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23552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DOCX 页数:5 大小:15.9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页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解析).docx(5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 文试题(含解析)2022-2023学年第二学期联片办学期中考试高一语文期中考试试卷注意事项:1 .答题前填涂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 .请将正确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一、现代文阅读(本题共计1小题,共计14分)阅读下面文本,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吴均的答柳悻说:“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这里用“高 树”是不是可以呢?当然也可以。曹植的野田黄雀行就说:“高 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这也是千古名句,可是这里的“高树多悲 风”却并没有落叶的形象,而“寒风扫高木”则显然是落叶的景况了。 前者正要借满树叶子的吹动,表达出像海潮一般深厚的不平,这里叶

2、 子越多,感情才越饱满;而后者却是一个叶子越来越少的局面,所谓 “扫高木”者岂不正是“落木千山”的空阔吗?然则“高树”则饱满, “高木”则空阔,这就是“木”与“树”相同而又不同的地方。“木” 在这里要比“树”更显得单纯,所谓“枯桑知天风”这样的树,似乎 才更近于“木”;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 的第一个艺术特征。要说明“木”字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 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 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 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 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

3、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 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 此。而“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 “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 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属于木质的,“叶” 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示着落叶的缘故。而“树”呢?它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 都带有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 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阴”更为真实的形象。然则 “树”与“叶”的形象之间不但不相排斥,而且是十分一致的。也正

4、因为它们之间太多的一致,“树叶”也就不会比一个单独的“叶”字 多带来一些什么,在习于用单音词的古典诗歌中,因此也就从来很少 见“树叶”这个词汇了。至于“木叶”呢,则全然不同。(摘编自林庚说“木叶”)材料二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谓词的多义性有相通的地方,诗歌可以 借助词的多义性以取得多义的效果,然而它们并不是一回事。按照词汇学的解释,词义是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概括 的反映,是由使用这种语言的群体在使用过程中约定俗成的。由于语 言中词的数量有限,不可能一对一地表示复杂的客观事物和现象,所 以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多义词。然而,不管一个词有多少种意义,这些 意义都是确定的,可以在词典里一一注明。而

5、且这些意义都是社会性 的,为社会所公认的。而诗的多义性与词汇学上所说的词的这种多义 性不同。诗人不仅要运用词语本身的各种意义来抒情状物,还要艺术 地驱使词语以构成诗的形象,在读者头脑中唤起种种想象和联想,激 起种种情感的波澜。诗人写诗的时候往往运用艺术的手法,部分地强 调着或者改变着词语的意义,赋予它们以诗的情趣,使一个本来具有 公认的、确定的意义的词语,带上复杂的意味和诗人主观的色彩。而 读者在读诗的时候,他们的想象、联想和情感,以及呈现在他们脑海 里的形象,虽然离不开词义所规定的范围,却又因人因时而有所差异。 生活经验、思想境界、心理气质和文艺修养互不相同的读者,对同一 句诗或一句诗中同一

6、词语的意义,可以有不同的体会。同一读者在不 同的时候读同一首诗,体会也不完全一样。可见,诗歌的多义带有一 定程度的主观性和不确定性。一首含义丰富的诗歌,好像一颗多面体 的宝石,从不同的角度可以看到光的不同折射和色的不同组合。另外,在词汇学里讲词的多义性,是把同一个词在不同语言环境 中的不同意义加以总结,指出它的本义和引申义。如果孤立地看,一 个词固然有多种意义,但在具体的时候,一般说来,一次只用其一种 意义,歧义是一般情况下使用语言时需要特别避免的毛病。但是在诗 歌里,恰恰要避免词义的单一化,总是尽可能地使词语带上多种意义, 以造成广泛的联想,取得多义的效果。中国古典诗歌的耐人寻味,就 在于这

7、种复合的作用。“诗无达诂”这句话,如果理解为诗是不能解 释的,那么这句话当然是错误的。如果从诗的多义性上理解,这句话 倒也不无道理,由于中国古典诗歌具有多义性,读诗的时候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人们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这是很自然的。(摘编自袁行需中国古典诗歌的多义性)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A.把吴均的诗句“寒风扫高木”中的“高木”换成“高树”,单 从概念上看也是可以的,但这样就改变了意境,没有了叶子越来越少 的空阔感。8. “木”与“树”是同一个概念,但“木”潜在的“木头” “木 料”“木板”等形象,更多地让人联想到树干而排斥了叶子,所以会 暗示着落叶。

8、C.从词汇学角度看,一个词语的意义是确定的,而且具有社会性; 但在诗歌中,词语被诗人艺术地驱使,其意义变得不确定,具有极强 的主观性。D.古人说“诗无达诂”,意思正是说诗歌具有多义性,因而仁者 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会和理解,并不是说诗歌不能 解释。2 .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林文所说的语言“概念中的意义”,和袁文所说的“词语本身 的意义”大体上是相同的,都是指“客观事物或现象在人们意识中的 概括的反映二B.林文所说的“暗示性”,和袁文所说的“多义性”分别概括了 中国古典诗歌的不同属性,但二者并非毫无联系,前者应该是造成后 者的原因之一。C.林庚

9、对古诗中“木”字的理解独到而深刻,但这并不意味着诗 歌作者主观上就是表达那个意义,也并不意味着其他读者不可以做出 不同的解读。D.林文和袁文分别选取中国古典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和多义性作 为论题,虽然角度不同,但都从宏观上进行把握,对相应的文艺理论 做了系统阐释。3 .这两则材料对我们阅读古典诗歌有什么启示?请综合两则材 料的内容简要作答。(4分)材料一和材料二都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请简要分析。(4分) 二、文言文阅读(本题共计1小题,共计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陈希亮,字公弼,其先京兆人。幼孤好学,年十六,将 从师,其兄难之,使治钱息三十余万。希亮悉召取钱者,焚其券而去。 业

10、成,乃召兄子庸、谕使学,遂俱中天圣八年进士第,里人表其闾日 “三俊”。知房州,或言华阴人张元走夏州,为元昊谋臣。诏徙其族 百余口于房,几察出入,饥寒且死。希亮曰:“元事虚实不可知,使 诚有之,为国者终不顾家,徒坚其为贼耳。此又皆其疏属,无罪J 乃密以闻,诏释之。老幼哭希亮庭下曰:“今当还故乡,然奈何去父 母乎? ”遂画希亮像祠焉。迁京东转运使。潍州参军王康赴官,道博 平,大猾有号“截道虎”者,殴康及其女几死,吏不敢问。希亮移捕 甚急,卒流海岛;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数上章请老,不允,移 知凤翔。仓粟支十二年,主者以腐败为忧,岁饥,希亮发十二万石贷 民。有司惧为擅发,希亮身任之。是秋大熟,以新

11、易旧,官民皆便。 于阑使者入朝,过秦州,经略使以客礼享之。使者骄甚,留月余,坏 传舍什器,纵其徒入市掠饮食,民户皆昼闭。希亮闻之曰:“吾尝主 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 敢动矣况此小国乎”乃使教练使持符告译者曰:“入吾境,有秋毫不 如法,吾且斩若。”取军令状以还。使者至,罗拜庭下,希亮命坐两 廊饮食之,护出其境,无一人哗者。希亮为人清劲寡欲,不假人以色, 自王公贵人,皆严惮之。少与蜀人宋辅游,辅卒于京,母老,子端平 幼,希亮养其母终身,以女妻端平,使同诸子学,卒登进士第。(节选自宋史陈希亮传)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潍州参军王康赴官,

12、道博平。取道 B.今当还故乡,然奈 何去父母乎? 父亲母亲C.又劾吏故纵,坐免者数人。 犯罪D.是秋大熟,以新易旧。(庄稼)成熟6.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 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B.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 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C.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 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D.吾尝主契丹使/得其情/使者初不敢暴横/皆译者教之/吾 痛绳以法/译者惧/其使不敢动矣/7 .下列对文中划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13、) (3分)A. “幼孤”指很小便失去了母亲。“孤”在现代汉语中指父母双 亡,而古文中多指幼年丧母。B. “闾”泛指门户、人家,中国古代以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阎 扑地”指房屋众多,市集繁华。C. “祠”在文中指立生祠,是古代民俗,为活着的人立祠庙奉祀, 其对象都是官员。D. “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表此意的词语还有“致仕”“乞 骸骨”“移病”等。8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陈希亮为人宽容大度。他十六岁准备拜师求学时,哥哥故意刁 难,他并没有因此记恨,而是在学业完成后教导哥哥的孩子求学。9 .陈希亮敢于声张正义。王康在上任途中遇到恶霸,被殴打几乎 丧命,官员们都不敢过问,而希亮不畏强暴,终将恶霸流放并惩治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