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开放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业练习参考答案.docx

上传人:国**** 文档编号:96815863 上传时间:2024-03-25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37.1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业练习参考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国家开放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业练习参考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开放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业练习参考答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国家开放大学人类发展与环境保护作业练习参考答案一、单项选择题1.环境污染按污染产生的来源分为()。A.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水污染等B.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水污染等C.工业污染、农业污染、大气污染、生活污染等D.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交通运输污染、生活污染等2.造成英国“伦敦烟雾事件”的主要污染是()。A.烟尘和二氧化碳B.二氧化碳和氮氧化物C.烟尘和二氧化硫D.烟尘和氮氧化物3.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中主要是()。A.化学物质B.细菌C.放射性物质D.热4.我国城市地下水下降的主要原因是()。A.降雨减少B.城市化过程中不透水地面的增加C.森林植被被破坏D.过量的

2、开采地下水5.我国流经城市主要河段中,对其污染贡献最大的污染物为()。A.有机污染物B.重金属C.三氮D.酸性污染物6.以下不属于污水处理技术物理法的是()。A.重力分离B.过滤法C.离心分离法D.混凝7.1987年通过的蒙特利议定书是保护()的历史文件。A.动物B.植物C.大气臭氧层D.水8.颗粒污染物中,粒径在10微米以下的称为()。A.TSPB.飘尘C.降尘D.烟尘9.造成全球气候的温室气体,主要为()。A.一氧化碳B.甲烷C.氮氧化物D.二氧化碳10.世界环境日为每年的()。A.6月5日B.4月22日C.9月16日D.11月15日11.我国环境保护法公布的时间是()。A.1989年12

3、月26日B.1986年12月26日C.1989年9月1日D.1986年9月1日12.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我国规定城市居住区的环境噪声最高限值为()。A.昼间55分贝夜间45分贝B.昼间60分贝夜间50分贝C.昼间60分贝夜间的分贝D.昼间70分贝夜间55分贝13.当今世界人类面临的五大问题是()。A.人口、粮食、能源、资源、环境问题B.人口、经济、能源、资源、环境问题C.人口、经济、发展、粮食、资源问题D.粮食、能源、人口、环境、发展问题14.汽车尾气中的主要污染物是()。A.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B.一氧化碳、铅化合物C.二氧化碳、二氧化硫D.一氧化碳、二氧化硫15.联合国于()年发表了人类环

4、境宣言。A.1972B.1973C.1974D.197516.夏季使用空调时,将温度设置在()度最好。A.17-20度B.18-20度C.20-25度D.26-28度17.生态平衡失调表现在功能上的标志,包括()和物质循环中断。A、一级结构缺损;B、二级结构变化;C、信息流通受阻;D、能量流动受阻。18.酸雨是指pH值小于-的降水()。A.5.6B.5.8C.4.3D.4.619.世界上第一部环境保护法是()制订的田律。这份禁令规定,不但保护森林植物,鸟兽鱼鳖,而且还保护水道不得堵塞。A.唐朝B.明朝C.秦朝D.清朝20.大气的臭氧层对人体是有益的因为它能()。A.吸收紫外线B.吸收红外线C.

5、阻挡微波辐射D.防止酸雨21.下列哪一种环境不属于聚落环境的范畴。A.院落环境B.村落环境C.地理环境D.城市环境22.下列哪一个原则不属于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基本原则。A.公平性原则B.持续性原则C.共同性原则D.全球性原则23.下列哪一项不属于自然环境的范畴。A.大气环境B.居住环境C.水环境D.地质环境24.八大公害事件的水俣病是由于()中毒引起的。A.镉B.SO2C.甲基汞D.铅25.下列哪一项不属于当今社会人类所面临的重大环境问题。A.酸雨危害B.臭氧层破坏C.土地沙漠化D.人口增长26.人类与环境的关系是()。A.协调的B.统一的C.对立的D.对立的统一27.什么是生态系统。A.自然界

6、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B.自然界是生物与有机物,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C.自然界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有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D.自然界是生物与生物,有机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依存所形成的这种统一体,成为生态系统。28.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成分不包括下列哪一项?A.生产者B.消费者C.代谢物质D.分解者29.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功能的是()A.能量流动B.物质循环C.生态演替D.信息传递30.蝙蝠通过发射超声波来判断前方是否有障碍物,此种情形属于

7、哪一种信息传递类型。A.化学信息B.营养信息C.行为信息D.物理信息31.下列资源中不属于农业资源的是()。A.矿产资源B.土地资源C.水资源D.气候资源32.雷雨天气发生的闪电现象产生电离作用,可以使大气中的氮氧化物氧化成硝酸盐,经雨水而进入土壤,这一过程属于()。A.大气固氮B.生物固氮C.工业固氮D.岩浆固氮33.在大气圈的五个圈层结构中,处于最外层的圈层是()。A.对流层B.平流层C.散逸层D.电离层34.自然和认为活动排入大气中的污染物主要在()活动。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电离层35.极光现象发生在大气圈的的()。A.对流层B.平流层C.中间层D.电离层36.什么是空气污

8、染?A.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氢化合物等)”B.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氧气、碳氢化合物等)”C.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固体颗粒物等)”D.空气污染是指“进入空气中的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一氧化碳、烟尘、碳氢化合物等)”37.()不属于按照污染物发生的类型划分的大气污染源。A.生活污染源B.固定污染源C.工业污染源D.农业污染源38.()属于大气气态颗粒污染物。A.粉尘B.飞灰C.雾D.黑烟39.下列大气污染物中,()不属于一次

9、污染物。A.H2SB.SO3C.NH3D.CO40.参与光化学烟雾形成的气态污染物是()A.碳氢化合物B.SO3C.NH3D.HF二、填空题1.广义地讲,环境是指以(围绕人群空间)为中心,及对该中心有影响的各种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总和。2.在环境问题的三个分类中,对人类生产和生活影响最大的环境问题是(环境破坏)。3.环境问题的萌芽阶段包括两个时代,即为远古时代和(农牧时代)。4.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发生的历史时段为(20世纪50-60年代)。5.发生在日本富山县的骨痛病事件是由(镉)污染引起的。6.在水俣事件中,致病和致毒物质是(甲基汞)。7.20世纪规模最大的烟雾事件发生地是在(洛杉矶光化学

10、污染事件)。8.1992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召开了(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9.1972年6月5日,“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会议提交文件是只有一个地球、人类环境宣言。该会议是世界环境保护史上第一个里程碑。10.蕾切尔卡逊的论著(寂静的春天),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关于环境问题的著作。(1973)年,国务院颁布了我国有史以来的第一步环境保护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试行)。11.“生态学”一词是由德国生态学家(赫克尔)与1869年首先提出的。12.生态系统的概念是英国植物群落学家(坦斯莱)在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13.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所有不同种群的生

11、物综合称为(群落)。14.高等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的主要作用是扮演(生产者)的角色。15.生态系统的各组成部分,通过营养联系组成了生态系统的的(形态)结构。16.按照人为干预的程度划分,没有或者基本没有受到人为干预的生态系统称为(自然生态系统)。17.在食物链中,一级消费者处于(第二)营养级。18.根据能量传输的1/10定律,在一个食物链中,营养级一般不超过(4-5)级。19.在生物圈范围内的各个圈层中进行的物质循环,称为(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在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中,通过声音、颜色和光等物理现象传递的信息,成为(物理信息)。20.生态系统之所以能够保持相对地平衡状态,是因为生态系统本身具有

12、(自我调节)的能力。21.当前我国正在大力实施的解决我国南北方水资源分配不均的水利工程是(南水北调)。22.那些被人类开发利用后,能够依靠生态系统自身在运行中的再生能力得到恢复或再生的资源称为(可更新(可再生)资源)。23.太阳能属于自然资源分类中的(恒定)资源。24.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大气圈层是(对流层)。25.在平流层中,空气很少有对流运动,(平流)成为该层空气运动的主要形式。26.多云的夜晚地面要比无云夜晚高,是因为存在大气(反射)作用。27.根据污染物的化学成分及存在的大气状况,发生于以煤炭为主要燃料地区的大气污染属于(还原型)大气污染。28.大气污染物主要有两类,分别为颗粒污染物和(

13、气态污染物)。29.在大气污染物中,常见的二次污染物是光化学烟雾和(硫酸烟雾)。30.粒径小于10um的颗粒物,可长期漂浮于大气中,被称为(飘尘)。三、名词解释1.自然环境:是环境围绕人们的各种自然因素的总和,有原生自然环境和次生自然环境。2.社会环境:是人类在长期生存发展的社会劳动中所形成的,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加工和改造了的自然物质设施和社会结构。3.环境质量:一般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内,环境的总体或环境的某些要素,对人群的生存和繁衍以及经济发展的适宜程度,是反映人群的具体要求而形成的对环境评定的一种概念。4.环境污染:污染物进入环境,并在环境中迁移、扩散和转化,

14、使环境系统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对人类生存和发展造成不利影响。5.生态系统:指由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由无机环境与生产者(绿色植物)、消费者(草食动物和肉食动物)以及分解者(腐生微生物)4部分组成。6.林德曼能量传输1/10定律:指在一个生态系统中,从绿色植物开始的能量流动过程中,后一营养级获得的能量约为前一营养级能量的10%,其余90%的能量因呼吸作用或分解作用而以热能的形式散失,还有小部分未被利用。7.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8.生态阈值:任何一个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总是有限的,外部冲击或者内部变化超过了这个限度,生态系统就可能遭到破坏

15、,这个限度被称为生态阈值。9.生物监测:是指利用生物对环境中污染物质的反应,即利用生物在各种污染环境下所发出的各种信息,来判断环境污染状况的一种手段。10.生态安全: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生存和发展所需的生态环境处于不受或少受破坏与威胁的状态。11.可持续发展: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之一。12.土地资源:指土地总量中,现在和可预见的将来,能为人们所利用,在一定的条件下能够产生经济价值的土地。13.生物多样性:指植物、动物、微生物和生态系统的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14.矿产资源:主要指埋藏与地下或分布于地表的、由地质作用所形成

16、的有用矿物或元素,其含量达到具有工业利用价值的矿产,可分为金属和非金属两大类。15.大气污染: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过程引起的某些物质进入大气中,累积呈现出足够的浓度,达到足够的时间并因此而危害了人体的舒适、健康和福利或危害环境的现象。16.面源污染:引起水体污染的排放源,分布在广大的面积上,与点源污染相比,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受外界气候、水文条件的影响很大。17.温室气体:具有温室效应的气体,即可破坏大气层与地面间红外线辐射正常关系,吸收地球释放出来的红外线辐射,阻止地球热量的散失,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气温升高的恒量气体。18.逆温: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时,大气层的温度分布出现

17、温度逆增,称为逆温。19.干绝热递减率:干空气块或未饱和湿空气块在绝热条件下每升高单位高度(通常取用单位高度为100m)所造成的温度下降数值20.湿法脱硫:用水或水溶液做吸收剂吸收烟气中SO2的方法。四、简答题1.什么是环境问题?它是如何产生?又是如何发展的?答:环境问题是指由于人类活动作用于环境而引起的环境质量变化,以及这种变化反过来对作为环境要素中的人类的生产、生活和健康等产生影响的问题.人类在利用和改造环境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污染和破坏环境,人类与环境的相互关系是对立统一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类社会对环境的作用力逐渐增强,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生态系统的作用和功能,由此产生了环

18、境问题。人类在诞生以后的很长的岁月里,只是自然的采集者和捕食者,人类对环境的影响和动物区别不大,虽然在远古时代,也发生所谓“环境问题”,但由于影响力有限,不至于造成大规模的环境破坏,随后人类社会进入农牧时代,人类改造环境的作用愈来愈明显地显示出来,与此同时也产生了相应的环境问题。环境问题在进入工业社会后表现更加明显,环境污染也越来越普遍,以至于在20世纪50-50年代,形成了环境问题的第一次高潮,当前人类进入信息时代,环境问题更是层出不穷,并且表现为全球化、突发性的特征。2.在第一次和第二次高潮阶段,环境问题的表现特征有哪些区别?其一,影响范围不同。第一次高潮主要出现在工业发达国家,重点是局部

19、性、小范围的环境问题;第二次高潮则是大范围、乃至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其二,就危害后果而言,前次高潮人们关心的是环境污染对人体健康的影响,环境污染虽也对经济造成伤害,但并不突出。第二次高潮不但明显危害人体健康,而且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已威胁到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阻碍竞得持续发展。其三,就污染源而言,第一次高潮的污染来源不太复杂。第二次高潮出现的环境问题,污染源和破坏源众多,分布也广。其四,前次高潮的“公害事件”与第二次高潮的突发性严重污染事件也不相同,第二次高潮表现出全球性、大面积的生态破坏和突发性的特点。3.简述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研究范畴的区别?答:传统生态学是研究生

20、与其生活环境相互关系的科学;而现代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的科学。因此传统生态学和现代生态学的区别主要表现为研究范畴的大小上。传统生态学的研究中心是宏观生物学,而现代生态学的研究范畴则要比传统生态学大很多,其研究范畴不仅包括传统生态学的演技内容,同时结合时代特点还研究分子生态学和全球生态学,表现为宏观和微观研究相结合的特点。4.简要回答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答:生态学和环境学研究的不同点表现为四个方面:(1)首先从定义上讲,生态学是研究生命系统和环境系统相互作用的规律和机理,而环境学是研究人类群体和环境要素之间的科学;(2)从研究对象上讲,生态学以生命系统为

21、研究对象,而环境学则以人为主要研究对象;(3)从研究内容是上讲,生态学研究环境系统和生命系统之间的相互关系,而环境学则将环境因素和人类生活的相互作用作为整体来研究;(4)从所属范畴来讲,生态学属于自然科学,而环境学则是一门交叉科学,涉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等。5.简述氮素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答:氮素是自然界含量最高的化学元素,其在自然界的循环途径很复杂。氮循环主要是在大气、生物、土壤和海洋之间进行的。大气中的氮进入生物有机体主要有四种途径,分别是生物固氮、工业固氮、岩浆固氮和大气固氮,其中工业固氮是氮固定的主要途径。四个途径固定的氮素均可在土壤中积累,土壤中的氨或铵盐,经硝化细菌的硝化作用,

22、形成亚硝酸盐或硝酸盐,从而被植物利用。氮素在植物体内的存在形式主要是氨,氨与植物体内的含碳分子结合成蛋白质及核酸,动物可直接或间接从植物中摄取植物性蛋白,作为自己蛋白质组成的来源,并在新陈代谢过程中将一部分蛋白质分解为氨、尿素和尿酸等排除体外,又进入土壤,同时动物残体被微生物分解后形成的氨也进入土壤。土壤中的氮素除一部分被植物利用后,另一部分在反硝化细菌的作用下,分离成游离氮金土大气,完成氮的循环。值得特别指出的是,氮素的反硝化过程除了产生游离氮外,还可产生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N2O,引发全球气温上升,该现象已成为当前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环境问题。6.用生态学原理解释“为什么猪肉价格要比小白菜贵

23、”?答:生态系统的一个重要功能是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的生产者制造的能量沿着食物链在各个营养级之间流动,能量流动在生态系统中的流动具有单向流动和流动中能量急剧减少的特点,即能量流动在相邻两个营养级之间的传输效率只有10%,上一营养级累积的能量只有1/10能传输到下一个营养级。在食物链中,小白菜属于生产者,是第一营养级,而猪是消费者,其需要以生产者为食,所以单位重量下的猪肉的能量要显著高于小白菜所含有的能量,因此其价格也就比小白菜贵。7.简述生态平衡概念及其特点。答:生态平衡指生态系统中,通过生物链和其它自然因素来维持的一种平衡状态。生态平衡具有以下特点:(1)为一暂时的、相对的动态平衡:由生态系

24、统内部的自动调节能力所致;(2)生态系统结构越复杂,组成越多,物质循环与能量传递的途径越多,调节能力越强,平衡易保持;反之,调节能力越弱,平衡就不易保持;(3)生态系统的变化与发展,是在不平衡平衡不平衡的物质与能量流动中进行的。8.影响大气污染的气象因素是什么?答:(1)大气污染可看作是由污染源所排放出的污染物、对污染物起着扩散稀释作用的大气、以及承受污染的物体三者相互关联所产生的一种效应。大气对污染物具有扩散和稀释的能力,影响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的主要因素有气象的动力因子和气象的热力因子。(2)气象的动力因子主要是指风和湍流,风和湍流对污染物在大气中的扩散和稀释起着决定性作用,一般说来,污染物在

25、大气中的浓度与污染物的总排放量成正比,而与平均风速成反比;大气污染物的扩散,主要靠大气湍流的作用,正是因为大气湍流的作用,污染物在大气中才可表现为随气流的速度和方向随着时间和空间位置的不同呈随机变化。(3)气象的热力因子主要指大气的温度层结和大气稳定度等。温度层结与大气污染有着十分密切的联系,正常情况下,在对流层中,大气温度随高度增加呈现垂直递减趋势,但在一些无风、少云的夜晚,会出现逆温现象,表现为气温垂直递减率小于零,逆温现象的出现可引发大气污染;大气稳定度取决于大气垂直递减率与干绝热递减率之对比,根据二者差值大小情况,可运用气团理论判断大气的稳定度,当大气处于稳定状态时湍流受到抑制,大气对

26、污染物的扩散稀释能力减弱,反之大气对污染物的稀释能力增强。9.大气污染综合防治包括哪些内容?答:(1)加强规划管理;(2)采用技能技术,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利用率;(3)大力发展洁净煤技术;(4)开发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5)控制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6)加强机动车污染的控制;(7)加强工业污染控制。10.简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过程及其特点?答: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有吸收、反射和散射三个过程。参与对太阳辐射吸收过程的大气成分是臭氧,臭氧可强烈吸收太阳射线中的紫外线和红外线,但是其对大部分可见光的吸收却甚少;参与对太阳辐射反射过程的大气成分比较多,有大小颗粒尘埃、水滴和云层。这些物质可反射

27、各种波长的光,即对太阳辐射的反射无选择性,反射光呈白色,云层越厚,反射越强;参与对太阳散射过程的大气成分是空气分子、微小尘埃、大颗粒尘埃及雾粒小水滴。其中,空气分析和微小尘埃可对短波可见光(蓝紫青光)进行散射,而大颗粒尘埃和雾粒小水滴可对各种波长的光进行散射。11.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途径有哪些?答:大气污染物侵入人体主要有呼吸道吸入,随食物和饮水摄入,以及与体表接触侵入。依赖于呼吸道和皮肤粘膜进入人体的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和危害最为严重,是大气污染物进入人体的最直接途径;大气污染物随饮水摄入进入人体主要是通过人饮用含有大气污染物的水源实现的;大气污染物随饮食进入人体可通过两种方式,即分别是通过取

28、食含有大气污染物的水生动植物和取食含有大气污染物的农产品而实现的。12.简述光化学烟雾现象的形成条件及其对人体的危害?答:光化学烟雾属二次污染物,其形成过程大气中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等一次污染物在太阳紫外线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而产生烟雾,光化学烟雾形成要具备三个条件:(1)充足的阳光,无风条件:因此光化学烟雾通常发生在夏季的晴天;(2)要出现逆温现象;(3)大气中含有一定浓度的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光化学反应首先由NO2的光解反应引发,NO2与紫外线反应生成NO和基态氧原子,基态氧原子很快又与大气中氧分子结合生成光化学烟雾的主要成分臭氧;当大气中含有碳氢化合物时,其中的烯烃和芳烃可与基态氧原

29、子反应,生成一系列的中间和最终产物。光化学烟雾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表现为:刺激眼睛和粘膜;头痛、呼吸障碍;引发慢性呼吸道疾病;造成儿童肺功能异常等。13.简述我国水资源状况及其特点?答:我国水资源状况及特点如下:(1)水资源总量达,居世界第六位,但人均占有水量很少;(2)水资源在时间分布上,表现为年内和年际差异较大:60%到80%的降雨主要集中在汛期;(3)水体污染严重,南方呈现的水质性缺水即由大面积的水体污染导致;(4)我国的水资源存在着严重的时空分布不均运性:占国土面积47%的西北地区拥有的水资源量只占到全国水资源总量的7%。14.我国地表水的分类及每一类水的适用范围?答:1988年国家环保

30、局修行并颁布的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根据水域使用目的和保护目标将地面水分为以下五类:I类:主要适用于源头水、国家自然保护区;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一级保护区、珍贵鱼类保护区、鱼虾产卵场等;III类: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水水源地二级保护区、一般鱼类保护区及游泳区;IV类:主要适用于一般工业用水区及人体非直接接触的娱乐用水区;V类:主要适用于农业用水区及一般景观要求用水域。15.简述水体污染的分类?答:根据污染物质及形成污染的性质,可将水体污染分成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和生物性污染三类;化学性污染含:酸碱污染、重金属污染、需氧性有机物污染、营养物质污染、有机毒物污染。物理性污染包含有

31、悬浮物污染、热污染、放射性污染。生物性污染主要指致病菌及病毒的污染。16.简要回答水体污染控制的基本途径?答:(1)减少废水及其污染物的产生量:可通过改革生产工艺,实行清洁生产和改进设备,健全生产制度来实现。(2)减少废水及其污染物的排放量:可通过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回收废水中有用物质及加强工业废水和城市污水的综合治理实现。(3)加强对水体及其污染源的监测和管理:可通过对工业废水排量及东渡检测管理和对水体卫生特征、经济指标的监测管理实现。17.循环利用城市废水的意义及其利用途径?答:(1)循环利用城市生产和生活废水不仅可提高水资源利用率,而且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循环利用废水既可节约新鲜水、缓和

32、水资源短缺的矛盾,又可大大减轻水污染、保护水环境。(2)城市废水经净化后回用于灌溉农田,可以向农作物提供水分和氮磷养分,有利于改良土壤,还可进一步净化废水;城市废水经净化后也可用于工业,一般可作冷却水、锅炉用水或其他工艺用水;城市废水经净化后还可回用于市政设施,主要有风景区用水、冲洗汽车及道路、浇灌草地或树木等。也可将净化后的废水回灌地下,补充地下水,但应对水质严格检测。18.介绍不同质地土壤(砂土、壤土和粘土)养(水)分保持特点及其利用方向?答:砂土含砂粒较多,粘粒少,颗粒间空隙比较大,所以蓄水力弱,抗旱能力差。砂质土壤所含养料比较缺乏,由于缺乏粘粒和有机质,所以保肥性差,通气性、透水性较好

33、,有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肥效快、猛而不稳。砂质土壤含水量少,热容量较小,昼夜温差大。在利用方面:砂土适宜种植耐旱、耐贫瘠、生育期短、早熟的作物。花费施用少量多次,后期勤追肥,多施未腐熟有机肥,勤浇水。粘土的主要肥力特征是保水、保肥性好、土温比较稳定,但通气性、透水性差,耕作比较困难(干时坚硬,湿时粘粒,故要在一定的含水量条件下耕作较好)。由于粘质土壤含粘粒较多,颗粒细小,孔隙间毛管作用发达,能保存大量的水分,但是水分损失快,保水抗旱能力差。粘质土壤含粘粒较多,一方面粘粒本身所含养分丰富,另一方面粘粒的胶体特性突出,保肥性好。粘质土壤由于蓄水量大,热容量也较大,所以昼夜温差变化小,土温变化慢

34、,这有利于植物生长。粘质土壤由于土壤颗粒较细,颗粒间空隙小,大孔稀少,所以通气性、透水性差,不利于好气性微生物的活动,OM分解比较慢,有利于土壤OM的累积,所以粘质土壤OM的含量一般比砂质土壤高,肥效慢、稳而且持久。化肥一次用量可适当增加,前期追施速效化肥;有机肥宜用腐熟度高的;湿时排水,干旱勤浇水。壤土具有适宜的气相和液相比例,结合了砂土和粘土的优点,是最适宜作物生长的土壤。19.介绍土壤污染的自然净化过程?答:(1)土壤净化可分为物理净化、化学净化、物理化学净化和生物净化四种类型。物理净化类型有挥发、扩散、稀释等过程。土壤含水量、土壤温度、土壤质地和结构等性质对土壤物理净化作用有着明显影响

35、。物理净化污染物在土壤中的浓度,并未能真正将污染物从自然系统中去除,只是实现了污染的迁移。(2)化学净化类型主要有溶解和沉淀、络合-螯合作用、中和作用几种类型。通过溶解和沉淀作用可使重金属类化合物暂时失去活性,该过程属可逆过程向溶解方向进行,则增强重金属化合物活性或毒性,反之亦然;通过螯合-络合作用可降低重金属和农药的毒性,该反应过程在土壤中普遍存在;中和作用可使具有酸碱特性的污染物降低毒性,土壤中存在的酸碱物质中和具有酸碱特性的污染物,发挥土壤缓冲性能,避免土壤发生强烈的酸化或碱化过程。(3)物理化学净化主要包括吸附解吸过程和氧化还原过程。物理化学净化过程是暂时的、不稳定的,能从根本上将污染

36、物从土壤中根除。(4)生物净化过程包括绿色高等植物和土壤生物对必需元素的选择性吸收和被动吸收分解过程.生物净化可将污染物从土壤中去除的目的,是土壤净化的主要途径。20.简述土壤退化特征及其成因。答:土壤退化是土壤生态遭受破坏的最明显标志。其表现特征有自然植物的破坏或损失、土壤生物区种群组成的明显变化、土壤侵蚀、土壤盐碱化、土壤荒漠化、土壤酸化、土壤沼泽化、肥力下降等。退化的土壤其固有的物理、化学和生物学特性和状态发生改变,导致其生态系统功能、生产潜力和环境质量的等级或状况下降。土壤退化有着自然和人为的原因,造成土壤退化的原因主要是全球环境变化,特别是全球气候变化。人为原因有土壤的不合理利用、过度放牧和耕作、大量砍伐森林、破坏植被而导致的水土流失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考试试题 > 习题库

本站为文档C TO C交易模式,本站只提供存储空间、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本站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淘文阁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客服QQ:136780468 微信:18945177775 电话:18904686070

工信部备案号:黑ICP备15003705号© 2020-2023 www.taowenge.com 淘文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