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生殿读书笔记_长生殿读书心得.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长生殿读书笔记_长生殿读书心得.docx(27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长生殿读书笔记_长生殿读书心得篇一:读书笔记-共25篇,精华篇 书目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 2 沙恭达罗-读书笔记 . 3 一百零一年孤独-读书笔记 . 4 母亲-读书笔记 . 5 卡拉马佐夫兄弟-读书笔记. 6 德伯家的苔丝-读书笔记 . 7 双城记-读书笔记 . 8 高老头-读书笔记 . 9 红与黑-读书笔记 . 10 凄惨世界-读书笔记 . 11 等待戈多-读书笔记 . 12 浮士德-读书笔记 . 13 白鹿原-白鹿原 . 14 茶馆-读书笔记 . 15 长生殿-读书笔记 . 16 创业史-读书笔记 . 17 红楼梦-读书笔记 . 18 红与黑-读书笔记 . 19 聊斋志异-读书笔记
2、 . 20 牡丹亭-读书笔记 . 21 儒林外史-读书笔记 . 22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 23 水浒传-读书笔记 . 24 桃花扇-读书笔记 . 25 围城-读书笔记 . 26 一千零一夜-读书笔记 一千零一夜是阿拉伯民间故事集。相传古代印度与中国之间有一萨桑国,国王山鲁亚尔生性残暴嫉妒,因王后行为不端,将其杀死,此后每日娶一少女,翌日晨即杀掉,以示报复。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为挽救无辜的女子,自愿嫁给国王,用讲解并描述故事方法吸引国王,每夜讲到最精彩处,天刚好亮了,使国王爱不忍杀,允她下一夜接着讲。她的故事始终讲了一千零一夜,国王最终被感动,与她白首偕老。 相传古时候,在古阿拉伯的海岛上,有
3、一个萨桑王国1,国王名叫山努亚。有一天,山努亚和他的弟弟萨曼来到一片紧邻大海的草原,当他们正在一棵 书的封面树下休息时,突然海中间冒起一个黑色的水柱,一个女郎来到了他们身边,并告知他们天下全部的妇女都是不行信任、不行信任的。 国王山努亚和弟弟萨曼回到萨桑王国后,他们杀死王后和宫女、奴仆。从今,山努亚深深地厌恶妇女,故意报复,他起先每天娶一个女子来过一夜,次日便杀掉再娶,完全变成了一个暴君。这样年复一年,持续了三个年头,整整杀掉了一千多个女子。 宰相的大女儿山鲁佐德,对父亲说她要嫁给国王,她要试图挽救千千万万的女子。山鲁佐德进宫后每天晚上都给国王讲一个故事,但是她却每天晚上讲,而且只讲开头和中间
4、,不讲结尾。国王为了听故事的结尾,就把杀山鲁佐德的日期延迟了一天又一天。就这样,山鲁佐德每天讲一个故事,她的故事无穷无尽,一个比一个精彩,始终讲到第一千零一夜,最终感动了国王。山努亚说:“凭安拉的名义起誓,我决心不杀你了,你的故事让我感动。我将把这些故事记录下来,恒久保存。”于是,便有了一千零一夜这本书。 一千零一夜多侧面地、广泛地反映了古代阿拉伯及其四周地区国家的社会现实,被称为中古阿拉伯社会的一面“一尘不染的明镜”。其人民性表现为如下四点: 第一:它深刻地反映了当时社会中尖锐的阶级对立,揭露了统治者的残暴与罪恶。中古时期的哈里发,对内残酷地剥削劳动人民,对外推行扩张侵略政策,使广阔人民处于
5、水深火热之中,国内阶级冲突非常激烈。渔翁的故事、死神的故事、驼背的故事等,都表现了劳动人民对封建专制统治和剥削的抗拒精神。 其次: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赞美他们的优秀品德、聪慧才智和斗争精神。在很多故事中,渔夫、牧民、理发匠、补鞋匠、女仆、樵夫、农夫、手工艺工人、脚夫等纷纷登台,成为这部故事集的正面主子公。这类故事经常跟揭露统治阶级为非作歹的内容结合在一起,从而产生了激发人民斗志的剧烈效果。渔翁的故事、白侯图的故事、巴格达窃贼、阿里巴巴和四十个大盗等,都从不同角度表现了正面主子公的和善、机敏、才智,体现了人民丰富的想象力和创建性。 第三:表现劳动人民追求美妙生活的剧烈愿望,尤其是对忠贞不渝的爱情
6、的憧憬。乌木马的故事、努伦丁和迪伦丁的故事、巴索拉银匠哈桑的故事等,都程度不同地指责了社会的邪恶势力,歌颂了忠贞专一的爱情,表现了深刻的反封建意义。 沙恭达罗-读书笔记 印度古代诗人和戏剧家迦梨陀娑的七幕诗剧沙恭达罗,诗剧中塑造了一个集自然美、朴质美和青春美于一身的古代志向妇女形象沙恭达罗。她在自然界中长大,秀色天成,洁质自生。她与女友始终保持纯净真挚的感情,与森林中的小动物也始终有着密切关系。当她要离开净修林时,不但女友难分难舍,就连孔雀也不再跳舞,野鸭也不再吃食,小鹿也许久牵着她的衣裙。她敢于突破种种清规戒律,英勇地去追求自己的华蜜爱情,跟国王豆扇陀相恋相爱。一旦爱上,便一心一意,坚贞不渝
7、。后因其思夫心切,无意间得罪过路仙人,仙人发出咒语,使其夫记不起她,她去找丈夫途中又将作为结婚信物的戒指失落,以致被豆扇陀拒认和遗弃,她不卑不亢,怒斥其夫背信弃义。当豆扇陀复原记忆,万分追悔时,在天帝的斡旋下,她又能宽恕丈夫,跟其言归于好。 沙恭达罗描述的是一位国王豆扇陀和净修女沙恭达罗之间感人而热情,华蜜美妙而曲折离奇的爱情故事。尽管这样一个故事在今日的人们看来已经是再平淡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当迦梨陀娑用戏剧的语言把它变成舞台艺术的时候,故事立即变成了一部宏大的文学作品,成为古印度梵文古典文学最重要的作品和世界古代文学最高的成就之一,并且千一百零一年来深受世界各国读者的宠爱。虽然全剧“没有喧嚣
8、,没有浮荡,没有杀伐,没有骚动,而是一股清泉,一声黄鹂,一片花荫,一派仙境”,但是诗人行云流水的结构支配,雍容流畅的语言,使得情节跌宕起伏、峰回路转,扣人心弦,人物显明生动、活灵活现、风韵饱满,思想感情缠绵悱恻,细腻真实,感人心肺。诗人超群的语言实力,和独具特色艺术风格使得我们领会到了戏剧超凡脱俗的魅力和清爽隽永的美感。 的确,戏剧热忱的赞扬了自由、真挚、浪漫的爱情,给了我们很多美的艺术享受。尽管如此,爱情和艺术并不是艺术的全部,戏剧在向我们描述故事的时候也或暗或明地向我们展示了其他很多非艺术但却有重要的东西,假如我们轻视甚至完全不考虑这些潜在的或次要的内容,纯粹考察二人的爱情,那么这个戏剧将
9、变得和其他爱情故事毫无二致或许我们可以这么说,正是这些东西才是的戏剧及戏剧中的人物显示出它们的美,才使得戏剧本身具有它高度的艺术和社会价值。下面我就试图抛开戏剧本身的艺术特征从社会历史的角度来看看戏剧。 印度闻名剧作家迦梨陀娑匠心独运,将这个古老而平凡的故事改造成充溢诗意的戏剧。剧中沙恭达罗形象丰满,性格完整,是一位印度古典美的女性形象。沙恭达罗赞美纯真的爱情,颂扬下层人民的正直和善和他们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并以宛转曲折的方式鞭挞统治者的灵魂。在艺术上,全剧诗意盎然,情节波澜起伏,人物性格显明,心理刻画细腻,风景描绘美丽,语言丽而不华、朴而不质,达到了内容和形式的完备统一。 沙恭达罗在古代印度广
10、泛流传,版本许多。在中世纪,又被大量译成各种印度方言。在近代,也正是沙恭达罗首先为迦梨陀娑赢得世界声誉。1789年英国梵文学者威廉?琼斯领先将沙恭达罗译成英文出版,并称颂迦梨陀娑为“印度的莎士比亚”。此后,沙恭达罗被译成其他欧洲文学,在欧洲文学界,尤其在德国,引起巨大反响。 一百零一年孤独-读书笔记 一百零一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的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3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子公带有传奇色调的生涯集中表现
11、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以生动的笔触,刻画了性格显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许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究,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把分散的力气统一起来,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充满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了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一百零一年孤独中浸淫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当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
12、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一百零一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探讨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的走出去找寻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溶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看法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一百零一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卑视与排斥。“羊皮纸手稿所记载的一切将恒久不会重现,遭遇一百零一年孤独的家族,注定不会在大地上其次次出现了。” 作者用一个毁灭的结
13、尾来表达了自己深深的愤懑。 加西亚马尔克斯遵循“变现实为幻想而又不失其真”的魔幻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经过奇妙的构思和想象,把骇人动目的现实和源于神话、传闻的幻想结合起来,形成色调斑斓、风格独特的图画,使读者在“似是而非,似非而是”的形象中,获得一种似曾相识又觉生疏的感受,从而激起寻根溯源去追索作家创作真谛的愿望。魔幻现实主义必需以现实为基础,但这并不阻碍它实行极端夸张的手法。如本书写外部文明对马贡多的侵入,是现实的,但又魔幻化了:吉卜赛人拖着两块磁铁“?挨家串户地走着?铁锅、铁盆、铁钳、小铁炉纷纷从原地落下,木板因铁钉和螺钉没命地摆脱出来而嘎嘎作响?跟在那两块魔铁的后面乱滚”;又如写夜的宁静,人
14、们尽然能听到“蚂蚁在月光下的哄闹声、蛀虫啃食时的巨响以及野草生长时持续而清楚的尖叫声”;再如写政府把大批罢工者杀害后,将尸体装上火车运到海里扔掉,那辆火车竟有200节车厢,前、中、后共有3个车头牵引!作家好像在不断地变换着哈哈镜、望远镜、放大镜甚至显微镜,让读者看到一幅幅真真假假、虚实交织的画面,从而丰富了想象力,收到剧烈的艺术效果。 作家还独创了从将来的角度回忆过去的新奇倒叙手法。例如小说一开头,作家就这样写道:“很多年之后,面对行刑队,奥雷里亚诺布迪地亚上校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短短的一句话,事实上容纳了将来、过去和现在三个时间层面,而作家明显隐匿在“现在”的
15、叙事角度。紧接着,作家笔锋一转,把读者引回到马孔多的初创时期。这样的时间结构,在小说中一再重复出现,一环接一环,环环相扣,不断地给读者造成新的悬念。 母亲-读书笔记 长篇小说母亲,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作品。于1906年在美国写成的。它标记着作家思想和艺术上的成熟,是苏联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作品,在世界文学史上开拓了无产阶级文学的新纪元。小说取材于1902年高尔基的家乡诺夫戈罗德旁边的索尔莫夫镇的“五一”游行。游行的领导人扎洛莫夫等被捕,同年10月被判处众生流放。高尔基在游行前就听说过扎洛莫夫,游行以后,他和接着儿子事业的扎洛莫夫的母亲安娜有了交往。母亲就是以扎洛莫夫的事迹为基础写成。 小说
16、一起先描绘了阴森森的工厂画面,呈现了帝俄时代工人阶级惨遭剥削的生活环境和老钳工米哈伊尔符拉索夫凄惨的一生。年轻的巴维尔原来也可能走上父亲的老路,但他生活在工人运动蓬勃发展的时代。在革命学问分子的帮助下,他快速找到了献身于工人解放事业的光明大道。巴维尔和工人们组成了马克思主义工人小组,勤奋地学习革命理论,懂得了资本家的剥削是工人苦痛的根源。随后就在工厂里散发传单,向工人作宣扬工作。他意志坚毅,头脑醒悟,不但赢得了工人小组成员的爱戴,而且使广阔工人群众对他满怀敬慕。 在革命斗争中,巴维尔始终依靠群众,教化群众,和群众一起成长。“沼地戈比”事务是巴维尔第一次领导群众进行的斗争,巴维尔在群众大会上向工
17、人宣扬革命道理,主动领导这场斗争。但因当时群众还没有觉醒,巴维尔也缺乏领导斗争的阅历,斗争失败了,巴维尔被捕入狱。通过监狱生活的熬炼,巴维尔进一步提高了觉悟,同时渐渐驾驭了斗争的艺术。因而,出狱后他重视做发动群众的工作。为了把工人运动从自发的经济斗争提高到自觉的政治斗争,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开路,群众聚集在他的四周。“像铁屑被磁石吸住了一样”。当反动派出动大批武装警察镇压群众时,巴维尔坚决英勇,毫不动摇,表现了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对革命事业的无限忠诚。巴维尔因领导五一游行再次被捕,他又将法庭作为战场,同敌人绽开斗争。巴维尔在法庭上的演说是全书情节发展的高潮。这时,他已成为有高度觉悟和理论修
18、养的成熟的革命者。 高尔基小说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是巴维尔的母亲尼洛夫娜。她像千一百零一万受压迫的妇女一样,被繁重的劳动和丈夫的殴打熬煎成逆来顺受、忍气吞声的人。丈夫死后,当儿子走上革命的道路时,母亲也在儿子以及他的同志们的启发、帮助下,渐渐接受革命的真理。在“沼地戈比”事务以后,母亲为了搭救儿子出狱,接受了散发传单的任务。五一游行时,巴维尔高举红旗走在队伍的最前列,在武装警察面前英勇不屈。这使母亲进一步懂得了真理的力气,也使她更自觉地参与革命工作。巴维尔再次被捕后,她搬到城里,和革命者住在一起,坚决担负起革命工作,完全献身给共产党。她常装扮成修女、小市民或女商贩,带着传单奔跑于市镇和乡村。巴维尔
19、在法庭上的演说及斗争更进一步提高了母亲的觉悟。小说结尾时,母亲冒着生命危急去传送印有儿子在法庭上的演说的传单,不幸在车站被暗探围住。这时,母亲英勇地把传单散发给车站上的群众。在被捕时,她庄重地宣称:“真理是用血的海洋也扑不灭的。” 篇二:长生殿主题 浅析长生殿的主题 摘要: 长生殿重点描写了唐朝天宝年间皇帝昏庸、政治腐败给国家带来的巨大灾难,导致王朝几乎覆灭;剧本既指责了唐玄宗的穷奢极侈,又表现了对唐玄宗和杨玉环之间的爱情的怜悯,间接表达了对唐朝统治的怜悯,还寄予了对美妙爱情的志向。有关长生殿的探讨仍旧持续不断,关于它的主题探讨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共识。 关键字:长生殿 主题 爱情 社会 兴亡
20、人生感慨 长生殿是清初剧作家洪昇所作的剧本,取材自唐代诗人白居易的长诗长恨歌和元代剧作家白朴的剧作梧桐雨。洪昇说:“余读白天乐长恨歌及元人秋雨梧桐杂剧,辄作数日恶。”他深为两篇作品所感动,又不满作品写的过于感伤。于是长生殿写唐玄宗和贵妃杨之情事而命意在于显示“乐极哀来”的道理,以“垂戒来世”。但它的主题原委是什么呢?二十一世纪以来,不同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长生殿的主题进行了探讨,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可归纳为一下四种观点: 1、爱情主题说 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主题纯粹是写情。学者们从作者对相关历史材料的处理,创作背景等入手,探明作品的主题思想,认为自序中 “借太真外传谱新词,情而已”一句已明确表明长生
21、殿的主线、主题只是一个“情”,并无意总结历史兴亡的深刻教训。至于所谓的“垂戒”说法,只是作品的客观效果,是作品主题的引申,而不是创作的本意。任何反映“乐极哀来”主题的作品,都可以具有“垂戒来世”的客观效果,而“用戏剧形式表现具有启蒙色调的“至情”说,这也许是洪昇创作长生殿的真正用意,也可能是剧本的主题所在。”他们不赞同政治主题说、双重主题说与模糊主题说,认为兴亡之感不过是文本创作前或创作过程中捎带附载上的用来表现李杨爱情的背景与影响的次要内容与思想。 2、爱情与社会说 因为婚姻、爱情原来就是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没有不存在婚姻或爱情的社会。所以又有学者认为长生殿的爱情主题和社会主题是融合的,硬把
22、二者割裂开来是既不忠实于生活实际也不符合剧本真面貌的。“长生殿主题为单纯歌颂爱情是错误的,至少是不全面的。考察长生殿主题离不开男女爱情,也离不开社会政治,抒发兴亡之感和歌颂真挚爱情之间并非互不相扰,而是存在着一根有机统一的红线,即至死不逾的真情追求。”学者们从自序“卑之无甚高论”解读出,长生殿主要是通过李杨之间珍贵的爱情关系和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事务的描写,来启示人们在追求华蜜爱情的同时,不要遗忘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而正确处理爱情与爱国,爱情与政治,爱情与事业之间的关系。使二者并行不悖,在追求华蜜爱情的同时不遗忘社会责任,从而创建有价值的人生。 3、 兴亡说 有的学者则认为长生殿并不意在李杨的爱
23、情故事,而在于写亡国的历史 教训,垂戒后世。 黄彬就是认同这样的观点,同时他在探讨中发觉长生殿主题在以往的戏曲主题中有所突破。他在长生殿主题上的突破(甘肃农业)这样说到,“长生殿以前的戏曲作品渗透了封建史学家的女人亡国观点,认为杨贵妃是国家衰败的罪魁祸首”,但长生殿则“突破传统观念,赞美、讴歌杨贵妃,把批判的锋芒直指当时的最高统治者唐玄宗,揭露唐玄宗的过失。”范道济论长生殿的讽谏主题也持相近的观点,他否认所谓洪昇的反清意识以及长生殿的所谓反封建的爱情描写,认为,洪昇并不认为女人是祸水,也不准备“惩尤物”,洪升要垂戒后世的是“逞侈心而穷人欲,祸败随之”这种惨重的历史教训。 4、人生感悟说 不同的
24、人从不同的角度看同一样的事物会有不同的观点或看法,因此,关于长生殿的主题有第四种说法人生感悟说,也就不足为奇。汪龙麟“兴亡今古恨,酪酒问渔樵”从李杨故事文人论释模式变迁看长生殿的主题蕴含(河南教化学院学报)就是从李杨故事文人论释模式变迁中得出了这样一个结论:洪昇之创作长生殿,一则是出于对前人有关李杨故事解读模式的不满,再则是欲借这一故事融入自身的身世感伤。欲通过帝妃之恋与安史之乱即情与史的错综扭结来表达人生不永、情缘易逝、世事沧桑的人生幻灭感。而菅永梅情缘终归虚幻论长生殿的佛道思想和剧作主题(戏剧之家)则从佛学的角度动身,认为长生殿中渗透了浓重的佛道的人生空幻思想,长生殿自序中所说的 “情缘终
25、归虚幻。清夜闻钟,夫可以遽然梦觉矣”便是它的主题。长生殿就如催人醒悟的梵钟,使读者于唏嘘感叹中得以高屋建瓴的人生思索,从宗教哲学的角度来谛视生命。 5、结语 长生殿以唐明皇、杨贵妃的故事为主线,以朝政军国之事为副线,融合进唐以来叙述、咏叹天宝遗事的文史、传闻等很多材料、剧中出现的情节、人物大都源于历史现实,有依有据。作者通过花谢人亡,繁华消歇,满目兴衰,空余一腔遗恨的情节构建,让人们感受到一种“盛事不再”、“追怆感伤”的历史感。 因此,长生殿的创作,明显是要来抒写兴亡之恨的。对剧中人物的描写,忠于祖国的得到表扬,危害祖国的受到惩处。虽然,把天宝之乱,隐喻作明清间的改变并不确当,但,在它上面,确
26、是凝聚着人民的爱国主义的心情。同时,在长生殿很多地方,都接触到了人民生活的苦难;对危害人民的事物的讽刺与抨击,也或多或少的凝聚着人民的思想和愿望。所以,“长生殿”与人民的思想是有着联系的。 在长生殿中,也时时流露出作者主观意识中的封建思想和唯心的“情”的观念。歌颂真挚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明显,在对建社会里,它有着特殊主动的意义。但吸引、促使作者选取它、描写它的东西,不是李、杨之间的“情”,而是借天宝遗事,抒写抑郁在胸中的亡国之痛。这种隐痛,在清初,被埋藏在每个具有民族意识的人的心灵深处。 在对长生殿主题探讨的过程中,很多学者认为“尚情”是长生殿剧的一大主题。其中对情的崇尚和张扬是明显的,但也是
27、流于表面的,作者是想再次重弹,自明中期以来弘扬已久的“尚情”老调,还是另有寓意?但假如结合着作家生活的时代,以及个人经验,我们不难看到,洪昇的思想应当比明代以汤显祖为代表的主情派作家,更加成熟深邃,他一方面意识到人性中“真情”的珍贵可赞;另一方面经过了王朝的更迭,生命中更沉淀了一层“历史感”,因而“借 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 长生殿为了营造出感时伤世的兴亡之感,不仅让明皇从杨妃之死的苦痛中领悟生命的无常,世事的沧桑,而且让李龟年、李暮等人来一齐感受杨妃之死所生发出的浓烈的生命忧患。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在接受长生殿的过程中,并没有停留在对一个凄美爱情的观赏层面,而是自觉地咀嚼其中所包蕴的家国之思
28、,兴亡之感,与作者的创作意图达到了契合。凄怨的故事题材,融入作者深厚的历史沧桑感,从而使感时伤世的忧患意识如一部交响乐的主体乐章一般回环反复。李、杨的“爱情”,成了一种美妙事物的象征,成为作家思想感情的外化和寄予,在杨妃去世后,李隆基对爱情的那份执著与眷恋,反映的恰是人类对美妙事物转瞬即逝且无法复得的悲观、孤独,对人事的兴衰荣枯难以把握和无法预见的空幻感,从而表达出作者本人对故国的无限缅怀之情。 所以,我觉得,在这部剧中所表达的,应当是作者在感时伤世中传达出的兴亡之感,故国之思以及忧患意识。 篇三:长生殿 长生殿 一、 洪昇 字昉思,号稗畦,浙江钱塘人。 与孔尚任“南洪北孔” 二、长生殿思想主
29、旨 (一)歌颂至情 (二)历史反思 三、人物形象 (一)唐明皇 1、多情而专一 2、爱极而乱生 3、败而能悔 (二)杨贵妃 1、因色得宠 2、以智固宠 3、为国捐躯 四、结构艺术 1、结构艺术充分考虑到了适应舞台演出的要求。 (1)两套结构 定情(盟誓死别(违誓)对真情的追忆,真爱不再的悲伤情悔(渴望真情)月宫重圆。 治世(明君贤相)乱世(君臣无道)对盛世的追忆,盛世不再的悲伤悔过(呼喊纲常).重建太平盛世。 (2)金钗钿盒:上半部是定情之物,马嵬殉葬是失盟的表征;下半部杨贵妃 鬼魂把玩是写失意之怨,最终是用以证情。 2、曲文糅合唐诗、元曲的特点,形成清丽流畅的风格。 3、在宫调运用和曲词的审
30、音协律方面非常探究。 ? 其次十四出惊变 1、整出戏构思奇妙,作者将两种具有不同性质的情节组合在同一出戏中,前快乐,后凄凉,前安逸,后惊急,两相映照,正突出了“占了情场,弛了朝纲”的主题,表明社会的动乱,正是封建统治者的尽情享乐造成的。 2、全出曲调格律整饬,采纳南北全套的形式,在“小宴”部分,当李隆基与杨玉环同时在场时,让李隆基唱北曲,杨玉环唱南曲,以南北曲调声情上的差异,来突出两人不同的性格特征。 3、曲文清丽流畅,既有文采,充溢抒情色调,与剧情相合,又不堆砌辞藻,明白易懂。 惊变主要讲解并描述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在快乐忘情之际,安史叛军杀过潼关, 国家社会发生动荡改变。惊变作为整首唱词的其次
31、十四出将情节推向了高潮。突出唐明皇的“因爱致祸”的悲剧。 从本出的题目惊变可看出国家的动荡改变是没有任何打算的突变,其次十二出密誓与本出形成剧烈的对比和转换,由快乐忘情到安史叛变这样急促的情节转变给读者一大震撼, 文章开头的景物描写以秋色为背景将氛围调适的非常清爽舒适,秋色与前文相承接,渲染了唐明皇与杨贵妃陷入爱河的气氛。 而后作者具体描写了唐明皇与贵妃饮酒作乐的和谐画面。“朕与你清游小饮?记得那年在沉香亭上赏牡丹?其词可佳。”唐明皇与妃子一边小饮一边回忆甜蜜的赏花往事,好不愉快。在饮酒作乐期间,作者主要描写乐杨贵妃的动作以及神态,“花一朵上腮间”“金莲倒褪”,”思寻凤枕“。一系列的描写将杨贵
32、妃刻画的美若天仙,这也是唐明皇被其美色迷惑的缘由。 “喜爱欢”,“笑吟吟”,“闹纷纷”,“软哈哈”,“困腾腾”,“态怏怏”,“影濛濛”,“娇怯怯”,“软设设”。这样的三字形容词排列整齐,将二人相互对饮的画面点缀的极其富有色调。强调了唐明皇与杨贵妃待在一起时极致快乐。 作者占用大篇幅的文字描写了帝妃游戏的画面,以如此快乐的情节作为文章的开头,为了铺垫后面动乱的混乱悲壮的场景。以如此大的变动应和了本出的题目“惊变”,同时点出了唐明皇因陷入与爱妃的玩乐而误乐朝政,时安禄山趁机叛变,瞬时画面变为暗色,一片狼藉。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虹衣曲”作为战乱地开场句句将读者引入军马战乱地混沌画面。“安禄山
33、起兵造反,杀过潼关,不日就到长安了。”交代地战乱地背景,安禄山叛变,而“守关将士”兵败,未能降服敌军。这时地唐明皇乱了分寸,“唬得人胆战心摇,肠慌腹热,魂飞魄散,早惊破月明花粲”。这几个形容词把唐明皇内心毫无打算得恐惊和惊慌表现的淋漓尽致,同时反映了唐“因情致祸”的严峻性。 而后唐明皇确定在宫中躲避,并打算军马,即日出征,而这时的一百零一姓们遭了殃,人群相互逃跑,崔蔡了社稷,一百零一姓安危难保。作者于此同时描写了唐明皇对杨贵妃非常心疼,如此“自娇慵惯”“怎样支吾蜀道难!”“我那妃子呵,愁东你玉软花柔将徒路趱。”唐明皇对杨贵妃遭受如此动乱而感到伤心,这种感情被表达的非常明显。 整出剧以先扬后抑的
34、手法让读者感受到一大落差,前文以唐明皇与杨贵妃的低飞游戏玩乐为中心,描写了二人饮酒,“浅酌低唱互更番,三杯两盏,遣兴消闲”的悠哉呵闲情雅致,后文以抑为主将安史动乱,安禄山叛乱将情节推向高潮,描写了战火纷飞的画面, 小生叹息“哎,正尔欢娱,不想忽有此变,怎生是了也!这样的叹息具有微小的讽刺意味,讽刺了唐明皇因与妃子作乐未意识安禄山造饭的动向,误了朝政。作者将战乱时的场面描写的非常形象,有所感受。“稳稳的”与“忧忧的”相对比,反映了宫内与宫外在战乱时的两种氛围。“腾腾的烽火烟”。“黑渐渐乾坤覆翻”。由三字组成的形容词非常形象的描写了战火纷飞时民不聊生的境况。“一轮落日令长安”将长安城忽然改变的荒芜
35、之感描绘的非常真实,扑面而来。 最终由四句描写战乱的诗句结尾,将悲凉的氛围呈现到极致。作者运用适当的形容和描绘将战前,战后的境况,将“惊变”描写的淋漓尽致。 作者奇妙地把李隆基、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和安史之乱的政治现实结合起来描写,既写他们沉迷奢侈的爱情生活给政治带来悲剧的后果,又写他们政治上的松弛、失误也酿成了两人的爱情悲剧,彼此纠结,互为因果。因此,长生殿既是一出爱情的悲剧,又是一出政治的悲剧。 首先,作品主要描写了李、杨爱情的悲欢离合,歌颂了他们精诚不散,终结连理的钗盒情缘。在长生殿中,作者摒弃了以前戏曲小说中种种“涉秽”的情节,使李杨故事净化、升华而成为不朽的至情。在上半部,作者生动细腻地
36、敷演出李、杨爱情的发展过程,富于深刻的现实性。李隆基的感情由不专到专一,由帝王对后妃的肤浅之爱发展到一般夫妇的真心之爱,至七夕密誓两人爱情发展到高峰。接下去马嵬之变,迫使李隆基赐死杨玉环,导致生离死别的爱情悲剧。在下半部,作者重点写二人尘世、仙界,苦苦思念,情意绵绵,具有深厚的志向性。剧中不仅特地写了二人的真诚忏悔,以洗清以往的罪孽,更写出了二人的生死不渝、真心究竟。一个情愿放弃皇位,早早结束生命到黄泉之下以与爱人厮守;一个宁愿抛弃仙籍,不惜再受人间熬煎而与情人续缘。他们执着的情感最终感动了天庭,二人得以重圆旧盟,从而以精神的“长生”消解了现实的“长恨”。长生殿中所描写所宣扬的“情”,冲破时空
37、的束缚,超越生死仙凡的界限,不受世俗利害关系的纠缠,为传统的李、杨故事注入了新的质素。在清初程朱理学一统天下的时代里,作者能重新弘扬晚明的尚情思潮,无疑具有不行低估的文化思想意义。 其次,全剧把李、杨爱情故事结合着重大的历史事务和广袤的社会背景来描写,这就使他们的爱情悲剧与社会历史的变迁合观共视,既寄寓有“乐极哀来,垂戒来世”的教训意义,也不乏历史兴亡的深厚感慨。李、杨爱情被置于双重现实情境之中绽开,第一重现实情境发生在宫廷内部,即杨玉环的专宠和以梅妃为代表的其他嫔妃失宠的冲突,从而把后宫女性相互排挤、倾轧的残酷性暴露无遗。其次重现实情境发生在宫廷外部,即两人爱情所伴随的严峻政治后果。李隆基“
38、占了情场,弛了朝纲”,沉醉于胡天胡地的爱情中,“逞侈心而穷人欲”,导致政治上误任边将、委政权奸等重大失策,干脆酿成了严峻的政治危机;而杨玉环得宠,使得杨氏一门愈加骄奢淫逸,杨国忠也随之把持朝政,卖官鬻爵,招权纳贿,并与安禄山狼狈为奸,埋下了安史之乱的祸根。通过这些描写,作品将李、杨的爱情生活和宫廷政治、国家兴亡紧密联系在一起,形象地展示出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画卷。另外,在下半部还表现出社会大动荡给人们带来的迷茫的失落感和历史沧桑感,这与清初强调社会功用的启蒙思潮、“兴亡变化”的时代精神是息息相通的,因此能引起时人的剧烈共鸣。 最终,值得留意的是,长生殿中所讴歌的真情、至情,除了作为生死情缘的爱情之外,还包含有“看臣忠子孝,总由情至”的忠孝之情,这样就把“情”的内涵拓宽到了政治和道德的领域。在作者看来,夫妻之间的真诚专一和忠臣孝子的坚贞不移,二者是相互联系、相互生发的,它们共同构成至情思想的文化内涵。由此剧本一方面着意歌颂了郭子仪、雷海青、李龟年等忠臣义士的赴汤蹈火、为国效力,另一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