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案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docx

上传人:太** 文档编号:96823165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X 页数:10 大小:22.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案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学案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学案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案3 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docx(10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学案3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热点考法)(时间:35分钟满分:34分得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17分)材料一: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 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即看到外界的景、物、情、 事,内心感动,然后用诗歌表达出来。钟噪在诗品序中说:“嘉会寄诗以亲, 离群托诗以怨。至于楚臣去境,汉妾辞宫;或骨横朔野,魂逐飞蓬;或负戈外戍, 杀气雄边;或士有解佩出朝,一去忘返。凡斯种种,感荡心灵,非陈诗何以展其 义?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可见钟噪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 发自性情的产物。使人心动的,除了外在的、大自

2、然的景物外,人世间的死生离 别更加使人心动。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当你看到沿途有饿死、冻死的人,难道不会去关心吗?所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 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诗歌的吟诵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诗词是一种美文,它包括了形、音、义等 几个方面,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中国的语言有四声一一平、上、去、 入,这种单音独体是我们中国语言的特色。因此,诗歌有平仄和结构,有一种独 特的声调。而这不是古人生编硬派给我们的,而是自然而然形成的。诗经大多 是四个字一句,就是因为我们独体单音的语言,四个字一句才能够表现出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的声调和节奏。

3、诗经里的第一首是:“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 窕淑女,君子好逑。两字一停顿,才有节奏,而这个节奏是我们中华民族语言的 基本节奏。不管是五言诗还是七言诗,原则上是两个字一个停顿,如“国破山河 在”,是二二一的停顿。“相见时难别亦难”,是二二三的停顿。这种停顿,是诗词 最基本的节奏。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经过了必 然的、自然而然的演化过程所形成的一种音调,它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藏的深厚内涵。我们来欣赏一首李白的作品忆秦 娥。这首词写于唐朝由盛而衰的时候一一天宝之乱,中国的诗词讲究出处,字字 答案 以驳为主,驳立结合。首先旗帜鲜明地反驳“文化全球化”,然

4、后结合文 化的民族性提出“承认文化差异、实现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 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的观点,然后从“文化全球化”的实质与危害两个方 面进行反驳,最后提出正确做法,进一步重申观点。10.围绕“文化全球化”这一论题,两则材料论述的侧重点不同,为什么?(4分) 答案材料一旗帜鲜明地反对“文化全球化”,实质是为了反驳西方某些别有用 心的人鼓吹的“西方文化全球化”,反对的是文化霸权;材料二作为学术论文, 认可“文化全球化”,认可的是对维护关系到人类社会共同利益的基本文化价值 的追求的认可;在此基础上,提出多元文化并存的必然性与长期性。两文立场不 同,所以观点不同。有来历。“秦娥”出

5、自汉朝的一首乐府诗:“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秦氏有好 女,自名为罗敷。”因此秦氏楼上的女子秦娥就代表着美丽的女子。李白的这首词 看起来是一首寻常的描写相思怨别的词,可是它写在安史之乱之时,其中就有了 深意。这部作品带给了我们非常丰富的联想。“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你听 到那吹箫的声音,像哭泣一样的呜咽,那楼上的女子每当月明的夜晚就怀念起那 个远离她的人。“秦楼月,年年柳色,潘陵伤别”。濯陵是首都长安送别人的地方, 可是这首词中让人怀念的人,可能不是指爱人,而是逃难到西蜀的唐玄宗。“乐游 原上清秋节”,乐游原是长安郊外的一处草原,乐游原到了凄清冷落的秋季,越发 惨淡。“咸阳古道音尘绝”,从

6、长安出发,在咸阳古道远行的那个人,一直没有回 来。玄宗到了四川,“音尘绝”,留在长安的诗人或百姓心断望绝。“西风残照,汉 家陵阙”。在凄清冷落的秋天,在夕阳残照之下,一阵秋风吹过。“汉家陵阙”,这 是我们大唐汉民族的陵墓,是我们的宫阙。从最后的两句可以看出,这不是普通 的描写男女相思怨别的词。在这首词里,有诗人对国家危乱的无尽悲哀和无限感 慨。所以,读诗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你要知道那首诗写 作的时代、写作的背景,你要把它的内容、深刻的感情读出来。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是因为诗人重心、物之间的兴发感动,由一 生二、由二生三、由三生无穷;以内心的感发为主,“在心为志,发

7、言为诗”。中 国古人作诗,是带着感情而写的,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千百年后再读 其诗作,依然能够受到同样的感动,这就是中国诗歌的生命。(摘编自叶嘉莹传统诗词到底美在哪儿)材料二: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 000多年,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 益高涨,这既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更是中华文化自信的突出表现。在新形势 下,如何进一步推动中华诗词事业向前迈进,取得更好成绩,是摆在诗词界面前 的重要课题。古人云:”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人民群众的事业和生活、 顺境和逆境、梦想和期望、爱和恨、存在和死亡,人类生活的一切方面都应当在 诗词作品中找到启迪。这就要求诗人深入生活,深入社

8、会,拥抱时代。诗人除了 要有较好的专业素养,还要有较好的人格修为,有铁肩担道义的社会责任。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诗词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不能锁定在一个小天地里。例如,通过成立演艺界诗词工委,让中华诗 词插上舞台艺术的翅膀,飞得更高,传得更远。诗词一经朗诵、演唱和表演,就 变得形象直观、轻松活泼、生动有趣,更富有欣赏价值,进一步强化了诗词的感 染力,提高了传播力和影响力。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文学”走向“大众 文学”。关于诗词的创作与评价,自古至今已经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理论,这套理论发 挥了重要作用,并且还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中 国

9、特色社会主义已经进入新时代,诗词理论也应当与时俱进。唐诗宋词的巨大成 就所产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 作和诗词评论,需要加以突破。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很多人对中华优秀传统 文化的感知、中华民族认同感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是从小时候背诵古诗词开始的, 其中满载着家国情怀、描绘着壮美山河、萦绕着思乡之情。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 代背诵过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可是后来很多人把它丢了,非常可惜。我国青年人 现在参与中华诗词创作的人还相对较少,诗词创作迫切需要更多的年轻人参与。 另一方面,青年也需要中华诗词。中华诗词是青年的精神滋养,包括中华诗词在 内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

10、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对青 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摘编自党云峰周文彰:发挥中华诗词 在建设文化强国中的作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中国古典诗歌从诞生开始就以给人直接的感发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这感发力 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B.中华诗词有平仄和结构的特殊要求,这是中华民族诗词所独有的,这种平仄和 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C.读诗背词不只是“入乎耳,出乎口”,只会背就算了,要能够知人论世、以意 逆志,把诗歌所隐藏的深厚内涵和深刻感情读出来。D.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既

11、源于中华诗词的魅力,更 源于人们对中华文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解析 A项,“这感发力量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或人世间的生离死别”错,材料一第1段原文说“使人心动的,人世间的死生离别更加使人心动”并不表 明这“感发力量”只是“来源于外界的自然景物和人世间的生离死别”这两个方 面,只是列举一二,还有其他方面,选项表述绝对,曲解文意。B项,“这种平 仄和结构的要求是中国传统诗词吟诵一开始就固定下来的”错,从材料一第2段 看,“中国的传统诗歌吟诵是结合中华民族的语言文字特色,它是中华民族 所独有的”可知,平仄和结构要求是中华诗词在发展演变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而非一开始就固定下来;D项,“既源于中华诗词的

12、魅力,更源于人们对中华文 化越来越强烈的自信”错,从材料二第3段看,“现在人们学习、创作、吟诵诗 词的热情日益高涨”是因为我们创新了传播方式,而不是中华诗词的魅力所在, 也不是来自于文化自信,选项强加逻辑关系。答案C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对外界的景、物、情、事有真切 感应就可以创作出真实动人的诗歌。B.叶嘉莹认为李白的忆秦娥可能不是描写男女相思怨别,而是诗人或百姓在 思念玄宗。这种深层解读,未必是定论。C.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既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也是 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D.中华诗词的未来

13、在青年,要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 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的背诵。解析A项,“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因此只要就可以创作出 真实动人的诗歌”错误,说法过于绝对,结合材料一第1段,“情动于中而形于 言”是创作诗词的必要条件,而非充分条件。C项,“中华诗词创作取得的巨大 成就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也是当代诗歌创作与评论的沉重负担”错,巨大成就 和成熟的评价理论不会是“负担”,从材料二第4段“唐诗宋词的巨大成就所产 生的巨大影响,使今人形成了一些固定的观念和标准,制约着当代诗词创作和诗 词评论”可见,成为“负担”的是人们头脑中形成的固定观念和标准。D项,“要 想根本改变当今青少

14、年不愿意创作诗词的局面,关键在于从小抓起,加强古诗词 的背诵”错,背诵了也可能忘记。这不是根本的解决办法。答案B3.周文彰主张传统诗词应该“深入生活,深入社会,拥抱时代”,主动担负起反 映现实生活的责任,对下列几首这类诗歌的解读,不准确的一项是()(3分) A. “北拒沙流,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 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和丰功伟绩。B. “抗疫悬壶争挽弓,神州处处起春风。签名请战飞千里,白纸梅花指印红”赞 美了新冠疫情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挺身而出、大义凛然的精神。C.“灯火人家月色幽,小桥流水唱无休。帮扶走访深山路,每与春风一道谋”表 现了扶

15、贫工作者深入基层的工作状态和以苦为乐的精神状态。D. “古道漫风烟,散落诗篇。窟封宝藏不知年。应是前生心暗许? 一见生欢”赞 扬了沉潜于敦煌学研究的学者们“择一事终一生”的治学精神。解析 A项,“写出了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林业工人的无私奉献”错,“北拒沙流, 西连太岳,拱卫京津百万兵。凝眸处、邀苍烟一抹,绿色长城”没有赞美林业工 人“无私奉献”的意思,节选的词句高度肯定了塞罕坝林场的生态作用,赞美了 林业工人的丰功伟绩。答案A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点。(4分)解析 第一段首先提出中心观点,“作诗一定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中国古 典诗歌自始即以其能予人直接的感发之力量为最基本的特色”。然后通过引

16、证、 例证、因果论证法进行分析:“情动于中而形于言”“钟竦在诗品序中说: 非长歌何以骋其情? ”“可见钟嫌所认识的诗歌,其本质乃是心物相感应之下发自 性情的产物”“如杜甫写在天宝乱世年间的诗歌: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所 以,作诗的真正动机和兴起,可以使人对宇宙万物、社会产生一种关怀”。第二、 三两段,从音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诗歌的吟诵是中 华民族所独有的。所以诗词的声音是非常重要的”“读词背诗,要懂得它所隐 藏的深厚内涵”。第四段总结上文,照应开头段,再一次指出重视感发作用是中国 诗词的生命:“中国古典诗歌之所以如此精妙,他们把自己内心的感动写出来。答案 采用了总

17、分总结构,先总论中国诗词之美在于给人的感发作用;再从音 韵和内涵两个方面阐释了中国传统诗词美在哪里;最后总结上文,再一次指出重 视感发作用是中国诗词的生命。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如引证法、例证法、对 比论证法。语言风格:引经据典,分析透彻;文辞优美,典雅古朴,但平实易 懂,绝不晦涩。5.某校要举办“复兴中华诗词”讨论会,请你作为代表发言。请结合上述材料, 分条列出发言提纲。(4分)解析由材料二第一段“中华诗词从发源至今已经3 00。多年,是摆在诗词 界面前的重要课题”得出答案: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由材 料二结尾段“但历史的车轮已经驶入21世纪,需要加以突破”得出答案: 与时俱进,

18、革新诗词创作与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由材料二第三 段”诗词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是小众文学。如今,中华诗词正在从小众 文学走向大众文学”得出答案: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统 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由结尾段“不少青年人在儿童时代背诵过 很多古典诗词作品,对青年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得出答案:中华诗词的 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答案树立文化自信,努力探索传统诗词之美。与时俱进,革新诗词创作与 评价理论,为传统诗词注入时代气息。创新传统诗词的传播、普及形式,让传 统诗词从“小众文化”变成“大众文化”。中华诗词的未来在青年,要引导青 年热爱诗词、创作诗词。

19、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10题。(17分)材料一:随着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文化全球化的论调甚嚣尘上。事实上,文化既 有时代性又有民族性和地域性,其发展离不开自身所处的时代和固有的文化传统, 所谓“文化全球化”是一个具有欺骗性的伪命题。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灵魂,民族文化是长期发展和积累起来的,是 一个民族的根脉。由于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存在差异,不同民 族和国家在历史发展中形成了不同的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风俗习惯,造就了多 元文化,而且每一种文化都具有无可替代性和不可复制性。承认文化差异、实现 文化共存,是各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生存发展、开展国际合作的基础。否认这种差 异,盲

20、目推动趋同,不但会导致人们对自我身份认同的弱化甚至消失,而且将导 致民族文化衰落乃至国家衰亡。西方一些人鼓吹“文化全球化”,其实质是向全世界兜售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 文化。消费主义是西方文化的核心内容之一,一个人如果认同西方文化,就会更 加乐于消费其商品、接受其制度规则。这有利于西方国家按照自己的方式塑造世 界经济政治格局,从而实现自身利益最大化。正因如此,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 家才不遗余力地向发展中国家推广自己的文化,企图让所谓落后民族和国家的文 化消融在单一西方文化中,实现西方文化全球化。所谓“文化全球化极具欺骗性,危害甚大。借助国际经济、科技、教育、 影视、传媒、艺术等交流互动,西方国家不

21、仅向发展中国家倾销物质商品,而且 强力输出新闻报道、影视作品和图书读物等文化产品。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人尤其 是青年人,潜移默化地认同和接受西方文化,甚至认为西方文化更先进,更高级, 竭力学习模仿以求趋同,最终抛弃自己的文化传统。应当认识到,一些西方国家 鼓吹“文化全球化”,目的是要加速垄断资本的全球扩张和资本主义价值观的全球 渗透,以攫取更多的经济、政治和文化利益。进入新时代,我们应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廓清“文化全球化”的 迷雾,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的同时,积极同世界不同民族和国家开展 文化交流,在多元文化和谐共生中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摘编自刘焕明“文化全球化”是一个 伪命

22、题,人民日报)材料二: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 经济全球化使地域文化不再相互隔离,促进了文化领域的交流互动。不同文化间 的交流和互动促使人们开始寻找某些共同的文化价值和评判标准,文化全球化已 成为一种趋势。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全球化可以相互交织,但并非完全重合。经济全球化是人 类发展的必然趋势,而文化的交融也将成为一种趋势。但是,这并不能因此而否 定文化的多元性现实。文化全球化过程中充满着矛盾和冲突,但更多地包含着跨文化的对话和交流。 它不可能是文化的彻底“西方化”,而是多种文化通过冲突和对话而形成的新文 化格局。文化交流的过程,有人称之为文化的“濡化”,

23、即任何两个不同文化的群 体甲、乙发生接触时,甲可能从乙那里撷取文化要件,乙也可能从甲那里撷取文 化要件。当这两个文化不断发生接触而扩散时,便是“濡化”。由于不同国家、民族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性,文化全球化遇到不少问题。一些 人认为,文化的全球化意味着文化的殖民化,部分发达的西方国家强行推销自己 的文化产品和价值观念,以便在文化和思想上影响甚至同化相对落后的国家。但 在具有强大内聚力的地域文化那里,西方文化并不容易占主导地位。地域文化所 具有的民族性特质,决定了地域文化的非屈服性。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 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而且对地域文化提出了更 高的目标和要求。中国

24、现代哲学家张岱年曾指出:新型世界文明的主要潮流,是东西方文明的 交流对话、综合创新,从而创造多元文化并存的世界文明。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不同的文化开始趋向全球化,但全球化并不代表着 地域文化的消融,文化多元成为一种必然。当然,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 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摘编自方浩范对文化全球化与边缘文化 的思考,长白学刊)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文化全球化”不过是某些西方国家为了使自身经济、政治、文 化利益最大化而设计的骗局。B.材料一认为,各民族人口种族、地理环境和社会生产方式等方面的差异,是多

25、元文化形成的因素。C.材料二中的“文化全球化”并非指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的消融,而是指通过 冲突和对话形成新的文化格局。D.材料二认为,在文化全球化背景下,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就必 须积极吸收其他文化。解析 D项,原文说“地域文化要想健康发展,不仅要坚守自我,也要积极吸收 全球文化先进、科学的内容”,选项说成了 “必须”,犯了绝对化的错误。答案D7 .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发展中国家的许多年轻人乐于消费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餐食品,说明他们已经 认可快餐文化,这冲击了本土的饮食文化。8 .材料二中关于“文化殖民化”的论述,可以作为材料一中“文化全球化是个伪

26、 命题”的有力证据。C.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也决定了地域文 化不可能被全球文化淹没。D.两则材料均认可文化的差异性和多元性,认为在保持自身文化独立性和自主性 的同时,应积极进行对话与交流。解析C项,”地域文化所具有的民族性特质,有利于其自身的创新和发展”说 法错误,材料二第四段说“文化全球化不可能、也无法淹没地域文化,反而更加 有利于地域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把“全球化”说成“地域文化”,犯了张冠李戴 的错误。答案C8.下列不属于“文化濡化”现象的一项是()(3分)A.十九世纪中叶至二十世纪初期,活跃于上海地区的“海派绘画”借鉴唐宋传统 技艺与西洋绘画艺术,对传

27、统中国画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创新。B.古“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国的丝织品以及冶铁、凿 井、造纸等技术相继西传,西方的音乐、舞蹈、雕塑等也传至中国。C.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梅兰芳在美国各大城市巡演,向西方人展示了精妙的中国 京剧艺术,得到纽约时报首席乐曲评论家托马西尼的高度评价。D.迪士尼公司出品的动画电影花木兰,虽然对所有素材都采取了迪士尼特有的 艺术加工方法,但配乐采用了中国多种音乐元素,且画面具有中国水墨画风格。 解析概念“文化濡化”的两个必备条件:一是两种不同文化,二是互相接触而 扩散。C项,梅兰芳展示的中国京剧艺术只是得到了外国人的高度评价,没有被 外国人学习吸收,梅兰芳也没有从外国人那里“撷取文化要件”。概念理解错误。 答案C9.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方式。(4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应用文书 > 解决方案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