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37015 上传时间:2024-04-11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41.8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12讲 古诗文阅读-【寒假自学课】2023年高二语文寒假课(统编版)(解析版).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12讲古诗文阅读重点解读选材特点:立足经典文化的传承与理解。选文仍以唐诗、宋诗为主。提升品德修养, 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映射时代主题,如倡导劳动等。考查内容:考点分布较为均衡,以鉴赏人物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内容为主。 选择题以对诗句意思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判断、诗人观点态度的理解等为主要设题点。 问答题设问具体,考查角度明确;命题材料与教材内容相结合,创设综合探情境。命题预测与备考:重点关注唐诗、宋诗,不局限于名人的作品,要关注映射时代主流 思想的诗歌。建构古代诗歌知识络,包括常见的意象、语言风格、表达技巧、诗歌题材等。 对考纲中推荐背诵的诗歌了然于心。知遮茂宴古代诗歌的基本文体知识中国

2、古代诗歌,是一种以高度凝练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 社会生活,具有一定的节奏和韵律的文体。一般来说,中国古代诗歌包括诗、词、曲三种,从形式上可分为:1 .古体诗包括古诗(唐以前的诗歌)、楚辞、乐府诗。另外,“歌”“歌行”“引”“曲”吟”等古 诗体裁也属古体诗。古体诗不讲对仗,押韵较自由.它的发展轨迹为:诗经f楚辞一汉赋 一汉乐府一魏晋南北朝民歌一建安诗歌一陶诗等文人五言诗f唐代的古风、新乐府。代表作 有民歌陌上桑孔雀东南飞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王昌龄的出塞,李白的蜀道难,白居易的琵琶行,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等。乐府,本是汉武帝时掌管音乐的

3、官署名称,后来成为诗体的名称。汉、魏、南北朝乐府官 署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简称为乐府诗。新乐府创于初唐,初唐诗人写乐府诗,除沿用汉魏六朝 乐府旧题外,有少数诗人还另立新题,与原声韵不同,故称新乐府,但这一新诗体直到白居易 才确定了名称。2 .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1)绝句:五言或七言,全诗四句,绝句没有硬性对仗要求。押韵:五绝首句一般不入韵,七绝首句入韵较多。张孝祥洞庭青草,近中秋,更无一点风色。玉鉴琼田三万顷,着我扁舟一叶。素月分辉,明河 共影,表里俱澄澈。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应念岭海经年,孤光自照,肝肺皆冰雪。短发萧骚襟袖冷,稳泛沧浪空阔。尽挹西江, 细斟北斗,万象为宾客。扣舷独啸,

4、不知今夕何夕!1.下列对这两首诗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李诗后两句写洞庭湖面辽阔,水天相接,其中“买酒白云边”更是想象奇妙。B.两首诗词境界澄澈如画,然李诗没有具体精细的描绘,而是即景发兴,启人逸思。C.张词称“妙处难与君说”,综观上阕,主要就是“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D.张孝祥挹西江、斟北斗,以万象为宾客,奇思妙想中表现出包怀天地的大胸襟。2.试分别简要分析两首诗词中“月”的意象特点。【答案】1. C2.第一首李白的诗中月的意象鉴赏:首句“南湖秋水夜无烟”写景,但却不作精细的描绘。 惟其如此平淡,偏惹人联想。人们不禁要问:洞庭湖水面夜晚是否有烟郎雾?有什么好交待 的?但

5、读罢全诗,不禁要惊叹:这一句实乃极妙的铺垫之笔!试想,惟其夜无烟,洞庭湖上 才会月照澄澈,令人心旷神怡,神思飞扬。一笔不着月色,却字字尽写月色!在这被月净化 了的境界里,人的内心世界也被净化了,忘掉了尘世间一切琐屑的得失恩怨。第二首张孝详祥的诗中月的意象鉴赏:“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表里俱澄澈,在词家看来,此 刻洞庭湖上的“月”是“素月”是美好纯洁之物。“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词人匠心独运, 籍由“分”与“共”两字,将天上人间并为一体,场面壮观阔达。玉鉴、琼田、素月、明河, 这一系列意象既是对景物的写实,也是特意渲染的清幽意境,意在衬映词人在下片中“孤光 自照,肝胆皆冰雪”的高尚胸怀。【解析】1

6、.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小妙,在洞庭风光之美,独一无二” 赏析有误,“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妙就妙在自然之美与心灵之明融为一体的境界,这 需要心灵的体会。因此,词人言明,他自己这番妙处是“悠然心会”了,但却“难与君说二 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题目要求鉴赏两首诗歌中的“月”的意象,这 两首诗中的月有相同的地方,“秋水夜无烟” “素月分辉,明河共影”,诗中并没有正面描写 月亮,都是通过月色下美丽景象来反衬月亮。李白诗中的月亮是常见的意象,或思乡或淡泊 宁静空寂通脱,在这首诗中,月亮是南湖上的一轮月圆,它映衬这秋日夜晚的湖水,诗人对 着月色里的湖水诗意

7、大发,尽然奇思妙想要和洞庭湖借月色,接着月色下酒,不亏是浪漫主 义诗人。张孝祥诗中月亮是素净的、光辉分明的,照着河水和天地一片澄澈,在这样的环境 里诗人的心境也是空明而清幽自在的,正是诗中的“悠然心会,妙处难与君说二 五、阅读下面的诗词,回答问题。扬州慢姜夔(序)淳熙丙申至日,予过维扬。夜雪初霁,荒麦弥望。入其城,则四顾萧条,寒水自 碧,暮色渐起,戍角悲吟。予怀怆然,感慨今昔,因自度此曲。千岩老人以为有“黍离”之悲 也。淮左名都,竹西佳处,解鞍少驻初程。过春风十里。尽荒麦青青。自胡马筑江去后,废 池乔木,犹厌言兵。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

8、赋深情。二十四桥仍在,波 心荡、冷月无声。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1 .用典,是古诗词常见的一种修辞格,下面对用典分析不当的一项是()A. “纵豆蔻词工,青楼梦好,难赋深情。”化用杜郎的诗句,反衬今日扬州破败荒凉,含蓄 地抒发了自己抚今追昔的感情。B. “杜郎俊赏,算而今重到须惊。”这句是说扬州在金兵大举南侵之时变得破败,面目全非, 就算善于游赏的唐代诗人杜甫来到这里也感到吃惊。C. “过春风十里”这句是指先前扬州繁华的街道,诗人这里是反衬眼前“尽养麦青青”的悲 凉痛惜之情。D. “二十四桥犹在”化用杜牧的诗句“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昔日的热闹景 象,而今荡然无存,抒发了无限痛

9、惜之情。2 .这首词是如何抒发作者情感的?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答案】1. B2.(1)对比。全词上下两阕用昔日扬州城的繁荣兴盛景象对比现时扬州城的凋残破败惨状, 写出了战争带给了扬州城万劫不复的灾难,表现了作者的感时伤世之情。(2)典故。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多处化用杜牧的诗词,来表现作者的无限痛惜之情。【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B. “杜甫来到这里”错误。此处的“杜 郎”应指杜牧。这两句呼应上阕,赞杜郎的俊赏,旨在表现扬州昔日的繁华。展开想象,设 想才华横溢的杜牧故地重游定会惊骇,意在凸显今日名都的残破。词人还有以杜牧自况的意 思,杜牧心惊的形象,也是词人“黍离之悲”的形象

10、。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情感和表达技巧的能力。(1)词的上阕,写出了词人亲眼目睹的 景象和自身心理感受。写出了扬州城在“胡马窥江去后”令人痛心不已的凋残和败坏景象: 野麦萋萋,废池寒水,枯木西风,暗淡斜晖,清角空城。和昔日扬州城的美景形成对比,表 现了作者感时伤世的黍离之悲。(2)词中多处运用典故。尤其是下片,进一步深化了作者的 情感。昔日扬州城繁华,诗人杜牧留下了许多关于扬州城不朽的诗作。可是,假如这位多情 的诗人今日再重游故地,他也必定会为今日的扬州城感到吃惊和痛心。杜牧算是个俊才情种, 他有写“豆蔻”词的微妙精当,他有赋“青楼”诗的神乎其神。可是,当他面对眼前的凋残 破败景象,

11、他必不能写出昔日的款款深情来。扬州的名胜二十四桥仍然存在,水波荡漾,冷 峻的月光下,四周寂籁无声。唉,试想下,尽管那桥边的芍药花年年如期盛放,也很难有人 有情思去欣赏它们的艳丽。词人用带悬念的疑问作为词篇的结尾,很自然地移情入景,今昔 对比,催人泪下。这些都表达了作者此刻悲怆的心情。六、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满江红饯郑衡州厚卿席上再赋宋辛弃疾莫折荼靡,且留取、一分春色。还记得:青梅如豆,共伊同摘。少时对花浑醉梦,而 今醒眼看风月,恨牡丹,笑我倚东风,头如雪。榆荚阵,菖蒲叶。时节换,繁华歇。算怎禁风雨,怎禁鹑!老冉冉兮花共柳,是栖 栖者蜂和蝶,也不因、春去有闲愁,因离别。【注】淳熙八年

12、(1181)末,词人自江南西路安抚使任被罢官,闲居带湖(在今江西上饶) 达十年之久。该词作于淳熙十五年(1188),朋友郑厚卿要到衡州去做知州,辛弃疾设宴饯 别。荼靡:花的一种,春末夏初开花。鹏蜴:指杜鹃。栖栖:忙碌的样子。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词虽然是一首送别词,但全词未见离别时的感伤,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写暮春之 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远远超出了送别的范围。B.上片写看花,以“少时”的“醉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 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觉得这是可恨的。C.下片写物换星移,“时节换,繁华歇”后“算怎禁风雨,怎禁弟驮乳”表现了

13、对那仅存的 “一分春色”的担忧,与开头遥相呼应。D.老冉冉兮花共柳”两句,是工对,命意新警。“花”败“柳”老,“蜂”与“蝶”还忙忙 碌碌,不肯安闲,有什么用处呢?2.全词抒发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1. A2.“莫折荼施,且留取、一分春色”表达了诗人惜春之情。“恨牡丹,笑我倚东风, 头如雪”表达了诗人空耗岁月的焦虑。“因离别”表达了诗人对友人依依惜别之情。“也 不因、春去有闲愁”,暗含了诗人报国无门的苦闷(愤激)之情。【解析】L木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A. “词人调动一切艺术手段”分析错 误。全词句句惊心动魄,其奥秘在于句句意兼比兴。例如“莫折荼靠,且留取、一分

14、春色”, 写得是如此郑重,如此情深意切,令人想到除它本身的意义外,必另有所指;其他如“醒眼 看风月”、“怎禁风雨,怎禁鹏鸩”以及“是栖栖者蜂和蝶”等等,也都是这样的。由此可 知,作者在本词中并没有“调动一切艺术手段”,而是采用了 “比兴”的艺术手法,写暮春 之景,并因景抒情,寓意深广。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首先,上片开头以劝阻的口气写道: “莫折荼靡!好像有谁要折。而且一折就会立刻产生严重的后果似的,起笔惊人,发出“开 到荼靠花事了”的慨叹,作者一开口便劝人“莫折荼藤,其目的正是要“留住”最后“一 分春色”,企图以“莫折荼靠”留住“春色”,自然是痴心妄想,荼靠

15、是在春末开的花,由此 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的惜春之情。其次,作者又以“还记得”领起,追溯“青梅如豆,共 伊同摘”的往事。“青梅如豆”乃是“春半”之时的景物。再写“看花”,以“少日”的“醉 梦”,对比“而今”的“醒眼”。“而今”以“醒眼”看花,花却“笑我头如雪”,让人可“恨力 作者所“恨”的是时间的流逝,由此可知,该句表达了作者对空耗岁月的焦虑。接着,文章 结尾着以“因离别”来收束全文,意在前文的种种,只“因离别”,因为离别,才让作者有 了前文的种种感想,从中足见作者与友人的依依不舍之情。最后,洋溢在字里行间的似海深 愁,分明是由“春去”引起的,却偏偏说与“春去”无关;都只是“因离别”,却又偏偏

16、在 “愁”前着一“闲”字,显得无关紧要。这就不能不发人深省。联系作者生平,他生于乱世, 力主抗金,由于投降派把持朝政,遭到百般打击。这首词把“春去”与“离别”绢合起来, 触景生情,比兴并用,国家的现状与前途,个人的希望与失望,俱见于言外。“闲愁”云云, 实际是说此“愁”无人理解,尽管“愁”也是徒然,作者的愤激之情,报国无门之恨溢于言 表。七、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水仙子马致远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管弦触水莺花市。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 山过雨颦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注】五陵儿:此指豪贵子弟。杀:用在动词后,表示程度深。1 .下列对这首曲的理解和赏析,

17、不正确的一项是()A. “管弦触水”意为乐声在湖面飘荡,化无形为有形,化抽象为具体,生动传神。B. “莺花市”写莺啼阵阵,鲜花簇簇,如同街市,突出表现了西湖的热闹。C.该曲用比拟,把西湖比作西施:雨后春山如其眉黛,烟笼柳丝如其鬓丝。D.尾句由春之西湖联想到睡足醒来的西施,可谓神来之笔,大可玩味。2.在本曲中,作者是从哪些角度侧面表现西湖风景之美的?请简要概括分析。 【答案】1. C2.以游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开头三句写豪贵子弟骑着高马徜徉在西湖边,乐声飘荡在 水面上,以游人之多、之乐表现西湖之美;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四、五句写作者感觉不是知音不宜到这里来,在此可以尽 情地唱歌、饮酒吟诗

18、,表现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想写西湖美景:最后三句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 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 雅之美。【解析】L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C. “用比拟”错,应是比喻和联想。 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赏析表现手法的能力。“春风骄马五陵儿,暖日西湖三月时, 管弦触水莺花市”意思是:春风轻拂五陵子弟骑着马儿游逛,正是西湖三月风和日暖之时, 到处莺花盛开,管弦弹奏的乐声在湖上飘荡。这三句写西湖繁华,抓住了游人在春风暖日中 徜徉之感受,突出一个“闹”字,管弦、莺歌,更有花团锦簇。以游

19、人的喧闹写西湖风景。“不知音不到此,宜歌宜酒宜诗”意思是:不是知音不要到这里来,尽情地唱歌、饮酒、吟 诗。“不知音”二句乃言西湖春景之“宜。即所谓“宜晴宜雨”,“宜酒宜诗”等等一西湖无 时不美,无处不美,写西湖之令人亲近和陶醉;以自己的直接感受写西湖美景。“山过雨颦 眉黛,柳拖烟堆鬓丝,可喜杀睡足的西施”意思是:阵雨过后,春山妩媚得好像西施颦眉, 柳絮纷飞远看有如垂柳托着烟霭,好像西施蓬松的鬓发,美丽的西湖啊,就像睡足初醒的西 施那样娇柔。作者想象山如西施弯起的秀眉,柳如西施蓬松的鬓发,又写睡足初醒的西施见 到西湖会喜欢到极点,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西湖的淡雅之美。运用比喻,以自己关于西施的联 想写

20、西湖美景。八、阅读下面的元曲,完成题目。【双调】水仙子西湖探梅杨朝英雪晴天地一冰壶,竟往西湖探老逋,骑驴踏雪溪桥路。笑王维作画图,拣梅花多处提壶。对酒看花笑,无钱当剑沽,醉倒在西湖!“雪晴天地一冰壶”中的“冰壶”比喻。“竟往西湖探老逋”中的“老逋”,指北宋时 隐居西湖孤山的诗人林逋,他种植梅花饲养仙鹤,终生未娶,人称“:这首曲 子写作者踏雪寻梅,一醉花前,表达了作者 的思想情感。【答案】洁白的天地梅妻鹤子对梅花的喜爱与赞美、对高洁品格的景仰与追求。【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及分析概括诗人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雪晴 天地一冰壶”,雪后初霁,天地仿佛一个巨大的冰壶,一片皎洁晶莹。“冰

21、壶”比喻洁白的天 地。“竟往西湖探老逋”,“老逋”,指北宋诗人林逋,因其爱梅,故此代指梅花。人称“梅 妻鹤子”。此曲作于杭州,写作者雪晴后到孤山踏雪寻梅,对酒看花,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 的冰雪怀抱和审美情趣。湖山雪霁,皎洁晶莹,犹如玲珑剔透之冰壶,在此清寒之境探寻梅 花,可谓清雅之至。而探梅目的,又在寻求林逋诗意和王维画境的同时,流露出作者追攀古 人高远超脱的风雅。“醉倒在西湖”,是诗人摆脱一切拘束而沉湎于极乐境界的写照。 九、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小题。沉醉东风秋景卢挚挂绝壁松枯倒倚,落残霞孤鹫齐飞。四围不尽山,一望无穷水。散西风满天秋意。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注】潇湘画:这里指宋

22、代画家宋迪的画作潇湘八景图。1.下列对这首元曲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句化用前人诗句,描写悬崖之上一棵枯松倚绝壁而倒挂,使人有突兀不凡之感。B.三、四两句写景,不事雕琢,“不尽山”与“无穷水”则显得气象阔大,意境旷远。C. “西风”无形,“秋意”无迹,而又确实有“意”可感,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D.这首元曲选取典型的意象描绘秋景,人与景物在精神上自然契合,艺术特色鲜明。2.请简要分析这首元曲的写景技巧。【答案】1. C2.动静结合:绝壁、枯松、山水,是静态的;飞翔的孤鹫、吹拂的西风,是动态的;动 静结合,使画面更加灵动饱满。虚实结合:绝壁、枯松、落霞、孤鹫、山水、西风、云帆 都是

23、眼前之实景,是实写;美景如画,船在画中行则是想象,是虚写;虚实结合,使全曲更 具丰富的意境。远近结合:首句绝壁.枯松是近景,第二句残霞、孤鹫是远景,让读者对 秋景切实可感。想象、比喻:诗人行舟在湘江上,将看到的美好景色比喻成画,想象自己 乘船在画中前行,景与情自然和谐。以时间变化为序(时序变化):前五句是黄昏之景,后 两句是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和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情的能力。C.“西风”“秋意”虽常给人萧瑟之感,但诗歌并没有到此结束,作者把时间从 黄昏移到晚上,描写了静静的夜,静静的湘江,一只船,高挂着云帆,悠悠前进。作者把自

24、己写进画中,用“云帆月影”的夜航点缀清旷的江面,极富画意,而且地点正好在潇湘之上, 就像一幅潇湘景物图一样,所以说“载我在潇湘画里”。这首元曲虽表现了作者在旅途中的 些许萧瑟之感,但总体而言,作者的心境是平和的,他想要表达的是对山水美景的喜爱。故 选项中的“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愁绪”表述错误。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元曲以时间变化为顺序来写景,前五句 写黄昏之景,后两句写夜晚之景,景物富有画面美。这首元曲中既描写了绝壁、枯松、山水 等静态的意象,也描写了飞翔的孤鹫、吹拂的西风等动态的意象,动静结合,画面灵动饱满。 这首元曲的第一句“挂绝壁松枯倒倚”化用了李白蜀道难中的

25、“枯松倒挂倚绝壁”,是 近景;第二句落残霞孤鹫齐飞”则化用王勃滕王阁序中的“落霞与孤鹫齐飞”,是远 景。这两句一近一远,对仗颇为工整。“夜静云帆月影低,载我在潇湘画里”两句中,作者 首先写了湘江、游船等眼前所见之景,并将这美好的景色比喻成画,然后运用想象的手法, 让自己入画,写自己乘船在画中前行,使画面顿时活了起来,此处写景虚实结合,富有诗情 画意。十、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卢龙塞行送韦掌记钱起雨雪纷纷黑山外,行人共指卢龙塞。万里飞沙咽鼓孽,三军杀气凝旌旅。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圣主好文兼好武,封侯莫比汉皇年。【注】卢龙塞:燕山隘口,古代军事要塞。掌记:唐代观察使或节度使的

26、属官掌书记的 简称。陈琳:“建安七子”之一,曾任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章表文檄。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从诗歌的题目和诗歌所用的意象可以看出此诗为送朋友去边塞征战的边塞诗。B.首联描写隆冬季节天气恶劣,体现了唐军在严酷的环境中无所畏惧的英勇精神。C.颔联描写万里飞沙的狂肆,三军杀气的凝落,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气氛。D.第八句体现了古代诗歌句式上的倒装特点,正常语序应为“封侯汉皇年莫比二2.颈联是如何塑造韦掌记这一人物形象的?【答案】1. C2.借用陈琳的典故,表现韦掌记具有斐然的文采;通过料敌如神、精于排兵布阵的设 想,肯定韦掌记具有卓越的军事才能。【解析】1.

27、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C.“渲染了唐军作战失利的凝重 气氛”错误,颔联“万里飞沙咽鼓颦,三军杀气凝旌旅”,意思是边塞万里飞沙走石,战鼓 雄浑浊重,三军的杀气几乎要让旌旗凝滞。这里以万里飞沙、狂风呼啸、鼓角争鸣为背景, 表现了大唐三军将士气概豪迈、军容整肃、阵容威武之势。故选Co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和人物形象的能力。由题干可知,首先要理解颈联的意 思,然后分析其中使用的技巧,展现人物什么特点。“陈琳书记本翩翩,料敌张兵夺酒泉” 意思是“掌记你一如陈琳文采华美,料敌如神,设兵布阵,定当克敌制胜,取城夺邑”。 颈联前一句写“陈琳”,结合注释三“曾作曹操记室令史,负责撰写

28、章表文檄”可知,这“翩 翩”应是说陈琳的文采优秀,这是使用典故人物来写韦掌记,把韦掌记比作陈琳,夸赞其文 采优秀;后一句“料敌”是说料敌如神,“张兵”是说精通排兵布阵,“夺酒泉”是战绩,这 一句是设想韦掌记料敌如神,巧于设兵,前往边塞一定能够杀敌取胜。由此可见,颈联通过 用典、设想,表现对韦掌记的赞美、勉励和期望。、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下面小题。秋词刘禹锡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秋行徐凯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注】嗾,使唤狗,这里是“使”的意思。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刘诗秋景以风

29、骨见长,诗人试登高楼一望,感到秋气清澈入骨,一派闲淡的情韵。B.徐诗以意境闲适取胜,秋蝉鸣叫,秋水澄澈,秋叶轻扬,秋波微漾,诗人心境悠然。 C.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窠臼,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拥抱自然的田园牧歌美。 D.虽然选择普通的秋天意象入诗,两首作品却充满诗情画意,使人品到别样的美感。2.两首诗都写秋景,但写景手法各有特色,请简要赏析。【答案】L C2 .刘诗前两句运用了多种色彩点染画面,山明水净,夜霜泛白,秋树有红有黄,一派色 彩绚烂的秋景;最后一句运用对比手法,用春色对比秋色,写秋色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 教人轻浮若狂。徐诗前两句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通过蝉鸣反衬水边的幽静:另

30、外本诗运用了比喻的手 法,“秋蝉响似筝”写出蝉声之响,“清水平如镜”写出水面之平。【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 “两首诗都跳出了同类作品悲秋的 窠白,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拥抱自然的田园牧歌美”错误,刘诗前二句写秋天景色,诗人只 是如实地勾勒其本色,显示其特色,明净清白,有红有黄,略有色彩,流露出高雅闲淡的情 韵,泠然如文质彬彬的君子风度,令人敬肃。谓予不信,试上高楼一望,便使人感到清澈入 骨,思想澄净,心情肃然深沉,不会像那繁华浓艳的春色,教人轻浮若狂。末句用“春色嗾 人狂”反比衬托出诗旨,点出全诗暗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运用巧妙。徐诗诗中纯然一派 秋景,秋蝉鸣叫,秋柳披

31、拂,秋水如镜,秋叶轻扬,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 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态。综上所述,刘诗重在写秋色,意境 更加澄净、清冷、肃然,不是“田园牧歌”风格。故选C。3 .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秋词一诗中,“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 出浅黄”,写秋天景色,诗人用白描的手法,真实地再现了别有特色的秋景,山水清净,夜 里还会下霜,树叶有红有黄,在山间错落点染,呈现一派色彩绚烂的秋景。“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诗人巧妙地运用对比手法一将秋天和春天比拟成了 两种不同的人,用春季的轻浮反衬了秋季的端庄素雅。表现了秋之高洁和沉稳,反映了诗人 高尚的情操和

32、积极高昂的精神面貌。秋行一诗中,根据“戛戛秋蝉响似筝,听蝉闲傍柳 边行。小溪清水平如镜,一叶飞来浪细生”可知,整首诗以动为主,又辅之以鸣蝉、飞叶来 增加动感,达到以动衬静、动静相生的艺术效果。同时以人物外在的动与内在的静相互映衬。 诗人听蝉、赏溪、观叶,“动”无处不在,而这种“动”又与内心的静紧紧相连。因其“心” 静,才有赏景的情趣;因其“心”静,聒噪的蝉鸣才变成了悦耳的筝音;因其“心”静,一 叶生浪的细微变化才未逃出作者锐利的目光。因此,动景的描写也反衬诗人闲适宁静的心境。 全诗用动静映衬的手法,渲染出一种淡远宁静的艺术氛围,映射出人物的心境。同时,根据“戛戛秋蝉响似筝” “小溪清水平如镜”

33、可知,诗人运用比喻,秋天的蝉声叫得就像古筝洪 亮的音响,小溪里的溪水平静的就像一面镜子,诗中纯然一派秋景,秋蝉鸣叫,秋水如镜, 构成一幅安谧恬静的早秋风景画,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投身自然、拥抱自然的闲静安逸的心o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绝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等;七绝如李白的送 孟浩然之广陵、杜牧的泊秦淮等。(2)律诗:五言或七言,全诗八句。押韵对仗。一般三、四句对仗,五、六句对仗;平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五律如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杜甫的春望等。七律如杜甫的登高、李商隐的 锦瑟等,均是律诗。律诗第一、二句叫首联,第三、四句叫颔联,第五、六句叫颈联,第七、 八句叫尾联。4 .词(1)词的名

34、称、起源、特点: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还被称作诗余、歌曲、长短句, 简称“词”,如东坡乐府白石道人歌曲稼轩长短句等,都是词。词形成于唐,盛行 于宋,其特点是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2)词的分段:词的一段叫一阕(“阕”是乐曲终了的意思)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 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阕、下片。(3)词的一些分类:按字数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字到20字)、长调(91字 以上)。按段落分有:单调、双调、三叠、四叠。(4)词的牌与题:词的标题是词的内容的体现,词牌则是一首词的曲调名称。如念奴娇赤 壁怀古,“念奴娇”是词牌,“赤壁怀古”是题目,题目揭示该词是一首抒怀词,地点是“赤

35、 壁”。词必须有词牌,但不一定有题目。5 .曲又称为词余、乐府。元曲包括散曲和杂剧,散曲兴起于金,兴盛于元,体式与词相近。特点:可以在字数定格外加衬字,较多使用口语。散曲包括小令、套数(套曲)两种。套 数是连贯成套的曲子,至少是两曲,多则几十曲。每一套数都以第一首曲的曲牌作为全套的曲 牌名,全套必须用同一宫调。它无宾白科介,只供清唱.对高底II知识点一:诗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安定城楼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鸦鸽竟未休。【注】王粲年轻时曾流寓荆州,依附刘表,作登楼赋云:“虽信美而非

36、吾土兮,曾何 足以少留”扁舟:春秋时范蠡辅佐越王勾践灭吴,助其实现霸业后,乘舟归隐五湖。鸩 鸽:传说中像凤凰的鸟。L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诗极具李商隐诗歌“使典用事以抒情言志”的特色,虽然篇幅有限,但情绪多端,意 蕴深厚,表达了李商隐曲折委婉、不便明言的情感。B.首联点题,以对偶的手法写了登楼之所见,上句表现了安定城楼高拔且连续绵延的气势, 下句则描绘了一幅绿树与洲渚接连一片的阔大之景。C.颈联既洒脱,又遒劲。从诗的表达形式看,炼字坚实,结响凝固,工力与杜甫诗颇近, “永”字用得很好,有力地表达了作者毕生的抱负。D.本诗笔力健举,风骨清峻,结构严谨,且语句灵活变化,特别在

37、使用典故方面,既灵活, 又确切,既含蓄,又锐利,充分发挥了典故的功能。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哪些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答案】L B2.这首诗使用了很多典故来表达情感。颔联使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述说自己像他们一 样困顿不得志的境遇,表达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悲。颈联由“欲回天地”可知,诗人仍抱 有挽回国家命运的建立功业之志,有力地表达了自己毕生的抱负,同时借范蠡功成名就退隐 江湖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情怀。尾联 借庄子寓言,表明诗人无意于功名利禄和睥睨一切的心态,反击了朝中小人对自己的恶意中 伤,既有清高自守的人格自况,又有对猜忌小人的无情嘲讽。【解析】1

38、.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内容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 “以对偶的手法写了登楼 之所见”理解错误。首联只有上句“迢递高城百尺楼”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没有对偶。 故选Bo2.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这首诗歌使用很多典故,借典故来表 达情感。颔联两句使用贾谊和王粲的典故,先以两位古人自比。贾谊献策之日,王粲作赋 之年,都与作者一般年轻。贾谊上治安策,不为汉文帝所采纳;作者应博学宏词科试而 名落孙山,其心境与贾谊上书未售,同样萦纤抑郁。王粲避乱至荆州,依刘表;作者赴泾州, 入王茂元幕,都属寄人篱下。作者用两位古人的古事,比自己当前的处境和心情,表达怀才 不遇之悲。颈联两句使用范蠡的

39、典故,表露志趣和抱负。作者的遭遇虽然困顿,可是他的 凌云之志未梢减损。江湖、扁舟乃使用春秋时代范蠡的典故,意谓:自己早有归隐江湖之志, 但要等回天撼地之日,旋乾转坤之时,头飘白发,身入扁舟。这两句有力地表达作者毕生的 抱负,表达了自己既以治国平天下为己任,又追求淡泊宁静的超远人生情怀。尾联两句借 庄子寓言表示自己敝履功名利禄,正告他人不要妄加猜测。这两句诗,既阐明自己没有患得 患失的私心杂念,胸怀光明磊落,淡泊宁静;又表示对世间一切恶浊事物,脾睨蔑视,决不 妥协容忍;还尖锐地批判那些捧住权位不放的禄蠹,对他们尽调侃奚落的能事。综合上述分析,整理得出答案。知识点二:词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

40、题。好事近又和纪别高登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西风特地飒秋声,楼外触残叶。匹马翩然归去,向征鞍敲月。1 .下列对诗词理解和赏析,错误的一项是()A.开篇点题,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 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B. “霜干银钩锦句”,承接上句,点明“挥毫”的内容为绘画、书法和赋诗,对友人的欣赏 之情、敬重之意流于笔端。C. “西风特地飒秋声”意指西风殷勤致意,木叶欣然而和,物我相感,不见衰颓之色,反而 颇有与天地相往来的豪情,境界高旷壮阔。D. “向征鞍敲月”,征鞍即征马,在月色中友人骑马翩然而去,作者殷殷注目,情意深厚却

41、 蕴藉其中,别离之情含而不露。2 .刘熙载在艺概诗概中说“诗要避俗,更要避熟”,即诗歌创作要避免落入俗套,更 要避免人们熟知久厌的东西。本词在构思、语言、形象等方面独具特色,请结合全词作简要 赏析。【答案】1. A2.构思不俗,如开篇饮酒送别,兴尽之时正是离别之际,分别之人一反常态,兴致盎然, 挥毫作画,吟诗作赋,场面热烈,一扫送别诗悲戚之态,高雅脱俗又爽朗豁达。语言不俗, 如“看壁间三绝”,友人即席作画吟诗,“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人高雅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 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又如“匹马翩然归去”,在暮色中只 身匹马离开,“翩然”塑造了友人临行之时酒兴不减、诗兴盎然

42、的洒脱形象,“向征鞍敲月” 的“敲”更突显马蹄声之轻快,词调清新。形象不俗,如“霜干银钩锦句”,即挥毫的内 容,“霜干”为傲霜挺立的古柏,“银钩”指书法遒劲有力,“锦句”指词藻富丽的佳句,饯 别之时,作者不重在抒发凄楚的别离之情,而重在刻画友人高雅脱俗、豪爽飘逸的形象,作 者豪爽洒脱的形象也跃然纸上。【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A. 以阑珊一词着力渲染 离别时愁惨的心境与情绪,与白居易咏怀中诗情酒兴渐阑珊”有异曲同工之妙”说 法错误,“阑珊”意为“将尽”、“衰残”,用于首句中点明酒席将散,但下句紧接“正是挥毫 时节”,反而表明作者豪兴未减、情意正浓,同时也与白居易咏怀

43、暮年回乡时了无情绪 的暗淡心境不同。故选A。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艺术特色的能力。抒写离情别绪,是历代诗词常见的一个题材, 南朝的江淹在别赋里描写了各种各样的离别,称不免都使人“黯然销魂二但高登这首 送别词却是洗却了悲酸之态,“饮兴正阑珊,正是挥毫时节”,词人认为临别豪饮之际,正是 “挥毫”的绝佳时节。这亦表明词人与朋友在临别之际,绝无“儿女共沾巾”之态。席间挥 毫,于豪放之中,又添了一层高雅之气。音调爽朗,意境新颖,别具一格,构思不俗。“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挥毫的内容是绘画、书法、赋诗。朋友把这绘画、书法、 辞章高悬壁上,词人看罢,更是喝彩赞叹,称之为“三绝二“看”既突出了作者对友

44、人高雅 脱俗的艺术修养的敬重之情,又展现作者不因离别而感伤消极的豁达胸怀匹马翩然归去, 向征鞍敲月J写友人在暮色中,只身匹马翩然而去,词人的朋友酒兴似并未稍减,在马上 还兴致勃勃地吟咏诗歌。这末二句一方面用“翩然”、“敲月”等词语,写出友人洒脱、豪爽、 飘逸的风采和气质,完成了对友人的正面塑造;第二方面也刻画了自己对友人敬重、关注之 深情,词人于送别友人之际,于路口殷殷注目的情态也可感觉到。说明语言不俗。“霜干银钩锦句,看壁间三绝,“霜干”,字面上看当指经霜多载的古柏树干,实应为傲霜 挺立的古柏。作画者不画别的单画凌霜挺立的古柏,不仅表现了他的超俗的艺术品味,也表 露了他的豪迈性格。词人赞美之

45、意自在其中。“银钩”,是指书法笔姿之遒劲多姿。词人的朋 友不仅绘画出色,书法也令人赞叹,富有个性,这与前句的“饮兴”之豪举互为映衬,表现 洒脱豪健之风格。词人着意描绘临别之际饮酒挥毫,吟诗作赋,品评书画,豪放而不粗俗, 高雅而不故作姿态。说明形象不俗。知识点三:曲阅读下面这首元曲,完成下面小题。双调沉醉东风关汉卿咫尺的天南地北,霎时间月缺花飞。手执着饯行杯,眼阁着别离泪。 刚道得声“保重将息”,痛煞煞教人舍不得。“好去者望前程万里!” 注阁:搁,这里指勉强噫住眼泪。1.下列对这首曲子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起首两句从时间和空间的角度极写离别瞬间的悲哀,空灵洒脱,以虚带实,奠定全曲的 情感

46、基调。B.第二句“月缺花飞”是借眼前之景来抒发对情人间难得的“花好月圆”的悲叹,因为在 离人眼中:月圆也缺,花好也残。C.三、四句以对句的形式具体写女主人公的送别,充实一、二句的内涵。“阁着”两字写出 离别者内心的痛苦、情绪的凝重。D.最后三句,在引出女主人公告别之语的同时,突出其复杂的心理变化,恰如其分地把握 了送别女子时而含蓄时而坦率的情感。2.送行女子是一个怎样的形象?她的临别赠言表现了怎样的心理活动?【答案】1. B2.送行女好是一个多情善感、依依不舍、痴情却又爽利的形象。短短的嘱咐被哽咽之声打 断。先说“保重将息”过于缠绵,见对方难分难舍后,马上勉励对方“前程万里”,既鼓励 对方,又

47、借此淡释别恨。【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词曲的赏析能力。B. “借眼前之景”使错误的。“月缺花飞”不 是眼前之景,而是心理感受。故选B。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人物形象的能力。本曲中写到女子送行时顿觉月圆也缺,花好也 残,认为人世间难得“花好月圆”,同时手里拿着饯行的酒杯,眼里面含着眼泪,体现了她 的多情善感和分别时的依依不舍。在分别时刚刚道得一声“保重”,又感觉过于缠绵,所以 又祝福前程万里,从而可以看出该女子不仅痴情更是一位坦率爽利之人。这位女子的临别赠 言突出她复杂的心理变化,在分别时,首先刚道一声“保重”,便因为离别的痛苦之情而哽 咽不语,这时该女子认为场面过于缠绵,于是又祝福对方“前程万里”,这一句祝福既是对 对方的勉励,同时也是为了消解内心的离愁别绪。专质盘并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晚渡渡沱赠魏大【注】卢照邻津谷朝行远,冰川夕照霞明深浅浪,风卷去来云。澄波泛月影,激浪聚沙文。谁忍仙舟上,携手独思君?【注】渡沱即渡沱河,发源于山西省,流经河北省,至天津入海。1 .下列填入诗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A.嚏B.暖C.近D.晚2 .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点明地点和时间。清晨,很远的路赶往渡口;傍晚,看到落日的余晖洒在清凉的河 面上。B.颔联描写傍晚渡沱河风光。晚霞光芒万丈,河面上泛起层层叠叠的浪花;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