人失望。不过知道了这玩艺儿是读正气歌作口诀,同儒家居然有关系时,也不无所得。每年三四月春水发后,洪江油船颜色鲜明,在摇橹歌呼中连翩下驶。同一渡船,则大多数都是妇人,有些卖柴卖炭的,来回跑五六十里路,上城
16、卖一担柴,换两斤盐,或带回一点红绿纸张同竹篾做成的简陋船只。问她时,就会笑笑的回答:“拿回家去做土地会。”这些女子一看都那么和善,那么朴素,年纪四十以下的,无一不在胸前土蓝布或葱绿布围裙上绣上一片花。天时常常是那么把山和水和人都笼罩在一种似雨似雾使人微感凄凉的情调黑,然而却无处不可以见出“生命”在这个地方有光辉的那一西。男子大部分都当兵去了。因兵役法的缺憾,和中间层保甲制度人选不完善,逃避兵役的也多,这些壮丁抛下他的耕牛,向山中走,就去当匪。匪多的原因,外来官吏苛索实为主因。土匪多时,当局另外派大部队来“维持治安”,守在几个城区,别的不再过问。土匪得了相当武器后,在报复情绪下就是对公务员特别不
17、客气,凡搜刮过多的外来人,一落到他们的手里时,必然是先将所有的得到,再来取那个“命”。许多人对于湘西民或匪都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留下一个特别蛮怦嗜杀的印象,就由这种教训而来。许多人说迦西有匪,许多人在湘西虽遇匪,却从不曾遗遇过一次抢劫,就是这个原因。景物如此关好,三十年来牧民者来来去去,新陈代谢,不知多少,除认为“蛮悍”外,竟别无发现。外来为官作宦的,回籍时至多也只有把当地久已消灭无余的画符捉鬼荒唐不经的传说,在茶余酒后向陌生人一谈。(节选自沈从文湘西沅陵的人,有删减)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从文将大都市里的女权运动者与沅陵众多妇女劳动者的生活状
18、态放在一起比较,表达出对湘西妇女的尊敬与同情。B.针对“赶尸”传说的众说纷纭现象,作者谈到赶尸需要读正气歌作口诀时,用调侃的口气对储家文化进行了批判。C.材料二倒数第二段对“土匪”现象出现的原因及相关情况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与材料一开头旅人初进湖西所见形成呼应。D.湘西引子为沅陵的人的写作预先设定了大致思路,从沈从文的这些叙述中,可见作者对湘西社会的了解与热爱。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中,“掇拾”有欣赏的意思,写出了湘西环境之美和笔者对家乡的喜爱。B.句子写军车谨守秩序,按规则通行,可看出小说淡化沉重的战乱氛围的特征。C.句子写四十多岁妇女与同伴争生意,其主
19、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D.句子写不说明丢下功夫的原因,表现五老的故作神秘,语气中带有戏谑意味。8.根据沈从文针对外地人对湘西的误解所做的纠正,完善下表四处空缺部分。(4分)误解纠正理由湘西土匪多。路面修理得异常良好,不问晴雨都无妨车行。只是一种流传多年的传说。当地人蛮悍愚餐。9.汪曾祺说:“边城是一个温暖的作品,但是后面隐伏着作者很深的悲剧感。”如果用画波浪线句子中的两个词概括沈从文笔下的这种类似的“味道”,你选哪两个词,为什么?(6分)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材料一:圣王域民,筑城郭以居之,制庐井以均之,开
20、市肆以通之,设庠序以教之;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辟土殖谷曰农,作巧成器曰工,通财酱货曰商。圣王量能授事,四民陈力受职,故朝亡废官,邑亡敖民,地亡旷土。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宴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力耕数耘,收获如寇盗之至。还庐树桑,菜茹有畦,瓜果殖于疆易。鸡、豚、狗、彘毋失其时,女修蚕织,则五十可以衣帛,七十可以食肉。理民之道,地著为本。高三语文试卷第5页(共8页)故必建步立市,正其(井田)经界。八家共之,各受私田百亩,公田十亩。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腔,而救化齐同,力役生产可得而平也。孟养之月,群居者将收,行人报木铎徇于路,采诗以闻于天子。故曰,王者不窥牖户而知天下。
21、此先王制土处民,富而救之之大略也。故孔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故民皆劝功乐业,先公而后私。(节选自汉书食货志)材料二:今为国者多无要。共君悟于说,其官乱于言,共民惰而不农。故其境内之民,皆化而好师,乐学事商贾,为技艺,避农战。如此,则不远矣。夫农者家而游食者众,故其国贫危。今夫螟、胺、峋蝎染生秋死,一出而民数年不食。今一人耕而百人食之,此其为螟、腾、姁蝎亦大矣。故曰,百人农,一人居者王;十人农,一人居者强;半农半居者危。故治国者欲民者之农也。国不农,则与诸侯争权不能自持也,则众力不足也。故诸侯挠其弱,乘其衰,土地侵削而不振。圣人知治国之要,故令民归心于农。壶则少诈
22、而重居,查则可以赏罚进也,查则可以外用也。夫民之见言谈游士可以尊身也,商贾之可以富家也,技艺之足以口也,则必避农。避农则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节选自商君书农战第三)【注】木铎:木制的铃。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种谷A 必杂五种B 以备C 灾害D 田中回不得回有树G 用团妨五谷。11.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A.平,平定的意思,与礼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平”意思相同。B.说,说法的意思,与五石之瓠“客得之,以说吴王”中的“说”意思不同。C.之,到去的意思,
23、与逍遥游“之二虫,又何知”中的“之”字意思相同。D.进,指激励上进,与邹忌讽齐王纳谏“时时而间进”中的“进”意思相同。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首先描述了圣明的君王治理天下的盛况:他们能根据百姓的特点,让他们 从事不同的职业,士农工商各司其职,在朝在野都能正常运转。B.材料一介绍了农家种田、树桑、养殖等诸事的相关要领,强调勤奋耕耘,鼓励百姓 们在田间投入心力,对井田制的模式及意义进行了概述。C.材料一提出“使民以时”的观点,督促百姓收获时要抓紧时间,也暗示统治者不要妨害农时,与种树郭囊驼传中让百姓休养生息的立意相似。D.材料二开头部分对一些没有掌握治
24、国要领的统治者进行批判,认为他们没有抓住管理国家的关键,并指出了民间存在的种种问题,对百姓提出警示。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行人振木铎徇于路,采诗以闻于天子。(2)避农则轻其居,则必不为上守战也。14.两则材料都提到使百姓安心耕作问题,其侧重点又有不同,请就此简要概述。(3分)(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高三语文试卷第6页(共8页)倦寻芳饯周纠定夫吴文英暮帆挂雨,冰岸飞梅,春思零乱。送客将归,偏是故宫离苑。醉酒曾同凉月舞,寻芳还隔红尘面。去难留,怅英蓉路帘,绿杨天远。便系马、鸳边清晓,烟草睛花,沙润香软。烂锦年华,谁念
25、故人游倦。寒食相思堤上路,行云应在孤山“畔。寄新吟,莫空回、五湖养雁。【注】周纠,字定夫,作者友人。孤山,在杭州西湖一侧。15、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是一首作者饯别友人的词,友人将远去杭州,作者不免思绪纷繁,感慨良多。B.开头用“飞”字写早春时节梅花飞舞,勾引出作者离别之时零乱的伤春之思。C.作者想象友人途中虽有美景相伴,但也会感到疲倦,传达了对友人的牵挂之情。D.离别时,作者忆昔日,想行程,劝憩息,盼来信,将复杂心境刻画得细致周到。16.后人评价此词“把别情化浓为淡,把别景化淡为浓”,请结合全词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
2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1)辛弃疾在造口抒写对山河失地无法收复的忠愤,暗含希望国家统一、金瓯无缺的爱国情怀的诗句是:“。”(2)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预期目标为5%左右,稍低于去年实际增长率,不贪多求快,不好高鹜远,做事一步一个脚印。老子四章中4,”两句,也表达了类似的道理。(3)现代文阅读I 中提到“玉器走进中华民族的精神世界和现实生活,逐步塑造起中华民族的气质涵养与精神品格”,这在古诗词中有诸多表现,很多古诗词或直接描写玉、玉器,或以玉来形容事物、表情达意,如“”。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8分)阅读下面的
27、文字,完成1819题当今年轻人对玩梗的喜爱更上一层楼。玩梗就像在迷宫中寻找乐趣,是一种巧妙的语言艺术 用解构、颠覆或附和的方式,艺术性表达自己的态度和见解。由此也产生了很多“新词”,大到家国社稷,小到(A),都可涉及。这些被赋予崭新意义的“新词”,大都出自年轻人的手笔,也大都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产生、变化的。出自华为发布会上的“逸遥领先”,原本多用来夸大、赞赏某些事物或场景,有种“(B)”的意味,但伴随着mate60惊艳亮相,华为用这台“争气机”再次证明了中国科技创新的硬实力,“遥遥领先”开始代表了更多的情绪夹杂着三分骄做三分认真四分热血,寓意了DDDD(懂的都懂)。“显眼包”指从人群中(C)、获
28、得关注的人。讨厌的“显眼包”是爱出风头的跳梁小丑,喜欢的“显眼包”是活泼外向、自带C位气场的人。这些梗大多当默风趣,因此也存在缺乏文化内涵的问题,进而让人们走向模糊底线、高三语文试卷第7页(共8页)缺乏原则的群体认同。所以,要用辩证的思维看待网络玩梗,努力引导营造良好的公共讨论氛围。18.请在文中括号内填人恰当的成语或俗语。(3分)19.材料最后一段有两处隐藏的逻辑谬误,请指出并简要分析。(5分)(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2题。聪明的牲口确乎知道人意,刚刚望见宅门,那马便立刻放缓脚步了,并且和它背上的主人同时垂了头,一步一顿,像捣米一样。幕霭笼罩了大宅
29、,邻屋上都腾起浓黑的炊烟,已经是晚饭时候。家将们听得马蹄声,早已迎了出来,都在宅门外垂着手直挺挺地站着。界在垃圾堆边懒懒地下了马,家将们便接过缰绳和鞭子去。他刚要跨进大门,低头看看挂在腰间的满壶的簇新的箭和网里的三匹乌老鸡和一匹射碎了的小麻雀,心里就非常踌蹰。但到底硬着头皮,大踏步走进去了;箭在查里豁朗豁朗地响着。刚到内院,他便见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他知道她眼睛快,一定早瞧见那几匹乌鸦的了,不觉一吓,脚步登时也一停,但只得往里走。使女们都迎出来,给他卸了弓箭,解下网兜。他仿佛觉得她们都在苦笑。“太太。”他擦过手脸,走进内房去,一面叫。妗填正在看着圆窗外的暮天,慢慢回过头来,似理不理向他看了
30、一眼,没有答应。这种情形,界倒久已习惯的了,至少已有一年多。他仍旧走近去,坐在对面的铺着脱毛的旧豹皮的木榻上,搔着头皮,支支梧梧地说“今天的运气仍旧不见佳,还是只有 乌热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放缓”表面上写马的动作,实际上暗示了主人的心情,与下文“踌蹰”形成呼应。B.“大踏步”承接前句“但到底硬着头皮”,写出了后羿对打猎无甚收获的不以为意。C.文中“仿佛”与荷塘月色“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中的“仿佛”都表示想象。D.“似理不理”表现嫦娥对现在生活的不满,也见出她对羿既牵挂又冷淡的矛盾心情。21.语言文字运用I 和中画横线部分的四处破折号分为三种用法,请对
31、应序号概括其用法。(4分)22.请概括文中画波浪线部分表达上的特点并分析其效果。(5分)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渗透原指某种事物或势力逐渐进入其他方面。微量元素渗进钢铁炼就百炼钢,春水渗进大地促发万物滋长,时光渗进成长成就一段生命,文化渗进制度形成一种社会形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诸如此类。请以“渗透”为话题,结合时代与生活,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不限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高三语文试卷第8页(共8页)保定市 2024 年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答案1.【答
32、案】D。(3 分)【解析】D 项“对西学东渐风气持反对态度”错。“西学东渐”是指从明朝后期到近代,西方学术思想向中国传播的历史过程,过程无所谓对错,作者表达的是对在西学东渐时期人们盲目尊崇西方现象的不认可。2.【答案】C。(3 分)【解析】A“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核心内涵”错。由材料“玉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知。B“原始社会所独有”“秦代典型器玉玺”错误。由“各种形制的玉器在民间几乎均有仿造”可知,前代各种种器型在后期也有仿造。玉玺在秦以后直到清一直沿用,不是秦代专有。D“线路基本相同”错。“玉石之路”是由新疆和田为基点往东西两个方向运输传播,而“丝绸之路”是由中原连接西域,再到西方。
33、3.【答案】A。(3 分)【解析】“玉必有工,工必有意,意必吉祥”是指“玉必须经过雕琢,雕工设计肯定有一定的含义,这个含义一定有吉祥寓意”。A 女娲炼石补天,使得天下重获太平,体现了玉石期待太平的象征寓意,但没有体现“工”的内容。B 玉璜是玉组佩的一部分。“姬受命,吕佐旌”,意思是姬姓(周武王)受命于天,姜太公(吕尚)当辅佐他平定天下的意思。雕琢有文字是雕工,且有实现天下太平的吉祥寓意。适合。C 玉璧雕工为谷纹,寓意丰饶、完美、圆满等美好寓意。适合。D“大禹治水玉山子”雕刻了大禹治水故事,体现了“雕工”,“治水”故事表达太平寓意。适合。4.【答案】“國”改为“国”,用“玉”取代了“戈”,表现“
34、化干戈为玉帛”的主旨,借美玉的品性表达期望天下和平的意愿。“囯”改为“国”,是用“玉”取代了“王”,“国”中有“玉”,有“祖国美好如玉”的意思,同时表示推翻王权社会,摒弃帝王家天下思想。【解析】“國”改为“国”,由提示“口”与“戈”被替换为“玉”,由题干“参考材料内容”,“口”部分与材料无关,略去;“囯”改为“国”,为“王”被替换为“玉”,参照“王玉”相关内容作答。【评分细则】共4分,一点2分;第一点中,“玉”取代“戈”的解释1分,寓意1分;第二点中,“玉”的两个内涵各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5.【答案示例】展览主题:全景式地呈现玉器近万年的发展历程,探究其中蕴含
35、的思想、文化、制度等中国玉文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坚定文化自信。工作安排:开展前,进行大纲架构、文物挑选运输、布展设计、内容文本;开展后,组织开幕、展出、举办学术研讨会、图录编纂等工作、创意产品开发、撤展事宜、总结大会等。布展思路:以时间(年代、朝代)脉络为基线,分神玉、王玉、民玉三大板块。【解析】本题贯彻新课标中“组织学生就传统文化的历史价值作审视表达”及“考试、测评题目应以具体的情境为主体,以典型任务为主要内容”的要求,体现“典型任务、真实情境、实践活动”的训练思路。避免以单纯的知识点和能力点设计考题,避免死记硬背。让学生在特定情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呈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多样化表现。材料关注
36、“玉文化”,通过高考模拟,使学生了解中国玉文化近万年的历史,也即中国有近万年的文明史(区别于三千多年的文字历史)。了解中国辉煌的文化,对增强民族文化自信。答案要结合材料,紧扣要求作答,但并不唯一。展览主题部分由材料提取关键信息。工作安排部分不要求学生答全,只要能分清开展前后,安排的“工作”有道理,能大略将展览组织工作梳理清楚,语言组织通畅明晰即可酌情给分。【评分细则】共6分,一点2分。第一点中,呈现历程、探究玉文化、文化传承与自信三点一点1分,任意答出两点即可;第二点中,开展前1分,开展后1分,或不拘泥于答案,工作安排思路清楚合理即可;第三点中,线索1分,三板块1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
37、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6.【答案】B。(3 分)【解析】“对儒家文化进行了批判”错,过度解读。文章是对那些来猎奇的人进行调侃他们觉得赶尸的也要我们儒家文化,作为一个儒者与有荣焉,并没有批判儒家学说的意思。7.【答案】C。(3 分)【解析】“其主要目的是反映底层百姓所受的压迫”错,应该是反映湘西妇女吃苦耐劳的坚韧。8.【答案】源自盘剥和欺压,且只针对外来剥削者,并不胡乱抢劫杀人。路坏地险。有赶尸习俗。壮丁吃苦耐劳,乐天知命;女子勤劳能干,有爱美的天性。【解析】读图表,搞清楚对应关系,在文中找到相应内容,考查文本前后对照、呼应及组织材料的能力。【评分细则】共 4 分,一句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
38、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9.【答案】凄凉(凄凉情调)光辉(生命光辉)湘西地处边疆,道路、交通、文化相对落后。战乱年代,官吏贪腐,人民被盘剥,有人被迫为匪。平静而诗意的生活已经成为了过去。写出了人在命运面前的无奈和悲凉,表现了文章的凄凉情调。修路壮丁吃苦耐劳,他们完成艰苦的工作后,乐天知命,乐观向上;妇女们坚韧而顽强,挑起生活重担,生活虽然艰苦,但依然追求美,也能苦中作乐。淳朴的风土,善良美好的人性,都表现着生命的光辉。【解析】本题出自选择性必修下第二单元研习任务,体现新课标“加强考教衔接,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试题材料、题干设问呼应教材,注意与教材中的重点内容建立知识链接,增强和教
39、材的关联度。【评分细则】共 6 分,答出关键词各 1 分,合理解说各 2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给分。10.【答案】BDG。(3 分,每选对一处给 1 分,超过三处不给分。)【解析】正确断句方式为:“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田中不得有树,用妨五谷。”断句时结合句子成分分析,关注两句间的对称关系。11.【答案】B。(3 分)【解析】B“其君惛于说”的“说”是指各种混乱的“说法”,五石之瓠中“客得之,以说吴王”的“说”是进谏的意思,两个“说”意思不同,故正确。A 材料中的“平”是“平衡”的意思,所在句是“劳役的征用和农事生产就能够平衡了”的意思;“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中的“
40、平”是“平定”的意思。两句意思不同,故错误。C 材料中的“之”是“到去”的意思,引申为“从事”,所在句是“统治者希望百姓们去从事农业生产”的意思;“之二虫,又何知”中“之”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两句意思不同,故错误。D 材料中的“进”字是“激励上进”的意思,“时时而间进”的“进”是“进谏”的意思。两句意思不同,故错误。12.【答案】D。(3 分)【解析】“对百姓提出警示”错,材料二主要是论述了“制土处民”的策略,主要是对统治者提出期望。13.【答案】(1)使者摇动木制的铃在路上巡行,采集诗歌让天子知道。(2)(农民)逃避农耕就会看轻自己定居的土地(安土重迁),就一定不会(不肯、没有坚定意愿
41、)替君王守土作战。【解析】第一句,行人是指采诗的小吏,可以从前后文推断得出;“闻于天子”中的“于”,介词,给,“闻”,听,合起来是“给天子听”,可意译为“让天子知道”,得分点“闻”解释为听,听到,听说,知道,使知道等都对;第二句,首先关注省略句,前面加主语“农民”;轻,意动用法,以为轻,翻译为看轻,轻视,瞧不起等;居,定居的土地,引申为安土重迁。【评分细则】共 8 分,一句 4 分;(1)句中,徇、状语后置句式、闻各 1 分,句意 1 分;(2)句中,轻、居、守战各 1 分,句意 1 分。14.【答案】材料一(从正面)强调完善井田制度,并平衡四业、使民以时,让百姓守望相助,安居乐业。材料二侧重
42、谈不重农事的危害,再从正反两面论述归心于农的重要意义。【解析】本题关键是读懂题干要求,围绕“使百姓安心耕作”相关内容确定答题区间,找到相应语句,组织语言作答。【评分细则】共 3 分,答对一点给 2 分,答对两点 3 分。意思对即可。参考译文:材料一:圣明的君王管理百姓,修筑城郭让他们居住,修治庐舍井田并平均分给他们,开设市场用来流通财货,设置学校来教化百姓;于是士农工商,四类民众都有自己的职业。学有所成而身居高位的是士人,开垦土地种植谷物的是农人,靠手艺技巧制作器物的是工匠,流通资财买卖货物的是商人。圣贤的君王考量人的能力,依此授与职事,士农工商四民各尽所能接受职司,所以朝堂上没有无用的官员,
43、乡邑众没有游手好闲的百姓,土地上没有荒废的田地。播种谷物一定要杂播五种(五谷杂粮),用来防备灾害的发生(确保总有一些品种有收获)。田地间不要种树,因为它们会妨碍五谷生长。用心用力种田,多遍耕耘,收获的时候要像有寇盗来了一样抓紧农时。围绕着房子种植桑树,畦间种植蔬菜,瓜果种植在边角畦梗上。蓄养鸡、豚、狗、彘不要错过(喂养繁殖)的时节,女人们专心养蚕纺织,那么五十岁的人就能够穿上帛衣,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上肉食了。管理百姓的关键,使他们依附于土地是根本。所以一定要确定各家土地的长度与面积,确定井田的边界。八户人家共有这块井田,各家授予一百亩私田,并负责公田十亩。百姓们出入往来中互相友爱,各村落间互相
44、警戒,互相援助,有了疾病互相救助,百姓因此能够和睦相处,于是教育风化一致,劳役的征用和农事生产就能够平衡了。农历正月,群居的百姓们将要分散到田间去耕作,使者摇动木制的铃在路上巡行,采集诗歌让天子知道。所以为王的人不用看门窗之外就能知道天下的民情。这是先王管理自己的国土,安置自己的百姓,让他们变得富裕,然后教导他们的大致方略啊。所以孔子说:“引导千乘之国的臣民,敬心于事而且有信用,节俭用度而且关爱百姓,使人民能依农时耕作。”所以百姓们都互相劝勉建立功劳,安居乐业,先国家公事而后个人私事。材料二:现在治理国家的人大多没能掌握要领。他们的国君被不同的说法弄得糊涂,那些官吏被一些言论弄得昏乱,他们的百
45、姓懈怠懒惰,不愿意从事农耕。所以那些国家境内的民众都变得喜欢空谈巧辩,喜欢学习并从事经商,热衷学习手艺,逃避农耕和作战。如果都像这样,那么国家离灭亡就不远了。从事农耕的人少而靠巧言游说吃饭的人多,所以这个国家就会贫穷且危险。那些危害农作物的螟、螣、蚼蠋等害虫春天生出,秋天死掉,但只要它们出现一次,民众就会因虫害而歉收,几年没有饭吃。现在一个人耕种土地却需要供一百人吃饭,那么这些人比螟虫等害虫对国家的危害更大。因此说,如果一百人从事耕作,仅有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能称王天下;十个人从事农耕,一个人闲着,这个国家就会强大;有一半人从事农耕,一半人闲着,这个国家就危险了。所以治理国家的人都想让民众去
46、从事农耕。国家不重视农耕,就会在诸侯争霸时不能自保,这是因为民众的力量不足。因此,其它诸侯国就来骚扰它的弱点,利用它衰败的时机,国家的土地被侵占而国力一蹶不振。圣贤的君主懂得治理国家的要领,因此让民众都把心思放在农业上。一是就很少有奸诈之事,而且看重自己的故土不愿迁徙,一是能用奖赏和惩罚的办法来鼓励上进,一是可以用他们来对外作战。假如民众看见靠空谈游说的人就可以使自己地位尊贵,商人也可以发财致富,手工业者也能以此养家糊口,就一定会逃避农耕。(农民)逃避农耕就会看轻自己定居的土地(安土重迁),就一定不会(肯、没有坚定意愿)替君主守土作战。15.【答案】B。(3 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情
47、感与特色的理解与分析。B“伤春之思”错,本诗主要写离别之情,且离别在早春时节,谈不上伤春之思。16.【答案】作者送别友人,内心伤感难却,离情浓重百结,但却没有过于凄苦的表达,而是较为平静地回忆过往,想象将来,以景衬情,含蓄委婉(淡定平和)地表达其不舍之意。选用芙蓉路、绿杨天、早莺、晴花、行云、春雁等常见(平淡)意象(乐景),但融入离愁别绪之后(借景抒情),却渲染出沉重的哀伤幽怨、浓烈的不舍与牵挂。【解析】本题重点考查结合材料的语言组织能力概括与审题、扣题意识。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考查思维能力。思维考查第一层,要读懂读透材料;第二层能结合材料,解读所给评价。本题需要结合诗歌内
48、容,抓住“浓情淡写”和“淡景化浓”两个角度分析词中意象、情感以及其浓淡的特点。【评分细则】共 6 分,每点 3 分,分别解读“把别情化浓为淡”与“把别景化淡为浓”。第一点先写“浓情”部分,后谈“淡写”部分,各 1 分,语言组织关联部分 1 分;第二点先写“淡景”部分,再写“化浓”部分各 1 分,语言组织关联部分 1 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如答不认同后人评价,答“景浓情也浓”的,如言之成理,语言组织得当,也可酌情给分。参考译文:日暮时候,离船冒雨将行,冰岸梅花零落飘飞,春光中诗人思绪零乱。送你将去的地方,偏是故宫旧苑。在那里,我们曾带着醉意在凉月下共舞,躲开红尘去寻觅芳踪。你将离去我难留
49、你,我惆怅、芙蓉花边的道路狭窄,那绿杨之上的长天是那么高远。就在清晓有莺啼的地方系住马吧,那里有笼罩着烟雾的碧草和丽日好花,还有柔润的沙与春香绵软(牵挂、关怀)。在这锦绣灿烂的年华里,有谁还挂念着故人行游到疲倦?待到寒食节,我想你时,你应该正走在西湖的堤上,蓝天行云大概飘荡在孤山(杭州)之畔吧。(到那里之后)请不时地寄给我新作的诗啊,不要让五湖春日的大雁空自回返(鸿雁传书归的意思)。17.【答案】(1)西北望长安 可怜无数山(2)企者不立 跨者不行(3)嘈嘈切切错杂弹 大珠小珠落玉盘(琵琶行)/钟鼓馔玉不足贵 但愿长醉不愿醒(将进酒)/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锦瑟)/雕栏玉砌应犹在 只
50、是朱颜改(虞美人)/鼎铛玉石 金块珠砾(阿房宫赋)/玉鉴琼田三万顷 着我扁舟一叶(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玉户帘中卷不去 捣衣砧上拂还来(春江花月夜)/铁衣远戍辛勤久 玉箸应啼别离后(燕歌行)/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李凭箜篌引)/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青玉案元夕)/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青玉案元夕)【解析】命题避开河北所在考区近三年高考默写考过的篇目(注意:考过篇目的其它内容仍然可以成为默写考试内容)。第一题关注时事,照应 2024 年 3 月 5 日政府工作报告“坚定不移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内容;第二题来自学习任务群 8“中华传统文化经典研习”部分,老子四章的考查;第三题与第一个大阅读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