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4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部编版) 板块1 第1单元 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docx(14页珍藏版)》请在taowenge.com淘文阁网|工程机械CAD图纸|机械工程制图|CAD装配图下载|SolidWorks_CaTia_CAD_UG_PROE_设计图分享下载上搜索。
1、第2讲 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课标要求】1.通过了解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和政治变动,理解战国时期变法运动的必然 性。2,了解老子、孔子学说;通过孟子、荀子、庄子等了解“百家争鸣”及其意义。【考点定位】1.春秋战国时期的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2.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3.春秋时期老子、孔子的思想。4.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背景、表现及意义。主题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与政治变革梳理夯实必备知识农业各国纷纷兴建水利灌溉工程,如都江堰、郑国渠、芍陂1 .列国纷争与华夏认同列国纷争概况“春秋五霸”齐国、晋国、楚国、吴国与越国先后建立了霸权“三家分晋”“田氏代齐”春秋后期到战国前期,晋国的韩、赵、魏三
2、家大夫将晋国 瓜分;齐国大夫田氏也取代了原来的姜姓国君“战国七雄”齐、楚、燕、韩、赵、魏、秦影响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周王室在公元前256年被秦国吞并【思维点拨】春秋争霸战争与战国兼并战争的不同春秋争霸战争是奴隶主同奴隶主之间为争夺领地展开的战争,属于奴隶社会性质的战争;战 国兼并战争是新兴地主阶级为达到统一而发动的战争,属于封建社会性质的战争。(2)华夏认同表现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相邻的少数民族先进,自称为“零夏” O 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进入战国之后周边少数民族逐渐融入华夏族影响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2 .经济发展与
3、变法运动(1)经济发展铁制农具开始使用,牛耕推广 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初期,周王室衰微,诸侯国势力强大,但是诸侯 之位在形式上仍需周天子册命,这说明王权统一意识仍有一定影响,D项正确。4 .春秋战国时,出现了翻土垦荒的犁(替代了耒耙),铲土、耘苗、松碎表土的铲,除草、间 苗的锄,平地、起肥用的耙,开沟、做垄的锚,收割谷物的镰等多种农具系列。这一现象() A.体现了农业生产工具的进步B.巩固了规模化农业生产秩序C.形成了完整的农耕生产分工D,促进了牛耕技术在全国推广答案A解析 春秋战国时期,在农业生产领域出现了较为完整的农具系列,说明春秋战国时期农业 生产工具的进步,A项
4、正确;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犁牛耕的增多,井田制逐渐瓦解,私田 日益增多,农业生产由大规模的集体生产逐渐转变为小块土地的家庭劳作,B项错误;“完 整” 一词表述太过绝对,从生产农具种类也无法得知生产分工的完整性,C项错误;西汉时 期牛耕在全国推广,D项错误。5 . (2023青岛一模)战国时期,大城市具备了完整的城郭布局。城是国君、公室贵族居住和宗 庙、社稷及官僚机构的所在地;郭是各级官吏和市民的居住区,以“里”为单位,“里”之 外是各种市和肆。这主要是由于,当时()A.周王室衰微B.诸侯的纷争C.工商业繁荣D.文明的起源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大城市除了有政治军事机构和
5、民居外,还有 各种市和肆等商业设施,主要是因为当时工商业繁荣,C项正确;周王室衰微、诸侯纷争并 不能解释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B项;中国文明在战国之前早已起源,排除D项。6 .(2022牡丹江模考)春秋战国时期,宋国地处中原,交通便利,出现了陶丘、彭城、宋城等 商业都会,范蠡等各国商贾也往来或定居宋国,还设有专门管理工商市场的官职褚师, 宋国也是较早征收关税的国家之一。这表明当时()A.宋国跻身政治军事强国之列B. “工商食官”政策使宋国商业繁荣C.宋国最早推行重农抑商政策D.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交通便利、时代变迁和商业政策等多重因素使宋国商业一度繁荣, D
6、项正确;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争霸中宋国只有宋襄公昙花一现,且宋国周边大国林立, 最终被齐所灭,A项错误;春秋战国时期“工商食官”政策趋向瓦解,B项错误;根据所学 知识可知,重农抑商政策在战国时期逐渐实行,材料中虽有征收关税的信息,但不足以说明 当时宋国一定且最早实行重农抑商政策,C项错误。7.如表所示为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活动事迹,据表可知()人物国别活动事迹子夏晋国人孔子弟子,做过崇尚儒学的魏文侯的老师李悝魏国人子夏弟子,曾任魏文侯相,主持变法乐羊宋国人魏国国相的门客,后成为魏国名将吴起卫国人弃儒学兵,指挥魏军屡次败秦,被视为兵家代表人物A.社会主流思想变化迅速B.儒学成为各家思想来源C.百
7、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D.魏国注重招揽各方人才答案D解析 从表格中可以看出尽管战国时期部分人物的国别不同,但其活动事迹主要是围绕魏国 展开,D项正确;材料表明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排除A项;当时儒家思想不是各家思想的 来源,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材料不能说明百家争鸣中有共通之处,排除C项。8.(2022揭阳二模)秦孝公去世后,商鞅失去变法的强有力支持者,被旧贵族告发谋反,商鞅 有口难辩,只得逃亡。最后,商鞅在秦军追捕中毙命,只落得个“车裂”的下场。下列措施 直接导致商鞅个人悲剧的是()A.重农抑商,奖励耕织B.奖励军功,限制贵族特权C. 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D.什伍连坐,刑罚严酷答案B解析 根据材
8、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商鞅变法中推行军功爵制,打击了贵族特权,遭到旧贵族 的反对。秦孝公去世后,商鞅遭到旧贵族迫害,被“车裂”致死,B项正确;“重农抑商, 奖励耕织” “土地私有,倡导小家庭制”和“什伍连坐,刑罚严酷”并不直接损害贵族利益, 排除A、C、D项。9. (2022.日照模考)某学者认为,周爵与秦爵在宏观上“确实存在着密切关系”,秦爵“承袭 了 爵的形式,用作个人品位,其上辐辕着优厚权益,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这表 明先秦时期“秦爵”()A.维护了周天子崇高地位B.构建起统一的国家观念C.有利于血缘关系的强化D.显示出浓厚的贵族气息答案D解析 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爵承袭了 “爵”的形
9、式,具有确定社会身份的功能,可以看出 这一时期的秦爵存在浓厚的传统色彩,具有贵族政治的痕迹,故选D项;A项不符合史实, 排除;秦爵根据军功授爵,与国家观念、血缘关系无关,排除B、C两项。10. (2023盐城模拟)先秦时期,有思想家提出:“故尚贤使能,则主尊下安;贵贱有等,则 令行而不流;亲疏有分,则施行而不悖;长幼有序,则事业捷成而有所休。”这些主张() A.强调了君主集权的重要意义B.代表了没落奴隶主贵族利益C.蕴含了以民为本的政治理念D.体现了国家治理的现实需求答案D解析 材料“尚贤使能” “贵贱有等” “亲疏有分” “长幼有序”体现了对有序社会秩序的 追求,是针对当时社会动荡的状况而提
10、出的治理方案,故选D项。11 .(2023.枣庄一模)大量战国简帛的出土,为研究诸子百家提供依据,其中郭店简中,可看 到儒家思想与道家思想混同;上博简中,可看到儒家思想与墨家思想混同;马王堆帛书中, 可看到道家思想与法家思想混同。这表明这一时期()A.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的思想B.诸子百家思想趋同性逐渐加强C.诸子百家思想的融合已经出现D.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答案c解析题干内容中所述及的时间是“战国”,再结合题干内容,可知在这一时期已经出现了 诸子百家思想融合的现象,故选C项;根据题干内容,不能判断出“儒家思想融合诸子百家 的思想”,排除A项;在题干内容中并没有述及诸多思想主张的“趋同”
11、,排除B项;根据 所学知识可知,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受到冲击是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 排除D项。12 . (2022.徐州模拟)下表反映了春秋战国时期诸子各家对“义”的解释,据此可知,春秋战 国时期()出处解释孟子尽心上敬长,义也庄子人间世臣之事君,义也墨子天志下义者,正也然而正者,无自下正上者,必自上正下商君书画策所谓义者,为人臣忠,为人子孝,少长有礼,男女有别A.儒家道德观念已被普遍接受B.知识阶层注重追求有序社会C.法家理念渗透到各家思想中D.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答案B解析 诸子百家从长幼、君臣、上下、父子等方面强调秩序、解释“义”,反映出知识阶层 注重追求有序社会,B
12、项正确;儒家道德观念被普遍接受是在西汉时期,汉武帝推行“罢黜 百家,独尊儒术”后,排除A项;材料不能说明法家理念渗透到了各家思想中,排除C项; 各家社会责任意识“普遍提高”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29分)13 .(16分)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大变革的时代,经济领域出现了一系列的新变化。阅读下列 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简表(部分)出土地点出土器物备注河北兴隆古洞沟燕国遗址铁范42付87件,铁器有斧1件、锄2件范:铸造器物的模子山东临淄齐故城铁2、犁锌1、铁锄2、铁铲1、铁镰1、铁斧4、铁铸5、铁凿1件发现东周冶铁遗址6处浙江绍兴西施山铁镰、铁瑛、铁锄等广西平乐银
13、山岭铁器181件,其中有锄89、斧10、铸6、 凿4、刮刀59、矛3、鼎1件等材料二“夫范、中行氏今其子孙耕于齐,宗庙之牺,为吠亩之勤。”国语晋语九“秦以牛田,水通粮。”战国策赵策一“距国门以外,穷四竟之内,丈夫二犁(二牛所曳之犁),童五尺一犁。”管子乘马 从材料一中提取“出土地点”和“出土器物”的相关信息说明春秋战国时期经济发展的 表现。(8分)评析上述材料在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生活方面有哪些史料价值。(8分)答案(1)表现:从出土地点看,铁器在南北方均有分布,说明铁器应用得到普及;从出土器 物看,铁器中有农具、兵器、手工业工具、生活用具,说明铁器广泛应用于生产和生活,农 具种类丰富,说
14、明农业生产实行精耕细作;铁范和冶铁遗址,说明冶铁业得到发展。史料价值:材料一列举的是春秋战国时期铁器的出土情况,这些出土铁器是研究春秋战国 时期社会生产和生活的实物史料、原始史料,价值较高。材料二是文献史料,且都成书于春 秋战国时期,是原始史料,可以用于研究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使用情况,需要与其他史料 相互印证。14 . (13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儒家追求社会的完善,要求人们超越自我,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把 社会完善作为人生责任。在道德教育上,儒家注重培养为官者“以民为本”、对百姓负责的 责任意识,“操心也危,虑患也深” “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的忧患意识,主张
15、为 官行政,必须有公正无私、勤政有为、清廉自守的道德规范。儒家也重视“教化” “化民成 俗”,重视“礼”的道德规范的作用,“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在道德教育上,道家认为道德是自然存在,呼吁为官者应尊重自然,尊重规律,尊重百 姓,要顺人之心,顺物之性,无为施政,不扰民生,不以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道家以政不 扰民作为行政者最重要的道德要求。道家的社会道德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这里包含着 清心寡欲,淡泊名利等一系列社会道德规范。摘编自邹强、王松中国古代儒家与道家道德教育思想之比较 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评析儒家和道家有关道德教育的主张。答案儒家要求人们把他人利益、社会整体利益放在首位,主张
16、统治者为政以德,以民为本, 对百姓实行教化,用礼来规范人们的行为。道家主张统治者无为而治,不扰民生,社会道德 规范要求是慈、俭、不争。儒家和道家都是针对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王室衰微、诸侯争霸、礼崩乐坏、社会动荡等现象, 就伦理和政治重建问题提出了道德教育主张。儒家思想的核心观念是“仁”,主张仁者爱人, 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民本思想,对推动中国历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儒 家主张的通过道德礼义教化民众后来成为了中国古代与法治相辅相成的基层治理方式。道家 将天地万物本原归结为“道”,提出“道法自然”,由此衍生出来的道德教育主张体现了尊 重自然规律、顺应自然的思想,丰富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
17、内涵。儒家和道家关于道德教育的主张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社会并没有实 现,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工商业手工业分工更加细密货币流通广泛,涌现出一批中心城市,工商业主聚集了大量钱财(2)变法运动(选必1, P22)背景社会生产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使社会生产力得到进一步发展,生产关 系急剧变动社会局势兼并战争不断,各诸侯国为了适应社会变动,实现富国强兵,纷纷 推行变法目的:富国强兵。主要变法:魏国的李悝、楚国的吴起、秦国的商鞅主持的变法。最彻底的变法商鞅变法内容经济重农抑商,奖励耕织;“废井田,开阡陌”,推动土地私有制 发展军事奖励军功,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政治与社会制度强制大
18、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互相纠 察告发;普遍推行县制,其主要官员由君主任免意义社会发展打击了贵族特权,促进了封建政治、经济、军事的发展社会转型贵族等级分封制趋于解体;君主权力加强,郡县制、官僚制等封建政治 制度开始产生统一奠基使秦国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为秦成就统一霸业奠定了基础【思维点拨】商鞅变法的特点措施全面: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司法、习俗等方面。措施彻底:废除了井田制,奖励军功,从法律上确立封建制度。(3)持续时间长:先后两次改革,具有长期性。(4)推行力度大:变法过程中严厉打击旧贵族势力,加强思想控制,保证了变法顺利进行。(5)成效明显:商鞅变法废除了奴隶主贵族特
19、权,促进了封建经济的发展,建立了地主阶级专 政,壮大了秦国的国力,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探究强化关键能力视角1诸侯争霸与华夏认同材料 华夏之名在西周已经出现,它成为中原主体居民的总称,四邻的夷、蛮、戎、狄等民 族被华夏族概称为“夷”。到春秋、战国之交,进入中原的戎狄诸部绝大部分已融入华夏族 当中,曾以蛮自居的楚国也渐不再被视为蛮夷。春秋战国,华夏族吸收了大量新鲜血液,成 为更加稳定和分布更广泛的族群,最终到秦以后形成了统一而有持久生命力的汉民族。张帆中国古代简史依据材料对春秋战国时期民族关系的发展状况及影响予以说明。试答: 答案 状况:戎狄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形成华夏认同观念;通过民族交融,
20、华夏族内涵进 一步丰富,更加稳定,分布更为广泛。影响:民族交融有利于秦的统一;为汉民族的形成奠 定了基础。【拓展深化】春秋战国时期所孕育的统一因素政治局势诸侯国间的争霸和兼并战争,使诸侯国数目减少,形成统一的趋势各国的变法促进了旧制度的瓦解和新兴地主阶级统治的建立,商鞅变法 中秦国势力的强大为统一准备了条件经济基础春秋以来社会生产力提高,各地社会经济联系加强,各诸侯国经济交往 频繁,为统一创造了经济基础思想理论法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为以后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奠定了基础,为统一提供了理论武器民族关系民族凝聚力增强,“华夷之辨”观念相对淡薄,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人民愿望长期战争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统
21、一成为社会各阶级的共同愿望视角2经济发展与变法运动材料图一铁制农具图二穿有鼻环的牛尊指出图二的史料类型,并简要分析一下它的史料价值。材料中的图片说明当时我国农业生产 领域出现了什么新现象?从唯物史观的角度分析这一新现象对当时的阶级关系和上层建筑产生的影响。试答:答案 类型:实物史料。史料价值:可以和文献史料互相支撑研究春秋战国时期的经济发展 状况。新现象:经济领域出现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影响:阶级关系:出现封建生产关系, 即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上层建筑:出现了变革的风潮。【拓展深化】战国时期诸侯国变法的必然性(1)生产力发展是各国变法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与推广推动了生产力发
22、展。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进一步削弱了人身依附关系,引起了社会阶级 关系的变化。经济基础的变化对上层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新兴地主和自耕农要求打破束缚,进一步解 放生产力,变法是满足他们要求的最有效的途径。(3)法家思想的推动:法家提倡顺应形势进行变革,主张以法治国,合乎当时社会发展的需求, 为各国推行变法改革提供了思想理论武器。主题二 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思想梳理夯实必备知识1.孔子和老子项目孔子地位儒家学派的创始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思想内容(1)核心观念是“仁”,主张统 治者“为政以德”。(2)恢复西周礼乐制度。(3)制度随着时代变化应当有所 改良(1)唯物史观:“道”是天地万
23、物的 本原,追求天人合。(2)朴素的辩证法:事物存在着矛盾, 矛盾双方可以相互转化。(3)政治: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教育成就(1)以“有教无类”的思想办 学,推动了私学的发展。(2)对诗书礼易春 秋等文献进行整理,后来这些 文献成为儒家的经典【思维点拨】孔子思想中“仁”与“礼”的关系“仁”是良好的道德,“礼”是社会的规范;“仁”是内在自觉,礼是外在约束。只有具备了 “仁”的内在品德,才能自觉地遵守礼制;反过来,只有通过礼制的规范,才能追求 “仁”的境界,即“礼”以“仁”为基础,“仁”靠“礼”来维护,两者相互制约。2.百家争鸣(1)背景经济:社会经济的发展。阶级:新兴的上阶层崛起。政治:各国统
24、治者出于争霸需要,礼贤下士,争相招揽人才。【概念阐释】士阶层先秦时期的贵族阶层,也是古代四民(士、农、工、商)之一。春秋时期,士大多为卿大夫的 家臣,有的以俸禄为生,有的有食田,战国以后,士逐渐成为统治阶级中知识分子的通称, 是脱离劳动生产的读书人。(2)表现儒家孟子认为人性善,提倡“仁政”;荀子认为人性恶,主张隆礼重法道家代表是庄子,崇尚逍遥自由阴阳家以邹衍为代表,认为五行间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提出“相生相胜”理论墨家墨子提倡节俭,主张“兼爱”“非攻”,提出“尚贤”的政治主张法家韩非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控制臣民,体现了中央集权的政治思想(3)影响思想解放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
25、系变化在思想领域内的反映,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现实意义为新兴的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深远影响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影响深远探究视角诸子思想与百家争鸣材料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变革示意图 据材料图示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思想家的应变之法有哪些(以儒、墨、道、法四家为例), 并对图示体现的逻辑关系进行阐释。(变革之象) 政局之变决定 夷夏之变经济之变反作用 阶级之变(社会存在)(变革之法)A百家争鸣(思想家) 理基 论础变法运动(政治家)(社会意识)试答:答案 儒家:德治、“仁政”、礼法并施。墨家:兼爱、非攻。道家:无为而治。法家:法 治与中央集权。阐释:一定时期的社
26、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同时社会意识又反作用于社会存在。春秋战国处 于社会大变革时期,经济上,铁犁牛耕推动生产力发展,井田制衰落,土地私有制出现,地 主阶级兴起。政治上,礼崩乐坏,王室衰微,诸侯纷争,造成混乱局面的同时,推动了民族 交融,华夏认同观念增强。为适应经济发展与社会变革的需要,新兴地主阶级实行变法,打 击旧贵族势力,建立封建政治、经济新秩序,进一步推动社会变革,加速社会转型。而百家 争鸣中,法家学说为各国变法提供了理论基础。【拓展深化】诸子百家思想的现实价值儒家的“仁政”等思想具有和谐意识,对于调节人际关系、稳定社会秩序具有积极作用, 对今天倡导的人本理念具有借鉴意义;孔子等人的教育思想
27、为今天推行全民教育、素质教育 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道家的“无为”思想主张顺应自然,对于增强环保意识,促进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现实 价值;道家的朴素辩证法思想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的哲学基础。(3)法家的法治思想对当今中国的法治建设具有借鉴意义;法家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思 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4)墨家的“兼爱”“非攻” “尚贤”思想成为今天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尊重人才思想的重 要来源。落实典题演练(2022山东卷)战国时期,法家两大派之一的田齐法家主张“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君臣不 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这反映其思想特点是()A.尚法存礼B.尊法敬天C.崇德重法D.外儒内法命题设计
28、聚焦考点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田齐法家思想的特点情境设置由于当时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发展不平衡,秦国和齐国一个在西,一 个在东,扎根于秦国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上的秦法家学说,与扎根于齐 国经济、政治、文化土壤上的齐法家学说有明显的差异。本题以田齐法家 为切入口,从设问的表述来看,是透过题干材料情境分析其思想特点解题指津易错排查材料并未涉及敬天,排除B项德是内在的道德情感,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材料强调的是法和礼, 排除C项田齐法家主张以法治为主,同时存礼,排除D项关键能力本题关键是理解材料的含义:“君臣上下贵贱皆从法”,说明田齐法 家主张用法来治理国家;“君臣不用礼义教训则不祥”,说明田齐法 家
29、主张君臣需要用礼义来教育百姓,不然则不祥,故田齐法家思想的 特点为尚法存礼,A项正确方法点拨特点类选择题主要通过对个别或群体的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化分析,归纳其个性 形态,或找出它们在本质上互相区别之处。此类试题的解题技巧在于熟练掌握基础知识,准 确把握材料中历史事物(事件)的最本质特征,通过与已知历史事物(事件)对比进行综合判定, 从而做出正确判断。1. (2022.湖南卷)儒家起于鲁,传布于齐、晋、卫;墨家始于宋,传布于鲁、楚、秦;道家起 源于南方,后在楚、齐、燕有不同分支;法家源于三晋,盛行于秦。这() A.促进了政治统一B.维系了 “学在官府”的局面C.冲击了贵族政治D.导致了各诸侯国之间
30、的矛盾答案c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儒家、墨家、道家、法家等诸子百家属于“学在民间”的土族阶层, 士族阶层的崛起,打破贵族对政治的垄断,C项正确;材料的主旨与政治统一无关,排除A; 春秋战国时期,“学在官府”的局面已经被打破,排除B项;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并不一定 导致各诸侯国之间的矛盾,排除D项。2. (2021 .河北卷)史记记载:“夫周室衰而关雎作,幽厉微而礼乐坏,诸侯恣行,政 由强国。故孔子闵(悯)王路废而邪道兴,于是论次诗书。”这一记载说明,孔子编订 诗书意在( )A.加强君主集权B.恢复周礼C.宣扬礼法并用D,发展私学答案B解析 根据材料可知,随着周王室衰微,诸侯互相征伐,社会动荡,孔子
31、主张恢复周礼以此 来稳定社会秩序,B项正确;法家主张加强君主集权,排除A项;荀子宣扬礼法并用,排除 C项;孔子发展私学,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D项。3. (2021.山东卷)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 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A.文化取向的迥异B.政治立场的不同C.学术观点的分歧D.生活态度的差异答案B解析儒家学者认为礼乐能够促成社会和谐,而墨家认为礼乐不利于国家治理,反映了两者 代表不同的阶级立场,政治立场不同,B正确;两者的差异不是文化取向上的差异,排除A; C是表象,排除;D与题意无关,排除。4. (2021全国
32、乙卷)西周分封制下,周天子与诸侯国君将包括土地及人口的采邑赐给卿、大夫 作为世禄。西周中期以后,贵族所获采邑越来越多,到春秋时期,有的诸侯国一个大夫的采 邑就多达数十个。这说明()A. 土地国有制度废除B.分封体制不断强化C.诸侯国君权力巩固D.社会生产持续发展答案D解析 根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西周时期诸侯国接受天子分封并进行世袭统治,西周中期 至春秋时期,由于生产力不断发展,垦田数量增多,推动了诸侯国内部分封规模的扩大,故 D项正确;井田制在战国改革变法中被废除,排除A项;春秋时期,随着诸侯国实力增强, 传统分封体制受到冲击,天子权威日益削弱,排除B项;材料信息不能直接体现对诸侯国君 权力
33、地位的影响,排除C项。5. (2022.长沙模考)春秋时期,齐国统一了今山东北部、河北西南部的诸夏族小国和莱夷等少 数民族,今河北东北部的一些小国和令支、孤竹等少数民族为燕国所并,晋国兼并了赤狄、 白狄和“伊洛之蛮”等少数民族。这说明当时()A.分封制的实施扩大了周朝疆域B.民族交融加剧了华夷之争C.诸侯争霸战争推动了民族交融D.分裂割据引发了争霸战争答案C解析 材料列举了春秋时期大的诸侯国兼并小国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史实,诸侯国的这些行为 有利于民族交融,C项正确。课时精练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36分)1. (2023泰安一模)齐桓公葵丘会盟后,欲封禅泰山,管仲劝阻,桓公却认为自己“九合诸侯,
34、 一匡天下,诸侯莫违我。昔三代受命,亦何以异乎? ”由此可知()A.诸侯争霸战争愈演愈烈B.封禅利于维护礼乐秩序C.周天子的权力丧失殆尽D.礼乐制度已经遭到破坏答案D解析 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在古代封禅泰山祭祀天地是古代君王的权利,齐桓公作为诸 侯想要封禅泰山的想法违背了礼乐制度,表明春秋时期礼崩乐坏,故选D项,排除B项;材 料主要说明管仲劝阻齐桓公封禅泰山,没有说明当时诸侯争霸的状况,排除A项;周天子权 力“丧失殆尽”的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2. (2022沈阳模拟)目前所知“中国” 一词最早见于西周初年的何尊铭文“唯武王既克大邑 商,则廷告于天,日:余其宅兹中或(国),自之乂(治理)
35、民。”诗经大雅云:“惠此中 国,以绥四方”,“惠此京师,以绥四国”。左传则多见把“中国”与“四夷”“蛮 夷,戎,对举的记载。据此可知,“中国”观念()A.西周初年开始形成B.加强了中原统治力量C.产生源于文化认同D.基本内涵得到了拓展答案D解析 春秋时期,中原各国因社会发展比周边民族先进,自称“华夏”,周边民族也产生了 华夏认同观念,与题干中“中国”由地理概念增加了经济、文化内涵相符合,故选D项;夏 王朝建立国家政权以后,“中国”观念形成,排除A项;“中国”观念的增强应是中原力量 加强的结果,排除B项;“源于文化认同”不合逻辑,“中国”观念的产生是中原地区经济 优越于周边的结果,排除C项。3. 据史记周本纪记载,战国初期,赵、魏、韩等国的势力已经十分强大,但诸侯王仍 需周天子册命,方才拥有正式的诸侯之位。材料反映了()A.分封制下的统治秩序较为稳定B.周王天下共主地位得到巩固C.宗法思想主导战国的政治理念D.王权统一意识仍有一定影响