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桩施工技术标准.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37928 上传时间:2024-04-11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22.2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管桩施工技术标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管桩施工技术标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管桩施工技术标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桩施工技术标准.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管桩施工技术标准一、混凝土预制桩的起吊、运输和堆放1、混凝土实心桩的吊运应符合下列规定;(1)混凝土设计强度达到70%及以上方可起吊,达到100%方可运输;(2)桩起吊时应采取相应措施,保证安全平稳,保护桩身质量;(3)水平运输时,应做到桩身子稳放置,严禁在场地上直接拖拉桩体。2、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的吊运应符合下列规定:(1)(2)(3)(4) 的桩。出厂前应作出厂检查,其规格、批号、制作日期应符合所属的验收批号内容;在吊运过程中应轻吊轻放,避免剧烈碰撞;单节桩可采用专用吊钩勾住桩两端内壁直接进行水平起吊;运至施工现场时应进行检查验收,严禁使用质量不合格及在吊运过程中产生裂缝3、顼应力混凝土空

2、心桩的堆放应符合下列规定:(1)堆放场地应平整坚实,最下层与地面接触的垫木应有足够的宽度和高度。堆放时 桩应稳固,不得滚动;(2)应按不同规格、长度及施工流水顺序分别堆放;(3)当场地条件许可时,宜单层堆放;当叠层堆放时,外径为500600nlm的桩不宜超过4层,外径为300400mm的桩不宜超过5层;(4)叠层堆放桩时,应在垂直于桩长度方向的地面上设置2道垫木,垫木应分别位于距桩端1 / 5桩长处;底层最外缘的桩应在垫木处用木楔塞紧;(5)垫木宜选用耐压的长木杨或枕木,不得使用有棱角的金属构件。4、取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叠层堆放超过2层时,应采用吊机取桩,严禁拖拉取桩;(2)三点支撑

3、自行式打桩机不应拖拉取桩。二、锤击沉桩1、沉桩前必须处理空中和地下障碍物,场地应平整,排水应畅通,并应满足打桩所需 的地面承载力。2、桩锤的选用应根据地质条件、桩型、桩的密集程度、单桩竖向承载力及现有施工条 件等因素确定,也可按本规范附录H选用Q3、桩打入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桩帽或送桩帽与桩周围的间隙应为510mm;(2)锤与桩帽、桩帽与桩之间应加设硬木、麻袋、草垫等弹性衬垫;(3)桩锤、桩帽或送桩帽应和桩身在同一中心线上;(4)桩插入时的垂直度偏差不得超过0. 5%。4、打桩顺序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密集桩群,自中间向两个方向或四周对称施打:(2)当一侧毗邻建筑物时,由毗邻建筑物

4、处向另一方向施打;(3)根据基础的设计标高,宜先深后浅;(4)根据桩的规格,宜先大后小,先长后短。5、打入桩(预制混凝土方桩、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钢桩)的桩位偏差,应符合表7. 4.5的规定。斜桩倾斜度的偏差不得大于倾斜角正切值的15% (倾斜角系桩的纵向中心线与 铅垂线间夹角)。6、桩终止锤击的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当桩端位于一般土层时,应以控制桩端设计标高为主,贯入度为辅;(2)桩端达到坚硬、硬塑的黏性土、中密以上粉土、砂土、碎石类土及风化岩时,应 以贯入度控制为主,桩端标高为辅;(3)贯入度已达到设计要求而桩端标高未达到时,应继续锤击3阵,并按每阵10击 的贯入度不应大于设计规定的数

5、值确认,必要时,施工控制贯入度应通过试验确定。7、当遇到贯入度剧变,桩身突然发生倾斜、位移或有严重回弹、桩顶或桩身出现严重 裂缝、破碎等情况时,应暂停打桩,并分析原因,采取相应措施.8、当采用射水法沉桩时,应符合下列规定:(1)射水法沉桩宜用于砂土和碎石土;(2)沉桩至最后12m时,应停止射水,并采用锤击至规定标高,终锤控制标准可按 本规范第二款第6条有关规定执行。9、施打大面积密集桩群时,应采取下列辅助措施:(1)对预钻孔沉桩,预钻孔孔径可比桩径(或允桩对角线)小50100mm,深度可根据 桩距和土的密实度、渗透性确定,宜为桩长的1/31/2;施工时应随钻随打;桩架宜 具备钻孔锤击双重性能;

6、(2)对饱和黏性上地基,应设置袋装砂井或塑料排水板;袋装砂井直径宜为7080mm, 间距宜为1.01.5m,深度宜为1012m;塑料排水板的深度、间距与袋装砂井相同;(3)应设置隔离板桩或地下连续墙;(4)可开挖地面防震沟,并可与其他措施结合使用,防震沟沟宽可取0.50.8m,深 度按土质情况决定:(5)应控制打桩速率和日打桩量,24小时内休止时间不应少于8h;(6)沉桩结束后,宜普遍实施一次复打;(7)应对不少于总桩数10%的桩顶上涌和水平位移进行监测;(8)沉桩过程中应加强邻近建筑物、地下管线等的观测、监护。10、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总锤击数及最后1. 0m沉桩锤击数应根据桩身强度和当地工程

7、 经验确定。11、锤击沉桩送桩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桩深度不宜大于2. 0m;(2)当桩顶打至接近地面需要送桩时,应测出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顶质量,合格后应 及时送桩;(3)送桩的最后贯入度应参考相同条件下不送桩时的员后贯入度并修正;(4)送桩后遗留的桩孔应立即回填或覆盖;(5)当送桩深度超过2. 0m且不大于6. 0m时,打桩机应为三点支撑履带自行式或步履 式柴汕打桩机;桩帽和桩锤之间应用竖纹硬木或盘四层叠的钢丝绳作“锤垫”,其厚度 宜取150200mm。12、送桩器及衬垫设置应符合下列规定;(1)送桩器宜做成圆筒形,并应有足够的强度、刚度和耐打性。送桩器长度应满足送 桩深度的要求,弯曲度不

8、得大于1 / 1000;(2)送桩器上下两端面应平整,且与送桩器中心轴线相垂直;(3)送桩器下端面应开孔,使空心桩内腔与外界连通;(4)送桩器应与桩匹配;套筒式送桩器下端的套筒深度宜取250350nlm,套管内径应 比桩外径大2030mm;插销式送桩器下端的插销长度宜取200300mm,杆销外径应比(管) 桩内径小2030mni,对于腔内存有余浆的管桩,不宜采用插销式送桩器;(5)送桩作业时,送桩器与桩头之间应设置12层麻袋或硬纸板等衬垫。内填弹性 衬垫压实后的厚度不宜小于60mmo13、施工现场应配备桩身垂直度观测仪器(长条水准尺或经纬仪)和观测人员,随时量 测桩身的垂直度。三、静压沉桩1、

9、采用静压沉桩时,场地地基承载力不应小于压桩机接地压强的L2倍,且场地应平 整。2、静力压桩宜选择液压式和绳索式匝桩工艺;宜根据单节桩的长度选用便压式液压压 桩机和抱压式液压压桩机。3、选择压桩机的参数应包括下列内容:(1)压桩机型号、桩机质量(不含配重)、最大压桩力等;(2)压桩机的外型尺寸及拖运尺寸;(3)压桩机的最小边桩距及最大压桩力;(4)长、短船型履靴的接地压强;(5)夹持机构的型式;(6)液压油缸的数量、直径,率定后的压力表读数与压桩力的对应关系;(7)吊桩机构的性能及吊桩能力。4、压桩机的每件配重必须用量具核实,并将其质量标记在该件配重的外露表面;液压 式压桩机的最大压桩力应取压桩

10、机的机架重量和配重之和乘以0. 9o 5、当边桩空位不能满足中置式压桩机施压条件时,宜利用压边桩机构或选用前置式液 压压桩机进行压桩,但此时应估计最大压桩能力减少造成的影响。6、当设计要求或施工需要采用引孔法压桩时,应配备螺旋钻孔机,或在压桩机上配备 专用的螺旋钻。当桩端需进入较坚硬的岩层时,应配备可入岩的钻孔桩机或冲孔桩机。7、最大压桩力小宜小于设计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必要时可由现场试验确定。8、静力压桩施工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第一节桩下压时垂直度偏差不应大于0.5%;(2)宜将每根桩一次性连续压到底,且最后一节有效桩长不宜小于5m;(3)抱压力不应大于桩身允许侧向压力的

11、1.1倍,(4)对于大面积桩群,应控制日压桩量。9、终压条件应符合下列规定:(1)应根据现场试压桩的试验结果确定终压标准;(2)终压连续复压次数应根据桩长及地质条件等因素确定。对于入土深度大于或等于 zm的桩,复压次数可为23次;对于入土深度小于8nl的桩,复压次数可为35次;(3)稳压压桩力不得小于终压力,稳定压桩的时间宜为510s。10、压桩顺序宜根据场地工程地质条件确定,并应符合下列规定:(1)对于场地地层中局部含砂、碎石、卵石时,宜先对该区域进行压桩;(2)当持力层埋深或桩的入土深度差别较大时,宜先施压长桩后施压短桩。11、压桩过程中应测量桩身的垂直度。当桩身垂直度偏差大于1%时,应找

12、出原因并设 法纠正;当桩尖进入较硬土层后,严禁用移动机架等方法强行纠偏。12、出现下列情况之一时,应暂停压桩作业,并分析原因,采用相应措施:(1)压力丧读数显示情况与勘察报告中的土层性质明显不符;(2)桩难以穿越硬夹层;(3)实际桩长与设计桩长相差较大;(4)出现异常响声;压桩机械工作状态出现异常;(5)桩身出现纵向裂缝和桩头混凝土出现剥落等异常现象;(6)夹持机构打滑;(7)压桩机下陷。13、静压送桩的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削量桩的垂直度并检查桩头质量,合格后方可送桩,压桩、送桩作业应连续进行;(2)送桩应采用专制钢质送桩器,不得将工程桩用作送桩器;(3)当场地上多数桩的有效桩长小于

13、或等于15nl或桩端持力层为风化软质岩,需要复 压时,送桩深度不宜超过1.5m;(4)除满足本条上述3款规定外,当桩的垂直度偏差小于1%,且桩的有效桩长大于 151n时,静压桩送桩深度不宜超过8m;(5)送桩的最大压桩力不宜超过桩身允许抱压压桩力的1. 1倍。14、引孔压桩法质量控制应符合下列规定:(1)引孔宜采用螺旋钻干作业法;引孔的垂直度偏差不宜大于0.5%;(2)引孔作业和压桩作业应连续进行,间隔时间不宜大于12h;在软土地基中不宜大 于3h;(3)引孔中有积水时,宜采用开口型桩尖。15、当桩较密集,或地基为饱和淤泥、淤泥质土及黏性土时,应设置塑料排水板、袋 装砂井消减超孔压或采取引孔等措施,并可按本规范第7.4. 9条执行。在压桩施工过 程中应对总桩数10%的桩设置上涌和水平偏位观测点,定时检测桩的上浮量及桩顶水平 偏位值,若上涌和偏位值较大,应采取复压等措施。预应力混凝土空心桩、钢桩等压入桩的桩位偏差,应符合本16、对预制混凝土方桩、 规范表7.4. 5的规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