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80543 上传时间:2024-03-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37.5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届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阅读考点分类训练:古诗表达方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胡无人(节选)陆游丈夫出门无万里,风云之会立可乘。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铁衣度骑雨飒飒,战鼓上陇雷凭凭。三更穷虏送降款,天明积甲如丘陵。中华初识汗血马,东夷再贡霜毛鹰。注胡无人:古乐府篇名。磺:沙石堆积之地。降款:投降的文书。诗歌三、四句塑造了怎样的人物形象?是如何塑造的?2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问题。赤壁杜庠水军东下本雄图,千里长江隘舶航。诸葛心中空有汉,曹瞒眼里已无吴。兵销炬影东风猛,梦断萧声夜月孤。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满烟芜。【注】杜庠:字公序,号西湖醉老,明朝诗人。曾任知县,不久罢归;不得志,放情 诗酒。请结合诗句分析尾联是如何抒情

2、的。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题目。登金陵凤凰台李白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注】金陵:南京的古称,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南朝齐、南朝梁、南朝陈) 古都。凤凰台:故址在金陵凤凰山上。二水:指秦淮河流经南京后,西入长江,被横截其 间的白鹭洲分为二支。一作“一水”。浮云蔽日:比喻谗臣当道障蔽贤良。语出陆贾新语慎 更为青翠,把山雨写活了,仿佛是山雨把山峰囚禁了,现在才放它出来一样;此句运用了“拟 人”的修辞手法;“放”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写出了雨过天晴,阳光依次照在此前云雾笼罩 的峰峦,

3、褪去了它们的阴影,使它们重新耸立天地间的过程,表达了诗人雨后目睹奇景的惊 奇和赞美。5.阮诗咏史,重在记叙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 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 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赞,批评门阀世族对下层人才的戕 害。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左思在压抑社会中,礼赞低贱者,渴求 施展抱负。【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特色以及表达效果的能力。(1)前两句“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写太子丹对待荆轲的态度是喜爱善,可见荆轲 性格是“骁勇善

4、战”勇,身份地位是尊重的上宾;三、四句“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写荆轲勇于担当,去执行刺秦王的重任,制定了计策 图里藏着匕首,不远千里勇敢坚定义无反顾;五、六句“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写抱着必死之心意(视死如归),体现于“素车”(凶、 丧事所用之车),交待了送行地点在易水岸边。七、八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展示了送别场面,渐离击筑荆轲悲歌,依依不舍的哭 声感动了路人,可谓悲壮伤感。结尾两句“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写送别之人知晓这一去凶多吉少,大家都禁不住泪落感 慨,为英雄志士这一去不复返而深深叹惋哀伤,使用“青云”这一比喻,生动形象,赞扬了荆 轲高贵的人格魅力。可见阮诗咏史,重在记叙

5、易水送别的悲壮场面,描写荆轲的威武形象以及相送之人的赞叹, 借此抒发对荆轲英雄之举的缅怀。(2) “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写荆轲和高渐离临别饮酒,并击筑高歌,饮酒尽兴自是助 长了不可遏制的英雄意气。“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高渐离击筑,荆轲以哀歌应和,情之所至无拘无束旁若无人。 左诗咏史,虽然描写了荆轲和高渐离酒酣高歌的片段,赞美荆轲的高傲气概,但重在议论, “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写自己虽然没有荆轲那样的壮士气节,但节操也是不同世俗的,“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清高孤傲蔑视权贵,针对西晋社会现实发出不平之鸣,“贵者 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对贵者藐视,对贱者礼

6、赞,批评门阀世 族对下层人才的戕害。可见两首诗虽然同用一故事,但用意有别,阮籍在乱世中追慕英雄,属于就英雄之事赞英雄 之气;左思在压抑社会中,借助荆轲之人、之事、之节来礼赞低贱者,抒发自己渴求施展抱 负的情怀。6 .议论(1)赞扬了诸葛亮的雄才大略与丰功伟绩。(2)对诸葛亮功业未遂的深切叹惋。(3)寄托了诗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方式和思想感情的能力。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故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名篇。 诗中除了“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三分霸业, 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绩了,而对诸葛亮

7、来说,轻若一羽耳;“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 分”就更不值挂齿。如此曲折回宕,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 层推选。首句异峰突起,笔力雄放。次句“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 敬,遥想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添敬慕之情。接下去进一步具体写诸葛亮的才能、功绩。 颈联中伊尹是商代开国君主汤的大臣,吕尚辅佐周文王、武王灭商有功,萧何和曹参,都是 汉高祖刘邦的谋臣,汉初的名相,诗人盛赞诸葛亮的人品与伊尹、吕尚不相上下,而胸有成 竹,从容镇定的指挥才能却使萧何、曹参为之黯然失色。一则表现了对武侯的极度崇尚之情, 同时也表现了作者不以事业成败持评的高人之见。最后

8、,“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 劳。”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长叹尽管有武侯这样稀世杰出的人物,下决心恢复汉朝大 业,但竟未成功,反而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这既是对诸葛亮“鞠躬尽瘁,死 而后已高尚品节的赞歌,也是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诗人通过赞颂诸葛亮的文章 学问、心性品德、伟绩功勋,并对其凄凉的身世、壮志未酬的人生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进而 寄寓了自己仕途失意、颠沛流离的身世之感,抒发了自身的理想、感慨和悲哀。全诗语言凝 练,气势浑厚,意境深远。表达了对诸葛亮雄才大略的颂扬,以及壮志未遂叹惋,寄托了诗 人仕途失意,壮志难酬的忧愤之情。7 . (1)借景抒情,本诗写了连空的苍雾

9、,堕水的冉月,飘飘的风,辽远壮阔,却让诗人倍 感“恍惚 飘摇“无定”。(2)诗歌最后两句直抒胸臆,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无限厌倦愁 绪。“羁栖正愁绝”直接点明了羁旅之愁。【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抒情方式、理解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飘双鬓风,恍惚无定止”的意思是漾漾雾气在空中弥漫,月亮 慢慢地沉落水边。阵风不停地吹动我的双鬓,我的船漂流着恍恍惚惚向前。作者用连空的苍 雾,堕水的冉月,飘飘的风等意象,创设了一个辽远空阔又飘忽朦胧的意境。作者借景抒情, 让人倍感“恍惚”,飘摇“无定”。“羁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意思是作客他乡满怀着忧愁,更何况半夜难眠披衣起床。“愁绝”

10、 表明忧愁到了极点,直接点明情感,直抒胸臆。愁的原因是“羁栖”,是因为羁旅在外,客居 他乡,夜里愁得睡不着,只好披衣起床,抒发了诗人对羁旅生活的厌烦之情。8 .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叙述了词人的梦境和梦醒后在小园中徘徊1寻梦的事情,包含着寻 梦不得的忧伤和独自一人的寂寞。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抒发了故园之思,表达了对人生如 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表达方式的能力。上阕侧重记叙和描写,写清幽梦境及梦醒后的怅然若失之感。起三句描写秋夜清景,各以霜、 水分喻月、风,并小结以“清景无限”,赏爱之心已溢于言外。曲港三句接写梦境,静中见 动,仍是着力刻画“清景鱼跳曲港、露泻圆荷虽也

11、不无声响,终不至于惊动梦境。只是三 更时候的铿然鼓声才扰人清梦,使清景顿失。词句转从听觉写夜之幽深、梦之惊断:三更鼓 响,秋夜深沉;一片叶落,铿然作声。上阕末三句,写梦断后之茫然心情:词人梦醒后,尽 管想重新寻梦,但在茫茫夜色之中,显然已经不可能重睹梦中的“清景”了,故把小园行遍, 也毫无所见,只有一片茫茫夜色,夜茫茫,心也茫茫。词先写夜景,后述惊梦游园,故梦与 夜景,相互辉映,似真似幻,悄恍迷离。下阕侧重抒情和议论,换头三句是实写心境,写在天涯漂泊感到厌倦的游子,想念山中的归 路,心中眼中想望故园一直到望断,极言思乡之切。接下“燕子楼空”三句由自己写到燕子楼 的沧桑和佳人盼盼的杳无踪影,由人

12、亡楼空悟得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然后以空灵超宕出之, 直抒感慨:人生之梦未醒,只因欢怨之情未断。古今”三句,由古时的盼盼联系到此时的自 己,由盼盼的旧欢新怨,联系到自己的旧欢新怨,发出了人生如梦的慨叹,表达了作者无法 解脱而又要求解脱的对整个人生的厌倦和感伤。表达了对人生如梦、古今世事变化的思考。 9. (1)蜀相全诗熔情(抒情)、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 有现实的寓托。首联两句直承“蜀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隔叶” 为描绘的景物,色彩鲜明,静动相衬,表现出武侯祠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两句既生动 地表达出诸葛武侯的雄才大略、报国苦衷和生平业绩,也

13、高度评价了他忠贞不渝、坚毅不拔 的精神品格。尾联两句承接着五、六句,抒发了诗人对诸葛亮献身精神的崇高景仰和对他事 业未竟的痛惜心情。(2)而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全诗以议论为主,诗中除了“遗像”是咏 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首句就以议论入之,高度评价 诸葛功绩名垂天地流芳千古。颔联和颈联充分肯定诸葛亮的丰功伟绩、高风亮节和卓越才华。 尾联诗人抱恨汉朝“气数”已终,武侯因军务繁忙,积劳成疾而死于征途。全诗既有对诸葛亮 高尚品节的赞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赏析诗歌表达方式的能力。蜀相全诗熔情(抒情)

14、、景(描写)、议(议论)于一炉,既有对历史的评说,又有现实 的寓托。首联两句,去哪里寻找武侯诸葛亮的祠堂?在成都城外那柏树茂密的地方。直承“蜀 相”的诗题,用的是记叙兼描述的笔墨。颔联“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鹏空好音”写景,碧 草映照石阶,不过自为春色;隔着树叶的黄鹏,亦不过空作好音。动静结合,表现出武侯祠 内那春意盎然的景象;颈联”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议论,高度概括了诸葛亮的 一生,赞扬其才能和忠心;尾联抒情,“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表达了对他出 师未捷而身死的惋惜之情。咏怀古迹五首其五“宗臣遗像肃清高进入祠堂,瞻望诸葛遗像,不由肃然起敬,遥想 一代宗臣,高风亮节,更

15、添敬慕之情。此句是咏古迹抒情,其余七句均是议论,“诸葛大名 垂宇宙”评价诸葛亮名垂千古;“三分割据纤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 若定失萧曹”评价诸葛亮的才能、功绩;“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评价其抱恨终 身,英雄未遂平生志。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全诗既有对诸葛亮高尚品节的赞 扬,也有对英雄未遂平生志的深切叹惋。全诗议而不空,句句含情,层层推选。10 .本诗以议论为主,以“雪”为题,但是却并非咏雪,而是由雪是否为瑞兆而引发议论, 表达了诗人对达官贵人的讽刺和憎恶,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江雪则是以描 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在下着大雪的江面,老渔翁独自在寒冷

16、的江面垂钓。塑造了一个 虽然孤独,却清高孤傲、凛然不可侵的渔翁形象,寄托了诗人清高孤傲的情怀。【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比分析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情感的能力。雪“尽道丰年瑞”意思是都说瑞雪兆丰年”,“尽道”二字,语含讥讽。联系下文,可以揣 知“尽道丰年瑞”者是和“贫者”不同的另一世界的人们。这些安居深院华屋的达官显宦在观赏 雪的时候,他们也许会自命是悲天悯人、关心民生疾苦的仁者呢! “丰年事若何?”即 使真的丰年,情况又怎样呢? ”这是反问,没有作答,也无须作答。唐代末叶,苛重的赋税 和高额地租剥削,使农民无论丰歉都处于同样悲惨的境地。“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好 像在一旁冷冷地提醒这些人:“当你们享

17、受着山珍海味,在高楼大厦中高谈瑞雪兆丰年时, 恐怕早就忘记了这帝都长安有许许多多食不果腹、衣不蔽体、露宿街头的,贫者他们盼 不到“丰年瑞”所带来的好处,却会被你们所津津乐道的“半年瑞”所冻死。一夜风雪,明日长 安街头会出现多少“冻死骨”啊! “为瑞不宜多”,仿佛轻描淡写,略作诙谐幽默之语,实际上 这里面蕴含着深沉的愤怒和炽烈的感情。可知,罗诗表达对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怒,流露出对 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表达方式以议论为主。江雪则是以描写为主,描绘了一幅画面:所有的山,飞鸟全都断绝;所有的路,不见人 影踪迹。江上孤舟,渔翁披蓑戴笠;独自垂钓,不怕冰雪侵袭。试想,在这样一个寒冷寂静 的环境里,那个老渔翁

18、竟然不怕天冷,不怕雪大,忘掉了一切,专心地钓鱼,形体虽然孤独, 性格却显得清高孤傲,甚至有点凛然不可侵犯似的。这个被幻化了的、美化了的渔翁形象, 实际正是柳宗元本人的思想感情的寄托和写照。11 .借景抒情。首联、颔联通过描绘巴蜀雄秀的山川风光,表达了作者对梓州风土的赞美。 叙事抒情。颈联叙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穷困而且缺乏 教化,含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用典抒情。尾联用典,期望李使君以汉代蜀郡 太守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革新吏治,大展宏图。【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抒情方式的能力。通读全诗可以发现,诗中没有直接抒情的诗句,说明作者主要以间接抒情的方式

19、表达情感。 比如前两联写景,“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表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使画面富有立体感, 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作者以欣羡的笔调描绘蜀地山水景物,表 达了对梓州风光的热烈向往,以及对李使君即将前往赴任的无限欣羡之情。颈联叙事,写蜀中民情和使君政事,“汉女小巴人”“槿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征 收赋税,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使君就任梓州刺史以后所掌管的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含 蓄地提醒李使君,治蜀任重道远。尾联“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秀美,民风有待开化,到那 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当恪尽职守,有所作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

20、时,委 婉而得体。12 .尾句运用了以景结情的结构技巧。“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终了后,四周一片安宁, 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既表达了知音难觅的 感叹,又表达了理想和抱负难成的失落。诗人以月光暗喻心事,意境悠远含蓄,给人留下无 限的想象空间。【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这首诗以写景句作结,景中含情,在结构技巧上称作“以景结情”。作答时,先要用自己的话 描绘句中画面;然后联系上文,阐明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具体情感;最后还要说明这种 结构技巧有何艺术效果。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描写了一曲结束后,四周一片安宁,奏者、听者都沉浸在筝曲之中,

21、 各怀心事,只见月光照进船头的场景。联系第三句,其中“故人”,既指弹筝者,又指诗人自己,两人都有知音难觅的感叹;“情怨” 不仅指私人感情,还包括理想和抱负,而后者正是诗人一再感慨、难以排遣的伤心事。结尾诗人并没有把这些情感直接抒发出来,而是暗含在尾句“扬子江头月满船”的景物描写之 中,以景结情,故而令人遐想不已,达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13 . (1)以采地黄者的口吻叙述,没有明写怨语,但是读者读来却愈觉辛酸。(2)以时间顺序来叙述事情发展过程,层层深入,脉络分明,给人以清晰而深刻的印象。(3)从头到尾都是客观叙述。诗人寓情于事,貌似不动声色却渗透着自己的爱憎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

22、达技巧的能力。从叙述人称方面来看,这首诗歌以第一人称采地黄者的身份进行叙述,亲切真实,易于抒情。 全诗无一字怨语、读来却倍感辛酸。从叙述顺序方面来看,本诗采用时间顺序来记叙,因此脉络分明,叙事清晰。诗开首一联交 代了全诗的背景。紧接着第二、三两联便对农民生活景况作了交代。第四联凌晨荷锄去, 薄暮不盈筐”写农民采地黄之不易。中心就是写了为度荒采地黄。后六句叙写卖地黄的情形。 从叙述视角方面来看,诗人以第三者的身份,站在局外进行全知全能的叙述,客观真实,隐 含了自己对贵族的鄙视和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需要注意的是,叙述视角不同于叙述人称, 诗人是以代言者的身份来写,代采地黄者言事,因此采用第一人称

23、,但是却站在局外客观叙 述,要注意区分这两个概念。14 .开篇直抒胸臆。诗歌以“谁家子”发问,诗人直接以落寞的形象出场,对秋感伤;壮年白 头,黯然落泪,这些画面奠定了全诗忧郁低沉的感情基调,直接点明诗人内心的感伤和忧愤。 中间借景抒情。诗人滞居崇义里,眼前的瘦马以败草为食,雨沫在寒沟里漂浮,“寒”字极力 渲染了环境的凄清;远望,南宫在烟雨迷蒙中昏暗模糊,“暗”字渲染了悲凉氛围。最后用典 抒情。最后两句运用班超投笔从戎,立功得以封侯的典故,表达了自己想立功封侯的愿望, 同时反用其意,“封侯”只能在梦中实现,更表达了这一理想在现实难以实现的痛苦与无奈。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方式的能力。

24、诗歌的抒情主要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两大类。间接抒情又分为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用典 抒情、咏史抒情等几种。要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诗中运用的抒情方式。本诗首先运用直接抒情,开头“落莫”二字直抒胸臆,直接传达出在外漂泊的落寞之情,奠定 了全诗的感情基调。“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写自己正值青壮年却白头,梦中悲泣,直接 抒发内心的感伤、忧愤之情。中间借助景物抒情。“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描写瘦马”“败草”“雨沫”“寒沟”,这些景物 破败萧条,其实是通过环境写自己像是一匹瘦马,处境凄凉,“南宫古帘暗”写尚书省窗帘昏 暗,看似写吏部相隔遥远,看不清楚,实则暗示自己仕途的不如意。最后借用典故抒情。结合注解可

25、知,诗人化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表现自己渴望建功立 业的志向。但是“客帐梦封侯”,梦到封侯,暗示理想难以实现,更增添了无尽的哀愁与无奈。 15.运用了细节描写。这一细节看似平常,但它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刻画出心有千言万语惟恐言 之不尽的复杂而微妙的心理。能让读者体味其中浓浓的乡思之情。【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词的表现手法的能力。“行人临发又开封中的“开封”指打开信封,是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联系上面三句诗, 第一句交代“作家书”的原因是“见秋风、因见秋风而生思乡之情;第二句写作书前“意万重”, 第三句写作书后“复恐说不尽”。“临发开封”这个细节既照应了“意万重、又紧承“复恐”

26、,把 “复恐说不尽”的心态表现得栩栩如生。写的是人人意中常有之事,却非人人所能道出。作客 他乡,见秋风而思故里,托便人捎信。临走时怕遗漏了什么,又连忙打开看了几遍,作者思 乡之情溢于言表,寄深沉于浅淡,寓曲折于平缓,乍看起来,寥寥数语,读来,细细吟味, 让人觉得意味无穷。16 .都运用了借景抒情的手法。(明手法)第一首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第二首则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 以乐景写哀情。(阐运用)两首诗都抒发了思念故乡之情和送别之情。(析效果)【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诗歌抒情手法包括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间接抒情又包括借景抒情、用典、托物言志等。两首诗都运用

27、了借景抒情的手法。司空曙诗中,“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写眼前景物,点明时间、地点。这句中“峡 口”表示地点。“花飞”就是意象,也就是飞花。“欲尽春”则直接表明季节是暮春,“去住”形 象的描绘,写至客”、“主双方。峡口花已飞落,知道春将逝去。惜春之情奠定了全文悲凉 的情调。“天涯二字让人想到了思念或是生离,“泪沾巾”写出生离。表达了诗人送别友人的 离别不舍之情。此诗是借用伤春之景正面烘托离别之情。雍陶诗中,前两句“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描写剑南此时正是腊月前的春景,山 中的鸟儿伴着江风细雨让人顿感清新的春天气息。春天的生机勃勃,飞翔的鸟儿,江风的吹 拂,细雨的清新都是作者眼前所

28、见乐景,诗歌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以乐景写 哀情,借用早春清新之景反面烘托离别之情。17 .峨眉山位于蜀地,帆首山位于襄阳,二者相距遥远。以两山相距之远,代指自己与 朋友的远离,不舍之情见于言外。【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把握诗歌意象及分析其对诗歌抒情方式的分析能力。“峨眉”指峨眉山,属于蜀地,是诗人的居住的地方;“叽首”是觇首山,在襄阳,是襄阳庞德 公隐居的地方,也代指诗题中的郑炼将要前往之地襄阳。上句“峨眉晚写出天色薄暮之 际,诗人不得不与友人离别的依依不舍之情;下句想象友人到达襄阳,正是春光明媚之时, 表达对友人一帆风顺抵达目的地的美好祝愿,体现了诗人与友人深厚的友情。用“地阔”“天

29、 高”刻画出峨眉与晚首两座山相距遥远,此句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抒发离别之后两人分隔 两地,相距遥远的孤独寂寞之情。18 . C【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感叹友人小时丧父.”理解有误,颈联作者回忆往事,感叹自己身世,人生少孤,远役 他乡,饱经漂泊困厄,而绝少知音。应是“感叹自己”。故选C。19 .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结构及写作手法的能力。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属于叙事抒情。而结尾“高高秋月照长城”则是轻轻宕开一笔,以景 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

30、长 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更加深了诗人的思想感情。此时征戍者内心是浓 浓的乡思,还是渴望建功立业?是对现实的忧虑,还是对祖国河山深沉的爱呢?不得而 知,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给读者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20 .第一首寓情于景,“昏”“繁”二字点明了愁;第二首景不显愁,借典故写愁。第一首以“那 堪”唱叹抒情;第二首以理写愁,辨析猿声“不自愁”,愁在人心。【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两首诗都写“猿声、都与“愁”有关。但李诗前两句景中含愁,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比较明显,“日落”“众山昏”“暮雨“猿声都是 忧愁的意象,“昏”“繁”二字点明愁情。后两句以“那堪”直抒

31、胸臆,表达孤独、思念之情。 徐诗的愁情主要通过运用典故来抒发,结合注释可知,用到了楚辞招魂的字句,意即 碧深的江水映着天青色,江边上有一片片红叶,眼睛看到很远的地方,但映入眼中的只有秋 天的枫树,为已经离去的春天感到忧伤。这里诗人暗用典故,意在借三峡周围狭长幽深、山 高林密的环境烘托出一种萧森凄凉的气氛,以此映衬行人凄婉哀伤的心情。后二句说理,说 明三峡一带的猿啼本身没什么愁苦之说,“行人”听了觉着愁苦,是因为“行人”心里本身有愁 苦,借写“啼猿不自愁”来以理写愁。微篇“邪臣之蔽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本诗为咏史怀古类作品,请分析本诗的抒情手法?请结合作品简要分析。4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

32、作答。山雨清何绍基短笠团团避树枝,初凉天气野行宜。溪云到处自相聚,山雨忽来人不知。马上衣巾任沾湿,村边瓜豆也离披。新晴尽放峰峦出,万瀑齐飞又一奇。【注】离披:散乱的样子。作者通过什么方式描写山雨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题目。咏史诗(其二)东汉阮璃燕丹善勇士,荆轲为上宾。图尽擢匕首,长驱西入秦。素车驾白马,相送易水津。渐离击筑歌,悲声感路人。举坐同咨嗟,叹气若青云。咏史诗(其六)西晋左思荆轲饮燕市,酒酣气益震。哀歌和渐离,谓若傍无人。虽无壮士节,与世亦殊伦。高眄邈四海,豪右何足陈。贵者虽自贵,视之若埃尘。贱者虽自贱,重之若千钧。【注】阮璃,东汉末年文学家,建安七子之

33、一,妙于音律。左思,西晋著名文学家,当时的门阀制度造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势族”(晋书刘毅传)的不平现象。两首作品都吟咏荆轲刺秦的故事,但表达方式和用意有差异,请比较分析。6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奸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纤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本诗主要运用了哪种表达方式?表达了作者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7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题目。夜过邵伯湖李东阳苍苍雾连空,冉冉月堕水。飘凝双鬓风,恍惚无定止。轻帆不用楫,惊浪长在耳。江湖日浩荡,行役方未已。羁

34、栖正愁绝,况乃中夜起。注:行役:因服军役、劳役或公务而在外跋涉。本诗运用了什么方式,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要分析。8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题目。永遇乐苏轼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统如三鼓,铿然 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国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 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注燕子楼:唐徐州尚书张建封(一说张建封之子张情)为佳人在宅邸所筑小楼, 黄楼:徐州东门上的大楼,苏轼任徐州知州时建造。上阕和下阕在表达方式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结合本词简要分

35、析。9 .对比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各题。蜀相杜甫(唐)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鸥空好音。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杜甫(唐)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奸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注】蜀相是诗人在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春天探访了成都城西北诸葛 武祠写下的。咏怀古迹五首.其五是诗人于唐代宗大历元年(766年)在夔州(治今重 庆奉节)访武侯祠写成的组诗之一。肃清高:清高品格令人肃然起敬。纤,苦心谋划。 纤筹策:曲折周密地展运策略。伊

36、吕:辅佐商汤的伊尹和辅佐周文王、武王的吕尚(姜子 牙)。萧曹:刘邦的得力谋臣萧何、曹参。祚:帝位。结合以上诗句,分析两首诗在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10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题目。雪罗隐尽道丰年瑞,丰年事若何? 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本诗和柳宗元的江雪都以“雪”为物象,但是表达方式和情感却不相同,请结合内容 简要分析。11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送梓州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汉女输才童布,巴人讼芋田。文翁翻教授,不敢倚先贤。【注】梓州:李使君的赴任之地,治所在今四川三台。文翁:汉景帝时的蜀郡太守,曾 创办学校,教育人才,使蜀境日渐开化。翻:翻然改变

37、。翻,同“反工结合全诗,谈谈诗歌在表现作者丰富的情感上有何特点。12 .阅读下面这首元诗,完成小题。赠弹筝者萨都剌银甲弹冰五十弦,海门风急雁行偏。故人情怨知多少,扬子江头月满船。【注】本诗写于元泰定四年(1327),即萨都剌登进士第前后。请简要分析尾句在结构上的妙处。13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小题。采地黄者白居易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晏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持以易粮粮。凌晨荷插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注】地黄:玄参科植物名,其根可入药。插:通“锚”,铁锹。这首诗在叙述上特色鲜明,试作赏析。14 .阅读下面这首唐

38、诗,完成小题。崇义里滞雨李贺落莫谁家子,来感长安秋。壮年抱羁恨,梦泣生白头。瘦马秣败草,雨沫飘寒沟。南宫古帘暗,湿景传签筹。家山远千里,云脚天东头。忧眠枕剑匣,客帐梦封侯。【注】崇义里:长安街坊名。宋敏求长安志中有“朱雀街第二街,有九坊,崇义里其 一”这样的记载。南宫:尚书省,诗中指尚书省中主管官员选授的吏部。签筹:古代滴 水计时器中标示时刻的竹签。封侯:投笔从戎,立功以封侯。后汉书班超传中有“大 丈夫无他志略,犹当效傅介子、张骞,立功异域,以取封侯这首诗感情基调低沉忧郁,抒情方式多样,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15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秋思张籍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复恐匆

39、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行人临发又开封”用了哪一种描写的手法?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这一手法的作用。16. 峡口送友人司空曙峡口飞花欲尽春,天涯去住泪沾巾。来时万里同为客,今日翻成送友人。送蜀客雍陶剑南风景腊前春,山鸟江风得雨新。莫怪送君行较远,自缘身是忆归人。两首诗运用了什么抒情手法?简析这种手法在塑造形象、表情达意中的妙用。17.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赠别郑炼赴襄阳杜甫戎马交驰际,柴门老病身。把君诗过日,念此别惊神。地阔峨眉晚,天高觇首春。为于耆旧内,试觅姓庞人。【注】把:握,执。幌首:幌首山,在襄阳。耆旧:年高望重的人。姓庞人:指庞 德公,汉末襄阳高士。诗的颈联写到峨眉、觇首两座山

40、,对表达离情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18.送李端【唐】卢纶故关衰草遍,离别正堪悲。路出寒云外,人归暮雪时。少孤为客早,多难识君迟。掩泪空相向,风尘何处期。【注】故关:故乡。风尘:指社会动乱。下列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 “离别自堪悲”紧承上句脱口而出,应接自然,看似平淡,却为本诗定下了深沉感伤 的基调,起了提挈全篇的作用。B. “人归暮雪时”与上句照应:“人归”照应“路出”、“暮雪”照应“寒云”,自然和谐,与上 句构成一幅完整的严冬送别图。C. “少孤为客早”,诗人从少孤”为客早”的角度,感叹友人小时丧父,身世飘零,从 侧面表达对友人漂泊颠沛之苦的同情。D.诗人在严冬送别友人,诗歌全

41、篇采用白描手法绘景抒情,语言自然,哀婉动人。全 诗淡雅沉郁,情真意切,回味无穷。1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诗歌的前三句均是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 尽此“不尽”之情呢?20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后面题目。溪行逢雨与柳中庸唐李端日落众山昏,萧萧暮雨繁。那堪两处宿,共听一声猿!三峡吟南宋徐照山水七百里,上有青枫林。啼猿不自愁,愁落行人心。注上有青枫林:楚辞,招魂中有“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句。简要分析这两首诗抒情手法的差异。参考答案:1

42、.形象:塑造了不畏艰险、勇敢作战的报国将士形象。如何塑造:通过动作描写,“追奔”“夺”等动作表现“丈夫”勇敢作战;借环境烘托,“青 海月”“黄河冰”等表明疆场的广阔,从而表现“丈夫”的一往无前。【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中的人物形象及表现手法的能力。第三四句追奔露宿青海月,夺城夜踏黄河冰”,意思是追逐逃跑的敌人,月夜在青海头露宿; 攻打敌人的城池,半夜里踏着黄河的坚冰。这两句诗里的形象是战场上奋力杀敌的爱国将士 们。塑造形象的技巧方法:“追奔”“夺城”,运用动作描写,表现战士们勇敢作战的精神。同时用 “冷露”“青海月”“黄河冰”等苦寒冷清的边地环境来突出战斗环境的艰苦,以此来衬托战士们 不畏

43、严寒,不畏任何困难的精神。2 .直抒胸臆。“过此不堪回首处”意思是,这样的事情已经过去了不值得回忆了。诗人伤 感于历史的变迁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都已不在,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 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杳如黄鹤。借景抒情(以景结情)。末句以景结情,诗人 将一腔忧思愁绪寄托给荒矶鸥鸟、衰草寒烟。作者的百般感触尽在不言中,也给全诗笼上了 一层由历史的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感喟相交织而成的凄凉意绪。【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抒情方式的能力。尾联诗人从幽思冥想中重又回到使他感兴趣的眼前风物上来,“过此不堪回首处,荒矶鸥鸟 满烟芜”,意思是说曾经令人不堪回首的

44、往事随着时间的流逝都成为过去时,不必回忆也不 值得回忆了,眼前荒岛上鸥鸟乱飞满目荒芜。前句直抒胸臆,不堪回首是伤感于历史的变迁 和现实的荒凉:那些三国时代的英雄人物一世之雄的曹操,足智多谋的诸葛亮,雄姿英 发的周郎,“而今安在哉?”就连那月夜泛舟,临风吹箫、放言宏论的苏轼和客子,也早已杏 如黄鹤。荒凉的赤壁矶而今只有鸥鸟流连栖息,满目所见皆是衰草连天,寒烟笼罩,面对此 景,多情善感的诗人抚今追昔,念往思来,感慨万端;再加上仕途的失意,生活的坎坷,命 运的乖舛,一腔忧思愁绪向谁倾?末句以景结情,作者把百般感慨万般思绪倾注于眼前 的画面流泻于笔端,但言有尽意无穷,也给全诗笼上了一层令人凄怆伤感的情

45、绪,由历史的 沧桑感、宇宙的苍凉感和人生短暂渺小的空虚感相交织。3 .借景抒情。颈联写眼前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 代兴废的感慨。借典抒情(用典)。用“浮云蔽日”这一典故,表达诗人对君王被奸邪小人蒙蔽的担忧。对比抒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多 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破败对比,表达昔盛 今衰的历史感叹。【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抒情手法的能力。“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I”,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两条 河流。作者通过“三山”“青天”二水白鹭洲等意象,写眼前

46、所见古都金陵的自然风物,用 以表达深沉的历史感喟与清醒的现实思索,寄寓对人事沧桑、自然永恒以及朝代兴废的感慨。 “总为浮云能蔽日”,总有奸臣当道犹如浮云遮日,这句诗寄寓着深意。根据注释“邪臣之蔽 贤,犹浮云之障日月也”可知,李白这句诗运用典故,暗示皇帝被奸邪包围,而自己报国无 门,他的心情既有担忧,又十分沉痛。意寓言外,饶有余味。“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I”,吴宫鲜花芳草埋 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三山云雾中隐现如落青天外,江水被白鹭洲分成 两条河流。作者借三山、青天、长江、白鹭洲等自然的永恒与吴宫花草、晋代衣冠等人事的 多变对比,表达物是人非的历史思考。“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 径,晋代衣冠成古丘”,凤凰台上曾经有凤凰来悠游,凤去台空只有江水依旧东流。吴宫鲜 花芳草埋着荒凉小径,晋代多少王族已成荒冢古丘。作者借当年金陵的繁华吴与今日的荒芜 破败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历史感叹。4 .作者通过侧面描写表现出这场山雨的。“山雨忽来人不知,山雨来得突然,人对此不知 不觉。“沾湿”更加说明雨水不大。【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之描写手法的能力。解答时,依次解释该字的含义,所用手法和其在句中以及全诗中的表达效果及作用。诗句“新 晴尽放峰峦出中“放”字:解释为“放出”,诗句意思是:经山雨的洗礼,雨过天晴时的山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