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亮点练】(解析版)-【过高考】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亮点练】(解析版)-【过高考】2023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与检测(全国).docx(2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考点22诗歌的表现手法膜揪缔7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蚕妇杜荀鹤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芭麻?蚕妇来鹄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1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对比,如粉色与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2 .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答案】1. C
2、2.杜诗结尾以反问手法,借蚕妇之口进行控诉:都说我年年养 蚕辛苦,为什么穿不上漂亮的丝绸衣服,浑身只穿粗糙的芝麻之衣?鞭挞了封建社会统治 者的不劳而获;来诗大胆想象,提出假设:如果蚕妇也像那些贵族妇女喜爱繁华热闹, 只怕哪些住在“黄金屋里”的人只好冻死,不平之中表达了对不劳而获者的轻蔑和嘲笑。【解析】L本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 “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错误。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 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 语调冷峻而尖锐。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杜诗尾联的意思是:年年都说我
3、养蚕辛苦,为什么身上穿的是芝麻做的衣服? 来诗尾联的意思是:若教村姑了解赏花之类事,便会冻死富家太太小姐们。表述口吻上,杜诗模拟蚕妇的口吻来诉说养蚕之苦与回报之微,充满了怨愤不平之气; 来诗则以作者的口吻假设没有蚕妇的劳作,富人将无衣可穿,语调冷峻而尖锐。句式运 用上,杜诗用反问句,揭示了蚕妇劳而无获的悲惨境遇,将质问的矛头指向了不劳而获的 统治者;来诗用感叹句,揭露了富人生活以穷人劳作的痛苦为代价的事实,表达了对不合 理社会制度的愤慨之情。修辞手法上,杜诗以蚕妇自身付出与收获的反差作比,形象地 展现了蚕妇遭遇之不公;来诗运用假设或夸张的手法,揭露了权贵者靠剥削劳动人民而生 活的事实。二、阅读
4、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送柴侍御王昌龄流水通波接武冈,送君不觉有离伤。5 . (2023新编,6分)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尾联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尾联在抒情方式上的不同点O答案:送人游蜀一诗中,作者间接抒情(借景抒情、以景结情),通过想象锦城的美好春景,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和路途遥远、艰险而悲愁。(3分)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作者直接抒情(直抒胸臆),用“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直接劝慰友人不要因为分别而忧伤。(3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本诗尾联“过尽愁人处,烟花是锦城”意思是走过让 人忧愁的地方,繁花似锦的地方就是成都了。诗人借蜀地优美风光,劝慰友人不要因别离 和路程险远而忧
5、愁。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尾联“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在 这即将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同那小儿女一般挥泪告别啊!诗人直抒胸臆,劝慰友人。四、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67题。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容崔曙汉文皇帝有高台, 三晋云山皆北向,此日登临曙色开。 二陵风雨自东来。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寻彭泽宰,陶然共醉菊花杯。【注】三晋:指古晋国,春秋末期,韩、魏、赵三家分晋,故有此称。二陵:高 大的土山称陵。据左传载,靖山有南北二陵,南陵是夏帝皋的陵墓,北陵是周文王避 风雨的地方。指“白衣送酒”的典故,晋代王弘遣白衣使者送酒给陶渊明。6 .(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6、项是()A.诗歌题目点出写作的时间、事件和目的,这是一首登临兼应酬的诗。B.首联交代了望仙台是由汉文帝修建的,详细描写了在望仙台所见的景色。C.颔联表面写望仙台景色的变化,实际上是作者在感慨历史的变迁。D.第五句与李白“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抒发的感慨一致。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作者的观点态度。A项,题目中的“九日”交代了登临 的时间是重阳节,重阳节的习俗是登高望远。“登望仙台”交代事件和登临的地点。“呈 刘明府容”交代写作目的,作者要把这首诗呈献给县令刘容。A项正确。B项,首联写景 的语句是“曙色开”,属于白描,即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描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这
7、里写曙色,只用一个动词“开”,就把朝阳初升的情态描写出来了。而“详细描写”即 工笔、细描,是对事物的主要特征进行细致入微的刻画,此处没有对曙色进行详细描写。 B项错误。C项,颔联中“云山皆北向”是写云山的景色,“风雨自东来”是写天气的变 化,所以选项中“写望仙台景色的变化”表述正确。根据注释可知,春秋末期的三晋,儿 经分合,已消逝在历史的尘烟里;汉代的皇帝、周朝的文王,当时多么显赫,而此刻也已 不见踪影。所以诗句实际上是作者感叹历史的变迁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C项正确。D项 ,第五句“关门令尹谁能识”指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经过多次更换,人们难以一个个 记住他们的名字。“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
8、成古丘”描写吴国昔日繁华的宫廷已经荒 芜,晋代的风流人物也早已化为尘土。两位作者对历史的感慨是一致的,故D项正确。7 .(2023新编,6分)这首诗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诗句分析。答案:借景抒情。(1分)登工望仙台见到“曙色开”的景色,表达了作者登山的畅快之情;借“云山皆北向”“风雨自东来”,抒发作者对历史变迁的感慨。(1分)借古伤今。(1分)“关门令尹谁能识,河上仙翁去不回”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史感喟:历史变迁不以人 的意志为转移。(1分)用典抒情。(1分)引用陶渊明嗜酒爱菊的典故和“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之 情,并向友人寄出了愿与之陶然共醉的愿望。(1分)解析:本
9、题考查鉴赏诗歌的表现手法。首先,明确诗歌中常见的抒情手法:直接抒情(直抒 胸臆),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托物言志、用典抒情、借古伤今等)。其次,结合 诗句进行分析。本诗首联写景,“此日登临曙色开”写作者登上望仙台见到朝阳初升,可 以看出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朝阳一样灿烂。颔联写作者登临所见之景,云山、风雨不仅指眼 前的自然景物,更象征历史的风云,时间的变化如同此时所见景致的变化,抒发了作者对 历史变迁的感慨。颈联指经过多次改朝换代,望仙台所在地的地方长官也多次更换,人们 难以一个个记住他们的名字;当年向汉文帝传授老子章句的河上公已经仙去多年,再 也不能回来了。此处借古伤今,表达了作者深沉的历
10、史感喟。尾联借用了陶渊明嗜酒爱菊 和“白衣送酒”的典故,表达了作者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同时,“陶然共醉菊花杯”也表 达了作者愿与友人陶然共醉的愿望。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哀郢(其二)陆游荆州十月早梅春,徂岁真同下阪轮。天地何心穷壮士,江湖从古著羁臣。 淋漓痛饮长亭暮,慷慨悲歌白发新。 欲吊章华无处问,废城霜露湿荆榛。【注】哀郢:本是屈原九章中的篇名,陆游借以为题。呈限 春秋战国时期楚国 的都城,在今湖北江陵。章华:章华台。公元前535年,楚灵王“举国营之”,修建了 一座宏伟宫苑,以豪华富丽夸于诸侯,被誉为当时的“天下第一台”。8 .(2023新编,3分)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
11、项是()A.第二句“徂岁”指逝去的时光,“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该句抒发的感慨与曹 操在短歌行中的感慨是一致的。B.颔联写古往今来有多少像屈原这样的忠臣途穷困厄,又有多少节士去国怀乡,放 逐江湖,诗人对此深感痛惜。C.诗人“淋漓痛饮”于长亭薄暮之中,“慷慨悲歌”于华发初生之际,既有对前人 的痛惜,又显出自我的旷达。D.本诗首尾写景,中间抒情,情因景而发。以盛衰无常之景、慷慨悲壮之语,抒发 作者强烈的爱国热情。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及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A项,第二句是说时间过得很快,就 像车轮向坡下滚动,诗人要表达的是对时光流逝之迅速的感叹。曹操短歌行中的“譬 如朝露,去日苦多”也是
12、抒发时光易逝的感慨的。A项正确。B项,颔联的大意是:“天 地呀,你到底抱着怎样的心思,为何总是让仁人志士处于途穷困厄之中呢?江湖上自古以 来留下的可都是那些去国离乡、被放逐的臣子的身影。”诗人直接议论、抒情,表达对包 括屈原在内的仁人志士的穷途厄运的痛惜之情。只要抓住重点词语“何心”“穷”“从古 ”“著”就可以领悟。B项正确。C项,“自我的旷达”分析错误。“淋漓痛饮” “慷慨 悲歌”直接抒写诗人与古仁人一样心怀追求却报国无门,只能借“痛饮”“悲歌”消解苫 痛。而在长亭下、暮色中,面对已生白发的自己,诗人更深感壮志难酬和孤独怅惘,因而 表达的并非旷达之情。C项错误。D项,从表达方式上看,诗歌中间
13、两联都是抒情,诗歌 首句“荆州十月早梅春”和结尾句“废城霜露湿荆榛”是写景。陆游在这个和暖的十月过 荆州,面对着已废弃的楚国故都,触景生情,由对屈原的怀想而抒发对古往今来仁人志士 壮志难酬的愤慨,由楚国郢都的荒废,怀古伤今,抒发对岁月流逝、人事代谢、盛衰无常 的感慨和对当今朝廷的不满。D项正确。故答案为C。9 . (2023新编,6分)请从景与情的关系的角度,赏析首联。答案:首联第一句写景,描写了荆州(郢都)十月早梅初开,好似一片春意盎然的景象。突出 这里天气晴暖,景色优美的特点。(2分)第二句抒情,直接感叹岁月就像下坡的车轮,飞快地流逝。(2分)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诗人对时光易逝、人生短暂的
14、感伤情绪,寄寓了胸怀大志、迫 切希望报国效命的志士的感慨。(2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诗歌的内容、情感及表达技巧。本题重在分析首联,首先要分析诗句内 容,概括所写景物特点,再分析其中寄寓的情感。首联开篇先写眼前景,写古迹的地理环 境、景物。“荆州”是地点,是战国时楚国的都城,又称“郢都”;“十月”交代了时间 O “早梅” “春”犹如特写镜头,诗人抓住初春的典型意象“早梅”,只用一个“春”字 ,就唤起了读者对美好春天的无穷遐想,可谓一字千金。第二句“徂岁”指逝去的时光, “下阪轮”即下坡的车轮。此句说时间过得很快,就像车轮向坡下滚动,这是直接抒情, 诗人要表达的是对人生岁月流逝之迅疾的感叹。首联上
15、下句乐景衬哀情,强化了诗人的情 感。提升第*1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惜琼花张先汀白,苕水碧。每逢花驻乐,随处欢席。别时携手看春色。萤火而今,飞破秋夕。汴河流,如带窄。任身轻似叶,何计归得?断云孤鹫青山极。楼上徘徊,无尽相忆。这首词主要是通过什么表现手法来表达怀人思归的情感的?请简要分析。答案对比。词人将昔日故乡春光的艳丽和今日异乡秋色的萧索进行对比,又以昔日的纵情宴游、意 气风发与今日的独倚高楼、落寞消沉进行对比,将怀人思归之情在节序交替和世事变故中层 层演绎出来。2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题目。桃天诗经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桃
16、之夭夭,其叶藁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归:出嫁。(f6n):草木果实繁盛硕大的样子。藁(zhen)藁:草木茂盛 的样子。 请从比兴手法运用的角度赏析全诗。答案以“桃之夭夭”起兴,通过铺垫和渲染,热烈而真挚地表达了对新娘的赞美和祝 福。以桃设比,通过对桃花、桃子、桃叶的描写,在赞美新娘美丽贤淑的同时,从不同的角 度祝福新娘婚后夫妻和睦、多子多孙、家族兴旺;联想巧妙,形象鲜明,意趣盎然。3 .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后面的题目。双调蟾宫曲自乐元孙周卿草团标正对山凹。山竹炊粳,山水煎茶。山芋山薯,山葱山韭,山果山花。山溜响冰敲月牙,扫山云惊散林鸦。山色元佳,山景堪夸,山外晴霞,山下人家。(选自太平
17、乐府)【注】草团标:茅屋。山溜响:山间泉流叮咚作响。溜,小股水流。“扫山云惊散林鸦”与“月出惊山鸟”(王维鸟鸣涧)两句中“惊”的起因各是什 么?有什么相同的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答题起因:孙曲中“惊”的起因是云朵掠过山林(或:扫地发出声响);王诗中“惊”的起因是月亮升起,月光照射过来。表达效果:反衬出山间的幽静。4 .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青玉案贺铸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飞云冉冉萧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情都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请简要赏析。答题渲染。词人
18、紧扣季节,用满地的青草、满城的柳絮、满天的梅雨来渲染这闲愁之浓、 之深。.博喻。用博喻的修辞手法将无形变有形,将抽象变形象,变不可捉摸为有形有质,显 示了高超的艺术表现力。二、1.结合上面所讲知识,辨析下面的诗句使用的表现手法,并简要说明其表达效果。(1)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咏柳)答案:联想。诗人由柳枝的纷披下垂、婀娜多姿联想到翠绿的丝带,塑造出一个别具浪 漫色彩的柳树形象。(比喻是一种特殊的联想)(2)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白居易长恨歌)答案:衬托。用六宫粉黛衬托杨玉环之美。(3)残灯无焰影幢幢,此夕闻君谪九江。垂死病中惊坐起
19、,暗风吹雨入寒窗。(元稹闻乐天授江州司马)答案:烘托渲染。通过“残灯无焰”“影幢幢” “暗风吹雨”等一系列的凄凉景象的描 写和气氛的渲染,充分表现了诗人对好友被贬的不平和哀伤凄苦的心情。(4)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答案:对比。将豪门奢侈生活与平民百姓惨境对比,极力表现阶级对立的社会现实。(5)当年万里觅封侯,匹马戍梁州。(陆游诉衷情)答案:用典抒情。“觅封侯”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异域“以取封侯”的典故,抒发自 己报效祖国、收复旧河山的壮志。(6)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锦瑟)答案:比兴。首联用瑟这种乐器起兴,由此而思及“华年”。(7) 一树春风千
20、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白居易 杨柳枝词)答案:托物言志。写柳树独处荒园无人观赏,抒发人才被埋没的感慨。三、1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的题目。梦寻梅宋方岳野径深藏隐者家,岸沙分路带溪斜。马蹄残雪六千里,山嘴有梅三四花。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一生烟雨蓬茅底,不梦金貂侍玉华。【注】方岳:字巨山,号秋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金貂:汉代的宫饰。玉 华:宫殿名。也有人认为“玉华”指精美的玉石。(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中的“野径”“隐者家”及“岸沙”“带溪斜”等词语,点出了梅花生长环境的幽 美和僻静,也从侧面表现出梅花高雅脱俗的特
21、质。B.颔联中“六千里”表明寻梅过程的执着与艰辛,“三四花”则与之形成对照,突出了梅 花的可贵,也透露出梦中人寻梅有收获后的欣喜。C.颈联写出了作者真实的生活状态,他虽生活在蓬茅下,晚上点着昏暗的油灯,但可以在 火炉旁边烧烤山芋,与朋友谈论农作物种植的事情,抛弃了尘世的纷杂,何不乐哉!D.尾联中“烟雨蓬茅”和“金貂”“玉华”对举,有“实”和“虚”的对比,也有“取” 和“舍”的对比,其中反映出诗人的志趣追求。解析:C项,不是作者的真实生活状态,而是作者的梦中所想。(2)本诗题为“梦寻梅”,而颈联两句却是写“黄叶拥篱埋药草,青灯煨芋话桑麻”, 似乎与“梅”没有关联,如何理解?解析:解答本题,应该先
22、明确诗句的含义,然后再与梅相联系,找出其中内在的联系。如梅花的高洁、脱俗与诗人此时的心态正相契合。答案: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在罕有人至的幽居之所,诗人闲适自足,以济世救人与围炉 夜话为乐事。诗句中的闲适自足,表面上看与“梅”没有直接关联,却与梅“高洁、脱俗” 的内在精神相契合。这种对闲适别致的生活内容着意刻画,也为尾联抒发对脱俗孤傲的隐居 生活的向往之情做了铺垫。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题目。送王昌龄李顽漕水东去远,送君多暮情。淹留野寺出,向背孤山明。前望数千里,中无蒲稗生。夕阳满舟楫,但爱微波清。举酒林月上,解衣沙鸟鸣。夜来莲花界注,梦里金陵城。叹息此离别,悠悠江海行。【注】莲花界:佛寺,诗
23、中指洛阳白马寺。这首诗与柳永雨霖铃词都运用了点染手法,试赏析本诗的点染手法。解析:解答本题,首先要结合雨霖铃词理解点染手法。“点”即点明主旨,“染” 即铺陈渲染。如柳永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是“点”,点出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染”,渲染了离别之悲、冷落之苦。这样,先点明主旨,后用景物 渲染,烘托感情,收到情景相生的效果。具体到本诗也是一样,第二句“送君多暮情”就是直接“点”出了伤别之情,下面的“淹留野寺出”至“梦里 金陵城”十句则是“染”,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暮情”,有力渲染烘 托了离情。而最后“叹息此离别”也是直接点明别离之情
24、,“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 远去的不舍。答案:“送君多暮情”句点出了伤别之情。“淹留野寺出”至“梦里金陵城”十句,层层铺写暮景,满篇幽淡惆怅,字字都是 “暮情”,有力渲染烘托了离情。结尾“叹息此离别”再次点明别离之情,“悠悠江海行”表达对朋友孤身远去的不 舍。闾蟒I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题。早雁杜牧金河秋半虏弦开,云外惊飞四散哀。仙掌月明孤影过,长门灯暗数声来。须知胡骑纷纷在,岂逐春风一一回。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注本诗作于唐武宗会昌二年(842年),这一年回纥南侵,百姓流亡。仙掌:汉代 建章官内有铜铸仙人举掌托起承露盘。菰米:一种生长在浅水中的多年生草本植物的果实。莓苔
25、:一种蔷薇科植物。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虏弦开” 一语双关,既指回纥挽弓射猎,又指发动军事侵略活动。B.三、四句绝佳,承“四散”而来,描绘出一幅清冷孤寂的孤雁南飞图。C.前四句写雁之南飞,接下来遥想雁之北归,寄托作者情感,引人深思。D.本诗风格婉曲细腻,语言清丽而含蓄,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2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苏轼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乐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A.采桑子开篇从“多景楼”的“多”字获取灵感,连用三个“多”字引出“情” “感” “病”
26、而不赘叙,令人印象深刻。B. “空”字写出“一笑”之后,“回头”来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而“空”无所有, 只有“多情” “多感” “多病”依然。C.采桑子上阕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借眼前之景,写心中之 ,青, 言事与言情结合, 意蕴盎然。D. 4田捻薪”句,由W羲,、琵琶行中的诗句“轻拢慢捻抹复挑”化出,赞美弹奏 琵琶的技艺。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念奴娇赤壁怀古【北宋】苏轼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橘橹
27、灰飞烟灭。故国神 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赤壁【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A.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这两句总结上片,带起下片,前句对大自然发出由衷的 赞叹,后句则由“江山”引出“豪杰”。B.念奴娇赤壁怀古整首词环环相扣,一气呵成,气势磅礴,格调清新,上片侧重 写景,下片因景生情,极豪放之致。C.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点出了历史风 云,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的感叹。D. “铜雀春深锁二乔”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是通过间接描绘二乔将要承 受的命运,把战争胜负写得含蓄蕴
28、藉。4 .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太湖恬亭王安石槛临溪上绿阴围,日落断桥人独立,清游始觉心无累,更待夜深同徒倚,溪岸高低入翠微。 山)函幽树鸟相依。 静处谁知世有机。 秋风斜月钓船归。【注】徙倚:徘徊,流连不去。A.诗歌的题目一个“恬”字点明恬亭环境清幽、静谧的特点,是放松心情的好去处,也 流露出了诗人此时的清静安闲。B.首联由远及近写了恬亭临水而建,恬亭的栏杆就如同悬在溪水之上,周围是浓浓的绿 树,小溪两岸高高低低的美景。C.诗歌的第二联描绘了人景相融的宁静画面:断桥边夕阳西下,树影倒映水中,鸟雀在 枝头相互依偎,诗人独自欣赏美景。D.第三联表现诗人正因能“清游”“静处”
29、,享受清幽美景,才能放下身边的俗事,心 无挂碍,表现诗人宅心事外的闲适之心。5 .对下面这首清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念奴娇周瑜宅郑燮周郎年少,正雄姿历落,江东人杰。八十万军飞一炬,风卷滩前黄叶。楼疑云崩,旌 旗电扫,堞射江流血。咸阳三月,火光无此横绝。想他豪竹哀丝,回头顾曲,虎帐谈兵歇。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吴蜀交 疏,炎刘鼎沸,老魅成奸黠。至今遗恨,秦淮夜夜幽咽。注释:燃(biao):迸飞的火焰。炎刘:汉朝。老魅:指曹操。A.本词与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一样,开篇先宕开一笔,由“古迹”引出“古 人”,塑造了青春年少、雄姿英发的周瑜形象。B.在对赤壁之战的描写上,词人不仅运用了夸张
30、、比喻、对比等手法,还精选了 “卷” “崩”等富有表现力的动词,场面悲壮惨烈,如在眼前。C.词人借用“曲有误,周郎顾”的典故,假想周瑜是在军帐中听着音乐指挥了这场战 争,更加显示了他胸有成竹、指挥若定的军事才能。D. “公瑾伯符天挺秀,中道君臣惜别”,是说周瑜、孙策都是天资卓越的人才,因君臣 二人皆英年早逝,导致大业未成。6.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回答问题。柳梢青春感刘辰翁铁马蒙毡,银花洒泪,春入愁城。笛里番腔,街头戏鼓,不是歌声。那堪独坐青灯,想故 国、高台月明。辇下风光,山中岁月,海上心情。【注】刘辰翁,南宋词人。晚年隐居于故乡江西庐陵山中,从事著述,以此终老。 汉书苏武传记载:“武既至海上,
31、縻食不至,掘野鼠去草实而食之。杖汉节牧羊, 卧起操持,节施尽落。”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词题为“春感”,然春景不多。从词中出现的物象,如“银花”“戏鼓” “月明”等 推断,该词应是作者在元宵节有感而作。B.春天给人以希望,但在作者的笔下,处于元军铁蹄蹂躅之下、曾经锦绣的江南此刻毫 无生气,处处充满哀愁。C.词中“番腔”“戏鼓”与辛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的“神鸦社鼓”,都表 达出对沦陷之地民众麻木不仁的激愤。D.全词以整齐的四字句的句法结构为主,搭配两字一顿的节奏和内涵丰富的典故,生出 一种沉郁苍凉、欲说还休的情致。7 .阅读诗歌,完成题目。蝶恋花月下醉书雨岩石浪辛弃疾九碗
32、芳菲兰佩好。空谷无人,自怨蛾眉巧。宝瑟泠泠千古调,朱丝弦断知音少。冉冉年华吾自老。水满汀洲,何处寻芳草?唤起湘累歌未了,石龙舞罢松风晓。【注】雨岩:地名,在江西省。石浪:雨岩的一块巨石,长三十余丈,状甚怪;篇末 “石龙”指此。湘累:指屈原。屈原离骚中有“制黄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等句,辛弃疾词深受屈原作品的影 响,试结合本词的上片对这种艺术手法加以分析。8 .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江行宋严羽瞑色莱葭外,苍茫旅眺情。残雪和雁断,新月带潮生。天到水中尽,舟随树杪行。离家今几宿,厌听棹歌声。注释暝:黄昏。兼葭:芦荻,芦苇。兼,没有长穗的芦苇。葭,初生的芦苇。雁 断:大雁的鸣声中断
33、。杪:树枝的细梢。棹歌:行船时船工所唱的歌。A.诗中前三联融情于景,写自己旅途所见,诗人在江边行走,景致多变,焕然一新。9 .颔联两句对仗工整,表达了诗人心中的无奈和绝望。C.尾联写诗人离家日久,思乡情切,厌倦了长期的漂泊生活,所以听到棹歌声便心生厌 倦。D.全诗融情于景,以描写“雪、雁、月”等景致,寄寓了诗人的羁旅之情、思乡之感。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采桑女【唐】彦谦春风吹蚕细如蚁,桑芽才努青鸦嘴。侵晨采桑谁家女,手挽长条泪如雨。去岁初眠当此时,今岁春寒叶放迟。愁听门外催里胥,官家二月收新丝。【注】唐彦谦,唐末诗人。朝廷财政入不敷出,统治者就加紧掠夺,把征收夏税的时 间提前到
34、阴历二月。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蚕之细小,桑芽之嫩的特点。B.颈联通过对比,写出因倒春寒,今年的桑叶长势堪忧,暗示了收成可能不好。C.尾联一个“愁”,诗人直抒胸臆,表达了对现实的不满和对下层人民的同情。D.诗人刻画采桑女,把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融为一体,使采桑女形象感人至深。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唐)杜甫力疾坐清晓,来诗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盛老随人。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注)力疾:病中用力起身。来诗:指杜甫的表丈李都督写给杜甫的诗,杜甫此诗为 应和之作风尘:指
35、天下尚处于战乱之中。“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表示颜色的“红”和“青”与其他词语的特殊搭配,使静 止的景物有了动感,与此写法完全不同的一项是(A.B.C.D.青惜峰峦过,红浸珊瑚短,江碧鸟逾白,绿垂风折笋,黄知橘柚来。(杜甫放船)青悬薜荔长。(杜甫观李因请司马弟山水图三首之三) 山青花欲燃。(杜甫绝句二首其二)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11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通泉驿南去通泉县十五里山水作唐杜甫溪行衣自湿,亭午气始散。冬温蚊螭在,人远凫鸭乱。登顿生曾阴,欹倾出高岸。驿楼衰柳侧,县郭轻烟畔。一川何绮丽,尽目穷壮观。山色远寂寞,江光夕滋漫。伤时愧孔父,去国同王粲。我生苦飘
36、零,所历有嗟叹。注此诗作于公元762年。通泉县在今四川境内。孔父即孔子。王粲,东汉末年诗 人,曾为躲避战乱离开长安,往荆州依附刘表。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溪行衣自湿” 一句侧面描写路上雾气之浓重,“亭午气始散”表明雾气持续时间很 长,直到正午才散。B.诗人冬季出行,蚊蛾仍在飞舞,岸边的野鸭被诗人的到来惊扰,乱入河中。一路行 来,层云密布,山路崎岖。C.在观览通泉山水的途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空间的转换,诗人所见景色呈现不同面 貌,情感也产生了变化。D.诗人借用孔子、王粲的典故寄托深沉情感,运用“登顿”“绮丽”等词使诗歌音韵铿 锵,全诗体现了 “沉郁顿挫”的风格。12
3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春日忆李白杜甫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渭北、江东:分别 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论文:此处指论诗。“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一联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用了何种表现手法?13 .阅读下面这首元散曲,然后回答问题。【正宫】塞鸿秋,寻阳即景周德清长江万里白如练,淮山数点青如淀。江帆几片疾如箭,山泉千尺飞如电。晚云都变露,新月初学扇,塞鸿一字来如线。【注】周德清(12771365),号挺斋,高安(今属江西
38、)人。淀:即蓝靛,蓝色染 料。这首散曲一句一景,合起来又构成了一幅色彩绚丽的滑阳山水图。请分别从写景的顺序和 动静的角度对这首散曲作简要赏析。14 .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送日本国僧敬龙归韦庄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3 .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诗首句点出了友人的目的地;江河相连,道无艰阻,再加上“接”字,更给人一种 两地比邻相近之感。B.韦诗前两句写扶桑远得渺茫,而敬龙的家乡在扶桑“东更东”,把敬龙的家乡写得神 秘而远不可及。C.王诗后两句写青山云雨相同,明月共照两乡,表达了对友人的
39、宽慰;韦诗后两句表达 了对友人的祝愿。D.这两首诗都是惜别之作,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相比而言,王诗乐观豁 达,韦诗缠绵诚挚。4 .请分析这两首诗后两句在表现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答案】3. D4.相同点:都借景抒情(融情入景),两首诗最后一句都借明月抒发情感,以景结情。 两首诗最后两句都是通过想象来表现内容,表达情感的。【解析】3.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D. “这两首诗都饱含离别的伤感和对友人的思念”错,王诗的三四句“青山一道同 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运用想象,出人意料,不觉有离伤之感在情理之中,表达了人分 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故选D。4.本题考查学生
40、比较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王诗“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意思:两地的青山同承云朵荫蔽、雨露润 泽,同顶一轮明月又何曾身处两地呢?诗人表达的意思是:你我虽然分隔两地,但有青山 相连,同沐云雨,在同一轮明月照耀之下,彼此心意相通,就如同身处一地,何必悲伤 呢。诗人借明月之景抒情,想象自己和友人在明月的照耀下,彼此心意相通,抒发对朋友 的宽慰之情,以及人分两地情同一心的深厚情感。“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意思:此去谁能与你一起到家乡?唯有一船明月 和满帆清风。韦诗借“明月”和“帆风”等景物,运用虚实结合的手法,通过想象,表达 了诗人希望友人能平安抵达家乡的关心和良好的祝愿,表
41、达了诗人对敬龙法师远归的不舍 和留恋,以及对其清风明月般品质的赞美。三、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山园小梅其一林逋众芳摇落独暄妍,疏影横斜水清浅,霜禽欲下先偷眼,幸有微吟可相狎,占尽风情向小园。 暗香浮动月黄昏。 粉蝶如知合断魂。 不须檀板共金樽。【注】林逋,北宋著名隐逸诗人,隐居西湖孤山,终生不仕不娶,惟喜植梅养鹤,自谓 “以梅为妻,以鹤为子”,人称“梅妻鹤子”。暄(xuan)妍:景物明媚鲜丽,这里是 形容梅花。咏素蝶诗文”孝绰随蜂绕绿蕙,映日忽争起,出没花中见,芳华幸勿谢,避雀隐青薇。因风乍共归。参差叶际飞。嘉树欲相依。【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
42、。文名颇盛,因恃才 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15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移居(其二)陶渊明春秋多佳日,过门更相呼,农务各自归,相思则披衣,此理将不胜,登高赋新诗。 有酒斟酌之。 闲暇辄相思。 言笑无厌时。 无为忽去兹。衣食当须纪,力耕不吾欺。【注】将:岂。纪:经营。本诗表现了诗人在田园生活中感受到的乐趣,请具体说明表现了什么乐趣,这种乐趣是怎 样表现的?16 .阅读下面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雨后池上刘分攵一雨池塘水面平,淡磨明镜照檐楹。东风忽起垂杨舞,更作荷心万点声。试从“静”与“动”的角度对这首诗进行赏析。17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
43、问题。春日秦国怀古.周朴荒郊一望欲消魂,泾水萦奸傍远村。牛马放多春草尽,原田耕破古碑存。云和积雪苍山晚,烟伴残阳绿树昏。数里黄沙行客路,不堪回首思秦原。【注】周朴(? -878):字太朴,吴兴(今属浙江)人。消魂:这里形容极其哀 愁。泾水:渭水支流,在今陕西省中部,古属秦国。萦纤:旋绕曲折。你认为这首诗在写作上是如何处理情景关系的?参考答案:1. D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D. “代表着诗人的整体创作风格”错误,这首诗风格婉曲细腻,清丽含蓄,在以豪宕俊爽 为主要特色的杜牧诗中,只能说是别开生面之作,所以这首诗不能代表诗人的整体创作风 格。故选D。2. C 本题考查
44、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的能力。C.“上阙前二句先言事后言情,后二句先言情后言事”错误,上阙前两句,由“多”字, 引发了东坡“多情多感仍多病”的感叹。多情多感,是诗人的气质,也是多病的缘由。多 情多感多病的人恰好在多景楼上,那就更加多情多感了。开篇两句,一连叠用四个“多” 字,写出了特定环境中特定人物的心境,产生出很好的艺术效果。这时正是作者因为反对 新法、政治上遭到挫折的时刻,这里的“情” “感”和“病”,都带着政治色彩,深含着 作者的身世感慨。故上阙前两句是先言情后言事。“尊酒相逢”,点明与孙巨源、王正仲等集会于多景楼之事实,语感平实,为的是给下面 抒情的“乐事回头一笑空”作一铺垫。“乐
45、事回头一笑空”,与起句“多情多感仍多病” 的语意相连,意谓这次多景楼饮酒听歌,诚为“乐事”,可惜不能长久,“一笑”之后,“回头”看时,眼前的“乐事”便会消失,只有“多情”“多感”“多病”永远留心头, 哀怨尽言外。故后两句是先言事后言情。故选C。3. 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赏析诗歌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B. “格调清新”错误,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是豪放词的代表 作之一。此词通过对月夜江上壮美景色的描绘,借对古代战场的凭吊和对风流人物才略、 气度、功业的追念,曲折地表达了作者怀才不遇、功业未就、老大未成的忧愤之情,表现 了作者关注历史和人生的旷达之心。全词借古抒怀,雄浑苍凉,大气磅礴
46、,笔力遒劲,境 界宏阔,将写景、咏史、抒情融为一体,给人以撼魂荡魄的艺术力量,曾被誉为“古今绝 唱”。本词应该是“格调雄浑”。故选B。4. B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和赏析艺术特色的能力。8. “首联由远及近写了恬亭临水而建”错误。由首句“临溪上”可知,先写溪岸,写 景是由近及远。故选B。5. A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 “开篇先宕开一笔”错误,不是“宕开一笔”,从词的开篇“周郎年少,正雄姿历 落”来看是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书写。故选A。6. C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C. “民众麻木不仁”理解有误。结合“不是歌声”,此处是说这些声音在人们听来实在不 能称为“歌声”,表现了民众对元统治者的义愤。故选C。7. 屈原借“芟荷”“芙蓉”表明自己追求高洁的品质,辛弃疾借鉴了屈原借香草美人抒 发政治感情的手法(答“比兴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