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谷子全文译文.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64837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6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鬼谷子全文译文.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鬼谷子全文译文.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鬼谷子全文译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鬼谷子全文译文.docx(72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鬼谷子战国王诩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译文】对方发言,是处于动的状态;自己沉默,是处于静的状态。所以,要根据对方 所说的话来了解他想表达的意思。假如对方所说的话有不合理的地方,就可以反过 来探求,对方必然会有应对之辞。语言有可模拟的形态,事理有可类比的规范;既 然有“象”和“比”,那么就可以用来观察下一步言行。形象就是事物的外在形貌, 比较就是类比对方的辞意。以无形无声的玄微之理求得对方有声的语言,以诱导的 话引出与事理相符合的发言,就能得到实情,就像张开网捕捉野兽一样,要多打开 几张网,等待对方进入。方法符合情理,对方自然就会表现出来,这就是钓人的网。【原文】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

2、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 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 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译文】常拿着网追逼对方,对方言辞仍无表露而失去比较,就要改变方法。用“象” 来促动对方,以便使对方将心里的东西说出来,暴露实情,从而控制对方。对方就 会有所改变。用法象来使敌人受感动,进而核对敌人的思想观察实情,随后进行调 查加以阐明。这样反复试探,所说的话可以类比模仿,因而奠定了基础。再三详细 重复审视,任何事情都离不开所说的那些情况。圣人以此诱导愚者和智者,都能得 到实情而无疑惑。故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

3、,得情不 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 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译文】古代善于反复详审的人,可以透过隐秘玄奇而获得实情,对手的变化是得当的, 因而掌握对手的情况要周密详细,不详细调查了解,得到的情况就不明确,得到的 情况不明确,奠定的基础就不会周密。假如改变“象”和“比”,那么就一定会有 相反的言论,这时还要回来详细探听。欲让对方发言,自己反而保持缄默,欲让对 方张开,自己反而收敛,想要升高反而下降,想要获取反而给予。想要让对方敞开 心扉讲话,就要模仿比较,以便掌握对方的讲话。这时相同的声音就会彼此

4、呼应, 就能得到真实情况。【原文】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 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 故用此者。【译文】或者因为这种道理,或者因为那种道理;或者用来侍奉上司,或者用来管理下属。 这就是听取真假,知道同异,以便刺探敌人的真情或者欺骗。举止行为、言语或缄 默,与此相关,喜怒情绪都可以从这里见到端倪,都是事先定于情再作出法则。以 反求复,观察对方心理的寄托,所以就使用这种办法。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 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腌蛇之所指,若羿1之引

5、矢。【注释】1羿:后羿,传说中的神箭手。【译文】自己想要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目的是观察事情、讨论万物、辨别雄雌。 虽然所谈的事不是当务之急,从表现出来的细微之处就可以了解总的变化。听取对 方言辞以揣测对方实情,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 其次再刺探敌人的意向,像合符契一般来响应,像飞龙一般的神奇迅速,更像后羿 拉弓射箭一般的准确。【原文】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见形也,若光之与 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如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 如阴与阳,如圆与方。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译文】了解别人必须先了解自己,了

6、解自己,然后再去了解别人。人与人相知,就像 比目鱼两两相随相亲相爱。当看到对手的形象时,就像光与影的关系一般。审察对 方言论了解实情,不可有所疏忽,就像用磁石吸细针,就像用舌头汲取烧过的骨汁一样。把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发现对方的行动却十分迅速。就像阴、阳 之间相互转换,圆、方互相变化一样自如。形貌未显时以圆的方法引导他,形貌已 显就以方的法则对待他。【原文】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己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 己审先定以牧人,策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译文】不论前进还是贬退,是左迁还是右调,一切都要用上面的方法管理。如果自己 不先定下标准,那么管理任用人员就

7、不恰当。假如对事情运用的技巧不够了解,这 就叫作“忘怀感情,丧失正道”。自己先详细掌握处世用人法则,再去管理人才, 施用谋略而不露痕迹,不见门户,这就叫作“天神”。内提第三【导读】内提,指人的内心应该有所持守,不被外物所纷扰,不被琐事扰乱心思,这样 才能有所作为。本篇重点论述谋策之士如何进献计谋。应该在内捷的前提下,有清 醒的交往目的与原则,以情为重,而又仁义宽容,以“情”为中心网络人心,以变 通之法应变事物。【原文】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不御,遥 闻声而相思。【译文】君与臣上下之间的关系,有的距离远却关系亲密,有的距离近却关系很疏远, 接近反而不被重视,

8、离去反而容易被聘请。有的虽然每天都晋见君主却不一定受欢 迎,有的虽然距离遥远却被思念。【原文】事皆有内捷,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结以财货,或结以采色。 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 则求,欲思则思。若峡母之从其子也,出无间,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译文】事物都有自身的规律,任何平常的东西都与本院相连结。有的要用道德的方式 来结合,有的要用朋党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财货的方式来结合,有的要用艺术 和娱乐的方式来结合。君王采纳臣下意见,那么想要进来就进来,想要出去就出去, 想要疏远就疏远,想要投靠就投靠,想要离开就离开,想要求取就求取

9、,想要思念 就思念。就像土蜘蛛抚养后代,出入没有什么间隙,独来独往,没有什么能阻止它。【原文】内者进说辞,撰者攘所谋也。欲说者,务隐度;计事者,务循顺。阴虑可否, 明言得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合其谋。详思来提,往应适当也。夫内有不合 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提。【译文】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摧”就是进献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 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策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 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意向。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的 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去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

10、就不可 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策略。用善于变化来争取被采 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槌一样顺当。【原文】言往来,先顺辞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而 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有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用容易、 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人,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 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了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 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还有不了解的地方。 意见一致

11、了,而不能密切结合是因为只停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 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原文】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也;去而 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 也。【译文】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 很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 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因为他的主张被实践证明可 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 要能听到声音就被思念的人,是

12、因为其主张正与决策者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原文】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携可开。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 实情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 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 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原文】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提万物。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 诗、书,混说损益,议去论就。欲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 明道数,揣策来事,见疑决之。【译文】圣人立身处世,都以

13、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见之明来源于道德、 仁义、礼乐和计谋。首先摘取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 最后讨论是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要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 就要把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 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面前临机决断。【原文】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民入产业,曰攫而内合;上暗不治不乱不寤,攫而反 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自来己,迎而御之。若欲去之,因危与之。 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要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 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如果上层

14、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纷乱 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 自擂。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 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不出您想要干 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抵峨第四【导读】“抵峨”的谋略就是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就要通过抵御来使其得以控制或使破 镜重圆,在裂痕不可弥补口寸就要通过破坏使其彻底瓦解,并重建“完整”。重建“完 整”有两种方法,一是弥补,二是征服。弥补的结果是恢复原样,征服就是加以改 造重新获得。由堵塞小的缝隙,就可以悟出“防患于未然”的道理。堵塞小缝隙

15、, 实际就是治国的谋略。【原文】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不察其辞 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喊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喊始 有朕,可抵而塞,可抵而却,可抵而息,可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喊之理也。【译文】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情都有对立的两个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 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 相考察言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所谓“蛾”就是 “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变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 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

16、过“抵”使其变小,可 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过“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喊”的原理。【原文】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用。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经起秋毫 之末,挥之于太山之本。其施外,兆萌芽篥之谋,皆由抵藏。抵峨隙,为道术。目录裨阖第一 反映第二 内携第三 抵峨第四 飞箝第五 忤合第六 揣篇第七 摩篇第八 权篇第九 谋篇第十 决篇第十一 符言第十二 转丸第十三 月去箧第十四 附:阴符经(本经阴符七术)持枢中经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 物的变化来说明事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 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旦

17、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大。当圣人将行政 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乃至于消灭。可见抵峨原来 是一种道术。【原文】天下分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窜匿,贪利 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反目;是谓“萌牙峨 罅”。【译文】天下动乱不止,朝廷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 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 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 就叫做“裂痕出现”。【原文】圣人见萌牙喊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则抵而塞之,不可治

18、则抵而得之;或 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 得之。诸侯相抵,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译文】当圣人看到裂痕出现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 法,使其“喊”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 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对之进行彻底改造。或者这样 “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者通过“抵”将其重 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 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侯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 这个混乱的

19、时代,善于斗争的诸侯才是强者。【原文】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喊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碑阖,能用此道,圣人也。 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 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译文】自从天地之间有了 “合离”、“终始”以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这 是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摔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 人,就是圣人,圣人是天地法则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 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的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可 以督察,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飞箝第五【导读】语言交往是人

20、类交流的重要手段之一,语言使用得当,就会给人留下极其深刻 的印象,甚至语言行为可以吸引、感染和控制一个人。飞,即飞扬、褒奖。钳,意 为挟住、挟持。飞钳,在这里是指先褒扬对手,令其激动,待其露情竭志时,因其 所好缄束钳持,令其不得后退。飞箝讲的就是说服、控制人的谋略。【原文】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党,别是非之语;见 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数;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 可征,乃可求,乃可用。【译文】凡是揣度人的智谋和测量人的才干,就是为了吸引远处的人才和招来近处的人 才,造成一种声势,进一步掌握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一定要首先考虑派别的相同 和不同之

21、处,区别各种对的和不对的议论,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有余 和不足的程度,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亲近和与谁疏远的问题。然后权量 这些关系,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原文】引钩箝之辞,飞而箝之。钩箝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 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 或称财货、琦玮、珠玉、璧帛、采色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箝 之,其事用抵喊。借用引诱对手说话的言辞,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 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以钩钳之术仍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首先对他们 威胁

22、利诱,然后再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或者首先对他们进行反复试探,然后再对 他们发动攻击加以摧毁。有人认为,反复试探就等于是对对方进行破坏,有人认为 对对方的破坏就等于是反复试探。想要重用某些人时,或者先赏赐财物、珠宝、玉 石、白璧和美丽的东西,以便对他们进行试探;或者通过衡量才能创造态势,来吸 引他们;或者通过寻找漏洞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蛾之术。【原文】将欲用之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天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 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 乃就说其所重,以飞箝之辞钩其所好,乃以箝求之。【译文】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核

23、人的权谋和才能,观察天地的盛衰, 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在诸侯之间的交往方面, 必须考察彼此之间的亲疏关系,究竟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 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要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 的问题进行游说,再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的爱好所在,最后再用“钳”的方法 把对方控制住。【原文】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箝和之,以意宜之。此飞箝之缀也。【译文】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 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以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议 和

24、,以友善的态度建立邦交。这就是“飞钳”的妙用。【原文】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箝而从,可箝而横,可引而 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复。虽覆能复,不失其度。【译文】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可用华美的词藻去套出对方的实情,通过这样 连续行动,避免失误,来考究对方辞令的真伪。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 也可以实现连横;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可以引而向北; 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不可丧失其节度。忤合第六【导读】任何事情都是有正有反、有顺有逆的,人心的向背、世道的正邪、所趋是顺还 是逆,所为是好还

25、是坏,如此等等,都是人生大的谋略。“忤”,意为抵触、背逆; “合”,意为符合、不违背。“忤合”就是以忤求合,先忤后合。“忤合”讲的就 是灵活应变、以反求和的谋略。【原文】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是以圣 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扬声明名也,必因事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之所 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译文】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动,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转移就像铁环一样环 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 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 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

26、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 住有利时机。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 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原文】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常为无不为,所听无不听。成于事而合于计谋,与 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 于彼。世界上的万事万物没有永远占领高贵地位的,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 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 都是为了自己的主人,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这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 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的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 背

27、另一方的意愿;违背另一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原文】其术也,用之天下,必量天下而与之;用之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家,必量 家而与之;用之身,必量身材能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用一也。必先谋虑,计 定而后行之以忤合之术。【译文】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 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 “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族,就必然要把整个家族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 “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 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

28、。因 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原文】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天地而化转之,然后以之求合。故伊 尹五就汤1、五就桀,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入殷2,而不能有所明, 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注释】1汤:商汤王。2殷:指商王朝。【译文】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方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 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侯,促成“忤合”转化的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 的目的。过去伊尹五次臣服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 决定一心臣服商汤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王,其行动目的

29、还未显 露于世人,就最后归服了周文王。这就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 不犹豫。【原文】非至圣人达奥,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成名; 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真,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必自度材能知睿,量 长短、远近孰不如,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纵、乃可以横。【译文】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的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 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 如果不会全神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 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察人之明。

30、 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 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在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 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揣篇第七【导读】“揣”篇讲的是关于“揣度”的谋略,即要在敌人最高兴的时候去刺激他们 的欲望,利用其欲望来刺探实情;对方有了欲念,就无法隐藏其性情。另外,还要 利用对手最害怕的时机,去加剧其恐惧,从而探到实情。也可以趁对方不高兴时前 往,那么就能完全了解其仇恶。对方有了仇恶,也没法隐藏其性情。【原文】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知强弱轻重之 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译文】古

31、代善于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度量天下形势,而揣摩诸侯实情。度量天下形 势不周密,不知道诸侯强弱轻重虚实;揣摩实情而不够详细,就不能知道全天下的 时局变化。【原文】何谓量权?日: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财货之有无,料人民多少、饶乏,有 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君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 与宾客之智睿,孰少孰多。【译文】什么叫作“衡量权势”呢?答案是:度量大小,谋划多少。衡量钱财的有无,预摔阖第一【导读】碑阖,具体地讲是一种谈判术,是指通过挑动别人打开心扉,说出实情或是使 对方沉默,显露真情;反过来也是一样,游说者自己或裨或阖以达到目的。通过试 探来看对方的表现。【原文】粤若稽

32、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 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 天下也,自古至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 或闭,或弛或张。【译文】考察过去的历史,生存在天地之间的圣人是芸芸众生的先导。通过观察阴和阳 两类事物的开合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且进一步了解事物存在和死亡的途径, 筹划万事万物从开始到结束的发展过程,揭示人们思想变化的规律,预测事物变化 的征兆,从而把握事物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上的作用,从古至今,他们的行 为准则是一致的。虽然事物的变化没有止境,然而他们最终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

33、 者是阴气,或者是阳气;或者是柔弱,或者是刚强;或者是开启,或者是闭合;或 者是松弛,或者是紧张。【原文】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 肖、智、愚、勇、怯、仁义,有差。乃可裨,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 乃可贵,无为以牧之。测百姓富足与缺乏,富余或不足的程度如何。分辨地形的险峻平坦及哪里重要,哪 里危险。谋划哪个更好,哪个更差。君臣之间亲密和疏远的关系,哪个贤明,哪个 不足为谋;宾客之间谁更聪明智慧,谁是平庸无能之辈。【原文】观天时之祸福,孰吉孰凶。诸侯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 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如此者,是谓权量。【译文】观

34、察天时运行何时带来祸,何时带来福。与诸侯之间的关系谁能任用谁不可使 用。老百姓聚散离合的民心所向如何,哪里安定,哪里有危机;喜好什么,憎恶什 么;对于不顺从者,哪些要审查,哪些要契合,以此明察百姓的心理变化趋势。能 够了解以上这些情况的,就是善于度量形势。【原文】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 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其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失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 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其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 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谓“测深揣情”。【译文】所谓揣情,就是必须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加大他们的欲望,他们既然

35、有欲 望,就无法按捺住实情;又必须在对方最恐惧的时候,去加重他们的恐惧,他们既 然有害怕的心理,就不能隐瞒住实情。情欲必然要随着事态的发展变化流露出来。对那些已经受到感动之后,仍不见有异常变化的人,就要改变游说对象,不要再对 他说什么了,而应改向他所亲近的人去游说,这样就可以知道他安然不为所动的原 因。那些感情从内部发生变化的人,必然要通过形态显现于外表。所以我们常常要 通过显露出来的表面现象,来了解那些隐藏在内部的真情。这就是所说的“测深揣 情”。【原文】故计国事者,则当审权量;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 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可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

36、【译文】所以谋划国家大事的人,就应当详细衡量本国的各方面力量;游说他国君主的 人,则应当全面揣测别国君主的想法,避其所短,从其所长。所有的谋划、想法、 情绪及欲望都必须以这里为出发点。只有这样做了,才能得心应手地处置各种问题 和对付各色人物。可以尊敬,也可以轻视;可以施利,也可以行害;可以成全,也 可以败坏,其使用的办法都是一致的。【原文】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大本也,而说之 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日“揣情最难守司”,言 必时其谋虑。故观娟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者,几之势也。此揣 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也。【译文】所以,

37、虽然有古代先王的德行,有圣人高超的智谋,不揣度透彻所有隐蔽的和 深藏的实情,将什么也追求不到。这是智谋的基础和游说的通用法则。人们对某些 事情常常感到来得突然,是因为不能事先预见。能在事情发生之前就预见到,这是 最难的。因此说:“揣情,最难把握”。游说活动必须深谋远虑地选择时机。过去 我们看到昆虫蠕动,都与自己的利益相关,因此才发生变化。而任何事情在刚刚产 生之时,都呈现一种微小的态势。这种揣情,需要借助漂亮的言辞或文章而后才能 进行游说应用。摩篇第八【导读】揣摩人心,这是鬼谷子的重点战术。“摩”篇讲的谋略是,要像钓鱼一样“摩 意”,一次次地去引诱其作出反应,耐心地等待其上钩,在不知不觉中获得

38、成功。 揣摩一个人,就是要不断地试探和刺激对方,使他的真情实意暴露无遗。这时应略 微表现出不以为然的样子,这就叫做匿影藏形、隐性埋情而不被对方察知,所以能 够成就大事而无祸患。【原文】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以其所欲, 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应也,必有为之。故微而去之,是谓塞宛、匿端、隐貌、 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应之,事无不可。【译文】所谓“摩意”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符”是“揣”的对象。进 行“揣情”时需要掌握“揣”的规律,而这些规律都是隐而不现的。这就要适当地 去“摩”,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

39、符反映出来。内心的感情要表现 于外,就必然要做出一些行动。这就是“摩意”的作用。在达到了这个目的之后, 要在适当的时候离开对方,把动机隐藏起来,就像盖上地窖盖子一样,消除痕迹, 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因此,达到了目的,办成 了事,却不留祸患。“摩”对方是在这个时候,而对方表现自己是在那个时候。只 要我们有办法让对方顺应我们的安排行事,就没有什么事情不可办成的。【原文】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 不知,主兵日胜而人不畏也。”【译文】古代善于“摩意”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把带着饵 食的钩投入水中,不必声张,

40、悄悄等待,就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 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惧,只有做到这样 才是高明的。【原文】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主事日成”者,积德也, 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 “主兵日胜”者,常战于不争、不费,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 神明。【译文】那些有很高修养和智慧的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 而这些行动的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 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利益,他们 还

41、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普天下 的人们都把这样的“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 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坚持不懈地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不消耗人力 物力,因此老百姓不知道为何邦国臣服,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之下都称 这种“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原文】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有以廉,有以 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直也;喜者,悦也;怒者,动也;名者, 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明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译文】在实施“摩意”时,有用和平进

42、攻的,有用正义责难的,有用娱乐讨好的,有 用愤怒激励的,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 服的,有用利益诱惑的,有用谦卑夺取的。和平就是安静,正义就是刚直,娱乐就 是喜悦,愤怒就是激动,名望就是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清明,利益就是 需求,谦卑就是委曲。【原文】故圣人所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故谋莫难于周密, 说莫难于悉听,事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能之。【译文】所以,圣人所独用的“摩意”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 功的,那是因为他们用错了。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是周到慎密;进行游说, 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己的说

43、辞;主办事情,最困难的就是一定成功。这 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胜任。【原文】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日:“或结而无隙也。”夫事成必合 于数,故日:”道数与时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故日:“情合者听。”【译文】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首先选择与自己可以相通的对象。所以说: “办事情要固若金汤,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预期的成功,必须有适 当的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行动方法以及天时都是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 的人要让对方听信,必须使自己的说辞合于情理,所以说:“合情理才有人听”。【原文】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势譬 犹是也。

44、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日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 欲,焉有不听者?故日:“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抱,久而化成。【译文】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属性。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 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低的地方就要先进水。这些现象都是与各类事物的性质 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也反映“内符”与“外摩”的道理。 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意”之术,哪有不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 者的喜好而施行“摩意”之术,哪有一个不听从游说的呢?要想能对揣摩之道运用 自如,独往独来,就要洞察事物的细微变化,把握好时机,不断进取,有成绩也不 居功自傲,天长日

45、久就一定能化育天下,取得最后成功。权篇第九【导读】本篇讲的是游说的谋略。鬼谷子先生认为:语言表达,耳目听察非常重要,选 择游说对象是游说之本。说话稳健的人,透出果敢和勇气;言语充满忧虑的人,会 权衡利弊而令人信任;说话雍容镇静的人,辩论反而能取胜。【原文】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 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 却论者,钓几也。【译文】游说,就是劝说别人;劝说人,就是资助人。带有装饰性的说词,都是不真实 的谎言;不真实的谎言,既有好处也有坏处。所谓进退应对,必须有伶俐的外交口 才;所谓伶俐的外交口才,乃是一

46、种简洁明了的言辞。具有义理的言论,必须阐明 真伪;阐明真伪,是为了符合应验。指责的言辞,是反对的言论;反对的言论,是 诱导对方隐藏的细微之处。【原文】佞言者,谄而干忠;谀言者,博而干智;平言者,决而干勇;戚言者,权而干 信;静言者,反而干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称文辞者,博也;策选进谋者,权 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花言巧语,是以谄言来求取忠名;以不实之辞来奉承人,是以貌似广博的虚浮 之辞来求取智慧之名;平实的言语,果决不疑而求取勇的名声;忧愁之言,是运用 计策求得信任;稳重的言辞,可于反驳辩论中求取胜利。为实现自己的意图来钻别 人欲望空子的就是谄媚;用很多美丽辞藻来夸张

47、的就是吹嘘,精选谋略而献策的人 就是揽权;即使舍弃也无疑虑的就是果决,自己不对反而责备他人的就是背叛。【原文】故口者,几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间见奸邪。 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睹 要得理。【译文】口,是言语发出之处,是用来宣布或闭锁情意的。耳朵和眼睛,是思维的辅助, 可以察知发现奸诈邪恶。所以说:“只要心、眼、耳三者协调呼应,就会走向有利 的道路。”所以烦琐的言辞不能紊乱,言辞纵横自如而不迷乱,言辞形式或内容有 改变而不危险,重要的在于抓准要点,掌握规律。【原文】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

48、,无所开之 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圣人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 以食,不可以言。”言者有讳忌也;众口银金,言有曲故也。所以对色彩感觉不敏锐的人,不能给他欣赏各种色彩;对听觉不敏锐的人,不 能跟他谈论音乐。所以有不可以去的地方,因为那里没有可以开导的对象;也有不 可以来的地方,因为这里没有能够接受你有谁的人。事物不通达,即便是圣人也不 会去办。古人有句话说:“嘴是用来吃东西的,不可以发言。”因为说话容易犯忌, 这就是所谓的众口银金,是形容言语容易偏邪不正。【原文】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 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 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长, 而谈者亦知用其用也。【译文】人之常情,进行游说希望能被采纳,办事就希望能成功。所以一个聪明人,不 用自己的短处,而用愚人的长处;不用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