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54412 上传时间:2024-03-27 格式:DOCX 页数:8 大小:17.6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谈近体诗中的言随意遣怎样用语言自然而然地把心中之意表现出来,做到言随意遣,不 假雕饰,具有艺术的美感,是文学创作的重要问题,特别是字数限定、 对偶工整、韵律谐调,以及炼字锻句、谋篇布局也极讲究的近体诗。 近体诗形式束缚很多,不易做到“言随意遣”,正如袁枚所说:“作 古体诗,极迟不过两日,可得佳构;作近体诗,或竟十日不成一首。 何也?盖古体地位宽余,可使才气卷轴;而近体之妙,须不着一字, 自得风流;天籁不来,人力亦无如何。”优秀的近体诗作都很善于在 严格形式的束缚下言随意遣,显得自然浑成,了无斧凿之迹。首先,以近体诗的对偶和声韵为例。崔颖黄鹤楼: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

2、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严羽称:“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颖黄鹤楼为第一。”黄 鹤楼并不是完全规范的七言律诗,其首联和颔联全然不顾律诗形式 规范。从声韵来讲,第一句的第四字(乘)和第六字(鹤),按照规 范本来应该是平声、仄声,诗中却是仄声、平声;第三句的第四字(去) 和第五字(不),也本来应该都是平声,诗中却都是仄声,导致连用 六个仄声(鹤一去不复返);第四句的第五字(空),本该是仄声,诗中却是平声,以“空悠悠”三平调煞尾。从对仗来说,首联和颔联不 用对仗,几乎都是古体诗的句法;颈联和尾联才有律体的整饬。有学 者对崔颖这种古诗入律的句法,持讥评态

3、度。笔者认为,这并不有损 于此诗作为“七言律诗第一”的称号。金性尧先生识得崔诗的妙处, 他说:“三四两旬,似对非对,且上旬连用六仄,下旬连用五平,作 者写时当是信手而就,一气呵成,读来依旧音节噫亮,并不拗口。” 此诗前四句,鹤去楼空不复返,只剩白云空悠悠,信手拈来,一气呵 成,怅惘之情油然而生,绝无半点滞碍,使我们无暇觉察那些律诗格 律上的大忌。第五、六句,忽一变而为睛川草树,萎萋满洲,隔江远 眺的眼前景象。“芳草萎萎”之语,其意来自楚辞招隐士中“王 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诗句的意思,崔颍借此引出尾联“不归” 的愁思。尾联,面对暮色苍茫、烟霭沉沉的长江,一缕怀归之情悠然 涌起,诗意重归于开

4、头那种怅惘、虚无的境界,使我们无暇于诗律的 严整。沈德潜评此诗说:“意得象先,神行语外,纵笔写去,遂擅干 古之奇”,就是说,此诗的语言围绕着诗人之意行云流水般自然呈现。再举一首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登高是一首精于格律的好诗,曾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清人施补华评赞日:登高一首,起二“风急天高猿啸衰,渚清沙白鸟飞回”,收 二“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者: 三、四“无边落木”二句,有疏宕之气;五、六“万里悲秋”二句, 有顿挫之神耳又首句妙在押韵,押韵则声长,

5、不押韵则局板(睨说 诗)施补华对登高一诗语言形式的评价是颇有见地的。从对偶来 看,律诗一般中间两联对仗就可以了,此诗一开头就以对仗领起,不 仅上下两句对,句中还有自对,比如天对风、高对急、沙对渚、白对 清。颔联和颈联,算得上是工对。尾联两句虽不全对,但句法布局却 极整齐。从声韵来讲,也完全符合七言律诗的要求,而且两字一节, 每节平仄相间,读之音调铿锵,很有顿挫感。可以说,全篇对偶精工、 音律谐整。但我们读之并不觉得对偶死板,而是句句流畅自然,正如 施补华所说,“通首作对而不嫌其笨”;音律的谐调又与作者壮志难 酬、悲愤潦倒的沉郁顿挫之情相应。更值得注意的是,律诗首句末字 常用仄声,此诗却用平声入

6、韵,“哀”和“回”相应,诗的意味一开 始就显得更为深长、沉郁,沈德潜因有“起二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 格奇而变”之赞。这种特别的变化,正是“以韵承意”的结果,而不 是“迁意就韵,因韵求事”。因此,胡应麟高度评价这首诗说: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而实一意贯串,一气呵 成。骤读之,首尾若未尝有对者,胸腹若无意于对者;细绎之,则锚 铢钧两,毫发不差,而建甑走坂之势,如百川东注于尾闾之窟。至用 句用字,又皆古今人必不敢道,决不能道者。真旷代之作也。下面,再以近体诗词中特殊的句法为例来体悟“言随意遣”的问题。诗的句法,在发展之初,比如诗经古诗十九首,以承转通 顺近于散文的句法为主。随着诗歌五

7、、七言的发展,随着声律说的兴 起,诗的句法也因局限于句数、声律,又追求精美,从而渐趋于省略, 如少用虚字、通常不说明主语等,这样制造意象的功能也就相对增强, 诗中的蕴含也越来越丰富。如“余霞散成绮,澄江静如练”(谢眺晚 登三山还望京邑),“草枯鹰眼疾,雪尽马蹄轻”(王维观猎),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杜甫月夜),“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等诗句都不同于古诗语言的自 然,但是其因果层次,仍通顺明白,如“香雾”是因,“云鬟湿”是 果,“清辉”是因,“玉臂寒”是果;“草枯”就会“鹰眼疾”,“雪 尽”就会“马蹄轻”;“春蚕到死”的结果是“丝方尽”,“蜡炬成 灰”的结果是“

8、泪始干”。这些诗句,变散文句法为紧凑浓缩,然而 并没有句法的无序、颠倒。笔者下面讨论的近体诗的特殊句法是和这 种有顺序结构的语序相比,更为无序甚至颠倒的句法。所谓无序,就 是诗句由一个个实词或者一个个词组并列拼置成一诗句,意义缺乏连 贯性。所谓颠倒,就是为求变化而更动语次,即倒装旬。那么,诗人 是如何在这样的诗句中,表现出内心深处的体验呢?诗句中词语并列的句法列举如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张继枫桥夜泊)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杜甫旅夜书怀)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9、。(杜牧江南春)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温庭筠商山早行)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林逋山园小梅)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黄庭坚寄黄几彳爰)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陆游书愤)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晏几道鹏鹊天彩 袖殷勤捧玉钟)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雨霖铃寒蝉凄 切)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辛弃疾西江月-明月别枝 惊鹊)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这些诗句,任

10、形象性的词语或词组之间直接拼合,时间上具有跳 跃性,空间上具有模糊性,“象”的方面好像是孤立的,但组合在一 起时,“意”的方面有一种内在的深沉的联系,似离实合,似断实连, 充满无限情意,给读者留下了无穷想象的余地和再创造的可能。比如 张继的枫桥夜泊,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一一“月落”“乌啼”“霜 满天” “江枫”“渔火”及船上一夜未眠的客人,营造出凄清冷落、 孤独寂寞的气氛。深更半夜,月落星稀,暗霜凝结,乌啼声声,冷风 凄凄,渔火迷蒙,长夜无眠,一种浓郁的情韵油然而生。在晏几道临 江仙梦后楼台高锁的“落花”“人独立” “微雨”“燕双飞”四 种景象中,“落花”“微雨”,是容易引起忧伤的景色,在此词中

11、, 象征芳春过尽。“落花”和“归燕”是晏殊笔中特有的反衬。晏殊有 一名联:“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而归来的双飞燕与 孤独的愁人形成反衬,可谓是以乐景写哀,以哀景写乐,倍增其哀乐。 因此,仅仅是这四种景物的拼置,就引起了绵长的春恨、伤逝的情感, 令人惆怅不已。有的作品也是词与词之间的组合,却感觉不到其中蕴含的意味, 比如元代戏剧家白朴的天净沙秋思: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 红叶黄花。与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比较,两首小令几乎都有夕阳、老 树、寒鸦等萧瑟凄清的自然景物,在白朴曲子的结旬中,青山、绿水、 白草、红叶、黄花五种景物,着以青、绿、白、红、黄五种颜色

12、,色 彩斑斓,景象明丽,但似乎与肃杀、凄冷的秋景不相称,整首诗缺乏 贯穿所有景物的“意”。而马诗,以一种萧瑟、凄凉、悠远的意境一 贯到底。诗人把十种平淡无奇的客观景物,巧妙地连缀起来,通过“枯、 老、昏、古、西、瘦”六个字,将诗人的无限愁思寓于景中。最后一 句,“断肠人在天涯”是点睛之笔,透露了诗人无限悲凉的情怀,恰 当地表现了自己的思想情感,就不像白朴曲中的那种结句。诗句中的倒装句法列举如下: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王维山居秋暝)绿垂风折笋,红绽雨肥梅。(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僧志南绝句)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李清照永遇乐落日熔 金)在

13、这些诗句中,倒装不是为倒装而倒装,作者并非有意而为之, 除了使韵律更为协调外,更重要的是突显所要强调的“意”。王维山居秋瞑中的诗句,按照动作先后承接顺序,应该是浣 女之归造成“竹喧”,渔舟之下导致“莲动”,这样就呆板地直叙为 “浣女归竹喧,渔舟下莲动”。王维笔下的诗句,虽然不合逻辑顺序, 但是合乎作者那一瞬间的内在体验,因为浣女隐藏在竹林之中,渔舟 被莲叶遮蔽,作者最初那一瞬间听见的、看见的,一定是竹林喧声, 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渔舟。同样,杜甫陪郑广文游何将军山林十首诗句中,“绿垂”是 “风折笋”的结果,“红绽”是“雨肥梅”的结果,这是作者经验过 后的结论,但是在经验的实际进行过程中,情形

14、应该是这样的:诗人 在行程中突然看见绿叶垂着,红花开着,一时还弄不清是什么东西, 警觉后一看,原来是风折的竹笋、细雨滋润过的梅花。僧志南绝句中的诗句也是如此。“杏花雨”是早春的雨,“杨 柳风”是早春的风。诗人扶杖东行,一路红杏灼灼,绿柳翩翩,本应 该是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和风迎面吹来,不觉有一丝寒意。而 作者却用衣裳的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用肌肤的不冷来 形容初春的和风微微,因为“沾衣欲湿”“吹面不寒”,是作者最直 接的肌肤感受,进而作者才觉察到原来是初春的雨和风,这个过程相 当细微,是诗人独特的经验感受,可见作者体察精微,描摹细腻。李清照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本应该是“烟染柳浓,笛吹 梅怨”,即浓浓的烟雾将柳林涂染得更为浓郁;笛子吹奏出哀怨的梅 花落,是因为原来早于春而开的梅花已经凋谢了。但这是一种理性 的分析,在作者的审美经验中,有些体验是根本分不清的,是柳浓, 还是烟浓?似乎它们相互融合、相互熏染,也分不清是笛怨,还是梅 怨。是笛子吹奏哀怨的梅花落,还是吹奏的梅花落突现了笛 声的幽怨?似乎梅花落、笛声、哀怨是一团体验,没有因果先后 之分。可见,优秀诗作中这些无序、颠倒的句法,声韵、对仗的形式, 正是配合了作者最初的感知经验、审美体验来表情达意,即言随意遣, 而并不以事件的逻辑、句法的通顺、单纯的形式为主,它们是“一片 文章,语或似无伦次,而意若贯珠”。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