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麻醉科患者搬运技术.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医院麻醉科患者搬运技术.docx(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中医医院麻醉科患者搬运技术搬运伤员的基本原则是及时、安全、迅速地将伤员搬至 安全地带,防止再次损伤。火线或现场搬运多为徒手搬运, 也可用专用搬运工具或临时制作的简单搬运工具,但不要因 为寻找搬运工具而贻误搬运时机。一、常用的搬运方法1 .担架搬运法担架搬运法是最常用的搬运方法,适用于病情较重、搬 运路途较长的伤病员。(1)担架的种类:帆布担架:构造简单,由帆布一 幅、木棒两根、横铁或横木两根、负带两根、扣带两根所组 成,多为现成已制好的备用担架。绳索担架:临时制成, 用木棒或竹竿两根、横木两根,捆成长方形的担架状,然后 用坚实的绳索环绕而成。被服担架:取衣服两件或长衫大 衣,将衣袖翻向内侧成两
2、管,插入木棒两根,再将纽扣仔细 扣牢即成。板式担架:由木板、塑料板或铝合金板制成, 四周有可供搬运的拉手空隙。此种担架硬度较大,适用于CPR 患者及骨折伤员。铲式担架:由铝合金制成的组合担架, 沿担架纵轴分为左、右两部分,两部分均为铲形,使用时可 将担架从伤员身体下插入,将伤员在不移动身体的情况下置 于担架上。主要用于脊柱、骨盆骨折的伤员。四轮担架: 轻质铝合金带四个轮子的担架,可从现场平稳地推到救护车、 救生艇或飞机等舱内进行转送,大大减少伤病员的痛苦和搬 运不当的意外损伤。(2)担架搬运的动作要领:搬运时由34人组成一组, 将患者移上担架。使患者头部向后,足部向前,后面的担架 员随时观察伤
3、病员的情况。担架员脚步行动要一致,平稳前 进。向高处抬时,前面的担架员要放低,后面的担架员要抬 高,使伤病员保持水平状态;向低处抬时则相反。2 .徒手搬运法若现场没有担架,转运路程较近,伤员病情较轻,可以 采用徒手搬运法。(1)单人搬运:侧身匍匐搬运法:根据伤员的受伤 部位,采用左或右侧匍匐法。搬运时,使伤员的伤部向上, 将伤员腰部置于搬运者的大腿上,并使伤员的躯干紧靠在搬 运者胸前,使伤员的头部和上肢不与地面接触。牵托法: 将伤员放在油布或雨衣上,把两个对角或双袖扎在一起固定 伤员身体,用绳子牵拉着匍匐前进。扶持法:搬运者站在 伤员一侧,使伤员靠近搬运者并用手臂揽住搬运者头颈,搬 运者用外侧
4、的手牵伤员的手腕,另一手扶持伤员的腰背部, 扶其行走。适用于伤情较轻,能够站立行走的伤员。抱持 法:搬运者站于伤员一侧,一手托其背部,一手托其大腿, 将伤员抱起。有知觉的伤员可用手抱住搬运者的颈部。背 负法:搬运者站在伤员前面,微弯背部,将伤员背起。此法 不适用于胸部伤的伤员。若伤员卧于地上,搬运者可躺在伤 员一侧,一手抓紧伤员双臂,另一手抱其腿,用力翻身,使 其负于搬运者的背上,然后慢慢站起。(2)双人搬运:椅托式搬运法:一人以左膝、另一 人以右膝跪地,各用一手伸入伤员的大腿下面并互相紧握, 另一手彼此交替支持伤员的背部。拉车式搬运法:一名搬 运者站在伤员两腿间,从膝关节处抱住双腿,另一搬运
5、者站 在伤员头部,从后背伸入伤员两肩,一起将伤员抱起。(3)三人或多人搬运:三人可并排将伤员抱起,齐步 一致向前。六人可面对面站立,将伤员平抱进行搬运。二、特殊伤员的搬运方法(1)腹部内脏脱出的伤员:将伤员双腿屈曲,使其腹 肌放松,防止内脏继续脱出。已脱出的内脏严禁回纳腹腔, 以免加重污染,应先用大小合适的碗扣住内脏或取伤员的腰 带做成略大于脱出物的环,围住脱出的内脏,然后用三角巾 包扎固定。包扎后取仰卧位,屈曲下肢,并注意腹部保温, 防止肠管过度胀气。(2)昏迷伤员:使伤员侧卧或俯卧于担架上,头偏向 一侧,以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引流。(3)骨盆损伤的伤员:先将骨盆用三角巾或大块包扎 材料做环形
6、包扎,然后让伤员仰卧于门板或硬质担架上,膝 微屈,膝下加垫。(4)脊柱、脊髓损伤的伤员:搬运此类伤员时,应严 防颈部与躯干前屈或扭转,应使脊柱保持伸直。(5)身体带有刺人物的伤员:应先包扎好伤口,妥善 固定好刺入物才可搬运。搬运途中避免震动、挤压、碰撞, 以防止刺入物脱出或继续深入。刺人物外露部分较长时,应 有专人负责保护刺入物。(6)颅脑损伤的伤员:使伤员取半卧位或侧卧位,保 持呼吸道的通畅,保护好暴露的脑组织,并用衣物将伤员的 头部垫好,防止震动。(7)开放性气胸的伤员:搬运封闭后的气胸伤员时, 应使伤员取半坐位,以椅托式双人搬运法或单人抱扶搬运法 为宜。三、搬运时的注意事项(1)搬运过程中,动作要轻巧、敏捷,步调一致,避 免震动,以减少伤病员的痛苦。(2)根据不同的伤情和环境采取不同的搬运方法,避 免再次损伤和由于搬运不当造成的意外伤害。(3)搬运过程中应注意观察伤病员的伤势与病情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