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教学设计:北京的春节、腊八粥、古诗三首、藏戏.docx(43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最新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民几民俗1北京的春节【教材分析】北京的春节是统编版六下语文教材第一组课文的开篇之作, 作者是著名的语言大师老舍先生。他用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 格、京味的语言,以时间为经线,以人们的活动为纬线,描绘了一幅 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全文共有13段,先介绍北京的春节从腊月初旬就开始了:人们 熬腊八粥、泡腊八蒜、购买年货、过小年做好过春节的充分准备。 紧接着,详细描述过春节的三次高潮:除夕夜家家灯火通宵,鞭炮声 日夜不绝,吃团圆饭、守岁;初一男人们外出拜年,女人们在家接待 客人,小孩逛庙会;十五观花灯、放鞭炮、吃元宵。最后写正月十
2、九 春节结束。全文内容安排有序,详略得当。语言表达生动形象,耐人 寻味,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春节的喜庆、隆重和热闹。课文配有三幅插图,第一幅描绘的是大人、小孩子在琳琅满目的 灯笼、对联摊档前选购的情景;第二幅对应的是课文第3、4自然段 的内容,大人、小孩在预备年货的情景;第三幅描绘的是孩子们提着 各式花灯,燃放各种花炮闹元宵的情景。三幅图无论是大街小巷还是 人们的脸上,处处洋溢着喜庆祥和的团圆气氛。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语文阅读训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象八儿的馋样儿。3 .能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物动作、 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
3、儿”一家的其乐融融,进一步了解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4 .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能仿照第1自然段写一种最 喜爱的食物。【教学重难点】1 .重点:分清课文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能通过人 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体会“八儿” 一家的其乐融融。2 .难点:体会作者精妙、生动的语言表达,感受八儿的心理变化。【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深入了解腊八粥的有关习俗。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资料,了解“腊八粥”的相关民俗。 有条件的可以找来沈从文腊八粥的全文,仔细阅读,对小说全文 的大概内容先有一个整体的把握。【教学过程】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1 .同学们,在第一课北京的春节中,我
4、们知道老北京人在腊 八这天,家家都要熬腊八粥。粥是用各种米,各种豆,各种干果熬成 的。在老舍爷爷的眼里,“这不是粥,而是小型的农业展览会。”根据 预习查找的资料,你们对“腊八”和腊八粥,和还有哪些了解?学生 交流汇报。2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现代作家沈从文笔下的一篇小说一一腊八粥(板书:腊八粥 沈从文)师生齐读课题。3 .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看看围绕“腊八粥” 这一线索,作家沈从文为我们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设计意图:温故而知新。上课伊始,引导学生复习学过的课文中有关描写腊八粥的语句,拉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课标非常 重视对学生搜集、处理、利用信息的能力的培养。这里我让学
5、生交流 有关腊八和腊八粥的资料,既落实了这一理念,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 达能力和自信心,又增进了学生对我国的传统习俗文化的了解,在一 定程度上帮助了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L检查自学效果(生字词)自学为主,重点提示:“匙”字是多音字,本课当小勺讲,另一个读音是轻声shi,组词为“钥匙”;指导正确书写生字“腻”。4 .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一八儿。课文主要写了 八儿等粥和喝粥两件事情,说说哪部分写得详细,哪部分写得简略?(课件出示课后题2)5 .哪几个自然段写了八儿等粥,哪几个自然段写八儿喝粥?指名汇报,顺势板书:2-19自然段 等粥,20-21自然段 喝粥。第一自
6、然段写了什么?(总写人们对腊八粥的喜爱。)6 .质疑:(指着板书)沈从文的腊八粥,真正写八儿吃粥的只有2句,而吃粥前的文字等粥却长达18自然段,1000多字?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带着这样的疑问,我们只有仔细研读 了课文才能找到答案。【设计意图:课后练习题也是教学内容重要的一部分。本课课后 题2刚好指引学生划分文章层次,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教师要指导学 生用好这一资源。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教师通过质疑引起学生对作者独具匠心写法的思考,直接了当切入单元要求,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分清内容的详略并体会这种写法的好处,从而提高教学效率。】三、研读第一自然段1 .作者在文章开篇是如何写出人
7、们对腊八粥的喜爱的?2 .学生默读第一部分,找出有关句子和重点词语,读一读,画一 画,思考,做批注,写出自己的感受。全班交流。在交流中,根据学情,重点抓住下面的句子、词语进行交流、朗 读感悟。(1)初学喊爸爸的小孩子,会出门叫洋车了的大孩子,嘴巴上 长了许多白胡胡的老孩子,提到腊八粥,谁不是嘴里就立时生一种甜 甜的腻腻的感觉呢。以反问的语气强调谁都喜欢吃腊八粥。同时也运用排比的修辞手 法,选取了三个不同年龄段的人对腊八粥的态度,以点带面说明所有 人都喜欢腊八粥。(2)把小米,饭豆,枣,栗,白糖,花生仁儿合并拢来糊糊涂 涂煮成一锅,让它在锅中叹气似的沸腾着,单看它那叹气样儿,闻闻那种香味,就够咽
8、三口以上的唾沫了,何况是,大碗大碗的装着,大匙大匙朝口里塞灌呢!抓住“甜甜的腻腻的” “合并拢”“叹气” “大碗大碗,大匙大匙” “塞灌”等词分析。看到熬煮腊八粥的状态“叹气”,闻腊八粥的香 甜诱人、美味可口。吃的是痛快淋漓;调动人的视觉,嗅觉。第二句 则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把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那情形,如 在眼前,那香气,如入五腑六赃,真忍不住要尝上一口呢。3 .感情朗读第一自然段,读出读腊八粥的喜爱之情。个人展示读, 齐读,尝试背诵积累。4 .小练笔:作者笔下的腊八粥让人垂涎欲滴,你能照样子写一种 你最喜爱的食物吗?(自由练笔,交流汇报,激励点评。)【设计意图:课文的第1自然段是选文
9、的“凤头”,以反问、排 比等手法以点带面说明所有人都喜欢腊八粥,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把 腊八粥的熬制过程再现出来,写得极妙,值得好好品味研读。学生背 诵积累了词汇、句式,需要时就会脱口而出,落笔成文。完成课后的 小练笔,仿中有创,意在培养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四、走进八儿,感悟急切那甜甜腻腻的腊八粥让老老少少都垂涎欲滴。文中的“八儿”对 腊八粥更是怀着一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 八粥的这种感情的?抓语言、行为表情的描写,感悟八儿等粥的急切。1 .理清脉络。默读课文第二部分,给八儿等粥的过程拟小标题。全班交流。(学生汇报:盼腊八粥、分腊八粥、猜腊八粥和看腊八粥)小小的八儿他是一
10、心盼着腊八粥,思考着怎么分腊八粥,也是看 到了腊八粥。(板书:盼、分、猜、看)为了这腊八粥,谁来读这一句?生:住方家大院的八儿,今天喜得快要发疯了!(三个学生有感情 的朗读,全班读,指导读出八儿又喜又急的心情。)2 .盼粥:细节的精确味在一个又一个场景中,作者是如何通过文字将八儿的这一份喜、 这一份急传递给我们的呢?我们先来看“盼”这一部分,请同学们自 由朗读第二到第八自然段,边读边体会。先小组内交流,再全班交流。要点如下:抓住“进进出出”,“眼睛可急红了,“那我饿了!八儿要哭的 样子”等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品出八儿盼粥的煎熬与期待,品出 八儿撒娇、着急着想吃又无可奈何极不心甘的心情。感情朗
11、读,分角色朗读。3 .分粥:性格的传神味(1)但妈妈的命令是无法反抗的,无奈之下,八儿只好制定美 好的吃粥计划,聊以解馋了。他是怎么分粥的?指名回答。(2)沈从文非常善于通过细节来刻画人物的内心。一个动作,一 段对话,甚至是一个眼神,都能将人物的内心刻画得淋漓尽致。从八 儿分粥的对话中,你体会到了这是一个怎样的八儿?学生默读,圈画批注,交流汇报。(3)分角色演绎对话,指导读出八儿对于腊八粥的喜爱和他的淘气。4 .猜粥、看粥:复沓的形式味(1)八儿啊,人很矮,他还没有灶头高,他对于锅中的一切只能猜想。(师生齐答)这一段主要是八儿的什么描写? 心理(板 书:心理)那么,这锅里面究竟有些什么呢?八儿
12、是这样猜想的,读一 读。课件出示: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2)馋死他了!如果你是八儿,在想到哪里的时候会特别特别的 馋呢?引导学生角色置换,自己就是八儿,一边读一边加上神态、动作 等表现八儿猜粥时的馋样儿。(3)画饼焉能充饥?八儿只好央求妈妈抱起他来看看了,看的 结果是?指名说。课件出示: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4)八儿猜对了吗?男女生对比对一读,男生读猜粥的句子, 女生读看粥的句子。课件左右分别列出猜粥和看粥的句子:栗子会已稀烂到认不清楚了吧它会起锅巴栗子跌进锅里正是围了锅边成一圈儿。(5)除了颜色,八儿猜的全对呀!既然猜的全对,作者为什么还 要花这么多笔墨来写呢?
13、如此雷同的句子,难道不啰嗦吗?不着急,同 桌之间商量一下我们再来交流。引导学生感悟猜想让人喜欢,看见实实在在的更让人喜欢。这看 似重复的话语,实则用意颇深,就是在这种回环复沓的描写中,将腊 八粥诱人的色、香、味,借助八儿的眼、鼻、嘴,渲染得淋漓尽致, 八儿喜得快要发疯了的形象跃然纸上。5 .吃粥:留白的含蓄味(1)腊八粥终于熬好了,可以喝啦!(板书:喝)谁来读一一生:“夜饭桌边,靠到他妈斜立着的八儿,肚子已成了一面小鼓 了。”(2)关于八儿喝腊八粥的这个场景,作者用粗笔勾勒出了腊八 粥的好味道,和前面等腊八粥的场景相比,聊聊数语。这样写有什么 好处?略写喝粥,详写等粥,不落窠臼。引导学生感悟课
14、文的留白, 是其对行文节奏、语言格调的绝妙拿捏,给读者留下悬念,留给读者想 象的空间。(3)想象写话:我们想象一下八儿喝腊八粥的样子,他的动作、神态是怎么样的呢?写一写吧。学生练习写话,交流汇报。【设计意图:本环节充力求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问题“文中的“八儿”对腊八粥更是怀着 种怎样的心情?从哪些语句中,能够看出八儿对腊八粥的这种感情进行研究探讨,通过自主学习,抓住人物动作、语言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进行圈画批注,交流汇报,角色置换,感情朗读,读写结合等方式体会人物内心,人物形象及表达特点。在内容探究上突出重点,体现内容理解、情感体验、写法揣摩三者的有机融合。】五、
15、领悟主旨,感受乡愁1 .沈从文曾经说过:“这世上或有人想在沙基上建造楼阁,但我却 只想用石头造一座结实的小庙,庙里供奉的是人性。”文章虽然写的 是腊八粥,实则是一幅动人的画。从这幅画里,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 八儿?怎样的妈妈?全班交流看法。预设生成:八儿:淘气、可爱、活泼天真、贪吃 妈妈:对八儿的宠爱2 .从这篇文章当中,除了人物形象之外,你还能读到些什么?引导学生从“孥孥、松劲”等乡音中感受家乡的味道,母子的对话中感受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 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是完全开放的,意在帮助学生进一步走进课文,理解文章蕴含的主旨。学生在充分阅
16、读、感悟后,由评 价人物形象入手,从字里行间体会八儿一家人其乐融融的亲情,感受 作者对普通百姓生活的热爱和对家庭亲情的眷恋,思念。:六、总结,阅读延伸同学们,沈从文22岁离开家乡,来到北京谋生,不管是穷困潦倒 还是功成名就,都时时思念着故乡。正如他所说的,我的生命在这个 环境中生长,和这一切都分不开。几十年来,他对故土这份深深的眷 恋,演绎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沈从文笔下的腊八粥简单 而又质朴,却也被他细腻独特的笔触熬得香甜绵软。那就是家乡,那 就是生活。那浓浓的情,那绵绵的思,融在了粥里,也流露在字里行间。 课后,请同同学们再去读读冰心、老舍、梁实秋笔下的腊八粥,比较 一下,同样的腊八粥
17、,文字上有着怎样不同的味道。【设计意图:阅读教学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课的结尾,简 介作者,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推荐学生课外阅读其他作家笔下的腊 八粥,既进一步了解了有关的民俗文化,又培养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 良好习惯。】七、板书设计3古诗三首【教材分析】古诗三首是统编版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 “民风民俗”中的一篇课文。寒食是唐代韩姗写的一首描写宫廷 寒食节的诗。寒食节禁火,然而受宠的宦官,却得到皇帝的特赐火烛, 享有特权。迢迢牵牛星借牛郎织女的故事,寄托织女的相思之苦, 形象地抒发了现实生活中男女情人咫尺天涯的哀怨,表达了渴望夫妻 团圆的强烈愿望。十五夜望月诗人王建运用形象的语
18、言,丰美的 想象,渲染了中秋望月的特定的环境气氛,把读者带进一个月明人远、 思深情长的意境,加上一个唱叹有神悠然不尽的结尾,将别离思聚的 情意,表现得非常委婉动人。编排本组诗的目的,一是通过对古诗的学习,增进学生对中国传 统节日中的民风民俗的了解,激发学生热爱古诗,热爱传统文化的情 感;二是使学生进一步学会诗歌鉴赏的方法,得到美的体验和情感的 熏陶,提高人文素养。六年级古诗的教学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中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 把握诗歌大意,想象画面入诗歌之情境,结合古代文化背景体会诗之 情感,最后熟读成诵,背诵下来。【教学目标】1 .会写“宫、候”等8个字。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 .能
19、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练要求为“阅读时,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主要部分 的”;习作训练要求是“习作时,注意抓住重点,写出特点”。教材选编北京的春节,意图一是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 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体会作者对北京,对生活的热爱;二是体会作 者详略得当写法的好处,学习按一定的顺序、有详有略的表达方法, 感受作者“京味儿”的语言风格。【教学目标】1 .会写“醋、饺” 15个生字,读准词语“正月、店铺、分外”, 正确读写“腊月、展览”等35个词语。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老北京春节的习俗, 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理解节日习俗中的民族文
20、明和传统文化。3 .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详略得当的表 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教学重难点】1 .重点:了解老北京春节的风俗习惯,感受节日的热闹气氛。2 .难点:体会详略得当的写法的好处,学习课文有顺序、有详有 略的表达方法,感受作者“京味儿”语言的特点。【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准备:预习课文,利用网络、书籍等渠道,收集有关春节的 习俗。【教学过程】 情感。4.积累描写传统节日的古诗。【教学重难点】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 .能结合注释把握诗歌大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的 情感。【教学过程】第一课时寒食一、以旧引新,激趣导入1
21、 .复习古诗(1)同学们,有关描写中国传统节日的古诗,我们积累了哪些, 它们描写的是我国的哪些传统节日?(指名说)(2)课件出示有关的古诗:清明元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 弟乞巧,学生齐诵。2 .导入新课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三首描写古代传统节日的古诗,齐读课题: 古诗三首【设计意图:描写传统佳节的古诗学生已有不少积累,通过温习 背诵这些学生熟悉的古诗,挖掘他们已有的知识经验,唤起他们初步 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做铺垫。】二、了解诗人,理解题意1 .出示诗题,作者姓名解题意:寒食是我国古代一个传统节日,一般在冬至后第一百零 五天,清明前两天。古人很重视这个节日,按风俗家家禁火,只吃现 成食物,故名寒食。
22、(板书:寒食)知诗人:韩斓:字君平,南阳(今属河南)人。天宝进士。官至中 书舍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原有诗集,后散佚,明人辑有韩君 平集。2 .再次齐读课题【设计意图:“知诗人,解诗题”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而 且促进了学生的有效学习,为下面“明诗意,悟诗情”做了有力的铺 垫。】三、初读古诗,感知诗意1 .同桌互读,注意读准读通顺。2 .指名朗读,注意指导读好生字“知”、多音字“传chudn”。3 .示范朗读,引导读出诗的节奏。4 .指名读,分男女生竞赛读,全班齐读。5 .借助注释说一说诗的大意,有不懂的可以同桌交流。交流汇报。点拨:注意指导“日暮”是指太阳快落山的时候,“东 风”指春风。
23、“飞花”是指落花随风飞舞意思。古诗大意:暮春长安城处处柳絮飞舞、落红无数,寒食节东风吹 拂着皇城中的柳树。傍晚汉宫传送蜡烛赏赐王侯近臣,袅袅的轻烟飘 散到天子宠臣的家中。7 .带着理解再读古诗。【设计意图:理解诗歌的意思是体会感情的前提。古诗词的教学 一定要让学生读通读顺,扫除字音障碍;在此基础上借助注释及互帮 互助,解决字词理解的问题,理解诗的大意。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节 奏,读出情感,培养自主学习的意识。:四、品读想象,感悟诗情诗人抓住的典型画面,用短短四行诗生动形象描绘出当年寒食节 时长安城的样子。再自由读一读,看看从诗句中你想象到了什么,感 受到了什么?是从哪些字词中想象到的? 一会交流
24、。1 .品读一二句: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诗人立足高远,视野宽阔,全城景物,尽在望中。由“春城” 一 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汇报)“处处落花随风飞舞,苑中垂柳随风飘动”,多么美的景象啊, 带着这样的画面感读出“春城”的美。“无处不飞花”是什么句式?诗人为什么不说“无处不开花”?诗人说“无处不飞花”,这双重否定的句式极大加强了肯定的语 气,有效地烘托出全城皆已沉浸于浓郁春意之中的盛况。“飞花”,就是落花随风飞舞,明写花而暗写风。一个“飞”字 动态强烈,既表现了春天的勃然生机,又体现了诗人在描写时序时措 辞的精密。(3) “寒食东风御柳斜”中的“斜”用得极妙,妙在哪?“斜”字用得妙
25、,生动地写出了柳枝的摇曳之神。(4)带着画面,带着你的理解,读到诗的字里行间去。(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5)春城的美不仅仅是“满城处处春花明艳,柳枝斜斜随风起舞”,还体现在这些诗句里。(课件出示)引读:春日游,杏花吹满头。(韦庄)渭城朝雨渔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王维)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杜甫)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杨柳阴阴细雨晴,残花落尽见流莺。(武元衡)青梅如豆柳如眉,日长蝴蝶飞。(欧阳修)2 .品读三四句: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1)诗的前两句写了白昼长安城春意浓郁,笼罩全城,后两句 写傍晚时候长安城
26、的宫苑,作者又描绘了一个怎样的画面?这两句是写天黑时分,宫苑里传送着一支支由皇帝恩赐给宦官的 蜡烛。蜡烛燃烧通明,升腾起淡淡的烟雾,袅袅娜娜地萦绕在宦官家, 到处弥漫着威福恩加的气势!(2) 一个“传”字,一个“散”字,你又看到了怎样的画面?“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 烛之光,如闻轻烟之味。读出你脑海中的画面(3)在封建习俗的统治下,不要说全城百姓,就连那些不是宠 臣的朝官之家,在禁止烟火的寒食之夜,恐怕也都是漆黑一片。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从中你体会到诗人的什么情感?作者在这里仅用两句诗,一个“传”字,一个“散”字,就对皇帝的厚待亲信宦官,宦官的
27、可恶可憎的面目暴露无遗,达到了辛辣讽 刺的目的。(板书:辛辣讽刺)(4)来,请读出诗人的不满-3.补充创作背景(课件出示)唐代制度,到清明这天,皇帝宣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这仪式用意有二:一是标志着寒食节已结束,可以用火了;二 是藉此给臣子官吏们提个醒,让大家向有功也不受禄的介子推学习。 中唐以后,几任昏君都宠幸宦官,以致他们的权势很大,败坏朝政, 排斥朝官。此诗正是因此而发。学生自主阅读。师引读:寒食禁烟火,唯独这些宦官之家,烛火通明,烟雾缭绕。由一斑而见全豹,仅此一点,足见这些宦官平日如何弄权倚势,欺压 贤良。谁来像诗人一样,悲愤地读一一(展示读,全班读,当堂背诵。)【设计意图:让学生通过
28、抓关键词想画面,然后又通过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品中悟,欣赏古诗遣词用字之精妙,最后进行朗读的指导, 让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与想象朗读出来,学生读得入情入境就水到渠成 了。补充描写“春城”之美的名句佳作,化抽象为具体,丰富学生美 的体验;补充诗人的创作背景,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诗句内容,能 设身处地,准确地领会诗人的心境。】五、总结升华,拓展积累1 .课堂总结:这是一首讽刺诗,但诗人的笔法巧妙含蓄。从表面 上看,似乎只是描绘了一幅寒食节长安城内富于浓郁情味的风俗画。 实际上,透过字里行间可感受到作者怀着强烈的不满,对当时权势显 赫、作威作福的宦官进行了深刻的讽刺。2 .课外拓展:讽刺诗多关注民众,关注
29、社会,关注热点,以嘲讽、 讥刺的手法,描述生活中落后、消极、反动的事物,具有强烈的政治 性和战斗性。老师整理了几首,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一下。出塞王昌龄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官仓鼠曹邺官仓老鼠大如斗,见人开仓亦不走。健儿无粮百姓饥,谁遣朝朝入君口。咏柳曾巩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 不知天地有清霜。读诗词,感受此类古诗的特点。3 .布置作业:回家再搜集此类诗词,背一背,说说大意。【设计意图:总结讽刺诗的的写作特点,意在培养学生鉴赏此类 古诗的能力,为自主
30、阅读古诗打下基础。拓展读诗,使课堂更加充实 丰满,使学生的思维进一步开阔,积累语言,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 趣。】【板书设计】第二课时迢迢牵牛星一、歌曲激趣,导入新课1 .播放歌曲迢迢牵牛星。同学们,你们听出这首歌的名字了 吗一一迢迢牵牛星。没错,歌曲所表现的内容与我国一个非常有 名的民间爱情故事有关,谁知道?一一牛郎与织女的故事。都听过这 个故事吧,谁来给大家讲讲?2 .揭题:这首歌曲是由我们今天将要学的这首古诗一一迢迢牵 牛星的诗句改编而成的。(板书课题:迢迢牵牛星)歌曲优美,古诗更有它独特的魅力。下面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吧,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六年级的学生喜欢听歌,唱歌。新课伊时,用由古
31、诗改编的歌曲迢迢牵牛星导入新课,那熟悉的、优美的旋律,很 快就能抓住学生的心,把他们带入了歌词的意境之中。重温浪漫又凄 婉的爱情故事,为下面诗句的理解和感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为古 诗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课境。:二、解题,介绍文学常识教师讲解(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选自古诗十九首的第 十首。古诗十九首(是专有名称)都是五言诗,全篇由五字句构 成。东汉末年,社会动荡,政治混乱。下层文士漂泊蹉跑,游宦无门。 古诗十九首就产生于这样的时代,表述着同类的境遇和感受。这 十九首诗歌,基本是游子思妇之辞。具体而言,夫妇朋友间的离愁别 绪、士人的彷徨失意和人生的无常之感,是古诗十九首基本的情 感内容。迢迢牵牛
32、星是其中艺术成就颇高的一首,刘勰在文心 雕龙中称它为“五言之冠”,钟噪在诗品中说它是“天衣无 缝、一字千金。”【设计意图:补充必要的文学常识,有益于增加学生的见闻,促进学生对古诗内容的理解,提高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1三、朗读感知,了解大意1 .自由朗读,出示要求:(1)出示古诗,学生自由练习朗读。(2)指名朗读,注意纠正字音。纤纤:xian 札zha 擢zhuo 脉mo(3)小组合作学习: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根据诗的内容,想象它所描绘的画面。2 .小组汇报,检查学习情况(1)读准字音,读出节奏点拨:五言诗的诵读节奏,一般是三个节拍,即
33、二二一或二一二, 由不同字数构成的两个节拍交错起来而组成一句的五言诗,在节奏上 就远胜于板滞的四言诗。比如说“迢迢/牵牛/星纤纤/擢/素手)教师范读。小组每人读一句,其它同学评价。点拨:这是一首描写织女思念牛郎的爱情诗,也可以把它归为“思妇诗”,所以它的感情基调应该说是较为哀怨的。小组挑战赛,读出节奏。全班齐读。对照注释,初知大意大家读了这么多遍,那么这首诗写的是什么?在你看来,它抒发 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指明学生回答)写的是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牛郎织女被银河相隔而不得相见的 故事。抒发了男女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设计意图: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力求把古诗读通、读顺、读 出节奏,借助注释能初
34、步理解诗意,想象画面。此环节充分体现了教 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地位,主要以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自行 解决生字、读通读顺古诗,教师在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中遇到难 点时给予点拨即可。】四、读诗解意,体会情感(1)课件出示: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诗歌第一句就点明了什么?明确:描写对象一一牵牛、织女,引出本诗的抒情主人公一一织 女。写法点拨:这里用到了 “互文”的手法。互文是指诗文的相邻 句中所用的词语互相补充,结合起来表示一个完整意思的一种修辞方 式。“迢迢”既修饰牛郎,也修饰织女;而“皎皎”同样也是这种情 况。引读:把你的感觉读进去,读出牵牛星和织女星之远之明。(2)课件出示:纤纤擢素手,
35、札扎弄机杼。这里描绘了织女怎样的形象?明确:织女摆动纤纤素手织布的形象。据说织女心灵手巧,她能 用一种神奇的丝在织布机上织出层层叠叠的美丽的云彩,随着时间和 季节的不同而变幻它们的颜色。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1 .同学们,我们刚刚度过了我国民间最隆重、最热闹、最传统的 节日一一春节,相信那快乐的回忆还历历在目。哪位同学愿意分享一 下,你们是在哪里过的春节?又是怎么过春节的?2 .导入新课:同学们在不同的地方过春节,有的在广州,有的在 老家,尽管过春节的习俗有些相同,也有很多不同,但热闹快乐的感 受是一样的。今天,我们跟随作家老舍先生,走进老北京的春节,一 起感受那京味“”十足的春节吧!(板书课
36、题,齐读课题)【设计意图:孩子刚过完春节返校,还沉浸在年的热闹和喜庆中。 “年是怎么过的”这个话题联系了学生生活实际,既激发了他们的兴 趣,又拉近了师生、生生和生本之间的距离,让课堂“未成曲调先有 情。】二、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自由朗读,把课文读准确、读通顺。结合预习说说,你读懂了 什么?2 .检测本课要求掌握的词语。重点指导读准词语“正月”、“店铺”、 “分外”;指导“戚”的书写笔顺和部首。3 .交流预习时对课文的初步理解,提出不理解的地方,简单的问 题同学间互助启发理解,重点问题随教学推进顺势解决。4 .作者写了春节中哪些重要日子的活动?哪些部分写得详细,哪 些部分写得简略?学生交流汇
37、报,教师顺势板书:腊八一-腊月二十三一-除夕一-引读:多么心灵手巧的织女啊,再读这一句。(3)课件出示: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一起读。读完有疑问吗?预设:前一句写织女忙绿地织布,她整天织布, 为什么还是“不成章“呢?为什么“泣涕零如雨?明确:因思念远方的人而无心织布。终日以泪洗面为何还要去织布?此句运用了什么修辞?表现 什么情感?讨论明确:用比喻、夸张手法,以借织布排遣思念的愁苦,来 表现愁苦到至极。这种情感,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调去读?(在理解的基础上指 导学生读、背)课件出示: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译文:银河既清且浅,相距又有多远?既然河水既清又浅,应该可以涉水而过,但是他们两人为什么
38、不能见面呢?那么作者借这一故事有何目的呢?讨论明确:河水并非不能渡过,而是不可逾越。是因有像王母这 样的势力的阻隔,爱情被扼杀、遭遇挫折。可见,织女”泣涕零如雨” 的悲思是源于对情人的爱情被无情毁灭的悲恨。本诗明写传说故事,暗写现实生活,表面是写织女相思牛郎的事, 而实际是抒发人世间思妇对远在他乡恋人的离愁别绪,以委婉曲折的 手法,抒发闺妇的感伤情怀。(5)课件出示: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尽管他们只相隔一条水清且浅的银河,但只能含情相视,不得 互诉衷肠。那么,这里就给我们交代了什么?(织女痛苦的缘由)抒发了织 女心中咫尺天涯的哀怨。引读:读诗要会想象,要能在头脑中出现一幅幅画面。我们再 来读
39、一读这两句,读出思妇的哀愁。【设计意图:由于年龄和生活经验所限,学生准确理解这首诗的 诗意,体会它所表达的感情,理解它的主旨有一定的难度。这一片段 的教学设计,主要由教师质疑引发学生的思辨,同时借助想象、讨论、 朗读等手段,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它的情感,领悟它的表达。在学 生自主合作学习的基础上,教师还要给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如 这首诗运用了一些学生不曾接触过的手法一一互文,教师要进行相关 的文学知识的补充,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诗意。】五、体味语言,领悟表达L这首师有一个非常大的特色,谁注意到了?预设:全篇十句有六句的开头都使用了叠字。2.有何作用?讨论明确:叠词的作用是增强了诗的节奏感和旋
40、律美,增强形象 性,也使感情表达得更缠绵俳恻。(板书:增强节奏感、旋律美、增 强形象性)“迢迢”,写距离之远(是织女心里的感觉,情人眼里的咫尺天涯。);“皎皎”,写星光之亮(写出了织女整体形象的娇美姿态明艳动 人。),使人产生一种夜空广大、星光灿烂的视觉感受。然后,诗人将 视线移到织女星上。由远而近,先物后人。“纤纤”状素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一状形,一摹声。“纤纤”和“札札”,形 声生情。“盈盈”写水之物貌(既表现水波的晶莹,又表现了女子的 美丽,还可表现女子眼含热泪的神态.让人回味无穷。);“脉脉”写 人之情貌,水貌和情貌都很美。可是一水之隔,却“不得语”,只能 含情脉脉,隔河相
41、望。近在咫尺,若隔天涯。隔河相望,河汉的清浅 和并不宽阔强化着见面的渴望,当然也就增加了见不了面的无奈。同 样,在见面的阻隔只有“盈盈” 一水隔,“不得语”就差不多是不可 忍受了。景情并生,履怨动人。3小结:这些叠字刻画了人物和环境,由远而近,由物及人,由 神态及感情,确是“兴象玲珑,意致深婉”,深婉细致地写出了游子 思妇的相思之情,别离之愁。4 .小结出鉴赏诗歌方法:(板书)抓住字眼,体味语言。课件出示:叠词 作用迢迢写牵牛星之远;纤纤写素手之细;盈盈写银河之水;叠词 作用皎皎写织女星之明札札写机杼之声脉脉写相视之态5 .学生熟读这六句古诗,体会叠词的作用。六、拓展读诗,积累背诵1 .牛郎织
42、女鹊桥会,古来诗词吟咏多。他们动人的爱情故事至今 被传诵。中国历代诗人骚客以七夕为题,写下了无数名篇佳作,其中 最著名的应该说是宋代词人秦观的鹊桥仙七夕: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渡。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 人间无数。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学生自由读一读。理解诗意。这首词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 蹊径。特别是最后一句“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众人 大多慨叹牛郎织女相见太难时,它却反其意认为坚贞的爱情不在于耳 鬓厮磨。2 .今天学的这首诗是表达思念的作品,其实还有很多这类的古诗, 如,唐代王昌龄的闺怨,曹丕燕歌行,李白子夜吴歌乌 夜
43、啼,杜甫月夜等。同学们课后可以搜集一些加以诵读。【板书设计】第三课时十五夜望月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3 .情境导入:(多媒体展示一轮圆月挂在夜空的画面)皓月当空, 月色如银,如此美景,会勾起你无尽的遐想,今天且让我们跟着唐代 诗人王建走进他的十五夜望月,感受他的思绪。(板书课题),指 名读。4 .说说你对诗题的理解。5 .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王建,字仲初,许州人,唐代宗大历 十年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 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其凄 凉。早年以宫词著称,中年后,诗风转变,其乐府诗多方面地反映劳 动人民的生活面貌,揭露统治阶级的暴行
44、。语言通俗明晰,凝练精悍, 风格简括爽利,善用七言歌行体。此诗是诗人十五夜望月思友而写的诗。6 .揭示学习任务: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诗。我们的中心任 务就是一个字一一读,具体任务是:读顺、读义、读景、读情、读味、 读韵。【设计意图:创设情境,欣赏皓月当空,月色如银的美图,唤起 学生初步的情感体验,为学习新课作铺垫。简介作者及创作背景,不 仅了解了诗人其人,而且知道了诗人写这首诗的缘由。告知学习任务, 让学生接来来的学习更主动,更有目的,更高效。:二、反复朗读,读顺、读义1 .自由读诗,读通读顺(1)请同学们自由读朗读全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2)检查字音。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你觉
45、得他的字音读 准了吗?(重点关注“栖”的读音。)(3)指名评价,再读,师评价,齐读。2 .教师范读,读出节奏(1)我们读诗不仅要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还要读出诗的节奏。听老师读,注意诗歌的节奏。(2)指名读,评价。自由练读。3 .同桌互学,理解诗意(1)交流方法:我们已经学过了不少古诗,我们会用哪些方法 来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没有同学可以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结合注释; 联系插图;串联词意;发挥想象;反复读诗)(2)同桌互学:同桌一人读诗句,另一人说意思。说完再交换 着说。(3)全班交流:指名一对同桌交流,其他同学补充。(4)诗句理解好了,会读得更好。再指名读,齐读。【设计意图:学习古诗首先要读通读
46、顺,在此基础上,教给学生 理解诗句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 用,培养了学生的理解能力。】三、默读静思,读景、读情1 .默读仔细阅读,摘录诗中所描写的景物,用恰当的词语概括这些景物 的特点。抽查自学情况,交流汇报。预设:银白的地面、熟睡的鸦雀、飘 洒的冷露、芳香的桂花2 .议读(1)体会诗中意境,理解作者感情。边读边议,小组互相讨论:从以上景物描写概括诗歌描写的是一幅怎样的画面,一种怎样的 意境氛围?指名汇报。明确:一幅安静、凄清的秋夜景色,为秋思创造伤感的氛围。(2)月出东山,诗人在望,乌鸦入睡,诗人还在望,桂花湿润, 诗人仍在望。从这个“望”中你能读出诗人什么情感
47、吗?“秋思”,秋天的情思。说的很含蓄,点而不露。“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 发又开封。” -张籍秋思“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王昌龄秋思“相思阻音息,结梦感离居。”-萧懑秋思秋思:秋天,天气转凉,大雁南飞,花木凋零,万物萧条,身处 在异乡的游子感受到这一切,感慨一年又匆匆流逝,而自己仍在漂泊, 仍不能与家人团聚。这首诗中,夜深露重,诗人却久久不肯睡觉,从 这个“望”中你能感受到诗人怎么的心情?秋思,秋天思念亲人的孤寂伤感之情。【设计意图:“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让学生静心默 读思考,从诗歌中抓住典型的景物的形、色、动、静,欣赏诗的画面 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