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全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为深入贯彻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决策部署,助推乐清高质量建设文旅高地,根据市人大常 委会20xx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7月份,我们开始议题筹 备工作,成立了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xxx为组长,市人大 教科文卫专(工)委人员和部分人大代表为成员的调研组。 通过召开乡镇(街道)人大专题部署会,下发调研实施方案、 自查表,充分联动基层人大开展自查;分赴柳白、虹桥清江、 大荆雁荡、乐成等4个片区,实地视察调研了 10个文旅风 景点;召开了由乡镇(街道)分管文旅负责人、部门负责人、 文化和旅游界专家等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深入了解情况。同 时,还通过“线上+
2、线下”两个途径开展问卷调查,收回有 效问卷1436份。现将有关情况报告如下:一、主要做法和成效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围绕文旅事业大建设大发展大融 合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新时代文化乐清建设,努力提升旅 游品质、旅游业态,为乐清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 范区县域标杆提供了有力支撑。(一)建章立制,文旅融合发展目标基本确定。我市立 足特有文化旅游资源,聚焦全市文旅一体化发展,坚持建章 立制,已编制出台乐清市文旅一体化发展“十四五”规划乐清市推进瓯江山水诗路文化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xx 20xx)乐清市全域旅游发展规划中共乐清市委关于 擦亮乐清文化金名片高水平推进文化乐清建设的决定,已 着手编制乐
3、清市文化和旅游促进未成年人精神富有实施意 见等一系列重要文件,基本明确了各项目标任务。(二)紧抓项目,文旅融合发展初见成效。“百姓舞台” 于2018年荣获浙江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设立乐 清市公共书苑管理中心,为全省首创;以城带乡“乐读” 服务网成功入选省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典型案例;创 成浙江省银宿级民宿7家,文化主题(非遗)民宿1家,铁 定溜溜获评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创建省级非遗工坊1 家,瓯越非遗百家坊2家;“乐读乐享”精准供给项目荣获 省文旅数字化改革最佳应用和“20xx浙江十大文化和旅游数 字化改革优秀案例”。(三)持续纾困,文旅市场生机活力有效提升。制定出 台乐清市旅游
4、新业态安全监督管理办法乐清市旅游新 业态项目多部门全过程联合监管实施方案;全力实施文旅 稳进提质“百日攻坚”行动,发行18. 6亿元专项债支持雁 荡山基础设施和公共文化场馆等建设;举办中雁荡山星空音 乐露营节、文旅消费季暨万人惠游乐清等大型文旅活动,发 放450万元旅游消费券,重点景区实行阶段性免票政策,带 动旅游市场回暖;推广“乡村旅游十大线路”、红色研学“1+6” 线路等经典旅游线路;指导文旅企业开展复工复产,有效促 使旅游市场主体渡过难关、恢复发展。二、存在的主要问题新形势下,我市文旅融合发展工作虽取得了一定成绩, 但还处在软硬件“貌合”的起步阶段,一些长期制约文旅融 合发展的瓶颈问题还
5、未得到有效解决,综合效应还未得到有 效放大,乐清旅游品牌的影响力和其丰富的旅游资源不相匹 配。20xx年乐清的文旅工作在温州市考核排名中与其他4个 县(市、区)并列倒数第1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文旅融合战略性认识不深。一是雁荡山景区总体 规划未获批。雁荡山风景名胜区总体规划从1998年开始编 制,前2次均未获国务院比准。本轮规划于2014年启动, 2019年上报国务院,并经数次易稿,但至今仍未获批,造成 部分项目未批先建项目需要整改,这严重影响了市委、市政 府提出的对标全省5A级景区前三强,重振雁荡雄风,构建 “大雁荡、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的实施。二是统筹发 展理念不足。文旅融合
6、相关文件和精神在我市的落地、解读 不够清晰完整,部门部分责任分工不明晰,存在推诿现象, 问卷调查认为文旅部门对文旅行业的发展和监管力度一般 和较差的比例达79. 2%;近四分之三乡镇(街道)未将该项 工作纳入政府目标责任考核,今年四分之一乡镇(街道)班 子会议未对文旅融合工作进行专题研究;基层乡镇(街道) 各自为战,积极性、主动性不够高,旅游景观分散,未形成 以点串线、以线带面的文化旅游态势;文旅项目大多层次低、 内容雷同,缺乏有影响力的品牌建设,难以形成规模效应与 辐射效应。(二)文旅品牌影响力较弱。一是旅游资源的辨识度不 高。雁荡山景观特色的定义模糊,对外难以形成特有的旅游 吸引力;对年轻
7、群体的旅游需求考虑不够,重传统而轻时尚, 千年古县新生活力焕发不足。二是文化资源的挖掘不充分。 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对古遗迹、古宅、 历史文化名人等大都停留在学术研究或处于停滞状态,文旅 融合缺乏有效载体支撑。特别是缺少对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 资源,如南怀瑾及其作品、精神的发扬,未形成应有的乐清 文化辐射效应;缺少对城市发展历史的文化传承,如流淌着 乐清文脉的乐瑁运河开发工作多年停滞。三是产业融合较为 粗浅。文旅产业链短小,纵向延伸不充分,支柱产业严重不 足,旅游产品、工艺品、艺术作品表演等转化为文旅产品的 能力有限,缺乏具有竞争力及市场影响力的文旅融合精品。 例如乐清的黄杨木雕
8、大师汇集,但未与旅游营销有效结合, 相关产业产值与东阳木雕过百亿元的年产值相差甚远。四是 宣传推介手段不多。宣传力量分散,没有统一规范的文旅APP; 宣传经费不足,与抖音、网红等新媒体和新媒体人的联系不 足;未形成系统性的文旅宣传推广矩阵,在全国及世界的知名度和吸引力较弱。问卷调查认为文旅宣传欠推广的占 71.7%,认为文旅业对我市GDP贡献度一般、不满意、很不 满意的占78%o(三)文旅配套服务能力不强。一是综合管理合力不足。 旅游管理仍停留在传统的行业管理层面,文旅全域统筹发展 的领导体制尚未建立,如近四分之三的乡镇(街道)未制定 推动文旅标准化建设措施,旅游产业综合管理、协调的机制 一直
9、未能明确。二是文旅人文关怀未跟上。旅游标识不足、 特色不明显,缺乏人本理念导向和文化特色;游客投诉机制、 突发事件预案仍需进一步完善。配套设施不完备,景区缺乏 统一的开发规划,资金投入不足,交通问题制约、厕所覆盖 率低等问题较为突出,如交通疏导能力差,较大程度地制约 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雁景区的发展。问卷调查认为我市 旅游服务水平一般的占57. 5%,认为景点设施便利程度一般 的占44. 2%,公众认可度总体偏低。三是文旅服务数字化水 平较低。未建立全市性的文旅智慧公共服务平台,游客需要 的景区预约、文旅资讯、资源展示、导航导览等服务不到位, 优质文化资源尚未实现网络共享。(四)文旅专业人才
10、有待发掘。一是专家学者参与度较 低。没有专业的文旅研究中心,未能充分发挥专家学者对文 旅融合发展的专业指导、建言献策作用,存在着外行人做内 行事的现象。二是文旅人才断层。文旅行业队伍存在文化程 度偏低、年龄偏大,缺乏高端复合型、市场营销型、高级管 理型等人才,较大程度阻碍了行业的良性发展,如近年全市 引入的文旅方面人才仅5名,且其中3名还未正式入职;过 半的乡镇(街道)无文旅辅导员和下派指导员。三是专业服 务供给不足。缺乏文旅融合一线专业化导游、讲解等基础型 人才,旅游学校专业设置不合理,难以满足游客对高层次优 质服务的需求。(五)文旅关键要素破解不够。一是资金投入不足。相 比交通、教育、卫生
11、等的投入,文旅投入相对较少;文旅融 合发展的筹资渠道单一,主要依靠政府投入,社会资本参与 度不高,融资渠道窄,远不能满足文旅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二是土地要素制约明显。文旅项目普遍占地面积大、业态多, 不少项目因用地性质和规模等难以符合土地利用空间规划、 旅游资源周边未预留足量建设用地和用地指标审批难等问 题难以落地,特色餐饮街区、四星级以上酒店、文化主题饭 店等各类住宿设施缺乏,难以承接全国性、国际性的高端文 旅活动;没有规范的购物场所和具有地方特色的演艺娱乐场 景,多元化业态未得到良好积淀,难以让远方的客人留下来。 相关部门对破解要素制约的能动性仍发挥不充分。三、意见和建议(一)创新思维、强
12、化统筹,构建文旅融合发展新格局。积极探索文旅融合规律,围绕省文旅厅关于推进文化和旅 游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等相关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我市文 旅融合发展决策部署,利用“人、事、地、物、文”五大资 源,深入挖掘“山海乐清”文化基因,打造好山海文化展示 高地等6大文化高地,持续擦亮“海上名山诗画雁荡”等 9张文旅金名片。深刻认识文旅工作的战略性地位,坚持“一 张蓝图绘到底”,对乐清“十古”等全市文旅资源进行统一 保护、规划、开发和营销。严格高标准实施规划,强化监督、 从严把关,强化顶层设计,优化功能及空间布局,确保文旅 资源高起点、高标准、高层次开发。(二)挖掘资源、推进转型,把准文旅融合发展契合点。
13、深入研究我市各景区性质、旅游资源特色和市场需求,结合 共同富裕、乡村振兴等目标,真正做强富有乐清独有魅力的 现代旅游。加大对历史人文资源特别是具备世界影响力资源 的挖掘、发扬和保护力度,讲好乐清文化故事,加速研究成 果向文旅转化利用。大力促进农业、工业、数字、教育、科 技等体系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形成立体化、多样性的旅 游体系。提升文旅产业发展水平,加强黄杨木雕等我市特色 高端文旅品牌的推广和市场化运作,加快文化展馆、非遗展 示馆、名人博物馆等场馆建设,并通过举办“东亚文化之都” “青科会”“文博会”等具有乐清鲜明特色、高端大气的主 题活动带动乐清文旅品牌的推广。充分利用新兴媒体,构建 全方
14、位宣传营销体系,并依托重要节庆、高端会展活动,扩 大文化旅游宣传的整体效应和放大效应,利用现有平台如江 南里、正大广场等场所提升文旅产业首位度,打造旅游消费 高地。(三)强化服务、完善制度,提高文旅融合发展硬实力。 强化组织保障,理清部门职能,加大资金投入,确保规范合 理运营,合力推进文旅事业发展。完善配套设施,健全旅游 集散中心、景区基础设施、市内交通路网等体系,协调推进 大型公共文化设施和文旅融合配套设施建设。创新数字化手 段运用,深入梳理文旅融合重大需求、多跨场景、重大改革 “三张清单”,开发城市大脑智慧文旅系统应用领域和应用 场景,提升文旅服务水平,打造“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 全链条
15、服务,为游客提供更美好的旅游体验。(四)外引内培、打造精兵,夯实文旅融合发展源动力。 聘请文化学者、传统手工艺专家、文化旅游行业企业家、文 旅产业专家等组建专家库,并提高专家学者在文旅项目谋划 和实施中作用发挥的权重,特别是发挥好本地专家学者的助 推作用,为我市文旅融合科学、规范、健康发展献智出力。 尽快编制文旅人才培训规划,合理设置学校文旅专业,强化 对文旅从业人员的管理和素质教育培训,进一步优化文旅队 伍结构。创新人才引进机制,提升产业人才服务水平,通过 项目带动,着力引进创新型、科技型、管理型、营销型文旅 专业人才,为我市文旅融合水平提升添砖加瓦。(五)面向市场、借势借力,培育文旅融合发展软环境。 建立灵活开放的投融资环境体系,认真研究上级文旅政策, 立足我市实际,加大项目包装力度,向上争取文旅产业资金、 税收等优惠政策,并坚持市场化运作,建立政府职能部门之 间、政府与企业之间的联运机制,激发社会资金、民营资本 投资活力。优化国土空间规划,以发展的眼光为文旅项目用 地预留更多城乡建设用地指标,通过优化城乡用地结构提高 土地利用效率,用好用活各类土地优惠政策,多途径破解文 旅项目建设用地供求矛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