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国“两会”宣讲稿.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全国“两会”宣讲稿.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2024年全国“两会”宣讲稿2024年3月4日至11日,全国两会在北京召开。2024年全国两会,处在重要历史节点,即将迎来新中国75周年华诞,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是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也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聚焦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个新时代的硬道理,全国两会将成为议大事、谋大计的重要平台,成为观大局、察大势的关键窗口。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全国“两会”精神,是当前重要的政治任务,要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上来,扎实抓好改革发展各项工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贡献力量。第一部分会议总体情况一、会议背景3月4日至1
2、1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和全国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在北京召开。2024年是新中国成立75周年,是实现“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的关键一年,同时也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成立70周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成立75周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确立75周年。在这特殊的时间节点,全国两会再一次奏响民主、团结、求实、奋进的主旋律。二、会议概况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于3月5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会议听取了国务院总理李强关于政府工作的报告,审查了国务院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审查了国务
3、院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的报告及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草案,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李鸿忠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的说明。听取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听取了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张军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的报告;听取了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应勇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的报告。表决通过了关于政府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组织法修订草案;表决通过了关于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2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的决议草案;表决通过了关于2023年中央和地方预算执行
4、情况与2024年中央和地方预算的决议草案;表决通过了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表决通过了关于最高人民检察院工作报告的决议草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于3月4日至10日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常务委员会工作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关于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以来提案工作情况报告的决议、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提案委员会关于政协十四届二次会议提案审查情况的报告、政协第十四届全国委员会第二次会议政治决议。三、2024年两会的改革及特点今年的两会,最引人瞩目的莫
5、过于会期的缩短和政府工作报告的“瘦身”。从以往的15天缩短至7天,节奏加快,效率翻倍,这无疑释放了一个强烈的信号:政府正在以实际行动践行改进会风的承诺。而政府工作报告从120分钟压缩至50分钟,言简意赅,直击要害,更是让百姓看到了政府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这样的改革,不仅让两会变得更加“短而精”,更让百姓的声音得到了更好的传递和回应。代表们围绕百姓关心的教育、医疗、就业、住房等民生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提出了许多切实可行的建议和方案。政府也积极回应百姓关切,出台了一系列惠民政策,让百姓切实感受到了国家发展的红利。在两会期间,乡村振兴、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议题也成为热议的焦点。政府提出了一系列支持乡
6、村振兴的政策措施,旨在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同时,政府还加大了对环境保护的投入力度,推动绿色发展,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美好的家园。科技创新方面,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支持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值得一提的是,今年的两会还特别强调了法治建设的重要性。政府提出要加强法治建设,保障人民权益,让百姓在法治的轨道上享受更加公平、正义的待遇。这一举措无疑为百姓提供了更加坚实的法治保障,让人们对未来充满了信心。总的来说,2024年的两会是一次务实、高效、贴近民生的盛会。政府通过一系列改革举措和惠民政策,让百姓看到了国家发展的成果和未来的希望。同时,百姓的声音也得到了更好的传
7、递和回应,让两会真正成为了一个百姓与政府沟通互动的平台。第二部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的系列重要讲话精神2024年全国“两会”精神主要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和李强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赵乐际关于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的报告、全国政协主席王沪宁所作的政协常委会工作报告和其他工作报告与文件中。一、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我们必须抢抓机遇,加大创新力度,培育壮大新兴产业,超前布局建设未来产业,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
8、生产力不是忽视、放弃传统产业,要防止一哄而上、泡沫化,也不要搞一种模式。各地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先立后破、因地制宜、分类指导,根据本地的资源禀赋、产业基础、科研条件等,有选择地推动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用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首次提出“新质生产力”。他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2023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特别是以颠覆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催生新
9、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新质生产力。”2024年1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进行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学习时强调,“必须牢记高质量发展是新时代的硬道理”,“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习近平总书记系统深刻地阐释了新质生产力:“概括地说,新质生产力是创新起主导作用,摆脱传统经济增长方式、生产力发展路径,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它由技术革命性突破、生产要素创新性配置、产业深度转型升级而催生,以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及其优化组合的跃升为基本内涵,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特点是创新,关键
10、在质优,本质是先进生产力。”这段话指明了新质生产力产生的重要因素、基本内涵、核心标志、特点、关键、本质。2024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他所在的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强调,江苏发展新质生产力具备良好的条件和能力。要突出构建以先进制造业为骨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这个重点,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巩固传统产业领先地位,加快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使江苏成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二、习近平总书记在民革科技界环境资源界联组会上强调,积极建言资政广泛凝聚共识,助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习近平强调,
11、2023年是全面贯彻中共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果断实行新冠疫情防控转段,全力推动经济恢复发展,坚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圆满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顽强拼搏的结果,也凝聚着广大政协委员的心血和智慧。过去一年,民革深入开展“凝心铸魂强根基、团结奋进新征程”主题教育,扎实推进政治协商、参政议政,持续参与长江生态环境保护民主监督,积极推动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广大科技界人士积极支持参与科技体制改革,奋力投身科技创新。广大环境资源界人士发挥专业优势,在推动发展方式
12、绿色转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习近平强调,民革要在对台工作大局中进一步找准定位、发挥优势、积极作为,更好团结海内外、岛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爱国力量,不断壮大反“独”促统力量,共同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进程。要积极推动两岸科技、农业、人文、青年发展等领域交流合作,深化两岸各领域融合发展。科技界委员和广大科技工作者要进一步增强科教兴国强国的抱负,担当起科技创新的重任,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要务实建言献策,助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健全科技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进一步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广大环境资源界委员要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以高
13、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上作出新贡献。要守牢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底线,完善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夯实高质量发展的生态基础。全面准确落实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方针,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加强资源节约集约循环利用,拓展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塑造新优势。三、习近平在出席解放军和武警部队代表团全体会议时强调强化使命担当深化改革创新全面提升新兴领域战略能力习近平强调,要突出发展重点,抓好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有关战略和规划落实。要统筹海上军事斗争准备、海洋权益维护和海洋经济发展,提升经略海洋能力。要优化航天布局,推进我国航天体系建设。要构建网络空
14、间防御体系,提高维护国家网络安全能力。要加强智能科技重大项目统筹实施,加大先进成果应用力度。新兴领域发展从根本上说源于科技的创新和应用。要增强创新自信,坚持以我为主,从实际出发,大力推进自主创新、原始创新,打造新质生产力和新质战斗力增长极。要把握新兴领域交叉融合发展特征,加强集成创新和综合应用,推动形成多点突破、群体迸发的生动局面。要把新兴领域改革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一个重点突出出来,构建自主自强、开放融合、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更好推进新兴领域战略能力建设。要健全完善需求对接、规划衔接、资源共享等方面制度机制,走好标准通用化路子,提高新兴领域发展整体效益。要以加快新质战斗力供给为牵引,深化
15、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优化国防科技工业布局,健全先进技术敏捷响应、快速转化机制,构建同新兴领域发展相适应的创新链、产业链、价值链。要更新思想观念,大胆创新探索新型作战力量建设和运用模式,充分解放和发展新质战斗力。第三部分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3月5日,第十四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开幕,李强总理代表国务院作政府工作报告,全面总结2023年发展成绩,明确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和主要任务。具体情况如下:一、政府工作报告总体情况政府工作报告共分三个部分:一、2023年工作回顾;二、2024年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政策取向;三、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一)2023年工作回顾:经济稳中向好,民生持续
16、改善。2023年,过去一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是本届政府依法履职的第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付出艰辛努力,新冠疫情防控实现平稳转段、取得重大决定性胜利,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圆满完成,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社会大局保持稳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坚实步伐。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粮食产量达到1.39万亿斤,城镇新增就业1244万人,全年新增税费优惠超过2.2万亿元。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电动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出口增长近32。这些成绩表
17、明,我国经济持续恢复,民生福祉不断改善。(二)2024年主要预期目标:保持经济稳定,提升发展质量。今年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1200万人以上,城镇调查失业率5.5左右;居民消费价格涨幅3左右;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国际收支保持基本平衡;粮食产量1.3万亿斤以上;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5左右,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三)2024年重点工作:创新驱动,绿色发展,民生优先1、财政政策:财政赤字率拟按3安排,一般公共预算支出比上年增加1.1万亿元。政府投资拟安排地方政府专项债券3.9万亿元,中央预算内投资拟安排7000亿元特别国债,以支持国家重大战略实施和
18、重点领域安全能力建设。2、产业发展: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推动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发展。鼓励消费品以旧换新,提振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电子产品等大宗消费。3、住房政策: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设和供给,完善商品房相关基础性制度,满足人民群众住房需求。4、就业政策:强化促进青年就业政策举措,分类完善灵活就业服务保障措施,确保就业形势稳定。5、乡村振兴:实施三大主粮生产成本和收入保险政策,加强充电桩、冷链物流、寄地配送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6、城镇化:稳步实施城市更新行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提升城市品质。7、教育改革:开展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提高教育质
19、量。8、医保社保:提高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增加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实施个人养老金制度,多渠道增加托运服务供给。9、对外开放: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措施,放宽电信、医疗等服务业市场准入,提升外籍人员来华工作、学习、旅游便利度。10、环保政策:完善支持绿色发展的财税、金融、投资、价格政策和相关市场化机制,推动生态文明建设。二、政府工作报告总体特点(一)直面困难,提振信心。政府工作报告提到今年GDP增长目标设定为5,与各省市两会的经济目标相匹配。这展现了党中央对经济发展的重视,有助于稳定内外对中国经济的预期和信心。过去两年复合经济增速在4.1左右,且今年面临着外部环境不确定性上升、内部
20、有效需求不足等问题,就如政府工作报告所言,“实现今年预期目标并非易事,需要政策聚焦发力、工作加倍努力、各方面齐心协力”。积极的财政政策是其中亮点,4.06万亿财政赤字3.9万亿地方专项债1万亿特别国债的组合相较去年增加了2800亿,与适度加力的定调相一致,如果考虑到已经累计发行5000亿的PSL等类财政工具和去年发行大部分今年使用的特别国债,广义财政扩张比较明显,具有一定可持续性。3赤字率对应名义GDP增速为7.4,叠加今年就业目标从此前的1200万左右提高到1200万以上,今年整体宏观政策积极力度是值得期待的。(二)政策纠偏,狠抓落实。政府工作报告突出强调了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谨慎出台
21、收缩性抑制性举措,有助于稳定市场预期,确保宏观经济平稳有序运行。在稳地产、促销费、扩投资等各方面都需要政策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经济实现5增长目标。稳地产强调对不同所有制房地产企业合理融资需求一视同仁给予支持;促消费从增加收入、优化供给、减少限制性措施等方面综合施策,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扩投资则突出三大工程与大规模设备更新,这些政策有望提振经济,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升级。(三)有主有次,重点突出。高质量发展仍是接下来经济发展的主题。政府工作报告将“大力推进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和“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排在今年工作任务的前两位,充分体现出党中央对创新和人才的要求与重视。报告
22、指出的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经济等将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重点。报告首次提出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新兴产业需要统筹布局,防止产能过剩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三、重点工作举措解读(一)加快新质生产力的发展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充分发挥创新主导作用,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促进社会生产力实现新的跃升。”发展新质生产力要抓住以下八个“新”。1、新链条。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着力补齐短板、拉长长板、锻造新板,增强产
23、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实施制造业技术改造升级工程,培育壮大先进制造业集群,创建国家新型工业化示范区,推动传统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2、新优势。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巩固扩大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等产业领先优势,加快前沿新兴氢能、新材料、创新药等产业发展”。2023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分别达958.7万辆和949.5万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占全球比重超过60、连续9年位居世界第一位;新能源汽车出口120.3万辆、同比增长77.2,均创历史新高。在出口的120.3万辆中,欧洲占比达38,远超其他地区。3、新引擎。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积极打造生物制造、商业航天、低空
24、经济等新增长引擎”。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布的关于深化我国低空空域管理改革的意见,“低空”指距正下方地平面垂直距离在1000米以下,根据不同地区特点和实际需要可延伸至4000米的空域。“低空经济”则是以低空空域为依托,以通用航空产业为主导,涉及低空飞行、航空旅游、支线客运、通航服务、科研教育等众多行业的经济概念,是辐射带动效应强、产业链较长的综合经济形态。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首次提出发展低空经济。2023年,低空经济迎来发展热潮。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16个省份将低空经济、通用航空等相关内容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粤港澳大湾区数字经济研究院(IDEA)发布的
25、低空经济白皮书显示,到2025年,低空经济对中国国民经济的综合贡献值将达3万亿至5万亿元。4、新赛道。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制定未来产业发展规划,开辟量子技术、生命科学等新赛道,创建一批未来产业先导区。”据统计,2022年在量子信息技术领域申请的专利前五强分别是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其中,我国申请的专利占到了全球的52.3,超过了日本、欧盟、美国和韩国之和。中国在量子信息技术专利这一领域拥有多达3000项量子专利,总数约为美国的两倍。5、新赋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研发应用,开展人工智能行动,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数字产业集群。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
26、行动,加快工业互联网规模化应用,推进服务业数字化,建设智慧城市、数字乡村。深入开展中小企业数字化赋能专项行动。支持平台企业在促进创新、增加就业、国际竞争中大显身手。健全数据基础制度,大力推动数据开发开放和流通使用。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加快形成全国一体化算力体系,培育算力产业生态。我们要以广泛深刻的数字变革,赋能经济发展、丰富人民生活、提升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6、新能源。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入推进能源革命,控制化石能源消费,加快建设新型能源体系。”近年来,以风电光伏为代表的新能源产业依托技术、装备创新实现蓬勃发展,我国新能源产业链创新链不断增强,成为领跑全球的新兴产业,形成绿
27、色可持续增长的经济新动能。要加快推进以沙漠、戈壁、荒漠地区为重点的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建设,加速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按照推动煤炭和新能源优化组合的要求,鼓励煤电企业与新能源企业开展实质性联营。7、新设施。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适度超前建设数字基础设施”。2018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加快5G商用步伐,加强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建设新型基础设施,我国应大力推进“数网融合”,构建以数联网为代表的数据流通基础设施;推进“算网融合”,实现通算、智算、超算等各类算力资源的统筹运用;推进“智网融合”,体系化布局5GA和6G网络研发,畅通万物智联“大动
28、脉”。8、新关系(新型生产关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产关系必须与生产力发展要求相适应。发展新质生产力,必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形成与之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要深化经济体制、科技体制等改革,着力打通束缚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堵点卡点,建立高标准市场体系,创新生产要素配置方式,让各类先进优质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顺畅流动。”第一,充分发挥劳动者在生产力发展中的主导作用,让劳动者的才能得到全面发展。第二,提高劳动者在整个生产过程中的参与性,从而加强管理的民主性。第三,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2024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加快建立以创新价值、能力、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优化工作生活保障和表
29、彰奖励制度。”我们要研究好新型生产关系,通过发挥新型生产关系的作用,推动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二)高质量发展是主脉络,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政府工作报告对高质量教育发展、稳就业促增收、提高医保与养老金水平、增加养老育幼服务供给等进行了全方位部署。1、民生工作明确提出12项具体的新任务。一是改善农村寄宿制学校办学条件。二是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三是农村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常态化帮扶。四是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加大农房抗震改造力度。五是让有意愿的进城农民工在城镇落户。六是推动解决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停车等难题。七是扩大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八是居民医保人均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
30、九是扩大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慢性病、常见病用药种类。十是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月最低标准提高20元。十一是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十二是提高公共文化场馆免费开放服务水平。2、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回望过去的一年,面对异常复杂的国际环境和艰巨繁重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在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的同时,党和政府始终坚持人民至上,聚焦民生关切,书写了暖心的民生答卷,国民经济运行中尽显经济向好、发展向新、民生向暖的特点。3、立足群众的所思所想,持续发力,提
31、高改善和保障民生的精准度。谋民生之利、解民生之忧,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始终是党和政府的发展愿景和要求,孩子的抚养教育,年轻人的就业成才,老年人的就医养老,这些事是老百姓的身边事、贴心事、具体事,是家事也是国事。(三)中国经济保持回升向好态势,有能力实现全年5左右的预期增长目标。今年以来,货币政策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政策效果持续显现,未来仍有充足的政策空间和丰富的工具储备。中国人民银行将结合调控形势需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强化逆周期调节力度,把维护价格稳定、推动价格温和回升作为把握货币政策的重要考量,继续为经济回升向好营造良好的货币金融环境。第一,12月份经
32、济运行起步平稳,为全年发展奠定了较好基础。从12月份的数据情况看,生产需求稳中有升,多数指标保持了较好的增势,或者有所加快。就业形势总体平稳,消费价格企稳回升,经济运行继续延续了回升向好的态势,为全年经济平稳较快增长打下了较好基础。第二,积极因素在不断累积增多。随着经济内生动能的逐步修复,人流、物流这些要素流动更加活跃,有利于经济循环逐步改善。12月份,货运量同比增长7.5,营业性客运量增长27.4。市场活力有所增强,在服务消费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春节假日期间,文娱旅游市场持续火热,全国营业性演出票房收入同比增长80.1,国内出游总花费增长47.3。12月份服务零售额增长12.3,为消费需求扩大
33、提供了有力支撑。在服务消费需求的带动下,服务业景气度连续两个月回升,业务活动预期指数持续处于较高景气区间,表明企业对近期行业的发展总体看好。与此同时,新型消费迅速成长,将进一步拓宽经济增长的空间,不断为经济发展注入更多的新动力。第三,政策效力有望进一步发挥。全国两会已经对今年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明确了政策取向和重点任务,提出了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发行使用超长期特别国债等增量举措,加上前期实施的降准降息、减税减费等政策效应持续发挥,将有助于推动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各级各部门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全国两会精神作为重要政治任务,与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全会精神结合起来,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以实际行动坚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深入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因地制宜、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将全国两会精神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实际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