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会发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体会发言.docx(8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构建新发展格局最本质的特征是实现高水平的自立自强。着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既是建设科技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 标的根本所在,又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所在,更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快建设世界 一流企业、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国企改革深化提升的重点所在。 下面,我谈几点体会。第一,深刻理解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大意义从时代方位来看。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综合国力提高,最终取决于科技 创新。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不稳 定因素显著增多
2、,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已经成为最难掌控但必须面对的 不确定性因素之一。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关系国家安全、国家强盛和根本利益,是“国 之大者”“强盛之基”“安全之要”,是确保国内大循环畅通、塑造我国在国 际大循环中新优势的重中之重。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高质量发展, 就是要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牢牢抓住时代赋予的契机,为提升经济实力、 科技实力、综合国力提供强大的国企支撑。从地位作用来看。国有企业要做落实新发展理念的排头兵、创新驱动 发展的排头兵、实施国家重大战略的排头兵,更好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 和战略支撑作用。国有企业是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在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要走在前做表
3、率,充分发挥示范引领、辐射带动作用,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切实发挥科技创新、产业控制、安全支撑作用。从方向目标来看。从*年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到 *年提出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国际竞争力、抗风险能力; 从*年提出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到党的*大提出推动国有资本和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升企业核心竞争 力,再到*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提高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为重 点,谋划新一轮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行动方案,表述调整深化表明抓创新就 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发展的主题主线更加明确,加快推动高水平科技 自立自强体现出鲜明的时代性、紧迫性和重
4、要性。从内涵特点来看。党的*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国 家发展的战略支撑”,党的*大将“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 国家前列”纳入*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从科技自立自强到高水平科技自 立自强,是认识与把握“时与势”作出的战略抉择。科技自立自强的“高 水平,应当体现在三个方面:突出战略性、长远性,即面向世界科技前沿、 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具有向科学技 术广度和深度进军的定力与毅力;突出原始性、基础性,即应当在基础研 究、应用基础研究、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前沿科技研发、原始创新等方面 保持领先,不断积累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与势能;突出竞争性、安全性,
5、即 应当在全球范围形成科学技术话语权和规则标准主导权,始终保持产业链 供应链创新链韧性稳定与安全。一是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我们党历来重视科技事业,特别是党 的*大后提出创新是第一动力、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世界科技 强国;从党的*大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 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到一系列重要论述、重大战略、重大工程、重大项 目,牵引推动我国科技创新事业不断取得突破性成果、历史性成就。坚持 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根本保证,要充分 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确保党的全面领导贯彻落实 到科技规划、科研投入、科研组Z、成果转化
6、等各方面各环节各流程。二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 要力量和显著优势,要坚持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不动摇。支持鼓励广 大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紧跟世界科技发展大势,对标世界一流水平,根据 国家发展急迫需要和长远需求,敢于提出新理论、开辟新领域、探索新路 径,多出战略性、关键性重大科技成果,不断攻克“卡脖子”关键核心技 术。坚持人才是第一资源是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要保证,高 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归根结底必须靠高水平创新人才,必须千方百计广聚天 下英才,想方设法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加快建设科技人才高地,夯实 创新发展的人才基础;要注重加强人才梯队建设,科学统筹战
7、略科技人才、 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卓越工程师、新兴产业和前沿领域人才队 伍建设,动态优化人才年龄结构、层次结构、专业结构;针对技术路线决 定权、科研经费使用权、落实容错纠错机制等方面,形成务实管用高效的制度办法。三是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我国很多重大科技成果都是依靠集中力量 办大事这个法宝搞出来的。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应健全新型举国 体制,充分发挥国家作为重大科技创新组Z者的作用,支持研制周期长、 研发风险大、技术难度高、发展前景好的战略性科学计划和科学工程,抓 系统布局、系统组Z、跨界集成,把政府、市场、社会等各方面力量拧成一 股绳,形成推进科技创新的强大合力。坚持集中力量办大事
8、是加快实现高 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制度保证,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 时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加强统筹协调,大力开展协同创新,抓重大、抓 尖端、抓基本,将创新资源、创新要素、创新条件高效集聚到关键环节和 重点领域持续发力。四是坚持传承国企先进精神。科学成就离不开精神支撑,在推进高水 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时代征程中,要发扬斗争精神、弘扬“两弹一星”精神、 载人航天精神、探月精神、新时代北斗精神等宝贵精神。要自觉践行、大 力传承和创新丰富新时代国企先进精神,传承创新基因,汲取创新力量。第三,着力聚焦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重点内容一是聚焦增强核心功能,提升核心竞争力。从*年财富世界*强榜 单来
9、看,中国企业有*家上榜,美国企业有*家上榜,虽然中国企业上榜数 量超过美国,但平均销售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却 远低于美国的平均水平。从*年世界最具价值品牌*强来看,中国企业 上榜*个品牌,美国企业*个品牌上榜。*年欧盟工业研发投资记分牌显 示,中国企业在全球总投资中的份额为*%,比欧盟企业*%的份额略高,但 与美国企业*%的份额相比仍有较大距离。国有企业作为创新主体,必须发 挥引领支撑作用,紧紧围绕提升核心竞争力和增强核心功能,在科技进步 和自主创新上展现更大作为。特别要清醒地看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不 能一蹴而就,也不能毕其功于一役,需要对前瞻性、战略性和基础性研究 做出
10、长远性规划,对技术创新、研发投入、人才队伍做好制度性安排。要 重视关注探索创新失败中的技术积累、数据积累、经验沉淀、人才锻炼, 努力在关键领域取得重大技术突破,培育一批高附加值的尖端产品,打造 一批国际知名的高端品牌。二是聚焦提升科技管理水平,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国有企业要立足主 责主业久久为功,大力解决企业内部科技资源分散、专业领域交叉重叠和 技术重复低效开发等问题,统筹用好委托开发、外部并购和联合开发等外 部科技资源,促进科技人才、研发试验手段、科技成果等科技资源共享, 建立优势互补、分工明确、成果共享、风险共担的开放式合作机制,打造 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创新生态。锚定打造原创技术“策源地”、
11、现代产业链 “链长”,围绕解决制约创新发展的重大科技问题,加快重大创新平台、创 新联合体建设,强化链式思维、链长建设、链式协作,着力打造一批行业 产业龙头企业和专精特新科技领军企业。切实解决预研、研发、生产、试 验等创新链条中的断点、堵点和梗阻,深化数字化系统工程体系建设,强 化总系统与分系统相协同、产学研用深度融合、上中下游紧密贯通,推动 现代化产业体系向产业链价值链高端迈进。三是聚焦加强基础研究,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基础研究是创新的源头 活水。*年,我国基础研究经费支出为*亿元,比上年增长*%,占研发经费 比重为娥,比上年下降*个百分点,补足基础研究短板任重而道远。国有企 业应主动适应、积极
12、融入学科交叉融合发展、科学研究范式深刻变革趋势, 在事关发展全局和国家安全的基础核心领域,提炼基础研究关键科学问题, 推进战略导向的体系化基础研究、前沿导向的探索性基础研究、市场导向 的应用性基础研究,从源头和底层解决关键技术问题。研究推动企业科技 发展战略与国家创新体系深度对接,与推动高质量发展紧密协同,细化完 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行动举措,科学精准管控技术难点、攻关重 点、时间节点,“从*到*”扎实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四是聚焦营造良好环境,加强科技政策供给。围绕“由谁来创新”“动 力在哪里”“成果如何用”等维度,加大对企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促进创新 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
13、,努力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性 障碍,筑牢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基础与条件,助力提升重点 产业链自主可控能力。完善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业绩考核指标体系, 统一规范科技投入口径范围,强化科技投入和产出分类考核。形成企业科 技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和办法,深入组Z开展创新能力和创新体系评价, 设立专项资金奖励科技创新。建立骨干科技人员中长期激励机制,落实管 理、技术、资本等重要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科研型企业在 工资总额方面实施分类调控。利用风险投资基金、企业债券、民间资本、保险基金或私募股权基金等方式,助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以及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培育。科 技政策供给不能仅做“加法”,还要善于做“减法”,要减少分钱、分物、 定项目等直接干预,强化规划政策引导,给予科研单位和科研人员更多自 主权、选择权和决定权,大力营造有利于创新创造的政策环境和制度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