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总体概述.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901405 上传时间:2024-04-02 格式:DOCX 页数:42 大小:38.7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养生总体概述.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养生总体概述.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养生总体概述.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养生总体概述.docx(4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养生总体概述一、养生目的要求养生的目的是延年益寿,康健无疾。人自胎元初孕直至 婴幼、丁壮、老迈,只要一息尚存,均要养生,且养生的要 求亦因其情况不同而异。对寿命的要求每一种生物都有其大致的正常寿命,蜉嵋之短、灵龟之 长,物种使然。人类正常寿命有多长,说法不一。据内 经记载,排除去世离俗、积精全神的真人和至人寿无穷 期、与天地永在外(此归于道家的幻想),世人的正常寿命 应达百岁,与现代对人寿命的认识基本一致,但至今只有少 数寿星可以达到。现今世界上人口平均寿命最长的国家尚不 能逾80岁,可见养生确是全人类面临的一大课题。对健康的要求健康包括身体与精神两个方面,而诸如植物人、白痴等, 其身体的生机

2、可能正常,但神识阙如或不全,失去了人为万 等,均有节欲葆精的具体措施,也即是这一养生原则的具体 体现。其二是保精,此指广义的精而言,精禀于先天,养于 水谷而藏于五脏,若后天充盛,五脏安和,则精自然得养, 故保精即是通过养五脏以不使其过伤,调情志以不使其过 极,忌劳伤以不使其过耗,来达到养精保精的目的,也就是素问上古天真论所说:“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 劳而不倦,避免精气伤耗,即可保精。在传统养生法中,调 摄情志,四时养生,起居养生等诸法中,均贯彻了这一养生 原则。五、调息养气养气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保养元气,一是调畅气机。 元气充足,则生命有活力,气机通畅,则机体健康。保养正气,首先是顺

3、四时.、慎起居,如果人体能顺应四 时变化,则可使阳气得到保护,不致耗伤。即素问生气通 天论所说:“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 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二故四时养生、起居保健诸 法,均以保养元气为主。保养正气,多以培补后天,固护先天为基点,饮食营养 以培补后天脾胃,使水谷精微充盛,以供养气。而节欲固精, 避免劳伤,则是固护先天元气的方法措施。先天、后天充足, 则正气得养,这是保养正气的又一方面。此外,调情志可以避免正气耗伤,省言语可使气不过散, 都是保养正气的措施。至于调畅气机,则多以调息为主。类经摄生类指出: ”善养生者导息,此言养气当从呼吸也”。呼吸吐纳,可调理 气息,畅通

4、气机,宗气宣发,营卫周流,可促使气血流通。 经脉通畅。故古有吐纳、胎息、气功诸法,重调息以养气。 在调息的基础上,还有导引、按蹒、健身术、以及针灸诸法。 都是通过不同的方法,活动筋骨、激发经气、畅通经络,以 促进气血周流,达到增强真气运行的作用,以旺盛新陈代谢 活力。足以看出,在诸多养生方法中,都将养气作为一条基 本原则之一,而具体予以实施,足见养气的重要。六、综合调养人是一个统一的有机体,无论哪一个环节发生了障碍, 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所以,养生必须从整体 全局着眼,注意到生命活动的各个环节,全面考虑,综合调 养。综合调养的内容,不外着眼于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脏 腑、经络、精神情

5、志、气血等方面,具体说来,大致有:顺 四时、慎起居、调饮食、戒色欲、调情志、动形体,以及针 灸、推拿按摩、药物养生等诸方面内容。恰如李梃在医学 人门保养说中指出的:“避风寒以保其皮肤、六腑“,“节 劳逸以保其筋骨五脏”,“戒色欲以养精,正思虑以养神二” 薄滋味以养血,寡言语以养气”。避风寒就是顺四时以养生, 使机体内外功能协调;节劳逸就是指慎起居、防劳伤以养生, 使脏腑协调;戒色欲、正思虑、薄滋味等,是指精、气、神 的保养;动形体、针灸、推拿按摩,是调节经络、脏腑、气 血,以使经络通畅、气血周流,脏腑协调;药物保健则是以 药物为辅助作用,强壮身体、益寿延年。从上述各个不同方 面,对机体进行全面

6、调理保养,使机体内外协调,适应自然 变化,增强抗病能力,避免出现失调、偏颇,达到人与自然、 体内脏腑气血阴阳的平衡统一,便是综合调养。综合调养作为养生的指导原则之一,主要是告诫人们养 生要有整体观念。其要点大致如下,在具体运用时要注意以 下几点:1养宜适度养生能使人增进健康,益寿延年。但在实 际调养过程中,也要适度。无论哪种养生方法,适度是一个 十分重要的问题。所谓适度,就是要恰到好处。简言之,就 是养不可太过,也不可不及。过分注意保养,则会瞻前顾后, 不知所措,稍劳则怕耗气伤神;稍有寒暑之变,便闭门不出, 以为食养可益寿,便强食肥鲜;恐惧肥甘厚腻,而节食少餐, 如此等等,虽然意求养生,但自己

7、却因养之太过而受到约束, 这也不敢,那也不行。不仅于健康无益,反而有害。所以, 养生应该适度,按照生命活动的规律,做到合其常度,才能 真正达到”尽终其天年”的目的。2养勿过偏综合调养亦应注意不要过偏。过偏大致有 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认为“补”即是养。于是,饮食则强调 营养,食必进补;起居则强调安逸,以静养为第一;为求得益寿延年,还以补益药物为辅助。当然,食补、药补、静养 都是养生的有效措施,但用之六偏而忽略了其地方面,则也 会影响健康。食补太过则营养过剩,药补太过则会发生明阳 偏盛,过分静养,只逸不劳则动静失调,都会使机体新陈代 谢产生失调。一种情况是认为“生命在于运动“,只强调”动则 不衰;

8、而使机体超负荷运动,消耗大于供给,忽略了动静结 合,劳逸适度,同样会使新陈代谢失调,虽然主观愿望是想 养生益寿,但结果往往是事与愿违。所以,综合调养主张动 静结合、劳逸结合、补泻结合、形神共养,要从机体全身着 眼,进行调养,不可失之过偏,过偏则失去了养生的意义, 虽有益寿延年的愿望,也很难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无益, 反而有害。3审因施养 综合调养在强调全面、协调、适度的同时, 也强调养宜有针对性。所谓审因施养,就是指耍根据实际情 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一般说来,可因 人、因时、因地不同而分别施养。不能千人一面,统而论之。 详见第十六章。七、持之以恒恒,就是持久,经常之意。养生保

9、健不仅要方法合适, 而且要经常坚持不懈地努力,才能不断改善体质。只有持之 以恒地进行调摄,才能达到目的。其大要有以下三点:1养生贯穿一生 在人的一生中,各种因素都会影响最 终寿限,因此,养生必须贯穿人生的自始至终。中国古代养 生家非常重视整体养生法。金元时期著名医家刘完素提出人 一生”养、治、保、延”的摄生思想。明代张景岳特别强调胎 孕养生保健和中年调理的重要性。张氏在类经中指出: ”凡寡欲而得之男女,贵而寿,多欲而得之男女,浊而天”。 告诫为人父母者生命出生之前常为一生寿天强弱的决定性 时期,应当高度重视节欲节饮,以保全精血,造福后代。刘 完素在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指出:“人欲抗御早衰,尽 终

10、天年,应从小入手,荀能注重摄养,可收防微杜渐之功”。 根据少年的生理特点,刘氏提出”其治之之道,节饮食,适寒 暑,宜防微杜渐,用养性之药,以全其真”。张景岳主张小儿 多要补肾,通过后天作用补先天不足。保全真元对中年健壮, 有重要意义。人的成年时期是一生中的兴旺阶段,据此特点, 刘完素认为:”其治之之道,辨八邪,分劳佚,宜治病之药, 当减其毒,以全其真“。这种“减毒”预防伤正思想,对于抗御 早衰具有很要作用。张景岳更强调指出:“人于中年左右,当 大为修理一番,则再振根基,尚余强半”。通过中年的调理修 整,为进入老年期做好准备。人到老年,生理功能开始衰退。 故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顺神养精,调腑

11、和脏,行内恤外 护”,旨在内养精、气、神,外避六淫之邪,保其正气,济其 衰弱。对于高龄之人,可视其阴阳气血之虚实,有针对性地 采取保健措施。刘完素指出:”其治之之道,餐精华,处奥庭, 燮理阴阳,周流和气,宜延年之药,以全其真”(素问病机 气宜保命集)。根据高年之生理特点,适当锻炼,辅以药养 和食养,有益于延年益寿。古人的这种整体养生思想比较符 合现代对人体生命和养生的认识。2练功贵在精专中医养生保健的方法很多。要根据自 己各方面的情况,合理选择。选定之后,就要专一、精练, 切忌见异思迁,朝秦暮楚。因为每一种功法都有自身的规律, 专一精练能强化生命运动的节律,提高生命运动的有序化程 度。如果同时

12、练几种功法,对每一种功法都学不深远,则起 不到健身作用,而且各种功法的规律不完全相同,互有干扰, 会影响生命活动的有序化,身体健康水平不可能提高。古人云,药无贵贱,中病者良;法无优劣,契机者妙。 练功要想有益健康,就得遵循各种功法的自身规律,循序渐 进,坚持不懈,专心致志去练,不可急于求成,练得过多过 猛。只要树立正确态度,做到“三心”,即信心、专心、恒心, 掌握正确的方法,勤学苦练,细心体会,一定能取得强身健 身的效果。3养生重在生活化提倡养生生活化,就是要积极主动 地把养生方法溶化在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因为作、息、坐、 卧、衣、食、住、行等等,必须符合人体生理特点、自然和 社会的规律,才能

13、给我们的工作、学习和健康带来更多的益 处。总之,养生是人类之需,社会之需,日常生活中处处都 可以养生,只要把养生保健的思想深深扎根生活之中,掌握 健身方法,就可做到防病健身,祛病延年,提高健康水平。三、养生方法养生方法很多,着眼点各异,但殊途同归。大致分以下 几类:调神养生精神乐观,则气舒神旺;精神抑郁,则气结神颓;喜怒 不节,则气耗神消。故清心寡欲可使心气平和、血脉流畅、 精神安定,虽有大惊猝恐而不能为害。调神之法,参禅入定, 或心有所恃,或弦歌自娱,或山林探幽,以气度从容,心思 安定,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则神调。吐纳养生即今之气功。气功之要,一是静心,静而不思,若能无 外无我,可以养神

14、而致长寿。二是以意引气,以气行周身, 通达经络,包括通任督、通小周天、通大周天等各种方法, 达到养气养神、经脉流畅,保健强身。气功,作为医疗保健,其历史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唐尧时期,奠基于春秋战国,以后历代有所发展。远在两千多年 前先秦时期的医学著作和其他著作中,就有关于气功的论 述。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一批简帛医书 中,就有描述气功的帛书帛画。黄帝内经中亦有不少地 方与气功有关,但这一词在古代未普遍使用,而是直到现代 才盛行起来;在古代,仍称为导引、吐纳。服气等。葛洪在 其抱朴子中,对气功养生的经验和方法作了较详细的记 载。南北朝时代,陶弘景辑录了六朝以前的气功养生经验, 编

15、辑成养性延命录,占该书之半的服气疗病和导 引按摩两部分,有些内容与如今在应用的动静功法极为相 似。巢元方诸病源候论中,于绝大部分证候下都载有导 引、吐纳的方法,约有260余种,可说是隋代以前气功疗法 的一次总结。孙思邈的摄养枕中方一书,其中导引、行 气两节,专论古代气功。孙氏特别强调“气息得理,即百病 不生”的呼吸锻炼作用。他还介绍了六字诀的具体运用,以 及动功“天竺国按摩婆罗门法”计十八势、“老子按摩法”物之灵的特征和自我生存的能力。另有羸弱病残,衰颓老迈, 辗转不离床褥而兼呈聋、盲、失语须人照料方能生活者,亦 不算达到了养生的要求。必须是活动自如、视听不衰、神智 正常,即内经所谓“度百岁而

16、动作不衰”,才算达 到了健康姓麦的养生标准。不同年龄的养生要求胎儿期。依于母体,长于子宫,亦能感受外界及母体 的影响,此期养生主要依赖胎教,故各种养生要求均针对母 体,以保证胎儿的正常发育,诸如行动稳重、食饮丰富平和、 精神安定愉快、耳不闻恶声、目不睹恶事、睡眠充足、节制 房事等。婴儿期。已离母体,哺乳赖母。此期为稚嫩之时,形 气未充,神气未定,易饱易饥易惊易为邪袭,病则传变迅速, 故此期养生在于母子同养,养母以防止母病及子,养子以保 证其各种生理需求,适其寒温、多见风日、合理饮食,待之 以慈祥、安和、愉快,使婴儿发育结实、稳定。幼儿及青春期。此期已完全脱离母体,养生主要在于 计四十九个动作。

17、导引养生又称为练形养生。导引吐纳,自古即用于描述气功及形 体强身,未有细致确定的区分。这里则专指以形体动作为主 导方法的养生,所谓“主导”,是因为这种方法本身也要求 有呼吸动作的配合。这类养生术有五禽戏、八段锦、易筋经、 太极拳以及被动的推拿等。食饵养生通过调节食物的品质、数量、进食规律,以及回避有害 的食物以养生,也包括饵药养生(古称神仙服饵),其内容包 括食性、食养、食疗、食节、饮食禁忌及药养等。保精养生精气神为人之三宝,精化气,气生神,故精又为人之动 力源泉。保精之法,开源节流。节流有二:一是养神,神安 不乱,精不妄耗,清静无为,恬愉自保。二是节房室,古人 将男女好合、房事伤精看得很重,

18、认为精生有限,而性欲无 节则过耗,将致疾短寿。开源即促精生长、吸引采补。前者有食饵、药物、修炼等法可以试行,后者则主要与房中术有 关。环境养生人的生活,不可避免地要受到环境的影响,因而对水土 气候、地形地貌、森林植被等均有所选择。古人主张在高爽、 幽静、向阳、背风、水清、林秀、草芳之处结庐修养,故多 选择名山大川、幽雅清静之处。现实生活中只要达到适宜也 就可以。熏治养生以传统中医芳香熏治,达到养生目的。古人熏治消毒常 采用的药物有艾草、苍术、贯众等。临床上运用苍术的方剂 很多,端午节前后,古人有用苍术“辟疫邪”的习俗,或用 苍术熏屋,或以苍术和辛夷、薄荷、苍耳子等多种中药做成 香袋、香囊挂于室

19、内、佩于身上。达到辟疫邪、身芳香之功 效。锻炼养生吃完饭后散步一小时,可以帮助消化食物,促进血液而循环,增加食欲,减少患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的风险瑜伽养生四季养生瑜伽是中国最有代表性的瑜伽学派作品之 一,由我国著名资深瑜珈导师张梅历经二十年修习而创写。 20年来,张梅导师潜心钻研,并结合近千名瑜珈修习者的实 践经验,最终开发出一套适合中国人自己的瑜珈课程一一四 季养生瑜伽。按照四时交替,四季轮回,顺应季节的变化和特点,将 传统的中医文化和古老的印度瑜伽二合为一,对应二十四节 气,通过不同的瑜伽体位调节人体的动态平衡,将瑜珈练习 与中医养生完美的结合在一起,更好的适应国人体质,满足 人们健康养

20、生的需求。四季养生瑜伽包涵768个经典瑜伽体 位。所有的养生智慧最终是离不开阴阳平衡的,而一年中春 夏为阳、秋冬为阴。易-系辞中说:“变通莫大乎四时”。 这句话的意思是世间万物如何变化都离不开四时阴阳的规 律,阴阳的平衡决定了万物的生死存亡,人的生活规律应该 顺其自然,顺则昌盛、逆则衰败。内经中说“所谓得四 时之胜者,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所谓四时之胜也”。意思就是,一年的四个季节,有生相克 的关系,如春胜长夏,长夏胜冬,冬胜夏,夏胜秋,秋胜春, 某个季节出现了克制它的季节气候,这就是所谓四时相胜。一、要顺应春夏秋冬的变化,与所处的节气和谐,始终 保持融入自然的的状态。

21、这部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七,所谓“三分调七分养”之七二、保持和谐的心态随遇而安,保持健康的心理。这部 分占了养生的十分之二,即“三分调”的个人调养部分。三、及时调理身体失衡之处,使人体在变化的时空中处 于平衡状态。这部分占了十分之一可喜的是从2004年5月开始,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以及国家卫生部,与北京大道堂中医养生研究院共同举办了 四期养生培训I班,至此养生这一职业正式被国家批准,命名 为“养生师二四、健康养生产业的发展历程中国改革开放30年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国 民经济保持了快速发展的强劲势头,伴随着建设和实现小康 社会目标进程的步伐加快,国民物质和精神生活的不断提高 和改善,人们

22、对健康和医药卫生保障及服务的需求和要求也 在不增长和提高,但相比之下,我国的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 行业则相对滞后或刚刚起步,不能适应或跟不上我国现阶段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又好又快的形势和要求。作为“上游” 的预防保健和健康管理及健康服务和作为“下游”的社区卫 生服务及农村新型医疗产业、产品和卫生服务行业发展则明 显滞后和不适应,需求矛盾非常突出。我国在人口与健康 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医疗卫生工作必 须始终坚持“战略前移”和“重心下移”,努力使全民健康 素质和健康寿命明显提高,“人人享有健康”的目标得以实 现。健康产业及健康管理的发展为社会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 础和有效的实践方式,必将推

23、进在维护人类健康方面发挥更 大的作用。养生产业(保健品开发)与传统养生文化(养生 科学)进行有机结合。充分发挥养生保健特色和优势,为人 类健康事业、健康保健产业服务将是未来我们重要的历史使 命。一、中国养生文化的产生及发展历程1、中国养生文 化的概念、意义及特征。养生文化的概念。“养生” preserve ones health ; keep in good health一词最早出自管子,又见于庄子内篇。 所谓养,就是保养、调养、补养的意思;生,则就是生命、 生存、生长的意思。养生又称摄生、道生、保生、寿世。它 是根据生命的发展规律,达到保养生命、健康精神、增进智 慧、延长寿命目的的科学理论和

24、方法。养生文化是我们的先 民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认真总结生命经验的结果,是中华民 族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养生 文化的意义。”尧问于舜曰:天下孰最贵 :舜曰:生最贵二一一 十问(马王堆医学史料记载)这充分反映出我国古代延续 到今的“贵生”思想,即对生命的崇敬。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 中,健康长寿一直是人们追求的美好愿望.因为对生命的崇敬 和对死亡的恐惧使得人类社会对健康长寿的追求成为一种 本能性的一致追求。养生文化的目的。增进健康,延年益寿。 对每个人而言,健康是人存在发展的基础.没有了健康,一切 都等于零。对于社会而言,健康是一个社会问题,直接关系到 社会的经济发展和综合

25、国力的增长,国民的健康,直接关系着 一个国家的存亡和民族生命力的旺盛。养生文化的特征。养生一词,原出管子,乃保养生 命以达长寿之意。在漫长的人类发展历史中,健康与长寿一 直是人们向往和追求的美好愿望,因而养生文化不断丰富和 发展,遍布世界。相对于世界其他地区的养生文化而言,中 国的养生理论与实践由于有着古代哲学和中医基本理论为 底蕴,所以显得尤为博大精深。它汇集了我国历代劳动人民 防病健身的众多方法,揉合了儒、道、佛及诸子百家的思想 精华,堪称一棵充满勃勃生机和浓厚东方神秘色彩的智慧 树。探索中国养生文化这棵古老而神秘的东方智慧之树,不 但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而且符合当今世界科学发展趋势。 2

26、、中国养生文化的形成和起源问究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为何唯独华夏文明延续至今?为何中华文化未因外来势力入侵而泯灭消亡?为何异族文化进入中原大地,最终总是被深 厚的华夏民族传统伦理文化所融合所同化?其中重要原因 在于,“以人为本,修身养性,延年益寿,健康向上”一一 中国博大精深、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是真正吻合人类本性 的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健康理念、健康实践得天独厚, 健康传统、健康生活,积累丰硕。就有文字记载的历史确切性而言,中国养生文化的萌芽 大概只能上溯到殷商时代。从已经出土的甲骨文的考证中可 以发现,殷商时的人们在生病、分娩时都祈祷祖宗神灵佑助; 对日常生活中的吉凶祸福与健康状况也不时卜问

27、,进而举行 各种形式的祭祀活动以清除不祥。此外,甲骨文中还出现了 有关个人卫生(如沐、浴)和集体卫生(如大扫除称“寇帚”) 之类的记载。逮至西周,养生思想进一步发展。周代还设有 食医专门掌管周王与贵族阶层的饮食,指导“六饮、六膳、 百保、百酱”等多方面的饮食调理工作,提出饮食调理要与 四季气候相适应;并有了专职主管环境卫生的职官,如“庶 氏掌除毒蛊;“翦氏掌除蠹物以莽草薰之”;“壶涿氏掌 除水虫。使水清洁。中国养生文化史上第一个黄金时代的 到来首推春秋战国。当时的史书对养生的记载已经十分具 体,例如左传就记载了秦国医和为晋侯治病,指出晋侯 之疾是“近女室。疾如蛊”的结果,已经注意到了房室起居

28、与健康的关系。在先秦诸子学说中,影响最大的莫过于儒、 法、道、墨四家,而在养生问题上贡献最大的又属其中的儒、 道两家。儒家养生思想。儒家学说的奠基人是孔子。孔子不 但博学多才,精通六艺,而且也长于养生之道。从论语乡 党中可以看出,孔子在饮食起居方面的清规戒律很多,如“食不厌精,脍不厌细。食t壹而勺曷。鱼馁而肉败,不食。 色恶,不食。臭恶,不食。失饪,不食。不时,不食。割不 正,不食。不得其酱,不食。肉虽多,不使胜食气除了 讲究饮食卫生之外,孔子还提出:“君子有三戒:少之时, 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 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因此“知者乐,仁者寿。”(颜渊)。论

29、语李氏这就表明孔子已经注意到从少、 壮、老三阶段不同身心状况出发,提出相应的养生之道,堪 称开创阶段养生理论之先河。至于被后世儒家称为“亚圣” 的孟子,他在养生方面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孟子公孙 丑上说:“夫志,气之帅也;气,体之充也J从而颇富创 见地提出,一个人要想做到身心健康,那就只有“善养吾浩 然之气二至于如何才能养“气”,孟子也提出了两点带有鲜 明儒家色彩的独到方法:其一是“配义与道,无是,馁也”, 也就是说一切都要从儒家的所谓道义出发,理直气壮,从而 使个体保持一种旺盛的精神状况;其二是“行有不愫于心, 则馁矣!”意思是说养“气”必须培养良好的心理状态,心 地要光明坦荡,不能邪念存心。

30、总之,孟子的养生思想具有 一种强烈的道德色彩,堪称后世强调通过陶冶道德情操以养 生流派的鼻祖。道家的养生思想。在先秦诸子的学说中,养 生思想最丰富深邃,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当首推以老子和庄子 为代表的道家学派。老子,姓李,名聃,春秋末期著名的思 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同时也是一个著名的养生理论家 和实践者。史记老子韩非列传称:“盖老子百有六十余 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老子之所以能够活到160余岁, 自身,但又须父母的指导和关怀。此期特点是生长迅速,智 力、体力大增,生殖力亦渐成熟,是精神与形体变化最显著 的时期。精神方面应对其和蔼、关怀,指导其明事理、辨善 恶,失教将导致性格孤僻、行为怪诞,甚至

31、为害社会;身体 方面倡导杂食不偏、生活自理、手脚勤快,要充分保证其成 长发育的营养需要,避免发育迟缓、发育不良等;尤须注意 使其参加力所能及的家务及社会公益活动,急公好义,避免 因过分溺爱而养成其所求必得,从不顾及他人的恶习。壮年期。此期应该严格按照长生不老的基本原理操 作,物极必反,才能不会变老。老年期。生命的最后阶段。人之衰老为自然规律,故 精神上要放得开。此期人生大事多已了却,心无羁绊,怡然 自得,访友话旧,琴棋书画,花鸟虫鱼,一凭己性为取舍, 注意起居规律、食饮适宜、锻炼有常,使阴阳平衡、气血顺 畅,精气神保持在一个适当的水平,则老而不衰,可望延年 益寿。这首先得力于他本人主观上十分重

32、视“长生久视之道”,甚 至把养生治身置于治国平天下之上。老子一方面是“修道而 养寿”的身体力行者,另一方面又在长期的养生实践中摸索 出了一整套带有道教色彩的养生理论和养生方法。他所提出 的“见素抱朴,少私寡欲(老子十九章)的思想,既反 映了道家的处世哲学,也体现了 “清静无为”、“致虚极”、“守 静笃”的养生观。特别是老子提出的“营魄抱一,能无离乎?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涤除玄览,能无疵乎? ”(老子十 章)更是涉及到了气功养生的具体方法和具体步骤。老子所 倡导的上述锻炼原则,在先秦以降的两千多年气功养生史 上,曾经产生过极其重大的影响。庄子,姓庄名周,战国中 期道家学说的集大成者。与老子相比

33、,庄子的养生思想和养 生方法更为具体、深邃。他不但直接继承了老子“归真返朴”、“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而且编制了一整套导引、吐纳的 养生方法。庄子刻意说:“吹峋呼吸,吐故纳新,熊经 鸟申,为寿而已矣,此道(导)引之土,养形之人,彭祖寿 考者之所好也J这在先秦诸子中堪称是最早对气功导引方 法的一种具体而形象的描绘。在庄子开创的诸多养生理论 中,最有特色的大概莫过于“心斋”和“坐忘”二法,可以 说它们已经涉及到了我国静功养生学的核心问题。庄子人 世间称:“若一志,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 而听之以气!耳止于听,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 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坐忘”的概念见于庄

34、子大 宗师:“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此谓坐忘J 战国末年,诸子各家学说出现了相互交融的局面。产生 于这一时期而被后世称为“杂家”的吕氏春秋一书,在 养生学方面显得更加成熟,养生理论也更加专门化。概而言 之,吕氏春秋的养生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节欲。吕氏春秋的作者认为感官欲求乃是人的自然天性, 但决不可听任欲望无限膨胀,而必须有所节制。在作者看来, 耳目鼻口等感觉器官都是服务于生命整体的,所以“不得擅 行,必有所制J (贵生)人们的生活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物 质条件,但“物也者,所以养性也”(本性),决不可放纵 物欲,以损害身体健康作为享乐的代价。骄奢淫佚的生活不 仅是道德的堕

35、落,同时也是健康的大敌。为此,作者在本 生篇中提出了一条含义深刻的养生格言:“出则以车,入 则以辇,务以自佚,命之日招磨之机;肥肉厚酒,务以自强, 命之曰烂肠之食;靡曼皓齿,郑卫之音,务以自乐,命之曰 伐性之斧J适度。提出在精神、饮食和居住环境等方面均 应调节得当、轻重适度。人们要想健康长寿,首先在精神上 必须保持平静、安详,避免过度刺激,不受“大喜、大怒、 大忧、大哀”(尽数)等不良情绪的骚扰;其次,在饮食 方面应该做到定时定量,正所谓“食能以时,身必无灾;凡 食之道,无饥无饱,是之谓五脏之葆。”(同上)对于那些“大 甘、大酸、大苦、大辛、大咸”的食物,切忌贸然入口;复 次,居住环境也要力求

36、做到冷暖、干湿适宜,防止“大寒、 大热、大燥、大湿、大风、大霖、大雾”的侵袭。运动。吕 氏春秋中首次提出了 “流水不腐,户枢不蟋”的运动养生 观。尽数篇中就明确提到:“流水不腐,户枢不蟋,动也。 形气亦然,形不动则精不流,精不流则气郁,郁处头则为肿 为风,处耳则为拘为聋,处目则为目蔑为盲,处鼻则为新为窒,处腹则为张为舟,处足则为痿为魔。因此要想去病健身, 就必须坚持运动,以便达到开塞通窍,使精气血脉畅流不息 的养生目的。总之,先秦时期属中国养生文化的滥觞,特别 是诸子百家在养生领域中所作的各种大胆探索,更是为中国 养生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秦汉至隋唐的千余年 间,堪称中国养生文化繁荣的鼎

37、盛期。西汉初年开始,由于 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大多热衷于追求长生不老之术,从而在客 观上促进了养生文化的兴盛。在西汉产生的众多养生诸作 中,最令世人瞩目的要算黄帝内经。该书汇集了先秦时 期的各种养生观点、并且首次专门从医学角度探讨了养生问 题。黄帝内经涉及的养生原则主要有两条:一是调摄精 神与形体,努力提高机体防病抗衰能力;二是适应外界环境, 避免外邪侵袭。对此,上古天真论作了较为全面的总结, 即“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 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此外,黄帝 内经还记载了许多具体的养生术,如异法方宜论中介 绍的导引、按足乔等等,都具有实用养生价值。以上种

38、种理 论和实践均在中国养生文化史上产生过极大影响。后世的各 种养生著作,多数是在黄帝内经的基础上发展、完善起 来的。东汉以后,在黄帝内经的引导和带动下,中医养 生学日趋繁荣。这一时期很多著名的医学家都长于养生,其 中又以张仲景和华佗为影响之最。张仲景在金匮脏腑经 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提出了若干具体养生原则,即“不令 邪气干忤经络”、“导引、吐纳”、“房室勿令竭之,服食节其 冷热苦酸辛甘,不遗形体有衰。以及“饮食禁忌”等等。 华佗认为运动是却病延年的重要途径,为此极力主张通过劳 动运动来养生。华佗还根据古代导引法,创立“五禽戏”;“一 日虎,二日鹿,三日熊,四日猿,五日鸟。亦以除疾,兼利 蹄足,以

39、当导引。”尤为可贵的是,华佗还身体力行,长年 坚持“五禽戏”锻炼,以至“年且百岁而犹有壮容”。魏晋 南北朝的三百余年间,中国社会进入一个战争频繁、政权更 迭的动乱时期。战乱和灾祸接踵而至的现实生活极大地损害 了人们的身心健康,使得当时人体的寿命十分短暂。为了摆 脱这种困境,当时的士大夫阶层出于一种生命本能的需要, 往往沉醉于养生之道。在道德修养方面,这些人迷恋于老、 庄之学,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在具体的养生实践上, 则由重视导引吐纳转向炼丹服食,进而形成了一系列颇具道 教色彩的养生方法。3、中国养生文化历史代表人物魏晋南 北朝时期,道教养生文化学的主要代表人物有葛洪和陶弘 景。葛洪,字雅川

40、,自号抱朴子,他的养生文化思想集中体 现在抱朴子内篇中,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主张恬愉 淡泊,涤除各种嗜欲;提倡宝精行气,创立胎息功法;强调 房事养生,“得其节宣之和”。提出“养生以不伤为本”,主 张人的言行举止,存思计虑都不应超出正常的生理限度。陶 弘景,字通明,南京人,齐梁时期著名的道教理论家兼养生 家。陶弘景一生著述宏富,仅养生方面的专著就有若干种, 如养性延命录、导引养生图、养生经等等。现存的 养生著作主要有养性处命录,书中涉及到多方面的养生 内容,它们是:认为形神相依,主张清心寡欲以养神,导引 运动以养形;认为人的寿命长短固然与先天因素有关,但后 天的调养更为重要;提倡过用病生,主张节

41、用以减少不必要 的消耗。隋唐二代,养生文化进一步沿着秦汉魏晋以来形成 的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方向发展,产生了孙思邈和司马承祯等 重要养生学家。孙思邈的养生思想主要收在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两书中。孙思邈既主张静养,又强调运动;既 强调食疗,又主张药补;既强调节欲,又反对绝欲。不但涉 及到衣、食、住、行与养生的关系,而且专门探讨了老年保 健问题。这些都对后世中国养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 响。司马承祯的两部重要著作天隐子养生书和坐忘论, 都大抵本于老、庄,阐述了收视反听、遗形复照的内修养生 理论和方法。在具体的养生方法上,司马承祯还创立了各种 服气法、导引法,详见其服气精义论和导引论二书。 较之于其他的

42、道教养生方法,司马承祯创立的上述方法的最 大特色就在于能够运用中医理论探讨服气、导引的作用机 制。除了上述重要的养生理论和养生人物之外,汉唐时期还 有一中重要的养生问题必须提到着重阐述,这就是道教气功 的发展情况。此外,气功不但开始被道教吸收,而且逐渐形 成了最能体现道家养生特色的“存思”和“内丹两大流派。4、中国养生文化的历史派别存思派。存思,又名存想,它 是一种专以调神为基本练功手段的气功功法。在道教早期的 经典太平经中,存思法就得到了较为详细的记载。至晋 代,则出现了专以存思法作为修炼内容的上清派道教。隋唐 以后,道教存思派气功进一步得到发展,仅宋代张君房所辑 云笈七签收录的老君存思图所

43、述存思法的具体方法 就达18种之多,存思的内容也较前更为丰富。伴随着存思 派气功的产生和发展,一种具有自我心理保健功能的存思疗 法也开始得到普及与提高。东汉时期,存思疗法已初具规模,太平经中就有不少这方面的记载。魏晋时期,存思疗法 的种类增多,而且论述也更加详细,如养生要集中就提 到:“行气欲除百病,随病所有念之,头痛念头,足痛念足, 使其愈,和气往攻之,从时至时,便自消矣。此养生大要也J 隋唐以后,存思疗法的运用范围更加广泛,诸病源候论 就是这方面的代表性著作。内丹派。内丹,是道教炼丹术的 一种。该法将人体拟作“鼎炉”,把体内的精气当作“药物”, 运用“神”去烧炼,从而使精、气、神凝聚结成“

44、内丹”。内丹派气功奠基于东汉魏伯阳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但“内 丹”这一名称却一直到晋代许逊的灵剑子中才始有记载。 魏晋时期,道教气功方面出现了一部融合内丹、存思两派基 本特点的内修专著,这就是黄庭外景经。内丹气功兴盛 于隋唐二代,此时相继出现了群仙会真记和日月玄枢 论(已亡佚)之类的内丹气功集大成之作。5、中国养生 文化的发展历史两宋、金元时期,中医学出现了流派争鸣的 局面,涌现了金元四大家和陈直、邹铉等一大批著名养生家; 同时由于宋代帝王对养生学十分关注,组织力量编写了太 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之类的大型官修医书,从而大大促 进了中医养生学沿着黄帝内经开创的思路继续向前发展, 并形成了一些自己的特

45、色:注意从发病学的角度探求养生规 律。当时的中医养生家已经认识到人的形体“因气而荣,因 气而病”(圣济总录),于是主张养生应该努力保养气血, 调理气机。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李东垣认为“脾胃之气既伤, 而元气亦不能充,而诸病之所由生也”(脾胃论),从而相 应地提出了养生要务在于保养脾胃之气的理论主张。同为金元四大家的失丹溪则改弦易辙,强调阴精对人体的重要作 用,认为人的一生“阳常有余,阴常不足”(格致余论), 因而在治病和养生方面都以滋阴为主。注重联系老年生理特 征探求养生长寿之道。邹铉寿亲养老新书从老年人的生 理特点出发,认为老人精神真气及五脏衰弱耗竭,肠胃虚薄, 喜怒性情不定,类似儿童,且孤僻易

46、于伤感,故应重视饮食 调养、精神调摄,怡情悦志,以及顺应四时气候变化以养生。 宋丹溪在格致余论茹淡论中则结合老年人的生理特点, 提出了以植物性食物为主的老年养生食谱。宋代以后,由于真宗、徽宗等皇帝狂热崇道,使得道教 宗派迅速蕃衍,道教理论有所深化。在众多道教流派和五花 八门的道教学说中,内丹派理论影响最大,并相继出现了陈 拉、丘处机、王珪等著名道教养生家。陈技所著的指玄篇、阴真君还丹歌注、二十四气坐功导引治病图均为阐述 道教丹丹派养生理论和方法的重要专著,其中又以后者在民 间流传最广。丘处机的养生思想除了强调“全神炼气”、养 气内守之外,还著有摄生消息论一书。王珪在所著的泰二、养生的基本原则为

47、了便于掌握,中医养生学的理论,有必要予以总结和 归纳,提出若干基本原则,用以指导养生实践。事实上,千 百年来所产生的诸多形式的养生方法,正是遵循了这些基本 原则。一、协调脏腑五脏间的协调,即是通过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克制 化的关系来实现的。有生有制,则可保持一种动态平衡,以 保证生理活动的顺利进行。脏腑的生理,以”藏”、“泻”有序为其特点。五脏是以化 生和贮藏精、神、气、血、津液为主要生理功能;六腑是以 受盛和传化水谷、排泄糟粕为其生理功能。藏、泻得宜,机 体才有充足的营养来源,以保证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任何 一个环节发生了故障,都会影响整体生命活动而发生疾病。脏腑协同在生理上的重要意义决定

48、了其在养生中的作 用。从养生角度而言,协调脏腑是通过一系列养生手段和措 施来实现的。协调的含义大致有二:一是强化脏腑的协同作定养生主论中论述了婚后至孕育和婴幼、童壮、衰老诸阶段的生理调摄,疾病治疗等问题,很有特色。尤其是书中关 于药食养生的观点,更具创见。有宋一代,儒家一反汉唐专 治经学的传统,转而引释、道入儒,从而形成了独树一帜的 理学。当时的理学家认定“理”是先天存在的、是永恒而至 高无上的。为了穷究此“理”,理学家们提出了 “去人欲、 存天理”的总原则,而静坐则被视为实现这种原则的最有效 的途径之一。尽管“去人欲、存天理”的理学原则本身是与 人们的养生目的相悖的,但静坐方式却包含了积极的养生意 义。以北宋著名理学家邵雍为例,“静坐”固然被他视为穷 理尽性的主要方法,但在“静坐”穷理的实践过程中,邵雍 同样感到了这种方式所具有的养生功效。因此,在他的某些 诗作,如何处是仙乡中,就写出了一种独特的静坐感受。 对静坐养生感受最深的,大概莫过于南宋理学。由于晚年健 康状况甚差,所以朱熹十分倾心符合其理学大师身分和经历 的静坐养生法。据宋元学案记载,为了提高和加强静坐 的养生效果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