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科技发展》笔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改变世界的机器—汽车科技发展》笔记.docx(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改变世界的机器一汽车科技发展笔记第一集:汽车结构与性能变迁一、汽车的发展与回顾(三大问题)1、汽车的萌芽直立行走的引起的变化追求速度与力量的渴望大力土(苏梁纥)飞毛 腿(神行太保)察车自轮始一轮子的发明原始的动力一人力(奴隶便易,比马还便宜)畜力的应用一马(性格较温顺、易驯服、有很好的奔跑能力)畜力的应用一 牛、驴、骡、驼等其他自然力的尝试一帆车其他自然力的尝试一发条车 2、汽车的诞生蒸汽机的应用一蒸汽机第一辆三轮汽车一奔驰第一辆四轮汽车一戴姆 勒德国汽车一迈巴赫3、汽车的发展德国汽车一VW (大众)。德国汽车一保时捷德国汽车一BMW (宝马)美国汽车一福特第二课:汽车之中国崛起1、过去的梦想
2、张衡在公元2世纪创造指南车马钧在公元235年创造指南车祖冲之在公 元477年创造指南车。车的鼻祖是中国的奚仲,出土最早的是秦始皇时的铜马车模型,宋朝的双辕大 车,其他梦想,例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哪吒的风火轮2、近代的探索1901年匈牙利人引入奥兹莫比尔车1902直隶总督袁世凯的引进和国父孙中山发展汽车的梦想汤仲明发明了木 炭汽车,张学良自主尝试汽车3、现代的辉煌1949年10月中央重工业部成立,1950年3月27日重工业部成立汽车工业筹备 组,1951年3月,中央财经委员会批准第一汽车创造厂在长春兴建1956年7月13日国产第一辆汽车calO型4吨载货汽车,1958年3月10日南 京汽车制配2
3、、随着汽车系统的不断复杂、对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电子控制的难 度也越来越大:复杂的多变量、时变和非线性系统以及数学模型的不精确和模型 参数的变化。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控制、底盘控制以及动力与底盘系统的整车集成控 制,实现行驶动力性、然与经济性、整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控制稳定性等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改善乘坐舒适性、增加享受性功能等。车载电子信息系统在 it技术上带来安全、方便、舒适、娱乐服务相关车载电子、通讯及计算机系统 线控技术是汽车电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更多控制自由度和控制范围, 更快、更精准的控制响应和更灵便的控制功能,没有机械冗余的失效对保障系统 可靠性和容错的要求和产业化
4、的成本约束。厂试制出国产第一批3吨2.5吨轻型载货汽车(跃进牌njl30); 6月试制出第一 辆nj230型1. 5吨军用越野汽车1958年5月5日试制成功ca71型“东风牌”轿车,7月试制成功ca72型红旗 牌高级轿车。1958年9月上海汽车装配厂试制成功装用nj050型发动机的凤凰 牌轿车1964年12月上海汽车创造厂上海牌sh760型轿车投产。合资引进北京吉普、 上海大众、一汽大众。资助挺进奇瑞、吉利、比亚迪等等。2000年突破200万 辆,2022年突破1000万辆,2022突破1800万辆第三课:汽车的动力演变及未来1、蒸汽机:1712年一个名叫纽克曼的苏格兰铁匠创造了第一台蒸汽机,
5、用于矿山取水,瓦 特1769年制成为了有分离冷凝器的单动式蒸汽机1784年,瓦特又一次改进,增加了一种自动调节蒸汽机速率的装置,使它能适 用于各种机械的运动2、无压缩发动机:1794年罗伯特斯特尔创造了一台无压缩发动机,这台发动机的工作原理统治 了近一个世纪1870年,瑞士工程师费朗索伊萨克里瓦兹创造了一台由氢氧混合电火花点燃的内燃机3、煤气机:1860年,比利时工程师Etienne Lenoir制成第一台煤气机。然后由德国工程师Nikolas August Otto研究并开辟为具有四个行程工作 循环、缸内直接燃烧的高效内燃机1878年,ducal clerk设计第一台二冲 程发动机1881年
6、在英国申请了专利。1879年,卡尔本茨独立提出工作可靠地二冲重煤 气机。第四课:汽油机的发展1、发动机:化油器最早诞生于1892年,由美国人杜里埃发明电喷式发动机最早浮现于1967年,由德国保时捷公司研制的d型电子喷射装置, 随后被用在大众等德系轿车上。再到后来的气道喷射发动机被广泛运用2、柴油机:Diesel Rudolf Christian Karl发明了柴油机。1924年,美国的康明斯 公司正式采用了泵喷油器,这一发明有效地降低了柴油机的分量真正为柴油机提供发挥舞台的还是重型机械和装甲车辆以及被广泛运用于战争 中3、未来的车用动力发展趋势: 主要取决于燃料,天然气,底下天然气储存量 与石
7、油储存量相当深海中藏有巨量的methane hydrate据估计其储存量是地 下石油、天然气和媒的总和,超过137万亿桶当量石油关键问题是如何获取、 保存和运输天然气是最具发展潜力的替代燃料第五课:赛车与轿车的空气动力学及造型发展(一)1、赛车:赛车产生于古代奥运会赛跑项目大约公元前776年,古代奥运会赛马项目大约 公元前648年,古代奥运会赛战车大约公元前700年法国人Albert创办了第一次环法自行车赛,1894年7月22日无马马车的竞 赛。1906年法国大奖赛即为一级方程式赛车的前身1911年美国印第安纳波利斯Indy 500赛车。Paul jerky是赛车的代表人 物,汽车流线型设计的
8、先驱,参预设计齐柏林飞艇,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设计了很 多流线型汽车,为不少家汽车创造商设计,包括 Chrysler, Mercedes-Benz,Maybes, Audi, Ford 等等1920-1930年赛车有大曲率的前风窗,车灯、轮罩与车身融为一体以及尾部的 流线型化1922年jerky和completer进行了 “半个流线体”的风洞试验。 挨近地面,带有车轮的车半身,气动阻力系数为0. 15,成为实际车型的最小空 气阻力目标值。流线型化在赛车上取得了较广泛的应用。第六课:赛车与轿车的空气动力学及造型发展(二)1、赛车:赛车流线型的使用依然广泛,裸露车轮产生的气动阻力得到关注 1954年
9、Mercedes-Benz的fl赛车采用了覆盖车轮的整体流线型车身1955年Mercedes 300 slur勒芒赛车大灾难警示赛车安全的重要性1955年Mercedes-bens 300 SLR是流线型车身,轻量化,采用镁合金,传 统的故事制动系统,无安全带1950-1960年的赛车代表人物Harley earl提出了打造概念车的想法,是领 先时代的幻想家。使用扁平率更高的赛车轮胎,提高附着力,空气动力学开辟不 仅为了减小阻力,也要提供下压力,从而提高行驶稳定性,将航空工程中的翼型 设计应用于赛车,产生下压力,开始尝试使用地面效应来增加压力。美国式肌肉 车双门4座椅,大功率发动机,可用于直接
10、竞速1970-1980年浮现了公路轿车, 细部最佳化,针对细节进行一系列小的修改1980-1990对赛车进行了整体最 佳化1990-2000年赛车法规更加完善,整体最佳化与西部最佳化的结合,代表未来 设计方向的概念车,造型体现品牌特征,风格化,人性化,多功能化2000至 今多学科的优化设计(安全、节油、耐久)第七课:汽车电控及电子技术发展(一)一、科技发展的三个主要驱动力:1、 科技创新要求的电子技术市场需求的高性能、低成本、可靠性等,法律法规的节能、环保、安全、拥堵等。 未来汽车产业创新超过70%将来自汽车电子技术,汽车工业面临的挑战也为汽车 工业技术发展乃至于技术革命带来了全球性的机遇。汽
11、车电子化将是应对诸多挑 战的关键核心技术,将为汽车工业发展带来空前机遇2、自动控制技术自动控制理论和技术室提高汽车智能化程度、提升汽车整体水平和性能的关键技术3、信息技术汽车电子化将极大地拓展和延伸汽车的内涵和功能,将极大地提升汽车动力性、 舒适性、操控稳定性、安全性、燃油经济性以及智能化程度使得安全、舒适、便 捷、豪华成为了新的时尚和追求,使得汽车再也不只是运载或者代步机器,而是集交通、娱乐、办公和通 信等于一体的智能工具。第八课:汽车电控及电子技术发展(二)1、自动控制理论从形成发展至今,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上世纪40年代兴起的调节原理为标志,称为经典控制理论阶 段第二阶段以上世纪6
12、0年代兴起的状态空间法为标志,称为现代控制理论阶 段第三阶段则是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智能控制理论那阶段第四阶段则是 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大系统理论阶段。2、随着汽车系统的不断复杂、对汽车性能的要求越来越高,汽车电子控制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复杂的多变量、时变 和非线性系统以及数学模型的不精确和模型参数的变化。汽车电子控制系统包括动力控制、底盘控制以及动力与底盘系统的整车集成控 制,实现行驶动力性、然与经济性、整车安全性和舒适性、控制稳定性等 车身电子控制系统改善乘坐舒适性、增加享受性功能等。车载电子信息系统在 it技术上带来安全、方便、舒适、娱乐服务相关车载电子、通讯及计算机系统 线控技术是汽车电
13、子控制系统的关键技术之一,更多控制自由度和控制范围, 更快、更精准的控制响应和更灵便的控制功能,没有机械冗余的失效对保障系统 可靠性和容错的要求和产业化的成本约束。第九课:汽车环境热舒适性及其热管理(一)1、主题一:热环境与热舒适性。人居热环境变革人对环境要求包括温度、湿度、风速、做为人对环境的要求人体热舒适是人 的生理基本热过程热舒及人体与外界热交换适性主要影响因素有环境变量和 个体变量热舒适性评价指标有预期平均通感pmv、不适人员比例ppd、平均辐射温度mrt. 有效温度et和标准有效温度sft热环境舒适性要求的空调系统。2、主题二:汽车空调科技发展制热制冷空调变革古代的以火取暖、规模制热
14、采暖、1902年美国人威利斯开 利设计了第一个空调系统汽车空调发展从单一取暖到单一冷气到冷暖合一到制动控制到微机控制的阶 段中国汽车空调进步在1960-1970利用发动机冷却水或者排出的废弃产生的热量 来 取暖。1980-1990由日本进口单一制冷汽车空调,装在国产汽车上。1990- 到现在已形成一批具有生产规模的汽车空调企业,产品质量已达到世界先进水 平。汽车空调系统基本概念和汽车空调先进技术举例等方面详细介绍第十课:汽车环境热舒适性及其热管理(二)1、汽车热管理科技进步:汽车空调与动力温控的基本延伸主要讲了传统内燃机汽车到电动汽车的延伸现代汽车热管理系统简述主要讲述基本热系统群、发动机冷却
15、、热舒适性 与空调、空调与环境、模型集成份析和现代化实验与计算机分析融合汽车热管理发展背景由于能源问题、生态污染问题到节能、低碳经济与低能耗 再到节能汽车、新能源汽车,汽车低能耗、高舒适性、技术提升的重要途径,空 调系统与动力源冷却系统交织于动力舱过程,合理有效的匹配设计和协同控制问 题成为设计的难题与瓶颈现代汽车热管理技术发展的国外状况,上世纪80-90年代,开始加强空调与热 管理联合设计。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数值摹拟和仿真的工业化,提升汽车热管理 和车内环境控制水平。汽车集成开辟,带动零部件创造商的开辟能力和产品质量, 形成国际著名的集成型零部件产业国内状况与问题,经验设计为主,落后国际先进
16、开辟水平,在交互影响的复杂 问题上,缺少有效的融合设计分析和评价手段,空调过载和发动机过热成为技术 瓶颈,借鉴国外技术,依托cad/CAE工程,亟待加强计算机仿真分析与精细化设 计,提升开辟技术能力。未来汽车热管理的关键技术、技术路线、关注发展 妍氐能耗热管理的汽车HVAC热负荷降低、驻车曝晒通风、HVAC区域气流控技术、 美 国 国 家可再生能源实验室提 出vehicle ancillary load reduction”第十一课车辆的智能化(一)一、研究的出发点:汽车是达摩克斯之剑,改变世界同时,也带来交通拥堵乃至伤亡在交叉路口路段通行效率低、交通服务信息不及时、恶略自然灾害频发突变、 低
17、龄驾驶人员比例大、道路通行环境复杂二、机器智能的发展:中国古代的机器智能西方早期机器智能。三、汽车智能发展:汽车工业和产品均经历了从纯手工-机械控制到机电液集成控制乃至未来的全 动驱动、聪明安全的汽车、主动安全控制提升汽车的动力学性能、弥补驾驶员操 作能力的不足减轻驾驶员操作负担、主动安全系统、控制发动机管理系统与制动系统,防止 驱动车轮打滑、在对开路面上,车辆能顺利的进行起步、在弯道急加速时,有效 防止车辆的发生侧滑情况。第十二课 车辆的智能化(二) 四、无人驾驶车辆:汽车智能化的最终目标是无人驾驶车辆、部份或者彻底采用智能/自主驾驶代替 驾驶人员操作、利用视觉、雷达等探测道路交通环境,拓宽
18、或者弥补驾驶员的 信息感知范围,增强其行为决策可靠性,修正驾驶员失误作出的决策,主动向 驾驶员提供预警信息或者施加辅助的转向/制动/驱动控制,最终彻底代替人操 作360度道路交通环境信息感知+预期行驶轨迹的合理决策+侧纵向运动的自动控 制提供正常驾驶信息,泊车辅助利用超声波雷达、视觉传感器等感知汽车周边的 障碍物或者提供周边图象-蜂鸣声-后视影像-环视影像、自动泊车,自动控制转向、 驱动和制动、自适应转向车灯使驾驶员获得最佳可视区域、盲区信息提供。五、未来的无人驾驶车辆,车辆安全辅助驾驶-车车协同控制-车路协同控制 第十三课汽车节能与排放一、汽车节能技术话题的引出。汽车燃料的能量消耗:排气占3
19、3%、冷却损失占29%、转变为压力做功38%o发动机节能技术:提供充气效率、提高发动机的循环热效率、汽车发动增压技 术:机械增压、废气涡轮增压、复合式增压、可变压缩包技术、发动机可变气缸 排量技术、电子节气门技术二:整车节能技术:改进传统系统、减小汽车行驶阻力、减轻汽车整备质量、先进离合器技术代用燃料汽车:天然气汽车、液化石油气汽车、醇类燃料汽车、电动汽车、混 合动力汽车、太阳能汽车。第十四课汽车排放控制技术一、汽车排放控制技术话题的引出。汽车排出的大气污染物:co、HC、微粒、二氧化碳、臭氧等、曲轴箱通风、供 油系蒸发HCo影响CO排放的主要因素:空燃比、混合气质量提高,局部缺氧可能小,CO生 成量下降、工况的影响影响PM排放的主要因素:压缩比、点火正时或者喷油提前、空燃比、残存废气 系数。二、我国排放法则的发展:1961年,美国开始制定排放法规1966年,日本开始制定相关法规1979 年,欧洲开始制定相关法规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制定相关法规。三:汽车排放控制手段:点燃式内燃机低排放设计、压燃式内燃机低排放设计、排放后处理技术目前主要再生技术包括:催化再生、燃烧器再生、燃油后喷射再生、电加热再 生、微波再生、红外加热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