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7022725 上传时间:2024-04-10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部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检测卷(含答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 苏轼与白居易虽然相去近两百年,但在人生经历、出处行藏等方面多所相似。 二人早年都热衷于政治,仕宦之路波折不断,而且在频繁的迁谪中,他们的人生观和处世心 态都曾产生巨大的转折和变化。白被贬后,深思人生价值和出处问题而转向独善一路,苏被 贬后注目人生与社会、宇宙的关系。在苏轼诗文中,“慕白”的表述屡见不鲜,明显流露出 对白居易的倾慕与神往。除行迹上的相似外,苏、白二人更重要的相似点在于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的接近,尤 其是在超越意识上的接近。所谓超越意识

2、,既是一种人生理念,更是一种生活态度,盖指主 体在历经磨难后承受忧患、理解忧患并最终超越忧患以获取自由人格的一种努力。也就是说, 士人虽身处逆境,却能不为所累,超然物外,与世无争,在精神上达到一种无所挂碍的境界。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 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 的超越。他走向超越的方法大抵有三:一是“无论海角与天涯,大抵心安即是家”的安心思 想;二是“吾道寻知止”的知足观念;三是“应似诸天观下界”的看破态度。对自白居易才 开始凸显的这些超越意识,苏轼可谓体验深切,已得白氏超越意识的要义

3、。“天地之间,物 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打消各种贪欲,以自得自乐之心对待外物和自我, 与世无争,来去自如。正因为有了这种人生态度,所以人的成就已经无足轻重,成败荣辱只 是人生整体的不同方面。对苏轼来说,自然不必完美,历史也不必公正,人可以在沉思中得 到安宁。苏轼与白居易的关联还体现在对陶渊明的效法上。早在元和八年,41岁的白氏因丁母 忧而退居下邦金氏村,即创作了效陶潜体诗十六首;两年之后,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 而陶渊明所居柴桑即在江州。地域的巧合,加上夙昔的仰慕,使白对陶的关注和热情益发加 大,并明言“予夙慕陶渊明为人:从此期他的一系列诗作可以看出:不愿受世网羁绊,向 往无拘无

4、束的自然境界,追求人生的自由洒脱,乃是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 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的一个重要标志,也是白与陶在历经仕途坎坷后所共有的 特点。19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答:20 .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 不得改变原意。(4分)答:(二)语言文字运用n (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空间站是载人空间站的简称,它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 可供人居住,和载人飞船都属于载人航天器。既然载人飞船可以将航天员送入太空,实现人 类的飞天

5、梦,.?首先,载人飞船受到各方面条件的限制,被设计成了一种体积小、运 行时间较短、一次性使用的返回式载人航天器。其次,随着科技的发展,科学家们发现,. 在这种环境中能够生产出新材料、新产品,培育出地球上没有的新物种。为了利用太空的微 重力环境资源,科学家们研制出了新的航天器一一空间站。.,能够携带较大的试验设 备,而且其太阳能电池翼更大,电力系统能够满足大型设备及大规模空间实验的需要。同时, 空间站支持长期太空飞行,允许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长时间的空间实验,探索更多未知。21 .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15个字。(3分)答:22 .根

6、据文段的内容,用单句的形式为“空间站”下个定义,不超过65个字。(6分)答:四、写作(60分)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海德格尔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这值得我们思考。 有人认为“老骥伏杨,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能摧 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 士俱欢颜”是诗意地栖居,有人认为“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诗意地栖居。对于以上 看法,你更赞赏哪种方式的诗意地栖居呢?假如你所在的班级要举办一个“赏经典诗文,品诗意人生”的主题班会,你将在班会上 发言。请写一篇发

7、言稿,从以上四种方式中选择你最赞赏的一种并谈谈你为什么赞赏这种方 式的诗意地栖居。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 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参考答案1 .答案:c解析:“本质的原因”分析错误,结合“这种超越意识首先在白居易身上有着突出 的表现。白氏在久经宦海沉浮之后,面对日益剧烈的政治倾轧,决计抽身退步,高蹈远引, 其思想意识已从对理想的执着走向了求取闲适的超越”分析可知,本质的原因应该是超越意 识,即白居易在久经宦海沉浮、遭遇政治倾轧之后,人生观、处世态度、思想意识等方面的 一种超越,一种境界。而“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只是他当时的处境,是

8、他的人 生经历,属于“形迹”,只是诱因。2 .答案:C解析:“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错误,苏轼在惠州的生活并不是真的舒适,而是 他的一种生活态度,根据材料二第二段“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所以始终能以 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可知。另外依据“据说当时宰相章惇看见了此诗,认为” 可知,宰相章惇观诗贬苏轼的故事是“据说”,未经考证,不能作为历史事实来陈述。3 .答案:D解析:材料二观点为苏轼学习并发扬白居易的“中隐”观念,身在官场,却不以利禄萦 心,更为超然洒脱。A、B、C三项均表现出苏轼不以利禄萦心,超然洒脱、恬淡悠闲的心境, 符合材料观点;D项则表现了苏轼对人生漂泊不定、匆匆无

9、常的感慨与怅惘。选D。4 .答案:白居易一向仰慕陶渊明的为人,白居易贬所江州正是陶渊明故乡,更激发 了他对陶渊明的关注和热情。白居易与陶渊明有共同的仕途坎坷的经历。5 .答案:苏轼学习白居易求取闲适的“超越”意识和进退裕如的“中隐”观念。 苏轼突破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一面,不计得失,与世无争,超然洒脱。6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品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能力。B项,”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诗 人”分析错误,第段是说“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 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7 .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本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的能力。

10、D项,“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抒 情性的议论”错误,应是“本文以议论为主,兼具记叙、抒情”。8 .答案: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就是辛弃疾。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的词不是用 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抹成的。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由武而文,又由 文而政,集三重身份于一身。解析:本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评价文中作者观点的能力。首先要阅读全文,结合文章 的具体内容,抓住“唯一性”这一特性,从辛弃疾的身份、性格、辛词的特点来回答,关注 作者把辛弃疾和其他人的对比,从中提取、筛选、整合本题答案。文章第段就总体评价了 辛弃疾的历

11、史唯一性:“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 作家的只有一人,这就是辛弃疾:第段“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 的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第段 “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的” 表明辛弃疾的词作具有唯一性: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不是用墨来写,而是 蘸着血和泪抹成的。第段“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的词是 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世间矛盾, 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由此得出辛弃疾在文人中具

12、有唯一性的第三点原因:词人本色是 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集三重身份于一身。9 .答案:“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传神地描述了词人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 形象;从这一动作中,我们可以窥见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 插嘴后复杂真实的内心:不满、愤懑、焦虑、等待、企盼(或:这一动作十分形象地传 达出辛弃疾被迫脱离政治,只许旁观,不得插手,更不得插嘴后有志难申、报国无门的悲愤 之情。);“把栏杆拍遍”还是全文的文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词人的一生,给了读 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解析:本题考查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味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的能力。这道题的 回答要精

13、读文章的第段文字,将“把栏杆拍遍”这一动作和辛弃疾的人生遭遇、理想抱 负、思想情感等方面结合起来思考,还要分析“把栏杆拍遍”作为本文的标题在全文中的作 用。阅读原文,结合全文五处“拍栏杆”的描述和文章里对辛弃疾的分析评价得出结论,找 到有效的答案。“把栏杆拍遍”引用辛弃疾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能为文章增添文学 色彩。根据“把栏杆拍遍”的含义,结合着辛弃疾的“爱国志士、爱国词人的双重身份”从 词的风格特点、人物形象角度作答。第段,“他痛拍栏杆时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 驰骋沙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人物的动作是人物思想情感的 外化,所以要由他的动作分析到他的心理活动:这

14、里“把栏杆拍遍”,传神地描述了辛弃疾 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英雄形象。“拍栏杆”是一个极具包蕴性的动作。一方面表现他渴望 率兵过江、收复失地的决心;一方面表现他报国无门、不被重用的愤慨。“遍”说明拍的次 数多,心中郁愤深,正切合他报国无门,只能写诗填词的无奈与感伤。结构上,“把栏杆拍 遍”还是全文的文眼,它巧妙而形象地概括了辛弃疾的一生,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本 题从“把栏杆拍遍”的动作、辛弃疾的心理活动等方面分点作答即可。10 .答案:C解析:“游”的宾语是“并州”,“见郭子仪”的主语是李白,由此可以排除A、D两 项,根据前文“璘败,(李白)当诛”可知,后面应该是“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由此

15、排除 B项,最终确定答案为C项。11 .答案:D解析:两句中“道”字的含义不同,前者为动词“取道,途经”,后者为名词“道路”。12 .答案:C解析:“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错误,根据原文“授笔成文,婉丽精切, 无留思”可知,李白酒稍醒,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满足了 皇帝的心愿。13 .答案:(1)李白曾侍奉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为他)脱鞋。高力士一向高 贵,以此为耻。(2)唐代宗即位,用左拾遗的官职召李白入朝(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而李白已去世, 终年六十多岁。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第句得分点:侍,侍奉;素,一向, 向来;耻,以

16、为耻。第句得分点:立,即位;以,用;卒,死,去世。14 .答案: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惊叹他是谪居人间的仙人。唐玄宗召见李白,谈 论当代的事情,他奏上一篇赋颂,唐玄宗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他醉酒稍醒,挥笔成文, 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唐玄宗喜爱他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唐文宗下诏把李白的 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解析:根据原文“知章见其文,叹日:子,谪仙人也!“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 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羹,有诏供奉翰林”“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 爱其才,数宴见”“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的内容,概括即可。【参考译文】李白,字太白。他的祖

17、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神龙初年,他的祖辈从西域 逃111来,客居于巴西(今四川)。李白出生时,他母亲梦见太白星,因此用来给他命名。李白 十岁通读诗书,长大后,隐居在岷山。州里推举有道科,他不应举,苏颁任益州(今四川成 都)长史,见到李白感到奇异,说:“这个人天生之才,英明不凡,如果稍加努力增长学问, 就可以与司马相如相比J然而李白爱好纵横术数,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 而乐于施舍,李白又客居任城(今山东济宁)。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稽(今浙江绍兴),和 吴筠交好,吴筠被召入京,所以李白也到了长安。他前去拜见贺知章,贺知章见到他的诗文, 感慨惊叹地说:“你,是天上谪居人间的仙

18、人啊!”并在唐玄宗面前说起李白,唐玄宗在金銮 殿召见李白,谈论当代的事情,李白于是奏上一篇赋颂。皇帝赐食给李白,并亲自为他调羹, 下诏命他为翰林院供奉。李白仍和酒徒在街市上醉酒。皇帝坐在沉香亭子里,突然之间心中 有些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召他入宫,当时李白已经醉倒,左右侍从用水洗他的脸, 醉酒稍醒,拿笔给他,他挥笔成文,词章婉转华丽而意精旨切,毫不停留思索。皇帝喜爱他 的才华,几次设宴召见他。李白曾侍奉皇帝(饮酒),喝醉后,让高力士 (为他)脱鞋。高力士 一向高贵,以此为耻,便指摘他的诗来激怒杨贵妃。皇帝要给李白官做,杨贵妃总是阻止。 李白自知不被皇帝亲近的人所容忍,更加傲慢并放荡不羁。

19、李白恳切请求引退还居山林,皇 帝赏赐金帛放他回去。李白浮游漂泊于四方。安禄山起兵造反,李白辗转往来于宿松、匡庐 之间,永王李璘征用他为幕府僚佐。永王李璘起兵,他逃回彭泽;永王李璘兵败,李白应当 被处死。起初,李白游并州。曾见到郭子仪,认为是个奇才。郭子仪曾犯法,李白出面解救 郭子仪而使其免受处罚。到这时,郭子仪愿解除自己的官职来为李白赎罪,于是皇帝下诏把 李白长期流放夜郎。恰逢大赦,李白又回到沼阳,因事获罪而下狱。那时宋若思率领吴兵三 千人前往河南,路过潺阳,释放李白并任用他为参谋,不久李白辞去参谋之职。李阳冰任当 涂县令,李白投靠他。唐代宗即位,用左拾遗的官职召李白入朝(召李白入朝任左拾遗)

20、,而 李白已去世,终年六十多岁。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喜爱谢眺终老的 青山,想在这里终老。到他死后,就埋葬在山的东麓。元和末年,宣歙观察使范传正拜祭他 的坟墓,又下令禁止在李白坟墓附近砍柴。范传正寻访李白的后裔,只有两个孙女已嫁给平 民为妻,行为举止仍然保持着大家的风范,她们见到范传正哭着说:“先祖是想埋在青山, 临时葬在山的东麓,这不是他的本意。”范传正给他改葬,并树立了两块石碑,唐文宗时, 下诏把李白的歌诗,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草书合称为三绝。15 .答案:D解析:尾联中的“微之”指元稹,其字为“微之”,不是指白居易。16 .答案:前一句将刘禹锡比作英雄刘备,表明刘禹锡、白

21、居易二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 负,彼此惺惺相惜。后一句意为白居易非常欣赏刘禹锡婉而多讽的诗歌风格,是其难得的知 音。颈联分别运用了曹操青梅煮酒论英雄和孔子修撰评价春秋的典故,语言典雅精练, 从政治抱负和诗文唱和两方面颂扬了二人志趣相投,情意深厚。17 .答案:(1)久在樊笼里 复得返自然(2)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3) 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18 .答案:自强不息(坚韧不拔)跋山涉水(栉风沐雨、艰苦奋斗、以启山林) 任重道远解析:第一空:依据“决心和意志,箪路蓝缕”推断决心和意志不会轻易改变,故可填 写“自强不息”或“坚韧不拔”。“自强不息”:指自己努力上进,永不懈怠;形容一种积极 的人生

22、态度。“坚韧不拔”:形容信念坚定,意志顽强,不可动摇,坚强不屈。第二空:依据 “隼路蓝缕”推断后文应为“隼路蓝缕”的类似意思的成语,故可填写“跋山涉水”或“栉 风沐雨、艰苦奋斗、以启山林”。“跋山涉水”:是指翻山越岭,趟水过河。形容旅途艰苦。 “栉风沐雨”:是大雨洗发,疾风梳头。后用以形容经常在外面奔波劳碌。“艰苦奋斗”:不 怕艰难困苦,坚持英勇斗争。“以启山林”:开辟山林。常用来形容创业的艰苦。第三空:依 据“工程虽成绩显著,但仍然”“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推断工程依然有很多工作要做, 离成功还有很远的路要走,故可填写“任重道远”。“任重道远”:担子很重,路很远。比喻 肩负的责任重大,并且

23、需要经过长期艰苦的努力。19 .答案:结构整齐,增强语势,更全面地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巨大作用。解析:排比修辞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相同或相似句式构成排比,加强语言气势和节奏, 起强调和突出的作用,表达作者强烈的思想感情。原文用四个“是的根基,是的宝 藏,是的精神标识,也是的精神纽带”的句式,构成排比,强调了中华文明的巨大 作用。20 .答案: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或“多种文明汇聚 融合,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 的保障。解析:画线句有两处语病:一是主语缺失,“使”字句的运用让句子缺少主语,应去掉 “使”字或去掉“由于。二

24、是词语搭配不当,“扩大”和“创造力和影响力”搭配不当, 改为“增强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21 .答案:为什么还要研制空间站呢 太空的微重力环境资源很有价值 空间站 不仅体积更大22 .答案:空间站,是指在距离地面400500千米高度的近地轨道上长期运行,可供航天员在太空中居住并进行长时间空间实验的载人航天器。23 .写作指导:材料先以海德格尔的一句名言“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引出对 “怎样才是诗意地栖居”的思考。然后提供了四种“诗意地栖居”的方式,问考生最赞赏哪 一种方式,并谈谈为什么赞赏。这道作文题任务指向明显,无论选择哪一种诗意栖居的方式, 思考的重点都是在“为什么”上,即它向我们

25、说明着什么,反映着什么。所以无论哪一种诗 意栖居的方式,它反映的更多的应该是人的一种生存态度,一种生命质量,一种心灵世界的 精神生活与审美取向,一种健康而有文化的心理等,写作时可从这些方面展开。另一任务要 求是写一篇发言稿,即演讲稿,所以最好选择议论文体,能增强说服力。还因为文章面对的 是班里的同学,所以行文要有交流意识。参考立意:志存高远是诗意地栖居;不媚不折是诗意地栖居;“穷则独善其身, 达则兼济天下”是诗意地栖居。与白居易相比,苏轼的学陶更向前推进一步,并在其中融入了白居易的影响因子。其诗 云:“渊明形神自我,乐天身心相物。而今月下三人,他日当成几佛可见仰慕之深,期许 之高。到了晚年,身

26、处贬所的苏轼更将效法的对象锁定陶渊明,尽和陶诗一百余首,所谓“饱 吃惠州饭,细和渊明诗”,就是此期苏轼学陶的写照。陆游老学庵笔记卷九谓:“东坡在 岭海间,最喜读陶渊明、柳子厚二集,谓之南迁二友据此可知,苏轼的学陶、效陶, 并不只是出于对陶诗风格的向慕,更重要的是对陶人格上的心悦诚服。用他的话说就是:“我 即渊明,渊明即我也总之,白居易是陶渊明的第一个知音,而苏轼全面接受陶渊明,亦 未尝没有掺杂白居易这位中介人物的重大影响。(摘编自尚永亮苏轼与白居易的文化关联及差异)材料二 白居易是“中隐”观念的发明者,他的中隐诗中,把“不劳心与力,又免 饥与寒。终岁无公事,随月有俸钱”的中隐生活描绘得十分安闲

27、惬意。白居易这种亦官亦隐 的生活方式、进退裕如的生活态度广为北宋士大夫所效仿。苏轼就是学习白居易的一个典型的例子。苏轼一生处于新旧党争的矛盾夹缝之中,屡遭 贬谪,但多年的流放并没有摧垮他,反而加深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和对传统思想文化的吸 收融合,在白居易“中隐”思想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不以谪为患、不计个人利害得失的处 世态度,构建了可仕可隐的为官方针。不过苏轼性格上“稍露锋铐,不及太傅(白居易)混然 无迹”,故一生挫折较白居易更多。绍圣四年,苏轼在惠州写了纵笔诗云:“白头萧散满 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据说当时宰相章惇看见了此 诗,认为苏轼在惠州太舒适,又把他贬

28、到更远的彳詹州。其实这主要源于苏轼善于治苦遣怀, 所以始终能以超然的态度看待官场升沉穷达。与白居易相比,苏轼克服了白居易未能完全忘情于仕宦的庸俗的一面,从而做到了身在 官场,却不以利禄萦心,更为超然洒脱。苏轼认为“用舍由时,行藏在我”,用时无需大喜, 贬时也无需大悲。在他的诗中时常表现出恬淡悠闲的心境。可以说,苏轼将白居易付诸实践 的“中隐”文化心态上升到一个新的境界,从而达到中国封建土人“贬谪心态的最高层次”。 白居易通达洒脱的人生态度影响了苏轼人生态度的方向,苏轼从内在精神、襟怀风致上学习 白居易,借白居易的“闲适”人生观为自己寻求解决穷愁困境的一剂良方,那么,他的学白 在本质上也必然融汇

29、了自己特有的人生体验、情感追求和生活哲思,必然继承了有宋一代发 展而来的独特精神。(摘编自毛妍君论苏轼对白居易“闲适”人生观的受容)1 .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苏轼比白居易晚了近两百年,与白居易一样早年热衷于政治,同样仕途不顺,但被 贬后思考与关注的内容有所不同。B.苏轼和白居易在人生观和处世态度方面比较接近,都具有超越意识,这方面的相似 点比二人行迹上的相似更加重要。C.白居易选择抽身退步,高蹈远引,执着走向求取闲适的人生之路,本质的原因是他 久经宦海沉浮,遭遇了政治倾轧。D.苏轼是北宋士大夫中学习和效仿白居易的一个典型,他积极吸收融合了包括白居易 “

30、中隐”思想在内的思想文化。2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述了苏轼与白居易之间的文化承继关系,但二者着眼点有差异。B.苏轼、白居易二人对陶渊明都有效法,苏轼对陶渊明的接受相比白居易而言要更进 一步。C.苏轼纵笔一诗暴露了他在惠州生活的舒适,宰相章惇因此将他贬到了更远的信 州。D.苏轼诗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与范仲淹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蕴含相似思 想。3 .下列选项,最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苏轼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五绝其五)B.不作太白梦日边,还同乐天赋池上。(苏轼池上二首其一)

31、C.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苏轼惠州一绝)D.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轼和子由濯池怀旧)4 .白居易由前期创作讽喻诗、积极参政而转向中后期创作闲适诗、退避政治,陶渊明 对其产生了一定的影响,请结合材料简述产生这一影响的原因。(4分)答:5 .苏轼对白居易既有学习,又有突破,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4分)答:(二)现代文阅读n (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把栏杆拍遍梁衡中国历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终以文为业,成为大诗词作家的只有一人, 这就是辛弃疾。在我看到的资料里,辛弃疾至少是快刀利剑地杀过儿次人的。他生于金宋乱世,不满 金人的侵略蹂蹒,22

32、岁时就拉起了一支数千人的义军,后又与以耿京为首的义军合并,并 兼任书记长,掌管印信。一次义军中出了叛徒,将印信偷走,准备投金。辛弃疾手提利剑单 人独马追贼两日,第三天提回一颗人头。为了光复大业,他又说服耿京南归,南下临安亲自 联络。不想就这几天之内又变生肘腋,当他完成任务返回时,部将叛变,耿京被杀。辛大怒, 跃马横刀,只率数骑突入敌营生擒叛将,又奔突千里,将其押解至临安正法,并率万人南下 归宋。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作为封建知识分子,对国家民族他有一颗放不下、关不 住、比天大、比火热的心;他有一身早练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劲。他不计较“为五斗米折 腰”,也不怕谗言倾盆。所以随时局起伏,他就大

33、忙大闲,大起大落,大进大退。稍有政绩, 便招谤而被弃;国有危难,便又被招而任用。他亲自组练过军队,上书过美芹十论这样 著名的治国方略。他是贾谊、诸葛亮、范仲淹一类的时刻忧心如焚的政治家。南归之后,他 手里立即失去了钢刀利剑,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软笔,他也再没有机会奔走沙场,血溅战袍, 而只能笔走龙蛇,泪洒宣纸,为历史留下一声声悲壮的呼喊、遗憾的叹息和无奈的自嘲。老实说,辛弃疾的词不是用笔写成,而是用刀和剑刻成的。他是以一个沙场英雄和爱 国将军的形象留存在历史上和自己的诗词中。时隔千年,当今天我们重读他的作品时,仍感 到一种凛然杀气和磅礴之势。比如那首著名的破阵子。我敢大胆说一句,破阵子这首 词除了

34、武圣岳飞的满江红可与之媲美外,在中国上下5000年的文人堆里,再难找出第 二首这样有金戈之声的力作。虽然杜甫也写过“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唐代诗人卢纶 也写过“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二但这些都是旁观式的想象、抒发和描述。他本来是以 身许国,准备血洒大漠、马革裹尸的,但是南渡后他被迫脱离战场,再无用武之地。像屈原 那样仰问苍天,像共工那样怒撞不周,他临江水,望长安,登危楼,拍栏杆,只能热泪横流。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 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J (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这是他登临建康城赏心亭时所作。他痛拍栏杆时

35、一定想起过当年的拍刀催马,驰骋沙 场,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处使呢?辛词比其他文人更深一层的不同,是他的词不是用墨来写,而是蘸着血和泪涂抹而成 的。我们今天读其词,总是清清楚楚地听到了个爱国臣子,一遍遍地哭诉,一次一次地表白。 总忘不了他那在夕阳中扶栏远眺、望眼欲穿的形象。说到辛弃疾的笔力多深,是刀刻也罢,血写也罢,其实他的追求从来不是要做一个词 人。郭沫若说陈毅“将军本色是诗人”,辛弃疾这个人,词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 他的词是在政治的大磨盘间磨出来的豆浆汁液。他由武而文,又由文而政,始终在出世与入 世间矛盾,在被用或被弃中受煎熬。他像一块铁,时而被烧红锤打,时而又被扔到

36、冷水中淬 火。有人说他是豪放派,继承了苏东坡,但苏的豪放仅止于“大江东去”,山水之阔。苏正 当北宋太平盛世,还没有民族仇、复国志来炼其词魂,也没有胡尘飞、金戈鸣来壮其词威。 真正的诗人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锤打时才可能得到合乎历史潮流的 感悟,才可能成为正义的化身。诗歌,也只有在政治之风的鼓荡下,才可能飞翔,才能燃烧, 才能炸响,才能振聋发R贵。学诗功夫在诗外,诗歌之效在诗外。我们承认艺术本身的魅力, 更承认艺术加上思想的爆发力。真正的诗人,最善以常人之心言大情大理,能于无声处炸响 惊雷。我常想,要是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他一生大都是在被 抛弃的感叹与无

37、奈中度过的。当权者不使为官,却为他准备了锤炼思想和艺术的反面环境。 他被九蒸九晒,水煮油炸,千锤百炼。历史的风云,民族的仇恨,正与邪的搏击,爱与恨的 纠缠,知识的积累,感情的浇铸,艺术的升华,文字的锤打,这一切都在他的胸中、他的脑 海,翻腾,激荡,如地壳内岩浆的滚动鼓胀,冲击积聚。既然这股能量一不能化作刀枪之力, 二不能化作施政之策,便只有一股脑地注入诗词,化作诗词。他并不想当词人,但武途政路 不通,历史歪打正着地把他逼向了词人之道。终于他被修炼得连叹一口气也是一首好词了。 说到底,才能和思想是一个人的立身之本。像石缝里的一棵小树,虽然被扭曲、挤压,成不 了旗杆,却也可成一条虬劲的龙头拐杖,别

38、是一种价值。但这前提,你必须是一棵树,而不 是一棵草。从“沙场秋点兵”到“天凉好个秋”;从决心为国“弃疾”去病,到最后掰开嚼 碎,识得“辛”字含义,再到自号“稼轩,同盟鸥鹭,辛弃疾走过了一个爱国志士、爱国 诗人的成熟过程。诗,是随便什么人就可以写的吗?诗人,能在历史上留下名的诗人,是随 便什么人就可以当的吗?有思想光芒又有艺术魅力的诗人,他的成名,要有时代的运动,像 地球大板块的冲撞那样,他时而被夹其间感受折磨,时而又被甩在一旁被迫冷静思考。所以, 积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动荡,才产生了一个辛弃疾。(有删改)6 .下列对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第段概述辛弃疾一生的经历,既是对第

39、段内容的具体阐释,也为下文全面展开评述作了必要的铺垫。B.第段通过苏轼与辛弃疾的比较,说明只有被政治大事所挤压、扭曲、拧绞、烧炼、 锤打过才可能成为真正的诗人。“身穷诗乃亨,就是这个道理。C.作者认为辛弃疾的“独特地位”与积北宋南宋之动荡的历史背景、时代运动分不开。D.最后一段是全文内容的总结,高度评价辛弃疾在中国诗歌史上的独特地位和价值, 也阐明了作为文人具有才能和思想的重要性。7 .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这篇散文用豪迈奔放的语言,热情洋溢地歌颂了爱国词人辛弃疾,笔力雄厚,慷慨 悲壮。8 .文章多处运用联想手法,如由“弃疾”这个名字,联想到他忧国的心病,

40、联想到他 表达这种忧思的原因等。C.文章多处运用对偶、排比手法,整齐而有节奏,增强了作者情感表达的效果。D.本文以记叙为主,兼抒情性的议论,笔力纵横驰骋,内容博杂丰富,见解独到深刻, 有散文大家之风。8 .概括说明为什么作者认为辛弃疾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6分)答:9 .作者为什么说“为辛弃疾造像,最贴切的题目就是把栏杆拍遍” ?请结合全文 分析。(6分)答: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李白,字太白。其先隋末以罪徙西域,神龙初,遁还,客巴西。白之生,母梦长庚星, 因以命之。十岁通诗书,既长,隐岷山。州举有道,不应。苏顺为益

41、州长史,见白,异之, 曰:“是子天才英特,少益以学,可比相如J然喜纵横术,击剑,为任侠,轻财重施。更 客任城。天宝初,南入会稽,与吴筠善,筠被召,故白亦至长安。往见贺知章,知章见其文, 叹曰:“子,谪仙人也!”言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当世事,奏颂一篇。帝赐食,亲为调* 羹,有诏供奉翰林。白犹与饮徒醉于市。帝坐沉香亭子,意有所感,欲得白为乐章,召入, 而白已醉,左右以水面,稍解,授笔成文,婉丽精切,无留思。帝爱其才,数宴见。白尝 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摘其诗激杨贵妃。帝欲官白,妃辄沮止。白自 知不为亲近所容,益鹫放不自修。恳求还山,帝赐金放还。白浮游四方。安禄山反,转侧宿 松、

42、匡庐间,永王璘辟为府僚佐。璘起兵,逃还彭泽;璘败,当诛。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 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清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郎会赦,还潺阳,坐事下狱。时宋 若思将吴兵三千赴河南,道沼阳,释囚辟为参谋,未几辞职。李阳冰为当涂令,白依之。代 *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白晚好黄老,度牛渚矶至姑孰,悦谢家青山,欲 终焉。及卒,葬东麓。元和末,宣歙观察使范传正祭其冢,禁樵采。访后裔,惟二孙女嫁为 民妻,进止仍有风范,因泣曰:“先祖志在青山,顷葬东麓,非本意。”传正为改葬,立二碑 焉。文宗时,诏以白歌诗、裴旻剑舞、张旭草书为三绝。(选自新唐书李白传,有删改)10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

43、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A.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 郎/B.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 郎/C.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 郎/D.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子仪尝犯法/白为救免/至是子仪请解官以赎/有诏长流夜 郎/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太白,李白的字。一般自称用“名”,称人用“字”,“号”是一种别名,又称别 号。B.长安,唐代都城,十三朝古都,今西安。历史上西安除称长安外,还曾

44、有其他称谓。C. “亲为调羹”与“因为长句”(琵琶行并序)两句中“为”字的含义不同。D. “道寻阳”与“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两句中“道”字的含义相同。12 .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李白的祖先在隋朝末年因犯罪被流放到西域,后来他的祖辈从西域逃回来,客居于巴西(今四川);李白长大后,隐居在岷山。B.李白学习击剑,想当个游侠之士,轻视财产而乐于施舍;天宝初年,李白南游到会 稽,和吴筠交好,因吴筠被召入京而到了长安。C.李白在任翰林院供奉后仍和酒徒一起醉酒,皇帝心有感慨,想叫李白撰制乐章,于是 召他入宫,而李白已经醉倒,无法满足皇帝心愿。D.李白晚年爱好黄老之

45、学,经牛渚矶来到姑孰,他想在谢家青山那里终老。后来范传 正拜祭他的坟墓,寻访他的后裔,并给他改葬。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白尝侍帝,醉,使高力士脱靴。力士素贵,耻之。译文:(2)代宗立,以左拾遗召,而白已卒,年六十余。译文:14 .苏顺说李白“天才英特”,文中哪些内容体现了李白的才能?请简要说明。(3分)答:(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哭刘尚书梦得白居易四海齐名白与刘,百年交分两绸缪。同贫同病退闲日,一死一生临老头。杯酒英雄君与操,文章微婉我知丘,贤豪虽殁精灵在,应共微之地下游。【注】 梦得:刘禹锡,字梦得,死后被追

46、赠户部尚书。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 居士。我知丘:孔子曰“后世知丘者春秋二白居易自注:“春秋之旨微而婉也。”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首句点明自己和刘禹锡是诗坛相提并论的名人,虽有自夸之意,却不令人反感。B. “绸缪”表现了朋友间的情意殷勤,“百年交分”则更表现出二人友情的终生不渝。C.第三句写诗人与刘禹锡有着同样的贫困与病痛,字里行间含有委屈与不平之意。D.尾联说一代诗豪刘禹锡虽然去世了,但不久的将来,诗人将在地下与之重逢欢聚。16 .诗歌颈联意蕴深刻,手法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

47、缺部分。(6分)诗歌的本质是对生命的独特发现与表达。陶潜挂冠归隐,如俊鸟出笼,任意西东,(1) ”,” 归园田居(其一)充分表达了他重获自由的愉悦; 白居易谪居济阳, 醉听琵琶, 发出(2) “,! ”(琵琶行并序)的感慨,同病相怜,惺惺相惜,自有一见如故的惊喜;不管是李清照的酒淡愁浓,还是辛弃疾遥想当年(3)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壮怀激烈,都满溢了生命的诗意。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1(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中华民族以的决心和意志,箪路蓝缕,.,走过了不同于世界其他文明体的 发展历程。“万年奠基”“八千年起源” “六千年加速”“五

48、千多年进入”“四千三百年中 原崛起”“四千年王朝建立”“三千年王权巩固”“两千两百年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中 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是中华民族 独特的精神标识,也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多元融合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源泉。纵观中华文明早期的演进,可以看出中华大地各 区域的文明异彩纷呈。最终,黄河中游地区融合了其他区域的文明。由于多种文明汇聚融合, 使中华文明充满活力、持续发展,文化软实力成为扩大中华文明创造力和影响力的保障。“尚 一统、求大同”的理念和国家政治实践,以强大的感召力凝聚着中华民族。对文明起源和形成的探究是一个既复杂又漫长的系统工程。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虽成绩显 著,但仍然 ,必须继续推进、不断深化。18.请在文中横线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