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管理制度(2021年).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67922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X 页数:11 大小:27.7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管理制度(2021年).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1页
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管理制度(2021年).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管理制度(2021年).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管理制度(2021年).docx(11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管理制度1目的为有效控制粉尘爆炸风险,辨识粉尘爆炸危险因素,评估确定有关危险场所安全风 险等级,落实管控措施,预防和防范粉尘爆炸事故,特制订本管理制度。2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范围涉及粉尘爆炸区域的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3职责1. 1.1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粉尘爆炸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管控工作;3. 1.2安全部负责粉尘爆炸危险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的策划、实施、审查等工作;4. 1.3涉爆粉尘相关部门、车间负责人、专业技术人员及岗位人员负责组织工作范 围内的粉尘爆炸危险因素辨识、风险评价和管控工作。4内容和要求4.1粉尘爆炸危险因素辨识粉尘爆炸危险因素辨识应依据粉尘爆炸特性

2、、生产工艺特征等客观资料和数据,应 覆盖试运行、正常生产(开、停机,维、检修阶段)、故障、退役等生产全过程。具体 如下:4.1.1 爆炸性粉尘辨识4. 1. 1. 1通过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或通过专业机构进行测试,对生产过程中涉及到的 粉尘进行筛分,确实是否为爆炸性粉尘;4. 1. 1. 2如果筛分结果为爆炸性粉尘,进一步确定粉尘的爆炸参数,包括着火敏感 度参数和爆炸烈度参数两部分,其中着火敏感度参数包括粉尘层最低引燃温度、粉尘云 最低引燃温度、最小点火能;烈度参数包括最大爆炸压力及爆炸指数。4. 1.2建筑、工艺及设备辨识4. 1. 2. 1建筑、工艺及设备在生产或故障条件下,可产生爆炸性粉尘环

3、境或产生点 火源或加剧爆炸后果严重度;4.1. 2. 2可产生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工艺包括但不限于:除尘、气力输送、机械输送、 破碎、粉碎、研磨、球磨、筛分、风选、熔融雾化、熔融造粒、混合、压片、气流干燥、 流化床干燥、喷雾干燥、旋转干燥、铳屑、锯切、钻孔、打磨、抛光、抛丸、喷砂、涂 装等;4. 1.2. 3可产生爆炸性粉尘环境的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磨机、混合机、干燥机、斗4. 4. 6. 1严格动火制度。4. 4. 6. 2加强员工粉尘防爆知识培训。5. 4. 6. 3制定粉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并开应急演练。6. 5持续改进7. 5. 1评审每年至少对粉尘爆炸风险辨识评估和管控情况进行一次评审或更

4、新。根据非常规作 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8. 6更新当发生下列情况,企业应及时更新粉尘爆炸风险辨识管控内容:4.6. 1颁布实施新的相关法律法规、标准规范;4. 6. 2组织机构和人员发生重大调整;4. 6. 3生产工艺、设备设施、除尘方式、粉尘成分等发生变化;4. 6. 4发生粉尘爆炸事故或对事故、事件有新的认识;4. 6. 5发生存在粉尘爆炸重大事故隐患。5附录无。式提升机、皮带机、刮板机、螺旋输送机、料仓、缓冲斗、收料容器、除尘器、管道、 地坑、电子称等;4. 1.2. 4导致工艺或设备产生点火源的条件或状态包括但不限于:摩擦、撞击、过 载、电

5、气短路老化、静电、粉尘自热、跑偏、打滑、断带等;4.1. 2. 5导致爆炸后果严重的工艺或设备的条件或状态包括但不限于:粉尘堆积、 长径比大于10、设备联通、建筑多层、人员密集等;4.1. 3管理缺陷辨识管理缺陷包括但不限于未制定粉尘防爆操作规程、人员未进行专业培训、未制定粉 尘爆炸事故应急预案及演练等。4. 2粉尘爆炸风险分析4. 2.1风险分析方法选择科学合理地选择风险分析的方法有助于快速高效地分析系统中存在的粉尘爆炸风 险。风险矩阵分析法是常见的风险分析方法之一,因此,公司选用风险矩阵分析法用于 分析生产系统中存在的粉尘爆炸风险。4. 2. 2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分析4. 2. 2. 1爆

6、炸性粉尘环境出现频率爆炸性粉尘环境是发生粉尘爆炸的前提。粉尘爆炸下限越低越易形成爆炸性粉尘环 境。按照爆炸性粉尘环境出现的频率和持续时间,可划分为以下几个区:4. 2. 2.1.1 20区:爆炸性粉尘环境持续地或长期地或频繁地短时存在的区域。如果 某一区域的粉尘层厚度不可控,也应被划分为20区。4.2.2. 1.2 21区: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环境可能偶然出现的区域。4. 2. 2.1. 3 22区:正常运行时爆炸性粉尘环境不太可能出现,如果存在仅是短暂的 区域。4.2.2. 1.4非爆炸性危险环境区域:未被化为20、21、22区的其他区域。上述各区域的危险分值按表1确定。表1不同区域危险分

7、值区域20区21区22区非危险区危险分数P15310注:(1)爆炸性粉尘环境的区域范围定义为粉尘释放源的边缘到被认为与该区域 有关的危险不再存在的任何方向上的距离。应考虑粉尘因建筑物内空气流动而从释放源 出来向上扩散的实际情况。当对已分类场所之间的小范围未分类场所进行分类时,该类 别应该延至整个场所。(2) 20区范围主要包括粉尘云连续生成的管道、生产和处理设备的内部区域。21 区的范围应按照释放源周围1m的距离确定。22区的范围应按超出21区3m及二级释放 源周围3m的距离确定。4. 2. 2. 2点火源引燃有效性分析4.2. 2. 2. 1潜在点火源引起粉尘爆炸的可能点火源如下:4. 2.

8、 2. 2. 1. 1 明火4. 2. 2. 2. 1. 2 热表面4. 2. 2. 2. 1.3机械火花4. 2. 2. 2. 1.4电气设备杂散电流4. 2. 2. 2. 1. 6静电放电4. 2. 2. 2.1.7 雷电4.2. 2. 2. 1.8射频电磁波4.2. 2. 2. 1.9电离辐射4.2. 2. 2. 1. 10 超声波4. 2. 2. 2. 1. 11绝热压缩和冲击波4. 2. 2. 2. 1. 12放热反应(包括自燃)4. 2. 2. 2. 2点火有效性点火有效性受粉尘着火敏感度影响。敏感度越高越容易着火,点火源有效性越高。 粉尘着火敏感度可参考表2,有效点火源出现的频率

9、分数参见表3。表2粉尘着火敏感度级别危险级别及分数爆炸敏感度参数危险级别危险分数,L最低着火温度/最小点火能/mJ危险级别及分数爆炸敏感度参数危险级别危险分数,L最低着火温度/最小点火能/mJ高5TW135EW10较高3135VTW30010E100一般2300VTW450100VEW500低1450T500E注:粉尘着火敏感度级别按最低着火温度和最小点火能较高者为准。表3有效点火源出现频率分数点火源出现 频率不会发生正常操作中出现的概率极低正常操作过程中偶 尔会出现正常操作中会发生危险分数,120135点火源引燃有效性的危险分数P2按公式1计算:P2= I1-L(公式 1)4. 2. 2.

10、3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计算及分级根据公式2计算粉尘爆炸可能性PoP=Pi P2(公式 2)式中:Pl为爆炸性粉尘环境出现频率分数;P2为有效点火源出现频率分数。根据P计算结果,参照表4获得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的级别值PVo表4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分级可能性分值100 SW12575VSW10050VSW7525VSW50K25级别VIVIIIIII级别值,PV543214. 2. 3粉尘爆炸后果严重度分析物质特性、粉尘数量、设备设施、人员分布及建筑布局均可能对粉尘爆炸后果严 重度产生影响。4物质特性(C1)可用粉尘爆炸最大爆炸压力(Pmax)和爆炸指数(Kst)表示物质特性对粉尘爆炸 后果严重度的影

11、响。危险级别及对应的危险分数见表5。表5物质特性危险分数物质危险性级别及分数爆炸猛度参数危险级别危险分数最大爆炸压力Pmax (MPa)爆炸指数卜)高4P2L0错误!未找到引用源。N30较高320Kst30一般20. 3P0. 610Kst20低1P0. 3Kst10注:物质特性危险分数按按最大爆炸压力和爆炸指数较高者为准。4粉尘数量(C2)采用TNT当量法表征粉尘数量对爆炸后果严重度的影响。危险分数见表6o表6 TNT当量危险分数TNT当量质量/kg50分值1234设备设施(C3)根据场所封闭程度、设备复杂度可参见表7确定设备设施危险分数。表7设备设施风险分数场所封闭度设备复杂度封闭半封闭敞

12、开不复杂421复杂5324人员分布(C4)按表8确定人员分布的危险分数。表8人员分布危险分数表人员分布10人以下1130人31100人100人以上危险分值1234建筑布局(C5)建筑结构布局以及发生爆炸的设备设施场所在建筑中的位置对于爆炸传播及爆炸 后果严重度会产生影响,可按表9确定建筑结构危险分数。表9建筑结构危险分值建筑结构单层多层设备在底层设备在中层设备在顶层分值12344. 2. 3. 6粉尘爆炸后果严重度分析根据公式3计算粉尘爆炸后果严重度分数。s=riLc(公式 3)其中:C1为物质特性分数;C2为粉尘数量分数;C3为设备设施分数;C4为人员分 布分数;C5为建筑布局分数;根据S计

13、算结果,参照表10确定粉尘爆炸严重度的级别值SVo 表10粉尘爆炸严重度级别严重度分值270S120S27032S12015S32S15级别VIVIIIIII级别值,SV543214. 3粉尘爆炸风险评价4. 3.1确定可接受风险粉尘爆炸风险可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四级。采用尽可能合 理低的原则(ALARP)确定可接受风险。4. 3. 2风险计算4. 3. 2. 1原始风险值R =PVSV根据表4中粉尘爆炸发生可能性的级别值PV、表10粉尘爆炸严重度SV的级别值, 分级按公式4计算粉尘爆炸风险值R,。(公式4)4. 3. 2. 2安全措施补偿系数技术和管理等措施可以降低粉尘爆

14、炸发生概率和后果严重度。利用安全措施补偿系 数L反映这些措施的有效水平。补偿系数值L可参考表11确定。表n安全措施补偿系数安全措施有效水平高中低无效补偿系数,L53214. 3. 2. 3实际风险值按公式5计算实际风险值R。_ RR L(公式5)4. 3. 2. 4风险等级可参照表12确定粉尘爆炸风险等级。表12风险等级表风险分值15R10VRW155VRW101VRW5RW1危险程度极其危险(不可容许风险)高度危险显著危险轻度危险稍有危险(可忽略风险)风险等级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低风险低风险4. 3. 3重大风险和较大风险判定4. 3. 3. 1属于以下情况之一的,直接判定为重大风险:发

15、生过死亡、重伤、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者3次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4. 3. 3. 1. 2涉及重大危险源的;4.3.3. 1.3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的场所,且同一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4. 3. 3. 1. 4经评价确定的其他重大风险。4. 3. 3. 2风险点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确定为较大风险:4. 3. 3. 2.1发生过1次以上不足3次的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4. 3. 3. 2. 2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因素的场所,且同一作业时间作业人员在 3人以上不足10人的;4. 3. 3. 2. 3经评价确

16、定的其他较大风险。4. 4风险管控4. 4. 1管控原则4.4. 1. 1风险分析评价和风险等级判定时,应对每项控制措施进行评审,确定可行 性、有效性。4. 4. 1.2存在缺失、失效的状况,应制定落实改进措施,降低风险。4.4. 1.3上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级应同时负责管控,逐级落实具体措施。4. 4. 1. 4应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合理确定风险的管控层级。4. 4. 2风险分级及管控要求风险分级及管控要求风险等级危险程度管控要求重大风险极其危险(不可容 许风险)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直接判定的重大风险除外)。只 有当风险已降至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较大风险高度危险应

17、制定措施进行控制管理。(公司或园区)级应重点控制管理, 由各专业职能部门根据职责分工具体落实。当风险涉及正在进 行中的工作时,应采取应急措施,并根据需求为降低风险制定 目标、指标、管理方案或配给资源、限期治理,直至风险降至 可接受或可容许程度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一般风险显著危险需要控制整改。部门(或车间)级应引起关注,负责危险源的 管理,并负责控制管理和具体落实;应制定管理制度、规定进 行控制,努力降低风险;在规定期限内实施降低风险措施。在 严重伤害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一步进行评价,确定伤害的 可能性和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风险等级危险程度管控要求低风险轻度危险班组级应引起关注,负责危险

18、源的管理,并负责控制管理,所 属工段、班组具体落实;不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应考虑投资 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需要监视 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现状,保留记录。低风险稍有危险 (可忽略 风险)员工应引起注意,岗位负责控制管理,可根据是否在生产场所 或实际需要来确定是否制定控制措施及保存记录。需要控制措 施的纳入风险监控。4. 4. 3管控措施降低粉尘粉尘爆炸风险的措施,按照优先顺序,需要考虑本质安全设计、工程技术 措施和加强管理三个方面。4. 4. 4本质安全设计4. 4. 4. 1利用氮气输送或密封;4. 4. 4. 2切向进料防止扬尘;4. 4. 4. 3控制颗粒粒径;

19、4. 4. 4.4防静电结构;4. 4. 4. 5增加湿度;4. 4. 4.6降低流速;4. 4. 4.7负压操作。4. 4. 5工程技术手段4. 4. 5.1安装粉尘浓度检测报警装置;4. 4. 5. 2利用除尘系统、加湿、清扫的方式来降低粉尘浓度在爆炸下限以下。4. 4. 5. 3利用氮气或二氧化碳等惰性气体控制环境氧浓度在极限氧浓度LOC以下。4. 4. 5. 4利用降低速度或无火花材料、防爆电气、防爆工具等避免有效点火源的出 现。4. 4. 5. 5采用抗爆结构,或/且安装泄爆装置、隔爆装置、抑爆装置等降低后果严重 度;4. 4. 5. 6加强个体防护与救援。4. 4. 6加强安全管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